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扬基:中俄20亿美元的苏-35战机合同,你需要了解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35:03
原文链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00319
本文作者 高卓 即本坛贵宾@yankee

以下正文(红字为原文加粗加黑字体):

就在中俄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年度会议刚刚落下帷幕时,据俄罗斯《生意人报》11月19日报道,中俄签署了关于中方引进24架苏-35战斗机的这一近10年来中俄双方最大一笔军机合同,交易额达20亿美元。

由于近年来在网络上有关中国将引进苏-35的各种大道小道消息实在是多到有“狼来了”之嫌,因此在消息刚出现时仍有人认为不过是又一波炒作而已;直到俄罗斯官方通讯社塔斯社对此消息的确认才让不少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有所相信,但仍然有部分声音坚持认为中国不会引进苏-35。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就5个最受关注的问题评析苏-35的引进。

问题1:苏-35有哪些方面让中国非买不可?


关于苏-35的性能概况,已经有很多公开资料介绍,在此不作赘述。我们先以苏-27家族饱受诟病的“跨音速过载陷阱”问题为例展开分析苏-35的进步。

所谓“跨音速过载陷阱”,是指苏-27系列在跨音速阶段(M0.85-M1.25)飞行时,由于气动中心前移导致飞机不可控的大幅上仰,伴随翼尖失速,会造成非指令性的俯仰荷载突变,导致飞机可用过载降低。这个问题在很多第三代战斗机上都有, 例如法制幻影2000战斗机在中等以上高度的最大稳定盘旋角速度几乎都在M0.9,但当飞机在4000米高度时由于过载限制(速度的平方除以转弯半径再除以重力常数9.8)一下子从7掉到了5,这意味着转弯半径将陡然增加40%,严重影响此时的战术机动性。而苏-27和米格-29由于采用了带有边条翼的高升阻比升力体布局,导致这一影响更为严重(可用过载从将近9G降到6G)。

所以跨音速过载陷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构问题,单纯靠加强结构是无法根治的。苏-35解决这个问题,靠的是从气动、飞控和结构三个方向同时入手的综合顶层设计:依靠全新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以比苏-27的模拟式电传远为灵敏的反应速度,精确控制尺寸有所调整的各个气动舵面和推力矢量喷口协调工作,使得飞机在跨音速飞行、气动中心前移时产生一个与之时刻保持准确平衡的力矩,辅以之前在苏-27M/苏-30上就进行过的机翼结构加强措施,彻底根除了这个“陷阱”。

国内在引进苏-30之后就再没有系统接触过俄罗斯战机的气动-结构-飞控综合设计理念。这也使得在歼-11系列的技术改进上往往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虽然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进步了,但飞行性能相对原准机却难以有明显提高,苏-35的引进在这方面有望为我们进一步打开思路。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通过苏-27/30系列的出口发展,验证了包括先是在出口印度的苏-30MKI而后在自用的苏-30SM上运用的三翼面+三元矢量推力喷管在内的多项技术。虽然前者没有在苏-35上保留,但后者和飞控技术的融合成熟却使得苏-35在机动性方面更进一步,2014年珠海航展上令人目眩的“抛饼”机动就是体现。

当然,矢量喷管技术的载体——AL-41F1S(117S)发动机也是苏-35优良机动性的根本保证,这种加力推力达到140-145kn的发动机使得苏-35在起飞重量增加的同时仍然拥有突出的能量机动性能,而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使得其能够在苏-35的飞行包线内都有着最好的发挥。相信了解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人都知道117S对中国的价值,这里就不多谈了。

飞控系统的改进还有一个成果是取消了机背大型减速板。在去掉了这一功能单一的“死重”之后,苏-35的减速将靠两片增大面积的方向舵的反向动作以及其他气动面的配合共同实现。这一点和歼-20的后续原型机相同。而通过取消减速板等措施,苏-35仅内油量就达到了11.5吨,比苏-27/歼-11还多了2.1吨;而且由于该机和苏-34一样还可以外挂副油箱,这使得即使在歼-20服役之后,苏-35的作战半径仍然是中国空军战术飞机中最远的。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使用标准战斗值班挂载(携带两枚R-77和两枚R-73导弹以及电子干扰吊舱)的苏-35在加满机内燃油并外挂两个1860升副油箱之后,不仅从广东湛江基地直飞南沙群岛空域绰绰有余,还能支持一场耗油剧烈的空战。能够依托保障条件更为完善全面的本土基地出动战机支援岛礁机场上的防卫力量,这对中国空军未来加入对南海主权的维权工作很有价值。

问题2:为何从传言到成为事实拖了这么久?

有关中国可能引进苏-35的传言,早在2002年“老”苏-35,也就是苏-27M项目行将中止时就开始在网上浮现。而从2006年“新”苏-35刚刚提出概念不久俄方就主动向中方推荐该机至今也已经将近10年。是什么原因使得苏-35的引进在不断的传言中几乎成为“狼来了”的故事呢?

首先是苏-35技术完善所需要的过程导致的,毕竟直到2014年苏-35才参加俄军的几次联合军演,今年才算是形成完整作战能力(FOC),而中国显然不会贸然购买一款技术上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的战机。而由于苏-35使用了很多俄罗斯下一代战机T-50的制造技术,诸如大块预制蒙皮和镜像铣表面处理技术等等,厂家从苏-27/30转产苏-35也需要一个调整过程,这从俄罗斯媒体披露头两批量产型苏-35存在不少影响可靠性的问题就能看出。

但在那架俄空军现役的红色08号苏-35由功勋试飞员谢尔盖·博格丹驾驶参加珠海航展并献上让人目瞪口呆的飞行表演之后,很多分析都指出,中方引进苏-35的决心已下,主要矛盾应当是在合同的细节上。而就在航展上,俄国防出口公司总经理伊塞金在谈及中俄苏-35合同时强调,根据双方的共识,苏-35的“外形经过了最小修改,主要体现在外挂层面”;这意味着,中方很可能要求苏-35增加了国产武器的使用能力。

虽然苏-35在气动-结构-飞控一体化设计上的水平确实高于中国现有掌握的技术,但在航电设备和机载武器领域,俄罗斯人就没法如此自信了。苏-35使用的N035/IRBIS-E无源相控阵雷达虽然靠着印度在苏-30MKI的N011M上积累的经验,性能要完善很多,能够满足基本对空作战的要求,但工作体制上的先天劣势使其在可靠性、探测精度、多用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落后于歼-16和歼-11D上使用的同等尺寸有源相控阵雷达。

在空战武器方面,以霹雳-10和霹雳-15为代表的国产新一代空战武器的服役,使得受发展资金限制,虽然指标吸引眼球、但技术远不够成熟的俄制导弹竞争力不大;在对地精确制导武器方面俄方更是直到最近两三年才有几个新型号投入使用。因此中方在谈判中始终要求苏-35具备国产武器使用能力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国空军有着丰富的为苏-27/30战机改装国产武器的经验,这一点无论在谈判中和在合同执行中都十分有利。

所以尽管作为供货方俄罗斯肯定希望能够随机出口更多的武器和备件,但从结果来看,“手头紧”的俄罗斯可能面对现实仍然做出了让步。俄罗斯国家工业和科技集团总经理Sergey Chemezov对这笔“马拉松式”合同的评价是,“在军用飞机交付史上,从未有过这种合同先例。”

问题3:苏-35能否融入现有作战体系?

