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后的南京(草场门桥段内秦淮河畔随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47:34
          连日来全国多地普降暴雨,南京也不例外,近两日南京暴雨内涝导致主城区部分地段、秦淮河沿岸、郊区江宁包括机场高速等地被洪水淹没,我们这里靠近市中心情况要好许多,但今天路过草场门桥,发现水位也够可以的了,原先市民散步的地方现在已被暴涨的河水淹没,新安好的路灯只有头部还露出水面,地势高一点的地方拉起了警戒线禁止行人下去。草场门桥内秦淮河水位超警戒线,平时这段水位只有1米不到,现时水深估计已超1.5米。当然本市其他地方乃至其他省、市地方淹水还要严重得多,大家看新闻都知道了,CCTV连续大篇幅长时间跟踪报道抗洪排涝进程。

        上图

                   连日来全国多地普降暴雨,南京也不例外,近两日南京暴雨内涝导致主城区部分地段、秦淮河沿岸、郊区江宁包括机场高速等地被洪水淹没,我们这里靠近市中心情况要好许多,但今天路过草场门桥,发现水位也够可以的了,原先市民散步的地方现在已被暴涨的河水淹没,新安好的路灯只有头部还露出水面,地势高一点的地方拉起了警戒线禁止行人下去。草场门桥内秦淮河水位超警戒线,平时这段水位只有1米不到,现时水深估计已超1.5米。当然本市其他地方乃至其他省、市地方淹水还要严重得多,大家看新闻都知道了,CCTV连续大篇幅长时间跟踪报道抗洪排涝进程。

        上图

         
继续上图      

注意:新铺设好的景观路灯灯杆已经完全被泡在水里
再补几张钟山风景区白马公园入口段明城墙“龙吐水”的照片



楼主的意思就是还不如古人。
6月27日,南京地区再降暴雨,雨水渗入历史悠久的明城墙墙体内,经由其排水系统喷吐而出,形成了独特的“龙吐水”景观。

南京明城墙修筑于明朝,最初建于1366年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20年,是世界第一大城垣,由内向外形成了皇城、宫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环套的格局,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3公里,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廓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

据悉,因为太平门段明城墙是包山墙,山上大量的雨水流淌下来,必须要通过城墙自身建造设计中的排水系统及水流冲刷形成的排水缝隙向外“放水”,否则积水长期得不到排放,土石方吸水饱和后,容易引起山体“肚子发胀”,造成塌方,从而破坏明城墙。

古人的智慧,值得今人吸取!明城墙屹立六百余年而不倒,这套有效的排水系统亦功不可没!

壮观的“龙吐水”场面,本人以前大雨天也路过过紫金山(夏季晚间爬山),有幸见过多次“龙吐水”,真是美极了。
楼主的意思就是还不如古人。
我可没这么说诶,你非要这么联想我也木办法啊≧﹏≦
fbi1982426 发表于 2015-6-28 18:56
我可没这么说诶,你非要这么联想我也木办法啊≧﹏≦


南京城墙防水分两种,夯土城墙的顶部用桐油拌黄土夯实,厚1到2米,再铺几层城砖,并设置排水明槽。包山墙则每隔两三丈设一条石质排水暗沟,斜穿城墙,与城内平行于城墙的暗沟相连。清朝重修太平门龙脖子城墙时也设了排水暗沟。但图中的砖缝吐水是2006年修复时遗留的工程质量问题
http://t.cn/R2FJHnb   

南京城墙防水分两种,夯土城墙的顶部用桐油拌黄土夯实,厚1到2米,再铺几层城砖,并设置排水明槽。包山墙则每隔两三丈设一条石质排水暗沟,斜穿城墙,与城内平行于城墙的暗沟相连。清朝重修太平门龙脖子城墙时也设了排水暗沟。但图中的砖缝吐水是2006年修复时遗留的工程质量问题
http://t.cn/R2FJHnb   
南京城墙防水分两种,夯土城墙的顶部用桐油拌黄土夯实,厚1到2米,再铺几层城砖,并设置排水明槽。包山墙则 ...
谢谢补充科普!继续更多朋友上图,如果你们那也遭遇洪水内涝的话
谢谢补充科普!继续更多朋友上图,如果你们那也遭遇洪水内涝的话
感谢歌幽吧,这是他科普的
感谢歌幽吧,这是他科普的
葛优还研究这个?话说2015战研电子版1、2里有些是和以前重复的内容啊,比如袖珍小国系列,特别安道尔和列支敦士登
等有机会,一定要去一趟南京,登一登明城墙,顺便看看金陵妹纸
不知道这建在山上的城墙有啥排水不排水的
当年明朝首富沈万三被老朱薅羊毛,建的城墙还是很结实的
wz 发表于 2015-6-28 18:54
楼主的意思就是还不如古人。
不如古人你现在就该看见长江改道了……不过你自己认为你不如的话,这我没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