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中国潜艇穿越“生命通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56:27
  一个普普通通的潜水池,一段10米高的潜艇固壳,两根各8米长的发射管,这是我国第一个能够系统、全面地进入水下脱险训练的基地,独立承担着为海军潜艇兵进行水下脱险训练的军事重任。在教员的精心组织、严格训练之下,一个个潜艇兵迅速、准确地掌握脱险要领。官兵们亲切地把这里誉为“生命通道”。
  
穿越“生命通道”
  飞行员若不会跳伞,空中遇险时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同样,水下脱险训练是潜艇艇员水下逃生的基本技能。1933年,一艘英国潜艇在我国威海卫水域失事,仅有5名艇员脱险;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大西洋沉没,129名艇员全部遇难;1968年,前苏联一艘G级导弹潜艇在太平洋沉没,86名艇员全部死亡
……人们不禁要问:假如中国的潜艇在大海中遭遇事故呢?
  2000年4月26日下午2时,笔者随同教员走进潜艇闸套脱险训练现场。120名面带稚气而精神抖擞的艇员分成10多个组,个个佩带着16千克的潜水装具,一字排开,静静地等待教员的命令。假如参训的艇员全部脱险成功,他们将创造出21万次安全穿越“生命通道”的水下脱险训练世界纪录。
  “入舱!”随着教员一声令下,艇员们以标准的动作鱼贯而入潜水舱。按时间调整耳膜压力,水开始往水闸套里灌注,淹了艇员的脚、胸……潜艇“失事”沉坐海底!艇员们按规定迅速着好脱险装具。鱼雷发射管后盖被打开。艇员们镇定自若,3人分成一组,依次进入发射管。
  “管口关闭!”
  “咣当”一声,后盖关闭。艇员眼前顿时一片漆黑。接下来有一股高压气随水压过来。呼吸、呼吸,使劲呼吸。舱管内压力与外界水压均衡。打开前盖。艇员们要在鱼雷发射管道中,身体体表承受24千牛压力的情况下逃离……这是最危险的时刻———快了会肺泡破裂,慢了会二氧化碳中毒,情景危险而紧张!教员用铁锤敲打发射管,将规定信号传给管内的艇员,一下、两下、3下、4
下……艇员们沉着地在8米长、注满水、黑洞洞的发射管中向前移动……
“潜艇战士的生命就交给你们了!”
  1975年夏,中国海军的潜艇脱险教研室才宣告成立。
  教研室的楼房里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潜水池。它长10米,宽6米,深10米。教员们把一艘失事潜艇的外壳搬进来,改装成潜艇模拟指挥室闸套脱险装置,用两具报废鱼雷发射管,建成模拟鱼雷发射管脱险装置,自己动手制作、修理训练设备
……从此,这里成为我国第一个能够系统、全面地进行水下脱险训练的基地,独立承担着为海军潜艇兵进行水下脱险训练重任。
  1990年,海军张序三副司令员到潜艇学院视察工作。当他了解到脱险闸套正是利用当年沉没于东海的某潜艇的一段固壳建成时,将军不由地缅怀起已牺牲的战友,手抚冰冷的闸套,泪水夺眶而出。他对教研室主任尚德华说:“几十年前,我的战友们曾经牺牲在这条艇里。如果当时的艇员能掌握现在的脱险技能就不至于失去生命了……潜艇战士的生命就交给你们了。”话虽然不多,但是教研室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它的分量所在。

  
生命的浮标绳
  “靠着浮标绳上浮!速度不能太快!”
  笔者随教员迅速爬上“塔顶”,观看艇员出水情况:5米、7米、9米……“打开舱门”两分钟后,望不见底的海水开始有水泡升起,继而越来越多,如沸腾的水,溅起一束束水柱。艇员从这些水柱中浮了出来!
