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日子:从攻占西西里岛到解放意大利,1943~194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5:46:27
解放三部曲第二部,当当上在出来了 解放三部曲第二部,当当上在出来了


这书也是小小冰人翻译的..........不会三部曲都是他翻译的吧?今年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他翻译的作品了,好快的翻译速度啊!!!!!!!!
战斗的日子:从攻占西西里岛到解放意大利,1943~1944(三度普利策奖得主历时14年写就,献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里程碑式“二战”史诗,重现惨烈西线战役)
推荐理由1:本书是一部结合了深度报道和动人故事的杰作。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偏执、激情的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通过丰富的新材料,作者将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娓娓道来,使之跃然纸上;
推荐理由2:阿特金森通过自己对特定战场形势的理解(许多已绘制成地图附在书中),过滤了高层的战后辩解;在赋予将军们人性的弱点的同时,阿特金森也讲述了关于士兵实战经历的趣闻轶事。他还引用了许多注定要牺牲的战士的遗书,着重描述了战争的代价;
推荐理由3:阿特金森对他搜集的素材了若指掌,能够为各种复杂的情景和人物提供精辟独到的分析,掌握了几乎支持每一句话的史料,创作了少数同行能够写就的有关1944~1945西欧战场上的军事史学著作。
横渡地中海 剑指亚平宁
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
本书梳理了盟军从登陆西西里,到最终攻下罗马城的时间线,描绘了恢弘壮烈的意大利战役,诉说了无数“为自由而死”的英勇故事。
虽然进攻意大利的决定极具争议,但行动一旦开始,盟军解放意大利的决心便未曾动摇:集结的号声伴着奔涌的海浪将冲锋艇送上西西里的金色海岸,轰鸣的钢铁战车履带碾过萨莱诺平原坚固的防线,呼啸的战机在塔兰托港投下铺天盖地、如雨般密集的炸弹……阿特金森笔下,一幅雄浑与悲壮共同挥洒而就的画卷徐徐展开。
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偏执、激情的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从将军到士兵,从政客到平民,无数生命的轨迹在这段历史中会聚、燃烧。
这是第三帝国与其反抗者之间,为争夺欧洲大陆而展开的史诗战役,打响了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当马克·克拉克最终“征服”罗马时,诺曼底登陆前的最后一处障碍被彻底排除了——第三帝国末日将近。
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
里克·阿特金森曾任《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和编辑25 年,获得16 项与新闻报道、军事历史等有关的重量级奖项,是目前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历史学家。
里克·阿特金森生于德国,从芝加哥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便辗转世界各地,先后为《匹兹堡太阳早报》《堪萨斯城时报》《华盛顿邮报》负责国防、外交、情报方面的新闻报道。长期的战地报道生涯和与将士的亲密接触,使他先后写下《与士兵同战》《漫长的灰线》和《十字军东征》等超级畅销作品。
“二战”解放三部曲为其最新力作,全面记录了“二战”中欧洲及北非战场大型战役,被公认为最重真实、重记述、重人性的史诗级巨作,对“二战”历史研究作了极大的补充。
里克·阿特金森荣获三届普利策奖等16项专业大奖
作者荣获
★ 1982 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 1983 年利文斯顿新闻奖
★ 1984 年冠军媒体奖
★ 1989 年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 1989 年莫顿明茨新闻调查奖
