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想拖,台海局势为何仍严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5:10
联合早报


陈子帛

  经过了今年3月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北京进一步调整对台政策和政策诉求方向与节奏,与此同时,台湾在野政治势力在诸多外力和内在因素的激荡之下,相继实现了连战、宋楚瑜以及郁慕明的“登陆”之旅,国、亲、新三党和中共当局的政治破冰和世纪握手,跨越了内战和两岸分治遗留下来的仇恨,和解之风轻轻掠过了台湾海峡。

  今年以来,中共对台政策出现了胡锦涛主政之后的重大策略调整。这种调整,被外界概括为是“软的更软,硬得更硬”。

  稍早前,胡锦涛在纽约和美国总统布什会见时,提到了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反对“台独”作出积极努力的诉求,被台湾媒体解读为北京希望和美国一起“共同维护”台海局势,遏制台独。而中共和台湾在野党分别建立了对话沟通平台,亦被外界认定是北京对台政策逐渐趋于务实的重要表征。

  在访问加拿大的一次公开谈话中,胡锦涛也明确指出,实现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大陆国台办负责人对此的诠释是,台湾问题具有复杂性,解决台湾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意味着没有设定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时间划定指标,这和中共高层否定制定国家统一法改为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旨意是一致的,和所谓的“争取谈,不怕拖,准备打”的对台三方针似乎也相吻合。

 [B]“拖”字诀成了两岸“共识”[/B]  
  
  有趣的是,最近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处于被动、穷于应对的陈水扁,最近在接受路透社独家专访时,主动释放出“不怕谈,努力拖”的两岸政策新思维。无独有偶,这在台海两岸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互动过程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两岸迄今依然是政治敌对,势不两立,北京对陈水扁已经失去了最后一丝耐性,却未曾料到双方彼此居然在“拖”字诀上,找到了难得的“共识”。

  固然,两岸双方的拖,在定位和性质上是迥然不同的。陈水扁的“努力拖”,其实是不想谈、抗拒谈、抵触谈的真情流露。一个拖字,也暴露了台湾在消极抵制两岸政治谈判问题上,原本拥有的筹码的逐渐流失,也可以显见这个“努力拖”,才是民进党以及陈水扁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两岸政策重点。

  尽管北京对台决策部门也摆明了不怕拖的姿态,这种不怕拖的立场确立,或者一早就看穿了陈水扁决计一拖再拖,拖到2008年之后再说的图谋。

  [B]岛内舆论认为,北京的拖,和陈水扁的拖,最大的不同在于大陆的拖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辅助于更多积极进取的怀柔措施[/B]。

  事实上,目前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已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两岸交流热有增无减,北京对台湾民众释放的诸多善意信息,包括农产品以及水果免关税登陆,进一步放宽台湾民众在大陆就业、求学的限制,推动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观光等等,也获得了台湾社会和多数民意的欢迎和认同。

  按照大陆约定俗成的对台八股表述,目前的台海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形势在发展,大多数台湾民众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希望继续发展两岸关系,促进两岸人民交往和各项交流。
  
[B]北京仍断定局势严峻[/B]  
  
  但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大陆对台当局,无论是直接参与对台决策军机的贾庆林,还是具体负责对台事务的国台办负责人,在谈及台海局势时,都不约而同断定,台海局势依然严峻?

  为什么大陆制定“十一五规划”过程中,甚至将台湾问题引发的区域冲突或国际冲突,以及2006年、2008年台独势力可能铤而走险视为除了内部金融体制引发金融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社会收入差距和失业加剧造成社会冲突、重大战略资源短缺导致经济发展瓶颈和国际冲突之外的一个重要风险系数?

  [B]在政治博弈过程中,大陆似乎拥有更多的出牌机会和要价筹码,也呈现出时而静观其变,时而步步进逼的取态,换言之,争取谈是阶段性的目标,准备打是不得已的下策,不怕拖则意味着只要不独,我就不武,大陆拥有以拖待变的自信与条件[/B]。

  拖的局面,其实也是积极或者消极维持现状的局面。[B]在外界的认知上,北京或者已经意识到,时间并不在台湾一边,也不在2008年交卸总统职务的陈水扁一边,北京对台海互动的“以拖待变”内涵,注入了难得一见的自信与从容,但何以在展示出不怕拖的同时,却反复强调台海局势的严峻性[/B]?

