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航天科技十大青年员工评选候选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58:28
马小飞事迹材料
2016-01-01

雄心大鹏欲展翅

“80后”、博士毕业、一头短发,脸上时时洋溢着浅浅的笑意,一双眼睛透着精气神,谈吐间表现着对于自己专业的自信,这是属于马小飞的独特标签。在他的身上还贴着一系列“国际范”的标签: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大尺寸星载张力索网设计理论和方法;主持研制世界上最大直径的星载张力网状天线;主持攻关国际上难度系数最高的高精度网状天线预研课题。承担着这些带着“国际范”研究任务的马小飞,不似他的名字那样局限于“小飞”的浅尝辄止,而是有着鲲鹏展翅的雄心,先后在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技术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向着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情系国产化  掌握核心自主可控

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由于研制技术难度大,成为衡量各国卫星天线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国内大型可展开天线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实力相对薄弱。要想实现自主可控,就必须攻克大型可展开天线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应用。

某大型可展开天线是目前在研型号中尺寸最大的星载天线,涉及技术领域广、技术难度大、试验验证复杂。作为技术负责人,马小飞苦心钻研技术原理,在国内首次解决了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反射器的设计与工程实现问题。在技术攻关过程中,马小飞和团队成员攻克了同步展开等多项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大型天线反射器的高可靠与高重复精度展开,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大型可展开天线反射器的高型面精度与轻量化。

在马小飞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实现了国产大型可展开天线从无到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研制10米以上大型天线的国家。

在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研制过程中,马小飞在国内急需和国外高性能金属网产品进口渠道不顺畅的情况下,承担了该金属网产品的国产化攻关工作。短短两年多时间,在马小飞和团队的努力下,实现了金属网设计技术、丝材评价、制造技术、测试技术、应用技术五个方面的突破,研制出了全系列的金属网产品。同时,建立了金属网型谱,完成了金属网生产线建设,实现了金属网产品的完全国产化,解决了在研型号任务的急需。

瞄准应用需求  持续提升能力

当前,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在卫星研制的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现实需求。作为技术负责人,马小飞持续关注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技术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对专业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并细化到具体产品的逐级研发中。

马小飞带领团队成功研制的目前国内外公开报道的最大口径星载天线,表明我国已经掌握了高量级天线的研制和试验能力,使我国的星载天线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航天大国在星载大型天线结构领域的垄断地位,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研制领域的空白。

“1+2+3”为指引  瞄准国际水平带团队

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涉及技术领域多,研制难度大,涵盖了机械、微波、力学、材料、控制、热、纺织等众多的专业,同时,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研发和产品研制项目都是大型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马小飞意识到,没有一支高素质、技术过硬、高效率的专业团队,就不可能扎实地推进基础的技术研究。

马小飞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结合型号及研发项目,提出了“1+2+3”的发展目标,即加入团队1年要开始申报专利,加入团队2年要拥有至少1项专利,加入团队3年以上要拥有多项专利。通过“1+2+3”发展目标的落实,有效推动了大天线技术快速发展。

对于大天线研制过程中涉及的难题,马小飞采取分解法进行逐项攻关,把技术问题进行特性分析,根据项目需要分解出若干子问题,指派专人负责每个子问题的解决。通过“难题分解法”的推广,环形天线、构架天线、高精度伞天线的多个关键技术在短短的几年间快速突破。

在马小飞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型可展开天线技术完全具备了与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竞争国际市场的技术水平和研制实力。对于马小飞来说,技术研究的脚步才刚刚迈开,而他也将延续他的“国际范”,瞄准国际大型可展开天线研制的最高水准,在中国航天的科技沃土上,以青年人的锐气和航天人的执着探索,努力开创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研制的新高度。



阅读 4618  132马小飞事迹材料
2016-01-01

雄心大鹏欲展翅

“80后”、博士毕业、一头短发,脸上时时洋溢着浅浅的笑意,一双眼睛透着精气神,谈吐间表现着对于自己专业的自信,这是属于马小飞的独特标签。在他的身上还贴着一系列“国际范”的标签: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大尺寸星载张力索网设计理论和方法;主持研制世界上最大直径的星载张力网状天线;主持攻关国际上难度系数最高的高精度网状天线预研课题。承担着这些带着“国际范”研究任务的马小飞,不似他的名字那样局限于“小飞”的浅尝辄止,而是有着鲲鹏展翅的雄心,先后在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技术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向着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情系国产化  掌握核心自主可控

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由于研制技术难度大,成为衡量各国卫星天线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国内大型可展开天线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实力相对薄弱。要想实现自主可控,就必须攻克大型可展开天线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应用。

某大型可展开天线是目前在研型号中尺寸最大的星载天线,涉及技术领域广、技术难度大、试验验证复杂。作为技术负责人,马小飞苦心钻研技术原理,在国内首次解决了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反射器的设计与工程实现问题。在技术攻关过程中,马小飞和团队成员攻克了同步展开等多项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大型天线反射器的高可靠与高重复精度展开,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大型可展开天线反射器的高型面精度与轻量化。

在马小飞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实现了国产大型可展开天线从无到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研制10米以上大型天线的国家。

在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研制过程中,马小飞在国内急需和国外高性能金属网产品进口渠道不顺畅的情况下,承担了该金属网产品的国产化攻关工作。短短两年多时间,在马小飞和团队的努力下,实现了金属网设计技术、丝材评价、制造技术、测试技术、应用技术五个方面的突破,研制出了全系列的金属网产品。同时,建立了金属网型谱,完成了金属网生产线建设,实现了金属网产品的完全国产化,解决了在研型号任务的急需。

瞄准应用需求  持续提升能力

当前,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在卫星研制的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现实需求。作为技术负责人,马小飞持续关注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技术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对专业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并细化到具体产品的逐级研发中。

马小飞带领团队成功研制的目前国内外公开报道的最大口径星载天线,表明我国已经掌握了高量级天线的研制和试验能力,使我国的星载天线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航天大国在星载大型天线结构领域的垄断地位,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研制领域的空白。

“1+2+3”为指引  瞄准国际水平带团队

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涉及技术领域多,研制难度大,涵盖了机械、微波、力学、材料、控制、热、纺织等众多的专业,同时,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研发和产品研制项目都是大型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马小飞意识到,没有一支高素质、技术过硬、高效率的专业团队,就不可能扎实地推进基础的技术研究。

马小飞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结合型号及研发项目,提出了“1+2+3”的发展目标,即加入团队1年要开始申报专利,加入团队2年要拥有至少1项专利,加入团队3年以上要拥有多项专利。通过“1+2+3”发展目标的落实,有效推动了大天线技术快速发展。

对于大天线研制过程中涉及的难题,马小飞采取分解法进行逐项攻关,把技术问题进行特性分析,根据项目需要分解出若干子问题,指派专人负责每个子问题的解决。通过“难题分解法”的推广,环形天线、构架天线、高精度伞天线的多个关键技术在短短的几年间快速突破。

在马小飞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型可展开天线技术完全具备了与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竞争国际市场的技术水平和研制实力。对于马小飞来说,技术研究的脚步才刚刚迈开,而他也将延续他的“国际范”,瞄准国际大型可展开天线研制的最高水准,在中国航天的科技沃土上,以青年人的锐气和航天人的执着探索,努力开创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研制的新高度。



阅读 4618  132
王健儒事迹材料
2016-01-01

把青春交给固体运载

2012年6月27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是一个值得记入四院史册的日子,也是王健儒一生难忘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在首都北京,“长征十一号”的工程立项综合论证评审会,大会正式宣布:同意长征十一号工程立项!那一刻,王健儒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息。七年来,付出的所有心血都有了最圆满的结果。

2005年,航天一院开始着手进行快速响应固体运载火箭的论证工作。那时的王健儒,刚刚参加工作。基于“动力先行”的原则,面对总体繁琐的论证要求,渺茫的应用前景,年轻的他积极配合开始了固体运载动力的先期论证工作,这一论就是三年。此后,他又担任某型大推力固体发动机主任研究师,实现了我国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的实质性突破,填补我国大推力固体运载发动机的技术空白,有力推动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国家立项。

在型号队伍成员的眼中,王健儒是个将严谨、专注落实到每一份工作的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他亲力亲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数据。凡是经过他批准的报告,他都会认真批阅,把好最后一道关。在长十一产品的交付报告中,王健儒将各级发动机均认真审查,即使在交付评审的前一天,仍在极端疲惫的状态下坚持工作到凌晨三点才离去。他总说:“和大家在一起,有一股一心为事业的闯劲。”队员们感动地说:“任何时间给王总发信息,他都能非常及时地给出回复。”

2010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王健儒开始负责四级全固体动力的研制工作,先后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圆满完成了固体发动机模样和初样的全部研制工作。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王健儒对四级发动机的每一个技术状态变化都了如指掌,大家都称他为长十一发动机的“活字典”。四级发动机的验收会上,火箭总体提出的质疑,王健儒都在第一时间给出了最合理清晰的解释。每次试车的现场,结束后最先冲向试车台的一定是王健儒,他要上前亲自了解发动机的烧蚀情况。

与大型战略型号的发动机不同,由于研制周期长、成本高,正式发射前,长十一的首飞前总共只进行了四发试车,至于这仅有的四发试验能不能完全覆盖发动机的全部性能,第一次作为型号总师亲赴靶场的王健儒内心也十分忐忑。为了确保首飞成功,王健儒提前四十多天进场,率领设计师团队从零开始开展质量复查工作。白天在现场忙个不停,晚上七点半准点开调度会,之后是各个分系统的会,王健儒每一个都必须参加,几乎天天都是零点以后结束。虽然压力巨大,他却开玩笑说自己是“天天夜总会”的日子。

九月初的一天,凌晨两点多,王健儒被电话从熟睡中叫醒。因为落区控制原因,急需将已经确定的飞行弹道入轨精度进行调整。眼看着飞行在即,各个系统都已成型,再做改动已经不现实,讨论持续到了深夜,总体最终将解决问题的关键交给了动力系统。形势紧迫,王健儒临危受命,毅然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当天凌晨,他就叫齐了设计团队召开紧急会议,争分夺秒连夜展开攻关。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可是重压下的王健儒依旧沉着冷静,他一一重新分配各系统的工作,要求将历次飞行数据重新统计和梳理,减小不必要的余量,在保证数据可靠合理的前提下,精确缩小计算偏差的范围。大家兵分两路,一边进场开展工作,一边积极调整方案。经过二十多天夜以继日的分析,王健儒给出了能够实现要求的肯定答复。讨论会上,面对专家们的质疑,王健儒胸有成竹,坚持上报可以完成任务。而他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自信,源于此前缜密的论证和大量的数据积累。最后事实证明,长十一的入轨精度只有1%左右,这在国际上都属于高精度水平。

此外,王健儒还负责CZ-2F运载火箭逃逸动力技术和固体运载火箭动力技术把关和技术管理工作。面对逃逸固体发动机结构特殊、短时间大流量、高可靠的特点,凭借自己在固体发动机技术方面多年的技术经验和创新精神,率领设计团队在遥九、遥十飞行任务逃逸发动机研制中先后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完成了十多项关键技术和工艺制造技术的攻关,取得了复杂内型面热防护结构设计、高燃速推进剂的内弹道精确设计、高可靠密封结构设计等多项重大技术的突破,系统完成了遥九、遥十火箭逃逸动力技术状态更改后的方案论证、单项试验和地面试验工作,充分验证了改进后逃逸动力的高可靠性。

从2005到2015,在一次次的奔波和攻关中,一转眼十年过去。从我院毅然决然自筹经费开始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制工作,顶着巨大压力紧抓机遇,历尽艰辛,十年终磨一剑。而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如今长成了沉稳成熟、独当一面的型号总师,王健儒的成长已深深刻下了长十一的烙印。

阅读 4496  212
候选人事迹
王续伯事迹材料
2016-01-02

做一名复合型青年科技管理人才

王续伯同志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全周期型号研制、型号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党群管理、行政综合管理、学科建设等工作经验,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使他成为一名能力突出的既懂技术又掌握企业运营经验的复合型青年科技管理人才。

型号研制工作硕果累累

作为型号设计师,在他从事的5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中,他一方面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创新,大胆应用信息化和流程再造成果,首次在卫星上实施了CAD/CAM无纸化管路生产,取代了手工取样,大幅缩短总装周期,提高了安装精度,节省了管路制造费用,使卫星制造水平与国际接轨,他因此获得工作创新奖金奖。首次设计实施两颗大型卫星的同机运输,缩短了运输周期,节省了运输费用,受到用户好评,为我国航天器由陆路运输转为航空运输奠定了基础。3次作为回收区负责人成功完成卫星回收任务,多次在冰冷的泥水中完成直升机对返回舱的吊装任务,确保了摄影胶片和搭载物品的安全回收。

深入开展多型号管理模式研究与实施工作

作为型号计划经理和科研处综合调度,他积极推进并建立了总体部项目管理例会制度,形成多项目资源统一调配的工作机制。同时,深入开展项目群、项目组合管理机制的研究工作,撰写了6篇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中英文多项目优化管理文章,系统论述了多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流程优化、资源优化等配置方式,被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运筹与管理》、《宇航学报》等高端国际学术会议、核心期刊录用和EI检索,并作大会交流,推动了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作为项目管理的代表,他首批获得了国际项目管理IPMP资质认证。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作为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五院率先组织实施了总体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工作,将全员套入专业岗位,并建立与之配套的薪酬、绩效考核、培训等制度,实现了以型号为主的队伍配置模式向型号加专业的配置模式转变,实现了专业领域内资源共享,满足多型号、多任务的需要,解决了人员快速增长的矛盾。作为创新队伍责任人,组建了总体部综合电子研制队伍、载人三期机械臂研制队伍、专业室专职研发队伍等创新队伍,并于2008年成功策划举办了首届“超越杯”航天器新概念创新设计大赛,为部创新工作的推进做出了贡献。组织开展了总体部专业审查考核奖励的研讨工作,编制了规章制度,并按月开展考核评比,有效的促进了总体部专业把关工作的起步和推进,为确保型号设计质量做出较大贡献。

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和交叉融合

作为宇航学会组织建设负责人,他积极挖掘和支持卫星应用、临近空间飞行器、电推进等前沿学科申报成为学会分支机构,强化重点领域发展建设。目前经中国科协和民政部批准的学会专业分支机构已有34个,实现了航天专业的全覆盖。通过这些分支机构的建设,航天科技的学术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集中,有力地推动了专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他还积极推动分支机构发挥联动效应,组织承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本领域的国际性会议,这些主题鲜明、专业突出的学术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航天学术氛围、活跃了学术思想,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基础理论水平,而且积累形成了大量有创新性、操作性的建议意见,为我国航天发展规划的编制、前沿领域的预先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等,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支撑。他还与50余名航天界权威专家共同对国家发改委《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深入研讨,提出适应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航天两大集团争取未来发展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

行政综合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作为办公室主任,他特别注重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先后制修订了《学会“三重一大”管理办法》、《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31份规章制度,为学会规范运行奠定了制度基础。特别是在2013年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举办期间,他作为会务部负责人,与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警备局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了完善的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应急预案等一整套安全保卫机制,确保了会议成功举行,赢得了国际国内广泛赞誉。

大力承接政府各类工作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2010-2015年,组织实施了中国科协《能力提升专项》、《企会协作》、《创新发展改革专项》、《优秀科技社团奖获奖学会案例汇编》、《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党建强会》等20余项,年收入500余万元,为学会创新发展、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正是他对航天事业的执着热爱,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使他在航天研制和管理工作中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为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早日实现航天梦做出了积极贡献。

阅读 2439  140
司源事迹材料
2016-01-01

航天国际化战线上的青年楷模

他曾是航天院所运载火箭控制领域一位兢兢业业的工程师,在多次发射任务中奉献火热青春,如今,他是商业航天国际战线上的青年业务能手,凭着自身扎实的技术基础、杰出的项目管理能力和严谨的工作精神,以实际行动彰显和诠释着航天新时代优秀航天青年的风采。

