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通信卫星寿命短的问题(2年左右),主要还是电子元件低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10:10


太空对接故事的《地球上空的闪电》一文介绍了世界第一颗通信卫星闪电

卫星的机电系统的工程师是维沃尔克,闪电的动力陀螺稳定系统复杂精妙,可靠性也非常好

飞轮可以在弹性悬挂下偏移,但使整星的纵轴始终对着太阳定位,使太阳帆板的甘菊花瓣一直置于阳光照射之下

此外飞轮的转速可以变化,使卫星绕纵轴转动时天线始终对着地球。根据太阳和地球传感器的指令,一切工作如钟表般按部就班进行

在闪电系统运行的30年里,动力陀螺系统从未出现过重大故障



一般认为,长期飞行中最先发生故障的是机电设备,然后才是电子装置

但苏联这颗通信卫星的整个飞行统计结果很不乐观,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只有2年多,主要问题处在电子设备上

最初闪电号设计任务比较简单,保证通信卫星工作2年左右

在60年代初,这样的在轨运行寿命已经算长了,尽管设计者们经验丰富且大家为提高工作寿命与可靠性都非常努力

但几年后,苏联通信卫星的平均寿命还是只有2年多一点,而国外先进杭电通信卫星公司却已经突破了10年

可靠性不高的缺陷被卫星庞大的数量所弥补:我们平均每年要发射5颗闪电号,1964-1984年共发射了102颗闪电号,其中1975年就
发射了10颗之多!

这些航天项目费用极大而效果却很差,闪电号的研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存在不少缺陷,由于苏联是其一贯奉行过渡政策

这一领域发展非常患难,最突出的就是航天器的商业出口问题。事情进行不畅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家领导人不了解这一新型通信方式的经济前景

封闭主义压倒一切,要为我们的成果保密,不让帝国主义间谍侵入

随后几年,借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美国和欧洲的航天通信技术得以迅猛发展,苏联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太空对接故事的《地球上空的闪电》一文介绍了世界第一颗通信卫星闪电

卫星的机电系统的工程师是维沃尔克,闪电的动力陀螺稳定系统复杂精妙,可靠性也非常好

飞轮可以在弹性悬挂下偏移,但使整星的纵轴始终对着太阳定位,使太阳帆板的甘菊花瓣一直置于阳光照射之下

此外飞轮的转速可以变化,使卫星绕纵轴转动时天线始终对着地球。根据太阳和地球传感器的指令,一切工作如钟表般按部就班进行

在闪电系统运行的30年里,动力陀螺系统从未出现过重大故障



一般认为,长期飞行中最先发生故障的是机电设备,然后才是电子装置

但苏联这颗通信卫星的整个飞行统计结果很不乐观,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只有2年多,主要问题处在电子设备上

最初闪电号设计任务比较简单,保证通信卫星工作2年左右

在60年代初,这样的在轨运行寿命已经算长了,尽管设计者们经验丰富且大家为提高工作寿命与可靠性都非常努力

但几年后,苏联通信卫星的平均寿命还是只有2年多一点,而国外先进杭电通信卫星公司却已经突破了10年

可靠性不高的缺陷被卫星庞大的数量所弥补:我们平均每年要发射5颗闪电号,1964-1984年共发射了102颗闪电号,其中1975年就
发射了10颗之多!

这些航天项目费用极大而效果却很差,闪电号的研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存在不少缺陷,由于苏联是其一贯奉行过渡政策

这一领域发展非常患难,最突出的就是航天器的商业出口问题。事情进行不畅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家领导人不了解这一新型通信方式的经济前景

封闭主义压倒一切,要为我们的成果保密,不让帝国主义间谍侵入

随后几年,借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美国和欧洲的航天通信技术得以迅猛发展,苏联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苏联航天电子工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设计思路问题

苏联从没发展过真空环境中可用的电子系统!


苏联航天器一直采用密封温控系统CTP,从“东方号”开始,温控系统一直采用液体导热环路将耗电器件的热量导出,并通过外部福冷器排入太空

这个有效的系统对于由几个舱体组成的宇宙飞船非常适用

也适用于带有热防护层的返回舱。温控系统转而用到不载人的航天卫星上,如闪电号

这些航天器的仪器舱都是密封的,这样可以降低仪表工作环境的风险几率

但这种理念长期阻碍了真空用仪表的研制,设计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在真空条件下是否可用

因为没做过真空试验,无法对仪表或单个组件的工作能力做出任何结论


这种情形也同时阻碍了苏联航天电子产品和通信设备的发展,使之无法进入先进产品行列,这样说已经很含蓄了

苏联航天电子工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设计思路问题

苏联从没发展过真空环境中可用的电子系统!


