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文字解读涉嫌造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41:26
原来陶寺文字解读真是在造假?

http://wenku.baidu.com/view/c89b17cc852458fb770b56d7.html
除了这两个符号,考古队对该坑所有出土陶片一一检视,又把填土全部筛过以后,再也没有新的发现。
从1984年发现朱书扁壶到2001年公布扁壶朱书符号内容,整整过去了十五年,十五年才公布朱书符号内容,非常蹊跷。
何驽认为“陶寺文化处于黄河中游,总体上说属于中原,语言文字与后世的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同一体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可沿着由甲骨文金文反推的轨迹去探索扁壶背面的那个“字”。”这里何驽释读的前提是甲骨文、金文、陶寺朱书符号是同一个文字体系,然后“查陶寺H3403扁壶背后这个字符形状与甲骨文最为形近的一个是“尧”字”。在这里笔者觉得何先生的考证方法有点蹊跷。扁壶正面的符号像甲骨文的“文”字,背面的符号像甲骨文的“尧”字,所以扁壶朱书符号就是“文尧”二字。由于四千年前陶寺文化的两个符号很像殷商晚期的甲骨文“文尧”,所以陶寺的朱书符号就应该也是“文尧”两字,进而还可以说陶寺朱书也是甲骨文了。这个推论有一点像“说一个老人长很像一个小孩,所以这位老人就一定是这个小孩的爷爷”一样,很难让人认可。
何驽先入为主,通过查阅甲骨文字形把扁壶背面的朱书符号定位为“尧”字,然后依照自己规定的范框对陶符进行了定向猜想:  《说文》:“尧,高也”,段注云:“尧本谓高,陶唐氏以为号。”以往我们总是不大理解陶唐氏以尧为号同字意“高”有什么内在联系。去年我们确定的56万平方米的陶寺早期城址,据丁山先生“垒土为垚”的解释,再结合陶寺早期城址东墙Q4北段在桃沟大断面上所显示出来的夯土墙结构是夯土版块“堆砌”而成来看,更符合“垦土为支”之意。我们明白“兀”本意是指高大巍峨的夯土城墙。“兀”,《说文》  “从垚在兀上,高远也”,段注曰:“高而上平也。”这就是典型的黄土源地貌,而陶寺城址恰恰坐落在塔儿山前向临汾盆地中心过渡的山前黄土源上。那么“尧”字的本意即为“建立在黄土高源(兀)上的高大夯土城墙(垚)”,代指“建立在黄土高源上的城”。何驽引用《说文》和段玉裁注解来说明尧是“高”的意思,陶唐氏是以尧为号的。当然这里肯定肯定还是沿用了历史文献来证明的,也可见何驽先生在这里是想用文献来印证考古的。即使这样也无法得出““兀”本意是指高大巍峨的夯土城墙”的结论,由于这个推论的突兀勉强和来历不明,则下边的分析就很是让人难以接受了,别说是确定了56万平方米的陶寺早期遗址,就是包括后来发掘的陶寺中晚期的280万平方米的遗址,也不能得出““尧”字的本意即为“建立在黄土高源(兀)上的高大夯土城墙(垚)”,代指“建立在黄土高源上的城””。换言之在何驽眼里“尧”是一个象形字,是模拟了陶寺古城而由陶寺先民造出来的一个字符,事实上笔者以为是何驽先生自己造了一个“尧”字来证明陶寺遗址是帝尧古都的。把甲骨文的尧字和扁壶朱书背面的符号对比一下可知,两者之间的区别读者一看即知。
涉嫌造假的部分(见上传图):
第一个是陶寺朱书扁壶背面的符号,第二个是何驽先生自己模拟的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第三个是原来的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见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第304页),第四个是《六德》简7,第五个是《容成氏》简9,第六个是衡方碑。很明显,何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解读,把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故意写成与扁壶背面的符号相似的符号的。

何驽在此基础上将陶寺城址和同时期龙山时代的其它城址进行了比较,认为“唯有陶寺城址位于山西,真正坐落在黄土源上,而且城址面积最大,是其他同期城址所望尘莫及的。”所以“陶寺遗址老Ⅲ区的H3403位于陶寺早期和中期城址内,出土形近甲骨文“尧”字的朱书字符绝非偶然。再结合扁壶正面鼓腹部的“文”字来看,“文”字的隶定当无异议,字形与甲骨文、金文的“文”字酷似。于是,陶寺H3403扁壶上两个朱书文字很可能是“文尧””。
即便如此,何先生在最后还是强调“现在的问题是关于这个尧字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大家是有争议的。”(《陶寺遗址:考古十年收获与未解之谜访谈------考古研究员何驽》,《襄汾文史》2013年第一期)足以说明何驽尽管还在坚持自己的原先释读,但是这样的解读连他本人都是不很踏实的。笔者列举了沈长云、陶富海、张光直和田建文等对扁壶朱书符号的定位,这几位考古学家没有根据个人的喜好、定位性的猜测和先入为主的考辩而把朱书符号解读为文字,而是把他们首先定位为符号。笔者以为,把朱书符号作为符号来看待不仅科学,也更加客观。原来陶寺文字解读真是在造假?

