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天气谚语准不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22:36
老祖宗留下的天气谚语准不准?

   



  老祖宗留下的
  天气谚语
  准不准?
  人人都说盛夏太难熬,不过盛夏倒也不是没福利,蓝天白云和晚霞,都美呆了有没有?

  云是天气的使者,各种颜色,各种形状。
  是不是很想知道,what are you说啥咧?
  嗯,老祖宗留下了好多的天气谚语,跟云有关的,就占了半壁江山。
  只是,这年头世界变化太快,这些个谚语,还准吗?   (张文华/文 陈骁/制图)
  天气谚语为啥多数和云有关?
  翻了翻那么多天气谚语,知道的几条,和云相关,更多不知道的,还是和云相关。
  老祖宗为啥要挑云呢?
  当然是简单直接啦,抬头就能看到。
  古时候,哪有现代这么多有逼格的天气预报设备啊,可农民种地、商贾贸易啥的,都要看天吃饭。
  天怎么看呢?满天爬的,不就是云么?
  既然天空中都是云,云就肯定能说出点道道来。
  于是,古人就根据云的形状、走向、颜色等变化,不断观察不断验证,总结出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气象规律,最后变成气象谚语,口口相传。
  时尚点的说法就是,天气谚语是老祖宗的大数据分析。
  按现代的说法,云是天气的招牌。
  因为天气变化、大气环流等等,首先会从云中表现出征兆,云,就是整个天气系统的反映。
  何况,目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大家都懂的,以云为代表的天气谚语,就是个有益补充。
  看云识天气,准确率70%
  天气谚语既然是老祖宗的经验总结,那就一定有它的道理,但这些谚语不能替代科学,更不能替代我们吐槽无数的现代天气预报,只能当个大致判断——据国内若干气象台对天气谚语的印证,看云识天气的准确率在70%左右。
  气象狗很想说,哎呦,不错嘛。
  先来说说那70%,纯干货,长姿势,收好不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气系统通常由西向东移,朝霞和晚霞,都是红色的云彩,它们是日出或日落时,太阳光线射向其内侧形成的。
  在同一天的这两个时间,太阳光线用很窄的角度,吭哧吭哧穿过浓厚的大气层,照射至云朵里(很不容易哦)。
  然后,最短波长的可见光线,就被云朵吸收,即绿、蓝与紫光。
  再然后,天空中就出现了红色的云彩。
  朝霞,也就是早晨时天空是红色的,意味着大气中的水汽和小水滴增多,随着太阳升高,热力对流逐渐向平地发展,云层也会渐密,坏天气将逐渐逼近。
  晚霞,也就是傍晚时天空是红色的,意味着西方的天空万里无云,空气干燥,按照气流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不会转坏,太阳光才能通过西方的天空,照射至东方的云雾里。
  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
  那就记住:大红、金黄色的晚霞=大气稳定度好。
  尽情出去玩耍吧,当然了,你得耐得住热。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城堡云是一种卷云,因形状像城堡而得名,气象狗觉得这货长得更像花椰菜(从城堡到花椰菜,是不是有种高富帅瞬间变屌丝的赶脚?)
  你觉得像啥就啥吧,只需要知道,城堡云意味着湿气快速上升并冷却,而干空气则继续停在高空。
  所以,只要城堡云这货出现,没二话,暖湿空气与冷干空气这对冤家,又在高空相遇了,大气又产生不稳定能量了。
  然后?“午后阴有时有雷阵雨”,也就是说,白天时会产生雷阵雨。
  东虹日头西虹雨
  彩虹见于东,预示着降雨远去,天气开始放晴;彩虹见于西,则是下雨的预兆。
  我们所处的温带,是西风盛行的区域,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移动,尤其是盛夏午后或傍晚降雷阵雨时,常常可以看见雷雨云在西风的推动下,从西向东迅速移动。
  这时西方天空很快晴朗并露出太阳,当阳光照射到东方正在下降的雨滴和浓密的水汽时,东方天空便出了彩虹,不过这一般出现在傍晚。
  西虹的出现,就与东虹相反,它出现的时间一般为上午,东方晴朗无云、西方有雨云并有阵雨下降,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出现西虹。
  由于西风推动,西方的雷雨云会随风迅速东移,所以西虹的出现是下雨的预兆。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先于风来到,是因为锋面逼近,不稳定天气会持续一两天。
  风先于雨来到,是因为地区性暴风雨生成了下降气流,在数小时内可能会再度降大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日晕或月晕,说白了就是太阳或月亮被光晕包围。
  这是因为地球高空的冰晶反射其光线而成,冰晶溶解,会造成高浓度的湿气向下沉,并形成云雨。
  不准的那30%
  其实是受季节、地域等局限
  先来看两句天气谚语。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响。
  寒冷的北风,通常伴随着低气压系统,具有重湿气的空气,传导声音效能比干空气好,就可以传到相对较远的地区。
  可这句话,夏天OK,冬天不一定。
  因为在冬天,气温是主要因素,如果空气既暖且湿,能蒙准,可要是天气极其寒冷呢?空气密度就会比较高,较暖空气更能传导声音,干燥空气对声音传导的影响,就基本可以忽略了。
  这样一来,即便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很远,也然并卵。
  有时候天气谚语还会掐架,以鱼鳞云(一种鱼鳞状的卷云,在天空中延绵很长)为例。
  老祖宗关于鱼鳞云的天气谚语,有这么两句:天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VS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同是鱼鳞云,一个说有云雨,一个说大晴天,这是在玩我么?
  其实,这两句话,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地域之别,一个适合江南地区,一个适合北方地区,就噶。
  像天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云这种位于高海拔的卷云,指示出有低气压的云雾由西向东移至,通常会增加风速,在东方形成狂风暴雨,增厚云朵=未来24小时内生成降水作用。
  低海拔嘛,自然“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爱嘛嘛去。
  在气象仪器没有发展之前,古人只能靠这些观测的物象、物候来做预报。
  天气谚语其实就是古人对各种天气现象的统计结果,更多的是对现象作出的描述,而非科学解释。
  天气谚语生成后,一代又一代的古人,经过不断实践,逐渐去完善。
  所以,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些天气谚语有一定的准确率,BUT,它毕竟没有现代化设备的诊断、推理准。
  而且,古时候黄河流域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气谚语也多是根据黄河流域一带的气象总结出来的,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
  所以,有些谚语放在黄河流域OK,一旦套用到江南、华南、东北等地,就难说了,更不要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所以,我们的态度是:天气谚语有一定的可信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不能替代天气预报(尽管我也经常吐槽天气预报不准)。







