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災難中國的鏡子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32:33
亞洲週刊

南方朔

       濁浪滔滔,浮屍遍野,颶風引致滾滾洪水淹沒新奧爾良,也沖陷美國以市場化、私有化為主的意識形態。美國目前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享有全國四成財富﹔布殊任內,美國貧窮人口增加了一成七。中國近年的教育權、公共醫療逐漸走向美國「使用者自付制」的趨勢,貧富懸殊也向美國看齊。今天美國的悲劇,恰恰是中國發展的鏡子。

       卡特里娜颶風橫掃美國墨西哥灣,不僅整個區域盡成澤國,「爵士樂家鄉」新奧爾良甚至百分之八十面積都被淹到了水下。在濁浪滾滾、浮屍遍野、死亡人數可能逾萬的這場浩劫裡,人們已清楚看到了「另一個美國」的真象。


       自從六十年代初,美國著名人道評論家邁可.哈寧頓(Michael Harrington)出版《美國的另一面》之後,「兩個美國論」即受到人們普遍注意。「兩個美國」指的是「富人的美國」和「窮人的美國」愈來愈涇渭分明。而國家權力則一面倒向「富人的美國」。於是,不但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甚至還將富者製造出來的問題交給貧者承受。邁可.哈寧頓當年書一出版,甘迺迪總統立即推出「消滅貧者計劃」。甘迺迪被刺後,繼任的詹森(約翰遜)總統也立即展開「大社會」改革方案。那是美國對窮人還有人道關懷的餘暉時代。


       而那抹人道餘暉,現在早已消失得毫無蹤影。美英兩國自一九七九年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執政,一九八零年美國前總統列根上台後,那種以富者為尊、強者為大的「保守主義革命」即告展開,到了現在的布殊和布萊爾,更走到了最極端的程度。就以美國為例,目前最富的百分之一人口,即享有全美財富的百分之四十﹔過去二十年,百分之九十七新增加的所得,都落在所得五等份裡最上面的那一層。布殊任內,美國貧窮人口增加了百分之十七。美英這套極右意識形態,乃是要用「市場」取代「國家」,用以合理化富者和強者弱肉強食手段的說辭。它造成的結果,除了貧富距離的無限擴大之外,在政治與社會,甚至全球關係上,還有下述的效應﹕


       [B]一、美國的國家機器,尤其是行政力和軍事力,已淪為富者│尤其是超級跨國公司│擴張的工具。[/B]美國為何炮製假證據入侵伊拉克﹖為的是要壟斷石油利益﹔布殊政府為何減稅﹖為的是富人利益﹔美國為何需要不斷的製造敵人﹖因為只有如此,始能將日益緊張的內部階級問題,靠著好戰和愛國主義向外部轉移。


       [B]二、美國的「聯邦-州市」關係也日趨不對等。[/B]聯邦政府的財政權力在軍事支出的持續增加中擴大,而州市的財政則日益惡化。當年戴卓爾夫人即因此而得到「中央威權主義」的稱號。近年來,美國有四十六個州出現財政危機,加州甚至因為破產而改選,讓影星阿諾.舒華辛力加當選。州市的財政危機使得美國的地方建設,如維修堤防、整建公共設施等,皆嚴重停擺。新奧爾良的堤防維護因缺乏經費,早已廢弛多年。


       [B]三、美英當今這種極右意識形態,已使得過去的「舊階級歧視」變成了更自我合理化的「新階級歧視」。[/B]黑人為什麼窮﹖因為他們沒有「競爭力」﹗教育、醫療都必須「使用者付費」,學費日益騰貴,全美有四千五百萬人沒有健康保險,儼然有了義正辭嚴的理由。「新階級歧視」是用「有沒有價值」來重新衡量人類的價值。古典政治經濟學裡,國家應該對人民負起最基本的救助、教育、福利和安全之責任,這種標準早已不見蹤影。


       [B]四、上述三種以富為尊、以強為尊、把國家機器變成富者工具的行為,除了可用於內部,當然也可用於外部。[/B]最近美國媒體爆料,布殊第一任剛上台,就立即宣布退出規範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其實是艾克森石油公司代表油商集團遊說施壓所致。也正因此,當今地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全球氣象巨變,美國已成了最大的促因。