http://wenku.baidu.com/view/c89b17cc852458fb770b56d7.html
除了这两个符号,考古队对该坑所有出土陶片一一检视,又把填土全部筛过以后,再也没有新的发现。
从1984年发现朱书扁壶到2001年公布扁壶朱书符号内容,整整过去了十五年,十五年才公布朱书符号内容,非常蹊跷。
何驽认为“陶寺文化处于黄河中游,总体上说属于中原,语言文字与后世的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同一体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可沿着由甲骨文金文反推的轨迹去探索扁壶背面的那个“字”。”这里何驽释读的前提是甲骨文、金文、陶寺朱书符号是同一个文字体系,然后“查陶寺H3403扁壶背后这个字符形状与甲骨文最为形近的一个是“尧”字”。在这里笔者觉得何先生的考证方法有点蹊跷。扁壶正面的符号像甲骨文的“文”字,背面的符号像甲骨文的“尧”字,所以扁壶朱书符号就是“文尧”二字。由于四千年前陶寺文化的两个符号很像殷商晚期的甲骨文“文尧”,所以陶寺的朱书符号就应该也是“文尧”两字,进而还可以说陶寺朱书也是甲骨文了。这个推论有一点像“说一个老人长很像一个小孩,所以这位老人就一定是这个小孩的爷爷”一样,很难让人认可。
何驽先入为主,通过查阅甲骨文字形把扁壶背面的朱书符号定位为“尧”字,然后依照自己规定的范框对陶符进行了定向猜想:  《说文》:“尧,高也”,段注云:“尧本谓高,陶唐氏以为号。”以往我们总是不大理解陶唐氏以尧为号同字意“高”有什么内在联系。去年我们确定的56万平方米的陶寺早期城址,据丁山先生“垒土为垚”的解释,再结合陶寺早期城址东墙Q4北段在桃沟大断面上所显示出来的夯土墙结构是夯土版块“堆砌”而成来看,更符合“垦土为支”之意。我们明白“兀”本意是指高大巍峨的夯土城墙。“兀”,《说文》  “从垚在兀上,高远也”,段注曰:“高而上平也。”这就是典型的黄土源地貌,而陶寺城址恰恰坐落在塔儿山前向临汾盆地中心过渡的山前黄土源上。那么“尧”字的本意即为“建立在黄土高源(兀)上的高大夯土城墙(垚)”,代指“建立在黄土高源上的城”。何驽引用《说文》和段玉裁注解来说明尧是“高”的意思,陶唐氏是以尧为号的。当然这里肯定肯定还是沿用了历史文献来证明的,也可见何驽先生在这里是想用文献来印证考古的。即使这样也无法得出““兀”本意是指高大巍峨的夯土城墙”的结论,由于这个推论的突兀勉强和来历不明,则下边的分析就很是让人难以接受了,别说是确定了56万平方米的陶寺早期遗址,就是包括后来发掘的陶寺中晚期的280万平方米的遗址,也不能得出““尧”字的本意即为“建立在黄土高源(兀)上的高大夯土城墙(垚)”,代指“建立在黄土高源上的城””。换言之在何驽眼里“尧”是一个象形字,是模拟了陶寺古城而由陶寺先民造出来的一个字符,事实上笔者以为是何驽先生自己造了一个“尧”字来证明陶寺遗址是帝尧古都的。把甲骨文的尧字和扁壶朱书背面的符号对比一下可知,两者之间的区别读者一看即知。
涉嫌造假的部分(见上传图):
第一个是陶寺朱书扁壶背面的符号,第二个是何驽先生自己模拟的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第三个是原来的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见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第304页),第四个是《六德》简7,第五个是《容成氏》简9,第六个是衡方碑。很明显,何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解读,把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故意写成与扁壶背面的符号相似的符号的。