航天业务领域的青年技术专家

从飞行器系统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到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再到长城公司国际商业航天领域的业务骨干,司源有着扎实的航天技术基础。经过十余年航天战线上不同岗位的磨砺,他熟悉火箭的每一个系统,明晰星箭接口的每一个模型,知晓对外合同谈判的每一个关键点,掌握星箭联合操作时的每一个需要关注的环节,更在航天国际视野内对不少技术领域有着独特的认识。不仅如此,他常年来一贯保持的学习习惯,使他即使在离开工程技术岗位后,仍然孜孜不倦地在火箭和卫星的技术领域自我提高,保持信息的不断更新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从而成为长城公司从上到下公认的复合型青年技术专家。

正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所赐,他在与国际客户的沟通中彰显了中国航天国际业务人员熟练高超的综合能力,赢得了客户的尊重和信任,并能够卓有成效地与国内技术团队进行沟通,推动中外技术协调的高效进行。在某国卫星发射服务项目投标的过程中,司源在复杂的技术细节谈判中表现优异,不仅只身前往进行投标宣讲,更协调八院专家与对方召开多次电话会议,担当翻译、技术协调等多种角色,沟通解决了包括星箭载荷耦合分析等方面遇到的多个技术难题,为最终成功中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近年来的三次火箭故障调查中,他完美地扮演了国内技术团队与国外客户之间的沟通桥梁,保证外方及时了解中方故障调查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情况,体现了中国航天透明开放的国际合作精神,获得外方的好评,为中国航天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做出了应有贡献。

航天项目执行的青年管理能手

2009年起,司源先后任长城公司发射服务部项目执行处副处长、处长和总经理助理等职务,全面负责部门项目执行工作的开展。凭借在工作中摸索出的一套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加上踏实严谨的作风,他已成长为航天项目执行的青年管理能手。

工作中,他善于采用固定的文件格式,统一整个项目的文件风格;他巧妙进行会议和评审的管理,形成合理高效的会议流程;特别是他根据项目执行进度而形成的独有的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归档保存方式,以其内容充实、数据精确和格式美观,成为整个部门乃至公司的项目文件和材料整理的标杆,不仅提高了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更形成了条理清晰的项目执行风格。

协调国外、国内、客户、分包商等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和解决各类问题,是国际商业航天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在印尼Palapa-D项目签约中,作为主要责任人,司源高效完成了备份方案的各项基础工作,为特殊时期的市场开发及项目执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协助Palapa-D项目的最终客户印尼卫星公司INDOSAT及其财务安排人汇丰银行,完成了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本项目发射服务贷款申请融资保险的工作,使之成为中国航天历史上首个获得我国政府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商业项目,该融资(含融资保险)项目被业内知名的《贸易融资》杂志(Trade Finance)和《欧洲货币》杂志(Euromoney)评为2007年度最佳交易。

在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W3B/W3C卫星发射服务项目执行过程中,在发射前其他型号火箭飞行失利的情况下,积极回答国际保险界的有关问题,确保卫星及时到场,项目按既定计划执行;在发现卫星太阳帆板运输中受碰撞后,全力协调卫星方及国内有关单位,使卫星方运送维修物品的新增紧急专机在问题发现一周内即抵达发射场,保证了项目如期发射,获得客户好评。

在中星12卫星发射前,应客户要求,组织协调完成了法国卫星提前进场贮存的有关报批准备等工作,配合外方将卫星提前运至发射场贮存,规避了风险,也开创了先例;在火箭射前加注中出现故障需推迟发射问题发生后,积极协调法国卫星研制方、国际保险界及国内合作单位,保证了卫星按计划在5天后成功发射。

他善于思考总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努力吸收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对标同行业一流水准。对客户严格执行合同、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接受客户的宝贵建议;对分包商则广泛宣传最新的国际信息,致力于作为“国际合作的桥梁”、在国际项目执行过程中不断促进中国航天技术队伍水平的提高。自2007年以来,他负责执行了印尼PALAPA-D、欧卫W3C、亚太7号、中星12号和土库曼斯坦NSSC卫星等多个发射服务项目,均成为长城公司国际航天发射服务项目执行操作的典范,并成为新员工学习项目管理的活教材;通过向国际同行学习,他总结形成了长征火箭商业发射服务项目管理流程图,该图纸已作为规范列入英文版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手册,促进了长征火箭的对外宣传。

航天国际战线的青年学习楷模

出色的技术能力和高超的项目管理水平只是司源自身业务能力的体现,而他在精神领域所达到的高度更使他成为航天青年的楷模。

他热爱航天,将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航天国际化事业中,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动态,常常为了追踪市场信息或者国际发射情况而夜不能寐,并保持第一时间向团队同事通报信息的习惯;他工作作风严谨、踏实、认真,强调对客户要求的快速反应和迅速协调,强调对外提供文件和信息的准确性,并将个人在工作的表现上升到中国航天对外形象的高度,常常为了更加精准、更加完美地完成一个报告而加班加点。他勇于吃苦、无私奉献,自2009年开始,多次前往发射场全面负责国际商业发射项目的发射前协调,几乎将在靶场的所有时间用于工作,鲜有休息;2010年女儿诞生,他却没有因女儿的出世额外休过任何假期;2012年父亲突发心梗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在踏上返京的航班前,他仍沉稳冷静,妥善处理好了与外方的有关协调工作。他在航天国际合作战线上塑造着一个青年航天的楷模,增添了整个团队对他的信任。

航天团队建设的青年进步导师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司源时刻不忘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加上他清楚地认识到带好团队责任重大,对年轻同志高标准严要求,成为部门近几年来新员工所尊敬的青年进步导师。

他以身作则,其本身优秀的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时刻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同事,为年轻同志树立了职业素养的标准和职业发展的目标;他强调学习,亲自在公司内网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相关技术、技能、信息、行业基本知识等编辑列举成培训文件夹,并手把手进行说明,要求年轻员工加强学习、快速成长。他时常在办公室举行即时的小型培训会,针对某位同事提出的问题,召集整个团队进行讲解和培训,或时常将某个命题布置给年轻同志,然后组织以其为中心的讨论,最后再加以总结和点评。在团队专业技术背景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他对于问题的讲解总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不仅容易理解,更能引人深思。在他的促进和带领下,整个年轻团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消除了新员工对技术问题的畏惧感,提升了团队士气,团队的工作凝聚力大大增强。

司源同志以扎实完善的工作能力、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成为长城公司航天国际化战线上一名青年航天楷模,在他身上所闪耀的航天青年的优秀道德品质、出色综合能力、良好文化素养和忠于职守、永攀高峰的工作精神,将对他身边所有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必然促使他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成长为航天国际化事业的中坚力量。

阅读 2602  119
毕垒事迹材料
2016-01-01

青年建功 大力创新实现质的突破

毕垒同志于2011年调入中寰卫星导航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寰公司)任总经理,当时中寰公司已连续亏损四年,资金紧张,业务萎缩,产品和服务缺乏竞争优势,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他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优秀的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短短几年间通过对公司业务重新定位、凝聚团队、持续创新、完善激励等举措,迅速扭转中寰公司下滑势头,结束了自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亏损的不利局面,实现了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超过30%的佳绩。在他的带领下,中寰公司全体员工不懈的努力,使中寰公司在销售收入、创新能力、新业务拓展、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为中寰公司成为领先的商用车联网运营与服务提供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机遇,重新定位,成功实现业务转型

毕垒同志上任以来,一直保持深入一线了解业务,与业内上下游企业积极沟通的工作作风。他刚上任不久,便借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位置服务等相关领域经营理念,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北斗产业的政策机遇,提出将中寰公司由传统的卫星位置信息服务型企业向全国领先的商用车联网运营与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扩大用户规模、打造差异化服务、关注重点行业”的执行策略。中寰公司在毕垒同志的带领下,以“寰游天下”商用车联网云服务平台为核心,面向用户提供包括软件平台、硬件终端和运营服务在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经过近五年的稳步发展,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运营服务网络。目前,中寰公司业务已经涉及石油化工、物流运输、工程机械、驾驶员培训、商用车厂、电力、通信、建筑等十几个行业,每年服务用户过百万。为各级政府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行业管理、交通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手段,帮助企业用户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提高效率、降低能耗。

加强团队建设,整合内部资源,提升创造力

受传统交通监管业务模式影响,中寰公司业务以省份为单位,彼此之间联系较少,长期以来中寰公司团队氛围不浓。毕垒同志上任后,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项目联合攻关等手段,着重加强公司内部沟通,使中寰公司团队氛围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互相支撑,联合作战的团队文化,使内部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整合,大大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其中驾培业务以山东公司为支撑,实现在中寰五家子分公司十余地市复制,甘肃公司在本部和内蒙古公司的共同支持下,与省运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占据甘肃省北斗业务制高点,是这些典型案例中的代表之作,对中寰公司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洞察用户需求,持续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组合

毕垒同志充分发挥市场目光敏锐的优势,引领中寰公司持续创新,近年来开发、孵化了多项新产品。在与交通局例行会晤时,他了解到地方单位不经意提到的管理困惑,马上意识到公司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并立即组织研发驾培管理系统。实践证明,毕垒同志对于用户需求把握是准确的,驾培管理系统深受用户好评,并成为近年来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此外,在他的带领下,中寰公司近年来持续创新,陆续推出的随时报、商砼车管理调度系统和商用车联网管理方案等新产品。使中寰公司在产品组合上持续丰富,大大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科学决策,敢于担当,创新业务模式

2011年末,威海市交通局组织全市驾培管理系统招标,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寰公司驾培业务至关重要。面对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业务部门提出以BOT模式这一驾培管理行业全新的商业模式进行投标,在毕垒同志带领下,公司内部进行了科学论证和研究,在明确了风险和对策的情况下,毕垒同志敢于担当责任,毫不犹豫的确定了投标方案,并赢得了中寰首个地市级驾培项目。威海项目当年收回投资,并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现在,驾培管理系统已在五个省份、15个地市落地签约,并孵化出从业资格管理等衍生业务,成为近年来中寰公司主要业务增长点。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构建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毕垒同志身先士卒,与公司员工同甘共苦、并肩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项目难关。正因为毕垒同志在日常工作中的扎实积累,使得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带领团队取得胜利。为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号召,中寰公司在2012年初确定了自主研发北斗智慧物流云综合服务体系的重要业务目标。该体系涉及北斗/GPS导航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移动通信及计算机软硬件等多项技术,涵盖面广、架构复杂,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在立项之初,毕垒同志带领项目组成员,连续奋战,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研制成功了智慧物流位置云服务平台、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与云平台交互的北斗/GPS双模车载智能物流终端,形成了多项有利于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被国家发改委正式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目前该项目已在示范区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奠定了中寰公司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自2014年以来,随着公司业务持续发展,公司对人才和资金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也为后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借助北京市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的政策和资金优势,毕垒同志带领中寰团队历时1年,精心准备,凭借多年来良好的市场积累、扎实的业务基础和近年来打造的优秀团队,从众多申报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被列为2014年北京市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单位。该项目标志着,中寰公司将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快业务转型升级,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对吸引优秀人才、稳定核心团队的意义重大。

在毕垒同志的领导下,中寰公司还先后获得北斗产业化应用杰出工程、中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五十强企业、中国物流行业技术装备创新企业等多项荣誉。中寰公司的凝聚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为中寰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阅读 5339  361
毕垒事迹材料
2016-01-01

青年建功 大力创新实现质的突破

毕垒同志于2011年调入中寰卫星导航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寰公司)任总经理,当时中寰公司已连续亏损四年,资金紧张,业务萎缩,产品和服务缺乏竞争优势,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他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优秀的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短短几年间通过对公司业务重新定位、凝聚团队、持续创新、完善激励等举措,迅速扭转中寰公司下滑势头,结束了自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亏损的不利局面,实现了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超过30%的佳绩。在他的带领下,中寰公司全体员工不懈的努力,使中寰公司在销售收入、创新能力、新业务拓展、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为中寰公司成为领先的商用车联网运营与服务提供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机遇,重新定位,成功实现业务转型

毕垒同志上任以来,一直保持深入一线了解业务,与业内上下游企业积极沟通的工作作风。他刚上任不久,便借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位置服务等相关领域经营理念,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北斗产业的政策机遇,提出将中寰公司由传统的卫星位置信息服务型企业向全国领先的商用车联网运营与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扩大用户规模、打造差异化服务、关注重点行业”的执行策略。中寰公司在毕垒同志的带领下,以“寰游天下”商用车联网云服务平台为核心,面向用户提供包括软件平台、硬件终端和运营服务在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经过近五年的稳步发展,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运营服务网络。目前,中寰公司业务已经涉及石油化工、物流运输、工程机械、驾驶员培训、商用车厂、电力、通信、建筑等十几个行业,每年服务用户过百万。为各级政府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行业管理、交通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手段,帮助企业用户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提高效率、降低能耗。

加强团队建设,整合内部资源,提升创造力

受传统交通监管业务模式影响,中寰公司业务以省份为单位,彼此之间联系较少,长期以来中寰公司团队氛围不浓。毕垒同志上任后,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项目联合攻关等手段,着重加强公司内部沟通,使中寰公司团队氛围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互相支撑,联合作战的团队文化,使内部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整合,大大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其中驾培业务以山东公司为支撑,实现在中寰五家子分公司十余地市复制,甘肃公司在本部和内蒙古公司的共同支持下,与省运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占据甘肃省北斗业务制高点,是这些典型案例中的代表之作,对中寰公司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洞察用户需求,持续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组合

毕垒同志充分发挥市场目光敏锐的优势,引领中寰公司持续创新,近年来开发、孵化了多项新产品。在与交通局例行会晤时,他了解到地方单位不经意提到的管理困惑,马上意识到公司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并立即组织研发驾培管理系统。实践证明,毕垒同志对于用户需求把握是准确的,驾培管理系统深受用户好评,并成为近年来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此外,在他的带领下,中寰公司近年来持续创新,陆续推出的随时报、商砼车管理调度系统和商用车联网管理方案等新产品。使中寰公司在产品组合上持续丰富,大大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科学决策,敢于担当,创新业务模式

2011年末,威海市交通局组织全市驾培管理系统招标,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寰公司驾培业务至关重要。面对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业务部门提出以BOT模式这一驾培管理行业全新的商业模式进行投标,在毕垒同志带领下,公司内部进行了科学论证和研究,在明确了风险和对策的情况下,毕垒同志敢于担当责任,毫不犹豫的确定了投标方案,并赢得了中寰首个地市级驾培项目。威海项目当年收回投资,并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现在,驾培管理系统已在五个省份、15个地市落地签约,并孵化出从业资格管理等衍生业务,成为近年来中寰公司主要业务增长点。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构建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毕垒同志身先士卒,与公司员工同甘共苦、并肩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项目难关。正因为毕垒同志在日常工作中的扎实积累,使得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带领团队取得胜利。为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号召,中寰公司在2012年初确定了自主研发北斗智慧物流云综合服务体系的重要业务目标。该体系涉及北斗/GPS导航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移动通信及计算机软硬件等多项技术,涵盖面广、架构复杂,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在立项之初,毕垒同志带领项目组成员,连续奋战,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研制成功了智慧物流位置云服务平台、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与云平台交互的北斗/GPS双模车载智能物流终端,形成了多项有利于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被国家发改委正式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目前该项目已在示范区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奠定了中寰公司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自2014年以来,随着公司业务持续发展,公司对人才和资金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也为后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借助北京市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的政策和资金优势,毕垒同志带领中寰团队历时1年,精心准备,凭借多年来良好的市场积累、扎实的业务基础和近年来打造的优秀团队,从众多申报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被列为2014年北京市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单位。该项目标志着,中寰公司将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快业务转型升级,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对吸引优秀人才、稳定核心团队的意义重大。

在毕垒同志的领导下,中寰公司还先后获得北斗产业化应用杰出工程、中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五十强企业、中国物流行业技术装备创新企业等多项荣誉。中寰公司的凝聚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为中寰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阅读 5339  361
毕垒事迹材料
2016-01-01

青年建功 大力创新实现质的突破

毕垒同志于2011年调入中寰卫星导航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寰公司)任总经理,当时中寰公司已连续亏损四年,资金紧张,业务萎缩,产品和服务缺乏竞争优势,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他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优秀的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短短几年间通过对公司业务重新定位、凝聚团队、持续创新、完善激励等举措,迅速扭转中寰公司下滑势头,结束了自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亏损的不利局面,实现了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超过30%的佳绩。在他的带领下,中寰公司全体员工不懈的努力,使中寰公司在销售收入、创新能力、新业务拓展、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为中寰公司成为领先的商用车联网运营与服务提供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机遇,重新定位,成功实现业务转型

