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连环战”天野少将被击毙?老湿手把手教你辨真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56:32


根据我国某些“研究者”的说法,1932年李延禄指挥的“镜泊湖连环战”歼灭关东军天野旅团7000余人,天野少将被击毙(高岭子战斗),其中墙缝战斗歼灭日军3500人以上,自己伤亡仅7人。7:3500=1:500,OK,真是了不起,天野少将遇到李延禄真是倒霉到家了,哈哈!

且慢!天野旅团真的从此消失了吗?抱着这个疑团,我查了查日军第二师团沿革历史资料,结果查到第二师团的步兵第十五旅团(也即1932年时的“天野旅团”)一直存在到1940年该师团整编,经过整编,第二师团取消旅团建制,改为下辖三个步兵联队等单位,这样的改编在日军中很常见,很正常。如果说取消建制就是证明该旅团被歼灭了,那难道同时被取消的步兵第三旅团也被歼灭了?整编在“镜泊湖连环战”之后八年才进行,跟这一战有毛关系?

同样还查到,第二师团在1933年就调回日本,李延禄他们当然看不到步兵第十五旅团的活动迹象了,不要说第15旅团,整个师团你都看不着了,所以这证明了第二师团被歼灭?想一想吧,这逻辑是不是很滑稽?当然了,某些人又要辩解说,调回国肯定就是因为被歼灭失去战斗力了,对此我只能说:请远离传销!

这还没完。关于天野六郎,还有更好玩的东西。

1932年出版的日文《满蒙问题资料 第二十七集》中收入了步兵第十五旅团长天野六郎少将就方正战斗的战功授予“方正支队”的赏词,这场战斗可是发生在“镜泊湖连环战”之后,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天野少将这时候应该已经人间蒸发了。

本戦闘に方り我連隊(步兵第三十联队)に対し旅団長より左の賞詞を与えられたり

賞詞

方正支隊

 右ハ吉林軍ノ方正攻撃ヲ推進スル為メ遠ク夾信子ニ派遣セラレタルカ会々昭和七年四月一日一万有余ノ吉林軍、反吉林軍ノ反撃ヲ受ケテ総退却ヲ実施スルニ当リ克ク寡少ナル兵力ヲ以テ優勢ナル敵ノ急追ヲ阻止シ吉林軍ヲ収容シテ壊乱ノ破滅ヨリ救出シタルノミナラス先ニ桂大隊カ敵ノ重囲ヲ受ケツツ頑強ニ死守セシ夾信子部落ヲ拠点トシ該大隊ヲ併セ指揮シ支隊ノ主力ヲ提ケテ敵ノ左翼ニ向ヒ果敢ナル攻勢ヲ採リ遂ニ敵線ニ突入シ敵ニ多大ノ損害ヲ与ヘテ之ヲ撃退シタル動作ハ諸兵種ノ密接ナル協同ト支隊長以下将兵ノ崇高ナル犠牲的精神ノ発露ニシテ大ニ皇軍ノ威武ヲ宣揚シタルモノト認メ茲に賞詞ヲ与フ

昭和七年四月三日

歩兵第十五旅団長

陸軍少将 天野六郎

这还没完,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网站上收录的日本陆军机密文件《第2師団職員表 昭和8年8月10日~9年3月20日》中,天野六郎的名字和步兵第十五旅团的番号赫然在目:



原来1933年人家天野六郎还活得好好的,不知道他是在哪个维度里被“击毙”了?

第二师团的文件可不止这一份,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在这个网站里进一步查阅,完全免费,动动鼠标和键盘就行,本人就不代劳了。

另外根据萨苏看到的天野墓碑,天野六郎在1934年转为预备役,1964年9月26日去世。原来他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还活得很好,很健康。