苏联航天器一直采用密封温控系统CTP,从“东方号”开始,温控系统一直采用液体导热环路将耗电器件的热量导出,并通过外部福冷器排入太空

这个有效的系统对于由几个舱体组成的宇宙飞船非常适用

也适用于带有热防护层的返回舱。温控系统转而用到不载人的航天卫星上,如闪电号

这些航天器的仪器舱都是密封的,这样可以降低仪表工作环境的风险几率

但这种理念长期阻碍了真空用仪表的研制,设计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在真空条件下是否可用

因为没做过真空试验,无法对仪表或单个组件的工作能力做出任何结论


这种情形也同时阻碍了苏联航天电子产品和通信设备的发展,使之无法进入先进产品行列,这样说已经很含蓄了
直到冷战结束,苏联的通信卫星仍然用密封工作模式

通过导热装置进行仪表冷却


直到21世纪随着新一代的亚马尔通信卫星的建造才出现了新的电子设备和温度系统,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与电子系统的劣质相比

苏联卫星的机电系统一直保持着高质水平

60年代初没有无刷电机,“机器”厂只能采用老一代电机,但把寿命从几十小时提高到几千小时

任务完成后,电刷在深度真空环境中运行良好,2年多的时间没出故障

随后开始研制长寿命电机,直流无刷电机由维沃尔克和米哈伊洛夫领导的全苏电机研究所研制

他们研制了一系列独特的电机,用霍尔传感器电转换原理代替传统电刷,这些天才们结合现代机械电气和电子科技

大大推动了无刷电机设计技术的发展,在短时间就达到了很高水平


卫星驱动机构的研制则由格拉宾航空设计局负责,天线跟踪机构使用情况非常好

通信卫星在轨运行30年里,准确无误的从轨道上跟踪地面,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这段时间总共有几百个这样的驱动机构光顾太空

苏联电机工作人员交出了令人欣喜的答卷,而电子科技人员的工作则是让人充满了绝望
苏联卫星寿命短就是电子技术差劲呀

美国卫星6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用固态元件,可靠性大大提高

就和机载雷达一样,美国雷达的平均无故障时间比苏联强出一个数量级

不过飞机雷达出故障可以修理

卫星元件出故障就报废了,又不能派人去修

美国卫星能用十几年,苏联卫星能用3年就算极好了
苏联的侦察卫星,预警卫星寿命只有8个月
苏联以前还有可靠机电,中国以前是机电,电子都差,即使现在卫星寿命比欧美日还是要差许多,航天和飞机一样任重道远
苏联航天电子工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设计思路问题

苏联从没发展过真空环境中可用的电子系统!

还是缺固态器件、依赖真空管造成的吧?
首先真空管寿命短,萨姆2配套的雷达开机机时以分钟计。
然后真空管发热量大、电压高,暴露在真空里会出问题。

或者有初步的固态器件但是工艺太差,可靠性和抗辐射做的稀烂。国内80年代就是这样,八股文里明说的。
苏联时代卫星最主要的故障就是密封失效,所以可以看到同样一种卫星的不同个体寿命差距极大
说到底苏式装备是冲刺可以,持久战不行啊。
MAKS2012 发表于 2015-12-6 12:27
苏联卫星寿命短就是电子技术差劲呀

美国卫星6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用固态元件,可靠性大大提高
毛子好多行星探测器就是半路嗝屁了,想想美帝的几十年后还能发回信号,必须说这方面二者的差距太大了
所以前苏联(俄罗斯)每年发射次数非常多,但这并不代表其先进,反而说明他的落后
有这么多情报收集员,智库,也不研究一下科技发展的趋势
苏联时代卫星最主要的故障就是密封失效,所以可以看到同样一种卫星的不同个体寿命差距极大
那还叫机电做的好?
中立2 发表于 2015-12-6 12:18
与电子系统的劣质相比

苏联卫星的机电系统一直保持着高质水平
这些都是废话
你发个全机械的卫星上去给我们看看??!
hdmtcl 发表于 2015-12-8 12:47
这些都是废话
你发个全机械的卫星上去给我们看看??!
这种卫星真有,宝石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