[转载]原来局座参与了猎杀红色十月的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18:19
转载

男人的浪漫!当军事故事遭遇高科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cd16&scene=0#rd

原创 2016-03-08 张召忠 局座召忠

1984年,我从潜艇部队训练返京之后,全脱产一年学习英语。学习结业的时候,英语老师突然找到我,他递给我一本美国军事小说“The Hunt for Red October”,同时提出希望我参加此书的中文版翻译。《新概念英语》第四册刚刚学完的我,怎么可以翻译这样的鸿篇巨著呢?我再三推辞,但老师决心不改。为了说服我接受这个任务,老师详细介绍了这本书的出版背景、在美国畅销的火爆场面,以及当时里根总统如何痴迷于此书的感人故事等等。我知道,老师之所以让我翻译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的英语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在我经过潜艇训练,而且随艇出过海,了解潜艇战术技术和武器装备,因为这本书中的专业技术术语实在是太多了。恭敬不如从命。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接受了任务。在翻译过程中,我激动万分,没想到书中那么多技术术语和战术动作,而这些恰恰是我非常熟悉的业务。尽管当时的英语水平很低,但没有费太大劲就完成了翻译任务。



《猎杀“红十月”号》是汤姆.克兰西1984年由美国海军军事学会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军事小说,小说主要围绕一艘苏联核潜艇叛逃美国以及美国设法接应而展开的一系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斗争。小说确立了三条主线:一是苏联核潜艇叛逃;二是苏联海军倾巢出动全力围歼;三是美国海军秘密营救并成功接应。最终,有惊无险,苏联核潜艇成功叛逃至美国。汤姆.克兰西剑走偏锋,从而一举成名。他的过人之处是避开了拥挤不堪的二战、朝战、越战等以历史事实为背景描写故事的老套路,转而以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为时代背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和长期的冷战为军事背景,勾画出一个美苏相互角逐、相互对抗的文学故事,那就是《猎杀“红十月”号》。



在当时美苏冷战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个火星都可能成为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引信。《猎杀“红十月”号》以极其翔实的技术装备和战役战术背景,描写了美苏两国海军兵力在大西洋战场进行的疯狂角逐,以及美苏两国高层所进行的斗智斗勇。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这样的作品实为罕见,其火力之猛烈已经远远超出了小小火星的范围,由此足见作者的大胆细腻和勇敢无畏的个性特征。



在整个冷战时期,全世界出版业都在走向低潮,出版业不景气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时代背景的限制。在那样的时代和冷战的背景之下,许多作家难以把握大势,难以把握时代,难以在冷战的战略环境中寻找令人激动的创作题材。于是,许多人在挖掘历史,对撰写历史性题材的小说乐此不疲。由于读者看腻了这类小说,所以很少有惊世之作。汤姆.克兰西的作品敢于挑战时代,大胆触线而不越线,用一般文学作家难以驾驭的高科技武器装备作为敲门砖拼力砸开文学宝库的大门,从而使读者耳目一新。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之弦崩得很紧,世界核大战一触即发,美苏双方都处于盘马弯弓箭不发的高度紧张状态。对于苏联的军事实力、编制体制、作战企图和军事部署,美国讳莫如深,尤其是对于苏联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比如“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中的“红十月”号当时处于绝密状态,这艘艇究竟采用了哪些高新技术美国军方并不知道,只能通过卫星照片来研读和分析。连美国军方都不能确定的超级机密,汤姆.克兰西却在他的小说中描述的栩栩如生,其真实性连军事技术专家都叹为观止,更不用说普通读者了。因此,《猎杀“红十月”号》一书出版后,犹如一股春风扑面,使人们立即感受到冷战环境中也有春天般的温暖。或许是出于猎奇,或许是为了减轻冷战的压力,也可能是为了从书中获取灵感,不同的读者怀着不同的心情从不同的侧面来阅读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从而使其名声大振,小说销量大增。



