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51:02


能源研究....


加拿大研发冷核聚变



冷核聚变

冷核聚变是指:在相对低温(甚至常温)下进行的核聚变反应,这种情况是针对自然界已知存在的热核聚变(恒星内部热核反应)而提出的一种概念性‘假设’,这种设想将极大的降低反应要求,可以使用更普通而且简单的设备,同时也使聚核反应更安全。

著名实验

有关冷核聚变最著名的事件是1989年的弗莱西曼-庞斯实验,由于这个当时引起轰动的实验没能够重现,20年来一直被视作科学研究的反面典型之一。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西曼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在实验室的小型装置上,用钯作阴极电解重水,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的“冷核聚变”。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始终没有人成功地重复出彭斯和弗莱什曼的实验结果,最终否定了这一成果。他们俩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这个科学史上的丑闻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操之过急以及过度炒作的典型例证。
不过,根据Physicsworld报道,上周日本知名科学家,大阪大学名誉教授Yoshiaki Arata在媒体前公开展示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常温条件下将氘气变成氦。
将氘气压入钯锆氧化物(ZrO2-Pd)后,反应容器的温度上升到70摄氏度,并且长期处于远高于室温的状态达50个小时。据称这些热量便是来自冷核聚变反应。

弗莱西曼-庞斯实验中的两位化学家的发现激起了全世界无数科学家的兴趣,纷纷开始在实验室里重复这项实验。然而,实验的结果非常令人沮丧,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再次观察到室温条件下核聚变的发生。人们开始失望,并逐渐转化为对这两位化学家诚信的怀疑。在弗莱希曼博士和庞斯博士的实验完成半年之后,美国能源部根据许多失败的实验写了一份报告,正式否定了这项轰动一时的科学发现,结论为两位科学家测量错误和为获取研究资金的不恰当动机。
许多科学家虽然也批评弗莱希曼博士和庞斯博士数据记录不完备,没有事先向同事征求足够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实验的缺憾不应抹杀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冷核聚变”的问题既有系统性的,也有技术性的,其中系统层面包括研究机构和媒体的认识不足,研究资金支撑不够等。技术层面包括没有合适的测量仪器,缺乏对材料的系统分析和完整的实验记录,以及苛刻的重复实验条件等。时隔15年,一些以前不具备的条件现在已经逐渐得以完善,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现在到了对“冷核聚变”进行重新评估的时候了。
美国著名科技评论家罗伯特·派克一直批评能源部草率否定“冷核聚变”,称“冷核聚变”虽然有不少“信徒”,但事实一直没有弄清。这些年科学家不断撰文,呼吁政府重新进行评估,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能源部科学办公室主任米德兰德·苔丝豪斯也支持对“冷核聚变”开展重新评估,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开放的”。能源部现已同意最迟在2005年初完成这项全面的评估,给“冷核聚变”一个比较客观的定性。

研究背景
核能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过程释放出来,即裂变和聚变。裂变是使原子核分裂,它就是商业核电力和简单原子弹的能源。聚变过程是两个氢原子核发生碰撞,从而聚合在一起。因为原子核具有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要得到聚变反应是极端困难的。只有在超常的高温下,原子核才会发生聚变。在太阳的中心和在氢弹中,发生的就是聚变。在氢弹中,是利用简单的裂变原子弹产生的大量热能来使氢原子核聚合。科学家们积极研究,已经提出一些利用高温聚变所产生的能量的方案,但是,由于达到必要的高温十分困难,更由于那样的高温难于维持,这样的目标至今未能实现。然而,受控聚变动力的这一前景,却一直吸引着关注我们世界能源需求的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早先有关裂变的研究一直集中在需要极高温度的方法。大约在1984年,有两位电化学家开始关注起在低温下产生聚变的课题。一位是马丁·弗莱西曼,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和南安普敦大学的电化学研究教授;另一位是斯坦利·庞斯,美国犹他大学的化学教授。他们设想,如果强行把两个氘(氢元素的一个变种)原子核挤进一个容不下两个原子核的小空间,这两个氘原子核就有可能发生聚合。金属钯的分子结构便提供了适合这种要求的小空间。