       [B]天災毋寧是超級人禍[/B]


        根據上述四點用來觀照卡特里娜颶風之災,已可看出,它雖是天災,但毋寧更應視為超級人禍。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本來有七千多個民兵,原來應留在家園從事防災工作,但已被調至伊拉克。其中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的有四千七百人,它使得新奧爾良災後第一時間的救難工作中嚴重缺乏人力。[B]當布殊把災難送給伊拉克時,上帝卻以神秘的方式把災難送了回來。[/B]而新奧爾良形同陸沉,主因是堤防缺乏經費維修強化,這乃是美國當今這種財政與政治體制所致。


       而更離譜的,乃是對於這次災難,美國聯邦政府的洩沓無能,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包括布殊本人在內的所有政要,打從一開始即對卡特里娜颶風完全視若無物,度假的度假,購物的購物,及至災情見諸媒體,他們才一步步做出反應,慢了不止半拍一拍。而聯邦急難管理總署署長布朗則顢頇至極。由於州及市政府缺乏救援籌碼,而聯邦政府又形同空設,呦呦災民又怎麼可能及時救援﹖死的死,殺的殺,搶的搶,簡直比第三世界還要恐怖﹗但若仔細再想,這種無能其實並不是無能,而是必然。因為在布殊這種極右意識形態下,不關心墨西哥灣這種地方,不理會以貧窮黑人佔多數的這個城市,早已是他們意識形態的成分之一。他們不是因為疏忽而造成無能,而是因為根本不介意才無能。因為疏忽而無能,或許還可原諒﹔因為根本不介意而無能,這才是真的無法寬恕。因為,墨西哥灣本來就是「另外一個美國」。


       因此,在這個由於「反戰媽媽」辛迪.希安紮營而令反戰再現高潮之際,再加上卡特里娜颶風的超級大災難,這兩起表象迥異但本質相同的事件,不但值得美國人民反思並採取行動,也同樣值得全球化時代的其他國家來共同警惕。因為這兩件事情已將美國的基本結構性病癥﹕「國家被富人及公司併吞」,「軍隊作為公司打手」,「地方性的自治法人如州市政府廢弛」,「整個國家被分裂成兩半,成為『有』及『沒有』兩種」顯現出來,而「國家」對「沒有」的這一半,其實早已視若消失。


        我們當知道,自八十年代起的「美英保守主義革命」,乃是要以「市場」取代「國家」的一種意識形態。它在美國並沒有讓「國家」消滅,而是讓「國家」變成了富人強者的工具,變成新形態的「公司軍國主義」。而它的這一種極右意識形態,除了在內部展開,最後讓美國變成「兩個美國」之外,同時也以美國的傳播力量向全球展開。於是,[B]「私有化」、「市場化」等概念,也在許多後進國家像魔咒般變成了新的口號。殊不知,「私有化」和「市場化」這種魔咒,最後也在美國本土出現「有」和「沒有」的嚴重對比。其他國家在鸚鵡學舌之下,又怎麼可能好到那裡去﹗[/B]


        最典型的乃是俄羅斯了。俄羅斯在九十年代初葉利欽任內跟著搞「私有化」和「市場化」,於是由特權官僚轉變而成的新富豪大量產生。目前俄羅斯的「十億美元級」富豪即有二十七個之多,但「私有化」和「市場化」的結果,卻是國家再也沒有籌碼去扮演它照顧人民基本需求的角色,因而在葉利欽任內,俄國人民的平均壽命下滑了大約五歲左右。


         最近,一位曾擔任俄國顧問的不具名美國人士表示,他們當時在俄國大力推行「私有化」和「市場化」,就是要讓俄羅斯的國家權力空虛化,無「權」可「集」。但不能集權的結果,也等於國家已不再有籌碼來盡它應盡的義務。俄羅斯國事日非,國家權力的空虛化是主因之一。也正因此,俄羅斯整個國家被富人及公司併吞,國家職能衰退,貧富差距加大。當百姓面臨危難時,呼喚國家已不可得,而整個國家則往「公司軍國主義」的方向移動,人民困窘而得不到國家的幫助。