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以惊人的真实性以及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闻名于世,他对事件、危机和故事的刻画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小说的篇幅十分庞大,情节又曲折复杂,结构紧密,叙事手法高妙,始终维持紧张气氛,令读者难以释卷。追求真实,通过虚拟现实和再现现实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真实性是汤姆.克兰西小说的突出特征,在有些作品中,真实故事的成分占据很大比重。比如在《红色兔子》中,汤姆.克兰西自己说有90%的情节都是真实的。如何才能使故事情节更具真实性效果呢?靠胡编乱造是不行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汤姆.克兰西独辟蹊径,采取用高科技讲故事的办法,不仅轻而易举地获取了读者的信任,还使故事增添了真实性效果。



擅长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是汤姆.克兰西的一大特色,这种独特的个性在《猎杀“红十月”号》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在这本书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大量海军潜艇战术,对武器装备技术性描写细致入微,特别是对于核反应堆的工作流程和出现故障以后的细节描写更是让人叹服。据说里根总统看完本书后曾在白宫会见了作者,还询问他有关书中的那些海军武器装备知识和战术理论知识是从何而来?当听说这位享誉国际的军事小说大师根本没有任何军旅生涯,只是依靠平时对科技、政治及军事等领域的涵养和深度理解,便以时事为背景,铺陈出一个个紧张刺激的冒险故事,里根总统表示十分震惊。在后来的《极度恐惧》中,汤姆.克兰西详细描写了核弹的原理与制造过程,以至于许多读者看后十分担心,因为他们害怕这本书会成为恐怖分子制造核弹的技术参考手册。为此,汤姆.克兰西在跋中写道:“本书中所涉及的所有与核武器及其制造技术有关的资料,都能够很容易地在许多其他书中找到。出于我希望读者们会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理由,某些技术细节被改写了,一些地方写得语焉不详或晦涩含糊。这样做会减轻我良心的不安,希望不致引起指责。”汤姆.克兰西的作品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精彩的军事科技操作手册,他自己也因此一度得到“高科技手册撰写员”的雅号。



用高科技讲故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懂高科技知识,甚至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那叫关起门儿来搞科研,象牙塔中写论文,虽然生活在空气里但并没有生活在生活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对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普及的使命感。有的作家文学功底非常厚实,但就是不懂高科技,所以在涉及重大现实题材的过程中漏洞百出,可信度很差,他们创作的小说、诗歌、影视作品只能孤芳自赏,除去在点钱的时候有一些愉悦外,不会对社会有什么贡献。有的科幻作家遥想未来,但那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以后的事情,现代人不太关心,好比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总是用望远镜看东西,离开那玩意儿就只能看到触手可及的物品。汤姆.克兰西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灵活运用高科技知识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使他的作品平添了不少灵性。这样的人很少见,值得我们学习。


转载

男人的浪漫!当军事故事遭遇高科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cd16&scene=0#rd

原创 2016-03-08 张召忠 局座召忠

1984年,我从潜艇部队训练返京之后,全脱产一年学习英语。学习结业的时候,英语老师突然找到我,他递给我一本美国军事小说“The Hunt for Red October”,同时提出希望我参加此书的中文版翻译。《新概念英语》第四册刚刚学完的我,怎么可以翻译这样的鸿篇巨著呢?我再三推辞,但老师决心不改。为了说服我接受这个任务,老师详细介绍了这本书的出版背景、在美国畅销的火爆场面,以及当时里根总统如何痴迷于此书的感人故事等等。我知道,老师之所以让我翻译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的英语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在我经过潜艇训练,而且随艇出过海,了解潜艇战术技术和武器装备,因为这本书中的专业技术术语实在是太多了。恭敬不如从命。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接受了任务。在翻译过程中,我激动万分,没想到书中那么多技术术语和战术动作,而这些恰恰是我非常熟悉的业务。尽管当时的英语水平很低,但没有费太大劲就完成了翻译任务。