为了把氘核挤入钯金属的晶格中,他们制作了一个电解槽,电解槽里的重水中有所需要的氘原子,而电解槽的阴极是用钯制成的。他们的假说是:电流从阳极向阴极的运动会迫使氘原子核从重水移入钯的晶格,从而在那里发生聚变。因为这种聚变将会是在接近室温的条件下发生,比起在极高温度下发生的聚变,它是“冷的”。而查明聚变发生的主要线索是两个迹象:一是,发生聚变应产生的辐射,这可以通过测量放射性粒子即中子的数量来加以确定;另一个是,电解槽所产生的能量应当肯定大于提供给电解槽的电能,这可以通过测量温度来加以确定。

意大利科学家称已成功实现冷聚变生产核能


2011年11月8日消息,意大利物理学家安德烈-罗西称,他已经设法成功实现“冷聚变”,这一过程能在不产生有害辐射物的情况下,生产出大量安全核能,它有望解决全球能源危机问题。


罗西表示,他的新机器能在室温环境下使镍和氢发生聚变,产生近乎无穷无尽的能量。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科学家认为它有违物理学原理。过去的几项“冷聚变”试验均被证实是个骗局,迄今为止仍没有人能够充分解释清楚冷聚变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为什么会产生作用。美国能源部专利办公室表示,这一过程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物理学排除了室温核聚变的可能性。但是罗西称,他的E-Cat机器能够实现冷聚变,并称上个月他在博洛尼亚大学的试验中已经证实它能产生作用。 他说:“通过较低能量,可以给加热器注入一定数量的能量,并从同一台加热器中获得更多能量。最初的能量是由电阻产生的。然后反应堆在接下来的3到4小时内不需输入最初的电能,就能再生产479千瓦时能量,这种低水平的核反应会自动继续下去。我们通过消费者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看一看该过程是否能正常产生作用,以及产出能量是否会超过供应给该系统的能量。我们不想多说什么,只想制定合理的计划,让事实证明一切,消除人们的疑虑。”冷聚变的想法20世纪20年代由奥地利科学家弗里德里希-帕内特和库尔特-彼得斯提出。


尽管有一些人称他们已经实现了冷聚变,但是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科学家表示,罗西在声称他已经成功实现冷聚变前,应该能让他实验室以外的其他实验室可以复制这项试验,并对其进行分析。能源顾问乔纳森-库米说:“在独立科学家能够复制这些试验结果前,(E-Cat试验)应该被视为一个骗局。”但是能源新机构纯能源系统的CEO斯特林-艾伦称,他参加了罗西的试验演示工作,E-Cat确实能够自我持续下去。他说:“罗西演示了470千瓦能量以自我持续的方式连续输出的过程,这意味着能量输出确实足以使该装置自行运转下去。”


美国:

根据NASA的说辞,世界上1%的镍产量就可以抵消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燃煤能量供给。NASA同时也说明,碳晶格可以用来替代镍,核反应会把碳转变成氮。这一切是否意味着大家马上就能用上安全清洁的核能?实际上用于发电的5-30THz频率的镍晶格十分难以生产,与此同时、研究LENR的一些实验室也遭遇到了事故。假以时日,普罗大众也能拥有比肩钢铁侠的小反应堆。


LENR与我们常谈的聚变和裂变都不相同。聚变和裂变需要强大的原子力量支撑,冷聚变则温和的多。NASA使用一种镍化晶体和氢离子来进行实验。氢离子被吸入镍晶格中,这种晶格在一种高频率下震动。震动刺激其镍中的电子,迫使其融入氢离子里,形成缓慢移动的中子。镍迅速地吸收了这些中子,令它们变得不稳定。为了重新获取稳定状态,中子衰变成质子和电子,这种反应令镍转变为铜,并产生能量。
LENR的亮点在于清洁与安全。聚变通常会产生快中子,快中子撞击原子核时会造成灾难性后果。LENR能减速快中子,并且不产生电离辐射和辐射废弃物。LENR的这种特质使得它合适在民用中推广。


中国:
经过20多年的质疑与争论,中国学者许驭原创的“氧核冷裂变”基础理论已经获得国内外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公认,一场改变世界的新能源技术革命或许正在由此拉开序幕.