何驽在此基础上将陶寺城址和同时期龙山时代的其它城址进行了比较,认为“唯有陶寺城址位于山西,真正坐落在黄土源上,而且城址面积最大,是其他同期城址所望尘莫及的。”所以“陶寺遗址老Ⅲ区的H3403位于陶寺早期和中期城址内,出土形近甲骨文“尧”字的朱书字符绝非偶然。再结合扁壶正面鼓腹部的“文”字来看,“文”字的隶定当无异议,字形与甲骨文、金文的“文”字酷似。于是,陶寺H3403扁壶上两个朱书文字很可能是“文尧””。
即便如此,何先生在最后还是强调“现在的问题是关于这个尧字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大家是有争议的。”(《陶寺遗址:考古十年收获与未解之谜访谈------考古研究员何驽》,《襄汾文史》2013年第一期)足以说明何驽尽管还在坚持自己的原先释读,但是这样的解读连他本人都是不很踏实的。笔者列举了沈长云、陶富海、张光直和田建文等对扁壶朱书符号的定位,这几位考古学家没有根据个人的喜好、定位性的猜测和先入为主的考辩而把朱书符号解读为文字,而是把他们首先定位为符号。笔者以为,把朱书符号作为符号来看待不仅科学,也更加客观。
忘记是那次听讲座听了一耳朵,有学者也是怀疑,不过据亲历者说是个当地帮助干活的妇女发现的陶片,以她的见识,无论如何做不出这个假。
此事的起因就在于那个叫什么dddd的ID,真是一粉胜十黑,一开口就是什么赵佗占据印度、古埃及神庙都是伪造,要说他没有常识都是抬举他,所以他的话咱是根本不信,怎么都得查一下,这不一查又有问题,把有很大争议的个人分析当成铁证了。
望极春秋 发表于 2015-6-23 14:38
此事的起因就在于那个叫什么dddd的ID,真是一粉胜十黑,一开口就是什么赵佗占据印度、古埃及神庙都是伪造, ...
那个字母ID是个神棍,空板经常见他说胡话。。。。。。
论文我是深有体会。
@cdhtzyh,因为我不会在回复传图,请看上图。第一个是陶寺朱书扁壶背面的符号,第二个是何驽先生自己模拟的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第三个是原来的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见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第304页),第四个是《六德》简7,第五个是《容成氏》简9,第六个是衡方碑。很明显,何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解读,把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故意写成与扁壶背面的符号相似的符号的。

望极春秋 发表于 2015-6-24 22:16
@cdhtzyh,因为我不会在回复传图,请看上图。第一个是陶寺朱书扁壶背面的符号,第二个是何驽先生自己模拟的 ...


仔细看了看,所谓“造假”真正称得上“证据”的只有后面那个引用字形的时候有点变化,但这个变化也无可厚非,因为不管和哪个版本比都是比较接近的,甲骨文里面同样的字各种写法之间比这个差别大的多的是,这个变化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好处,如果真是有意的那这个造假未免太明显太无聊太搞笑了,不管从哪个方向分析说这是造假都太离谱了。

而且这个所谓“造假”正好从侧面证明了朱书不会是造假,因为真要造假应该还会造的更接近一点,再多造一些文物,这样只要不被发现就可以轻松堵住喷子的嘴,还可以搞个大发现,现在只造这两个字,而且其中一个字虽然形似但区别还略大,费了那么多工夫冒那么大风险得到的收益却完全不成正比还无端落人口实,何苦来?

总之,这贴虽然拼命想证明朱书造假但其列举的种种却反而可以用来当做朱书没有造假的旁证。
望极春秋 发表于 2015-6-24 22:16
@cdhtzyh,因为我不会在回复传图,请看上图。第一个是陶寺朱书扁壶背面的符号,第二个是何驽先生自己模拟的 ...


仔细看了看,所谓“造假”真正称得上“证据”的只有后面那个引用字形的时候有点变化,但这个变化也无可厚非,因为不管和哪个版本比都是比较接近的,甲骨文里面同样的字各种写法之间比这个差别大的多的是,这个变化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好处,如果真是有意的那这个造假未免太明显太无聊太搞笑了,不管从哪个方向分析说这是造假都太离谱了。

而且这个所谓“造假”正好从侧面证明了朱书不会是造假,因为真要造假应该还会造的更接近一点,再多造一些文物,这样只要不被发现就可以轻松堵住喷子的嘴,还可以搞个大发现,现在只造这两个字,而且其中一个字虽然形似但区别还略大,费了那么多工夫冒那么大风险得到的收益却完全不成正比还无端落人口实,何苦来?

总之,这贴虽然拼命想证明朱书造假但其列举的种种却反而可以用来当做朱书没有造假的旁证。

cdhtzyh 发表于 2015-6-24 22:55
仔细看了看,所谓“造假”真正称得上“证据”的只有后面那个引用字形的时候有点变化,但这个变化也无可 ...