兼容性问题也是反对引进苏-35的声音常常强调的一大理由。由于中国已经有10年没有引进俄制战机,而在这一时期内大量国产战机的服役使得很多人认为,引进的苏-35将无法融入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笔者试着从这个体系近10年的发展脉络,分析其是否准确。

在2005年-2006年空军作战体系初成的时候,作为体系中的尖刀,三代机部队的主力是引进/组装的170架苏-27/歼-11和70多架苏-30战机,而刚刚服役一年的国产歼-10战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体系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有国产新机加入,虽然国产机和引进机在联合使用中确实有过磨合阶段,但在空军科研团队的攻关下,这些问题已经被逐一解决。

从结果上看,兼容问题没有影响到装备苏-27的部队在空警2000预警机的指挥下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空中警巡任务;没有影响到装备苏-30的部队在空军体系对抗中和兄弟部队配合屡屡拔得头筹……引进苏-35在子系统层面上确实需要解决如何更好融入的问题,这也是上文提到改装国产武器的一大目的。但这不是以偏概全否定苏-35融入未来中国空军作战体系可能性的理由,能够兼容使用国产武器的苏-35只会使得体系更加强大。

从合同金额上分析,24架苏-35价值20亿美元,平均每架8300多万,这和俄方2014年在珠海航展上宣称的8500万美元的单价相比稍有下降。考虑国际武器贸易的一般原则,计算合同交易额时一般都把备件、武器以及配套的维护和检测设备等计算在内,这一价格也说明配套引进的俄制导弹数量并不会太多。

问题4:苏-35何时形成战斗力?

根据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公布的苏-35生产厂——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厂(KnAAPO)到2020年之前的生产计划,在2016年完成俄军首批48架订单中最后10架之后,将向中国空军交付首批4架(从03批的批尾开始)。而计划内容显示,最晚在2018年这24架战机就将交付完成。

根据我军之前引进苏-27和苏-30战机的传统,确定将引进一型飞机之后,在交付列装前部队会提前至少一年派出空勤地勤人员前往俄罗斯学习新型战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以缩短战斗力形成周期。也就是说早在合同正式签订前,甚至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在国内和苏-35“亲密接触”前,中国空军已经对苏-35有了深入的了解。

考虑到这二十多年来国内对三代机乃至“三代半”战机装备系统和使用经验的“食髓知味”,加上换装苏-35的部队自身就很可能有着丰富三代机使用经验;1993年8月我军首个接装苏-27的部队(在此之前他们使用的是和苏-27有着明显代差的歼-7IIA)因换装一年后就形成初始战斗力(IOC),而以师级建制荣立集体一等功的故事或许将以更快的速度重现。

2018年第一个苏-35单位满编并形成战斗力后,或许也将是中国空军考量是否将购买更多的苏-35的时候。24架苏-35相当于空军现行编制一个三代机团/旅的数量,而根据《华尔街日报》等外媒的报道,中方有可能在签订首批苏-35引进合同时,还与俄方就后续48架乃至96架的意向协议进行了商讨。这就引发了最后一个问题,中国会采购这么多的苏-35么?

问题5:为什么有了歼-20还要苏-35?

随着第四代战斗机歼-20的原型机不断试飞,以及歼-10B/C、歼-11D/16等第三代改进型战斗机的亮相服役,反对引进苏-35的声音认为,和它们相比苏-35的优势并不大,面对歼-20还处于劣势,引进苏-35无助于战斗力的提升。

和三代机全面替换二代机不同,在空中力量使用理论产生重要变革,机载航电武器大发展的时代,三代机和四代机并非替代关系,而将配合使用很长时间,即使是目前全球唯一装备有两型四代机的美国空军也是如此。一位美国空军官员11月22日表示,因F-35交付延迟和现有三代机群老化等因素,美国空军将考虑招标采购最多72架全新的三代机。考虑的范围包括先进F-15、新型F-16甚至包括海军的F/A-18E/F,而它们的交付时间将和苏-35交付中国大致相当。

而中国空军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在空军仍有数百架上世纪70年代水平,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歼-7B/H的时候,仅靠成都飞机公司的歼-10和沈阳飞机公司的歼-11两大系列三代机的产能,想在歼-20服役时完成对它们的替换是很难的,届时中国空军很可能将面对二、三、四代机“三代同堂”的场面。而随着苏-35生产技术的逐步成熟,KnAAPO的生产速度也在提高,如果中国决定采购后续批次,那么到2020年的时候第二个单位的苏-35就能满编。

当然产能因素仅仅是一个方面,前面提到的苏-35在部分技战术指标上的突出性也是引进的重要考量。例如尽管苏-35优秀的格斗机动性被认为在这个超视距空战大行其道的年代是“屠龙之技”,但发挥这一性能的关键——融合了气动舵面和推力矢量综合控制的飞控系统,可能对歼-20等型号未来的性能完善产生重大影响。

和24年前引进划时代的苏-27时完全的惊为天人相比,今天的中国在引进苏-35时的眼光将更加客观务实。发挥其技战术指标特长提升空军转型期的战斗力,吃透其关键子系统的技术为我所用,苏-35将成为2020年之后彻底淘汰老旧二代机(除少数二代后期型之外),数量达1000架以上的三代机与四代机并存的中国空军中一块重要的装备拼图。


附,文章评论区本文作者部分评论:





原文链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00319
本文作者 高卓 即本坛贵宾@yankee

以下正文(红字为原文加粗加黑字体):

就在中俄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年度会议刚刚落下帷幕时,据俄罗斯《生意人报》11月19日报道,中俄签署了关于中方引进24架苏-35战斗机的这一近10年来中俄双方最大一笔军机合同,交易额达20亿美元。

由于近年来在网络上有关中国将引进苏-35的各种大道小道消息实在是多到有“狼来了”之嫌,因此在消息刚出现时仍有人认为不过是又一波炒作而已;直到俄罗斯官方通讯社塔斯社对此消息的确认才让不少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有所相信,但仍然有部分声音坚持认为中国不会引进苏-35。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就5个最受关注的问题评析苏-35的引进。

问题1:苏-35有哪些方面让中国非买不可?