天野1934年离职也是因为患病,不是因为什么惨败,真要损失了7000多人,就不是去职这么简单噜。

顺便说一下,前面提到的1932年4月1日方正南方战斗中日军损失为战死3人、负伤11人,据称对方遗弃尸体300。这场战斗并非特例,日军在东北的反游击战的绝大部分战斗中都是损失轻微或者没有损失,总之伤亡不大。抗日武装的战斗力与日军相比过于低劣,一场战斗能杀伤日军数人就算不错了,当然,杀伤几十人的也有,但不多。我记得曾看过的资料中有记载第二师团1932在东北死亡五十多人,在各部中算是死人比较多的了,这似可说明墙缝战斗消灭了日军排级部队,但还需要更详细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有的人口口声声说什么日军战斗力被神化了,马占山江桥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平型关等都证明了这点。这当然是胡扯,江桥战役中日军的损失大部分是冻伤造成,战死也就100人左右,不过这对日军来说已经是很高的伤亡了,还是很惨痛滴,马占山老头子打日本确实了得,不必继续无限吹。1932年淞沪战争日军伤亡不到三千,中国军队伤亡是日军的四倍以上。能杀伤这么多日军已经是非常卓著的战绩了,对日军来说那是相当的惨痛,之前满洲事变才伤亡几个人?没必要无限吹。中方参战部队包括最精锐的中央军第五军,所以才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取得这样的成就,数千日军是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和上海人民共同取得滴成果,还是很值得中国人民自豪地。平型关战斗日军实际损失也就二、三百(大部分属于非战斗单位,有些人没枪),援军伤亡至多数十人。共军伤亡有不同版本,最高的是说伤亡一千多,光腰站阻击援军就伤亡300。最少的数字也是伤亡600多,实际上不止。至于什么几百朝鲜民工啦,伤员啦,那都是脑补。伤员是有,但是不多,再说屠杀(不好意思,是误杀)伤员也好意思算成战果?实话实说,一场短暂的战斗消灭数百日军,这战果还不错,不必无限吹,真要吹这个还不如吹一吹八一三淞沪抗战和忻口会战,日军伤亡几百人算个事儿?第五师团伤亡几百人算个事儿?(其实是算事儿的,但按照某些人的标准就不算,日军如果不伤亡个几千人那就是故意造假,可怜的鬼子连死多少人都必须按照我们的规定,呵呵)

第二师团的相关资料不少,特别是该师团后来还参加了太平洋战争,绝不是一支默默无闻的部队。只要有条件(当然不是我),还是很容易搞清楚的。除了冥顽不化的红小将,下面的资料必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希望你们能多加利用。

第二师团部队史相关资料(原步兵第十五旅团下辖步兵第十六和第三十联队,整编时第三十联队调出):

第二师団の栄光と悲剧の歴史   第二师団勇会   2000
あやめ戦记 歩兵第十六连队と太平洋戦争   あやめ戦记刊行会  1975
新发田联队史   野崎武   1984
散華の遺光  松田時次 1983
远きビルマよ : 歩兵第十六连队第一机関铳中队戦记   越村队戦记刊行会  1971
歩兵第四联队史   重阳会  1974
戦争と歩兵第四联队 栄光か悲剧かその歴史  村山磐  1987
若松联队回想録  星半叁郎  1967
若松联队写真集 : 栄光の五十年  若松联队写真集编纂委员会  1978
若松聯隊全史 阿部輝郎 1998
歩兵第叁十联队史. 第2巻  歩兵第五十叁联队戦友会  1982
工兵第二联队戦记   工兵第二联队戦记编集委员会   1986
骑兵捜索第二联队戦史   骑兵捜索第二联队戦友会   1987
炎热下の死闘?第二师団卫生队戦史?非戦闘部队の戦闘记録 大东亜戦争秘録   第二师団卫生队戦史编集委员会   1977
勇一叁一叁転戦记   勇1313転戦记编集実行委员会   1990
駄马补给二万粁 第2师団第3兵站辎重兵中队   近叁男太  1975
阵中日誌 2v   第二师団第五兵站辎重兵中队  1970
云南省龙陵の响き(野砲兵第二联队の戦闘?云南正面の作戦暦日表)大东亜戦争における第二师団司令部行动概记(勇第1339部队)   勇部队
不屈の输送?上巻 辎重兵第二联队史记?仙台编制辎重兵队记   亀井久兵卫他   1990


根据我国某些“研究者”的说法,1932年李延禄指挥的“镜泊湖连环战”歼灭关东军天野旅团7000余人,天野少将被击毙(高岭子战斗),其中墙缝战斗歼灭日军3500人以上,自己伤亡仅7人。7:3500=1:500,OK,真是了不起,天野少将遇到李延禄真是倒霉到家了,哈哈!

且慢!天野旅团真的从此消失了吗?抱着这个疑团,我查了查日军第二师团沿革历史资料,结果查到第二师团的步兵第十五旅团(也即1932年时的“天野旅团”)一直存在到1940年该师团整编,经过整编,第二师团取消旅团建制,改为下辖三个步兵联队等单位,这样的改编在日军中很常见,很正常。如果说取消建制就是证明该旅团被歼灭了,那难道同时被取消的步兵第三旅团也被歼灭了?整编在“镜泊湖连环战”之后八年才进行,跟这一战有毛关系?

同样还查到,第二师团在1933年就调回日本,李延禄他们当然看不到步兵第十五旅团的活动迹象了,不要说第15旅团,整个师团你都看不着了,所以这证明了第二师团被歼灭?想一想吧,这逻辑是不是很滑稽?当然了,某些人又要辩解说,调回国肯定就是因为被歼灭失去战斗力了,对此我只能说:请远离传销!