...........

能源研究....


加拿大研发冷核聚变



冷核聚变

冷核聚变是指:在相对低温(甚至常温)下进行的核聚变反应,这种情况是针对自然界已知存在的热核聚变(恒星内部热核反应)而提出的一种概念性‘假设’,这种设想将极大的降低反应要求,可以使用更普通而且简单的设备,同时也使聚核反应更安全。

著名实验

有关冷核聚变最著名的事件是1989年的弗莱西曼-庞斯实验,由于这个当时引起轰动的实验没能够重现,20年来一直被视作科学研究的反面典型之一。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西曼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在实验室的小型装置上,用钯作阴极电解重水,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的“冷核聚变”。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始终没有人成功地重复出彭斯和弗莱什曼的实验结果,最终否定了这一成果。他们俩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这个科学史上的丑闻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操之过急以及过度炒作的典型例证。
不过,根据Physicsworld报道,上周日本知名科学家,大阪大学名誉教授Yoshiaki Arata在媒体前公开展示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常温条件下将氘气变成氦。
将氘气压入钯锆氧化物(ZrO2-Pd)后,反应容器的温度上升到70摄氏度,并且长期处于远高于室温的状态达50个小时。据称这些热量便是来自冷核聚变反应。

弗莱西曼-庞斯实验中的两位化学家的发现激起了全世界无数科学家的兴趣,纷纷开始在实验室里重复这项实验。然而,实验的结果非常令人沮丧,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再次观察到室温条件下核聚变的发生。人们开始失望,并逐渐转化为对这两位化学家诚信的怀疑。在弗莱希曼博士和庞斯博士的实验完成半年之后,美国能源部根据许多失败的实验写了一份报告,正式否定了这项轰动一时的科学发现,结论为两位科学家测量错误和为获取研究资金的不恰当动机。
许多科学家虽然也批评弗莱希曼博士和庞斯博士数据记录不完备,没有事先向同事征求足够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实验的缺憾不应抹杀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冷核聚变”的问题既有系统性的,也有技术性的,其中系统层面包括研究机构和媒体的认识不足,研究资金支撑不够等。技术层面包括没有合适的测量仪器,缺乏对材料的系统分析和完整的实验记录,以及苛刻的重复实验条件等。时隔15年,一些以前不具备的条件现在已经逐渐得以完善,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现在到了对“冷核聚变”进行重新评估的时候了。
美国著名科技评论家罗伯特·派克一直批评能源部草率否定“冷核聚变”,称“冷核聚变”虽然有不少“信徒”,但事实一直没有弄清。这些年科学家不断撰文,呼吁政府重新进行评估,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能源部科学办公室主任米德兰德·苔丝豪斯也支持对“冷核聚变”开展重新评估,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开放的”。能源部现已同意最迟在2005年初完成这项全面的评估,给“冷核聚变”一个比较客观的定性。

