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77】是谁把中国推向了全面抗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28:17



是谁把中国推向了全面抗战?

——老沈一说


1937年7月7日,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日子。通过这次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把“九一八”后开始的侵华战争迅速扩大到全中国,成为中日历史的共同转折点。中国开始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民族解放战争,而日本则越吃越贪婪,人心不足蛇吞象,走向了毁灭的深渊。

不过,在这一事件爆发之初,日本内部其实并没有统一意见。不说民间还存在着反战的声音,即便在内阁、外务省和军部,也有“不扩大派”的存在。但最终结果,却是从一个“地方性”事件演变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

从“扩大派”说“不扩大派”

20世纪30年代的卢沟桥宛平城鸟瞰图,卢沟桥横跨永定河,宛平城在其东北,再向北不远处是平汉铁路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在扩派看来,“七七”是天赐良机,中国人完全没有想到战争的突然爆发,更没有做好抵抗的准备。九一八之后,“皇军”战无不胜,反观中国,则一盘散沙,只能算是一个社会,而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只要扩大战争规模,给予中国狠狠一击,就会迫使后者屈服。

不扩派亦非善类,和扩派的区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他们主张控制事变的规模,将战争的目标和范围限制在平、津一带,渐进增兵,慢慢消化。既然前面吞噬了东四省(辽吉黑热),如今再吃下华北就行了,见好就收,暂时不要扩大战争,等华北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再来下一口,别贪多嚼不烂,到时候给苏联和中共做一桌菜,就悲催了。

东条英机和石原莞尔的斗法

中间身穿军服者即为石原莞尔,他代表的是日本战争内部的不扩大派

不派的代表人物是参谋部第一(作战)部长石原莞尔,作为九一八事变的元凶,他显然不是和平主义者,其目的更不是保全中国。石原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赫赫的武力战的掩护之下,以思想战、经济战迫使蒋介石屈服”,建立由日本支配下的日满华体制,建立“东亚联盟”,实现“国防合作、经济一体”,做好同苏美进行决战的准备。

说白了,日本资源匮乏,那就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奶牛,养牛比杀牛划算。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比跟群雄一一纠正,要省力得多。

对于扩派的代表人物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石原非常瞧不上眼,认为其能力不过就是个上等兵水平。在全面战争爆发后,石原曾说:“假如蒋介石垮台,中国四亿人会屈服吗?我认为他们不会屈服!”其结果必然是更强硬的民族主义者出来领导抗战,于是日本陷入“持久战争”的泥沼。

摇摆不定的裕仁天皇

身穿军服,主持御前会议的裕仁天皇

尽管战后的宣传把裕仁天皇扮演成和平主义者,但实际上他的战争责任要远大于一号战犯东条英机。九一八事变后,裕仁天皇斥责首相、姑息和奖励军人的态度,直接推动了日本军国主义倾向的对外决策,更导致军事机构不断擅自扩大军事侵略。从这点而言,日本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裕仁本人拧开了阀门。

但七七事变之初,裕仁天皇也曾犹豫不决,担心华北问题引起英美等国的干涉,更担心近在咫尺的苏联威胁。7月11日,事变后的第四天,天皇在内阁会议决策前召见总参谋长闲院宫等人,反复询问:“如果苏联从背后攻击的话,怎么办?”

日本的想到和没想到

1938年12月,北京正阳门火车站,日军新任华北派遣军司令杉山元(站台上敬礼者)为前任司令寺内寿一送行

自1895年日清战争以来,日本的天皇有理由相信他的军队“不可战胜”。陆军大臣杉山元为前者做了进一步分析,认为苏联因为大清洗,军力下降,自顾不暇;英国在欧洲受制于纳粹德国,美国孤立主义不愿介入远东纠纷。而中国军力孱弱,一个月就能解决事变,只要大量出兵,三个月就能把中国的抗日行动压下去。

裕仁天皇开始施加压力,要求进行一场结束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希望向中国政府增大压力,逼迫尽快投降,以战迫和。于是,卢沟桥事变再也不是“中国驻屯军”一家的事情,关东军和朝鲜军和本土的三个师团都来助拳,两天就打下北平和天津。但随后的时局发展,却是倾向于有限战争的天皇难以预料的,中方已无路可退,必须奋起抵抗。