这还没完。关于天野六郎,还有更好玩的东西。

1932年出版的日文《满蒙问题资料 第二十七集》中收入了步兵第十五旅团长天野六郎少将就方正战斗的战功授予“方正支队”的赏词,这场战斗可是发生在“镜泊湖连环战”之后,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天野少将这时候应该已经人间蒸发了。

本戦闘に方り我連隊(步兵第三十联队)に対し旅団長より左の賞詞を与えられたり

賞詞

方正支隊

 右ハ吉林軍ノ方正攻撃ヲ推進スル為メ遠ク夾信子ニ派遣セラレタルカ会々昭和七年四月一日一万有余ノ吉林軍、反吉林軍ノ反撃ヲ受ケテ総退却ヲ実施スルニ当リ克ク寡少ナル兵力ヲ以テ優勢ナル敵ノ急追ヲ阻止シ吉林軍ヲ収容シテ壊乱ノ破滅ヨリ救出シタルノミナラス先ニ桂大隊カ敵ノ重囲ヲ受ケツツ頑強ニ死守セシ夾信子部落ヲ拠点トシ該大隊ヲ併セ指揮シ支隊ノ主力ヲ提ケテ敵ノ左翼ニ向ヒ果敢ナル攻勢ヲ採リ遂ニ敵線ニ突入シ敵ニ多大ノ損害ヲ与ヘテ之ヲ撃退シタル動作ハ諸兵種ノ密接ナル協同ト支隊長以下将兵ノ崇高ナル犠牲的精神ノ発露ニシテ大ニ皇軍ノ威武ヲ宣揚シタルモノト認メ茲に賞詞ヲ与フ

昭和七年四月三日

歩兵第十五旅団長

陸軍少将 天野六郎

这还没完,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网站上收录的日本陆军机密文件《第2師団職員表 昭和8年8月10日~9年3月20日》中,天野六郎的名字和步兵第十五旅团的番号赫然在目:



原来1933年人家天野六郎还活得好好的,不知道他是在哪个维度里被“击毙”了?

第二师团的文件可不止这一份,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在这个网站里进一步查阅,完全免费,动动鼠标和键盘就行,本人就不代劳了。

另外根据萨苏看到的天野墓碑,天野六郎在1934年转为预备役,1964年9月26日去世。原来他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还活得很好,很健康。

天野1934年离职也是因为患病,不是因为什么惨败,真要损失了7000多人,就不是去职这么简单噜。

顺便说一下,前面提到的1932年4月1日方正南方战斗中日军损失为战死3人、负伤11人,据称对方遗弃尸体300。这场战斗并非特例,日军在东北的反游击战的绝大部分战斗中都是损失轻微或者没有损失,总之伤亡不大。抗日武装的战斗力与日军相比过于低劣,一场战斗能杀伤日军数人就算不错了,当然,杀伤几十人的也有,但不多。我记得曾看过的资料中有记载第二师团1932在东北死亡五十多人,在各部中算是死人比较多的了,这似可说明墙缝战斗消灭了日军排级部队,但还需要更详细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有的人口口声声说什么日军战斗力被神化了,马占山江桥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平型关等都证明了这点。这当然是胡扯,江桥战役中日军的损失大部分是冻伤造成,战死也就100人左右,不过这对日军来说已经是很高的伤亡了,还是很惨痛滴,马占山老头子打日本确实了得,不必继续无限吹。1932年淞沪战争日军伤亡不到三千,中国军队伤亡是日军的四倍以上。能杀伤这么多日军已经是非常卓著的战绩了,对日军来说那是相当的惨痛,之前满洲事变才伤亡几个人?没必要无限吹。中方参战部队包括最精锐的中央军第五军,所以才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取得这样的成就,数千日军是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和上海人民共同取得滴成果,还是很值得中国人民自豪地。平型关战斗日军实际损失也就二、三百(大部分属于非战斗单位,有些人没枪),援军伤亡至多数十人。共军伤亡有不同版本,最高的是说伤亡一千多,光腰站阻击援军就伤亡300。最少的数字也是伤亡600多,实际上不止。至于什么几百朝鲜民工啦,伤员啦,那都是脑补。伤员是有,但是不多,再说屠杀(不好意思,是误杀)伤员也好意思算成战果?实话实说,一场短暂的战斗消灭数百日军,这战果还不错,不必无限吹,真要吹这个还不如吹一吹八一三淞沪抗战和忻口会战,日军伤亡几百人算个事儿?第五师团伤亡几百人算个事儿?(其实是算事儿的,但按照某些人的标准就不算,日军如果不伤亡个几千人那就是故意造假,可怜的鬼子连死多少人都必须按照我们的规定,呵呵)

第二师团的相关资料不少,特别是该师团后来还参加了太平洋战争,绝不是一支默默无闻的部队。只要有条件(当然不是我),还是很容易搞清楚的。除了冥顽不化的红小将,下面的资料必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希望你们能多加利用。