★ 1990 年玛莎·阿尔勃朗特别奖
★ 1999 年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
★ 2003 年普利策历史奖
★ 2003 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 2003 年联邦政府历史学会亨利·亚当斯奖
★ 2007 年杰拉尔德·福特杰出报道奖
★ 2009 年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奖
★ 2010 年普利兹克军事图书馆文献“终身成就奖”
★ 2013 年诺威治大学军事史名誉博士
★ 2014 年塞缪尔·艾略特军事历史“终身成就奖”
★ 2014 年美国米德兰作家协会“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奖”
图例 1
盟军指挥系统 2
序幕 “三叉戟”会议 1
第1 章 跨越地中海 31
以杀戮终结灾难 32
最高统帅的烦恼 54
风暴似乎永不平息 68
战争是世间最美丽的景象 81
第2 章 燃烧的海岸 89
独眼巨人之地 90
钢铁兄弟,德意志 110
死于友军之手 128
腐蚀英雄的灵魂 138
第3 章 岛屿堡垒 151
孤军深入的蒙哥马利 152
攻占西西里首府 161
恶魔之首崩坏 170
不明原因发热 179
“大红一师”的不幸 188
墨西拿,新的起点 203
第4 章 萨勒诺之战 223
摇摆不定的小轴心 226
阴谋与反阴谋 236
钝化的劲旅 249
“黑色星期一” 273
残酷的序曲 287
第5 章 尸野腹地 301
“鬼城”那不勒斯 302
“寒气逼人”的冬战 314
险恶的腹地 324
毒气沸腾的巴里 338
第6 章 无望的苦寒 353
小城宿命 354
被弃后的闲逸 373
一场暴徒之战 378
丧生之勇 391
下册目录
第7 章 战场上的赌局 437
丘吉尔抛出的“鹅卵石” 438
强渡拉皮多河 447
“比斯坎”号的囚徒 474
第8 章 死亡圣地聂图诺 483
鬼魅的锚地 486
罗马前战——卡塞塔 502
突袭奇斯泰尔纳 518
第9 章 杀戮场 533
如何占领卡西诺 534
狗日的滩头 553
“复仇者行动” 578
第10 章 “四骑士”:战争、饥荒、瘟疫和死亡 591
美式“总体战” 592
山丘争夺战 602
人性是生存的“绊脚石” 628
第11 章 安齐奥僵局 641
维苏威大灾难 642
给他们点厉害尝尝 656
你们都是勇士,你们都是君子 665
成就伟大事业的前夕 676
第12 章 进军罗马 689
攻破“古斯塔夫”防线 692
一场第五集团军的表演 711
撕开卡西诺前线 735
罗马“不设防” 747
尾 声 最后的进军 764
《出版人周刊》
阿特金森用《战斗的日子》成功超越了自己的前一本普利策奖作品《破晓的军队》,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美国军队从菜鸟蜕变为主宰“二战”局势的强大力量的第二阶段。阿特金森认为,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战争,在迫使美国肩负越来越多的盟军战场责任的过程中,磨砺了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崎岖的地形、严苛的气候、强大的敌人,战场形势已然明晰:要么杀敌,要么被杀。阿特金森无情而准确地再现了美国诸位高级军官的失误和错误判断,包括英国陆军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美国的马克·克拉克将军以及他们的下属部队。错误的代价,是一线士兵的鲜血:英国人、法国人、印度人、北非人,当然还有美国人。地中海战役,总是被军人和学者忽略,只是将它当作进攻欧洲的基本目标之一。阿特金森证明了,地中海战役在打击德国力量、迫使其国防军进行防御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签》杂志
里克·阿特金森在《战斗的日子》中继续讲述着《破晓的军队》未结束的战事,他们与《黎明的炮声》一同组成了阿特金森的“二战”解放三部曲。和《破晓的军队》一样,《战斗的日子》不仅是在向普通大众再现那场错综复杂的战争,阿特金森还通过丘吉尔、罗斯福、巴顿将军以及一些相对不那么知名的将领和士兵的视角,赋予了这场战争更多人性的思考。本书研究深入、叙述精彩,再现了决策和战斗的现场状况。少数评论家认为本书对命令、决策的分析较少,且视角偏向美国人,有的部分描写过于绚丽。但总体而言,《战斗的日子》是“对美国第五集团军的军人及意大利战役最为直观的展现”。