  每艘潜艇都设有失事浮标,内部装有电话。当潜艇失事后,如确认艇位在自己兵力控制海区时,可将浮标升起。潜艇救生员可通过失事浮标内电话与失事潜艇艇员取得联系。
  汪洋大海中,失事浮标成为失事潜艇艇员的“救命索”。而在教研室的潜水池中,教员手里的浮标绳就是战士的“救命索”。
  在潜水池中进行闸套脱险训练,同样是险象环生。据《潜水医学》记载,19
30年,美军在其新伦敦海军潜艇基地建造第一座潜艇脱险训练塔,到1957年的28
年间,采用单人脱险装具,自由上升及快速上浮等方法,训练21.6万人次,发生肺气压伤等疾病者有30例,死亡者4例。不少教员就经历过这样的惊险时刻。1998年4月,在潜水池训练时,一位学员潜至水下10米后,实验员拉动浮标绳询问信号,没得到任何回答。实验员立即报告,并再次拉信号绳,仍没有回答。情况不妙!另一位实验员紧急下潜,发现该学员的信号绳缠绕在梯子上,上面拉绳时他无法感觉到,顿时产生紧张情绪,当他向上起浮时又被安全绳缠住,于是拼命挣扎,在实验员的帮助下才得以解脱,并安全浮出,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超越,就是最大的战斗力
  并不是每一次训练都很顺利。在漆黑的鱼雷管里进行逃生训练,水下的高压环境甚至能使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发生一系列变化。
  一次,一名新战士下潜到3米深就突然冒出水面,说啥也不肯再继续下潜,原因是他小时候溺过水;有的学员在潜水池边向教官“求情”,请求“放我一马”
;有的刚进发射管就退出来,再进去再退出来,如此反复。尽管如此,为保证训练质量,教官们还是铁石心肠,硬把学员往“绝路”上
“逼”,越怕下水,就越要让你多下几次水。“水下脱险训练不合格者,不准毕业。”在“逼”的同时,教官们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潜水教练员秦嗣国,1985年赴法国马赛潜水学院参加饱和潜水训练,创造了深潜206米的世界纪录。回国后,由于疲劳过度,他腰椎间盘突出,大腿肌肉严重萎缩,但他戴上特制腰带,坚持和学员一起潜水。海军颁布的《潜水规则》明确规定:在一次潜水完毕后12
小时内,原则上不允许第二次下潜,如因执行紧急救援任务需要,可允许再次下潜,但两次下潜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两小时,否则将给人体带来极大的伤害。可是由于课程紧,教员少,教研室全体同志都在超负荷工作,重复潜水成为家常便饭。有时他们一天连续作业多达6次,这使许多专家都感到不可思议。
  正是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26年来,艇员水下脱险合格率为100%,没有发生一例缺氧、肺气压伤、二氧化碳中毒或死亡事故。转眼间26个年头过去了。21万次,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世界纪录诞生了!面对这一纪录,尚德华主任这样说:“21万,仅仅是一个里程碑!”一个普普通通的潜水池,一段10米高的潜艇固壳,两根各8米长的发射管,这是我国第一个能够系统、全面地进入水下脱险训练的基地,独立承担着为海军潜艇兵进行水下脱险训练的军事重任。在教员的精心组织、严格训练之下,一个个潜艇兵迅速、准确地掌握脱险要领。官兵们亲切地把这里誉为“生命通道”。
  
穿越“生命通道”
  飞行员若不会跳伞,空中遇险时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同样,水下脱险训练是潜艇艇员水下逃生的基本技能。1933年,一艘英国潜艇在我国威海卫水域失事,仅有5名艇员脱险;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大西洋沉没,129名艇员全部遇难;1968年,前苏联一艘G级导弹潜艇在太平洋沉没,86名艇员全部死亡
……人们不禁要问:假如中国的潜艇在大海中遭遇事故呢?
  2000年4月26日下午2时,笔者随同教员走进潜艇闸套脱险训练现场。120名面带稚气而精神抖擞的艇员分成10多个组,个个佩带着16千克的潜水装具,一字排开,静静地等待教员的命令。假如参训的艇员全部脱险成功,他们将创造出21万次安全穿越“生命通道”的水下脱险训练世界纪录。
  “入舱!”随着教员一声令下,艇员们以标准的动作鱼贯而入潜水舱。按时间调整耳膜压力,水开始往水闸套里灌注,淹了艇员的脚、胸……潜艇“失事”沉坐海底!艇员们按规定迅速着好脱险装具。鱼雷发射管后盖被打开。艇员们镇定自若,3人分成一组,依次进入发射管。
  “管口关闭!”
  “咣当”一声,后盖关闭。艇员眼前顿时一片漆黑。接下来有一股高压气随水压过来。呼吸、呼吸,使劲呼吸。舱管内压力与外界水压均衡。打开前盖。艇员们要在鱼雷发射管道中,身体体表承受24千牛压力的情况下逃离……这是最危险的时刻———快了会肺泡破裂,慢了会二氧化碳中毒,情景危险而紧张!教员用铁锤敲打发射管,将规定信号传给管内的艇员,一下、两下、3下、4
下……艇员们沉着地在8米长、注满水、黑洞洞的发射管中向前移动……
“潜艇战士的生命就交给你们了!”
