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所以没有分裂的三大要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40:08
1.汉族的血统认同
2,儒家价值观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里
3,汉字的大一统


其他都是扯淡1.汉族的血统认同
2,儒家价值观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里
3,汉字的大一统


其他都是扯淡
中国没有分裂?你把国民政府当成什么了?历史没有读过可以理解,现实你也不知道就有问题了。
首先第一条就不对,诸夏不只有汉族,
《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首先第一条就不对,诸夏不只有汉族,
《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诸夏就是华夏族诸部
文字是关键

克林霉素磷酸钠 发表于 2015-11-18 17:18
首先第一条就不对,诸夏不只有汉族,
《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说反了,诸夏全入汉族了,汉族同时吸纳了向往华夏的其他人。。。
克林霉素磷酸钠 发表于 2015-11-18 17:18
首先第一条就不对,诸夏不只有汉族,
《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说反了,诸夏全入汉族了,汉族同时吸纳了向往华夏的其他人。。。
克林霉素磷酸钠 发表于 2015-11-18 17:18
首先第一条就不对,诸夏不只有汉族,
《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本来嘛,汉族就只在汉武帝之后才形成名称,非要说夏朝的人是汉族,这个顶多只能说是汉族的前身。
主要是秦皇冯书坑儒的功劳
台湾怎么说?
克林霉素磷酸钠 发表于 2015-11-18 17:18
首先第一条就不对,诸夏不只有汉族,
《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华夏族就是指的汉族,我们根本就不叫汉族。我们祭炎黄,祭刘邦?
中山国在北方,但改变不了他并非诸夏的一员。中华民族和诸夏是两种概念,后者包含在前者里。
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自古的“夷夏观”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即古中国没有所谓“文化主义”“天下主义”。“华夷之辨”存在着深刻的“文化民族主义”色彩。因此,古代中国人具有史所罕见的最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精神。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严格地以文化(礼仪、道德、思想、服饰等的综合体)严格区分先进的华夏族与落后的“蛮夷”,而不以血缘等单一因素区分。
朱熹曰:“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朱熹亦曰:“礼书如《仪礼》尚完备于他书。”又曰:“《仪礼》,礼之根本,而《礼记》乃其枝叶。”又曰:“《仪礼》,经也;《礼记》,传也。”又曰:“《仪礼》是经,《礼记》是解《仪礼》。且如《仪礼》有冠礼,《礼记》便有《冠义》;《仪礼》有昏礼,《礼记》便有《昏义》,以至燕射之礼,莫不皆然。”故凡天下之邪正君子之所疑而不能决者,皆至于《春秋》而定,非定于《春秋》,定于礼也,故太史公自序曰:‘《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程颐亦曰:“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
《汉书》:“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外内地。……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縻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
dyyk988 发表于 2015-11-18 17:23
台湾怎么说?
在大是非上,阿湾敢呲牙?
《后汉书》:“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也。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刖。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善人,是以圣王之制,羁縻不绝而已,不以伤害中国也。今边境幸无事,宜当修仁行义,尚于无为,令家给人足,安业乐产。
佛教、儒家思想、文字,文化是根本
《徙戎论》:“《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禹平九土,而西戎即叙。”“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
《全唐文》:“躬上圣之资,合至神之化,戡祸乱制夷狄之武,修礼乐垂宪度之文,不可谓实之不孚也。”
即将一片腥风血雨
《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苏轼:“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
朱元璋:“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驰,人纪荡然。
