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读: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想多生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36:31
媒体解读: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想多生了



2015年07月25日 学习大国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一直以来呼声很高。近来有关国家年内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报道以及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的否认,都引发了新一轮争议。

  学习大国(XXDAGUO)在此不说政策是否应该放开,只是想从学理角度和历史数据来讨论,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想多生了。

  田获三狐

  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是一般的低

  当下,出生率、生育意愿齐齐下行,不少人都有切身的体验。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观点认为,计划生育政策、人均GDP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是中国生育率急剧下降的三大推手。只不过,这三个变量在不同时期对生育率下降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首先,生育政策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边际效果渐趋下降。第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影响日益增强。

  换句话说,人们要么忙着挣钱,要么忙着上学,读完硕士还要读博士,生孩子的事自然就往后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最有效的避孕药。而相对来说,贫穷就是最合格的助产士了。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现在经济繁荣,娱乐至上,世界那么大,孩子是拖累。

  按照人口学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总和生育率[注1]在2.1的替代水平下,就意味着进入了低生育率阶段。

  也就是说,一家两个娃,整个社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才能保持平衡,人口结构才可以保持稳定,就不会走入老龄化社会了。但是,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是一般的低。

  从历史上看,解放后到20世纪70年代,总和生育率通常处在5-6的水平上。现在呢?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算出,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事实上已经多年低于1.5了。

  地方层面,有学者在江苏进行了数年的人口调查,结果发现,在假设不受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平均每对夫妻期望的孩子数大概是1.7个,也就是说显著低于2.1的替代水平。

  这意味着,即使将来不再限制生育子女的数量,生育率回归到高水平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了。

  到底是谁让中国人不想生了?

  数据不撒谎,到底是谁让中国人不想生了?

  首先,要明确一下生育政策的适用范围。事实上,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具体计生政策都有区别。

  总体上看,农村宽于城市,西部宽于中东部,少数民族宽于汉族。因此根据蔡昉的测算,从全国整体上看,政策规定只能生一孩的人口仅仅为全部人口的36%。

  也就是说,即便实行了严格的计生政策,全国还是有六成多人可以多生。

  第二,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时间上来看,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提倡以“晚、稀、少”(晚婚、生育间隔、少生优育)为目标的自愿性计划生育了。到80年代才形成了强制性的独生子女政策,随后逐步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得到越来越严格的执行。

  这里,有一个时间点很关键,就是总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是发生在1970-1980年期间,也就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从5.8下降到2.3,下降了3.5个孩子数。而以2008年总和生育率为1.4作为参照的话,1980年以后总共才下降了0.9个孩子数。

  生还是不生,这不单是中国的问题

  中国的人口转变有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口转变的速度非常快。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转变,即从“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向“低死亡率+低出生率”的转变,是以高度压缩的形式完成的。

  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数据,中国人口期望寿命从40岁上升到70岁,只用了50年左右,比欧美国家少用了一半时间。而英国、法国的总和生育率,从5下降到2,用了约75年的时间,而我们花费的时间不到30年。


  那么中国的这种现象是独一份吗?不是。

  韩国、新加坡、泰国和中国台湾都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但他们和中国大陆一样,生育率从上世纪50年代大致相同的高起点上,到90年代以后都下降到低于2.1的替代水平。印度虽然在时间上有所滞后,但变化轨迹也是如此。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种现象是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或者后进国家的赶超战略,在人口变化上的符合逻辑的反映?

  “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这是我们在总结各个领域的赶超成果时,说的最得意的话。

  但是,快,不一定是好事,往往是双刃剑。因此,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到人口变化的客观规律之后,再去考量政策变迁、制度改进,我们的发展才会更理性,更稳健。

  [注1]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http://news.sina.com.cn/c/2015-07-25/201132147206.shtml媒体解读: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想多生了



2015年07月25日 学习大国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一直以来呼声很高。近来有关国家年内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报道以及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的否认,都引发了新一轮争议。

  学习大国(XXDAGUO)在此不说政策是否应该放开,只是想从学理角度和历史数据来讨论,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想多生了。

  田获三狐

  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是一般的低

  当下,出生率、生育意愿齐齐下行,不少人都有切身的体验。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观点认为,计划生育政策、人均GDP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是中国生育率急剧下降的三大推手。只不过,这三个变量在不同时期对生育率下降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首先,生育政策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边际效果渐趋下降。第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影响日益增强。