  1975年夏,中国海军的潜艇脱险教研室才宣告成立。
  教研室的楼房里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潜水池。它长10米,宽6米,深10米。教员们把一艘失事潜艇的外壳搬进来,改装成潜艇模拟指挥室闸套脱险装置,用两具报废鱼雷发射管,建成模拟鱼雷发射管脱险装置,自己动手制作、修理训练设备
……从此,这里成为我国第一个能够系统、全面地进行水下脱险训练的基地,独立承担着为海军潜艇兵进行水下脱险训练重任。
  1990年,海军张序三副司令员到潜艇学院视察工作。当他了解到脱险闸套正是利用当年沉没于东海的某潜艇的一段固壳建成时,将军不由地缅怀起已牺牲的战友,手抚冰冷的闸套,泪水夺眶而出。他对教研室主任尚德华说:“几十年前,我的战友们曾经牺牲在这条艇里。如果当时的艇员能掌握现在的脱险技能就不至于失去生命了……潜艇战士的生命就交给你们了。”话虽然不多,但是教研室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它的分量所在。

  
生命的浮标绳
  “靠着浮标绳上浮!速度不能太快!”
  笔者随教员迅速爬上“塔顶”,观看艇员出水情况:5米、7米、9米……“打开舱门”两分钟后,望不见底的海水开始有水泡升起,继而越来越多,如沸腾的水,溅起一束束水柱。艇员从这些水柱中浮了出来!
  每艘潜艇都设有失事浮标,内部装有电话。当潜艇失事后,如确认艇位在自己兵力控制海区时,可将浮标升起。潜艇救生员可通过失事浮标内电话与失事潜艇艇员取得联系。
  汪洋大海中,失事浮标成为失事潜艇艇员的“救命索”。而在教研室的潜水池中,教员手里的浮标绳就是战士的“救命索”。
  在潜水池中进行闸套脱险训练,同样是险象环生。据《潜水医学》记载,19
30年,美军在其新伦敦海军潜艇基地建造第一座潜艇脱险训练塔,到1957年的28
年间,采用单人脱险装具,自由上升及快速上浮等方法,训练21.6万人次,发生肺气压伤等疾病者有30例,死亡者4例。不少教员就经历过这样的惊险时刻。1998年4月,在潜水池训练时,一位学员潜至水下10米后,实验员拉动浮标绳询问信号,没得到任何回答。实验员立即报告,并再次拉信号绳,仍没有回答。情况不妙!另一位实验员紧急下潜,发现该学员的信号绳缠绕在梯子上,上面拉绳时他无法感觉到,顿时产生紧张情绪,当他向上起浮时又被安全绳缠住,于是拼命挣扎,在实验员的帮助下才得以解脱,并安全浮出,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超越,就是最大的战斗力
  并不是每一次训练都很顺利。在漆黑的鱼雷管里进行逃生训练,水下的高压环境甚至能使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发生一系列变化。
  一次,一名新战士下潜到3米深就突然冒出水面,说啥也不肯再继续下潜,原因是他小时候溺过水;有的学员在潜水池边向教官“求情”,请求“放我一马”
;有的刚进发射管就退出来,再进去再退出来,如此反复。尽管如此,为保证训练质量,教官们还是铁石心肠,硬把学员往“绝路”上
“逼”,越怕下水,就越要让你多下几次水。“水下脱险训练不合格者,不准毕业。”在“逼”的同时,教官们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潜水教练员秦嗣国,1985年赴法国马赛潜水学院参加饱和潜水训练,创造了深潜206米的世界纪录。回国后,由于疲劳过度,他腰椎间盘突出,大腿肌肉严重萎缩,但他戴上特制腰带,坚持和学员一起潜水。海军颁布的《潜水规则》明确规定:在一次潜水完毕后12
小时内,原则上不允许第二次下潜,如因执行紧急救援任务需要,可允许再次下潜,但两次下潜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两小时,否则将给人体带来极大的伤害。可是由于课程紧,教员少,教研室全体同志都在超负荷工作,重复潜水成为家常便饭。有时他们一天连续作业多达6次,这使许多专家都感到不可思议。
  正是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26年来,艇员水下脱险合格率为100%,没有发生一例缺氧、肺气压伤、二氧化碳中毒或死亡事故。转眼间26个年头过去了。21万次,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世界纪录诞生了!面对这一纪录,尚德华主任这样说:“21万,仅仅是一个里程碑!”
向默默无名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