《内夷檄》: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岂止华其名谓之华,夷其名谓之夷邪?华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华其心者,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国者,即为中国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有悖命中国,专倨不王,弃彼仁义忠信,则不可与人伦齿,岂不为中国之夷乎?四夷内向,乐我仁义忠信,愿为人伦齿者,岂不为四夷之华乎?记吾言者,夷其名尚不为夷矣,华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中国的统一是尸山血海堆出来的
徐光启说:“今之建贼,果化为虎豹矣,若真虎豹者,则今之闽海寇夷是也。”
现在基本还没分裂的原因: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以后难说,别太自以为是
王夫之说:“夷狄非我族类者也,蟊贼我而捕诛之,则多杀而不伤吾仁,如其困穷而依我,远之防之犹必矜而全其生,非可乘约肆淫,役之、残之而规为利也,汉纵兵吏残蹂西羌,而羌祸不解。
王夫之的夷夏观:①夷夏之别是相对的,夷与夏因文化而划分,非血缘而划分,民族差异本质在文化差异;②民族文化是多元的,多元文化之间既互相冲突,又互相契合,或曰互相融合,民族文化的冲突与契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③社会文明是进化的,在此总趋势中,文明中心会发生转移,因而发展文化是民族进步的必由之路。
又来挑拨离间。
优待安置,供给赏赐,有求必应——络绎不绝、衣衫褴褛、充满渴望的归附者蜂拥进入明朝。今天“民主自由”的美国对欲赴美定居之人设下签证、学历、担保、GRE、托福等道道障碍,而数百年前的中国明朝政府,却以宽广仁爱慷慨的胸襟对待前来归附的人。
自由来去——对于南下归附的少数民族,明政府还让其自由来去。汉人无政府文书出境就是重罪,而女真鞑靼出境却是自由往来,比汉人自由得多得多。给予了最大的自由度,即便现在也不多见。
税赋俱轻——据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所载辽东巡按肖淳的条陈:“建州毛怜等卫夷人降附,安置安乐、自在二州者,名曰达官……至于自在、安乐二州达官,初谓其犬羊就柙,犷悍犹存,故不差不粮,亦不委任以事。”也就是说,女真人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
设立互市——设立互市,只使明朝小程度地减少边境骚乱的发生,却极大解决了南下归附者的日常生活需要,隆庆六年七月辛丑“海西、建州诸夷衣食皆易自内地”,而且还有避免天灾损失的作用。
长弓骑士 发表于 2015-11-18 17:21
本来嘛,汉族就只在汉武帝之后才形成名称,非要说夏朝的人是汉族,这个顶多只能说是汉族的前身。
汉族的概念本来相比于汉朝早已演变,通过交流融合范围早已扩大,试想一下,多少人,户口本上写着汉族,难道就真的是汉族,有的人,户口本上写着回族,就一定是回族么?其实,我倒觉得中国应该大力推行中华民族概念,弱化具体的民族细分,取消少民优待,保留的优待政策应该以地域为准,不应简单以民族为准。边远地区,同一地区的少民和汉民应该享受同样的优待。
授官世袭——永乐十三年十月壬辰:“吉里河卫女直牙失答奏,愿居辽东东宁卫,命为指挥佥事。”景泰二年九月戊戌:“海西亦马剌卫故野人指挥佥事阿兰哈子写称哥来归,命袭指挥佥事,于辽东自在州安置支俸。”
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间短么?
hanfu123 发表于 2015-11-18 17:21
说反了,诸夏全入汉族了,汉族同时吸纳了向往华夏的其他人。。。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1-3]  。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3]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1]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3]  。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1]  。
K小熊 发表于 2015-11-18 17:23
华夏族就是指的汉族,我们根本就不叫汉族。我们祭炎黄,祭刘邦?
中山国在北方,但改变不了他并非诸夏的 ...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把少数民族看作“国族”的大小宗支。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宣称中国只有“宗族”或“统一血统的大小宗支”,许多少数民族因此不被承认。
克林霉素磷酸钠 发表于 2015-11-18 17:36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 ...
苗族是诸夏吗?春秋时期苗族在洞庭湖周围!况且三苗是不是苗族现在争论很大!
lalabubu 发表于 2015-11-18 17:34
汉族的概念本来相比于汉朝早已演变,通过交流融合范围早已扩大,试想一下,多少人,户口本上写着汉族,难 ...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把少数民族看作“国族”的大小宗支。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宣称中国只有“宗族”或“统一血统的大小宗支”,许多少数民族因此不被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