《书单》杂志 杰伊·弗里曼
在北非击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后,兴奋的温斯顿·丘吉尔打算进攻“欧洲的软腹部”。他相信,征服西西里岛,并迅速登陆意大利半岛,可以削弱敌人入侵英吉利海峡的意图。阿特金森曾获得过普利策奖,本书是其解放三部曲的第二部,对意大利战役进行了综合探讨。英、美两国的战争规划者在这场战役的必要性上有着巨大分歧,盟军的初期进攻杂乱无章、缺少配合……虽然有诸多弊端,但他们依然取得了胜利,并最终于1944 年6 月解放了罗马。阿特金森在书中描述了普通士兵对盟军行动的困惑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千难万苦,并对部分高级指挥官的性格进行了有趣的解读。最后,他给读者们留下了一个问题:我们为这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真的值得吗?
亚马逊网
2007 年11 月亚马逊月度最佳书籍。超越一本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已属不易,在讲述“二战”故事时得到突破更是难上加难——但里克·阿特金森用《战斗的日子》完成了这个双重奇迹。他的上一部作品《破晓的军队》获得了2003 年普利策历史奖,但随后,阿特金森对“二战”解放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设立了更高的标准。他用更为丰富的历史观点、战术研究及冷静的一线观察来解读每一个战场。书中并没有好莱坞式的虚张声势,在阿特金森的书中,士兵们更多是为捍卫荣誉,而非为赢得他人赞颂而战。“我们勇敢前进,是怕落在旁边那个家伙的后面,遭人笑话。”一名士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浴血奋战,是因为旁边的人在浴血奋战;我们光荣牺牲,是因为旁边的人也光荣牺牲。”于是,这样一本凝结着勇气与哀伤,象征着最伟大一代人的决心的作品诞生了。
《华尔街日报》
庄严宏伟……阿特金森的成就在于把惊人的研究和极为有序的叙述融合在一起,并用最有力、优雅的文笔将这部战争史诗呈现给读者。
《华盛顿邮报》
里程碑式著作……凭借这本书,里克·阿特金森继承了布鲁斯·卡顿和斯蒂芬·安布罗斯的光荣传统,巩固了自己在美国大众历史学家中的地位。
《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彻底的艺术著作,堪称叙述文学史上的奇迹……阿特金森让你铭记战争给士兵们留下的印记。
《费城问询报》
阿特金森在描述细节方面,拥有一双记者的眼睛;在宏观图景上,又拥有一名历史学家的扎实功底……《战斗的日子》叙述清晰、主题专注,进一步吊起了人们对“二战”解放三部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迈克尔·霍华德爵士
里克·阿特金森对意大利战役的描写充满了智慧,让他的书成为了“二战”史中的杰出作品。
《纽约时报》书评
三部曲系列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绚丽多彩的画面。在洋洋洒洒数千页中,作者研究细致入微、眼光独到,细节无一疏漏,可读性极强。
《时代》周刊
三部曲花费了阿特金森14 年时光,所花时间是战争本身的两倍之多。他在恢宏的三部曲中以悲悯的视角和冷厉的笔锋对战争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波士顿环球报》
该系列著作令人振奋不已、难以忘怀……它在文学史上取得的成就,与书中所描绘的军事胜利在现代史上的意义不相上下。
《名利场》
娴熟的叙事技巧完美地呈现了精心安排的、史诗般的战斗进程。伟大的一代几乎消失殆尽……“‘二战’解放三部曲”是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
《里士满时讯报》
阿特金森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他引述士兵和军官的经历,构成了一次超乎想象的冲突。他在非人道的环境下,让人类的一丝人性得以幸存。书中的大量段落,用优美的文风描绘了人类的勇气和堕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慢慢思索……他的书是对人性最恰如其分的礼赞。
《陆军》杂志
“‘二战’解放三部曲”的每一本都兼具了出色的研究和写作水准。高水准的创作从第一本书的序言开始,一直延续到最后一本书的结语。


