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石家河遗址新出土玉器加工工艺达史前最高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28:23
专家:石家河遗址新出土玉器加工工艺达史前最高峰
2015年12月21日 11:26 来源:新华网 作者:喻珮 李建平
http://arch.cssn.cn/kgx/kgdt/201512/t20151221_2791640.shtml

  专家盛赞石家河遗址新出土玉器: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最高峰



  日前在湖北天门召开的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公布,该遗址近日出土250余件精美玉器,代表了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激发了学界对于石家河文化的新思考。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群。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据了解,这一大规模的遗址群于1955年起先后进行过十余次系统考古挖掘。本次考古挖掘的核心是谭家岭遗址,于2015年11月开始发掘,共发现9座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总计发现各类玉器250余件。

  除了以前在该遗址发现的玉人头像、玉蝉、玉虎头像、玉管、玉璜、玉笄,本次考古还发现有虎脸座双鹰玉玦、虎形玉如意、玉虎、玉鹰,这些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

  其中第9号翁棺发现九只陪葬的玉虎,每只长约3厘米,宽高约1厘米,体积小、做工精。还有一只玉鹰的喙部仿佛是镶嵌进去,线条流畅,构图复杂。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称,此次考古挖掘的250余件玉器普遍使用减地阳刻技术、浅浮雕线刻技术,其工艺水平超过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方勤告诉记者,此次考古挖掘的玉凤凰与商代妇好墓发掘的玉团凤形制相似。还有一具头戴高帽、嘴露獠牙的玉人像与山西羊舌晋侯墓地出土的人像如出一辙,说明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之精美一直被后人,甚至是王公贵族所收藏留用。

  方勤说,原来的考古学一般认为,石家河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是距今4600至4200年。此次考古发掘如此大量精美的玉器证明,距今4200年至4000年的“后石家河文化”虽属于城址废弃的时代,但是其文明并未衰败,这将引发学界重新审视石家河文明的演变成果。专家:石家河遗址新出土玉器加工工艺达史前最高峰
2015年12月21日 11:26 来源:新华网 作者:喻珮 李建平
http://arch.cssn.cn/kgx/kgdt/201512/t20151221_2791640.shtml

  专家盛赞石家河遗址新出土玉器: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最高峰



  日前在湖北天门召开的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公布,该遗址近日出土250余件精美玉器,代表了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激发了学界对于石家河文化的新思考。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群。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据了解,这一大规模的遗址群于1955年起先后进行过十余次系统考古挖掘。本次考古挖掘的核心是谭家岭遗址,于2015年11月开始发掘,共发现9座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总计发现各类玉器250余件。

  除了以前在该遗址发现的玉人头像、玉蝉、玉虎头像、玉管、玉璜、玉笄,本次考古还发现有虎脸座双鹰玉玦、虎形玉如意、玉虎、玉鹰,这些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

  其中第9号翁棺发现九只陪葬的玉虎,每只长约3厘米,宽高约1厘米,体积小、做工精。还有一只玉鹰的喙部仿佛是镶嵌进去,线条流畅,构图复杂。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称,此次考古挖掘的250余件玉器普遍使用减地阳刻技术、浅浮雕线刻技术,其工艺水平超过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方勤告诉记者,此次考古挖掘的玉凤凰与商代妇好墓发掘的玉团凤形制相似。还有一具头戴高帽、嘴露獠牙的玉人像与山西羊舌晋侯墓地出土的人像如出一辙,说明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之精美一直被后人,甚至是王公贵族所收藏留用。

  方勤说,原来的考古学一般认为,石家河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是距今4600至4200年。此次考古发掘如此大量精美的玉器证明,距今4200年至4000年的“后石家河文化”虽属于城址废弃的时代,但是其文明并未衰败,这将引发学界重新审视石家河文明的演变成果。
本次考古挖掘的核心是谭家岭遗址,于2015年11月开始发掘,共发现9座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总计发现各类玉器250余件

  除了以前在该遗址发现的玉人头像、玉蝉、玉虎头像、玉管、玉璜、玉笄,本次考古还发现有虎脸座双鹰玉玦、虎形玉如意、玉虎、玉鹰,这些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

  其中第9号翁棺发现九只陪葬的玉虎,每只长约3厘米,宽高约1厘米,体积小、做工精。还有一只玉鹰的喙部仿佛是镶嵌进去,线条流畅,构图复杂。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称,此次考古挖掘的250余件玉器普遍使用减地阳刻技术、浅浮雕线刻技术,其工艺水平超过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