毕垒同志上任以来,一直保持深入一线了解业务,与业内上下游企业积极沟通的工作作风。他刚上任不久,便借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位置服务等相关领域经营理念,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北斗产业的政策机遇,提出将中寰公司由传统的卫星位置信息服务型企业向全国领先的商用车联网运营与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扩大用户规模、打造差异化服务、关注重点行业”的执行策略。中寰公司在毕垒同志的带领下,以“寰游天下”商用车联网云服务平台为核心,面向用户提供包括软件平台、硬件终端和运营服务在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经过近五年的稳步发展,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运营服务网络。目前,中寰公司业务已经涉及石油化工、物流运输、工程机械、驾驶员培训、商用车厂、电力、通信、建筑等十几个行业,每年服务用户过百万。为各级政府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行业管理、交通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手段,帮助企业用户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提高效率、降低能耗。

加强团队建设,整合内部资源,提升创造力

受传统交通监管业务模式影响,中寰公司业务以省份为单位,彼此之间联系较少,长期以来中寰公司团队氛围不浓。毕垒同志上任后,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项目联合攻关等手段,着重加强公司内部沟通,使中寰公司团队氛围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互相支撑,联合作战的团队文化,使内部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整合,大大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其中驾培业务以山东公司为支撑,实现在中寰五家子分公司十余地市复制,甘肃公司在本部和内蒙古公司的共同支持下,与省运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占据甘肃省北斗业务制高点,是这些典型案例中的代表之作,对中寰公司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洞察用户需求,持续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组合

毕垒同志充分发挥市场目光敏锐的优势,引领中寰公司持续创新,近年来开发、孵化了多项新产品。在与交通局例行会晤时,他了解到地方单位不经意提到的管理困惑,马上意识到公司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并立即组织研发驾培管理系统。实践证明,毕垒同志对于用户需求把握是准确的,驾培管理系统深受用户好评,并成为近年来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此外,在他的带领下,中寰公司近年来持续创新,陆续推出的随时报、商砼车管理调度系统和商用车联网管理方案等新产品。使中寰公司在产品组合上持续丰富,大大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科学决策,敢于担当,创新业务模式

2011年末,威海市交通局组织全市驾培管理系统招标,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寰公司驾培业务至关重要。面对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业务部门提出以BOT模式这一驾培管理行业全新的商业模式进行投标,在毕垒同志带领下,公司内部进行了科学论证和研究,在明确了风险和对策的情况下,毕垒同志敢于担当责任,毫不犹豫的确定了投标方案,并赢得了中寰首个地市级驾培项目。威海项目当年收回投资,并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现在,驾培管理系统已在五个省份、15个地市落地签约,并孵化出从业资格管理等衍生业务,成为近年来中寰公司主要业务增长点。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构建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毕垒同志身先士卒,与公司员工同甘共苦、并肩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项目难关。正因为毕垒同志在日常工作中的扎实积累,使得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带领团队取得胜利。为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号召,中寰公司在2012年初确定了自主研发北斗智慧物流云综合服务体系的重要业务目标。该体系涉及北斗/GPS导航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移动通信及计算机软硬件等多项技术,涵盖面广、架构复杂,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在立项之初,毕垒同志带领项目组成员,连续奋战,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研制成功了智慧物流位置云服务平台、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与云平台交互的北斗/GPS双模车载智能物流终端,形成了多项有利于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被国家发改委正式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目前该项目已在示范区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奠定了中寰公司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自2014年以来,随着公司业务持续发展,公司对人才和资金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也为后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借助北京市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的政策和资金优势,毕垒同志带领中寰团队历时1年,精心准备,凭借多年来良好的市场积累、扎实的业务基础和近年来打造的优秀团队,从众多申报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被列为2014年北京市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单位。该项目标志着,中寰公司将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快业务转型升级,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对吸引优秀人才、稳定核心团队的意义重大。

在毕垒同志的领导下,中寰公司还先后获得北斗产业化应用杰出工程、中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五十强企业、中国物流行业技术装备创新企业等多项荣誉。中寰公司的凝聚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为中寰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阅读 5339  361
刘国栋事迹材料
2016-01-01

爱学习喜钻研的“卫星达人”

       刘国栋工作以来,一直刻苦钻研、兢兢业业,逐渐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技术人员成长为国家陆地观测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分发服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现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民用部分)项目地面处理系统分发服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系统总体部副部长。

2002年,刘国栋毕业后就来到中心上班,被分配到运行部工作。那时,中心仅承担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的运行服务任务,整套资源卫星数据处理系统(CDPS)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经过对CDPS系统的不断了解,发现CDPS系统有很多地方处理效率很低,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刘国栋主动学习CDPS系统,从功能、流程、一直到源代码,深刻掌握了CDPS系统的相关技术,并对图像质量评价环节进行了改造,使质量评价效率提高了50倍。

2005年,中心下决心要自己研制卫星数据处理系统,组成专门的设计与研制队伍。由于在CDPS系统上所作的出色改进,刘国栋有幸被选中,并被任命负责用户服务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之前,CDPS系统是不具备网络分发能力的,只能通过系统刻录光盘向用户提供数据,每年分发量不足5000景。根据当时的技术现状,互联网已经非常普及,所以系统必须能够支持在互联网上分发数据,这与CDPS系统的结构和设计理念完全不一样!刘国栋通过主动学习,刻苦攻关,每天加班加点,最终完成了分系统的建设。此系统于2006年8月正式通过互联网向全国用户发布,第一次实现了资源卫星数据产品网上分发,当年的数据分发量就超过10万景!

2006年12月,资源一号02B星数据处理系统正式开始建设,刘国栋被任命为用户服务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负责用户服务分系统的建设工作。资源一号02B星地面数据处理系统是由国家正式批复,并完全由中心自主设计的国产卫星地面处理系统,02B星搭载着一台高分辨率全色相机,是我国第一颗民用高分辨率卫星,所以,02B星数据产品的分发服务倍受关注,这给用户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用户服务分系统是地面处理系统对外提供服务的唯一出口,这就要求在用户量激增的情况下,用户服务分系统必须能够承受很大的并发访问能力。刘国栋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对新技术的学习,对分系统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将单一服务模式改为分布式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服务能力。2007年9月22日,当用户服务分系统正式发布数据产品时,刘国栋心理异常激动。当然,他也很清楚,对用户服务分系统而言,卫星发射成功仅仅意味着服务的刚刚开始,能否在卫星寿命期内,乃至寿命期后为用户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才是用户服务分系统最重要的目标。

2007年底,我国首个多星综合地面处理系统“全国陆地观测卫星地面数据处理系统设施”开始建设。刚刚完成资源一号02B卫星地面系统的刘国栋被任命为数据分发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又投入到新系统的建设中。这次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因为该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要同时支持五颗卫星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分发能力的地面处理系统。而且,本系统第一次引入主用户服务模式,即:卫星数据过境后,2小时内要通过光纤将数据推送到主用户服务器上,这给数据分发分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刘国栋从硬件架构、软件体系结构、数据库结构设计、网络安全架构、网络传输模式等多个层面提出了设计方案,并圆满完成了该分系统的建设任务。目前该系统已处理并分发数据百万景,为南方雪灾、汶川地震、青岛浒苔、太湖绿藻、澳大利亚大火等环境保护、灾害监测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4月26日,高分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民用部分)项目第一颗卫星。卫星成像当天,数据就实时通过分发服务分系统向全国发布了。刘国栋作为分发服务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最大的不同是自己不但要承担分系统设计工作,还要组织队伍进行研发。经过无数的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刘国栋及其团队最终完成了项目。目前高分二号卫星也已通过分发服务分系统向用户提供服务,后续还将有5颗高分辨率卫星通过发服务分系统向用户提供服务。

2009年,在承担国家系统建设任务的同时,刘国栋还承担了我国第一个商业化遥感卫星地面系建设(泰国建站)项目,主要负责该项目数据分发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等工作,该项目开启了我国遥感国际合作的新篇章;2011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合作,参加全球陆表特征参量地面系统建设,负责全球20多颗卫星、5种专题产品的分发服务分系统建设工作,该系统已正式运行3年多,为全球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服务。2011年,负责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项目的投标工作,该项目为中心首次参与国际竞标并成功中标的成功范例,进一步扩大了我国遥感卫星数据在亚太地区的影响。2013年10月,成功中标宁夏遥感影像中心的建设项目,与宁夏国土厅就“数字宁夏”项目开展合作,刘国栋直接负责该项目的实施,该项目也成为中心向全国各省推广服务应用的第一个典型案例。

在从事主要业务工作的同时,刘国栋还一直活跃在党、工、团等党群工作中。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一直担任中心团支部书记,曾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与祖国共奋进,与航天同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中国铝业杯”首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评选活动,所报项目被评选为优秀奖。由于团支部的突出表现,被国资委授予2008年度“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2011年,由团支部组织申报的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创建岗和集团公司青年文明号都被成功评选,为中心共青团工作争得了荣誉。2011年8月至今,刘国栋一直担任中心工会委员职务,先后担任过青年委员和组织委员,中心工会于2012获得集团公司合格“职工之家”称号,而且荣获“六好班组”、“巾帼建功”等多项荣誉。

刘国栋不仅在业务工作上技术扎实、勤奋好学、业绩突出,而且积极参与党、工、团等组织的各项活动,工作13年以来,荣获9次中心“优秀员工”称号,在2008、2010年分别被评为中心“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团干部”;2009年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获得中心“特别贡献奖”三等奖。

阅读 2139  92
刘国栋事迹材料
2016-01-01

爱学习喜钻研的“卫星达人”

       刘国栋工作以来,一直刻苦钻研、兢兢业业,逐渐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技术人员成长为国家陆地观测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分发服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现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民用部分)项目地面处理系统分发服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系统总体部副部长。

2002年,刘国栋毕业后就来到中心上班,被分配到运行部工作。那时,中心仅承担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的运行服务任务,整套资源卫星数据处理系统(CDPS)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经过对CDPS系统的不断了解,发现CDPS系统有很多地方处理效率很低,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刘国栋主动学习CDPS系统,从功能、流程、一直到源代码,深刻掌握了CDPS系统的相关技术,并对图像质量评价环节进行了改造,使质量评价效率提高了50倍。

2005年,中心下决心要自己研制卫星数据处理系统,组成专门的设计与研制队伍。由于在CDPS系统上所作的出色改进,刘国栋有幸被选中,并被任命负责用户服务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之前,CDPS系统是不具备网络分发能力的,只能通过系统刻录光盘向用户提供数据,每年分发量不足5000景。根据当时的技术现状,互联网已经非常普及,所以系统必须能够支持在互联网上分发数据,这与CDPS系统的结构和设计理念完全不一样!刘国栋通过主动学习,刻苦攻关,每天加班加点,最终完成了分系统的建设。此系统于2006年8月正式通过互联网向全国用户发布,第一次实现了资源卫星数据产品网上分发,当年的数据分发量就超过10万景!

2006年12月,资源一号02B星数据处理系统正式开始建设,刘国栋被任命为用户服务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负责用户服务分系统的建设工作。资源一号02B星地面数据处理系统是由国家正式批复,并完全由中心自主设计的国产卫星地面处理系统,02B星搭载着一台高分辨率全色相机,是我国第一颗民用高分辨率卫星,所以,02B星数据产品的分发服务倍受关注,这给用户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用户服务分系统是地面处理系统对外提供服务的唯一出口,这就要求在用户量激增的情况下,用户服务分系统必须能够承受很大的并发访问能力。刘国栋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对新技术的学习,对分系统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将单一服务模式改为分布式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服务能力。2007年9月22日,当用户服务分系统正式发布数据产品时,刘国栋心理异常激动。当然,他也很清楚,对用户服务分系统而言,卫星发射成功仅仅意味着服务的刚刚开始,能否在卫星寿命期内,乃至寿命期后为用户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才是用户服务分系统最重要的目标。

2007年底,我国首个多星综合地面处理系统“全国陆地观测卫星地面数据处理系统设施”开始建设。刚刚完成资源一号02B卫星地面系统的刘国栋被任命为数据分发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又投入到新系统的建设中。这次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因为该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要同时支持五颗卫星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分发能力的地面处理系统。而且,本系统第一次引入主用户服务模式,即:卫星数据过境后,2小时内要通过光纤将数据推送到主用户服务器上,这给数据分发分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刘国栋从硬件架构、软件体系结构、数据库结构设计、网络安全架构、网络传输模式等多个层面提出了设计方案,并圆满完成了该分系统的建设任务。目前该系统已处理并分发数据百万景,为南方雪灾、汶川地震、青岛浒苔、太湖绿藻、澳大利亚大火等环境保护、灾害监测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4月26日,高分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民用部分)项目第一颗卫星。卫星成像当天,数据就实时通过分发服务分系统向全国发布了。刘国栋作为分发服务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最大的不同是自己不但要承担分系统设计工作,还要组织队伍进行研发。经过无数的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刘国栋及其团队最终完成了项目。目前高分二号卫星也已通过分发服务分系统向用户提供服务,后续还将有5颗高分辨率卫星通过发服务分系统向用户提供服务。

2009年,在承担国家系统建设任务的同时,刘国栋还承担了我国第一个商业化遥感卫星地面系建设(泰国建站)项目,主要负责该项目数据分发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等工作,该项目开启了我国遥感国际合作的新篇章;2011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合作,参加全球陆表特征参量地面系统建设,负责全球20多颗卫星、5种专题产品的分发服务分系统建设工作,该系统已正式运行3年多,为全球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服务。2011年,负责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项目的投标工作,该项目为中心首次参与国际竞标并成功中标的成功范例,进一步扩大了我国遥感卫星数据在亚太地区的影响。2013年10月,成功中标宁夏遥感影像中心的建设项目,与宁夏国土厅就“数字宁夏”项目开展合作,刘国栋直接负责该项目的实施,该项目也成为中心向全国各省推广服务应用的第一个典型案例。

在从事主要业务工作的同时,刘国栋还一直活跃在党、工、团等党群工作中。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一直担任中心团支部书记,曾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与祖国共奋进,与航天同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中国铝业杯”首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评选活动,所报项目被评选为优秀奖。由于团支部的突出表现,被国资委授予2008年度“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2011年,由团支部组织申报的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创建岗和集团公司青年文明号都被成功评选,为中心共青团工作争得了荣誉。2011年8月至今,刘国栋一直担任中心工会委员职务,先后担任过青年委员和组织委员,中心工会于2012获得集团公司合格“职工之家”称号,而且荣获“六好班组”、“巾帼建功”等多项荣誉。

刘国栋不仅在业务工作上技术扎实、勤奋好学、业绩突出,而且积极参与党、工、团等组织的各项活动,工作13年以来,荣获9次中心“优秀员工”称号,在2008、2010年分别被评为中心“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团干部”;2009年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获得中心“特别贡献奖”三等奖。

阅读 2139  92
刘宗建事迹材料
2016-01-01

心怀研发梦,铸就印包情

刘宗建,男,1979年8月生,中共党员,2000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7103厂华阳公司总工程师、研发中心副主任兼规划发展部部长,分管华阳公司研发中心研发技术和公司规划发展工作。

该同志曾荣获5项省部级科技奖(奖项名称),6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被评为2009年度“航天六院劳动模范”、2012年度“六院青年岗位能手”、2015年度“航天六院优秀共产党员”。

自上任以来,刘宗建团结带领研发技术人员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围绕着研发工作,以“严慎细实,身先士卒”的精神,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股“钻劲”为创新,百花开后结硕果

行业的门槛是技术,核心技术更是企业的真正优势所在。刘宗建身上有股“钻劲”,由内而外散发开来,从他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劲头,到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今,他炼就了一身硬功夫:只要听听客户的简单介绍,就大体知道方案怎么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干一行,钻一行。凭着这股钻劲,使其成为行业内响当当的专家。