http://www.chinanews.com/life/2015/08-10/7456885.shtml老祖宗留下的天气谚语准不准?

   



  老祖宗留下的
  天气谚语
  准不准?
  人人都说盛夏太难熬,不过盛夏倒也不是没福利,蓝天白云和晚霞,都美呆了有没有?

  云是天气的使者,各种颜色,各种形状。
  是不是很想知道,what are you说啥咧?
  嗯,老祖宗留下了好多的天气谚语,跟云有关的,就占了半壁江山。
  只是,这年头世界变化太快,这些个谚语,还准吗?   (张文华/文 陈骁/制图)
  天气谚语为啥多数和云有关?
  翻了翻那么多天气谚语,知道的几条,和云相关,更多不知道的,还是和云相关。
  老祖宗为啥要挑云呢?
  当然是简单直接啦,抬头就能看到。
  古时候,哪有现代这么多有逼格的天气预报设备啊,可农民种地、商贾贸易啥的,都要看天吃饭。
  天怎么看呢?满天爬的,不就是云么?
  既然天空中都是云,云就肯定能说出点道道来。
  于是,古人就根据云的形状、走向、颜色等变化,不断观察不断验证,总结出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气象规律,最后变成气象谚语,口口相传。
  时尚点的说法就是,天气谚语是老祖宗的大数据分析。
  按现代的说法,云是天气的招牌。
  因为天气变化、大气环流等等,首先会从云中表现出征兆,云,就是整个天气系统的反映。
  何况,目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大家都懂的,以云为代表的天气谚语,就是个有益补充。
  看云识天气,准确率70%
  天气谚语既然是老祖宗的经验总结,那就一定有它的道理,但这些谚语不能替代科学,更不能替代我们吐槽无数的现代天气预报,只能当个大致判断——据国内若干气象台对天气谚语的印证,看云识天气的准确率在70%左右。
  气象狗很想说,哎呦,不错嘛。
  先来说说那70%,纯干货,长姿势,收好不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气系统通常由西向东移,朝霞和晚霞,都是红色的云彩,它们是日出或日落时,太阳光线射向其内侧形成的。
  在同一天的这两个时间,太阳光线用很窄的角度,吭哧吭哧穿过浓厚的大气层,照射至云朵里(很不容易哦)。
  然后,最短波长的可见光线,就被云朵吸收,即绿、蓝与紫光。
  再然后,天空中就出现了红色的云彩。
  朝霞,也就是早晨时天空是红色的,意味着大气中的水汽和小水滴增多,随着太阳升高,热力对流逐渐向平地发展,云层也会渐密,坏天气将逐渐逼近。
  晚霞,也就是傍晚时天空是红色的,意味着西方的天空万里无云,空气干燥,按照气流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不会转坏,太阳光才能通过西方的天空,照射至东方的云雾里。
  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
  那就记住:大红、金黄色的晚霞=大气稳定度好。
  尽情出去玩耍吧,当然了,你得耐得住热。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城堡云是一种卷云,因形状像城堡而得名,气象狗觉得这货长得更像花椰菜(从城堡到花椰菜,是不是有种高富帅瞬间变屌丝的赶脚?)
  你觉得像啥就啥吧,只需要知道,城堡云意味着湿气快速上升并冷却,而干空气则继续停在高空。
  所以,只要城堡云这货出现,没二话,暖湿空气与冷干空气这对冤家,又在高空相遇了,大气又产生不稳定能量了。
  然后?“午后阴有时有雷阵雨”,也就是说,白天时会产生雷阵雨。
  东虹日头西虹雨
  彩虹见于东,预示着降雨远去,天气开始放晴;彩虹见于西,则是下雨的预兆。
  我们所处的温带,是西风盛行的区域,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移动,尤其是盛夏午后或傍晚降雷阵雨时,常常可以看见雷雨云在西风的推动下,从西向东迅速移动。
  这时西方天空很快晴朗并露出太阳,当阳光照射到东方正在下降的雨滴和浓密的水汽时,东方天空便出了彩虹,不过这一般出现在傍晚。
  西虹的出现,就与东虹相反,它出现的时间一般为上午,东方晴朗无云、西方有雨云并有阵雨下降,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出现西虹。
  由于西风推动,西方的雷雨云会随风迅速东移,所以西虹的出现是下雨的预兆。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先于风来到,是因为锋面逼近,不稳定天气会持续一两天。