专家研讨石家河遗址新发现与石家河文化
2015年12月22日 14:21 来源:中国文物报
http://arch.cssn.cn/kgx/kgdt/201512/t20151222_2793637.shtml

  12月19—20日,来自全国各地考古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130余人齐聚湖北天门,参加由中国考古学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严文明先生特为本次会议发来贺信。

  与会学者考察了正在发掘的谭家岭遗址和印信台大型祭祀遗址。谭家岭高等级墓葬区出土的252件精美玉器,其工艺水平之高令人惊叹!与会学者围绕石家河遗址新发现,就

  石家河遗址发现60年的学术研究史、石家河文化的聚落研究及江汉地区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发现于1954年配合水利工程的考古调查,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60年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努力,石家河遗址及其所代表的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面貌,其在中国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明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评价,以石家河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石家河玉器工艺之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对中国玉文化包括玉器制作、使用乃至玉礼器的认识。

  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介绍了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古城西护城河西侧的印信台遗址最新发掘成果。从谭家岭高等级墓葬区5个瓮棺中发现了数量众多、工艺水平高超、造型生动的玉人、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玉虎等类型丰富的玉器。印信台发现的遗迹有黄土台基、数量众多密集的套缸等。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介绍了走马岭城址有内外城、在北部外围有多次和多组防御设施的考古收获。这些新材料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和热议,也为进一步认识评价石家河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带来启发和思考。

  本次研讨会共有30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内容包括对石家河研究学术史的回顾,如老一辈考古工作者王劲、杨权喜对石家河遗址发掘的回顾与认识;江汉地区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的地位作用,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影响与传播;石家河文化的聚落研究;从生产技术、精神信仰等多角度开展的复原研究,这也是当前研究重点和未来方向;石家河遗址的复杂程度和社会发展的成就,及其所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在参与整个中国文明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方式。这些研究或见微知著,或视角独特,或观点新颖。正如北京大学赵辉教授在学术总结中的评价:反映了石家河研究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较自觉地运用聚落研究方法,多种角度研究的学术繁荣现象。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感慨,石家河遗址60年的发现研究历程,是一代代考古人,用一步步的脚印完成的,是几代人的青春与梦想。大会特意向第一代石家河遗址的发现者90高龄的王劲先生献花,以表达对老一代考古人的敬意!

  又讯 12月20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于湖北天门正式成立。来自全国各主要考古研究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介绍了专业委员会筹备过程,对人员组成和工作章程草案做了说明。与会代表经热烈讨论,通过了组成人员名单,推举赵辉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代表们对工作章程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并讨论了如何依托专业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到会致辞,表示新石器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课题具有国际性,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将发挥引领作用,有力推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李 政)

  (2015年12月22日第2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介绍了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古城西护城河西侧的印信台遗址最新发掘成果。

从谭家岭高等级墓葬区5个瓮棺中发现了数量众多、工艺水平高超、造型生动的玉人、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玉虎等类型丰富的玉器

印信台发现的遗迹有黄土台基、数量众多密集的套缸等。

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介绍了走马岭城址有内外城、在北部外围有多次和多组防御设施的考古收获。
湖北发现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最大祭祀场所
2015年12月22日 08:17 来源:新华视点 作者:喻珮
http://arch.cssn.cn/kgx/kgdt/201512/t20151222_2792683.shtml

  新华社武汉12月21日专电(记者 喻珮)历时一年的湖北天门石家河印信台遗址第一期考古研究圆满结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正式公布,印信台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祭祀场所,有助于还原中国史前最鼎盛的祭祀文化面貌。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整个遗址群占地8平方公里,遗址古城面积约1.2平方公里,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鼎盛时期。印信台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的西边,与石家河西城垣隔护城河相望。该遗址顶部地势较为平坦,形状方形,因形似印章而得名。

  记者了解到,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印信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在1.4万平方米的台面发掘出面积1175平方米的祭祀场所。该祭祀场所分为3层,截面为梯形,共揭露出4个人工黄土台基、陶缸遗迹、土坑墓、瓮棺葬等遗迹,其中黄土台基均为长方形,最大的台基东西长30米、南北宽13米,台基最高处达4米,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

  专家介绍称,沿台基边沿还发现有瓮棺葬、扣碗遗迹、土坑墓等。台基2与台基3之间的低洼地带还发现两组由数十个红陶缸首尾套接而成的套缸遗迹,总长达20多米。这些套缸尽管局部遭到破坏,仍可清晰看出其排列的基本规律。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刘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可以确认,印信台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祭祀场所,其宏大的祭祀台基、奇特的祭祀用品为我们生动再现了史前人类特有的祭祀场景。其时代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是石家河遗址最鼎盛时期的遗存。