这书也是小小冰人翻译的..........不会三部曲都是他翻译的吧?今年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他翻译的作品了,好快的翻译速度啊!!!!!!!!
战斗的日子:从攻占西西里岛到解放意大利,1943~1944(三度普利策奖得主历时14年写就,献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里程碑式“二战”史诗,重现惨烈西线战役)
推荐理由1:本书是一部结合了深度报道和动人故事的杰作。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偏执、激情的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通过丰富的新材料,作者将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娓娓道来,使之跃然纸上;
推荐理由2:阿特金森通过自己对特定战场形势的理解(许多已绘制成地图附在书中),过滤了高层的战后辩解;在赋予将军们人性的弱点的同时,阿特金森也讲述了关于士兵实战经历的趣闻轶事。他还引用了许多注定要牺牲的战士的遗书,着重描述了战争的代价;
推荐理由3:阿特金森对他搜集的素材了若指掌,能够为各种复杂的情景和人物提供精辟独到的分析,掌握了几乎支持每一句话的史料,创作了少数同行能够写就的有关1944~1945西欧战场上的军事史学著作。
横渡地中海 剑指亚平宁
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
本书梳理了盟军从登陆西西里,到最终攻下罗马城的时间线,描绘了恢弘壮烈的意大利战役,诉说了无数“为自由而死”的英勇故事。
虽然进攻意大利的决定极具争议,但行动一旦开始,盟军解放意大利的决心便未曾动摇:集结的号声伴着奔涌的海浪将冲锋艇送上西西里的金色海岸,轰鸣的钢铁战车履带碾过萨莱诺平原坚固的防线,呼啸的战机在塔兰托港投下铺天盖地、如雨般密集的炸弹……阿特金森笔下,一幅雄浑与悲壮共同挥洒而就的画卷徐徐展开。
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偏执、激情的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从将军到士兵,从政客到平民,无数生命的轨迹在这段历史中会聚、燃烧。
这是第三帝国与其反抗者之间,为争夺欧洲大陆而展开的史诗战役,打响了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当马克·克拉克最终“征服”罗马时,诺曼底登陆前的最后一处障碍被彻底排除了——第三帝国末日将近。
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
里克·阿特金森曾任《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和编辑25 年,获得16 项与新闻报道、军事历史等有关的重量级奖项,是目前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历史学家。
里克·阿特金森生于德国,从芝加哥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便辗转世界各地,先后为《匹兹堡太阳早报》《堪萨斯城时报》《华盛顿邮报》负责国防、外交、情报方面的新闻报道。长期的战地报道生涯和与将士的亲密接触,使他先后写下《与士兵同战》《漫长的灰线》和《十字军东征》等超级畅销作品。
“二战”解放三部曲为其最新力作,全面记录了“二战”中欧洲及北非战场大型战役,被公认为最重真实、重记述、重人性的史诗级巨作,对“二战”历史研究作了极大的补充。
里克·阿特金森荣获三届普利策奖等16项专业大奖
作者荣获
★ 1982 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 1983 年利文斯顿新闻奖
★ 1984 年冠军媒体奖
★ 1989 年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 1989 年莫顿明茨新闻调查奖
★ 1990 年玛莎·阿尔勃朗特别奖
★ 1999 年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
★ 2003 年普利策历史奖
★ 2003 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 2003 年联邦政府历史学会亨利·亚当斯奖
★ 2007 年杰拉尔德·福特杰出报道奖
★ 2009 年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奖
★ 2010 年普利兹克军事图书馆文献“终身成就奖”
★ 2013 年诺威治大学军事史名誉博士
★ 2014 年塞缪尔·艾略特军事历史“终身成就奖”
★ 2014 年美国米德兰作家协会“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奖”
图例 1
盟军指挥系统 2
序幕 “三叉戟”会议 1
第1 章 跨越地中海 31
以杀戮终结灾难 32
最高统帅的烦恼 54
风暴似乎永不平息 68
战争是世间最美丽的景象 81
第2 章 燃烧的海岸 89
独眼巨人之地 90
钢铁兄弟,德意志 110
死于友军之手 128
腐蚀英雄的灵魂 138
第3 章 岛屿堡垒 151
孤军深入的蒙哥马利 152
攻占西西里首府 161
恶魔之首崩坏 170
不明原因发热 179
“大红一师”的不幸 188
墨西拿,新的起点 203
第4 章 萨勒诺之战 223
摇摆不定的小轴心 226
阴谋与反阴谋 236
钝化的劲旅 249
“黑色星期一” 273
残酷的序曲 287
第5 章 尸野腹地 301
“鬼城”那不勒斯 302
“寒气逼人”的冬战 314
险恶的腹地 324
毒气沸腾的巴里 338
第6 章 无望的苦寒 353
小城宿命 354
被弃后的闲逸 373
一场暴徒之战 378
丧生之勇 391
下册目录
第7 章 战场上的赌局 437
丘吉尔抛出的“鹅卵石” 438
强渡拉皮多河 447
“比斯坎”号的囚徒 474
第8 章 死亡圣地聂图诺 483
鬼魅的锚地 486
罗马前战——卡塞塔 502
突袭奇斯泰尔纳 518
第9 章 杀戮场 533
如何占领卡西诺 534
狗日的滩头 553
“复仇者行动” 578
第10 章 “四骑士”:战争、饥荒、瘟疫和死亡 591
美式“总体战” 592
山丘争夺战 602
人性是生存的“绊脚石” 628
第11 章 安齐奥僵局 641
维苏威大灾难 642
给他们点厉害尝尝 656
你们都是勇士,你们都是君子 665