光從兩個符號就說是文字,還居然能辨認出是文堯兩字,這本身就是造假了;那個東西從發現以後,懷疑他造假的就一大堆了;因為很像是用毛筆寫的
這本身就是造假的明確證據了;因為毛筆本身是高度特化的書寫專用工具,會發明毛筆,表示文字的使用已經很發達,很普遍,哪可能就挖出
2個字,還正好就是堯字,自證這是堯都??中國要是早在堯就發明毛筆,就不用到戰國還在辛苦的刻竹簡了

cdhtzyh 发表于 2015-6-24 22:55
仔细看了看,所谓“造假”真正称得上“证据”的只有后面那个引用字形的时候有点变化,但这个变化也无可 ...


光從兩個符號就說是文字,還居然能辨認出是文堯兩字,這本身就是造假了;那個東西從發現以後,懷疑他造假的就一大堆了;因為很像是用毛筆寫的
這本身就是造假的明確證據了;因為毛筆本身是高度特化的書寫專用工具,會發明毛筆,表示文字的使用已經很發達,很普遍,哪可能就挖出
2個字,還正好就是堯字,自證這是堯都??中國要是早在堯就發明毛筆,就不用到戰國還在辛苦的刻竹簡了
在石峁遗址一处据认定为夏时期补修的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考古队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这无疑与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遍壶在颜色使用和绘制工具(毛笔)的使用上具有极大的相关性,这说明在当时使用颜料绘画和文字书写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也许随着进一步的发掘,石峁和陶寺遗址还会有令人兴奋的发现。看来,那时人们以颜料在一般物体上描绘图或文确实是难以长期保存的,这也正是诸多同时期遗址里难以发现文字的主要原因。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5-6-25 11:42
在石峁遗址一处据认定为夏时期补修的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考古队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 ...
這叫鬼扯,都發明用毛筆寫字了,居然還挖步到文字??
比方當年謝里曼挖特洛伊;居然挖出一個上面用毛筆寫了阿伽門農的陶瓶 其他什麼文字都挖不到
你不會懷疑這是謝里曼造的假??
只能说是符号,至于是不是文字,要确认这种符号是不是记录语言
yikshe25693 发表于 2015-6-25 12:03
這叫鬼扯,都發明用毛筆寫字了,居然還挖步到文字??
文字是用来表示语言的符号,画画也可以用毛笔啊
琉西泰尼亚 发表于 2015-6-25 14:54
只能说是符号,至于是不是文字,要确认这种符号是不是记录语言
看来,那时人们以颜料在一般物体上描绘图或文确实是难以长期保存的,这也正是诸多同时期遗址里难以发现文字的主要原因。
--所以难。良渚和哈拉帕的器皿、印章符号尽管都有几百种,还是意见分歧很大。后者有西方专家破译“成功”的,但更多的是反驳和质疑。
西亚北非主要是泥版和石刻,便于保存,但难以可靠断代。
鉴于楼主针对何努研究员的质疑,俺补充一点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蔺长旺的意见,摘自“陶寺扁壶朱书陶文在中华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兼论中华文字的起源”:
陶寺殘破扁壺朱书是1984年发现的,出土于遗址老III区(即陶寺城址内I区)的灰坑H3403,2001 年1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总一期,刊发了李健民先生的文章《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经碳14测定距今约4000年左右)。李健民先生的文章以考古学研究的立场,从朱书载体及其考古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山西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都邑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第一次把扁壶残片上的朱书文字公诸于世。文章指出:边缘涂朱当在扁壶破碎之后,朱书文字或符号为毛笔类工具所书。以上诸项,为此后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信息。
该扁壺上有一個比较容易识別的朱书文字,就是那个已经被学者公认而无爭議的“文”字;据高炜先生《陶寺出土文字二三事》文载,扁壶朱书“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和现在通行的汉字属同一系统,多数学者均持相同的观点。因为从文化圈的角度看,陶寺文化处于黄河中游,总体上说属于中原地区,语言文字与后世的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同一体系的可能性确实很大,况且考古学文化因素方面的佐证支持这一观点。陶寺遗址在20世纪发掘之初,文化性质被定为“黄河中游龙山文化另一新的文化类型”,正是着眼于陶寺文化中黄河中游龙山文化的普遍因素。后来虽然陶寺文化独立出来,但是陶寺文化的斝、觚(陶觚杯和漆觚形器)特磬、鼍鼓、铜铃、彩绘陶器上的“羽纹”母题、玉钺、玉戚诸因素对后来夏、商文化的深远影响不容小视。因此何驽等诸位学者沿着由甲骨文、金文反推的轨迹去探索扁壶背面的那个“字”的脉系是可取的。
--不是老何一个人在战斗,楼主也别盯着何研究员,这有一堆业内的主儿呢。
另外一個字或说是两个符号則相对难以辨认和释读,但近10多年对其研究的文章也不断面世。
葛英会先生《破译帝尧名号,推进文明探源》(见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三十二期)认为,何驽先生的见解符合该字构型的分析和判断,并引用先秦文字的相关资料,对古“尧”字的构字方式、形体演变提出申论,指出该字确是一个人字与土字相加的复合字,乃目前已知尧字最古老的一种写法,进一步阐明,尧字的本意当如《诗•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咏,言尧是高德明行,为人仰慕的圣王。
民间学者魏文成却撰文:《陶寺陶文的发現与被質疑的专家破解》(详见尧文化网),通过反切拼音的文字理论对专家的破解(“昜”、“邑”、“堯”、“是”)逐一提出了质疑,指出专家的破解多为主观猜测而不知华夏文字除了“字”还有“文”这个概念,忽略了华夏文字是集象形表音表調表意为一体的反切拼音文字這一规律的实际运用,认为“文”字和那两个所谓的符号实际上就是“文命”二字,亦即治水的大禹之名称。