  换句话说,人们要么忙着挣钱,要么忙着上学,读完硕士还要读博士,生孩子的事自然就往后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最有效的避孕药。而相对来说,贫穷就是最合格的助产士了。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现在经济繁荣,娱乐至上,世界那么大,孩子是拖累。

  按照人口学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总和生育率[注1]在2.1的替代水平下,就意味着进入了低生育率阶段。

  也就是说,一家两个娃,整个社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才能保持平衡,人口结构才可以保持稳定,就不会走入老龄化社会了。但是,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是一般的低。

  从历史上看,解放后到20世纪70年代,总和生育率通常处在5-6的水平上。现在呢?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算出,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事实上已经多年低于1.5了。

  地方层面,有学者在江苏进行了数年的人口调查,结果发现,在假设不受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平均每对夫妻期望的孩子数大概是1.7个,也就是说显著低于2.1的替代水平。

  这意味着,即使将来不再限制生育子女的数量,生育率回归到高水平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了。

  到底是谁让中国人不想生了?

  数据不撒谎,到底是谁让中国人不想生了?

  首先,要明确一下生育政策的适用范围。事实上,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具体计生政策都有区别。

  总体上看,农村宽于城市,西部宽于中东部,少数民族宽于汉族。因此根据蔡昉的测算,从全国整体上看,政策规定只能生一孩的人口仅仅为全部人口的36%。

  也就是说,即便实行了严格的计生政策,全国还是有六成多人可以多生。

  第二,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时间上来看,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提倡以“晚、稀、少”(晚婚、生育间隔、少生优育)为目标的自愿性计划生育了。到80年代才形成了强制性的独生子女政策,随后逐步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得到越来越严格的执行。

  这里,有一个时间点很关键,就是总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是发生在1970-1980年期间,也就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从5.8下降到2.3,下降了3.5个孩子数。而以2008年总和生育率为1.4作为参照的话,1980年以后总共才下降了0.9个孩子数。

  生还是不生,这不单是中国的问题

  中国的人口转变有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口转变的速度非常快。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转变,即从“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向“低死亡率+低出生率”的转变,是以高度压缩的形式完成的。

  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数据,中国人口期望寿命从40岁上升到70岁,只用了50年左右,比欧美国家少用了一半时间。而英国、法国的总和生育率,从5下降到2,用了约75年的时间,而我们花费的时间不到30年。


  那么中国的这种现象是独一份吗?不是。

  韩国、新加坡、泰国和中国台湾都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但他们和中国大陆一样,生育率从上世纪50年代大致相同的高起点上,到90年代以后都下降到低于2.1的替代水平。印度虽然在时间上有所滞后,但变化轨迹也是如此。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种现象是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或者后进国家的赶超战略,在人口变化上的符合逻辑的反映?

  “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这是我们在总结各个领域的赶超成果时,说的最得意的话。

  但是,快,不一定是好事,往往是双刃剑。因此,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到人口变化的客观规律之后,再去考量政策变迁、制度改进,我们的发展才会更理性,更稳健。

  [注1]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http://news.sina.com.cn/c/2015-07-25/201132147206.shtml
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5%至1.65%并未跌入低生育率陷阱


2015年07月11日 钱江晚报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1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十二五”以来,我国总人口继续增长,2014年末达到13.68亿人,受人口年龄结构以及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出生人口保持增长态势,总和生育率为1.5%至1.65%,略有回升。


  总和生育率是一个时期生育水平的度量指标,国际上通常将总和生育率低于1.3%称为“低生育率陷阱”或者“极低生育率”,认为这样的人口在人口更替、再生产和人口未来发展上不利。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宋健介绍,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总和生育率数据是1.18%。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低生育率陷阱。但是,在调查和普查时存在人口漏报的问题。

  “如果把漏报率补上去,经过多种手段测算,大概在1.5%至1.65%,而且这个水平已经稳定几年了。”宋健说。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也认为,人口预测的值是在不断修正的。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总和生育率1.18%,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是在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是在1.6%的水平,这是国际社会的估计。 据新华社





http://news.sina.com.cn/c/2015-0 ... amp;r=a&rfunc=1
高房价才是最有效的避孕药
再婚家庭被禁生育 学者:一对夫妻应有一孩子