第二师团部队史相关资料(原步兵第十五旅团下辖步兵第十六和第三十联队,整编时第三十联队调出):

第二师団の栄光と悲剧の歴史   第二师団勇会   2000
あやめ戦记 歩兵第十六连队と太平洋戦争   あやめ戦记刊行会  1975
新发田联队史   野崎武   1984
散華の遺光  松田時次 1983
远きビルマよ : 歩兵第十六连队第一机関铳中队戦记   越村队戦记刊行会  1971
歩兵第四联队史   重阳会  1974
戦争と歩兵第四联队 栄光か悲剧かその歴史  村山磐  1987
若松联队回想録  星半叁郎  1967
若松联队写真集 : 栄光の五十年  若松联队写真集编纂委员会  1978
若松聯隊全史 阿部輝郎 1998
歩兵第叁十联队史. 第2巻  歩兵第五十叁联队戦友会  1982
工兵第二联队戦记   工兵第二联队戦记编集委员会   1986
骑兵捜索第二联队戦史   骑兵捜索第二联队戦友会   1987
炎热下の死闘?第二师団卫生队戦史?非戦闘部队の戦闘记録 大东亜戦争秘録   第二师団卫生队戦史编集委员会   1977
勇一叁一叁転戦记   勇1313転戦记编集実行委员会   1990
駄马补给二万粁 第2师団第3兵站辎重兵中队   近叁男太  1975
阵中日誌 2v   第二师団第五兵站辎重兵中队  1970
云南省龙陵の响き(野砲兵第二联队の戦闘?云南正面の作戦暦日表)大东亜戦争における第二师団司令部行动概记(勇第1339部队)   勇部队
不屈の输送?上巻 辎重兵第二联队史记?仙台编制辎重兵队记   亀井久兵卫他   1990


图片显示不了,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网站大家应该都知道,输入名字就可以查到文档。

图片显示不了,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网站大家应该都知道,输入名字就可以查到文档。
日军战斗力被神化了
楼主太嗨了。去查查书,哪里讲天野被击毙。只是说天野带400人逃回
“日军战斗力被神化了”

证据呢?

至少从“镜泊湖连环战”的例子来看,被神化的恰恰不是日军,正所谓“一粉胜十黑”。

日军不是神兵,当然也会受挫折,所以一二八淞沪战争意外地伤亡数千人,战线长期停滞。但在某些人看来,日军伤亡如果不过万就是故意造假,隐瞒伤亡。那好,你说日军伤亡造假,那日军真实的伤亡到底是多少?难道要按照中国人的统计?那日本人也可以说,你们中国人的伤亡,应该以我们的统计为准,我们说遗弃尸体几万,那就是几万,你们不相信,就是神化中国兵的战斗力。这样很公正么?……

现在要做的恰恰是正视日军的真实情况,剔除宣传中日军伤亡的水分,否则那些真实的战果,消灭日军几十人也好,几百人也好,也会受到虚假宣传的连累,看不出来是真的,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
整个二战里,没有那个国家敢小看日军战斗力。
amolin 发表于 2015-5-21 10:07
楼主太嗨了。去查查书,哪里讲天野被击毙。只是说天野带400人逃回
哈哈,是你没搞清楚,墙缝战斗只是“镜泊湖连环战”的一部分,中文资料说天野少将在“镜泊湖连环战”中的高岭子战斗中被击毙。文中我说的很清楚了,根本没说过天野是死在墙缝战斗,明明白白地提到了高岭子战斗,OK?
欢迎史先生莅临,用资料淹没他们吧。
郑弃剑 发表于 2015-5-21 10:23
欢迎史先生莅临,用资料淹没他们吧。

我是冒名顶替,估计真史老师也不会来这里玩{:soso_e120:}
日军虽然有战报夸大战果缩小己方损失的丑行,但遮掩己方损失的幅度较小,不容易被上级查实的战果有时候吹得比较水。
把惨败吹成大胜的事儿只有日本海军在昭和17年6月以后干过。
这种7比3500的话真有人信么?当全国人民都是傻子么


跟踪关东军到案发地点

侦探组的思路是这样:寻查该抗战大捷的地点,可以从关东军充实兵力后重新调整的部署中获得端倪。

小偷常在得手的地方作案,挑衅者常在失手的地方报复。关东军补充兵力后,必然重作部署,跟踪关东军的调兵部署,我们就能发现线索。因为新部署中兵力相对集中的地方,必是关东军司令最关注的地方;关东军司令最关注的地方,必是他们遭遇滑铁卢的地方;他们遭遇滑铁卢的地方,必是抗战大捷曾发生的地方。