高炜先生认为虽然陶寺扁壶只有几个字符,但它与甲骨文已经非常接近,说明当时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陶寺毛笔朱书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本。” 以往在发现陶寺毛笔朱书文字之前,人们只知道早于甲骨文的类似于文字雏形的象形符号存在,而陶寺毛笔朱书文字的出现,则完全可以填补两者之间的一段空白。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陶寺扁壶朱书陶文的发现,目前尚有孤证之嫌,并不能以此作为判定文字出现年代的依据。但2006年发掘出土的朱书陶片,却完全可使得这一疑惑释然。
--俺有回复提到的。
2006年发掘出土的朱书陶片出自IH64第②层,IH64位于ITG9西北部,开口近代层第②层下,打破陶寺晚期夯土基址。IH64呈不规则袋形,由于较深,未做到底。坑内堆积灰土,出土陶寺文化晚期偏早陶片,时代为陶寺文化晚期偏早。正面饰细绳纹。扁壶内壁用朱砂写似菱形笔道,上边和左边残破,整个字形不甚明了。总体上推测,何弩先生认为应是用陶寺晚期扁壶残片书写,后再次残断而被废弃,扔进普通垃圾坑IH64。该朱书字形虽过于残破,难见其全貌,但是从其笔道趋势看,可推测类似20个世纪发掘陶寺晚期灰坑出土H3403扁壶朱书文字“堯”字下部“人”字的头部(何驽:《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新探》,《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28日,第7版)。其规范的形体,娴熟的笔画,已经透露出它们不可能是陶者偶然为之的所谓记号,而应是趋向成熟阶段的文字体系的两个成员。
尽管这不是最后的结论,且尚待诸位专家共同探讨其性质,但是笔者认为,IH64②:5朱书扁壶出土,有力地证明了上个世纪所发掘陶寺晚期灰坑H3403朱书扁壶绝非孤证,陶寺晚期应当流行在陶扁壶残片上书写简单文字的习俗,估计陶寺晚期的文字还有可能继续被发现,将为探索陶寺文化的文字从考古学层面带来新的佐证。
迄今为止,虽然专家学者对陶寺扁壶朱书的具体释读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但在确认这个陶寺扁壶朱书陶文为距今4000多年的文字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任何争议;换言之,距今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使用成熟的文字,而且也已经在使用类似毛笔的朱书工具;因此可以肯定,陶寺毛笔朱书比商代的甲骨文要早至少八九百年以上。陶寺朱书的成功破译,起码把汉字的成熟期向前追溯到4000 年之前,这是陶寺遗址发掘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近百年的甲骨文研究证明了殷墟甲骨文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已非文字的初始阶段。尽管目前对于发现的4000多个甲骨文字,人们只能释读近半,但据此并不能否定甲骨文字的系统性和成熟型。殷墟文字因刻于甲骨之上,方可得以传世,而年代更早的书写于织物、竹、木类载体上的古代文字则因极易朽没能很难传世。陶寺扁壶文字因书写于陶器之上而侥幸得以存留,真可谓是中华文字发展研究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幸事。
对夏朝文字是否存在,目前官方学者还认为“没有发现夏王朝的文字” (王巍 《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介绍》)。
从考古学角度来讲,既然在略早于夏朝时期的陶寺遗址就发现了成熟文字的存在,那么,在其之后的夏朝为何会出现历史倒退而无文字存在呢?纵然是目前在考古中未发现文字,也不能主观的说夏朝就没有文字存在,未发现并不等于不存在。 因此,说陶寺朱书文字的发现是对“夏朝文字”存在说的有力支撑,完全符合逻辑。
从历史文献记载的角度来看,对于诸多关于夏朝文字的相关记载更是不容忽视,在诸多史料记载中可找到明确的答案:
1、《淮南子•汜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据此可见,马贺山先生的“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之说,是有据可查而非凭空想象。
2、《墨子•明鬼下》:“此吾所以知周书之鬼也,且周书独鬼而商书不鬼…此吾所以知商书之鬼也,且商书独鬼而夏书不鬼,…故尚者《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从墨子对于夏、商、周三代书籍之评论可见,夏朝曾有书籍存在。
3、唐刘知几的《史通•六家》中说:“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 由刘知几所言可见,孔子得“四代典籍”,夏典当在其中。
4、《五子之歌》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册),贻厥子孙。”
5、《尚书•多士》篇记载周公对商朝遗民说的一段话: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由此可知,殷先人的册、典是从夏朝那里继承并经过改造而后为商朝所用。
6、先秦古籍曾多次出现引用《夏书》、《夏训》、《夏令》等夏代文献的情况,如《礼记•礼运》称孔子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7、孔安国《尚书序》亦云:“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於其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皆科斗文字”
8、扬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
从以上史料记载可知,古代学者均认为:虞夏商周是有书的,虞夏商周是有史书记载的,虞夏商周的历史是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换言之,虞夏文字已是成熟的系统文字。
不但夏朝有文字书典,而且先夏时期的中国还曾经拥有过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30年,楚国的左史倚相就以能够读懂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5-6-25 15:37
看来,那时人们以颜料在一般物体上描绘图或文确实是难以长期保存的,这也正是诸多同时期遗址里难以发现文 ...
哈拉帕遗址的那玩意现在没有得到可靠破译,也没有已知的可供对译的双语铭文。甚至能不能确认为文字还两说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5-6-25 15:37
看来,那时人们以颜料在一般物体上描绘图或文确实是难以长期保存的,这也正是诸多同时期遗址里难以发现文 ...