关于苏-35的性能概况,已经有很多公开资料介绍,在此不作赘述。我们先以苏-27家族饱受诟病的“跨音速过载陷阱”问题为例展开分析苏-35的进步。

所谓“跨音速过载陷阱”,是指苏-27系列在跨音速阶段(M0.85-M1.25)飞行时,由于气动中心前移导致飞机不可控的大幅上仰,伴随翼尖失速,会造成非指令性的俯仰荷载突变,导致飞机可用过载降低。这个问题在很多第三代战斗机上都有, 例如法制幻影2000战斗机在中等以上高度的最大稳定盘旋角速度几乎都在M0.9,但当飞机在4000米高度时由于过载限制(速度的平方除以转弯半径再除以重力常数9.8)一下子从7掉到了5,这意味着转弯半径将陡然增加40%,严重影响此时的战术机动性。而苏-27和米格-29由于采用了带有边条翼的高升阻比升力体布局,导致这一影响更为严重(可用过载从将近9G降到6G)。

所以跨音速过载陷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构问题,单纯靠加强结构是无法根治的。苏-35解决这个问题,靠的是从气动、飞控和结构三个方向同时入手的综合顶层设计:依靠全新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以比苏-27的模拟式电传远为灵敏的反应速度,精确控制尺寸有所调整的各个气动舵面和推力矢量喷口协调工作,使得飞机在跨音速飞行、气动中心前移时产生一个与之时刻保持准确平衡的力矩,辅以之前在苏-27M/苏-30上就进行过的机翼结构加强措施,彻底根除了这个“陷阱”。

国内在引进苏-30之后就再没有系统接触过俄罗斯战机的气动-结构-飞控综合设计理念。这也使得在歼-11系列的技术改进上往往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虽然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进步了,但飞行性能相对原准机却难以有明显提高,苏-35的引进在这方面有望为我们进一步打开思路。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通过苏-27/30系列的出口发展,验证了包括先是在出口印度的苏-30MKI而后在自用的苏-30SM上运用的三翼面+三元矢量推力喷管在内的多项技术。虽然前者没有在苏-35上保留,但后者和飞控技术的融合成熟却使得苏-35在机动性方面更进一步,2014年珠海航展上令人目眩的“抛饼”机动就是体现。

当然,矢量喷管技术的载体——AL-41F1S(117S)发动机也是苏-35优良机动性的根本保证,这种加力推力达到140-145kn的发动机使得苏-35在起飞重量增加的同时仍然拥有突出的能量机动性能,而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使得其能够在苏-35的飞行包线内都有着最好的发挥。相信了解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人都知道117S对中国的价值,这里就不多谈了。

飞控系统的改进还有一个成果是取消了机背大型减速板。在去掉了这一功能单一的“死重”之后,苏-35的减速将靠两片增大面积的方向舵的反向动作以及其他气动面的配合共同实现。这一点和歼-20的后续原型机相同。而通过取消减速板等措施,苏-35仅内油量就达到了11.5吨,比苏-27/歼-11还多了2.1吨;而且由于该机和苏-34一样还可以外挂副油箱,这使得即使在歼-20服役之后,苏-35的作战半径仍然是中国空军战术飞机中最远的。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使用标准战斗值班挂载(携带两枚R-77和两枚R-73导弹以及电子干扰吊舱)的苏-35在加满机内燃油并外挂两个1860升副油箱之后,不仅从广东湛江基地直飞南沙群岛空域绰绰有余,还能支持一场耗油剧烈的空战。能够依托保障条件更为完善全面的本土基地出动战机支援岛礁机场上的防卫力量,这对中国空军未来加入对南海主权的维权工作很有价值。

问题2:为何从传言到成为事实拖了这么久?

有关中国可能引进苏-35的传言,早在2002年“老”苏-35,也就是苏-27M项目行将中止时就开始在网上浮现。而从2006年“新”苏-35刚刚提出概念不久俄方就主动向中方推荐该机至今也已经将近10年。是什么原因使得苏-35的引进在不断的传言中几乎成为“狼来了”的故事呢?

首先是苏-35技术完善所需要的过程导致的,毕竟直到2014年苏-35才参加俄军的几次联合军演,今年才算是形成完整作战能力(FOC),而中国显然不会贸然购买一款技术上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的战机。而由于苏-35使用了很多俄罗斯下一代战机T-50的制造技术,诸如大块预制蒙皮和镜像铣表面处理技术等等,厂家从苏-27/30转产苏-35也需要一个调整过程,这从俄罗斯媒体披露头两批量产型苏-35存在不少影响可靠性的问题就能看出。

但在那架俄空军现役的红色08号苏-35由功勋试飞员谢尔盖·博格丹驾驶参加珠海航展并献上让人目瞪口呆的飞行表演之后,很多分析都指出,中方引进苏-35的决心已下,主要矛盾应当是在合同的细节上。而就在航展上,俄国防出口公司总经理伊塞金在谈及中俄苏-35合同时强调,根据双方的共识,苏-35的“外形经过了最小修改,主要体现在外挂层面”;这意味着,中方很可能要求苏-35增加了国产武器的使用能力。

虽然苏-35在气动-结构-飞控一体化设计上的水平确实高于中国现有掌握的技术,但在航电设备和机载武器领域,俄罗斯人就没法如此自信了。苏-35使用的N035/IRBIS-E无源相控阵雷达虽然靠着印度在苏-30MKI的N011M上积累的经验,性能要完善很多,能够满足基本对空作战的要求,但工作体制上的先天劣势使其在可靠性、探测精度、多用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落后于歼-16和歼-11D上使用的同等尺寸有源相控阵雷达。

在空战武器方面,以霹雳-10和霹雳-15为代表的国产新一代空战武器的服役,使得受发展资金限制,虽然指标吸引眼球、但技术远不够成熟的俄制导弹竞争力不大;在对地精确制导武器方面俄方更是直到最近两三年才有几个新型号投入使用。因此中方在谈判中始终要求苏-35具备国产武器使用能力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国空军有着丰富的为苏-27/30战机改装国产武器的经验,这一点无论在谈判中和在合同执行中都十分有利。

所以尽管作为供货方俄罗斯肯定希望能够随机出口更多的武器和备件,但从结果来看,“手头紧”的俄罗斯可能面对现实仍然做出了让步。俄罗斯国家工业和科技集团总经理Sergey Chemezov对这笔“马拉松式”合同的评价是,“在军用飞机交付史上,从未有过这种合同先例。”

问题3:苏-35能否融入现有作战体系?