于是翻开日本参谋本部1935年编写的《概要》,查4月5日参谋本部调兵命令后,关东军下达了哪些部署命令。

距4月5日参谋本部下达向东北增兵命令刚十天,4月15日,关东军本庄繁司令下达了全面调整部署的命令。应该看到,下达这样的命令,前提应当是新增部队已经迅速达到东北,并编入了关东军。十天之内迅速完成庞大队伍的调动,这不仅是效率,更是迫不及待。

关东军下达的命令概括起来是:

1.广濑寿助第十师团接替多门第二师团驻守哈尔滨,其后松木直亮第十四师团也驻守哈尔滨;

2.混成第三十八旅团4月22日起归第十师团指挥,主力编成敦化支队,进驻吉敦铁路东端县城敦化,少部进驻宁安;

3.多门第二师团交防后,主力返回南满铁路沿线,一部作齐齐哈尔警备队;

4.西义一第八师团接替第二十师团锦州地区防务;第二十师团返回朝鲜。

该命令明确了:新增三个师团中,一个师团是用来换防的(第八师团接替第二十师团的锦州地区防务,以便第二十师团撤回朝鲜镇守原地);其余两个师团都被派到哈尔滨,接替原驻那里的多门第二师团。

为进一步充实哈尔滨驻军的力量,还将混成三十八旅团4月起划归驻扎哈尔滨的第十师团指挥。

一下子出现这么多部队番号,你可能有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记不住番号没有关系,咱们只看哪个地方集中的部队番号多就行了。

粗看,重兵集结在哈尔滨

哈尔滨防区几乎成了大兵营,原来只驻扎一个师团,现在要驻扎两个师团另一个混成旅团。以每个师团配两个步兵旅团、两个特殊兵种联队计,两个师团相当于六个旅团,加上混成第三十八旅团(配有特殊兵种,故可视为合成旅团),哈尔滨防区就有七个旅团了,或理解为接近两个半师团。这两个半师团主要用来对付谁呢?

哈西和哈北不是日军关注的重点。1932年3月底,曾在哈西齐齐哈尔上演江桥抗战大戏的马占山,1月已经疲惫不堪,无法支撑下去,暂时以“归顺”延展喘息,在齐齐哈尔就任伪黑龙江省主席了。显然,马占山不是日军眼中的威胁。

4月5日日本参谋本部大增兵、4月15日关东军重新部署,马占山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他还处于蛰伏状态,还没有第二次雄起。因此,哈西和哈北对日本来说,属于相对平静区域,不是当时日本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关注的方向。

驻哈尔滨日军关注点当时不在哈西和哈北,而在哈东。哈东有王德林的救国军和李杜的自卫军,李杜自卫军主要活动区域在松花江两岸,王德林救国军主要活动区域在吉东(当时的吉东按现区划属黑龙江省)。

很明显,驻哈尔滨的两个半师团,用来对付的抗日义勇军,是王德林救国军和李杜自卫军。
细看,兵锋直指宁安、敦化区域

关于这次关东军新部署,《概要》上有三个看点。

看点一:4月15日的命令,要求混成第三十八旅团,从4月22日起归驻哈尔滨的第十师团指挥,旅团主力要编成“敦化支队”,进驻敦化。

请看,不但将混成第三十八旅团划归驻哈尔滨的第十师团指挥,而且为混成第三十八旅团指定具体的驻扎地点。注意啦,属于哈尔滨防区的这个旅团被指定的驻地,既不在第十师团驻扎的哈尔滨,也不在哈尔滨附近,甚至不在哈东的松花江岸或中东路,你绝对想象不到,它竟然远在千里之外吉敦铁路东头的敦化县城!并让混成第三十八旅团主力组成“敦化支队”驻进敦化后,还要派一支进占宁安!

敦化,宁安。这就是调整部署的剑锋所指。两城之间,隔着美丽的镜泊湖和被镜泊湖分开的两段牡丹江。

这下清楚了:关东军关注的重点,粗看在哈尔滨,细看在敦化至宁安区域,专门向那里派驻了一个混成旅团的生力军。

随后的军事调动你会看到,后来实际集中到这个区域的日军将近两个师团。

为什么这么关注宁安、敦化和镜泊湖?为什么要混成第三十八旅立刻向那里集结?莫非宁安、敦化和镜泊湖,就是3月下旬那个抗日战场、让关东军大失血的发生地?