成就伟大事业的前夕 676
第12 章 进军罗马 689
攻破“古斯塔夫”防线 692
一场第五集团军的表演 711
撕开卡西诺前线 735
罗马“不设防” 747
尾 声 最后的进军 764
《出版人周刊》
阿特金森用《战斗的日子》成功超越了自己的前一本普利策奖作品《破晓的军队》,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美国军队从菜鸟蜕变为主宰“二战”局势的强大力量的第二阶段。阿特金森认为,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战争,在迫使美国肩负越来越多的盟军战场责任的过程中,磨砺了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崎岖的地形、严苛的气候、强大的敌人,战场形势已然明晰:要么杀敌,要么被杀。阿特金森无情而准确地再现了美国诸位高级军官的失误和错误判断,包括英国陆军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美国的马克·克拉克将军以及他们的下属部队。错误的代价,是一线士兵的鲜血:英国人、法国人、印度人、北非人,当然还有美国人。地中海战役,总是被军人和学者忽略,只是将它当作进攻欧洲的基本目标之一。阿特金森证明了,地中海战役在打击德国力量、迫使其国防军进行防御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签》杂志
里克·阿特金森在《战斗的日子》中继续讲述着《破晓的军队》未结束的战事,他们与《黎明的炮声》一同组成了阿特金森的“二战”解放三部曲。和《破晓的军队》一样,《战斗的日子》不仅是在向普通大众再现那场错综复杂的战争,阿特金森还通过丘吉尔、罗斯福、巴顿将军以及一些相对不那么知名的将领和士兵的视角,赋予了这场战争更多人性的思考。本书研究深入、叙述精彩,再现了决策和战斗的现场状况。少数评论家认为本书对命令、决策的分析较少,且视角偏向美国人,有的部分描写过于绚丽。但总体而言,《战斗的日子》是“对美国第五集团军的军人及意大利战役最为直观的展现”。
《书单》杂志 杰伊·弗里曼
在北非击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后,兴奋的温斯顿·丘吉尔打算进攻“欧洲的软腹部”。他相信,征服西西里岛,并迅速登陆意大利半岛,可以削弱敌人入侵英吉利海峡的意图。阿特金森曾获得过普利策奖,本书是其解放三部曲的第二部,对意大利战役进行了综合探讨。英、美两国的战争规划者在这场战役的必要性上有着巨大分歧,盟军的初期进攻杂乱无章、缺少配合……虽然有诸多弊端,但他们依然取得了胜利,并最终于1944 年6 月解放了罗马。阿特金森在书中描述了普通士兵对盟军行动的困惑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千难万苦,并对部分高级指挥官的性格进行了有趣的解读。最后,他给读者们留下了一个问题:我们为这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真的值得吗?
亚马逊网
2007 年11 月亚马逊月度最佳书籍。超越一本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已属不易,在讲述“二战”故事时得到突破更是难上加难——但里克·阿特金森用《战斗的日子》完成了这个双重奇迹。他的上一部作品《破晓的军队》获得了2003 年普利策历史奖,但随后,阿特金森对“二战”解放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设立了更高的标准。他用更为丰富的历史观点、战术研究及冷静的一线观察来解读每一个战场。书中并没有好莱坞式的虚张声势,在阿特金森的书中,士兵们更多是为捍卫荣誉,而非为赢得他人赞颂而战。“我们勇敢前进,是怕落在旁边那个家伙的后面,遭人笑话。”一名士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浴血奋战,是因为旁边的人在浴血奋战;我们光荣牺牲,是因为旁边的人也光荣牺牲。”于是,这样一本凝结着勇气与哀伤,象征着最伟大一代人的决心的作品诞生了。
《华尔街日报》
庄严宏伟……阿特金森的成就在于把惊人的研究和极为有序的叙述融合在一起,并用最有力、优雅的文笔将这部战争史诗呈现给读者。
《华盛顿邮报》
里程碑式著作……凭借这本书,里克·阿特金森继承了布鲁斯·卡顿和斯蒂芬·安布罗斯的光荣传统,巩固了自己在美国大众历史学家中的地位。
《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彻底的艺术著作,堪称叙述文学史上的奇迹……阿特金森让你铭记战争给士兵们留下的印记。
《费城问询报》
阿特金森在描述细节方面,拥有一双记者的眼睛;在宏观图景上,又拥有一名历史学家的扎实功底……《战斗的日子》叙述清晰、主题专注,进一步吊起了人们对“二战”解放三部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迈克尔·霍华德爵士
里克·阿特金森对意大利战役的描写充满了智慧,让他的书成为了“二战”史中的杰出作品。
《纽约时报》书评
三部曲系列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绚丽多彩的画面。在洋洋洒洒数千页中,作者研究细致入微、眼光独到,细节无一疏漏,可读性极强。
《时代》周刊
三部曲花费了阿特金森14 年时光,所花时间是战争本身的两倍之多。他在恢宏的三部曲中以悲悯的视角和冷厉的笔锋对战争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波士顿环球报》
该系列著作令人振奋不已、难以忘怀……它在文学史上取得的成就,与书中所描绘的军事胜利在现代史上的意义不相上下。
《名利场》
娴熟的叙事技巧完美地呈现了精心安排的、史诗般的战斗进程。伟大的一代几乎消失殆尽……“‘二战’解放三部曲”是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
《里士满时讯报》
阿特金森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他引述士兵和军官的经历,构成了一次超乎想象的冲突。他在非人道的环境下,让人类的一丝人性得以幸存。书中的大量段落,用优美的文风描绘了人类的勇气和堕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慢慢思索……他的书是对人性最恰如其分的礼赞。
《陆军》杂志
“‘二战’解放三部曲”的每一本都兼具了出色的研究和写作水准。高水准的创作从第一本书的序言开始,一直延续到最后一本书的结语。
这本书一定会买的!
先顶下再说