        那麼,也隨著別人喊「私有化」、「市場化」口號的中國,顯然也到了必須有所體悟的時候。近年,中國在開放、鬆綁的政策之下,許多國家權力都已撤退。例如,「受教權」,應當是國民的民權之一,只有平等的「受教權」,才可能讓人民打破一切後天限制,有更多機會。近年在「使用者付費」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下,中國大陸的教育日益鬆弛,變成生意。於是學費騰貴,教育已成為一種奢侈。同樣,在「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下,公共醫療也日益騰貴,城市有百分之六十四的人看不起病,鄉村失診比例更高達百分之七十三,當然更別說把醫療當做純生意之後所造成的過度用藥和過度開刀等浪費。醫療資源的錯置,早已成了新的嚴重問題。


       國家有國家的職能,任何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要藉著自由開放替人民創造更多機會外,國家更需要清廉和效率來調節社會矛盾,替弱者維護基本生存品質以及營造出均等機會。因此,在當今以美國極右意識形態下所形成的那一套說辭,其實有著極大的片面性。美國惡化了地球暖化問題,讓氣候異變更甚﹔美國國家機器只為強者、富者服務,對外不斷尋找敵人,對內則讓貧富不均,區域失衡。美國除了光鮮亮麗的那一個美國之外,還有另一個愈來愈大和貧窮的美國﹔它碰到危難時叫國家,但國家不應,只得在颶風豪雨中隨波浮沉,甚至整座城市都被毀滅。


       這是右翼意識形態走到極端後的苦果,可憐的只是那些窮苦黑人佔了最大多數的平民。這是血淚交織的警訊。美國目前已出現風災公憤,這是布殊政府的困境。美國固然已需重整意識形態,重建以人民為本的方針,而看著美國這種困境,中國的國家權力也同樣千瘡百孔,貧富城鄉差距日益擴大,國家對人民也日益失職,又怎能不格外警惕,在廉潔、能力、效率、責任等方面,加倍努力﹗■亞洲週刊

南方朔

       濁浪滔滔,浮屍遍野,颶風引致滾滾洪水淹沒新奧爾良,也沖陷美國以市場化、私有化為主的意識形態。美國目前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享有全國四成財富﹔布殊任內,美國貧窮人口增加了一成七。中國近年的教育權、公共醫療逐漸走向美國「使用者自付制」的趨勢,貧富懸殊也向美國看齊。今天美國的悲劇,恰恰是中國發展的鏡子。

       卡特里娜颶風橫掃美國墨西哥灣,不僅整個區域盡成澤國,「爵士樂家鄉」新奧爾良甚至百分之八十面積都被淹到了水下。在濁浪滾滾、浮屍遍野、死亡人數可能逾萬的這場浩劫裡,人們已清楚看到了「另一個美國」的真象。


       自從六十年代初,美國著名人道評論家邁可.哈寧頓(Michael Harrington)出版《美國的另一面》之後,「兩個美國論」即受到人們普遍注意。「兩個美國」指的是「富人的美國」和「窮人的美國」愈來愈涇渭分明。而國家權力則一面倒向「富人的美國」。於是,不但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甚至還將富者製造出來的問題交給貧者承受。邁可.哈寧頓當年書一出版,甘迺迪總統立即推出「消滅貧者計劃」。甘迺迪被刺後,繼任的詹森(約翰遜)總統也立即展開「大社會」改革方案。那是美國對窮人還有人道關懷的餘暉時代。


       而那抹人道餘暉,現在早已消失得毫無蹤影。美英兩國自一九七九年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執政,一九八零年美國前總統列根上台後,那種以富者為尊、強者為大的「保守主義革命」即告展開,到了現在的布殊和布萊爾,更走到了最極端的程度。就以美國為例,目前最富的百分之一人口,即享有全美財富的百分之四十﹔過去二十年,百分之九十七新增加的所得,都落在所得五等份裡最上面的那一層。布殊任內,美國貧窮人口增加了百分之十七。美英這套極右意識形態,乃是要用「市場」取代「國家」,用以合理化富者和強者弱肉強食手段的說辭。它造成的結果,除了貧富距離的無限擴大之外,在政治與社會,甚至全球關係上,還有下述的效應﹕