2015-07-26 来源:澎湃新闻


  2015年3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独家报道的“符合国家文件不符合地方条例,广西百色田林县女子田京初婚却不被允许生育。4个月后,广西柳州女教师黄丽遭遇同样困境。
  田京和黄丽均系独生女,初婚,因与再婚且生育过两个孩子的男子结婚,依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不被许可再生。报道刊发后,田京已于5月底根据国家卫计委出台的指导文件,申请并取得了准生证。
  以此同时,来自山东、河南、广西和四川等地的再婚夫妻反映称,他们中因一方或双方曾生育过孩子,再婚后无法拥有共同的孩子,多次联名致信决策部门,表达生育诉求。
  人口学专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告诉澎湃新闻,10年前他就注意到该问题,但未引起重视。直到“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再婚夫妻才开始公开表达生育诉求。
  2014年5月,国家卫计委出台《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有关问题的答复意见》(国卫办指导函〔2014〕419号,下称419文件),允许部分情况的“单独”再婚夫妻再生一个孩子,但未对“非独”再婚夫妻(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情况做出说明。
  随后,部分省份根据419文件精神对计生条例做了相应修改,也有部分省份选择“低调”执行。
  多位法学家、人口学家和律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孩子是维系夫妻感情的纽带,也是家庭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一对夫妻拥有一个共同的孩子,应该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建议尽快修改各省的生育条例。
  特殊再婚家庭遭遇生育尴尬
  黄丽于2010年与现任丈夫结婚,这是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为再婚,之前生育过两个孩子。二人均系公职人员。
  婚后黄丽提交生育申请时,丈夫工作单位分管计生的领导称他们不能再生。
  根据现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对再婚夫妻再生育的规定,“再婚夫妻一方只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经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419文件出台后,特别针对“单独”再婚夫妻的生育权做出认定,以下三种情况可再生一个孩子:“(一)独生子女一方未生育子女,另一方已生育一个子女,双方婚后生育一个子女且家庭只有该子女的。(二)独生子女一方未生育子女,另一方已生育两个子女的。(三)双方再婚前各生育一个子女的。”
  公开信息显示,宁夏、广东、四川、江苏、辽宁、福建、重庆等省等地在修改计生条例时,落实了419文件精神。不过,也有部分地区被指“低调”执行文件,即对提出申请者批准,不对外宣传。
  2015年6月,与黄丽婚姻情况相同的田京取得准生证。澎湃新闻从田京所在田林县计生局获悉,上级领导已表态在广西“这种情况可以生”,但没有下发书面文件,“不对外宣传”。
  黄丽告诉澎湃新闻,申请被拒绝后,她再未接到可以生育的通知,也没有看到公开信息。7月19日,柳州市卫计委一位负责政策解答的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当地已执行419文件,不说随后又表示“不清楚”。
  黄丽最近正在与丈夫闹离婚,已分居两个多月。几天前,她从朋友处获知自己可以再生,“对我来说执行也没有意义了”,她说。
  “非独”再婚夫妻无法拥有“感情孩”
  随着419文件的落实,“非独”再婚夫妻也开始通过联名信等方式,公开表达拥有一个共同“感情孩”的诉求。
  近期,来自山东、河南、广西和四川等地的“非独”再婚夫妻告诉澎湃新闻,或因一方曾生育两个孩子,或因双方此前各生育过一个孩子,由于他们自己不是独生子女,根据当地政策不被允许再生。
  南京大学教授陈友华告诉澎湃新闻,至少在10年前他就注意到再婚夫妻的生育权缺乏保障,认为政策无法保证一对夫妻拥有一个共同孩子有违人性。
  各省新修计生条例后,对再婚夫妻的生育限制仍较大。据陈友华分析,一些地方修改条例时抱着“有罪推定”的思想,认为有人通过“包二奶”或假离婚等手段,达到骗取生育指标的目的。“这种情况有,但并不多,却伤害了许多无辜,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陈友华说。
  山东枣庄45岁的徐妍告诉澎湃新闻,她与现任丈夫都是再婚,且各自此前生育了一个女儿,丈夫的女儿随了前妻,徐妍的女儿则跟了她。由于他和丈夫都不是独生子女,无法按照419文件申请再生。
  《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夫妻双方再婚前各有一个子女,均随前婚配偶,新组合家庭无子女的,经夫妻双方申请、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徐妍再生的唯一办法是放弃对女儿的抚养权。“这不是逼我不负责吗?”她说。
  38岁的四川绵竹男子邱泽友与现任妻子属“非独”再婚,同龄的妻子此前生育过两个孩子,抚养权归前夫,邱泽友未生育过,新组建的家庭中没有孩子。邱泽友称,希望自己能留有后人。
  在《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符合再生的再婚夫妻有两种,一种是因丧偶再婚,再婚前丧偶一方子女不超过两个,另一方无子女的;另一种是因离婚再婚,再婚前一方只有一个子女,另一方无子女的。两种情况均不符合邱泽友夫妻。
  “一对夫妻至少应有一个孩子”
  陈友华告诉澎湃新闻,419文件允许部分“单独”再婚家庭再生远不够。他认为,无论再婚夫妻是否符合“单独二孩”政策,之前各生过几个孩子,都应无条件保障一对夫妻至少生育一个共同的孩子。
  “计划生育政策应该服务于家庭的幸福与稳定,而孩子是连结家庭的纽带,是家庭幸福与稳定的源泉和基础,因此任何政策都不能剥夺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的权利。”他说。
  参与起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湛中乐与陈友华持相同观点。湛中乐近年多次致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呼吁修改计生法。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告诉澎湃新闻,再婚家庭的数量本身非常有限,有生育需求的并不多,即使都生对中国人口总体规模并不会造成影响。
  部分学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只能修改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 “不能光靠政策文件”。湛中乐告诉澎湃新闻,国家的计生法并没有规定只生一个孩子,但将规定生育孩子数的权力授权给了地方,因此各省的计生条例需要修改。
  长期关注计划生育问题的律师吴有水建议,不被允许生育的再婚夫妻可通过起诉维权。“先将问题引入司法轨道,再对相关条款进行合法性审查。”吴有水认为,从短期看未必对个案有效,但长远看对推动法律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文中黄丽、田京和徐妍为化名)