鬼扯蛋,挖不到就自己腦補有只是不能保存都沒了??自己整天造假還有臉說西方???

想起一個笑話:

埃及挖出電線,埃及專家很興奮的說埃及幾千年前就發行電線,
中國專家聽了說,中國啥線都挖不到,哪表示中國古代就發明無線電

------------------------------------------------------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5-6-25 15:37
看来,那时人们以颜料在一般物体上描绘图或文确实是难以长期保存的,这也正是诸多同时期遗址里难以发现文 ...


鬼扯蛋,挖不到就自己腦補有只是不能保存都沒了??自己整天造假還有臉說西方???

想起一個笑話:

埃及挖出電線,埃及專家很興奮的說埃及幾千年前就發行電線,
中國專家聽了說,中國啥線都挖不到,哪表示中國古代就發明無線電

------------------------------------------------------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5-6-25 15:59
迄今为止,虽然专家学者对陶寺扁壶朱书的具体释读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但在确认这个陶寺扁壶朱书陶文为距今40 ...


就兩個符號就能判定是文字,還能認出是文堯,.這種鬼話只有你信,傳到外國專家耳里,不被人笑死才奇怪

最爆笑的就是,原來中國在堯時代就發明文字毛筆,到了二里頭的夏時代居然全忘了怎麼寫的;連點字的痕跡都找不到;然後到了戰國時代才又想起毛筆這寶貝
中國專家還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地說中國從黃帝到周一脈相傳,沒有中斷


至於夏,商人根本不知道的夏,.周人漢人倒是曉得了??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5-6-25 15:59
迄今为止,虽然专家学者对陶寺扁壶朱书的具体释读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但在确认这个陶寺扁壶朱书陶文为距今40 ...


就兩個符號就能判定是文字,還能認出是文堯,.這種鬼話只有你信,傳到外國專家耳里,不被人笑死才奇怪

最爆笑的就是,原來中國在堯時代就發明文字毛筆,到了二里頭的夏時代居然全忘了怎麼寫的;連點字的痕跡都找不到;然後到了戰國時代才又想起毛筆這寶貝
中國專家還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地說中國從黃帝到周一脈相傳,沒有中斷


至於夏,商人根本不知道的夏,.周人漢人倒是曉得了??
2015-6-25 18:18 上传


贾湖遗址契刻符号

这些都是新石器时代有规律的刻画符号,但从语言学上无从证明其是表示语言的符号~
就兩個符號就能判定是文字,還能認出是文堯,.這種鬼話只有你信,傳到外國專家耳里,不被人笑死才奇怪

...
仰韶文化的彩陶,已经在盆上画有鱼、鹿、人像了。
当时就有笔或类似的东西沾颜料了。你不知道的东西多了。
ertert1 发表于 2015-6-25 22:51
仰韶文化的彩陶,已经在盆上画有鱼、鹿、人像了。
当时就有笔或类似的东西沾颜料了。你不知道的东西多了 ...
當然曉得,原來堯喜歡在陶器上畫鱼、鹿、人像,偏偏不喜歡寫字??少到只有一個陶器上有寫兩個字
還正好一個就是堯??