  在诸多的策略调整和政策诉求运作转向之后,北京似乎意识到,尽管自我期许和评估甚高,却未能获得主观预期的政策绩效。

  陈水扁政府对于北京诸多的柔性诉求和政策诱惑,采取了坚决的、消极的抗阻措施。

  扁政府所拥有的执政优势,以及在野政治势力迫使民进党在两岸关系迈出更大步伐方面难于形成合力,无法促使陈水扁作出更多的屈服;泛蓝阵营各怀鬼胎,无法有效整合,并形成对陈水扁整体一致的钳制力;美国对台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将台独牌作为制约大陆和平发展的有利武器,对陈水扁既打又拉,美台军事合作关系依然在实质层面上获得进展,两岸军事对峙的紧绷局面依然存在,美国因素在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对台湾的倾斜度依然明显。这种趋势被北京一些所谓鹰派色彩明显的人士视为是利独不利统。

  另一个不争事实是,尽管陈水扁的民意支持度下跌到25%新低,但那只是台湾民意对其内部施政的不满,并不能成为民进党政府现阶段两岸政策的衡量指标。

  1995、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北京对台政策发言,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是“严峻”;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之后,大陆对台海局势的基本评估也是“严峻”;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陈水扁当选之后,北京对台湾内部局势以及两岸关系的基本评估亦是“严峻”;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三一九枪击案发生之后,五二零陈水扁再度就职之前,大陆对台海局势以及台湾内部政局的整体评估还是“严峻”。

  2005年之后的台海局势,尽管发生了诸多之前未曾呈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特点,北京对台当局亦展现出更多的自信、从容和淡定,确实也抢占到了政治博弈的战略制高点,这些政策措施的调整和变化,也获得了外界一致的正面评价,但最终还是得出“严峻”的断论。

  如此这般之后的依然严峻,究竟其中有什么政治潜台词,读者诸君不妨试作解读深思。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联合早报


陈子帛

  经过了今年3月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北京进一步调整对台政策和政策诉求方向与节奏,与此同时,台湾在野政治势力在诸多外力和内在因素的激荡之下,相继实现了连战、宋楚瑜以及郁慕明的“登陆”之旅,国、亲、新三党和中共当局的政治破冰和世纪握手,跨越了内战和两岸分治遗留下来的仇恨,和解之风轻轻掠过了台湾海峡。

  今年以来,中共对台政策出现了胡锦涛主政之后的重大策略调整。这种调整,被外界概括为是“软的更软,硬得更硬”。

  稍早前,胡锦涛在纽约和美国总统布什会见时,提到了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反对“台独”作出积极努力的诉求,被台湾媒体解读为北京希望和美国一起“共同维护”台海局势,遏制台独。而中共和台湾在野党分别建立了对话沟通平台,亦被外界认定是北京对台政策逐渐趋于务实的重要表征。

  在访问加拿大的一次公开谈话中,胡锦涛也明确指出,实现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大陆国台办负责人对此的诠释是,台湾问题具有复杂性,解决台湾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意味着没有设定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时间划定指标,这和中共高层否定制定国家统一法改为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旨意是一致的,和所谓的“争取谈,不怕拖,准备打”的对台三方针似乎也相吻合。

 [B]“拖”字诀成了两岸“共识”[/B]  
  
  有趣的是,最近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处于被动、穷于应对的陈水扁,最近在接受路透社独家专访时,主动释放出“不怕谈,努力拖”的两岸政策新思维。无独有偶,这在台海两岸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互动过程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两岸迄今依然是政治敌对,势不两立,北京对陈水扁已经失去了最后一丝耐性,却未曾料到双方彼此居然在“拖”字诀上,找到了难得的“共识”。

  固然,两岸双方的拖,在定位和性质上是迥然不同的。陈水扁的“努力拖”,其实是不想谈、抗拒谈、抵触谈的真情流露。一个拖字,也暴露了台湾在消极抵制两岸政治谈判问题上,原本拥有的筹码的逐渐流失,也可以显见这个“努力拖”,才是民进党以及陈水扁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两岸政策重点。

  尽管北京对台决策部门也摆明了不怕拖的姿态,这种不怕拖的立场确立,或者一早就看穿了陈水扁决计一拖再拖,拖到2008年之后再说的图谋。

  [B]岛内舆论认为,北京的拖,和陈水扁的拖,最大的不同在于大陆的拖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辅助于更多积极进取的怀柔措施[/B]。

  事实上,目前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已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两岸交流热有增无减,北京对台湾民众释放的诸多善意信息,包括农产品以及水果免关税登陆,进一步放宽台湾民众在大陆就业、求学的限制,推动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观光等等,也获得了台湾社会和多数民意的欢迎和认同。

  按照大陆约定俗成的对台八股表述,目前的台海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形势在发展,大多数台湾民众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希望继续发展两岸关系,促进两岸人民交往和各项交流。
  
[B]北京仍断定局势严峻[/B]  
  
  但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大陆对台当局,无论是直接参与对台决策军机的贾庆林,还是具体负责对台事务的国台办负责人,在谈及台海局势时,都不约而同断定,台海局势依然严峻?