兼容性问题也是反对引进苏-35的声音常常强调的一大理由。由于中国已经有10年没有引进俄制战机,而在这一时期内大量国产战机的服役使得很多人认为,引进的苏-35将无法融入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笔者试着从这个体系近10年的发展脉络,分析其是否准确。

在2005年-2006年空军作战体系初成的时候,作为体系中的尖刀,三代机部队的主力是引进/组装的170架苏-27/歼-11和70多架苏-30战机,而刚刚服役一年的国产歼-10战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体系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有国产新机加入,虽然国产机和引进机在联合使用中确实有过磨合阶段,但在空军科研团队的攻关下,这些问题已经被逐一解决。

从结果上看,兼容问题没有影响到装备苏-27的部队在空警2000预警机的指挥下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空中警巡任务;没有影响到装备苏-30的部队在空军体系对抗中和兄弟部队配合屡屡拔得头筹……引进苏-35在子系统层面上确实需要解决如何更好融入的问题,这也是上文提到改装国产武器的一大目的。但这不是以偏概全否定苏-35融入未来中国空军作战体系可能性的理由,能够兼容使用国产武器的苏-35只会使得体系更加强大。

从合同金额上分析,24架苏-35价值20亿美元,平均每架8300多万,这和俄方2014年在珠海航展上宣称的8500万美元的单价相比稍有下降。考虑国际武器贸易的一般原则,计算合同交易额时一般都把备件、武器以及配套的维护和检测设备等计算在内,这一价格也说明配套引进的俄制导弹数量并不会太多。

问题4:苏-35何时形成战斗力?

根据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公布的苏-35生产厂——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厂(KnAAPO)到2020年之前的生产计划,在2016年完成俄军首批48架订单中最后10架之后,将向中国空军交付首批4架(从03批的批尾开始)。而计划内容显示,最晚在2018年这24架战机就将交付完成。

根据我军之前引进苏-27和苏-30战机的传统,确定将引进一型飞机之后,在交付列装前部队会提前至少一年派出空勤地勤人员前往俄罗斯学习新型战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以缩短战斗力形成周期。也就是说早在合同正式签订前,甚至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在国内和苏-35“亲密接触”前,中国空军已经对苏-35有了深入的了解。

考虑到这二十多年来国内对三代机乃至“三代半”战机装备系统和使用经验的“食髓知味”,加上换装苏-35的部队自身就很可能有着丰富三代机使用经验;1993年8月我军首个接装苏-27的部队(在此之前他们使用的是和苏-27有着明显代差的歼-7IIA)因换装一年后就形成初始战斗力(IOC),而以师级建制荣立集体一等功的故事或许将以更快的速度重现。

2018年第一个苏-35单位满编并形成战斗力后,或许也将是中国空军考量是否将购买更多的苏-35的时候。24架苏-35相当于空军现行编制一个三代机团/旅的数量,而根据《华尔街日报》等外媒的报道,中方有可能在签订首批苏-35引进合同时,还与俄方就后续48架乃至96架的意向协议进行了商讨。这就引发了最后一个问题,中国会采购这么多的苏-35么?

问题5:为什么有了歼-20还要苏-35?

随着第四代战斗机歼-20的原型机不断试飞,以及歼-10B/C、歼-11D/16等第三代改进型战斗机的亮相服役,反对引进苏-35的声音认为,和它们相比苏-35的优势并不大,面对歼-20还处于劣势,引进苏-35无助于战斗力的提升。

和三代机全面替换二代机不同,在空中力量使用理论产生重要变革,机载航电武器大发展的时代,三代机和四代机并非替代关系,而将配合使用很长时间,即使是目前全球唯一装备有两型四代机的美国空军也是如此。一位美国空军官员11月22日表示,因F-35交付延迟和现有三代机群老化等因素,美国空军将考虑招标采购最多72架全新的三代机。考虑的范围包括先进F-15、新型F-16甚至包括海军的F/A-18E/F,而它们的交付时间将和苏-35交付中国大致相当。

而中国空军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在空军仍有数百架上世纪70年代水平,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歼-7B/H的时候,仅靠成都飞机公司的歼-10和沈阳飞机公司的歼-11两大系列三代机的产能,想在歼-20服役时完成对它们的替换是很难的,届时中国空军很可能将面对二、三、四代机“三代同堂”的场面。而随着苏-35生产技术的逐步成熟,KnAAPO的生产速度也在提高,如果中国决定采购后续批次,那么到2020年的时候第二个单位的苏-35就能满编。

当然产能因素仅仅是一个方面,前面提到的苏-35在部分技战术指标上的突出性也是引进的重要考量。例如尽管苏-35优秀的格斗机动性被认为在这个超视距空战大行其道的年代是“屠龙之技”,但发挥这一性能的关键——融合了气动舵面和推力矢量综合控制的飞控系统,可能对歼-20等型号未来的性能完善产生重大影响。

和24年前引进划时代的苏-27时完全的惊为天人相比,今天的中国在引进苏-35时的眼光将更加客观务实。发挥其技战术指标特长提升空军转型期的战斗力,吃透其关键子系统的技术为我所用,苏-35将成为2020年之后彻底淘汰老旧二代机(除少数二代后期型之外),数量达1000架以上的三代机与四代机并存的中国空军中一块重要的装备拼图。


附,文章评论区本文作者部分评论:

QQ截图20151123223430.png (29.65 KB, 下载次数: 20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23 22:35 上传



QQ截图20151123223453.png (30.9 KB, 下载次数: 20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23 22:35 上传



2015-11-24 13:55 上传



大家看我在评论里发现了一个逗逼
高层泼脏水?愿闻其详!

就是曾经认怂,然后推脱说那些签合同的消息都是风不悲和angadow忽悠他的。
个人看法是高层的轻诺寡信把自己的声誉败光,把自己辛苦搬运的资料文章科普效果败光,最终变成笑柄。他的错根本原因不在于他的观点,而是他轻诺寡信,要么为了装逼,要么就是故意搅浑水,造成“狼来了”的效果。
但发挥这一性能的关键——融合了气动舵面和推力矢量综合控制的飞控系统,可能对歼-20等型号未来的性能完善产生重大影响?
苏35在2018年引进,那时候歼20都已经服役了,还能产生啥影响?
看看现在某些人士言论,的确不解心头之快啊~~
另外J20即将服役的情况下,南霸天为什么看苏35还望眼欲穿?
对J20难道不更望眼欲穿吗?