非常好的作品,没想到这么快就出版了,祝贺祝贺!
当初曾受邀参与第一部《破晓的军队》的翻译,试译通过后一谈及翻译时间,因为出版方给的太短,只好放弃。现在把当初试译的片段贴在下面,就算是凑个兴吧:{:soso_e112:}

拂晓出击的大军(暂译名)


1  旅 程(暂译名)


与“荷兰人”开的一次会议
(“固执的荷兰人”是罗斯福在本章后文里的自称)



1942年10月21日(星期三),上午10点过几分钟,一架海军双引擎客机冲破笼罩在华盛顿上空的低矮阴云,然后机身一斜,沿着波托马克河向它的终点阿纳卡斯蒂亚机场飞去。当国会大厦的白色圆顶隐约可见时,海军少将亨利肯特休伊特不禁稍稍松了一口气。休伊特在天亮以前做出决定,从诺福克附近的总部乘飞机赶往华盛顿,而不是忍受穿越整个弗吉尼亚州5个小时的车程。但是浓雾突然袭来,为了钻出云层,飞机在首都上空焦急地盘旋了一个小时。尽管平日里休伊特是个谦和之人,这样的耽搁却让他恼火不已。罗斯福总统亲自召他去白宫参加这次秘密会议,虽然这次会议很可能比一次礼节性的邀请强不了多少,但是在美国决定发起解放欧洲的第一次出击的当下,让他的总司令久等是万万不行的。