       [B]一、美國的國家機器,尤其是行政力和軍事力,已淪為富者│尤其是超級跨國公司│擴張的工具。[/B]美國為何炮製假證據入侵伊拉克﹖為的是要壟斷石油利益﹔布殊政府為何減稅﹖為的是富人利益﹔美國為何需要不斷的製造敵人﹖因為只有如此,始能將日益緊張的內部階級問題,靠著好戰和愛國主義向外部轉移。


       [B]二、美國的「聯邦-州市」關係也日趨不對等。[/B]聯邦政府的財政權力在軍事支出的持續增加中擴大,而州市的財政則日益惡化。當年戴卓爾夫人即因此而得到「中央威權主義」的稱號。近年來,美國有四十六個州出現財政危機,加州甚至因為破產而改選,讓影星阿諾.舒華辛力加當選。州市的財政危機使得美國的地方建設,如維修堤防、整建公共設施等,皆嚴重停擺。新奧爾良的堤防維護因缺乏經費,早已廢弛多年。


       [B]三、美英當今這種極右意識形態,已使得過去的「舊階級歧視」變成了更自我合理化的「新階級歧視」。[/B]黑人為什麼窮﹖因為他們沒有「競爭力」﹗教育、醫療都必須「使用者付費」,學費日益騰貴,全美有四千五百萬人沒有健康保險,儼然有了義正辭嚴的理由。「新階級歧視」是用「有沒有價值」來重新衡量人類的價值。古典政治經濟學裡,國家應該對人民負起最基本的救助、教育、福利和安全之責任,這種標準早已不見蹤影。


       [B]四、上述三種以富為尊、以強為尊、把國家機器變成富者工具的行為,除了可用於內部,當然也可用於外部。[/B]最近美國媒體爆料,布殊第一任剛上台,就立即宣布退出規範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其實是艾克森石油公司代表油商集團遊說施壓所致。也正因此,當今地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全球氣象巨變,美國已成了最大的促因。


       [B]天災毋寧是超級人禍[/B]


        根據上述四點用來觀照卡特里娜颶風之災,已可看出,它雖是天災,但毋寧更應視為超級人禍。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本來有七千多個民兵,原來應留在家園從事防災工作,但已被調至伊拉克。其中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的有四千七百人,它使得新奧爾良災後第一時間的救難工作中嚴重缺乏人力。[B]當布殊把災難送給伊拉克時,上帝卻以神秘的方式把災難送了回來。[/B]而新奧爾良形同陸沉,主因是堤防缺乏經費維修強化,這乃是美國當今這種財政與政治體制所致。


       而更離譜的,乃是對於這次災難,美國聯邦政府的洩沓無能,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包括布殊本人在內的所有政要,打從一開始即對卡特里娜颶風完全視若無物,度假的度假,購物的購物,及至災情見諸媒體,他們才一步步做出反應,慢了不止半拍一拍。而聯邦急難管理總署署長布朗則顢頇至極。由於州及市政府缺乏救援籌碼,而聯邦政府又形同空設,呦呦災民又怎麼可能及時救援﹖死的死,殺的殺,搶的搶,簡直比第三世界還要恐怖﹗但若仔細再想,這種無能其實並不是無能,而是必然。因為在布殊這種極右意識形態下,不關心墨西哥灣這種地方,不理會以貧窮黑人佔多數的這個城市,早已是他們意識形態的成分之一。他們不是因為疏忽而造成無能,而是因為根本不介意才無能。因為疏忽而無能,或許還可原諒﹔因為根本不介意而無能,這才是真的無法寬恕。因為,墨西哥灣本來就是「另外一個美國」。


       因此,在這個由於「反戰媽媽」辛迪.希安紮營而令反戰再現高潮之際,再加上卡特里娜颶風的超級大災難,這兩起表象迥異但本質相同的事件,不但值得美國人民反思並採取行動,也同樣值得全球化時代的其他國家來共同警惕。因為這兩件事情已將美國的基本結構性病癥﹕「國家被富人及公司併吞」,「軍隊作為公司打手」,「地方性的自治法人如州市政府廢弛」,「整個國家被分裂成兩半,成為『有』及『沒有』兩種」顯現出來,而「國家」對「沒有」的這一半,其實早已視若消失。