感觉本坛这几年信心有些太过爆棚,前几天还是大把的帖子说国产的歼11系类改进如何如何不得力,结果现在居然全面超越俄罗斯了。

五星下的雄鹰——从引进苏-35的新闻谈起
首页 上一页123456  / 6 页 下一页尾页显示全部
发布时间:2015-01-11  原作者:沉默大黄风   点击数: 170798
  要说2014军事界的热词,“苏-35”这个词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其中的TOP 10,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苏-35战斗机如期而至。在整个2014年乃至于之前的数年,中国是否会引进苏-35S都是一个被广泛争议的话题。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如果中国真的没有对应的漏洞需要填补,这个消息绝对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市场。比如:俄媒绝不会造中国要买AK-74的谣言。更何况,这次苏-35似乎是要“玩真的”——连俄副总理罗戈津都站出来说中方将采购这一型号,苏-35S这次的声势已然盖过了以往的任何一种俄式装备;显然,在这个型号背后,一定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空军少将考察苏-35座舱

仙鹤南飞——苏-27家族的中国故事

  作为苏-27S深度发展型的苏-35S,它要进入中国这一消息的出现,是和它的前辈密不可分的。1990年12月28日,中国购买24架苏-27SK和苏-27UBK的协定在北京签署,1992年6月27日,首批苏-27降落在中国芜湖空3师的基地,揭开了苏-27家族中国故事的序章。同时购买的还有一条苏-27的生产线。1998年12月16日,沈飞组装的苏-27成功首飞,以歼-11A为代表的中国侧卫家族开始浮出水面。2006年末,歼-11A的深度发展型歼-11B公开露面,这款装备国产武器和航电系统的苏-27意味着中国已经彻底完成了苏-27的国产化。之后,中国又基于苏-27UB发展出了歼-11B的战斗教练型歼-11BS,基于苏-33原型机T-10K-3发展出舰载机歼-15,基于苏-30MKK发展出战斗轰炸机歼-16,放眼望去,中国已然拥有了功能齐备的侧卫家族,和歼-10,歼轰-7一起组成了中国空军的绝对主力,摆脱了对于进口战斗机的依赖。国内网络言论大有我国已然吃透摸清苏-27家族,要以歼-11大改斩俄国最新锐“侧卫”苏-35S于马下之意。


当年共青城工厂内等待交付的苏-27SK

  但事实真的像看起来这么美好吗?过继来的儿子真的比亲儿子长得好?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国产的苏-27家族,看看这个喝惯了阿穆尔河水的孩子,喝不喝的惯沈阳浑河的碧波。

  目前,抛开还处于预生产阶段的歼-15和工程机阶段的歼-16不谈,我国真正大批量装备的国产苏-27事实上只有歼-11B/BS这两种。作为一种已经生产了整整六个批次一百余架的重型战斗机,歼-11B已然算是人民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了。但是一个无情的事实是——中国空军没有一支王牌部队装配完全国产的量产型歼-11B/BS。空军三支老牌劲旅,则分别装备了歼-11B预生产型(用俄制AL-31F发动机,空1师),歼-11A(空2师),苏-30MKK(空3师)。事实胜于雄辩,军方的实际部署方式已经比任何文章更好的说明了问题。歼-11B“战斗力完全凌驾于俄国苏-27家族之上”的言论不攻自破。


1师的歼-11B,使用AL-31发动机(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空2师使用的歼-11A(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歼-11B在研仿过程中,对于飞机飞行性能的核心——机体结构,基本采取的是“刚度等代”的原则。所谓刚度等代,就是用21世纪比较先进的材料,以相同的强度,取代原装苏-27身上苏联80年代水平的航空材料。整体仍然保持着“修改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的原则,最多在垂尾这种安定面上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能看到的还仅是蒙皮而非垂尾框架),而对于机体结构大动刀斧则是从未有过。


  苏-27在设计时候就具有一个明显的“跨音速陷阱”,即在0.85~1.25M这一速度区间,飞机在轻载情况下的可用过载被限制在6.5G~-1G以内。在飞行表演的视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苏-27在进行大过载机动时,机翼和机身之间明显的形变;在苏-27最初交付苏联空军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更是出现过新机低空解体的事故。这些事实反映出了苏-27原本结构过于发散,强度不足。而基于这个原因,最基本的苏-27S也被迫浪费了翼根部宽阔的空间,无法在这一段设置挂架;也无法在对翼根力矩最大的外翼段设置副翼,只能在内侧设置了一对襟副一体的动作面。由于本身机体重量就大(苏-27结构空重要比F-15重出3吨左右),加之使用了转动惯量较大的双发宽间距布局,苏-27的滚转性能在三代机里可以说是垫底的。而日后的苏-27各改进型,无不是在补强机体结构的同时,在这一段安装了一组重载挂架,其典型代表就是苏-27M和基于苏-27M发展出的苏-30MKK系列。可以说,这翼根处的一组重载挂架,是苏-27家族是否解决结构强度不足问题的标志。这些对结构强度的改进互相集成,最终汇集于终极侧卫——苏-35S。


苏-27的襟副一体动作机构,设置在力矩最小的翼根,效率相对低下


苏-27飞行手册中明确的跨音速过载陷阱

  而我国的苏-27系列,除了借鉴自苏-30MKK机体的歼-16和借鉴自苏-33机体的歼-15,没有一张国产苏-27使用翼根挂架的图片,这充分说明歼-11系列在仿制的过程中,仍然遵循了苏-27S落后的机体结构。而苏霍伊却能用中方退货的苏-27散件,改造出结构补强,照样安装翼根挂架的苏-27SM3,这说明即使是使用非全新制造的机体,也是存在使用某种设计以补强结构的方法的,而且这种设计的成本即使是困窘的俄罗斯财政也负担的起。但是沈飞在拿着21世纪的航空材料,并具备全套生产线的情况下,仍然未能找到这种设计方式来补强我国全新生产的歼-11B。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我国对于苏-27家族的机体结构并非像网上所流传的那样“吃透”“随意改装”,仍然要抄袭别人已有的机体结构,原版没有的,国产版也不会有。


我军歼-11B满挂载,并没有翼根组挂架(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27SM3的翼根挂架,苏-27SM3只生产了一小批翼下三挂架版本,这一小批就是由我国的退货散件改造而来