2002年正是国内凹版印刷行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但公司凹版印刷技术出现两大技术瓶颈——“无轴锥顶技术”与“自动接料技术”。华阳公司为抓住市场机会,要求研发中心在三个月内必须拿出可靠解决方案。任务重、时间紧,刘宗建主动担当项目负责人,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刻苦钻研,反复测试……三个月的日夜劳作没有被辜负,2003年初技术瓶颈成功突破,经印刷行业专家反复测试,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使华阳公司成为掌握该技术的印刷装备企业之一,可媲美日本技术水平。技术的突破为华阳公司在塑料印刷机行业站稳脚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短短一年内,刘宗建同志带领研发团队为公司研发出FM、FX、FMJJ三大系列凹版印刷机,一经推出,在市场上引起轰动,共为公司带来5800多万销售合同。

2007年国内壁纸行业出现水性油墨印刷质量差、同步套压不准等技术难题,极大的限制了行业发展,此时国外壁纸设备价格昂贵。根据公司决定,刘宗建负责组织研发力量,攻克技术难关。采用最新的二次回风技术和烘箱内导风结构成功的攻克了水性油墨印刷技术;采用伺服电机直连式结构,解决了同步套压的间隙问题、快速预套难题,提高了壁纸的成品率,大幅提高了国内壁纸界的水性油墨印刷质量和同步套花技术。其中,“壁纸圆网印刷”获得陕西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凹版印刷壁纸生产线”获得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由他主持研发的壁纸设备突破欧美设备需大订单开机的限制,适宜小批量多品种国内壁纸生产需求,取代了进口壁纸市场份额。壁纸涂布机、壁纸印刷同步压花生产线、壁纸印刷同步深压纹生产线、壁纸圆网生产线等全套设备,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2%以上。累计实现销售额12亿以上,为华阳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与时俱进求提升,深化改革图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伴随公司的快速发展,研发中心原有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而“建设行业一流印刷包装研发基地”势在必行。作为公司主要负责人,刘宗建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理念,深化内部改革,短短2年间,华阳公司研发中心迅速壮大,不仅开创了公司研发中心的新局面,而且促使整个公司踏上了新的台阶。

他提出了项目研发与平台研发分离的组织架构,通过重组研发体系、细化部门职责,显著提高了公司人力资源利用率,通过各部门高效、精准的协作,每个项目的研发周期缩短了一半。

为了促进部门间的有效协作,研发中心引进了数字华研发PDM管理平台。然而,每项新事物的推进都会有阻力、有障碍,PDM平台在研发系统应用初期,出现了图纸转换量大、原图纸规范性差等诸多难题,有员工甚至提出质疑,刘宗建肩负的压力不只来自技术,还有人心。为了尽快解决难题,推动PDM平台的应用,他带领研发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扑在工作台前,寻求问题根源,亲自给员工演示PDM平台的提质提效的作用……2014年底,PDM系统在研发中心正式应用,极大提高了研发系统的工作效率。2015年初新研发的新型油画壁纸生产线,研发周期由原来的三个月缩短到20天。

上下求索觅贤才,职业生涯铺路人

人心聚则企业强,作为研发中心负责人,刘宗建深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他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体现技术指导方面,更重要的是从职业规划的根本着手,为研发人员设计了职业发展通道,提供了技术及职位的晋升渠道。通过不断寻求、探索,他将研发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及岗位等级,由原三级细化为九级晋升渠道,并针对各等级制定任职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理念和健康和谐的培训机制,营造了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使研发中心迎来了大批实力干将,同时也使一大批人才迅速成长,5名已成为行业专家,42名已成为科技骨干,15名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研发中心已经成为一支朝气蓬勃、激情创新、团结奋进的技术团队,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工作有激情,能吃苦能创新,这是华阳人眼中的刘宗建;还没见到身影,却已经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亲切、温暖,这是华阳人耳中的刘宗建;熟悉印刷行业前沿技术、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技术行家、管理赢家,能为企业带来效益,为员工谋得利益,这是华阳人心目中的刘宗建……

阅读 911  56
刘宗建事迹材料
2016-01-01

心怀研发梦,铸就印包情

刘宗建,男,1979年8月生,中共党员,2000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7103厂华阳公司总工程师、研发中心副主任兼规划发展部部长,分管华阳公司研发中心研发技术和公司规划发展工作。

该同志曾荣获5项省部级科技奖(奖项名称),6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被评为2009年度“航天六院劳动模范”、2012年度“六院青年岗位能手”、2015年度“航天六院优秀共产党员”。

自上任以来,刘宗建团结带领研发技术人员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围绕着研发工作,以“严慎细实,身先士卒”的精神,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股“钻劲”为创新,百花开后结硕果

行业的门槛是技术,核心技术更是企业的真正优势所在。刘宗建身上有股“钻劲”,由内而外散发开来,从他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劲头,到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今,他炼就了一身硬功夫:只要听听客户的简单介绍,就大体知道方案怎么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干一行,钻一行。凭着这股钻劲,使其成为行业内响当当的专家。

2002年正是国内凹版印刷行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但公司凹版印刷技术出现两大技术瓶颈——“无轴锥顶技术”与“自动接料技术”。华阳公司为抓住市场机会,要求研发中心在三个月内必须拿出可靠解决方案。任务重、时间紧,刘宗建主动担当项目负责人,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刻苦钻研,反复测试……三个月的日夜劳作没有被辜负,2003年初技术瓶颈成功突破,经印刷行业专家反复测试,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使华阳公司成为掌握该技术的印刷装备企业之一,可媲美日本技术水平。技术的突破为华阳公司在塑料印刷机行业站稳脚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短短一年内,刘宗建同志带领研发团队为公司研发出FM、FX、FMJJ三大系列凹版印刷机,一经推出,在市场上引起轰动,共为公司带来5800多万销售合同。

2007年国内壁纸行业出现水性油墨印刷质量差、同步套压不准等技术难题,极大的限制了行业发展,此时国外壁纸设备价格昂贵。根据公司决定,刘宗建负责组织研发力量,攻克技术难关。采用最新的二次回风技术和烘箱内导风结构成功的攻克了水性油墨印刷技术;采用伺服电机直连式结构,解决了同步套压的间隙问题、快速预套难题,提高了壁纸的成品率,大幅提高了国内壁纸界的水性油墨印刷质量和同步套花技术。其中,“壁纸圆网印刷”获得陕西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凹版印刷壁纸生产线”获得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由他主持研发的壁纸设备突破欧美设备需大订单开机的限制,适宜小批量多品种国内壁纸生产需求,取代了进口壁纸市场份额。壁纸涂布机、壁纸印刷同步压花生产线、壁纸印刷同步深压纹生产线、壁纸圆网生产线等全套设备,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2%以上。累计实现销售额12亿以上,为华阳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与时俱进求提升,深化改革图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伴随公司的快速发展,研发中心原有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而“建设行业一流印刷包装研发基地”势在必行。作为公司主要负责人,刘宗建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理念,深化内部改革,短短2年间,华阳公司研发中心迅速壮大,不仅开创了公司研发中心的新局面,而且促使整个公司踏上了新的台阶。

他提出了项目研发与平台研发分离的组织架构,通过重组研发体系、细化部门职责,显著提高了公司人力资源利用率,通过各部门高效、精准的协作,每个项目的研发周期缩短了一半。

为了促进部门间的有效协作,研发中心引进了数字华研发PDM管理平台。然而,每项新事物的推进都会有阻力、有障碍,PDM平台在研发系统应用初期,出现了图纸转换量大、原图纸规范性差等诸多难题,有员工甚至提出质疑,刘宗建肩负的压力不只来自技术,还有人心。为了尽快解决难题,推动PDM平台的应用,他带领研发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扑在工作台前,寻求问题根源,亲自给员工演示PDM平台的提质提效的作用……2014年底,PDM系统在研发中心正式应用,极大提高了研发系统的工作效率。2015年初新研发的新型油画壁纸生产线,研发周期由原来的三个月缩短到20天。

上下求索觅贤才,职业生涯铺路人

人心聚则企业强,作为研发中心负责人,刘宗建深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他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体现技术指导方面,更重要的是从职业规划的根本着手,为研发人员设计了职业发展通道,提供了技术及职位的晋升渠道。通过不断寻求、探索,他将研发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及岗位等级,由原三级细化为九级晋升渠道,并针对各等级制定任职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理念和健康和谐的培训机制,营造了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使研发中心迎来了大批实力干将,同时也使一大批人才迅速成长,5名已成为行业专家,42名已成为科技骨干,15名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研发中心已经成为一支朝气蓬勃、激情创新、团结奋进的技术团队,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工作有激情,能吃苦能创新,这是华阳人眼中的刘宗建;还没见到身影,却已经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亲切、温暖,这是华阳人耳中的刘宗建;熟悉印刷行业前沿技术、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技术行家、管理赢家,能为企业带来效益,为员工谋得利益,这是华阳人心目中的刘宗建……

阅读 911  56
刘曦事迹材料
2016-01-01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刘曦,中共党员,工学硕士学历,研究员,现任航天九院771所副总工程师。作为航天九院771所星载综合电子系统、宇航SiP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技术负责人,先后以项目负责人、主任设计师身份参与过载人航天工程、探月三期工程、二代导航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承担各类宇航型号任务、预研课题、专项工程逾20项,完成7款宇航用SiP计算机模块的研制,所有的预研成果均已转化为产品,应用于各类宇航型号任务中,为单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益求精,攻坚克难保成功

卫星综合电子系统是卫星的大脑,实现卫星内部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功能集成、资源重组及优化、信息处理及传输。综合电子系统可以完成卫星平台的遥测、遥控、姿态控制、轨道控制、热控、推进控制、电源管理等功能,还能够为有效载荷提供电源管理、热控、遥测状态收集、健康状态管理等功能和服务。

刘曦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卫星、微小卫星星载计算机及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研究工作。曾先后担任多个型号的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多个预研课题的技术负责人。

2005年,担任神州七号飞船伴随卫星星载计算机的副主任设计师,负责星载计算机内的固态存储器设计和调试,参加了整星的联试工作。神州七号飞船伴飞小卫星是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第一颗微小卫星。该卫星伴随飞船飞行,实现了对飞船的绕飞,在绕飞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对飞船进行拍照。固态存储器是星载计算机内部的一台智能下位机,不但实现了固态存储器的基本功能,即存储照片和向地面发送照片,还实现了卫星遥测通道与数传通道互为备份的功能。这台固态存储器的设计思路为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研制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整台星载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也为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研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该计算机于2008年9月25日随神州七号飞船升空,实现卫星对轨道舱的绕飞,成功的传回数千幅有关轨道舱的画面,画质均清晰完整。该计算机成功的完成了飞行任务并实现了超期服役。因为在整个项目研制过程中的表现,于2009年荣获总装备部颁发的“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0年,担任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在型号的整个研制过程中,大胆创新,仔细求证,在整星论证阶段就介入总体的讨论,为综合电子系统的包络范围、组成形式出谋划策。

2010年,担任二代导航卫星星载计算机主任设计师。二代导航卫星综合电子系统是卫星平台的核心,集中完成整星控制,切换整星的工作模式。二代导航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工程实施上有诸多难点。面对困难,刘曦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与工程组同事共同探讨,集思广益,大胆创新,仔细求证,在短时间内作出方案,获得用户的认可。在工程实施上,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快速的将初样产品交付到用户桌面,保证用户按期完成了平台测试。

缜密规划,跨学科创新出成果

2009年,在国家某重点课题中,刘曦主要负责模块的方案设计,模块测试平台的构建,模块测试方法的研究。目前,该课题已经完成验收,并投入到十二五课题研究中去。

探月三期工程,受探测器系统总重量的限制以及为了尽可能携带多的有效载荷设备进行月面探测,要求各种电子设备在一、二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轻小型化设计。而二期的电子设备已经基本采用了目前工程上可实施的各种轻小型化措施,因此在三期研制中,必须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刘曦同志通过微系统集成的技术的应用,为探月三期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探月工程三期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研制优秀个人”奖。

兢兢业业,团队中传递正能量

作为一名基层班组长,组内新同志多、项目多、技术难度大,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又作为部门的技术专家,几乎一周一次的出差强度又让他管理班组分身乏术,为了更有效的对管理班组和培养新同志,他抓住在单位的一分一秒,出差在外时,他利用亲自创建的组内技术交流微信群,及时有效地与班组沟通联络。为保项目进度,对刘曦来说,加班更是常态,一年中按时下班的记录寥寥可数。双休日、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本是团圆的日子,但刘曦忙碌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办公室、调试区。2014年大年初一,某系统的模块老炼出现了报错问题,他为了让班组其他同志能在家度过春节,自己又一次出现在测试区,连团聚餐都没能吃上。在项目调试现场,为了能够抓住头脑中的闪光点,尽早定位问题,他经常忘记吃饭,忘我的思考问题,而当问题解决后,一丝欣慰就会出现在他的脸庞,而此时,他才会想起还没有吃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工作上时,他必然忽略了家庭。他舍弃了与家人朋友团聚的欢乐、牺牲了共享天伦的幸福,错过了孩子成长的种种宝贵瞬间,连家人生病也不能照顾左右。他常自责地说,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爸爸,一个不体贴的丈夫,一个不孝顺的儿子。然而,祖国的航天伟业和航天人的历史使命时刻激励着他义无反顾、不断前行。

对于自己的执着,刘曦说他只是这“航天青年突击队”的一员,身边的同事感染着他,周围的朋友鼓励着他。为了航天,他们牺牲了很多,亲人聚少离多,幼子无暇顾及等等,成绩背后隐藏的付出,也许只有他本人知道。

而对航天那份执着与坚守成就了这位年轻人无悔的选择,一步步从基层做起,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感、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勤奋的工作,为航天事业贡献者自己最大的能量,这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新一代航天人身上的具体体现,他为新一代年轻人做出来表率。

阅读 3100  178
刘曦事迹材料
2016-01-01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刘曦,中共党员,工学硕士学历,研究员,现任航天九院771所副总工程师。作为航天九院771所星载综合电子系统、宇航SiP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技术负责人,先后以项目负责人、主任设计师身份参与过载人航天工程、探月三期工程、二代导航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承担各类宇航型号任务、预研课题、专项工程逾20项,完成7款宇航用SiP计算机模块的研制,所有的预研成果均已转化为产品,应用于各类宇航型号任务中,为单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益求精,攻坚克难保成功

卫星综合电子系统是卫星的大脑,实现卫星内部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功能集成、资源重组及优化、信息处理及传输。综合电子系统可以完成卫星平台的遥测、遥控、姿态控制、轨道控制、热控、推进控制、电源管理等功能,还能够为有效载荷提供电源管理、热控、遥测状态收集、健康状态管理等功能和服务。

刘曦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卫星、微小卫星星载计算机及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研究工作。曾先后担任多个型号的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多个预研课题的技术负责人。

2005年,担任神州七号飞船伴随卫星星载计算机的副主任设计师,负责星载计算机内的固态存储器设计和调试,参加了整星的联试工作。神州七号飞船伴飞小卫星是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第一颗微小卫星。该卫星伴随飞船飞行,实现了对飞船的绕飞,在绕飞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对飞船进行拍照。固态存储器是星载计算机内部的一台智能下位机,不但实现了固态存储器的基本功能,即存储照片和向地面发送照片,还实现了卫星遥测通道与数传通道互为备份的功能。这台固态存储器的设计思路为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研制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整台星载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也为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研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该计算机于2008年9月25日随神州七号飞船升空,实现卫星对轨道舱的绕飞,成功的传回数千幅有关轨道舱的画面,画质均清晰完整。该计算机成功的完成了飞行任务并实现了超期服役。因为在整个项目研制过程中的表现,于2009年荣获总装备部颁发的“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0年,担任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在型号的整个研制过程中,大胆创新,仔细求证,在整星论证阶段就介入总体的讨论,为综合电子系统的包络范围、组成形式出谋划策。

2010年,担任二代导航卫星星载计算机主任设计师。二代导航卫星综合电子系统是卫星平台的核心,集中完成整星控制,切换整星的工作模式。二代导航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工程实施上有诸多难点。面对困难,刘曦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与工程组同事共同探讨,集思广益,大胆创新,仔细求证,在短时间内作出方案,获得用户的认可。在工程实施上,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快速的将初样产品交付到用户桌面,保证用户按期完成了平台测试。