        我們當知道,自八十年代起的「美英保守主義革命」,乃是要以「市場」取代「國家」的一種意識形態。它在美國並沒有讓「國家」消滅,而是讓「國家」變成了富人強者的工具,變成新形態的「公司軍國主義」。而它的這一種極右意識形態,除了在內部展開,最後讓美國變成「兩個美國」之外,同時也以美國的傳播力量向全球展開。於是,[B]「私有化」、「市場化」等概念,也在許多後進國家像魔咒般變成了新的口號。殊不知,「私有化」和「市場化」這種魔咒,最後也在美國本土出現「有」和「沒有」的嚴重對比。其他國家在鸚鵡學舌之下,又怎麼可能好到那裡去﹗[/B]


        最典型的乃是俄羅斯了。俄羅斯在九十年代初葉利欽任內跟著搞「私有化」和「市場化」,於是由特權官僚轉變而成的新富豪大量產生。目前俄羅斯的「十億美元級」富豪即有二十七個之多,但「私有化」和「市場化」的結果,卻是國家再也沒有籌碼去扮演它照顧人民基本需求的角色,因而在葉利欽任內,俄國人民的平均壽命下滑了大約五歲左右。


         最近,一位曾擔任俄國顧問的不具名美國人士表示,他們當時在俄國大力推行「私有化」和「市場化」,就是要讓俄羅斯的國家權力空虛化,無「權」可「集」。但不能集權的結果,也等於國家已不再有籌碼來盡它應盡的義務。俄羅斯國事日非,國家權力的空虛化是主因之一。也正因此,俄羅斯整個國家被富人及公司併吞,國家職能衰退,貧富差距加大。當百姓面臨危難時,呼喚國家已不可得,而整個國家則往「公司軍國主義」的方向移動,人民困窘而得不到國家的幫助。


        那麼,也隨著別人喊「私有化」、「市場化」口號的中國,顯然也到了必須有所體悟的時候。近年,中國在開放、鬆綁的政策之下,許多國家權力都已撤退。例如,「受教權」,應當是國民的民權之一,只有平等的「受教權」,才可能讓人民打破一切後天限制,有更多機會。近年在「使用者付費」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下,中國大陸的教育日益鬆弛,變成生意。於是學費騰貴,教育已成為一種奢侈。同樣,在「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下,公共醫療也日益騰貴,城市有百分之六十四的人看不起病,鄉村失診比例更高達百分之七十三,當然更別說把醫療當做純生意之後所造成的過度用藥和過度開刀等浪費。醫療資源的錯置,早已成了新的嚴重問題。


       國家有國家的職能,任何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要藉著自由開放替人民創造更多機會外,國家更需要清廉和效率來調節社會矛盾,替弱者維護基本生存品質以及營造出均等機會。因此,在當今以美國極右意識形態下所形成的那一套說辭,其實有著極大的片面性。美國惡化了地球暖化問題,讓氣候異變更甚﹔美國國家機器只為強者、富者服務,對外不斷尋找敵人,對內則讓貧富不均,區域失衡。美國除了光鮮亮麗的那一個美國之外,還有另一個愈來愈大和貧窮的美國﹔它碰到危難時叫國家,但國家不應,只得在颶風豪雨中隨波浮沉,甚至整座城市都被毀滅。


       這是右翼意識形態走到極端後的苦果,可憐的只是那些窮苦黑人佔了最大多數的平民。這是血淚交織的警訊。美國目前已出現風災公憤,這是布殊政府的困境。美國固然已需重整意識形態,重建以人民為本的方針,而看著美國這種困境,中國的國家權力也同樣千瘡百孔,貧富城鄉差距日益擴大,國家對人民也日益失職,又怎能不格外警惕,在廉潔、能力、效率、責任等方面,加倍努力﹗■
至少从某个角度阐述了绝对私有化的弊端
绝对私有化也是一种极端的经济宗教
真是警世恒言啊
中国的绝大部分暴发户, 喜欢炫耀和奢侈的生活, 绝少美国富人回馈社会的举动
中国的仇富心理比较重。[em01]
仇富也是有深刻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