  事实上,我国对于苏-27家族的改进,主要集中在航电方向,歼-11最大的亮点也就是他装备的国产雷达和国产武器了,但是在这个指标上,同样拥有大孔径雷达和国产导弹的歼-8F/H系列可以说和歼-11实际上没什么区别。而且现在俄国自用的苏-27SM/SM3一样换装了改进型雷达,具备了发射主动中距弹R-77的能力。可以说,歼-11B在这一问题上也只不过是达到了国际平均线罢了。相比于美军升级到AN/APG-63V3有源相控阵雷达,挂载AIM-120-C5的F-15C“Golden Eagle”,依然使用机扫平板雷达的歼-11B/BS,仍然会在超视距空战中被敌人先手发现先手攻击。面对美军进行现代化升级后的F-15机队,可以说我军在歼-20服役之前,依然没有能够单机性能与之匹敌的战斗机——就更不用说对抗作为今日空中霸主的F-22了。而环顾四周,日本,韩国,新加坡,都装备有为数不少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过现代化升级的F-15系列,美军在关岛,嘉手纳和日本本土的数个基地更是不可小觑。真正在南海或东海和亚太诸国开战,人民空军仍将和前辈们一样,驾驶着性能落后的战机,在几乎为零的空中信息支援体系下去迎战对手(空警-2000仅有4架)。而真正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中国侧卫——歼-16,还仍处在沈飞的襁褓之中;在面临的现实压力面前,为何苏-35S进入中国的风刮得如此剧烈,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F-15C已经换装相控阵雷达


侧卫凌风——从苏-35S上反衬出的我国航空工业若干问题

  作为“超侧卫”的苏-35S,配备有世界上单机功率第二大雷达——“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虽然俄国的宣传资料宣称的探测距离达到400公里是明显的虚假数据,但是作为一款功率大于AN/APG-63V3的相控阵雷达,其依然应该拥有超过美国外贸版F-16E/F上AN/APG-80的探测性能。依据《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某文给出的数据,AN/APG-80对于RCS=1平方米的目标,具有112公里的发现距离。而早期现代化批次F-15C的AN/APG-63 V2对于同样大小的目标探测距离可以达到144公里,后期的V3探测距离还会提升。依据公开资料,J-10A的雷达对3平方米目标有效发现距离约120公里,依照四次方率折合成1平方米目标,仅有90公里左右。歼-11B即使配备有孔径功率更大的型号,也无法以机械扫描的平板雷达达到美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性能。而和使用同级别雷达的苏-35S比起来,孰优孰劣不言自明。显然,其在探测能力方面是无疑高于使用大号平板雷达的歼-11B的。我国目前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战术飞机无一配备相控阵雷达。


“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

  苏-35S配备的117S发动更是很好的弥补了苏-27系列在滚转能力和推重比上的不足。强化后的机体结构使苏-35S的挂载能力甚至强于“粗壮”的苏-30系列,机动性更是凌驾于任何苏-27之上。在珠海航展和巴黎航展上,苏-35S都以超强的亚音速机动性震惊四方。从珠海航展的视频来看,在使用矢量喷口差动辅助控制滚转的情况下,苏-35S的滚转率比苏-27S提升了将近一倍。而在2013年,军报还在为国产歼-11B能在自由空战中进行8G过载的机动喝彩。而且,在第一批自己原样生产的歼-11A交付部队之后,也有部队飞行员反映飞行性能不如原装苏-27S。根据公开资料,歼-10

感觉本坛这几年信心有些太过爆棚,前几天还是大把的帖子说国产的歼11系类改进如何如何不得力,结果现在居然全面超越俄罗斯了。

五星下的雄鹰——从引进苏-35的新闻谈起
首页 上一页123456  / 6 页 下一页尾页显示全部
发布时间:2015-01-11  原作者:沉默大黄风   点击数: 170798
  要说2014军事界的热词,“苏-35”这个词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其中的TOP 10,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苏-35战斗机如期而至。在整个2014年乃至于之前的数年,中国是否会引进苏-35S都是一个被广泛争议的话题。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如果中国真的没有对应的漏洞需要填补,这个消息绝对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市场。比如:俄媒绝不会造中国要买AK-74的谣言。更何况,这次苏-35似乎是要“玩真的”——连俄副总理罗戈津都站出来说中方将采购这一型号,苏-35S这次的声势已然盖过了以往的任何一种俄式装备;显然,在这个型号背后,一定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空军少将考察苏-35座舱

仙鹤南飞——苏-27家族的中国故事

  作为苏-27S深度发展型的苏-35S,它要进入中国这一消息的出现,是和它的前辈密不可分的。1990年12月28日,中国购买24架苏-27SK和苏-27UBK的协定在北京签署,1992年6月27日,首批苏-27降落在中国芜湖空3师的基地,揭开了苏-27家族中国故事的序章。同时购买的还有一条苏-27的生产线。1998年12月16日,沈飞组装的苏-27成功首飞,以歼-11A为代表的中国侧卫家族开始浮出水面。2006年末,歼-11A的深度发展型歼-11B公开露面,这款装备国产武器和航电系统的苏-27意味着中国已经彻底完成了苏-27的国产化。之后,中国又基于苏-27UB发展出了歼-11B的战斗教练型歼-11BS,基于苏-33原型机T-10K-3发展出舰载机歼-15,基于苏-30MKK发展出战斗轰炸机歼-16,放眼望去,中国已然拥有了功能齐备的侧卫家族,和歼-10,歼轰-7一起组成了中国空军的绝对主力,摆脱了对于进口战斗机的依赖。国内网络言论大有我国已然吃透摸清苏-27家族,要以歼-11大改斩俄国最新锐“侧卫”苏-35S于马下之意。


当年共青城工厂内等待交付的苏-27SK

  但事实真的像看起来这么美好吗?过继来的儿子真的比亲儿子长得好?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国产的苏-27家族,看看这个喝惯了阿穆尔河水的孩子,喝不喝的惯沈阳浑河的碧波。

  目前,抛开还处于预生产阶段的歼-15和工程机阶段的歼-16不谈,我国真正大批量装备的国产苏-27事实上只有歼-11B/BS这两种。作为一种已经生产了整整六个批次一百余架的重型战斗机,歼-11B已然算是人民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了。但是一个无情的事实是——中国空军没有一支王牌部队装配完全国产的量产型歼-11B/BS。空军三支老牌劲旅,则分别装备了歼-11B预生产型(用俄制AL-31F发动机,空1师),歼-11A(空2师),苏-30MKK(空3师)。事实胜于雄辩,军方的实际部署方式已经比任何文章更好的说明了问题。歼-11B“战斗力完全凌驾于俄国苏-27家族之上”的言论不攻自破。


1师的歼-11B,使用AL-31发动机(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空2师使用的歼-11A(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歼-11B在研仿过程中,对于飞机飞行性能的核心——机体结构,基本采取的是“刚度等代”的原则。所谓刚度等代,就是用21世纪比较先进的材料,以相同的强度,取代原装苏-27身上苏联80年代水平的航空材料。整体仍然保持着“修改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的原则,最多在垂尾这种安定面上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能看到的还仅是蒙皮而非垂尾框架),而对于机体结构大动刀斧则是从未有过。