  风先于雨来到,是因为地区性暴风雨生成了下降气流,在数小时内可能会再度降大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日晕或月晕,说白了就是太阳或月亮被光晕包围。
  这是因为地球高空的冰晶反射其光线而成,冰晶溶解,会造成高浓度的湿气向下沉,并形成云雨。
  不准的那30%
  其实是受季节、地域等局限
  先来看两句天气谚语。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响。
  寒冷的北风,通常伴随着低气压系统,具有重湿气的空气,传导声音效能比干空气好,就可以传到相对较远的地区。
  可这句话,夏天OK,冬天不一定。
  因为在冬天,气温是主要因素,如果空气既暖且湿,能蒙准,可要是天气极其寒冷呢?空气密度就会比较高,较暖空气更能传导声音,干燥空气对声音传导的影响,就基本可以忽略了。
  这样一来,即便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很远,也然并卵。
  有时候天气谚语还会掐架,以鱼鳞云(一种鱼鳞状的卷云,在天空中延绵很长)为例。
  老祖宗关于鱼鳞云的天气谚语,有这么两句:天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VS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同是鱼鳞云,一个说有云雨,一个说大晴天,这是在玩我么?
  其实,这两句话,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地域之别,一个适合江南地区,一个适合北方地区,就噶。
  像天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云这种位于高海拔的卷云,指示出有低气压的云雾由西向东移至,通常会增加风速,在东方形成狂风暴雨,增厚云朵=未来24小时内生成降水作用。
  低海拔嘛,自然“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爱嘛嘛去。
  在气象仪器没有发展之前,古人只能靠这些观测的物象、物候来做预报。
  天气谚语其实就是古人对各种天气现象的统计结果,更多的是对现象作出的描述,而非科学解释。
  天气谚语生成后,一代又一代的古人,经过不断实践,逐渐去完善。
  所以,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些天气谚语有一定的准确率,BUT,它毕竟没有现代化设备的诊断、推理准。
  而且,古时候黄河流域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气谚语也多是根据黄河流域一带的气象总结出来的,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
  所以,有些谚语放在黄河流域OK,一旦套用到江南、华南、东北等地,就难说了,更不要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所以,我们的态度是:天气谚语有一定的可信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不能替代天气预报(尽管我也经常吐槽天气预报不准)。







http://www.chinanews.com/life/2015/08-10/7456885.shtml
非常准,我就经常用。
比如: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月亮出彩虹,七天必有雨。。。。等等。
我觉的挺准:燕子低飞蛇过道,水缸穿裙山戴帽
长期的生活积累,有一定的准确性。
老鹰接驾,不是雨就是下
夜晴不是好晴
或许工业化造成点差异,但大致是准的,所以每年的泰山之行都是夏至前后去,想看日出的CDer建议这时候去
其他不清楚,但二十四节气表是绝对准的。
我们那里有“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就挺准的。
这些都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大部分还是比较可信的,当然有的可能有地域性,另外进入工业社会整体环境变化太快有些可能不准了。
一般都准
很多都是头一次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