缜密规划,跨学科创新出成果

2009年,在国家某重点课题中,刘曦主要负责模块的方案设计,模块测试平台的构建,模块测试方法的研究。目前,该课题已经完成验收,并投入到十二五课题研究中去。

探月三期工程,受探测器系统总重量的限制以及为了尽可能携带多的有效载荷设备进行月面探测,要求各种电子设备在一、二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轻小型化设计。而二期的电子设备已经基本采用了目前工程上可实施的各种轻小型化措施,因此在三期研制中,必须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刘曦同志通过微系统集成的技术的应用,为探月三期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探月工程三期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研制优秀个人”奖。

兢兢业业,团队中传递正能量

作为一名基层班组长,组内新同志多、项目多、技术难度大,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又作为部门的技术专家,几乎一周一次的出差强度又让他管理班组分身乏术,为了更有效的对管理班组和培养新同志,他抓住在单位的一分一秒,出差在外时,他利用亲自创建的组内技术交流微信群,及时有效地与班组沟通联络。为保项目进度,对刘曦来说,加班更是常态,一年中按时下班的记录寥寥可数。双休日、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本是团圆的日子,但刘曦忙碌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办公室、调试区。2014年大年初一,某系统的模块老炼出现了报错问题,他为了让班组其他同志能在家度过春节,自己又一次出现在测试区,连团聚餐都没能吃上。在项目调试现场,为了能够抓住头脑中的闪光点,尽早定位问题,他经常忘记吃饭,忘我的思考问题,而当问题解决后,一丝欣慰就会出现在他的脸庞,而此时,他才会想起还没有吃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工作上时,他必然忽略了家庭。他舍弃了与家人朋友团聚的欢乐、牺牲了共享天伦的幸福,错过了孩子成长的种种宝贵瞬间,连家人生病也不能照顾左右。他常自责地说,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爸爸,一个不体贴的丈夫,一个不孝顺的儿子。然而,祖国的航天伟业和航天人的历史使命时刻激励着他义无反顾、不断前行。

对于自己的执着,刘曦说他只是这“航天青年突击队”的一员,身边的同事感染着他,周围的朋友鼓励着他。为了航天,他们牺牲了很多,亲人聚少离多,幼子无暇顾及等等,成绩背后隐藏的付出,也许只有他本人知道。

而对航天那份执着与坚守成就了这位年轻人无悔的选择,一步步从基层做起,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感、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勤奋的工作,为航天事业贡献者自己最大的能量,这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新一代航天人身上的具体体现,他为新一代年轻人做出来表率。

阅读 3100  178
沈宏鑫事迹材料
2016-01-02

虹翔乙未 梦筑新空

沈宏鑫,男,汉族,35岁,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十一院十一部主任,曾任十一部型号办公室主任,十一院综合计划部副部长,十一部副主任。

十余年来他积极投身十一院无人机事业发展,从一名设计员到总体部主任,始终怀着满腔激情,辛勤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从艰难的创业初期到高速发展的现在,以其良好的大局观和综合协调能力,带领团队创新高效发展,使得无人机成为研究院四大主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研究院无人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三甲,“彩虹”品牌成为我国大国外交的靓丽名片,为航天无人机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他具有良好的大局观和国际化视野。为了解决研究院无人机市场过分单一的问题,他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大力培育新兴国家市场,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多次在与国际国内知名厂家的直接竞争中胜出,先后开拓10个国家的市场,累计新签订无人机合同额近5亿美元,成为国内无人机出口数量最多、签约额度最大的单位,这极大的提升了中国航天无人机的品牌知名度,为十一院无人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为了确保项目执行,他主动承担综合调度的职责,坚持参加每周的调度会和项目重要节点的协调会,多次带领交付团队奔赴国外艰苦地区和危险地区执行交付任务,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在项目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在春节等假期,他始终战斗在一线,圆满完成项目的阶段工作,受到同事和用户的高度评价。

他具有优秀的技术功底和创新理念。参与了彩虹一号、彩虹二号、彩虹三号等型号的研制工作,作为电气总体负责人,完成了无人机电气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提出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低成本无人机冗余式低压直流电源系统的架构,负责完成了无人机发电和配电系统、机电监测系统、综合航电测试系统的开发,确保了型号的顺利研制和安全飞行,所负责的电气系统在各个分系统中故障率最低,获得了四项发明专利。他带领团队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主要参与人,先后突破中空长航时无人机总体设计技术、察打一体技术、导航和控制技术、复合材料无人机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使得彩虹无人机成为国内型谱最全、产品种类最多的品牌。

他具有出色的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担任总体部领导以来,他积极探索适合无人机发展的管理模式,对十一部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成立了综合保障部和机载武器事业部,极大的促进了内部活力。着力完善十一部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推进项目管理体系,提升多项目并举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为提升无人机履约能力奠定基础。注重无人机创新平台建设和产业发展能力基础建设,牵头论证了包括无人机批生产能力建设等项目,推进无人机研发实验室建设,引领无人机产业化发展。他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年轻专业技术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型号和项目中大胆启用新人,为年轻人发展出谋划策。

期间,他先后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4项、集团公司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3项,两次荣获集团公司军贸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荣获十一院优秀团员、保密先进个人、优秀职工之友等荣誉称号。

当前,他正带领无人机团队沿着十一院无人机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立足产品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着力打造彩虹无人机品牌,力争成为国际三甲的无人机装备生产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

阅读 7037  537
张凯事迹材料
2015-12-31

背负梦想和责任扎根西北的“80后”

“责任是一盏航标灯,有了它,生命之旅便不会迷失方向;责任是一副担子,扛起它,我们才会拥有充实而有价值的人生。”这是航天神洁(宁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凯对责任的理解。这个“80后”,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带领航天神洁宁夏公司励志图强、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依托中国航天强大的技术实力,全面开拓宁夏市场,先后在信息化系统集成和大功率等离子点火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扩大了中国航天在民用市场的品牌影响,使航天技术得到了推广落地。

2014年,张凯带领公司上下完成销售收入4899万元、利润超过500万元(8个月),2015年预计完成销售收入10000万元、利润超过1000万元,约占全院经济收入的四分之一。企业整体市值由成立时400万元增长至目前3360万元(已完成工商变更),增长率为557%。按照目前发展趋势计划2017年申报创业板上市。他所领导的航天神洁宁夏公司更是提前一年破格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宁夏自治区评为“宁东煤粉锅炉高效清洁点火系统技术创新中心”。也正因如此,在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2014年终总结会上,张凯被授予“院长特别奖”这一特殊荣誉。

背负梦想和责任扎根西北

2014年初,没有豪言相随,没有鲜花相伴,远离亲朋家人,告别都市繁华,只有31岁的张凯身兼重任远赴大西北的宁夏创立公司并开拓市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宁夏的“一号工程”,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能源开发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短短三个月张凯立即将他善于交流表达、处理人际关系及执着坚韧的优点发挥到极致,迅速得到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及辖内各能源企业主要领导的认可。

新公司“第一炮”一定要打响,张凯选择了从煤粉锅炉等离子点火入手。电厂锅炉使用等离子点火在国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技术了,宁夏就已经有个别电厂在使用国内其他公司生产安装的等离子点火装置。航天神洁作为一个刚刚进入市场的新丁,手中并没有已经投入市场运营的案例可以吸引宁夏当地的电厂。如何扬长避短,打消宁夏当地领导和电厂对公司的疑虑就摆在了张凯的面前。“我们有中国航天强大的技术支撑,又有一个不怕吃苦,敢于战斗的团队,凭什么不会成功。”张凯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张凯积极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的领导沟通,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能不能找一家已经安装了等离子点火装置的电厂,由航天神洁公司自己出资在该电厂建立一个大功率可调等离子点火试验台,并在试验成功后逐步将等离子点火平台移植到电厂锅炉中,进行工程点火试验,这样就解决了航天神洁等离子点火装置没有实际工程应用的问题。这个设想在得到宁东管委会领导的肯定后,张凯迅速和其他电厂进行接洽,终于与神华国能宁夏煤电公司鸳鸯湖电厂的马元坤总经理达成了共识,鸳鸯湖电厂免费提供一块场地供航天神洁公司建设大功率可调等离子点火试验台。

40天,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可能最多只能完成基本的厂房和设备搭建,但对于航天人来说,40天可以创造一个奇迹。

从2014年4月16日开始进厂,张凯就带领公司的技术人员就扎根住到了宁夏鸳鸯湖电厂,从最开始的土建平地开始,夜以继日一步一步搭建大功率等可调离子点火试验平台。由于公司日常还有其他业务往来,张凯不能时刻守在试验平台这里,但他心里一直在惦记这块,只要有时间就一定要来电厂看看,那怕是深夜。每天他就在公司和电厂的往来路上,困了就在车上睡会,到了电厂又立刻精神抖擞投入到工作中。用他的话来说,等离子点火试验平台就像一个正在孕育中的孩子,瓜熟蒂落,公司前期最重要的一步就成功了。

5月26日,是张凯来宁夏后最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攻坚克难,大功率等可调离子点火试验平台顺利点火成功,各项性能指标完全达到了预期。神华国能宁夏煤电公司鸳鸯湖电厂总经理马元坤说:“40天从无到有,高标准完成了点火试验,航天人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在这4个多月的时间里,由张凯带领设计研制的大功率可调等离子喷枪先后在神华国能宁夏煤电鸳鸯湖电厂1号和2号锅炉成功启动,各项参数指标均达到甚至超过国内行业老大—烟台龙源的喷枪水准(俄罗斯技术),这意味着“航天枪”真正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壁垒,让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货”绽放光彩。

运行近一年来,该项目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厅和科技厅联合专家组的成果鉴定,认为该项目实现了锅炉无油或少油点火和低负荷无油稳燃,不仅可以节约燃油耗量、降低基建和发电成本,还实现了电除尘在锅炉点火初期的正常投运,减少了粉尘的排放量,避免了环境污染,可谓火电行业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可在国内新增(基建)燃煤机组、国内存量(改造)等离子点火机组、国内无燃油电厂等多方面推广应用。进入2015年,神洁宁夏公司成功中标了世界首个百万千瓦间接空冷机组工程——神华国能宁夏煤电鸳鸯湖电厂二期2*1000MW级机组扩建工程等离子点火系统采购项目,标志着航天等离子技术真正具备承揽大型火电机组项目的能力。此外,浙能枣泉电厂一期微油点火项目和西夏热电二期等离子点火项目也已基本落地,今年年底启动招标程序。目前,公司煤粉锅炉点火业务已进入全面市场应用阶段。

延伸产业做大做强

几个月在市场上的摸爬滚打,张凯练就了捕捉科技与市场领域信息的敏锐洞察力。在开拓宁东政府辖内能源企业点火业务时,张凯发现宁夏当地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对薄弱,固定资产投资潜力巨大,由于自身上级单位航天系统院的主业就是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如果把航天的信息化技术引入宁东,不仅可以提升当地的科技发展和工作效率,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来说既可以拓展业务,又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城镇化建设,发展智慧城市”以来,智慧城市发展不断提速,被写入了众多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兴未艾也让张凯深刻地意识到,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是历史性的机遇,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就能抓住我国下一轮城市化变革的命脉。从2014年9月开始,张凯积极策划、协调、组织与宁东管委会各业务部门进行航天信息化能力汇报与高层对接。“中国航天的‘智慧宁东’总体规划从全局、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从宏观架构上把握了‘智慧宁东’建设的定位、方向、路径和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宁东基地管委会如此评价道。经过近7个月的前期论证、可研评审、公开竞争,神洁宁夏公司成功中标智慧宁东一期基础设施信息化项目,合同额超过7000万元,这是系统院甚至是航天科技集团第一个横向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标志着中国航天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逐步成熟。2015年10月14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全体领导现场观摩验收了该项目,各方面均达到甚至超出甲方的标准需求,后经集体决策,二期项目将继续由神洁宁夏公司承担建设(智慧宁东项目共分二期,总造价4.3亿元。其中一期投资7000万元,二期投资3.6亿元。)

除了在节能环保和信息化领域中大显身手外,张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政府渠道拓展,公司成立伊始带领公司团队积极前往自治区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厅、科技厅等相关部门汇报交流,完成了多项政府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申报,获得各项资金补助已近千万元。包括2014年自治区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补助150万元;2014年自治区经信委新型工业化发展项目补助120万元;2014年自治区环保厅大气污染防治项目补助150万元;2014年宁东基地科技创新研发项目补助150万元;2015年自治区科技厅后补助项目补助268万元

青年创业团队助推企业发展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青年创业者的张凯,深知青年人的思想活跃,看法新颖,对企业发展有独到见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团队的努力和发展。为此,公司在用人上积极发挥青年主力军的作用。航天神洁宁夏公司现有员工45人,平均年龄30岁,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33人,专科7人,35岁以下员工有3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85%。公司成立以来,从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引导公司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长才干,优化知识结构,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为青年健康成长、应时发展铺垫了幸福之路。

此外,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环境。张凯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宁东当地的希望工程、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等工作,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作为一名中国航天人,张凯勇于面对挑战,靠过硬的素质、良好的作风、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在广阔的大西北艰苦拼搏、建功立业,不仅将航天技术应用于地方经济发展之中同时,也为企业自身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播种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付出了一定有回报。目前,在张凯的带领下,航天神洁宁夏公司的队伍正在壮大,员工的积极性不断被带动起来,公司将以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务实的作风,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阅读 3594  195
张亮事迹材料
2016-01-01

锐意进取,攻坚克难,青春铸就梦想

2015年9月20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CZ-6运载火箭载着二十颗星腾空而起。随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指挥大厅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次发射的圆满成功,对中国航天来说意义重大。而作为CZ-6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指挥张亮,目睹这一切,内心更是激动无比,十余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有一种精神叫迎难而上

张亮同志2004年加入805所,成为当时全所最年轻的博士。11年来,他一直从事新一代运载火箭动力系统专业工作。2009年CZ-6运载火箭立项以来,张亮同志作为动力专业的骨干力量和室主任,更是全面挑起了“为火箭增压助动、让心脏自动起搏”的重任。

“科技的关键在于创新。在技术上,没有什么是一定的,也没有什么是不一定的,不去试试怎么能行?”张亮同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CZ-6运载火箭立项之初,氧箱增压问题一直是一个技术难点。出于技术成熟性考虑,部分专家建议采用氦气加温增压方案,而张亮更倾向于采用更具创新性、技术性和经济性的自生增压方案,取消一整套氦气增压系统,优化火箭总装布局,同时有效提升火箭运载能力。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提出质疑,增压气体当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其他杂质,可能对系统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面对诸多困难和质疑,张亮不但没有动摇,反而充满动力,也清晰了攻关的方向,从专家提出的问题着手,带领团队迅速组织开展自生增压技术攻关。该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运载火箭领域尚属首例,根本没有可借鉴的案例。他们通过详细的分析杂质气体对增压输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消除影响的具体措施,并对消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一系列试验验证。

每次大型地面试验,张亮都全程跟进,进行技术把关。作为团队的主心骨,他带领大家一点一滴的详细分析,不放过每一个风险点,终于攻克了难关。之后,他们一鼓作气,在1个月时间内,逐步摸清了低温推进剂动力系统的特性。

2010年10月,由集团专家和型号两总等组成的专家评审组,认为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地面试验验证,自生增压技术方案论证翔实、充分,一致同意CZ-6火箭采用自生增压方案。该技术作为CZ-6运载火箭重大关键技术之一,成为型号后续攻关的重点。除此之外,他们团队负责的发动机循环预冷技术、低温阀门技术、并联贮箱的均衡输送技术等几大难点的攻关情况也得到的专家组的认可。

有一种态度是苦中作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CZ-6运载火箭研制过程中,面对新技术、新人员的尴尬境况,他严格把关、跟班生产试验,尽可能把所有设计状态都考虑在内,减少试验中可能发生的任何突发状况。张亮与爱人分居两地,2010年9月,他的爱人要分娩了,此时,自生增压验证试验正进行到关键时刻,他选择了坚守岗位。上海的三伏天,酷暑难耐,一次又一次,他带着队员们,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梯的试验塔架里爬上爬下。当对火箭研制有着重大意义的试验完成,试验队带着成果满载而归时,他才第一次回家看自己刚出生的女儿。说没有遗憾那是不可能的,但他却只能把对家人的愧疚深深的藏在自己的心底。