《猎杀“红十月”号》是汤姆.克兰西1984年由美国海军军事学会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军事小说,小说主要围绕一艘苏联核潜艇叛逃美国以及美国设法接应而展开的一系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斗争。小说确立了三条主线:一是苏联核潜艇叛逃;二是苏联海军倾巢出动全力围歼;三是美国海军秘密营救并成功接应。最终,有惊无险,苏联核潜艇成功叛逃至美国。汤姆.克兰西剑走偏锋,从而一举成名。他的过人之处是避开了拥挤不堪的二战、朝战、越战等以历史事实为背景描写故事的老套路,转而以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为时代背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和长期的冷战为军事背景,勾画出一个美苏相互角逐、相互对抗的文学故事,那就是《猎杀“红十月”号》。



在当时美苏冷战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个火星都可能成为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引信。《猎杀“红十月”号》以极其翔实的技术装备和战役战术背景,描写了美苏两国海军兵力在大西洋战场进行的疯狂角逐,以及美苏两国高层所进行的斗智斗勇。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这样的作品实为罕见,其火力之猛烈已经远远超出了小小火星的范围,由此足见作者的大胆细腻和勇敢无畏的个性特征。



在整个冷战时期,全世界出版业都在走向低潮,出版业不景气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时代背景的限制。在那样的时代和冷战的背景之下,许多作家难以把握大势,难以把握时代,难以在冷战的战略环境中寻找令人激动的创作题材。于是,许多人在挖掘历史,对撰写历史性题材的小说乐此不疲。由于读者看腻了这类小说,所以很少有惊世之作。汤姆.克兰西的作品敢于挑战时代,大胆触线而不越线,用一般文学作家难以驾驭的高科技武器装备作为敲门砖拼力砸开文学宝库的大门,从而使读者耳目一新。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之弦崩得很紧,世界核大战一触即发,美苏双方都处于盘马弯弓箭不发的高度紧张状态。对于苏联的军事实力、编制体制、作战企图和军事部署,美国讳莫如深,尤其是对于苏联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比如“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中的“红十月”号当时处于绝密状态,这艘艇究竟采用了哪些高新技术美国军方并不知道,只能通过卫星照片来研读和分析。连美国军方都不能确定的超级机密,汤姆.克兰西却在他的小说中描述的栩栩如生,其真实性连军事技术专家都叹为观止,更不用说普通读者了。因此,《猎杀“红十月”号》一书出版后,犹如一股春风扑面,使人们立即感受到冷战环境中也有春天般的温暖。或许是出于猎奇,或许是为了减轻冷战的压力,也可能是为了从书中获取灵感,不同的读者怀着不同的心情从不同的侧面来阅读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从而使其名声大振,小说销量大增。



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以惊人的真实性以及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闻名于世,他对事件、危机和故事的刻画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小说的篇幅十分庞大,情节又曲折复杂,结构紧密,叙事手法高妙,始终维持紧张气氛,令读者难以释卷。追求真实,通过虚拟现实和再现现实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真实性是汤姆.克兰西小说的突出特征,在有些作品中,真实故事的成分占据很大比重。比如在《红色兔子》中,汤姆.克兰西自己说有90%的情节都是真实的。如何才能使故事情节更具真实性效果呢?靠胡编乱造是不行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汤姆.克兰西独辟蹊径,采取用高科技讲故事的办法,不仅轻而易举地获取了读者的信任,还使故事增添了真实性效果。



擅长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是汤姆.克兰西的一大特色,这种独特的个性在《猎杀“红十月”号》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在这本书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大量海军潜艇战术,对武器装备技术性描写细致入微,特别是对于核反应堆的工作流程和出现故障以后的细节描写更是让人叹服。据说里根总统看完本书后曾在白宫会见了作者,还询问他有关书中的那些海军武器装备知识和战术理论知识是从何而来?当听说这位享誉国际的军事小说大师根本没有任何军旅生涯,只是依靠平时对科技、政治及军事等领域的涵养和深度理解,便以时事为背景,铺陈出一个个紧张刺激的冒险故事,里根总统表示十分震惊。在后来的《极度恐惧》中,汤姆.克兰西详细描写了核弹的原理与制造过程,以至于许多读者看后十分担心,因为他们害怕这本书会成为恐怖分子制造核弹的技术参考手册。为此,汤姆.克兰西在跋中写道:“本书中所涉及的所有与核武器及其制造技术有关的资料,都能够很容易地在许多其他书中找到。出于我希望读者们会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理由,某些技术细节被改写了,一些地方写得语焉不详或晦涩含糊。这样做会减轻我良心的不安,希望不致引起指责。”汤姆.克兰西的作品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精彩的军事科技操作手册,他自己也因此一度得到“高科技手册撰写员”的雅号。