http://news.sohu.com/20150726/n417548830.shtml
就这样,政策上也没有全面二胎!
社会抚养费,单位开除,卡小孩入户口,卡小孩上学。
生活成本等等
多的孩子抚养费你出啊,现在带一个孩子很累的
房子、教育、医疗三座大山的威力比那纸计划生育规定威力大的多。
把小孩养好的成本太大
生不起,养不起,死不起!

如果能穿越时空短信,相信很多人会给自己父母短信  “麻烦你们不要生我,国家承诺过老有所养 不必担心”
三座大山是重要因素。
抚育成本实在太高了,再也是一种个性解放了,以前的传宗接代,左邻右舍的横向对比,人家都几个孩子在院子里撒欢跑,自己就养一个也显得太跟不上形势了,而现在人家都一个不生,轻手利脚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何苦被孩子拖累了自己的平均收入,刚够上小康,多一张嘴就一下把经济收入拉下来了,更不用说为一个孩子父母要付出多少辛苦,少了多少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要是能重新活一次,很多人都不会再结婚,更不用说要孩子了。
与其担心这个还不如担心不愿意结婚的人越来越多了,就比如我和我身边的大多数男生吧,我为什么要结婚呢?做个刷卡机,然后多做一个人的饭,多洗一个人的碗?还得面对五百万以上的天文数字的房贷?恕我无能,自己一个人很好,不开心去趟酒吧,KTV就解决问题了
冷墨 发表于 2015-7-26 21:07
抚育成本实在太高了,再也是一种个性解放了,以前的传宗接代,左邻右舍的横向对比,人家都几个孩子在院子里 ...
这的确是的,大学的时候,一堆人争先恐后去同居,现在哪怕是住在同一个区,也分别住在不同的单身公寓,大家都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谁也不想24小时有个外人打搅自己。我们这些跑业务尚且如此,那些技术宅就更不用说了,谁都不愿意过父母那种被婚姻拖累的生活
tomcat310027 发表于 2015-7-26 20:14
房子、教育、医疗三座大山的威力比那纸计划生育规定威力大的多。
厨艺不精也是重要原因啊,很多妹子都说过我这样,做饭不好吃只能当男朋友不能当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