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耿雁生大校:军队新闻发布是“里子工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09:02
专访耿雁生大校:军队新闻发布是“里子工程”


2015年07月13日  来源:环球时报 




耿雁生大校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郭媛丹】7月10日,国防部官方网站上新闻发言人专栏发生变化,两位发言人调整为杨宇军大校和吴谦上校,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原局长耿雁生大校已退休。7月11日,耿雁生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军队新闻发布工作因发展和时代同行,应运而生,顺势作为。他为能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感到骄傲。

  5年间,军队新闻发布逐渐成形
  “已婚,有一子”,2010年4月,耿雁生担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之后,与媒体首次会面之际提供的简历以此结尾。这是很“国际范”的一种表述,也与军队发言人向国际社会传递公开透明的信息很吻合。
  这种表述在现任两位发言人的简历中依然如此。延续的不仅是发言人简历格式,而且有一整套新闻发布机制、常态化的操作形式、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以及一个成熟起来的团队,还有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军队认知上的变化。这一切都发生在2010年至2015年的5年间。
  2008年5月,国防部新闻事务局低调运行,在此前没有对外公开,没有联系电话,没有发言人相关信息。随后,国防部首任两位发言人开始在公众面前亮相,并进行不定期的新闻发布工作。
  2010年4月,耿雁生和杨宇军出任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2010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的媒体进军营活动中,耿雁生举行了职业生涯中的首场发布会。他的表现被评价为“稳重又不失睿智”。
  2011年4月27日,国防部举行首场例行记者会,并形成每月一次的惯例。“这是我军对外传播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实现了国防部新闻发布工作的常态化。”一位军方研究人员对《环球时报》说。首次记者会持续40分钟,耿雁生至今对所有的准备细节都历历在目,“只有我们才知道付出了多少”。
  2014年7月30日,8家国际知名度高、有世界影响力的外媒首次亮相国防部记者会,军队新闻发布实现了对媒体全面开放。“对媒体全面开放的准备工作3年前就开始了。”耿雁生说,“实际上我们从第一次例行记者会,就把自己置身于国际媒体面前,以有利于国际传播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015年5月26日,国防部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同时上线运行,并对国防白皮书发布进行直播。早在2012年底,他们就对国防部官微设立进行相关调研并着手进行准备工作。耿雁生表示,“现在‘国防部发布’虽然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但终有一天会长大。”
  耿雁生将这一切发生归于时代发展和军队建设需要。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崛起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大课题,这其中中国军队的快速发展尤为引人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军队公共事务的一项内容,新闻发布、形象塑造以及回应外界关切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现代化军队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
  在一般公众的印象中,发言人无非就是在发布台前讲讲话,看到的是几秒的画面镜头,听到的是广播中的几句话。事实上发言人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耿雁生说,“在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协调好军队与社会、军队与民众关系,以及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军队的声音,让外界理解、认同并进而支持军队的发展。”
  新闻发布是怎么炼成的
  如何“讲好中国军队的故事”是耿雁生在任期内主要的职责。任何一个庞大主题背后都隐含着不为人知的付出。耿雁生举了一个例子来描述这种“炼成”。“每次新闻发布会后,我们都要总结、反思,既要指出好的方面,更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不足加以完善”。
  2013年,国防部新闻事务局邀请英国广播公司走进中国军校。这是首次邀请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军校进行的专题跟踪采访,尝试用外国人视角诠释中国军队的形象。耿雁生说:“在这样一个创新开拓过程中,我们的每一次作为都很重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领导、部门以及同志认识到新闻发布工作特殊的意义,从而聚集更多的力量来推动这项事业越走越好。”
  当然,这种创新开拓不是蛮干,而是充满自信。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每次新闻发布之前,耿雁生都会带领团队调研,走访相关单位,进行论证;他们平日和媒体保持常态化沟通,也和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保持日常联络,力争推出的举措符合传播规律。他们每天对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动态跟踪、并及时作出分析研判。
  这种特点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有最好的体现。2014年国防部公布日本军机对我抵近侦察的视频和照片。耿雁生评价说,“这一视频证据公布超过十次发言。”当时日方炒作中国战机“异常接近”自卫队侦察机,影响国际舆论。新闻事务局了解情况后启动应急机制,在相关部门和专家积极配合下迅速形成应对方案。这一视频证据的公布打了一次漂亮的舆论反击战。中方视频照片的公开让日方炒作灰溜溜地收场,也为中国军队赢得国际舆论。耿雁生表示,“近年一些部队新闻传播和舆论斗争意识不断增强,相关工作机制越来越完善,这一切为我军应对突发事件和舆论引导工作做了铺垫。”
  在耿雁生的记忆中,这样难忘的画面还有很多,比如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信息发布,东海防空识别区对外发布,积极回应美媒渲染两国军舰南海对峙,反驳日本炒作我火控雷达照射事件等。





专访耿雁生大校:军队新闻发布是“里子工程”