  为什么大陆制定“十一五规划”过程中,甚至将台湾问题引发的区域冲突或国际冲突,以及2006年、2008年台独势力可能铤而走险视为除了内部金融体制引发金融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社会收入差距和失业加剧造成社会冲突、重大战略资源短缺导致经济发展瓶颈和国际冲突之外的一个重要风险系数?

  [B]在政治博弈过程中,大陆似乎拥有更多的出牌机会和要价筹码,也呈现出时而静观其变,时而步步进逼的取态,换言之,争取谈是阶段性的目标,准备打是不得已的下策,不怕拖则意味着只要不独,我就不武,大陆拥有以拖待变的自信与条件[/B]。

  拖的局面,其实也是积极或者消极维持现状的局面。[B]在外界的认知上,北京或者已经意识到,时间并不在台湾一边,也不在2008年交卸总统职务的陈水扁一边,北京对台海互动的“以拖待变”内涵,注入了难得一见的自信与从容,但何以在展示出不怕拖的同时,却反复强调台海局势的严峻性[/B]?

  在诸多的策略调整和政策诉求运作转向之后,北京似乎意识到,尽管自我期许和评估甚高,却未能获得主观预期的政策绩效。

  陈水扁政府对于北京诸多的柔性诉求和政策诱惑,采取了坚决的、消极的抗阻措施。

  扁政府所拥有的执政优势,以及在野政治势力迫使民进党在两岸关系迈出更大步伐方面难于形成合力,无法促使陈水扁作出更多的屈服;泛蓝阵营各怀鬼胎,无法有效整合,并形成对陈水扁整体一致的钳制力;美国对台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将台独牌作为制约大陆和平发展的有利武器,对陈水扁既打又拉,美台军事合作关系依然在实质层面上获得进展,两岸军事对峙的紧绷局面依然存在,美国因素在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对台湾的倾斜度依然明显。这种趋势被北京一些所谓鹰派色彩明显的人士视为是利独不利统。

  另一个不争事实是,尽管陈水扁的民意支持度下跌到25%新低,但那只是台湾民意对其内部施政的不满,并不能成为民进党政府现阶段两岸政策的衡量指标。

  1995、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北京对台政策发言,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是“严峻”;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之后,大陆对台海局势的基本评估也是“严峻”;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陈水扁当选之后,北京对台湾内部局势以及两岸关系的基本评估亦是“严峻”;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三一九枪击案发生之后,五二零陈水扁再度就职之前,大陆对台海局势以及台湾内部政局的整体评估还是“严峻”。

  2005年之后的台海局势,尽管发生了诸多之前未曾呈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特点,北京对台当局亦展现出更多的自信、从容和淡定,确实也抢占到了政治博弈的战略制高点,这些政策措施的调整和变化,也获得了外界一致的正面评价,但最终还是得出“严峻”的断论。

  如此这般之后的依然严峻,究竟其中有什么政治潜台词,读者诸君不妨试作解读深思。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好文。越拖对大陆越有利,但同时大陆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政治改革,这样国家统一才有希望。
急独和急统都是我们不愿看见的,因为前者代表内忧而后者会造成外患,并不是我们害怕,我们从来也不怕,只是现在的大小环境是我们快速发展和积累国力好时候,[B]千载难逢啊[/B]!错过了,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
拖也有消极与积极的区别.大陆还不够积极.
拖20年,维持和平。
这20年是关键的,改革到了核心的政治部分。
GCD生死存亡就看这20年的政治改革。
同样中国未来的国运看这20年。
分析得有道理,两岸都是“拖”字诀,如果真是共识,近期两岸就是和平的了,可“为什么大陆制定“十一五规划”过程中,甚至将台湾问题引发的区域冲突或国际冲突,以及2006年、2008年台独势力可能铤而走险视为除了内部金融体制引发金融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社会收入差距和失业加剧造成社会冲突、重大战略资源短缺导致经济发展瓶颈和国际冲突之外的一个重要风险系数”呢?这就值得沉思了
战略机遇期不是白说的,上帝(不对,应该是万能的安拉)保佑,世界上唯一一个有可能给中国制造大麻烦的国家现在正在被大麻烦找,短期之内还无法脱身,所以这个机遇说什么也要抓紧。
现在开始还有15年的时间,如果利用得好,15年以后就是谁也不敢找中国麻烦了。台湾独立?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是的,现在的确是发展的重要时期,
强大才是王道!!
[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5-10-18 12:42:00的发言:[/B][BR]战略机遇期不是白说的,上帝(不对,应该是万能的安拉)保佑,世界上唯一一个有可能给中国制造大麻烦的国家现在正在被大麻烦找,短期之内还无法脱身,所以这个机遇说什么也要抓紧。
现在开始还有15年的时间,如果利用得好,15年以后就是谁也不敢找中国麻烦了。台湾独立?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同意!
中国人需要感激拉登的911。
当时也许只是一是的激愤所以为911欢呼,但现在真的要好好浮它一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