看点二:4月18日,广濑寿助第十师团按命令抵达哈尔滨;4月19日,广濑师团长命令村井清规少将率第八旅团向一面坡、海林、宁安进犯。

这项记载很有意思。18日第十师团刚到哈尔滨,第二天即19日,就将村井清规第八旅团派向一面坡、海林和宁安。为什么呢?因为根据4月15日命令,混成第三十八旅团要22日后才能部署到这个地方。从19日到22日,时间不过三天,就不能等一等吗?看来实在是等不及、混不下去了。直到混成第三十八旅团4月下旬抵达,才将村井第八旅团调回去攻击李杜自卫军。他们等不及,显然是因为那里的民众受到一个重大胜利的鼓舞,救国军瞬间由5千扩大到数万人。

看点三:用于侵犯宁安、敦化的力量不仅一个旅团。5月份,第十四师团到哈尔滨后,十四师团长亲率第二十七旅团向宁安进攻,同已经从敦化北上的依田四郎的混成第三十八旅团一起,在该区域高度集中了一个师团部、一个步兵旅团,一个混成旅团,师团的两个特殊兵种联队,计一个完整师团的作战力量。

派向哈尔滨的日军两个半师团,其中将近一半的兵力,被调遣到镜泊湖所在的宁安县境。同时,在宁安南的敦化,还有第二师团长率领的第三旅团和第十五旅团的第三十联队。因此,宁安县境周围实际聚集的日军接近两个师团。

让我们清理脉络:根据4月5日增兵命令的抵达东北的两个师团日军,4月15日被关东军派向哈尔滨,到达哈尔滨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敦化、宁安先后派出一个师团的重兵,并从第二师团抽调主力进驻敦化守备,让屯聚这个地区的日兵多达近两个师团。

关东军这么部署,一定有关东军的道理。3月让关东军大失血的抗日大仗,应该就发生在这里。

这个地区活跃的义勇军是哪部分呢?经查,是王德林的救国军。

[

跟踪关东军到案发地点

侦探组的思路是这样:寻查该抗战大捷的地点,可以从关东军充实兵力后重新调整的部署中获得端倪。

小偷常在得手的地方作案,挑衅者常在失手的地方报复。关东军补充兵力后,必然重作部署,跟踪关东军的调兵部署,我们就能发现线索。因为新部署中兵力相对集中的地方,必是关东军司令最关注的地方;关东军司令最关注的地方,必是他们遭遇滑铁卢的地方;他们遭遇滑铁卢的地方,必是抗战大捷曾发生的地方。

于是翻开日本参谋本部1935年编写的《概要》,查4月5日参谋本部调兵命令后,关东军下达了哪些部署命令。

距4月5日参谋本部下达向东北增兵命令刚十天,4月15日,关东军本庄繁司令下达了全面调整部署的命令。应该看到,下达这样的命令,前提应当是新增部队已经迅速达到东北,并编入了关东军。十天之内迅速完成庞大队伍的调动,这不仅是效率,更是迫不及待。

关东军下达的命令概括起来是:

1.广濑寿助第十师团接替多门第二师团驻守哈尔滨,其后松木直亮第十四师团也驻守哈尔滨;

2.混成第三十八旅团4月22日起归第十师团指挥,主力编成敦化支队,进驻吉敦铁路东端县城敦化,少部进驻宁安;

3.多门第二师团交防后,主力返回南满铁路沿线,一部作齐齐哈尔警备队;

4.西义一第八师团接替第二十师团锦州地区防务;第二十师团返回朝鲜。

该命令明确了:新增三个师团中,一个师团是用来换防的(第八师团接替第二十师团的锦州地区防务,以便第二十师团撤回朝鲜镇守原地);其余两个师团都被派到哈尔滨,接替原驻那里的多门第二师团。

为进一步充实哈尔滨驻军的力量,还将混成三十八旅团4月起划归驻扎哈尔滨的第十师团指挥。

一下子出现这么多部队番号,你可能有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记不住番号没有关系,咱们只看哪个地方集中的部队番号多就行了。

粗看,重兵集结在哈尔滨

哈尔滨防区几乎成了大兵营,原来只驻扎一个师团,现在要驻扎两个师团另一个混成旅团。以每个师团配两个步兵旅团、两个特殊兵种联队计,两个师团相当于六个旅团,加上混成第三十八旅团(配有特殊兵种,故可视为合成旅团),哈尔滨防区就有七个旅团了,或理解为接近两个半师团。这两个半师团主要用来对付谁呢?

哈西和哈北不是日军关注的重点。1932年3月底,曾在哈西齐齐哈尔上演江桥抗战大戏的马占山,1月已经疲惫不堪,无法支撑下去,暂时以“归顺”延展喘息,在齐齐哈尔就任伪黑龙江省主席了。显然,马占山不是日军眼中的威胁。

4月5日日本参谋本部大增兵、4月15日关东军重新部署,马占山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他还处于蛰伏状态,还没有第二次雄起。因此,哈西和哈北对日本来说,属于相对平静区域,不是当时日本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关注的方向。

驻哈尔滨日军关注点当时不在哈西和哈北,而在哈东。哈东有王德林的救国军和李杜的自卫军,李杜自卫军主要活动区域在松花江两岸,王德林救国军主要活动区域在吉东(当时的吉东按现区划属黑龙江省)。