2011年11月,CZ-6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热试车试验成功,率先开启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应用的新篇章。其后,二子级、三子级动力系统热试车试验相继取得成功。2013年11月,张亮再次作为动力指挥全程参加了靶场合练。“3个月烈日的暴晒和接二连三的试验,让我们的牙更白了,因为人都被晒黑了。”张亮笑着说。

2015年9月20日,CZ-6运载火箭在太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以自生增压、发动机循环预冷和低温阀门技术为代表的整个动力系统经受了严峻考验,表现完美。而此时张亮和他的兄弟们,已经连续36小时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有一种力量来自团队

“重要的事情想三遍,重要的事情做三遍。”是张亮有名的口头禅,也是他对团队的要求。长期下来,他的团队几乎很少出错。而在CZ-6火箭立项初期,这支队伍平均年龄连30岁都不到。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张亮常教我们的又一法宝。”同事缪五兵说,“就是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也要时常留心别人的事情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他培养的4名硕士研究生和6名徒弟,都已是型号骨干,并且多人已担任型号副主任设计师一职。

作为部门主任,张亮还要对CZ-6火箭地面发射支持系统、CZ-2D和CZ-4B/C运载火箭的动力系统研制工作和专业发展负责。CZ-6火箭炫酷的专属跑车——整体运输起竖系统也是他们的杰作之一。

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多次获得八院“先进基层党支部”、八院“五四红旗团支部”、805所“优秀党支部”等荣誉,他本人也先后荣获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八院型号三等功等奖项,入选了上海市领军人才后备队培养计划,并作为八院推进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向集团进行推荐。

青春在奋斗中奔跑,人生在奋斗中追求。作为八院推进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和CZ-6运载火箭动力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张亮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以自身的奋斗带动团队,以成功的实践报效祖国,相信未来的他,仍将一如既往地在航天事业和人生中书写新的精彩。

阅读 3374  327
邹光南事迹材料
2016-01-01

用“中国制造”铸就非凡人生

不同于他的瘦弱外表和不善言谈,五院航天恒星邹光南的内心其实很强大,否则,他不会义不容辞地担起研制国内首个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重任、也不会矢志不渝地凭着拼劲儿和巧劲儿出色完成项目开发、更不会一片赤心地用“中国制造”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邹光南用ANOVO系统的从无到有,实现了卫星通信系统民族品牌零的突破,铸就了从平凡到卓越的人生成长之路。

义不容辞,远大征程从脚下开始

2007年,有感于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多年来被国外产品垄断,给我国主要行业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的重大威胁,航天恒星从零起步,启动了卫星通信核心系统级产品——VSAT系统的研制,并用“航天创新”的英文缩写“ANOVO”表达了对这个产品的信心与希望。

刚刚30岁的邹光南被任命为ANOVO系统的负责人,他要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在此之前,北大毕业的邹光南在五院总体部从事卫星数管分系统的硬件研制工作,尽管已经完成了十多项产品的研制,具有丰富的工程和管理经验,但这次他要面对的不仅是全新的业务领域,技术和人员的匮乏更是出乎他的预料。尽管如此,自大学时代就耳濡目染的爱国情怀和工作多年来形成的责任意识,使邹光南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副重担。

邹光南接下来的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没有立刻着手组织开发,而是扩充研制队伍、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这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多年来从事型号研制形成的系统思维,使邹光南清楚地认识到,ANOVO系统的研制,只是航天恒星卫星通信业务的第一步,只有建立起强大稳定的团队、夯实基础,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邹光南组建卫星通信研究室,招募了一批嵌入式通信处理器、高速大规模FPGA设计、通信协议及空中接口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形成了完备的研制开发团队;建立系统级仿真验证实验室和软硬件专业实验室,可以满足产品全周期、全链路、多专业的数字化协同设计、仿真验证和产品研制要求。这套“组合拳”,为接下来ANOVO系统的研制铺平了道路。

矢志不渝,打造卫星通信民族品牌

邹光南这一系列举动,使人们对他刮目相看,由此对ANOVO系统的期待更甚。而此刻只有他自己明白,前方的路还很长,将依然充满荆棘和坎坷,若想成功,必须得有拼劲儿和巧劲儿。

ANOVO系统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产品越早推出,就越能抢占先机,为此,邹光南和他的团队必须与时间赛跑。白天,邹光南要带队与国外的VSAT厂商、国内运营商交流,了解技术前沿信息、获取市场和客户需求;晚上,他还要带领大家查阅大量的卫星通信产品资料、从与厂商和客户的交流中发掘有用信息、讨论系统方案。7天*14小时的工作制因此成为部门惯例;在邹光南办公室的一角,光是技术资料和作废方案就堆了足足3米高。

但是,对于VSAT系统这个全新领域,单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因此,邹光南又在充分考察国外VSAT产品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制定了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小步快跑”的管理模式,把整个系统分解成若干功能模块和关键技术,再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小步,实现了技术攻关和工程研制的并行推进。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邹光南和他的团队终于完成了ANOVO产品工程样机的研制,在与卫讯、休斯等国外顶尖卫星通信产品的同台竞技中,一举进入前三甲。2011年,ANOVO产品正式发布,以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傲人成绩,多次在国家部委组织的业内比测中名列前茅,成为了行业的标杆。

一片赤心,用ANOVO产品服务国家

早在ANOVO系统开始研制之初,邹光南就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确立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并重的发展思路,把一流技术、优质产品推向市场,让卫星通信技术更好地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才能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履行航天人的社会责任。

为此,邹光南在研发工作中一直很注重对航天新概念、应用新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以此创造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制高点;ANOVO系统推出后,他又制定了“快速响应、主动出击、私人定制”的市场开拓战略战术,精心为行业提供全新卫星通信解决方案,打通了从研究室到用户之间的边界。

2009年11月,航天恒星首次向中国气象局交付400余套ANOVO产品,获得用户高度肯定,成功叩开了市场的大门。航天恒星以此为起点,将业务拓展到气象、测绘、地震等30余个用户群体,用户覆盖国内17个省市地区,市场占有率30%,玻利维亚等多个国家也与航天恒星签定了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合同。公司由此迈入了通信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通道,向世界展示了卫星通信产业的“中国创造”。

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在这条追梦、圆梦的路上,38岁的邹光南从未停下脚步,他时刻倾听着祖国的脉搏、时刻为崇高使命而热血澎湃;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致力于引领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让ANOVO覆盖全国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向祖国交出更加出色的答卷。

阅读 1979  91
邹光南事迹材料
2016-01-01

用“中国制造”铸就非凡人生

不同于他的瘦弱外表和不善言谈,五院航天恒星邹光南的内心其实很强大,否则,他不会义不容辞地担起研制国内首个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重任、也不会矢志不渝地凭着拼劲儿和巧劲儿出色完成项目开发、更不会一片赤心地用“中国制造”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邹光南用ANOVO系统的从无到有,实现了卫星通信系统民族品牌零的突破,铸就了从平凡到卓越的人生成长之路。

义不容辞,远大征程从脚下开始

2007年,有感于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多年来被国外产品垄断,给我国主要行业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的重大威胁,航天恒星从零起步,启动了卫星通信核心系统级产品——VSAT系统的研制,并用“航天创新”的英文缩写“ANOVO”表达了对这个产品的信心与希望。

刚刚30岁的邹光南被任命为ANOVO系统的负责人,他要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在此之前,北大毕业的邹光南在五院总体部从事卫星数管分系统的硬件研制工作,尽管已经完成了十多项产品的研制,具有丰富的工程和管理经验,但这次他要面对的不仅是全新的业务领域,技术和人员的匮乏更是出乎他的预料。尽管如此,自大学时代就耳濡目染的爱国情怀和工作多年来形成的责任意识,使邹光南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副重担。

邹光南接下来的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没有立刻着手组织开发,而是扩充研制队伍、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这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多年来从事型号研制形成的系统思维,使邹光南清楚地认识到,ANOVO系统的研制,只是航天恒星卫星通信业务的第一步,只有建立起强大稳定的团队、夯实基础,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邹光南组建卫星通信研究室,招募了一批嵌入式通信处理器、高速大规模FPGA设计、通信协议及空中接口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形成了完备的研制开发团队;建立系统级仿真验证实验室和软硬件专业实验室,可以满足产品全周期、全链路、多专业的数字化协同设计、仿真验证和产品研制要求。这套“组合拳”,为接下来ANOVO系统的研制铺平了道路。

矢志不渝,打造卫星通信民族品牌

邹光南这一系列举动,使人们对他刮目相看,由此对ANOVO系统的期待更甚。而此刻只有他自己明白,前方的路还很长,将依然充满荆棘和坎坷,若想成功,必须得有拼劲儿和巧劲儿。

ANOVO系统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产品越早推出,就越能抢占先机,为此,邹光南和他的团队必须与时间赛跑。白天,邹光南要带队与国外的VSAT厂商、国内运营商交流,了解技术前沿信息、获取市场和客户需求;晚上,他还要带领大家查阅大量的卫星通信产品资料、从与厂商和客户的交流中发掘有用信息、讨论系统方案。7天*14小时的工作制因此成为部门惯例;在邹光南办公室的一角,光是技术资料和作废方案就堆了足足3米高。

但是,对于VSAT系统这个全新领域,单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因此,邹光南又在充分考察国外VSAT产品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制定了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小步快跑”的管理模式,把整个系统分解成若干功能模块和关键技术,再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小步,实现了技术攻关和工程研制的并行推进。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邹光南和他的团队终于完成了ANOVO产品工程样机的研制,在与卫讯、休斯等国外顶尖卫星通信产品的同台竞技中,一举进入前三甲。2011年,ANOVO产品正式发布,以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傲人成绩,多次在国家部委组织的业内比测中名列前茅,成为了行业的标杆。

一片赤心,用ANOVO产品服务国家

早在ANOVO系统开始研制之初,邹光南就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确立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并重的发展思路,把一流技术、优质产品推向市场,让卫星通信技术更好地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才能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履行航天人的社会责任。

为此,邹光南在研发工作中一直很注重对航天新概念、应用新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以此创造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制高点;ANOVO系统推出后,他又制定了“快速响应、主动出击、私人定制”的市场开拓战略战术,精心为行业提供全新卫星通信解决方案,打通了从研究室到用户之间的边界。

2009年11月,航天恒星首次向中国气象局交付400余套ANOVO产品,获得用户高度肯定,成功叩开了市场的大门。航天恒星以此为起点,将业务拓展到气象、测绘、地震等30余个用户群体,用户覆盖国内17个省市地区,市场占有率30%,玻利维亚等多个国家也与航天恒星签定了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合同。公司由此迈入了通信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通道,向世界展示了卫星通信产业的“中国创造”。

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在这条追梦、圆梦的路上,38岁的邹光南从未停下脚步,他时刻倾听着祖国的脉搏、时刻为崇高使命而热血澎湃;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致力于引领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让ANOVO覆盖全国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向祖国交出更加出色的答卷。

阅读 1979  91
谢尚事迹材料
2016-01-01

青春无悔  梦想做伴

       谢尚同志自大学毕业后,毅然投身航天事业,先后担任部门高级软件研发工程师、高级软件架构师、事业部产品经理、事业部副总经理、事业部总经理,一直致力于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自主产品的规划设计、研发推广,并先后主持了神舟-网络办公系统、神舟-财金管控系统、神舟-Inforunner平台和卫星网业务系统的规划设计、研发推广,为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信息化贡献力量。

     主持神舟网络办公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研发推广

       该系统是国内首个通过国家保密局安全保密等级测评的网络办公系统,系统各模块安全功能符合国家保密局下发的保密标准BMB17-2006《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系统已经成为支撑航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业务应用系统之一。

       系统目前在航天内、外拥有100多家用户单位。目前作为中办入围产品继续在全国政府机关推广,高安全特性已经成为神舟-网络办公系统的一大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主持神舟-网上报销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研发推广

       经历了v2.0、至v7.0五个主要版本的不断完善与改进,目前神舟-网上报销系统已成为神舟软件公司自主研发的财务业务一体化财金管控信息管理平台。

       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部财金管控系统成功上线后,进一步向各院及所属几百家单位推广,用户达10万多人,成为支撑航天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财务业务一体化软件核心平台之一;同时在中国机械工业建设集团公司、首都机场、中体彩、中国民航清算中心、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等航天外企事业单位得以推广。财金管控系统可以大力促进用户单位财务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实现用户单位财务业务网络协同功能的“化蝶式”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主持卫星通信网业务软件的研发、部署工作

       谢尚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参与了卫星通信网、地面宽带网两网融合的研发与建设,该网络覆盖了从集团总部到下属多个院所及基地。建设中坚持自主创新,致力于复杂网络环境下数据、语音、图像等各种信息的传输应用研究。作为应用子系统项目负责人组织研发文电办理、视频对话、现场图传、协同指挥、视频会议等业务系统,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效、安全、便捷、可靠的特殊通信途径,满足各类信息传递、远程协作与指挥调度等功能需求。结合卫星通信网络,软件业务系统产品可在无人机、移动通信车及便携设备上进行部署,能够显著提高业务服务与应急保障能力,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群体事件等场合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自主研发的产品与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政府、军队等具体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技术带头人,率先垂范,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谢尚同志带领部门技术骨干,先后攻克多个技术难题,作为主要著作权人,先后取得多项发明专利:

       2013年,“一种便携多媒体航空通信箱” 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3204614018;

       2013年,“一种智能票据流转系统” 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3204637804;

       2008年1月21日“神舟-OA安全增强版办公自动化系统V4.5”取得由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著作权编号为2008SR01345。

       2008年1月21日“神舟-InfoRunner智能表单流转平台系统V5.2”取得由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著作权编号为2008SR01344。

       2010年8月31日“神舟-智能票据流转系统V1.0”取得由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著作权编号为2010SR045186。

       2010年8月31日“神舟-网上报销系统V6.0”取得由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著作权编号为2010SR045187。

       这一个个发明专利的背后,是谢尚及其团队夜以继日、辛劳与汗水凝结的果实,是航天人专啃“硬骨头”的坚韧与毅力绽放的花朵,是青春在航天的梦想中闪耀的光辉。

     身先士卒传帮带,用心育人建团队

       谢尚同志作为部门负责人与技术带头人,在主持新产品的研发中,关注梯队建设,大胆启用新人,用心培育,做好传帮带工作,坚持以梦想感人、以事业留人、以耐心育人,保持团队创新激情,迅速培养起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并且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在产品与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项目团队也迅速成长,从实现利润100多万到目前的2000多万,从最初的十几个人项目组到目前的近100多人团队的事业部,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在团队近年发展中,虽然也经过低潮、遇到过挫折,但是没有核心力量流失。在谢尚的带领下,愈来愈多的年轻骨干不断涌现,队伍实力不断增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7岁,硕博学历占到团队40%以上,,他们已经成长为团队业务发展的源泉与新生力量。

       在共同的梦想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谢尚身边凝聚,谢尚与他的团队正以青春的名义,践行无悔航天梦。

阅读 2087  155
董彦民事迹材料
2016-01-01

怀揣航天报国梦 力行艰难创新路

董彦民,男,满族,1982年4月出生,党员,工学博士,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现任一院研发中心某项目副主任设计师。参与多项研究课题,参与编写技术专著4部,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与航天结缘 缘愈深

他出生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冶金专家,母亲是当地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父亲和母亲的影响始终伴随着他。

父亲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求学条件,毅然放弃了当地一家金矿矿长的职务,主动要求调到县城工作,为他后来的求学道路奠定了基础。由于早年长期奔波于工厂和矿井间,父亲在他高三那年突发脑溢血,为了照顾父亲,母亲提前退休。面对家庭的巨变和经济的压力,他放弃了追梦北大、清华,毅然选择了把握相对较大的北航,从此与航天结下了缘。