用高科技讲故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懂高科技知识,甚至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那叫关起门儿来搞科研,象牙塔中写论文,虽然生活在空气里但并没有生活在生活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对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普及的使命感。有的作家文学功底非常厚实,但就是不懂高科技,所以在涉及重大现实题材的过程中漏洞百出,可信度很差,他们创作的小说、诗歌、影视作品只能孤芳自赏,除去在点钱的时候有一些愉悦外,不会对社会有什么贡献。有的科幻作家遥想未来,但那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以后的事情,现代人不太关心,好比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总是用望远镜看东西,离开那玩意儿就只能看到触手可及的物品。汤姆.克兰西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灵活运用高科技知识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使他的作品平添了不少灵性。这样的人很少见,值得我们学习。


楼主火星了,局座年轻时的履历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局座做节目的时候说了好多次了
看了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台风真尼玛大啊。。。。
狼牙小子 发表于 2016-3-9 00:10
看了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台风真尼玛大啊。。。。
  那压根就不是台风,根本就是一款幻想的潜艇。就和第一滴血2里面那个用美国飞机加两个小翅膀做的米24一样。
那压根就不是台风,根本就是一款幻想的潜艇。就和第一滴血2里面那个用美国飞机加两个小翅膀做的米24一 ...
基本上还是以台风为原型的,加了一个科幻的磁流体推进器。。。
台风已成过去式
汤姆.克兰西的作品具有前瞻性,好象日本机师驾机撞击国会山庄和911惊人的相似。
局座安利他的书和讲汤姆克兰西写小说的故事都是常事了,见怪不怪……我还吃下安利买了他的海洋三部曲
29节的纳尔逊 发表于 2016-3-9 04:29
局座安利他的书和讲汤姆克兰西写小说的故事都是常事了,见怪不怪……我还吃下安利买了他的海洋三部曲
你的ID玩的一手好梗
那压根就不是台风,根本就是一款幻想的潜艇。就和第一滴血2里面那个用美国飞机加两个小翅膀做的米24一 ...
第一滴血那个不是美国飞机,是用法国超美洲豹改装模拟的道具
局座安利他的书和讲汤姆克兰西写小说的故事都是常事了,见怪不怪……我还吃下安利买了他的海洋三部曲
看了之后感觉如何呢?
懂外语的多 东军事的少 二者都懂就少之又少
我记得在3DM上看到一款叫 微软模拟飞行的游戏 10年出品 到现在都没法汉化(或者是没动力 不好说)
局座蛮拼的
我以为谁又挖坟了呢.........
懂外语的多 东军事的少 二者都懂就少之又少
我记得在3DM上看到一款叫 微软模拟飞行的游戏 10年出品 到现在 ...
这游戏太专业国内基本没人玩,当然也就没有翻译组去翻译了,就像字幕组不是什么电影美剧都翻译一样,人家也要讲求效益的
现在经常出镜的那几个教授履历太单薄了,跟局座没法比
局座真实水平其实很高的哇

狼牙小子 发表于 2016-3-9 00:30
基本上还是以台风为原型的,加了一个科幻的磁流体推进器。。。


当年看的VCD把这玩意翻译成“履带”...
台风在海底用两条履带爬行的美丽画面在脑海中浮现...
狼牙小子 发表于 2016-3-9 00:30
基本上还是以台风为原型的,加了一个科幻的磁流体推进器。。。