為什麼說中國那些陶文不可能是文字,而是符號,很簡單和蘇美文字的演變比較就成了
剛開始人家都是自然界存在的象形文,然後慢慢減化抽象線條化,只有中國,一開始就來個和自然界無關的抽象幾何造型
這哪有可能???






這是甲骨文,比較一下,那些陶文居然比甲骨文還要簡化,還要先進,這哪有可能??所以中國些陶文國際上沒人承認是文字



為什麼說中國那些陶文不可能是文字,而是符號,很簡單和蘇美文字的演變比較就成了
剛開始人家都是自然界存在的象形文,然後慢慢減化抽象線條化,只有中國,一開始就來個和自然界無關的抽象幾何造型
這哪有可能???

蘇美爾文字.jpg (17.7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6-25 23:49 上传



陶器上的刻画.jpg (61.1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6-25 23:51 上传




這是甲骨文,比較一下,那些陶文居然比甲骨文還要簡化,還要先進,這哪有可能??所以中國些陶文國際上沒人承認是文字

甲骨文拓.jpg (137.4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6-26 00:14 上传

當然曉得,原來堯喜歡在陶器上畫鱼、鹿、人像,偏偏不喜歡寫字??少到只有一個陶器上有寫兩個字
還正好一個 ...
有没有笔和有没有字,是两个问题。
你先搞清楚吧。第一个提到笔的人就是你,想用没笔就证明没字的人就是你。


楼主先得搞清楚一个简单逻辑。
罗塔碑是不是造假,取决于石碑是不是当时国王下令刻的,还是过了几千年后的后人为了利益刻的。这才是造假或不造假。
至于对罗塔碑上的东西各种人进行各种不同的解读,这不叫造假,这叫学术讨论,学术分歧。
同样的,只要扁壶的确是从坟坑挖出来的,没有人在之后用笔涂过。这就是真的,不存在造假。
至于,各种解读是不是文字,如果是字是什么字,都是学术范围的事,和造不造假没关系。

楼主先得搞清楚一个简单逻辑。
罗塔碑是不是造假,取决于石碑是不是当时国王下令刻的,还是过了几千年后的后人为了利益刻的。这才是造假或不造假。
至于对罗塔碑上的东西各种人进行各种不同的解读,这不叫造假,这叫学术讨论,学术分歧。
同样的,只要扁壶的确是从坟坑挖出来的,没有人在之后用笔涂过。这就是真的,不存在造假。
至于,各种解读是不是文字,如果是字是什么字,都是学术范围的事,和造不造假没关系。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extra=&page=3
我解读的夏朝文字


登封王成岗遗址,出图陶片,有人厘定为“共”字,我不同意。
但是至少“两个手捧一个东西”这个大致的文字形象,可能是捧着贡品,可能是拿着一注香,可能是用水洗手。总之,类似甲骨文的文字是没问题的。


我们再对比甲骨文的“兵”字。很明显,“兵”字中间是个“斤”,一把斧头。
而王成岗陶片上的“字”差别就在于,这把斧头只有“木棍”,没有金属的“砍削部”。
甚至开玩笑的话,是不是考古人员没把陶片上的斧头头部的土去除干净,完全去掉杂土的话,就是“兵”字。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extra=&page=3
我解读的夏朝文字


登封王成岗遗址,出图陶片,有人厘定为“共”字,我不同意。
但是至少“两个手捧一个东西”这个大致的文字形象,可能是捧着贡品,可能是拿着一注香,可能是用水洗手。总之,类似甲骨文的文字是没问题的。


我们再对比甲骨文的“兵”字。很明显,“兵”字中间是个“斤”,一把斧头。
而王成岗陶片上的“字”差别就在于,这把斧头只有“木棍”,没有金属的“砍削部”。
甚至开玩笑的话,是不是考古人员没把陶片上的斧头头部的土去除干净,完全去掉杂土的话,就是“兵”字。
ertert1 发表于 2015-6-26 09:03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65899&extra=&page=3
我解读的夏朝文字
很簡單,真的是文字,一定是成列成行;不然根本不可能表達意思;不會只有單個字存在的
這是那些符號不被承認是文字的根本原因
很簡單,真的是文字,一定是成列成行;不然根本不可能表達意思;不會只有單個字存在的
這是那些符號不被承認 ...
呵呵呵。你说的,只不过是你的解读而己。
只要不和“造假”扯上关系,已经是个奇迹了。
你的“没笔就没字”理论怎么不继续了?

yikshe25693 发表于 2015-6-26 11:14
很簡單,真的是文字,一定是成列成行;不然根本不可能表達意思;不會只有單個字存在的
這是那些符號不被承認 ...