    虽然他的专业是基础学科力学,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航空航天领域的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研究生期间,有幸参与了几个型号的定(延)寿工作,博士后期间参与了某预研项目研究,试验圆满成功,让他的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自此,他成了航天迷,“航天”也成了他择业中优先级最高的词。

志存高远且甘于寂寞和奉献

怀揣“航天梦”,2011年6月,他进入一院研发中心十二室。他一来,领导就给他压了个重担子,让他在一个月内对某飞行器进行全机有限元建模,这在学校几乎是一个学期的工作量,但是他“不管不顾”的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一个月内独自完成了全机的有限元建模和强度分析,为新型飞行器的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2012年3月他被调入总体组,负责室里两个方向课题的技术抓总。在他的组织牵引下,课题验收获评审组高度评价,年度排名第一,有力推动了项目的应用拓展和领域开拓。

2013年,他作为核心骨干被院抽调到某重大战略论证任务的IPT团队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论证的50天里,他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最终形成了首长摘要等各类报告共计2100余页,论证成果得到领导的高度肯定,认为论证报告严谨,立意高,有思想性,论证工作扎实,思路可行,成果系统,意义重大。在此期间,他克服了妻子怀孕需要照顾和本职工作中本就任务繁重等多重困难,那段经历让他回忆起来不禁蹙眉浅笑,是体力和智力,工作和家庭的多重考验。

用行动诠释坚持和创新  助力重复使用技术跨越发展

2012年,在某重点预研项目的飞行演示验证工作中,他担任副主任设计师,该飞行试验有诸多的首次和未知,作为型号总体和技术负责人,他带项目团队,各专业紧密配合、集智攻关,经过多轮设计和13种方案的综合对比论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创新地提出一种在航程能力、验证指标、航区安全、着陆机场等多约束条件下的可行方案,此项成果获院技术改进奖一等奖和院科学技术二等奖。在此后的实施过程中,新、难、急的任务特点愈加明显,为了控制好每个技术细节,他带领项目团队先后赴9家单位调研和考察,完成了4种方案综合分析,并深钻技术,攻克了一系列重复使用的核心技术,形成了深化设计的闭环总体方案,项目成功转阶段,他们的预研团队向集成验证阶段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从2012年的10月至今,几百余次的汇报,无数个日日夜夜,他始终奋斗在第一线。在重大项目论证过程中,由于多家竞争的白热化态势,他为了脱颖而出,对申报材料的要求达到了苛刻的地步,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力求准确完美。为此,他经常是白天开会论战,晚上挑灯夜战。有时为了将一项关键技术描述清楚,需要翻阅大量文献报告,有时为了将一项国外计划细节搞懂,需要查阅大量情报资料。现在,他所参与并负责的三个重大项目,已上报科技部。他就是研发人的典型代表,能做冷板凳、能顶住压力,还能始终保持创新精神,他用行动真切诠释了预研技术人员的那份坚持。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超常规、高强度、高负荷的付出,他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与的重大预研项目,并实现了从系统设计到总体设计的转变。在未来的日子里,凭借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对工作岗位的无限热情和对国家事业的高度责任,他必能为我国航天事业和空天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阅读 1333  74
庹昌春事迹材料
2016-01-01

十年答卷航天情

一生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很多的考试,也会为自己不断地交着一份份的答卷。不同的答案成就不同的你我,而他在航天考场的答卷是这样的……

这份答卷,他用“国家情怀”作答

从投身航天火工事业开始,庹昌春便深知,航天火工技术作为航天国防工业的基础和关键技术之一,对宇航系统和高新武器装备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这种技术遭到了西方航天强国的严密技术封锁,692厂作为我国参与航天和国防重大工程任务最广泛的企业之一,担当着为国防争气、为航天争光的技术自主研发重责。像庹昌春这样的航天火工人,心怀技术报国的志向,胸拥强军强国之情怀,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先天的技术灵性,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一个个重大型号的技术保驾任务顺利完成,一道道影响型号试验成败的技术难关被攻克……

大家都讲,看着庹昌春干工作,总能从他身上感知他的灵性和悟性。多年的工作历练使他既拥有总系统的大局思维,也在分系统技术方面造就了自己的专业和精深。在一院一部十室挂职担任室副主任期间,他很快便熟悉了型号总体的系统运作流程和总体技术发展趋势。在火工品专业方向上,他亲手设计了40多种火工品,分管了400多种火工品的设计工作,并作为火工系统负责人组织多项技术攻关和研究,工作范围涉及到航天、航空等多领域的40多个“国之重器”的重大型号。

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庹昌春牵头负责神舟九号运载火箭火工系统,还牵头负责30余个批次520余发火工品的质量复查工作。这不仅要求他要具有超强的毅力,还要求他具有极其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极强的专业知识。因在该专项任务中表现突出,他被中央企业团工委授予“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作为某重点型号的火工品主任设计师,为解决型号难题,他在2个月的短时间内组织完成燃气发生器的研制工作,突击攻克了一般需要半年以上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为型号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做出了应有贡献。在型号几次飞行试验过程中,出现了姿态不稳定的问题,同样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他和团队完成了姿态调整固体火箭的研制工作,确保了飞行姿态稳定。

这份答卷,他用“拼搏狠劲”作答

白白生生的庹昌春,骨子里却有着一股“拼”的狠劲。流火的夏季,某靶场,临近发射,火箭燃料已加注完毕,为保证安全,多数工作人员已按要求撤离到安全地带。突然,一个信息传来,因为其它系统的失误,可能导致了火工品的损伤,需要现场检查确认。这项工作的危险性难以说清,严重了甚至会危及生命。庹昌春挺身而出,毅然决然独自一人进入火箭内部,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烈。在狭窄的空间里,他静下心,调整呼吸,对可能受影响的火工品一发一发地详细检查确认。汗水,渐渐湿透衣服;眼睛也因为高度紧张而似乎有点不适……当确保火工品的状态满足要求后,从火箭里钻出来的庹昌春,颇似单枪匹马杀入敌阵并胜利而归的勇将,从此,敢打敢拼的“拼命三郎”在系统内打出了声威,赢得了尊敬。

2007年,庹昌春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开始扛起激光火工品工程应用研究的重责。激光火工品作为行业公认的新一代火工技术的代表,专业跨度大,且涉及较多全新领域,研究难度极高。为了早日实现火工技术的跨越性换代升级,他长时间在外学习奔波,连续两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一次出差最长达70多天。通过8年多的努力,他和团队目前已基本突破激光光路控制、激光系统检测等关键技术,正在向提高火工品的固有可靠性、提升武器型号整装整贮性能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好男儿拼搏在外,家中有着年轻的妻子和稚子。当航天人的妻子,已经学会了坚强和独立。孩子上小学了,庹昌春陪着母子俩的时间还没有超过一年。每次出差回家,孩子都得好好地适应几天,才会对家里的这个“陌生”的男人叫爸爸。说起这些,他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但是眼中的那抹愧疚掩也掩不住。

这份答卷,他用“丰硕成果”作答

先天的灵性加上后天的付出,成绩就这样自然的眷顾了这位新生代的火工技术领军人和他的团队。

2006年,参加工作刚3年,25岁的他已经在技术研究和团队管理方面崭露头角,被任命为该厂研发中心主任助理,一个粉面书生便开始带领着一群技术大拿们攻城略地。如今,他担任研发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成为这支80余人的研究设计队伍的“头头”。

在团队管理工作中,他提出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以艰苦奋斗的人为本”、“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等理念,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航天火工技术研发团队正在逐渐走向成熟。近年来,他的团队在海陆空天各军种、弹箭星船各领域屡创佳绩,被评为集团公司“宇航产品建设先进团队”、七院“管理提升活动先进集体”等集体荣誉,团队中也有优秀成员获得“嫦娥三号突出贡献者”、“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个人荣誉。

当然,他个人也拥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如:“XX4工程先进个人”(总装备部、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颁发)、“四川省青年科技奖”、“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五’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七院十大杰出青年”、“泸州市杰出青年创新带头人”等多项荣誉,个人参与的工作项目也荣获“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工程”、“某飞机工程”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此外,他还参加院64期党校学习,但凭借的是青年骨干的身份拿到了这个非常珍贵的入场券。

航天的那份执著与坚守成就着这位“80后”年轻人无悔的选择,12年前,当庹昌春从繁华的大都市北京毅然决然选择了沱江边这个三线小城时,他就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选择了一条寂寞又曲折的人生道路。10余年的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难忘的记忆。有胆识,能担当,在奔跑在苍穹的路上,他是航天大军中耀眼的一员。

阅读 1673  150
梁俊龙事迹材料
2016-01-01

峥嵘无悔  十载执着
用青春浇铸冲压发动机的开拓路

       梁俊龙,男,38岁,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04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五室从事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历任五室系统组组长、五室主任助理,现任五室副主任兼冲压发动机型号副主任设计师。

梁俊龙同志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多年来,他潜心钻研技术,在冲压发动机系统和一体化设计、燃油调节与控制、直连进气模拟、进气道与燃烧室匹配、发动机分离转级点火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新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为拓展集团公司推进技术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国际宇航大会、环太平洋国际航天会议、推进技术、火箭推进等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索引8篇,申请专利5项,发表国防科技报告6篇、青年科技论文5篇,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六院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2009年被评为六院“先进工作者”,2010年荣获六院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2年被评为十一所“学术技术带头人”,2015年荣获六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开疆拓土 全力以赴

2004年,梁俊龙同志硕士毕业之后进入航天六院工作,时值六院正在开展某型冲压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在十一所成立研究室开展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对六院来说,这是全新的研究领域,技术基础薄、难度大、要求高,但梁俊龙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研制队伍。从此,作为冲压发动机领域开疆拓土的先锋队,他十年如一日,全力以赴开展冲压发动机研制体系建设和技术攻关工作。

必要的试验设备是发动机研制的前提条件,而直连试验台又是冲压发动机研制的重要试验设备,梁俊龙同志刚参加工作便迅速投入到直连试验台的设计、建设中,负责试验台引射器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他勤学钻研,很快吃透了引射器设计技术,并经过深入论证,提出了合理的优化方案,设计一次成功。目前该引射器已可靠运行10余年,保障了百余次的冲压发动机高空模拟热试车。

随着飞行参数和飞行姿态的变化,冲压发动机进气道捕获的空气流量和出口流场也会发生变化,严重时会引发进气道喘振和飞行器失速。如何进行发动机参数设计和优化,便成为研制吸气式动力系统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为此,梁俊龙同志深入钻研、抽茧剥丝,把一组组冲压发动机高度一体化的相互耦合参数独立出来,编制了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规范,并在与一院、三院等多个总体单位的联合论证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博学钻研 披荆斩棘

冲压发动机系统包括进气道、燃烧室、可调喷管、燃油调节器、控制器等多个专业性极强的核心组件。梁俊龙同志认识到,要吃透技术,就必须刻苦钻研多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论,掌握各种设计工具,并将其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进气道是冲压发动机的重要部件,通过型面优化尽可能提高其总压恢复性能一直是进气道设计的重要目标。传统的进气道型面设计方法不能保证流通面积光滑过渡。梁俊龙运用二次图形开发工具,创造性地开发了进气道的型面设计软件,运用该软件设计的进气道起动性能和总压恢复性能都更好,且一次吹风试验就可以确定进气道型面。

燃烧组织一直被认为是各类动力系统研制的核心技术。冲压发动机颌下进气道出口流场畸变大,又与燃烧室单锥扩张过渡连接,使得燃烧室平直段入口存在变化的低速区,给高效燃烧组织带来了极大困难。梁俊龙同志在潜心研究燃烧组织技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了燃烧室对复杂进气道来流的适应能力。通过大量数值研究、多个方案选型试验,在燃烧室头部巧妙布置喷油装置和稳定器,起到压制低速区、实现自整流和提高燃烧效率的作用,突破了颌下进气道与燃烧室流场匹配设计的关键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使得演示验证发动机性能超出总体要求,为提高射程、推动科技集团进入冲压发动机型号研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开拓创新 攻克难关

梁俊龙同志始终认为,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必须善于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技术难题,作为冲压发动机型号研制副主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创新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

导弹飞行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关键技术是冲压发动机转级接力时助推器能否可靠分离,发动机能否快速点火起动。梁俊龙同志认真分析现有的转级接力技术方案,创新提出了自由射流式的转级试验方法,进行了国内首次自由射流式的转级试验,该试验真实地模拟了冲压发动机分离转级点火起动过程中的所有动态环节,解决了塞入式助推器与冲压发动机一体化技术的地面精确试验验证难题,降低了型号研制风险。

对于整体式亚燃冲压发动机,当潜入式助推器工作完毕从燃烧室分离后,可调喷管如何从安装工位自动作动到工作工位就成了研制团队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为解决该项瓶颈技术,研制团队曾历时两年,进行了20余个方案研讨,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梁俊龙同志带领研发团队从机构运动学的角度分析运动过程,从理论力学的角度分析受力情况,提出了在作动筒运动同时增加机械导向机构,迫使可调喷管折叠拉杆在平动过程中增加转动导向的解决思路,创新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大大推进了发动机的研制进程。

坚定信念 带好队伍

在与冲压发动机事业共同成长的十余年峥嵘岁月中,梁俊龙同志亲历了六院冲压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蜕变过程。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的开创起航;到自主探索、迎难而上的茁壮成长;再到不惧困境、创新发展的阔步跨越。品尝过首次动力飞行即大获成功的胜利果实,更经历过重重磨难的低谷困境。他不仅在科研技术上过硬,树榜样立模范;更在党性修养上过硬,做头羊展旗帜!越是高峰,越是坦途,越头脑清醒;越是低谷,越是难关,越斗志昂扬!

独木不成林,作为冲压新领域里的老同志,梁俊龙同志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始终以身作则,激励和培养年轻同志献身航天事业,带出了一支高素质的研制队伍。2008年,他带领的系统组被评为院级"先进班组";2011年六院冲压发动机研制团队被集团公司授予"十一五"技术创新先进项目组、2012年荣获集团公司"青年突击队"称号;2015年五室团支部荣膺集团公司"五四红旗团支部"光荣称号。

梁俊龙同志深知,他热爱并将为之奋斗终生的航天事业神圣而光荣,磅礴而壮阔,是代代航天人合纵接力的铺就,是无数航天人连横同力的推举。在构建航天伟业,描绘宏伟蓝图的过程中,任何个人成绩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任何成就都是集体共有的,非一人一力之功,在这条庄严而荆棘的开拓路上,他将始终以一颗铺路石的虔诚之心执着求索!