增兵是全面战争的转折点

卢沟桥事变后到达丰台的关东军装甲列车

不管是扩大派还是不扩大派,不管是基于何种目标的增兵,都已经将宋哲元和背后的蒋介石逼到了墙角,不抗日已无法继续统治。虽然这是一种弱势的强势,是一种“示硬求和”的中国式“政治智慧”,但结果只有一个:中日迅速滑向了全面战争。

日本内部的争论有一个共同基点,这就是通过侵华,不断攫取新的、更高的利益,换言之一环套一环,永无止境。于是中方只能抵抗,而日方则随之加大施压力度,日本参谋本部于7月29日制定《中央统帅部对华作战计划》,提出:“击溃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使该地区安定下来……根据情况,以一部分兵力,在青岛及上海附近作战。”

随后上海局势紧张,蒋介石有理由相信:日本要从北到南、侵吞全中国了,不但华北危机,连国民政府的核心统治区域也岌岌可危了。所以抗日的最后关头到了,接着8月13日淞沪事变,无论中日谁也刹不住闸了。

尾声:不抗战就没有出路

战争的恶魔一旦被从潘多拉盒子中放出,要想让它“适可而止”,显然是不可能。因为尝到血腥味,大发战争财的日本军阀、财阀不会主动停战,觉醒的中国人民除非取得彻底的反侵略胜利,也不会中止自己的反抗。因为他们知道前者不灭亡中国,不以四万万同胞为奴隶,不彻底以皇民化来毁灭中华文化,不榨尽中国人民手里的最后一粒粮食,是绝不可能善罢甘休的。

1937年8月8日,日军举行占领北平入城式,列队通过正阳桥五牌楼

此时此刻,连素无枪杆子的民族资产阶级都知道:“只有决心抗日,只有积极抗日,才是唯一出路,才是唯一安内的办法!”


1.jpg (192.9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7 22:35 上传


是谁把中国推向了全面抗战?

——老沈一说


1937年7月7日,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日子。通过这次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把“九一八”后开始的侵华战争迅速扩大到全中国,成为中日历史的共同转折点。中国开始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民族解放战争,而日本则越吃越贪婪,人心不足蛇吞象,走向了毁灭的深渊。

不过,在这一事件爆发之初,日本内部其实并没有统一意见。不说民间还存在着反战的声音,即便在内阁、外务省和军部,也有“不扩大派”的存在。但最终结果,却是从一个“地方性”事件演变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

从“扩大派”说“不扩大派”

2.jpg (206.5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7 22:35 上传


20世纪30年代的卢沟桥宛平城鸟瞰图,卢沟桥横跨永定河,宛平城在其东北,再向北不远处是平汉铁路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在扩派看来,“七七”是天赐良机,中国人完全没有想到战争的突然爆发,更没有做好抵抗的准备。九一八之后,“皇军”战无不胜,反观中国,则一盘散沙,只能算是一个社会,而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只要扩大战争规模,给予中国狠狠一击,就会迫使后者屈服。

不扩派亦非善类,和扩派的区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他们主张控制事变的规模,将战争的目标和范围限制在平、津一带,渐进增兵,慢慢消化。既然前面吞噬了东四省(辽吉黑热),如今再吃下华北就行了,见好就收,暂时不要扩大战争,等华北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再来下一口,别贪多嚼不烂,到时候给苏联和中共做一桌菜,就悲催了。

东条英机和石原莞尔的斗法

3.jpg (174.9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7 22:35 上传


中间身穿军服者即为石原莞尔,他代表的是日本战争内部的不扩大派

不派的代表人物是参谋部第一(作战)部长石原莞尔,作为九一八事变的元凶,他显然不是和平主义者,其目的更不是保全中国。石原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赫赫的武力战的掩护之下,以思想战、经济战迫使蒋介石屈服”,建立由日本支配下的日满华体制,建立“东亚联盟”,实现“国防合作、经济一体”,做好同苏美进行决战的准备。

说白了,日本资源匮乏,那就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奶牛,养牛比杀牛划算。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比跟群雄一一纠正,要省力得多。