  刘辉认为,此次发现的如此大规模祭祀场所,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早期祭祀礼仪和祭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印信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在1.4万平方米的台面发掘出面积1175平方米的祭祀场所。

该祭祀场所分为3层,截面为梯形,共揭露出4个人工黄土台基、陶缸遗迹、土坑墓、瓮棺葬等遗迹,其中黄土台基均为长方形,最大的台基东西长30米、南北宽13米,台基最高处达4米,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

  专家介绍称,沿台基边沿还发现有瓮棺葬、扣碗遗迹、土坑墓等。台基2与台基3之间的低洼地带还发现两组由数十个红陶缸首尾套接而成的套缸遗迹,总长达20多米。这些套缸尽管局部遭到破坏,仍可清晰看出其排列的基本规律。
方勤告诉记者,此次考古挖掘的玉凤凰与商代妇好墓发掘的玉团凤形制相似。还有一具头戴高帽、嘴露獠牙的玉人像与山西羊舌晋侯墓地出土的人像如出一辙,说明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之精美一直被后人,甚至是王公贵族所收藏留用

  方勤说,原来的考古学一般认为,石家河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是距今4600至4200年。此次考古发掘如此大量精美的玉器证明,距今4200年至4000年的“后石家河文化”虽属于城址废弃的时代,但是其文明并未衰败,这将引发学界重新审视石家河文明的演变成果。

==

    对三代以前的历史,过去还是估计得太保守。 从石家河来看,南北一统很可能才是当时的真实政治面貌。
湖北石家河遗址出土240余件史前玉器
2015年12月21日 10:56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海冰
http://arch.cssn.cn/kgx/kgdt/201512/t20151221_2791294.shtml

  沉寂20余年的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有了重大新发现!昨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对外披露,该遗址近日出土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专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琢玉技艺最高水平,并且改写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出土连体双人头像玉玦。视界网 余乐 摄

  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2014年起,考古工作者时隔20余年后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建筑遗迹时,于今年11月底至12月初,意外从高等级墓葬区5个瓮棺中发现了这些玉器。

  记者看到,这批玉器类型丰富,有玉佩、玉铖、玉如意、玉管等,造型别致,生动逼真,有大耳环玉人、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等。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评价称,这次发现的玉器数量之多让人惊喜,工艺水平之高超令人震撼。圆雕、透雕等技艺,较良渚文化的平面雕刻有很大进步,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此外,此前在山西、山东等地高等级墓葬中零星出土有这类文化面貌的玉器,并不知来自何处。这次石家河遗址还发现有玉料、半成品等,可推测那些玉器应是来自江汉平原的制品。

  王巍还称,此前学界认为史前玉器有两个高峰,一是辽宁的红山文化,一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现在看来,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应该说是一个顶峰,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已有高度发达的玉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对中国玉文化包括玉器制作、使用乃至玉礼器的认识。(原文刊于《湖北日报》2015年12月20日头版)
这个“连体双人头像玉玦”,和一两千年后的中世纪印弟安文物很相似。

dddd_dh_2008 发表于 2015-12-23 18:46
这个“连体双人头像玉玦”,和一两千年后的中世纪印弟安文物很相似。
本来俺准备发的,前面在干活,兄台抢先了。
推测4200年前,中原文明征服了石家河文化,将其作为玉器制作中心,因此古城废弃,变成作坊了,附近可能会有小的城堡,用来震慑当地,里面应有中原风格的遗存。
反观西方那些所谓考古,呵呵。
艺术作品反映人的心灵,为什么现代艺术作品没有了古人的灵气和震撼?是现代人心灵枯萎了更窄了吗?不是应该现代人见识更多眼界更高吗?为什么在艺术上没有反应出来?
甲骨文翻译 发表于 2015-12-24 00:47
艺术作品反映人的心灵,为什么现代艺术作品没有了古人的灵气和震撼?是现代人心灵枯萎了更窄了吗?不是应该 ...
主要是因为现在人的工艺太发达了,使现代人见现在工艺品见得多了。
看古代艺术品人首先会把该件物品的时代置于一个非常非常落后的地位,然后形成心理的反差。

另外,欣赏艺术品也需要一定的内心积累。


同意。确实和玛雅的一些侧面人物雕像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同意。确实和玛雅的一些侧面人物雕像有非常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