阅读 1801  113
梁俊龙事迹材料
2016-01-01

峥嵘无悔  十载执着
用青春浇铸冲压发动机的开拓路

       梁俊龙,男,38岁,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04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五室从事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历任五室系统组组长、五室主任助理,现任五室副主任兼冲压发动机型号副主任设计师。

梁俊龙同志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多年来,他潜心钻研技术,在冲压发动机系统和一体化设计、燃油调节与控制、直连进气模拟、进气道与燃烧室匹配、发动机分离转级点火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新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为拓展集团公司推进技术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国际宇航大会、环太平洋国际航天会议、推进技术、火箭推进等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索引8篇,申请专利5项,发表国防科技报告6篇、青年科技论文5篇,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六院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2009年被评为六院“先进工作者”,2010年荣获六院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2年被评为十一所“学术技术带头人”,2015年荣获六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开疆拓土 全力以赴

2004年,梁俊龙同志硕士毕业之后进入航天六院工作,时值六院正在开展某型冲压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在十一所成立研究室开展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对六院来说,这是全新的研究领域,技术基础薄、难度大、要求高,但梁俊龙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研制队伍。从此,作为冲压发动机领域开疆拓土的先锋队,他十年如一日,全力以赴开展冲压发动机研制体系建设和技术攻关工作。

必要的试验设备是发动机研制的前提条件,而直连试验台又是冲压发动机研制的重要试验设备,梁俊龙同志刚参加工作便迅速投入到直连试验台的设计、建设中,负责试验台引射器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他勤学钻研,很快吃透了引射器设计技术,并经过深入论证,提出了合理的优化方案,设计一次成功。目前该引射器已可靠运行10余年,保障了百余次的冲压发动机高空模拟热试车。

随着飞行参数和飞行姿态的变化,冲压发动机进气道捕获的空气流量和出口流场也会发生变化,严重时会引发进气道喘振和飞行器失速。如何进行发动机参数设计和优化,便成为研制吸气式动力系统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为此,梁俊龙同志深入钻研、抽茧剥丝,把一组组冲压发动机高度一体化的相互耦合参数独立出来,编制了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规范,并在与一院、三院等多个总体单位的联合论证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博学钻研 披荆斩棘

冲压发动机系统包括进气道、燃烧室、可调喷管、燃油调节器、控制器等多个专业性极强的核心组件。梁俊龙同志认识到,要吃透技术,就必须刻苦钻研多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论,掌握各种设计工具,并将其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进气道是冲压发动机的重要部件,通过型面优化尽可能提高其总压恢复性能一直是进气道设计的重要目标。传统的进气道型面设计方法不能保证流通面积光滑过渡。梁俊龙运用二次图形开发工具,创造性地开发了进气道的型面设计软件,运用该软件设计的进气道起动性能和总压恢复性能都更好,且一次吹风试验就可以确定进气道型面。

燃烧组织一直被认为是各类动力系统研制的核心技术。冲压发动机颌下进气道出口流场畸变大,又与燃烧室单锥扩张过渡连接,使得燃烧室平直段入口存在变化的低速区,给高效燃烧组织带来了极大困难。梁俊龙同志在潜心研究燃烧组织技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了燃烧室对复杂进气道来流的适应能力。通过大量数值研究、多个方案选型试验,在燃烧室头部巧妙布置喷油装置和稳定器,起到压制低速区、实现自整流和提高燃烧效率的作用,突破了颌下进气道与燃烧室流场匹配设计的关键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使得演示验证发动机性能超出总体要求,为提高射程、推动科技集团进入冲压发动机型号研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开拓创新 攻克难关

梁俊龙同志始终认为,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必须善于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技术难题,作为冲压发动机型号研制副主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创新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

导弹飞行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关键技术是冲压发动机转级接力时助推器能否可靠分离,发动机能否快速点火起动。梁俊龙同志认真分析现有的转级接力技术方案,创新提出了自由射流式的转级试验方法,进行了国内首次自由射流式的转级试验,该试验真实地模拟了冲压发动机分离转级点火起动过程中的所有动态环节,解决了塞入式助推器与冲压发动机一体化技术的地面精确试验验证难题,降低了型号研制风险。

对于整体式亚燃冲压发动机,当潜入式助推器工作完毕从燃烧室分离后,可调喷管如何从安装工位自动作动到工作工位就成了研制团队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为解决该项瓶颈技术,研制团队曾历时两年,进行了20余个方案研讨,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梁俊龙同志带领研发团队从机构运动学的角度分析运动过程,从理论力学的角度分析受力情况,提出了在作动筒运动同时增加机械导向机构,迫使可调喷管折叠拉杆在平动过程中增加转动导向的解决思路,创新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大大推进了发动机的研制进程。

坚定信念 带好队伍

在与冲压发动机事业共同成长的十余年峥嵘岁月中,梁俊龙同志亲历了六院冲压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蜕变过程。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的开创起航;到自主探索、迎难而上的茁壮成长;再到不惧困境、创新发展的阔步跨越。品尝过首次动力飞行即大获成功的胜利果实,更经历过重重磨难的低谷困境。他不仅在科研技术上过硬,树榜样立模范;更在党性修养上过硬,做头羊展旗帜!越是高峰,越是坦途,越头脑清醒;越是低谷,越是难关,越斗志昂扬!

独木不成林,作为冲压新领域里的老同志,梁俊龙同志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始终以身作则,激励和培养年轻同志献身航天事业,带出了一支高素质的研制队伍。2008年,他带领的系统组被评为院级"先进班组";2011年六院冲压发动机研制团队被集团公司授予"十一五"技术创新先进项目组、2012年荣获集团公司"青年突击队"称号;2015年五室团支部荣膺集团公司"五四红旗团支部"光荣称号。

梁俊龙同志深知,他热爱并将为之奋斗终生的航天事业神圣而光荣,磅礴而壮阔,是代代航天人合纵接力的铺就,是无数航天人连横同力的推举。在构建航天伟业,描绘宏伟蓝图的过程中,任何个人成绩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任何成就都是集体共有的,非一人一力之功,在这条庄严而荆棘的开拓路上,他将始终以一颗铺路石的虔诚之心执着求索!

阅读 1801  113
袁江龙事迹材料
2015-12-31

顺应市场态势,开创民品未来

袁江龙,1998年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四十一所橡塑公司从事技术工作,2002年进入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材公司)特种橡胶厂从事技术研发工作,2007年任航材公司生产计划部经理,2008年任航材公司生产计划部经理兼特种橡胶厂厂长,2010年任航材公司副总经理兼特种橡胶厂厂长,2014年任航材公司总经理。

严格管理,开创新高度

在特种橡胶厂的发展上,袁江龙顺应市场态势及航材公司发展战略,成功开拓了北京ABB、厦门ABB、西开公司、上海西门子等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顾客,确立了公司在我国高压开关橡胶密封制品行业的强者地位。成功开发了ABB高中低压开关用耐六氟化硫三元乙丙密封制品,击败多个国际知名橡胶生产商,成为全球ABB供应商,开拓了前景广阔的国际市场。特种橡胶厂连续多年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长率,销售收入从2007年的1700万,提高到了2014年的7700万元,市场也由单一的变压器行业拓展为变压器、高压开关、互感器、避雷器等多元化的电力,、核工业、煤化工、石油天然气等多个行业,为特种橡胶厂长远快速发展建立了基础。

灵活营销,注重市场应用

作为特种橡胶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历经项目发展近17年,主持、参加了从高压开关用三元乙丙产品、高压电容器氟橡胶、氟硅橡胶产品、油田用封隔器胶筒产品、核工业用橡胶密封制品等多个项目新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工作,实现累计销售产值1.4亿元。

2010年担任分管销售副总经理以来,为公司的销售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重大销售项目的投标工作中,面对竞争对手不惜成本的低价恶意竞争,为了保证重大项目的投标成功,该同志亲自领导投标工作,针对竞争对手的弱点,进行了巧妙、灵活的应对,保证了塔里木油田吐孜洛克、克深项目、中海油、国家战略储气库等重大项目的中标,合同总金额超过8亿元。

系统思维,重点突破

2014年主持公司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复审工作;主持完成了复合管项目通过美国石油协会API 5LC认证。2015年主持公司由国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向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机构ISO9000体系认证提升,并顺利通过国际认证机构DNV的质量认证,提升了公司国际化的质量管理保障能力和市场准入资质。

主持编制了Q/HC001-2011《变压电器设备用橡胶密封制品》,参与修订了JB/T8448.1《变压器用橡胶密封制品的要求》和JB/T7052《高压电器设备用橡胶密封件六氟化硫电器设备用橡胶密封件技术条件》,被聘为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装置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多个橡胶产品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编制和修订工作。

创造发展通道、干部年轻化

袁江龙非常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将年轻干部的培养作为公司管理战略的一个部分。一方面加大招聘力度,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并且亲自指导多名管理干部和研发人员的工作。在指导工作过程中,要求非常严格,让很多员工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这些员工的进步也非常迅速,一些工作仅仅一两年的年轻员工都可以独当一面。该同志近年来培养青年中层干部8名,工艺课题研发人员6名。

关心青年,助力公益事业

该同志常年热心于青年及公益事业,2015年3月被推选为陕西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在该同志的组织下,航材公司无条件资助了十余名贫困大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帮助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公司党委与陕西省宁强县团委结成点对点帮扶。在该同志的组织下,公司党委及团总支多次开展送温暖、旧物资捐献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这些青年公益活动也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推选为品牌活动常年持续开展。

几年来,该同志在工作中体现出了严谨的工作作风、优秀的工作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他还将用务实严谨的作风,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带领航材公司在第二次创业的浪潮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阅读 3617  295
袁江龙事迹材料
2015-12-31

顺应市场态势,开创民品未来

袁江龙,1998年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四十一所橡塑公司从事技术工作,2002年进入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材公司)特种橡胶厂从事技术研发工作,2007年任航材公司生产计划部经理,2008年任航材公司生产计划部经理兼特种橡胶厂厂长,2010年任航材公司副总经理兼特种橡胶厂厂长,2014年任航材公司总经理。

严格管理,开创新高度

在特种橡胶厂的发展上,袁江龙顺应市场态势及航材公司发展战略,成功开拓了北京ABB、厦门ABB、西开公司、上海西门子等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顾客,确立了公司在我国高压开关橡胶密封制品行业的强者地位。成功开发了ABB高中低压开关用耐六氟化硫三元乙丙密封制品,击败多个国际知名橡胶生产商,成为全球ABB供应商,开拓了前景广阔的国际市场。特种橡胶厂连续多年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长率,销售收入从2007年的1700万,提高到了2014年的7700万元,市场也由单一的变压器行业拓展为变压器、高压开关、互感器、避雷器等多元化的电力,、核工业、煤化工、石油天然气等多个行业,为特种橡胶厂长远快速发展建立了基础。

灵活营销,注重市场应用

作为特种橡胶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历经项目发展近17年,主持、参加了从高压开关用三元乙丙产品、高压电容器氟橡胶、氟硅橡胶产品、油田用封隔器胶筒产品、核工业用橡胶密封制品等多个项目新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工作,实现累计销售产值1.4亿元。

2010年担任分管销售副总经理以来,为公司的销售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重大销售项目的投标工作中,面对竞争对手不惜成本的低价恶意竞争,为了保证重大项目的投标成功,该同志亲自领导投标工作,针对竞争对手的弱点,进行了巧妙、灵活的应对,保证了塔里木油田吐孜洛克、克深项目、中海油、国家战略储气库等重大项目的中标,合同总金额超过8亿元。

系统思维,重点突破

2014年主持公司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复审工作;主持完成了复合管项目通过美国石油协会API 5LC认证。2015年主持公司由国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向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机构ISO9000体系认证提升,并顺利通过国际认证机构DNV的质量认证,提升了公司国际化的质量管理保障能力和市场准入资质。

主持编制了Q/HC001-2011《变压电器设备用橡胶密封制品》,参与修订了JB/T8448.1《变压器用橡胶密封制品的要求》和JB/T7052《高压电器设备用橡胶密封件六氟化硫电器设备用橡胶密封件技术条件》,被聘为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装置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多个橡胶产品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编制和修订工作。

创造发展通道、干部年轻化

袁江龙非常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将年轻干部的培养作为公司管理战略的一个部分。一方面加大招聘力度,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并且亲自指导多名管理干部和研发人员的工作。在指导工作过程中,要求非常严格,让很多员工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这些员工的进步也非常迅速,一些工作仅仅一两年的年轻员工都可以独当一面。该同志近年来培养青年中层干部8名,工艺课题研发人员6名。

关心青年,助力公益事业

该同志常年热心于青年及公益事业,2015年3月被推选为陕西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在该同志的组织下,航材公司无条件资助了十余名贫困大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帮助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公司党委与陕西省宁强县团委结成点对点帮扶。在该同志的组织下,公司党委及团总支多次开展送温暖、旧物资捐献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这些青年公益活动也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推选为品牌活动常年持续开展。

几年来,该同志在工作中体现出了严谨的工作作风、优秀的工作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他还将用务实严谨的作风,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带领航材公司在第二次创业的浪潮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阅读 3617  295
还有些,不贴了,超大网络不好
没有2,3,8院?
没有2,3,8院?
有,信号不好不愿意贴了,航天微信号自己去看


可以确认了 KA波段高频通信实验卫星的展开天线是32米的

[解放日报]他为“天宫”编织“翅膀” 东华大学陈南梁教授打开“航天纺织品”世界(天宫1号 天宫2号以及首批天舟货运飞船开始搭建中国人的空间站,它们上天的翅膀太阳能电池板材都是陈南梁团队亲手编织的 航天器的太阳翼材质是玻璃纤维,它们被陈南梁编织成了半刚性的网格材料。他还用镀金金属丝编结出我国首款星载网状天线,2015年也将伴随高性能通信卫星升空 研发出了适用这种特种玻璃纤维的整经工艺,设计制造出我国首台航天特种玻璃纤维制造经编机 基于这套研发系统,陈南梁刚刚向航天系统交付金属细丝经编而成的卫星天线,其直径可达32米,远远大于卫星本身。比起铝合金制成的锅盖形小天线,它轻巧结实,信号反射面积和效率大增)
http://edu.ifeng.com/gaoxiao/detail_2014_01/03/32704324_0.shtml


兔子在大型可展开天线领域排第三 超过俄罗斯 日本   就看俄罗斯的45米展开天线明后年能按照计划能不能正常发射   


可以确认了 KA波段高频通信实验卫星的展开天线是32米的

[解放日报]他为“天宫”编织“翅膀” 东华大学陈南梁教授打开“航天纺织品”世界(天宫1号 天宫2号以及首批天舟货运飞船开始搭建中国人的空间站,它们上天的翅膀太阳能电池板材都是陈南梁团队亲手编织的 航天器的太阳翼材质是玻璃纤维,它们被陈南梁编织成了半刚性的网格材料。他还用镀金金属丝编结出我国首款星载网状天线,2015年也将伴随高性能通信卫星升空 研发出了适用这种特种玻璃纤维的整经工艺,设计制造出我国首台航天特种玻璃纤维制造经编机 基于这套研发系统,陈南梁刚刚向航天系统交付金属细丝经编而成的卫星天线,其直径可达32米,远远大于卫星本身。比起铝合金制成的锅盖形小天线,它轻巧结实,信号反射面积和效率大增)
http://edu.ifeng.com/gaoxiao/detail_2014_01/03/32704324_0.shtml


兔子在大型可展开天线领域排第三 超过俄罗斯 日本   就看俄罗斯的45米展开天线明后年能按照计划能不能正常发射   
可以确认了 KA波段高频通信实验卫星的展开天线是32米的

[解放日报]他为“天宫”编织“翅膀” 东华大学 ...
可展开天线不能光看大小,还要看是否充气还是架构,安装位置和信号水平等,光比大小没意义。
新乐驰新乐驰新乐驰新乐驰
还有些,不贴了,超大网络不好
用行动诠释坚持和创新  助力重复使用技术跨越发展

2012年,在某重点预研项目的飞行演示验证工作中,他担任副主任设计师,该飞行试验有诸多的首次和未知,作为型号总体和技术负责人,他带项目团队,各专业紧密配合、集智攻关,经过多轮设计和13种方案的综合对比论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创新地提出一种在航程能力、验证指标、航区安全、着陆机场等多约束条件下的可行方案,此项成果获院技术改进奖一等奖和院科学技术二等奖。在此后的实施过程中,新、难、急的任务特点愈加明显,为了控制好每个技术细节,他带领项目团队先后赴9家单位调研和考察,完成了4种方案综合分析,并深钻技术,攻克了一系列重复使用的核心技术,形成了深化设计的闭环总体方案,项目成功转阶段,他们的预研团队向集成验证阶段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从2012年的10月至今,几百余次的汇报,无数个日日夜夜,他始终奋斗在第一线。在重大项目论证过程中,由于多家竞争的白热化态势,他为了脱颖而出,对申报材料的要求达到了苛刻的地步,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力求准确完美。为此,他经常是白天开会论战,晚上挑灯夜战。有时为了将一项关键技术描述清楚,需要翻阅大量文献报告,有时为了将一项国外计划细节搞懂,需要查阅大量情报资料。现在,他所参与并负责的三个重大项目,已上报科技部。他就是研发人的典型代表,能做冷板凳、能顶住压力,还能始终保持创新精神,他用行动真切诠释了预研技术人员的那份坚持。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超常规、高强度、高负荷的付出,他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与的重大预研项目,并实现了从系统设计到总体设计的转变。在未来的日子里,凭借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对工作岗位的无限热情和对国家事业的高度责任,他必能为我国航天事业和空天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神龙?
都是大牛啊!钦佩!!!
有项目才会有人,人才都是项目练出来的
hswz 发表于 2016-1-13 21:00
用行动诠释坚持和创新  助力重复使用技术跨越发展

2012年,在某重点预研项目的飞行演示验证工作中,他 ...
神龙是611的项目,航天口有个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