对于扩派的代表人物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石原非常瞧不上眼,认为其能力不过就是个上等兵水平。在全面战争爆发后,石原曾说:“假如蒋介石垮台,中国四亿人会屈服吗?我认为他们不会屈服!”其结果必然是更强硬的民族主义者出来领导抗战,于是日本陷入“持久战争”的泥沼。

摇摆不定的裕仁天皇

4.jpg (105.6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7 22:35 上传


身穿军服,主持御前会议的裕仁天皇

尽管战后的宣传把裕仁天皇扮演成和平主义者,但实际上他的战争责任要远大于一号战犯东条英机。九一八事变后,裕仁天皇斥责首相、姑息和奖励军人的态度,直接推动了日本军国主义倾向的对外决策,更导致军事机构不断擅自扩大军事侵略。从这点而言,日本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裕仁本人拧开了阀门。

但七七事变之初,裕仁天皇也曾犹豫不决,担心华北问题引起英美等国的干涉,更担心近在咫尺的苏联威胁。7月11日,事变后的第四天,天皇在内阁会议决策前召见总参谋长闲院宫等人,反复询问:“如果苏联从背后攻击的话,怎么办?”

日本的想到和没想到

5.jpg (137.5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7 22:35 上传


1938年12月,北京正阳门火车站,日军新任华北派遣军司令杉山元(站台上敬礼者)为前任司令寺内寿一送行

自1895年日清战争以来,日本的天皇有理由相信他的军队“不可战胜”。陆军大臣杉山元为前者做了进一步分析,认为苏联因为大清洗,军力下降,自顾不暇;英国在欧洲受制于纳粹德国,美国孤立主义不愿介入远东纠纷。而中国军力孱弱,一个月就能解决事变,只要大量出兵,三个月就能把中国的抗日行动压下去。

裕仁天皇开始施加压力,要求进行一场结束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希望向中国政府增大压力,逼迫尽快投降,以战迫和。于是,卢沟桥事变再也不是“中国驻屯军”一家的事情,关东军和朝鲜军和本土的三个师团都来助拳,两天就打下北平和天津。但随后的时局发展,却是倾向于有限战争的天皇难以预料的,中方已无路可退,必须奋起抵抗。

增兵是全面战争的转折点

6.jpg (167.5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7 22:35 上传


卢沟桥事变后到达丰台的关东军装甲列车

不管是扩大派还是不扩大派,不管是基于何种目标的增兵,都已经将宋哲元和背后的蒋介石逼到了墙角,不抗日已无法继续统治。虽然这是一种弱势的强势,是一种“示硬求和”的中国式“政治智慧”,但结果只有一个:中日迅速滑向了全面战争。

日本内部的争论有一个共同基点,这就是通过侵华,不断攫取新的、更高的利益,换言之一环套一环,永无止境。于是中方只能抵抗,而日方则随之加大施压力度,日本参谋本部于7月29日制定《中央统帅部对华作战计划》,提出:“击溃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使该地区安定下来……根据情况,以一部分兵力,在青岛及上海附近作战。”

随后上海局势紧张,蒋介石有理由相信:日本要从北到南、侵吞全中国了,不但华北危机,连国民政府的核心统治区域也岌岌可危了。所以抗日的最后关头到了,接着8月13日淞沪事变,无论中日谁也刹不住闸了。

尾声:不抗战就没有出路

战争的恶魔一旦被从潘多拉盒子中放出,要想让它“适可而止”,显然是不可能。因为尝到血腥味,大发战争财的日本军阀、财阀不会主动停战,觉醒的中国人民除非取得彻底的反侵略胜利,也不会中止自己的反抗。因为他们知道前者不灭亡中国,不以四万万同胞为奴隶,不彻底以皇民化来毁灭中华文化,不榨尽中国人民手里的最后一粒粮食,是绝不可能善罢甘休的。

7.jpg (187.3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7 22:35 上传


1937年8月8日,日军举行占领北平入城式,列队通过正阳桥五牌楼

此时此刻,连素无枪杆子的民族资产阶级都知道:“只有决心抗日,只有积极抗日,才是唯一出路,才是唯一安内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