当年看的VCD把这玩意翻译成“履带”...
台风在海底用两条履带爬行的美丽画面在脑海中浮现...
法力咆哮 发表于 2016-3-9 00:28
那压根就不是台风,根本就是一款幻想的潜艇。就和第一滴血2里面那个用美国飞机加两个小翅膀做的米24一 ...
原文里面就是一艘台风改
“大约长44英尺。”瑞安不很喜欢达文波特,不过这个人对他的部下倒是很了解的。“萨默斯会帮助我们测量的。艇幅也要宽些,比其他的‘台风’级潜艇宽两米。很明显,这是改进的‘台风’级潜艇,但是——”
基本上还是以台风为原型的,加了一个科幻的磁流体推进器。。。
不是管隧推进器吗?话说汤姆克兰西由于时代局限性对于台风级内部的描写非常不准确,当然在当时就算是美国政府也没法知道台风级内部。
英语真是麻烦,有新东西出现就必须要有新单词。专业术语普通人都看不懂。不像咱们汉字,就算是外行,看了文字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局座翻译的是那本小说,以前在图书馆看过,还有一本是克里姆林宫的红衣主教,别看是80年代,看着还是挺带劲的
汤姆 克兰西是明显的冷战作家,其写的书多半是杜撰的。只能归于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局座不能因为翻译了一本书忘记了战忽局的责任。当然汤姆也是美国战忽局的高手。
其实我想说局座翻译的真不咋样,毕竟不是搞文学的
英语真是麻烦,有新东西出现就必须要有新单词。专业术语普通人都看不懂。不像咱们汉字,就算是外行,看了文 ...
还是因为不懂英语哦。
汤姆 克兰西是明显的冷战作家,其写的书多半是杜撰的。只能归于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局座不能因为翻译了一 ...
克兰西的作品至今无人可出其右。

楼主有点后知后觉了
懂外语的多 东军事的少 二者都懂就少之又少
我记得在3DM上看到一款叫 微软模拟飞行的游戏 10年出品 到现在 ...
太小众,纯民航,严格的航线飞行,玩的人太少,翻译难度倒不成问题,国内那帮飞友自己就能翻译,但是又没别的人玩,翻译了做什么?纯英语反倒更真实。
还是因为不懂英语哦。
汉语表意是个先天优势,只要不是音译,意译的话多少还是能明白一些,英语的话,新词如果不知道词源,就比较难懂了,当然,母语的词源多数人应该比较了解吧
89年时,看过三个版本的中译本
当时看了电影    极度震撼


这个版本是2005年版

这个版本是2005年版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6-3-12 07:12
还是因为不懂英语哦。
普通英国人都不懂专业术语,英语真的是隔行如隔山,连单词都不认识。
普通英国人都不懂专业术语,英语真的是隔行如隔山,连单词都不认识。
英语的重大弊端。
克兰西很牛,而且让育碧赚了不少钱。可以说在军事题材小说领域,说其作为一个标杆人物不过分。
局座擅长英语,通晓军事术语,自然对这类小说也能更加准确的传达。

王大兵 发表于 2016-3-12 11:45
普通英国人都不懂专业术语,英语真的是隔行如隔山,连单词都不认识。


其实如果拿出一些中国物理学或者哲学的博士论文题目给大家看,一样也就认识字,但无法知道其含义。

比如这个:《中心荷c=2;和c=3的N=2超共形理论的么正共形场论的分类的研究》,不是物理学专业的中国人能看懂?
王大兵 发表于 2016-3-12 11:45
普通英国人都不懂专业术语,英语真的是隔行如隔山,连单词都不认识。


其实如果拿出一些中国物理学或者哲学的博士论文题目给大家看,一样也就认识字,但无法知道其含义。

比如这个:《中心荷c=2;和c=3的N=2超共形理论的么正共形场论的分类的研究》,不是物理学专业的中国人能看懂?
普通英国人都不懂专业术语,英语真的是隔行如隔山,连单词都不认识。
有词根和词缀,英国人能看懂的程度不会比中国人有太大区别。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6-3-12 07:13
克兰西的作品至今无人可出其右。
如果放开冷战思维,根本就没有兴趣再读他的作品。对于他的作品本人基本都读过,当然是译制品。

现在丹·布朗系列小说的翻译亦很烂,大量的专业术语翻译的缪误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