不管是“笔”还是“成行”,你的论证逻辑都是巨大的问题。
1、笔或类似笔的东西,除了写字,还可以写符号,画画等。所以你用“没笔就没字”的方法来论证造假就可笑了。青海半坡文化已经在器物上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在陶上画符号了。
2、你用“不成行的就不是字”,这个逻辑来论证没字,就更可笑了。中国古代许多磁器都有单字的款识,包括汝窑等,所以王城岗一个单独的图案可能是字也可能不是字,但你不能用”不成行”来作论证。这说明“成不成行”并不是字的关键,一个“图案”是“符号”还是“汉字”,还得从音、形、意上看。
最后,不管1,2点是符号,还是汉字,还是古人用朱砂防漏或陶器烧制产生缺陷的巧合图案,都和“造假”没任何关联。你开口造假、闭口造假说人家,是不是要给人倒个歉?
yikshe25693 发表于 2015-6-26 11:14
很簡單,真的是文字,一定是成列成行;不然根本不可能表達意思;不會只有單個字存在的
這是那些符號不被承認 ...


不管是“笔”还是“成行”,你的论证逻辑都是巨大的问题。
1、笔或类似笔的东西,除了写字,还可以写符号,画画等。所以你用“没笔就没字”的方法来论证造假就可笑了。青海半坡文化已经在器物上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在陶上画符号了。
2、你用“不成行的就不是字”,这个逻辑来论证没字,就更可笑了。中国古代许多磁器都有单字的款识,包括汝窑等,所以王城岗一个单独的图案可能是字也可能不是字,但你不能用”不成行”来作论证。这说明“成不成行”并不是字的关键,一个“图案”是“符号”还是“汉字”,还得从音、形、意上看。
最后,不管1,2点是符号,还是汉字,还是古人用朱砂防漏或陶器烧制产生缺陷的巧合图案,都和“造假”没任何关联。你开口造假、闭口造假说人家,是不是要给人倒个歉?
ertert1 发表于 2015-6-26 11:55
不管是“笔”还是“成行”,你的论证逻辑都是巨大的问题。
1、笔或类似笔的东西,除了写字,还可以写 ...
我說的是

1:筆這種高度特異的書寫工具都發明了,寫字容易多了,怎麼都挖不出來??

2: "只有" 單個字;如果是文字不可能只挖到單個字,而根本挖不到成行成列的

yikshe25693 发表于 2015-6-26 12:05
我說的是

1:筆這種高度特異的書寫工具都發明了,寫字容易多了,怎麼都挖不出來??


“筆這種高度特異的書寫工具”,你论证看看“什么叫高度特异”?
一会“没笔就没字”,一会又“战国才有毛笔”。那问你商朝甲骨文是不是有字?那商朝有没有笔?那是必须有笔才有字,还是必须有字才有笔?还是笔和字必须在同一天诞生?
yikshe25693 发表于 2015-6-26 12:05
我說的是

1:筆這種高度特異的書寫工具都發明了,寫字容易多了,怎麼都挖不出來??


“筆這種高度特異的書寫工具”,你论证看看“什么叫高度特异”?
一会“没笔就没字”,一会又“战国才有毛笔”。那问你商朝甲骨文是不是有字?那商朝有没有笔?那是必须有笔才有字,还是必须有字才有笔?还是笔和字必须在同一天诞生?
2015-6-26 12:58 上传


青海柳湾遗址,彩陶上绘画有复杂的交错网状线,空白出呈现“卍”字结构。能这样画的工具,必然是“很好的笔”。就算你不认为它是笔,它仍然是非常高级的“绘画工具”。
所以,笔根本不是问题。
ertert1 发表于 2015-6-26 11:55
不管是“笔”还是“成行”,你的论证逻辑都是巨大的问题。
1、笔或类似笔的东西,除了写字,还可以写 ...
用不着道歉的,何教授应该没这兴趣关心这种问题的,正忙着质疑江汉文明北上论来着。
ertert1 发表于 2015-6-26 12:32
“筆這種高度特異的書寫工具”,你论证看看“什么叫高度特异”?
一会“没笔就没字”,一会又“战国才 ...
你在說啥??實在看不懂???
不用解释了,人类古代和超文明接触过很多次。5000年前的开颅手术都有确凿的证据。
楼主的质疑太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