  苏-27在设计时候就具有一个明显的“跨音速陷阱”,即在0.85~1.25M这一速度区间,飞机在轻载情况下的可用过载被限制在6.5G~-1G以内。在飞行表演的视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苏-27在进行大过载机动时,机翼和机身之间明显的形变;在苏-27最初交付苏联空军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更是出现过新机低空解体的事故。这些事实反映出了苏-27原本结构过于发散,强度不足。而基于这个原因,最基本的苏-27S也被迫浪费了翼根部宽阔的空间,无法在这一段设置挂架;也无法在对翼根力矩最大的外翼段设置副翼,只能在内侧设置了一对襟副一体的动作面。由于本身机体重量就大(苏-27结构空重要比F-15重出3吨左右),加之使用了转动惯量较大的双发宽间距布局,苏-27的滚转性能在三代机里可以说是垫底的。而日后的苏-27各改进型,无不是在补强机体结构的同时,在这一段安装了一组重载挂架,其典型代表就是苏-27M和基于苏-27M发展出的苏-30MKK系列。可以说,这翼根处的一组重载挂架,是苏-27家族是否解决结构强度不足问题的标志。这些对结构强度的改进互相集成,最终汇集于终极侧卫——苏-35S。


苏-27的襟副一体动作机构,设置在力矩最小的翼根,效率相对低下


苏-27飞行手册中明确的跨音速过载陷阱

  而我国的苏-27系列,除了借鉴自苏-30MKK机体的歼-16和借鉴自苏-33机体的歼-15,没有一张国产苏-27使用翼根挂架的图片,这充分说明歼-11系列在仿制的过程中,仍然遵循了苏-27S落后的机体结构。而苏霍伊却能用中方退货的苏-27散件,改造出结构补强,照样安装翼根挂架的苏-27SM3,这说明即使是使用非全新制造的机体,也是存在使用某种设计以补强结构的方法的,而且这种设计的成本即使是困窘的俄罗斯财政也负担的起。但是沈飞在拿着21世纪的航空材料,并具备全套生产线的情况下,仍然未能找到这种设计方式来补强我国全新生产的歼-11B。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我国对于苏-27家族的机体结构并非像网上所流传的那样“吃透”“随意改装”,仍然要抄袭别人已有的机体结构,原版没有的,国产版也不会有。


我军歼-11B满挂载,并没有翼根组挂架(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27SM3的翼根挂架,苏-27SM3只生产了一小批翼下三挂架版本,这一小批就是由我国的退货散件改造而来

  事实上,我国对于苏-27家族的改进,主要集中在航电方向,歼-11最大的亮点也就是他装备的国产雷达和国产武器了,但是在这个指标上,同样拥有大孔径雷达和国产导弹的歼-8F/H系列可以说和歼-11实际上没什么区别。而且现在俄国自用的苏-27SM/SM3一样换装了改进型雷达,具备了发射主动中距弹R-77的能力。可以说,歼-11B在这一问题上也只不过是达到了国际平均线罢了。相比于美军升级到AN/APG-63V3有源相控阵雷达,挂载AIM-120-C5的F-15C“Golden Eagle”,依然使用机扫平板雷达的歼-11B/BS,仍然会在超视距空战中被敌人先手发现先手攻击。面对美军进行现代化升级后的F-15机队,可以说我军在歼-20服役之前,依然没有能够单机性能与之匹敌的战斗机——就更不用说对抗作为今日空中霸主的F-22了。而环顾四周,日本,韩国,新加坡,都装备有为数不少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过现代化升级的F-15系列,美军在关岛,嘉手纳和日本本土的数个基地更是不可小觑。真正在南海或东海和亚太诸国开战,人民空军仍将和前辈们一样,驾驶着性能落后的战机,在几乎为零的空中信息支援体系下去迎战对手(空警-2000仅有4架)。而真正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中国侧卫——歼-16,还仍处在沈飞的襁褓之中;在面临的现实压力面前,为何苏-35S进入中国的风刮得如此剧烈,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F-15C已经换装相控阵雷达


侧卫凌风——从苏-35S上反衬出的我国航空工业若干问题

  作为“超侧卫”的苏-35S,配备有世界上单机功率第二大雷达——“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虽然俄国的宣传资料宣称的探测距离达到400公里是明显的虚假数据,但是作为一款功率大于AN/APG-63V3的相控阵雷达,其依然应该拥有超过美国外贸版F-16E/F上AN/APG-80的探测性能。依据《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某文给出的数据,AN/APG-80对于RCS=1平方米的目标,具有112公里的发现距离。而早期现代化批次F-15C的AN/APG-63 V2对于同样大小的目标探测距离可以达到144公里,后期的V3探测距离还会提升。依据公开资料,J-10A的雷达对3平方米目标有效发现距离约120公里,依照四次方率折合成1平方米目标,仅有90公里左右。歼-11B即使配备有孔径功率更大的型号,也无法以机械扫描的平板雷达达到美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性能。而和使用同级别雷达的苏-35S比起来,孰优孰劣不言自明。显然,其在探测能力方面是无疑高于使用大号平板雷达的歼-11B的。我国目前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战术飞机无一配备相控阵雷达。


“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

  苏-35S配备的117S发动更是很好的弥补了苏-27系列在滚转能力和推重比上的不足。强化后的机体结构使苏-35S的挂载能力甚至强于“粗壮”的苏-30系列,机动性更是凌驾于任何苏-27之上。在珠海航展和巴黎航展上,苏-35S都以超强的亚音速机动性震惊四方。从珠海航展的视频来看,在使用矢量喷口差动辅助控制滚转的情况下,苏-35S的滚转率比苏-27S提升了将近一倍。而在2013年,军报还在为国产歼-11B能在自由空战中进行8G过载的机动喝彩。而且,在第一批自己原样生产的歼-11A交付部队之后,也有部队飞行员反映飞行性能不如原装苏-27S。根据公开资料,歼-10
苏35来华 发表于 2015-11-23 22:52
但发挥这一性能的关键——融合了气动舵面和推力矢量综合控制的飞控系统,可能对歼-20等型号未来的性能完善 ...

“未来的”,千千度同志你看不懂国语?
呵呵,楼主请再看看是谁写的{:soso_e120:}
苏35来华 发表于 2015-11-23 22:52
但发挥这一性能的关键——融合了气动舵面和推力矢量综合控制的飞控系统,可能对歼-20等型号未来的性能完善 ...
扬基同学说的很清楚:真以为有了歼-20就能瞧不起俄罗斯了?