肯特休伊特看上去不大像一名军人。他现年55岁,有一个高高的、书生气十足的额头和灰白色的头发。一次在一艘军舰的舰桥上,身着日常穿的制服、脖子底下垂着肥厚双下巴的他,被一位英国海军上将形容为“一个胖胖的,身穿卡其布军装的邋里邋遢的家伙,”这番评论的意味与其说是亲切,还不如说是准确。即便是今天上午,尽管他袖口上的海军将官金色穗带缀得整整齐齐,穿了一身华丽制服的他仍旧显得有点窝囊。休伊特是土生土长的新泽西州哈肯萨克人,他的父亲是一名机械工程师,祖父则担任过特伦顿钢铁厂的董事长。他有一个叔叔曾做过纽约市长,另一个叔叔当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肯特自己选择了海军,但是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帆具操作期间,据说身为海军军校学员的他,在“给帆缆索具注柏油”作业时还曾经因为恐高而吓得发抖。作为一名乡下来的小年轻,他喜欢跳火鸡舞;尽管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摆弄他的计算尺,或是参加他所在的共济会分会的聚会。

然而,休伊特还是成了一名杰出的水兵。他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参加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大白舰队为期15个月的环球航行,并展示了这样一种航行本领:星星看上去就像是在他的手里升起落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为驱逐舰舰长的他以其英勇行为获得了海军十字勋章。后来,他担任了海军学院的数学系主任。在德国入侵波兰后,整整两年,他一直都在为横跨北大西洋纽芬兰和冰岛之间运送战争物资的船队担任护航任务。

1942年4月,休伊特奉命赶往汉普顿锚地①,指挥大西洋舰队新成立的两栖部队;当年夏天,罗斯福决定发起夺取北非的“火炬行动”。两支庞大的舰队将运送超过10万人的大军从海滩入侵登陆。一支舰队从英国出发,航程2800英里,目的地为阿尔及利亚,运输船只大部分来自英国,运送的部队以美国士兵为主。另一支舰队即休伊特指挥的第34特混舰队,这支舰队拥有超过100艘美国舰船,它将运送33,843名美国士兵从汉普顿锚地和其他美国港口出发,航程4500英里,目的地为摩洛哥。火炬行动的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在10月13日的一则电文中,将这项使命精简为26个字:“整体来看,这次行动的目的是占领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并尽早拿下突尼斯。”盟军实施火炬行动的更大的雄心已由罗斯福和丘吉尔清楚地阐明:“完全控制从大西洋到红海一线的北非。”

透过机翼上的一个小窗口,休伊特可以看到晚秋小阳春时节下的首都光景。满目一片色彩斑斓——深红色,橙色,琥珀色,还有尚带绿色的垂死的树叶——从林肯纪念堂周围的榆树一直延伸到国家大教堂那边的橡树和枫树林。在波托马克河对岸,新落成的五角大楼建筑填满了阿灵顿国家公墓与河流之间的那片名叫赫尔斯博特姆的空地。笑话已经在这个五角形的巨大迷宫里流传开来,包括一名西联电讯公司的男孩的故事,他在一个星期五进了五角大楼,然后在周一以一名中校的身份重新出现。虽然它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陆军仍然在这座城市的其他地方另外租了35处办公地点。愤世嫉俗者们嘲讽说,如果军队能够像占领华盛顿那样迅速地夺取敌人的土地,这场战争很可能在一周之内就会结束。

。。。。。。

① 汉普顿锚地(Hampton Roads):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基地所在地,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东南,包括诺福克海军基地在内等一系列设施。

非常好的作品,没想到这么快就出版了,祝贺祝贺!
当初曾受邀参与第一部《破晓的军队》的翻译,试译通过后一谈及翻译时间,因为出版方给的太短,只好放弃。现在把当初试译的片段贴在下面,就算是凑个兴吧:{:soso_e112:}

拂晓出击的大军(暂译名)


1  旅 程(暂译名)


与“荷兰人”开的一次会议
(“固执的荷兰人”是罗斯福在本章后文里的自称)