很明显,驻哈尔滨的两个半师团,用来对付的抗日义勇军,是王德林救国军和李杜自卫军。
细看,兵锋直指宁安、敦化区域

关于这次关东军新部署,《概要》上有三个看点。

看点一:4月15日的命令,要求混成第三十八旅团,从4月22日起归驻哈尔滨的第十师团指挥,旅团主力要编成“敦化支队”,进驻敦化。

请看,不但将混成第三十八旅团划归驻哈尔滨的第十师团指挥,而且为混成第三十八旅团指定具体的驻扎地点。注意啦,属于哈尔滨防区的这个旅团被指定的驻地,既不在第十师团驻扎的哈尔滨,也不在哈尔滨附近,甚至不在哈东的松花江岸或中东路,你绝对想象不到,它竟然远在千里之外吉敦铁路东头的敦化县城!并让混成第三十八旅团主力组成“敦化支队”驻进敦化后,还要派一支进占宁安!

敦化,宁安。这就是调整部署的剑锋所指。两城之间,隔着美丽的镜泊湖和被镜泊湖分开的两段牡丹江。

这下清楚了:关东军关注的重点,粗看在哈尔滨,细看在敦化至宁安区域,专门向那里派驻了一个混成旅团的生力军。

随后的军事调动你会看到,后来实际集中到这个区域的日军将近两个师团。

为什么这么关注宁安、敦化和镜泊湖?为什么要混成第三十八旅立刻向那里集结?莫非宁安、敦化和镜泊湖,就是3月下旬那个抗日战场、让关东军大失血的发生地?

看点二:4月18日,广濑寿助第十师团按命令抵达哈尔滨;4月19日,广濑师团长命令村井清规少将率第八旅团向一面坡、海林、宁安进犯。

这项记载很有意思。18日第十师团刚到哈尔滨,第二天即19日,就将村井清规第八旅团派向一面坡、海林和宁安。为什么呢?因为根据4月15日命令,混成第三十八旅团要22日后才能部署到这个地方。从19日到22日,时间不过三天,就不能等一等吗?看来实在是等不及、混不下去了。直到混成第三十八旅团4月下旬抵达,才将村井第八旅团调回去攻击李杜自卫军。他们等不及,显然是因为那里的民众受到一个重大胜利的鼓舞,救国军瞬间由5千扩大到数万人。

看点三:用于侵犯宁安、敦化的力量不仅一个旅团。5月份,第十四师团到哈尔滨后,十四师团长亲率第二十七旅团向宁安进攻,同已经从敦化北上的依田四郎的混成第三十八旅团一起,在该区域高度集中了一个师团部、一个步兵旅团,一个混成旅团,师团的两个特殊兵种联队,计一个完整师团的作战力量。

派向哈尔滨的日军两个半师团,其中将近一半的兵力,被调遣到镜泊湖所在的宁安县境。同时,在宁安南的敦化,还有第二师团长率领的第三旅团和第十五旅团的第三十联队。因此,宁安县境周围实际聚集的日军接近两个师团。

让我们清理脉络:根据4月5日增兵命令的抵达东北的两个师团日军,4月15日被关东军派向哈尔滨,到达哈尔滨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敦化、宁安先后派出一个师团的重兵,并从第二师团抽调主力进驻敦化守备,让屯聚这个地区的日兵多达近两个师团。

关东军这么部署,一定有关东军的道理。3月让关东军大失血的抗日大仗,应该就发生在这里。

这个地区活跃的义勇军是哪部分呢?经查,是王德林的救国军。

[
《镜泊湖大捷之谜》

李丹钢李刚著

华文出版社

整个安排不可谓不细心、周到、稳妥。

这期间天野旅团说是两个联队,据战史侦探探查,其实老兵保留下来的只有大约两个大队,第十六联队所属的那个大队去了齐齐哈尔,第三十联队所属的那个大队去了南满铁路后,部署在吉敦路上。

到齐齐哈尔那个大队,编为齐齐哈尔警备队。此时齐齐哈尔及其黑龙江省正值日伪统治的平静期。马占山投敌的权宜之计,伤了不少抗日军人的心,黑龙江的东北军一时不再愿意响应马占山的二次举旗抗日。所以,关东军派第十六联队作齐齐哈尔警备队,实属一招妙棋。既宣示“天野旅团”有独当一面的能耐,宣示天野六郎少将仍活在世上,又让第十六联队面临零风险。整个戏演得有声有色挺符合脚本,只可惜兵力太弱,弱到当地百姓竟浑然不觉,又为“天野”造势过头,过头到几十年后回忆,大家只知齐齐哈尔有“田野”和第十四师团,不知有齐齐哈尔警备队和天野旅团,以致错把“田野”当作第十四师团长。