其实这才是各种争议的根本问题。
T50速度上比Su27快了那么多,居然砍掉了腹鳍后还是小垂尾,毛子在飞控上面的实力可见一斑
超级侧卫 发表于 2015-11-23 22:53
看看现在某些人士言论,的确不解心头之快啊~~
空版几个坚持认为“会买”(而不是坚持”想要买“)苏-35的大佬,当时被喷的可是那个惨啊。
此帖要火。。。。。。
基本都同意,只有“仅靠成都飞机公司的歼-10和沈阳飞机公司的歼-11两大系列三代机的产能”这个值得商榷:TG真要让成飞和沈飞扩产能难道还比等鹅毛的su-35慢?
毕竟现在不是90年代的TG,无论成飞和沈飞在相关飞机上都已经有十几年的生产管理经验。
番茄里的单人床 发表于 2015-11-23 23:00
空版几个坚持认为“会买”(而不是坚持”想要买“)苏-35的大佬,当时被喷的可是那个惨啊。
现在某些人也还在喷啊,所以说仍旧不解心头之快
苏35来华 发表于 2015-11-23 22:53
另外J20即将服役的情况下,南霸天为什么看苏35还望眼欲穿?
对J20难道不更望眼欲穿吗?

千千度同志,问个事,下图言论这就不作数了???????????何时退出超大呀?

番茄里的单人床 发表于 2015-11-23 22:59
扬基同学说的很清楚:真以为有了歼-20就能瞧不起俄罗斯了?

其实这才是各种争议的根本问题。
有了J20确实不能瞧不起俄罗斯
当初论坛在2001露面后确实有一股不正之风

但问题在于这个世界上你找不到第二个自主研发的所谓四代机重型空优机即将服役的情况下,还巨额外购三代空优机
五个团120架比较合适
此作者对苏35所谓超机动能力的描述很有当年引进27时之风,对27的那个吹捧,所谓眼镜蛇机动秒杀F22
现场看苏35飞行表演过的表示,想跪的看完,机动性太吊了
苏35来华 发表于 2015-11-23 23:09
此作者对苏35所谓超机动能力的描述很有当年引进27时之风,对27的那个吹捧,所谓眼镜蛇机动秒杀F22
有你捧的高吗请问?????????
苏35来华 发表于 2015-11-23 23:07
有了J20确实不能瞧不起俄罗斯
当初论坛在2001露面后确实有一股不正之风
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高层尽管不还钱,但躲在暗处还是叭叭往外打了不少耳光。
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研发四代战机,结果竟然在快到服役阶段时期,还要巨资外购三代空忧机来守卫中国天空,实在是无法让人理解
依这个说法会有歼11E啊。。。毕竟大于一定量还是自己造容易,现成的生产线,技术上只高一点了解已后山塞根本不难。。。。

苏35来华 发表于 2015-11-23 23:20
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研发四代战机,结果竟然在快到服役阶段时期,还要巨资外购三代空忧机来守卫中国天空,实在 ...


啊,你自己的话都忘记了?不是早就理解了吗?你一会捧苏35一会摔苏35,我倒是无法理解这是什么行为

苏35来华 发表于 2015-11-23 23:20
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研发四代战机,结果竟然在快到服役阶段时期,还要巨资外购三代空忧机来守卫中国天空,实在 ...


啊,你自己的话都忘记了?不是早就理解了吗?你一会捧苏35一会摔苏35,我倒是无法理解这是什么行为
番茄里的单人床 发表于 2015-11-23 22:59
扬基同学说的很清楚:真以为有了歼-20就能瞧不起俄罗斯了?

其实这才是各种争议的根本问题。
需要我们看得起,这才是有问题了吧?
有了J20确实不能瞧不起俄罗斯
当初论坛在2001露面后确实有一股不正之风


问题是能生产三代重歼的就这么几个,很难得出普遍性结论。。。。就像英文宇航员都多种叫法都许多种
超级侧卫 发表于 2015-11-23 23:11
有你捧的高吗请问?????????
苏35应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苏35来华 发表于 2015-11-23 23:20
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研发四代战机,结果竟然在快到服役阶段时期,还要巨资外购三代空忧机来守卫中国天空,实在 ...

只要空军理解了就好——如果没理解,那么也没办法。不过苏35到底还是架好飞机,飞行员不用去考虑那些复杂的事情,把飞机飞好就行了。
番茄里的单人床 发表于 2015-11-23 22:59
扬基同学说的很清楚:真以为有了歼-20就能瞧不起俄罗斯了?

其实这才是各种争议的根本问题。
不是瞧不起,而是未来中国空军争夺制空权的是J-20,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毫无疑问的
su-35,J-11D/J-16 都是小配角
产量问题,既然可以生产,为什么不能扩大,再增加一条生产线?
既然有需求,钱应该不是问题
难道是熟练工人不够?
不理解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5-11-23 23:13
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为了对岸的那个缘故吗?
苏35来华 发表于 2015-11-23 22:52
但发挥这一性能的关键——融合了气动舵面和推力矢量综合控制的飞控系统,可能对歼-20等型号未来的性能完善 ...
2018年状态下的20,连新一代的目标型号都算不上,顶多算初期过渡型号。
苏35来华 发表于 2015-11-23 23:20
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研发四代战机,结果竟然在快到服役阶段时期,还要巨资外购三代空忧机来守卫中国天空,实在 ...
再说一遍,你所谓的20四代机快到服役阶段,只是一个初期过渡型号,根本就不算目标型号。
苏35被人喷完全就是因为装了个Pesa雷达,要是装Aesa早被人吹三代第一了,你说是不?
扬我国威3 发表于 2015-11-23 23:37
苏35被人喷完全就是因为装了个Pesa雷达,要是装Aesa早被人吹三代第一了,你说是不?
35那个PESA雷达到底性能怎么样,尤其是对付隐形机的能力,还是买来了实际测试一下,再下结论为好。现在说老毛子吹牛,或者说老毛子说了实话,都是猜测而已。这也是购买一批的好处,亲自试一下,心里也有个底。


看过航展的都被苏35征服了,不像某些人整天抓着雪豹E小辫子不放,居然天天赞美老爷机F15,就因为符合雷达党,推比党的审美观么。

看过航展的都被苏35征服了,不像某些人整天抓着雪豹E小辫子不放,居然天天赞美老爷机F15,就因为符合雷达党,推比党的审美观么。
35那个PESA雷达到底性能怎么样,尤其是对付隐形机的能力,还是买来了实际测试一下,再下结论为好。现在说 ...
正常模式3平米250Km,真不知道哪里差了,比F22就近20多Km,比F35那个还远,比F15C那个Apg63V3远多了。
扬我国威3 发表于 2015-11-23 23:37
苏35被人喷完全就是因为装了个Pesa雷达,要是装Aesa早被人吹三代第一了,你说是不?
这个三代第一只能看沈霍伊愿不愿意造J11E了
呵呵,楼主请再看看是谁写的
呵呵,你不知道扬基就是高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