1942年10月21日(星期三),上午10点过几分钟,一架海军双引擎客机冲破笼罩在华盛顿上空的低矮阴云,然后机身一斜,沿着波托马克河向它的终点阿纳卡斯蒂亚机场飞去。当国会大厦的白色圆顶隐约可见时,海军少将亨利肯特休伊特不禁稍稍松了一口气。休伊特在天亮以前做出决定,从诺福克附近的总部乘飞机赶往华盛顿,而不是忍受穿越整个弗吉尼亚州5个小时的车程。但是浓雾突然袭来,为了钻出云层,飞机在首都上空焦急地盘旋了一个小时。尽管平日里休伊特是个谦和之人,这样的耽搁却让他恼火不已。罗斯福总统亲自召他去白宫参加这次秘密会议,虽然这次会议很可能比一次礼节性的邀请强不了多少,但是在美国决定发起解放欧洲的第一次出击的当下,让他的总司令久等是万万不行的。

肯特休伊特看上去不大像一名军人。他现年55岁,有一个高高的、书生气十足的额头和灰白色的头发。一次在一艘军舰的舰桥上,身着日常穿的制服、脖子底下垂着肥厚双下巴的他,被一位英国海军上将形容为“一个胖胖的,身穿卡其布军装的邋里邋遢的家伙,”这番评论的意味与其说是亲切,还不如说是准确。即便是今天上午,尽管他袖口上的海军将官金色穗带缀得整整齐齐,穿了一身华丽制服的他仍旧显得有点窝囊。休伊特是土生土长的新泽西州哈肯萨克人,他的父亲是一名机械工程师,祖父则担任过特伦顿钢铁厂的董事长。他有一个叔叔曾做过纽约市长,另一个叔叔当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肯特自己选择了海军,但是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帆具操作期间,据说身为海军军校学员的他,在“给帆缆索具注柏油”作业时还曾经因为恐高而吓得发抖。作为一名乡下来的小年轻,他喜欢跳火鸡舞;尽管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摆弄他的计算尺,或是参加他所在的共济会分会的聚会。

然而,休伊特还是成了一名杰出的水兵。他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参加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大白舰队为期15个月的环球航行,并展示了这样一种航行本领:星星看上去就像是在他的手里升起落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为驱逐舰舰长的他以其英勇行为获得了海军十字勋章。后来,他担任了海军学院的数学系主任。在德国入侵波兰后,整整两年,他一直都在为横跨北大西洋纽芬兰和冰岛之间运送战争物资的船队担任护航任务。

1942年4月,休伊特奉命赶往汉普顿锚地①,指挥大西洋舰队新成立的两栖部队;当年夏天,罗斯福决定发起夺取北非的“火炬行动”。两支庞大的舰队将运送超过10万人的大军从海滩入侵登陆。一支舰队从英国出发,航程2800英里,目的地为阿尔及利亚,运输船只大部分来自英国,运送的部队以美国士兵为主。另一支舰队即休伊特指挥的第34特混舰队,这支舰队拥有超过100艘美国舰船,它将运送33,843名美国士兵从汉普顿锚地和其他美国港口出发,航程4500英里,目的地为摩洛哥。火炬行动的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在10月13日的一则电文中,将这项使命精简为26个字:“整体来看,这次行动的目的是占领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并尽早拿下突尼斯。”盟军实施火炬行动的更大的雄心已由罗斯福和丘吉尔清楚地阐明:“完全控制从大西洋到红海一线的北非。”

透过机翼上的一个小窗口,休伊特可以看到晚秋小阳春时节下的首都光景。满目一片色彩斑斓——深红色,橙色,琥珀色,还有尚带绿色的垂死的树叶——从林肯纪念堂周围的榆树一直延伸到国家大教堂那边的橡树和枫树林。在波托马克河对岸,新落成的五角大楼建筑填满了阿灵顿国家公墓与河流之间的那片名叫赫尔斯博特姆的空地。笑话已经在这个五角形的巨大迷宫里流传开来,包括一名西联电讯公司的男孩的故事,他在一个星期五进了五角大楼,然后在周一以一名中校的身份重新出现。虽然它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陆军仍然在这座城市的其他地方另外租了35处办公地点。愤世嫉俗者们嘲讽说,如果军队能够像占领华盛顿那样迅速地夺取敌人的土地,这场战争很可能在一周之内就会结束。

。。。。。。

① 汉普顿锚地(Hampton Roads):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基地所在地,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东南,包括诺福克海军基地在内等一系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