研究背景
核能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过程释放出来,即裂变和聚变。裂变是使原子核分裂,它就是商业核电力和简单原子弹的能源。聚变过程是两个氢原子核发生碰撞,从而聚合在一起。因为原子核具有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要得到聚变反应是极端困难的。只有在超常的高温下,原子核才会发生聚变。在太阳的中心和在氢弹中,发生的就是聚变。在氢弹中,是利用简单的裂变原子弹产生的大量热能来使氢原子核聚合。科学家们积极研究,已经提出一些利用高温聚变所产生的能量的方案,但是,由于达到必要的高温十分困难,更由于那样的高温难于维持,这样的目标至今未能实现。然而,受控聚变动力的这一前景,却一直吸引着关注我们世界能源需求的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早先有关裂变的研究一直集中在需要极高温度的方法。大约在1984年,有两位电化学家开始关注起在低温下产生聚变的课题。一位是马丁·弗莱西曼,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和南安普敦大学的电化学研究教授;另一位是斯坦利·庞斯,美国犹他大学的化学教授。他们设想,如果强行把两个氘(氢元素的一个变种)原子核挤进一个容不下两个原子核的小空间,这两个氘原子核就有可能发生聚合。金属钯的分子结构便提供了适合这种要求的小空间。


为了把氘核挤入钯金属的晶格中,他们制作了一个电解槽,电解槽里的重水中有所需要的氘原子,而电解槽的阴极是用钯制成的。他们的假说是:电流从阳极向阴极的运动会迫使氘原子核从重水移入钯的晶格,从而在那里发生聚变。因为这种聚变将会是在接近室温的条件下发生,比起在极高温度下发生的聚变,它是“冷的”。而查明聚变发生的主要线索是两个迹象:一是,发生聚变应产生的辐射,这可以通过测量放射性粒子即中子的数量来加以确定;另一个是,电解槽所产生的能量应当肯定大于提供给电解槽的电能,这可以通过测量温度来加以确定。

意大利科学家称已成功实现冷聚变生产核能


2011年11月8日消息,意大利物理学家安德烈-罗西称,他已经设法成功实现“冷聚变”,这一过程能在不产生有害辐射物的情况下,生产出大量安全核能,它有望解决全球能源危机问题。


罗西表示,他的新机器能在室温环境下使镍和氢发生聚变,产生近乎无穷无尽的能量。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科学家认为它有违物理学原理。过去的几项“冷聚变”试验均被证实是个骗局,迄今为止仍没有人能够充分解释清楚冷聚变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为什么会产生作用。美国能源部专利办公室表示,这一过程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物理学排除了室温核聚变的可能性。但是罗西称,他的E-Cat机器能够实现冷聚变,并称上个月他在博洛尼亚大学的试验中已经证实它能产生作用。 他说:“通过较低能量,可以给加热器注入一定数量的能量,并从同一台加热器中获得更多能量。最初的能量是由电阻产生的。然后反应堆在接下来的3到4小时内不需输入最初的电能,就能再生产479千瓦时能量,这种低水平的核反应会自动继续下去。我们通过消费者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看一看该过程是否能正常产生作用,以及产出能量是否会超过供应给该系统的能量。我们不想多说什么,只想制定合理的计划,让事实证明一切,消除人们的疑虑。”冷聚变的想法20世纪20年代由奥地利科学家弗里德里希-帕内特和库尔特-彼得斯提出。


尽管有一些人称他们已经实现了冷聚变,但是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科学家表示,罗西在声称他已经成功实现冷聚变前,应该能让他实验室以外的其他实验室可以复制这项试验,并对其进行分析。能源顾问乔纳森-库米说:“在独立科学家能够复制这些试验结果前,(E-Cat试验)应该被视为一个骗局。”但是能源新机构纯能源系统的CEO斯特林-艾伦称,他参加了罗西的试验演示工作,E-Cat确实能够自我持续下去。他说:“罗西演示了470千瓦能量以自我持续的方式连续输出的过程,这意味着能量输出确实足以使该装置自行运转下去。”


美国:

根据NASA的说辞,世界上1%的镍产量就可以抵消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燃煤能量供给。NASA同时也说明,碳晶格可以用来替代镍,核反应会把碳转变成氮。这一切是否意味着大家马上就能用上安全清洁的核能?实际上用于发电的5-30THz频率的镍晶格十分难以生产,与此同时、研究LENR的一些实验室也遭遇到了事故。假以时日,普罗大众也能拥有比肩钢铁侠的小反应堆。