2015年07月13日  来源:环球时报 




耿雁生大校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郭媛丹】7月10日,国防部官方网站上新闻发言人专栏发生变化,两位发言人调整为杨宇军大校和吴谦上校,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原局长耿雁生大校已退休。7月11日,耿雁生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军队新闻发布工作因发展和时代同行,应运而生,顺势作为。他为能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感到骄傲。
  5年间,军队新闻发布逐渐成形
  “已婚,有一子”,2010年4月,耿雁生担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之后,与媒体首次会面之际提供的简历以此结尾。这是很“国际范”的一种表述,也与军队发言人向国际社会传递公开透明的信息很吻合。  这种表述在现任两位发言人的简历中依然如此。延续的不仅是发言人简历格式,而且有一整套新闻发布机制、常态化的操作形式、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以及一个成熟起来的团队,还有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军队认知上的变化。这一切都发生在2010年至2015年的5年间。  2008年5月,国防部新闻事务局低调运行,在此前没有对外公开,没有联系电话,没有发言人相关信息。随后,国防部首任两位发言人开始在公众面前亮相,并进行不定期的新闻发布工作。  2010年4月,耿雁生和杨宇军出任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2010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的媒体进军营活动中,耿雁生举行了职业生涯中的首场发布会。他的表现被评价为“稳重又不失睿智”。  2011年4月27日,国防部举行首场例行记者会,并形成每月一次的惯例。“这是我军对外传播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实现了国防部新闻发布工作的常态化。”一位军方研究人员对《环球时报》说。首次记者会持续40分钟,耿雁生至今对所有的准备细节都历历在目,“只有我们才知道付出了多少”。  2014年7月30日,8家国际知名度高、有世界影响力的外媒首次亮相国防部记者会,军队新闻发布实现了对媒体全面开放。“对媒体全面开放的准备工作3年前就开始了。”耿雁生说,“实际上我们从第一次例行记者会,就把自己置身于国际媒体面前,以有利于国际传播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015年5月26日,国防部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同时上线运行,并对国防白皮书发布进行直播。早在2012年底,他们就对国防部官微设立进行相关调研并着手进行准备工作。耿雁生表示,“现在‘国防部发布’虽然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但终有一天会长大。”  耿雁生将这一切发生归于时代发展和军队建设需要。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崛起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大课题,这其中中国军队的快速发展尤为引人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军队公共事务的一项内容,新闻发布、形象塑造以及回应外界关切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现代化军队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  在一般公众的印象中,发言人无非就是在发布台前讲讲话,看到的是几秒的画面镜头,听到的是广播中的几句话。事实上发言人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耿雁生说,“在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协调好军队与社会、军队与民众关系,以及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军队的声音,让外界理解、认同并进而支持军队的发展。”  新闻发布是怎么炼成的  如何“讲好中国军队的故事”是耿雁生在任期内主要的职责。任何一个庞大主题背后都隐含着不为人知的付出。耿雁生举了一个例子来描述这种“炼成”。“每次新闻发布会后,我们都要总结、反思,既要指出好的方面,更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不足加以完善”。  2013年,国防部新闻事务局邀请英国广播公司走进中国军校。这是首次邀请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军校进行的专题跟踪采访,尝试用外国人视角诠释中国军队的形象。耿雁生说:“在这样一个创新开拓过程中,我们的每一次作为都很重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领导、部门以及同志认识到新闻发布工作特殊的意义,从而聚集更多的力量来推动这项事业越走越好。”  当然,这种创新开拓不是蛮干,而是充满自信。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每次新闻发布之前,耿雁生都会带领团队调研,走访相关单位,进行论证;他们平日和媒体保持常态化沟通,也和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保持日常联络,力争推出的举措符合传播规律。他们每天对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动态跟踪、并及时作出分析研判。  这种特点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有最好的体现。2014年国防部公布日本军机对我抵近侦察的视频和照片。耿雁生评价说,“这一视频证据公布超过十次发言。”当时日方炒作中国战机“异常接近”自卫队侦察机,影响国际舆论。新闻事务局了解情况后启动应急机制,在相关部门和专家积极配合下迅速形成应对方案。这一视频证据的公布打了一次漂亮的舆论反击战。中方视频照片的公开让日方炒作灰溜溜地收场,也为中国军队赢得国际舆论。耿雁生表示,“近年一些部队新闻传播和舆论斗争意识不断增强,相关工作机制越来越完善,这一切为我军应对突发事件和舆论引导工作做了铺垫。”  在耿雁生的记忆中,这样难忘的画面还有很多,比如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信息发布,东海防空识别区对外发布,积极回应美媒渲染两国军舰南海对峙,反驳日本炒作我火控雷达照射事件等。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5/07-13/7401814.shtml


 军队开放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对于外界对中国军队一些描述,耿雁生认为,目前中国军队正在由传统的内向型军队向现代化外向型过渡,正处于重要转型阶段。过去我们并不擅长对外讲故事。“敢于说、善于说、说什么是一种理念,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有小的曲折和磕磕绊绊,但军队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打开,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实际上这项工作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
  回顾五年的专职新闻发言人生涯,耿雁生表示,他和他的团队想到的能做的都做了,而且大部分事情都做成了。
  谈起我军新闻发布工作和外军的差距,耿雁生表示,相比之下依旧有不小的距离,但毕竟我们走出了第一步。“这项事业与军队建设发展、开放相伴相随,随着军队体制编制的改革,军队新闻发布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新闻发言人,耿雁生秉持的理念是“我们是发布新闻的,我们本人不能成为新闻人物”。

  4月30日,耿雁生主持了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国防部例行记者会。谈起离开发布台之后的打算,耿雁生说,发布台是他的战场,虽然离开了,但今后依然会和战友们继续交流。对现任的两位新闻发言人,耿雁生予以积极评价:“他们见识宽阔、思维开放、经验丰富、更富有理想。相信两位发言人会密切配合,在团队支持、在领导和机制的支撑下,军队新闻发布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