LENR与我们常谈的聚变和裂变都不相同。聚变和裂变需要强大的原子力量支撑,冷聚变则温和的多。NASA使用一种镍化晶体和氢离子来进行实验。氢离子被吸入镍晶格中,这种晶格在一种高频率下震动。震动刺激其镍中的电子,迫使其融入氢离子里,形成缓慢移动的中子。镍迅速地吸收了这些中子,令它们变得不稳定。为了重新获取稳定状态,中子衰变成质子和电子,这种反应令镍转变为铜,并产生能量。
LENR的亮点在于清洁与安全。聚变通常会产生快中子,快中子撞击原子核时会造成灾难性后果。LENR能减速快中子,并且不产生电离辐射和辐射废弃物。LENR的这种特质使得它合适在民用中推广。


中国:
经过20多年的质疑与争论,中国学者许驭原创的“氧核冷裂变”基础理论已经获得国内外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公认,一场改变世界的新能源技术革命或许正在由此拉开序幕.


...........
伪科学版真是名不虚传啊
关于这个我刚好也读到类似的报道,貌似首先的骗局是从阿根廷开始的。不过后来确实在世界各地有冷聚变成功的报道,虽然被说是伪科学,但一直无法推翻。
我也刚看到报道说德国的核聚变有望成功。我还看到关于气泡爆裂产生瞬间对称高温来实现聚变设想,不过也没成功。

不过看来聚变真的朝着成功的方向在迈进了。可控聚变一旦成功,世界的格局就会巨变,这可是一场最深刻的革命啊!!!是大好事,但也挺吓人的。
关于这个我刚好也读到类似的报道,貌似首先的骗局是从阿根廷开始的。不过后来确实在世界各地有冷聚变成功的 ...
无法被推翻,真的是无知者无畏,争着眼睛说瞎话
bothofus 发表于 2015-11-3 22:20
无法被推翻,真的是无知者无畏,争着眼睛说瞎话
我是看了加来道雄的《物理学的未来》中说到此事的,应该不是编出来的。
加来道雄以及大部分的科学家,包括我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确实有人坚持认为可行。

但不要忽略一些事实,比如产生反重力,比如产生室温超导想象,等等都是在理论上不可能中产生的,所以加来道雄也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荒诞的结果,所以不一定无知者无畏就一定是坏事。
我是看了加来道雄的《物理学的未来》中说到此事的,应该不是编出来的。
加来道雄以及大部分的科学家,包 ...
你算什么?还包括你?
近30年前的事件又重演?当年中科院也做了类似实验,也说有超量的中子给探测到,然后就没有以后了
bothofus 发表于 2015-11-4 06:28
你算什么?还包括你?
我是看书这本书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比作者以及他所提到的任何人都重要,不是吗?

当然我在这里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罢了,可能语法上处理不当。

其实本质上你是看不起自己,科学家也是人,你也是人,也许哪天你也能成为一个伟人,你能和他们比肩。

杨振宁取得这么大成就了,不是还是被大家吐槽婚姻变成丑恶的人吗?图灵这么伟大不是还是咬了那只苹果了吗?说到底都是普通人,他们也会犯错,或者说有自己的独特性。你为啥要把他们和你身边的人区分呢?
larry0211 发表于 2015-11-4 11:49
我是看书这本书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比作者以及他所提到的任何人都重要,不是吗?

当然我在这里只是想 ...
这个我真的不知道是不是无知者无畏了,把自己看成伟人,首先你得有自知之明,精神胜利法是没有用的。不管是杨振宁还是图灵,从他们小时候开始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在做出成果之前,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学识,在他们本领域已经属于翘楚了。对于图灵来说,如果他就是个普通人,你认为别人会去找到他让他解决这个问题?你连这一点都认知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