第三十联队所属的大队则藏在多门师团羽翼之下,划归师团长直属指挥,不显山不显水地混在大锅里,多数时间与长谷部第三旅团在一起,用第三旅团的兵员和战斗力掩盖第三十联队骨架的空虚。这个过程虽然在《概要》里刻画得风生水起,但不足之处,是第三十联队警备区域的救国军抗日烽火越演越烈,夏秋两次攻打敦化,多次破坏吉敦铁路和吉会线,甚至能将沿途百里桥梁全部毁坏,而第三十联队的夏季多次讨伐,更像是捧薪救火,不但不见效果,反而使抗日的火势越燃越猛。

总之,在整个暂缓处理的8个月中,“天野旅团”虽已“不能”,而《概要》非想示之以“能”,关东军虽已决定“不用”,《概要》非要示之可堪大“用”;但它的如花文字,却难以掩盖事实,时不时露馅,暴露“天野旅团”的“不能”与关东军的“不用”。

冷处理中的看点

问题一:冷处理为什么不善始善终?

第二师团是1931年4月调到东北的,按两年轮换制,到1933年4月才是轮换归国日,但1932年12月就急忙调回国内了。看到这条信息,我们心里升起问号。只需在南满铁路沿线再坚持摆四个月的样子就行了,何必等不得这短短四个月,非要那么急匆匆地在1932年12月将第二师团调回国内?

再查背景,原来冷处理也是有代价的。如果没有代价,再在南满待四个月完全不是问题。

这个代价,就是因为驻守南满铁路的第二师团缺乏战斗力,南满铁路沿线抗日力量越来越活跃,再继续装样子将伤及日军的根本利益。

此时经常看到,诸如张海天部包围南台车站,王德林部将吉敦铁路内老爷岭至额赫穆、江密峰、龙潭山之间所有桥梁全部焚毁等等的消息。即使第十师团将一个步兵联队借给第二师团,也仍然难以维持吉敦线的统治秩序。

不是不想也,是不能也。日军的样子装不下去了,冷处理也冷不下去了,只好将第二师团提前撤回国内正式处理。

问题二,为什么在一个旅团同时弄出多名少将?

查日文的《日本陆军将官名录》,第三十联队长坪井善明大佐,于“昭和七年八月八日任陆军少将”。“昭和七年”即1932年。再查《概要》,此时旅团长天野少将还“活跃”在战场,时时发出命令。于是疑问来了。日军的一个旅团可以同时容纳几个少将?难道可以有两个甚至3个吗?

各种迹象表明,坪井善明是一个重要的死亡嫌疑人。但是奇怪的是,在《日本陆军将官名录》中,却记载着坪井善明死于“昭和30年(1955年)6月17日”。该书为坪井善明作证,说他没死,一直活到1955年。

同样的怪事还出在天野六郎身上。有说天野六郎残废,如果残废按说早就该离开军队,却耗的时间最长,一直到1934年才让他“待命”、“预备役”。天野为日本侵略立了那么大的功,却没有获得任何奖励,甚至连给没给奖章、发没发奖金都存在疑问。即便是给了奖章、发了奖金,军人的荣誉呢?为什么不能授衔中将呢?还记得高岭子战斗吧?日军后来屠村、刺杀李延青,就为了高岭子山沟里铁轨旁被野狼吃了的200日兵?墙缝战和松荫沟战都伤亡日兵数千,并没有看到屠村的记载。如果不是侵华第一个日本将官不明不白死亡,无法解释日军的一系列动作。此外日本在仙台欢迎第二师团“凯旋”大会上也不见天野的身影。这都是让人无法信任日方将官名录有关记载的原因。
7比35我就信了,3500都信的人,说什么都没用好吧
《镜泊湖大捷之谜》

李丹钢李刚著

华文出版社

面对突发的战败丑闻

镜泊湖连环战巨浪过后,人民抗日热情空前高涨,救国军人数由5000人翻番到1万,接着又成倍地往上翻;而且还在日军那里引起两波支浪,一是日军最高当局的多方补救、掩盖、报复措施,二是天野旅团连带第二师团的衰落、地位下降,长期处于被冷处理状态。

这里先看日军那里的支浪一。

对于日方,损兵折将大失血不说,镜泊湖大捷还是狂傲的日军的奇耻大辱。日军怎样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奇耻大辱呢?我们发现日军最高当局面对突发的战败丑闻,迅速采取了四方面措施。

严格保密,管控舆论。第一步,显然是严格保密、防止消息外泄。这一步在中方的默契配合、主动协助下,对中国大众完成得特别出色。因为争功夺名的自卫军和救国军在大捷后都没有上报,也没有对外公开战果,甚至后来编宣传手册时,另篡一套孔板连环战。

剩下的保密工作,更多的就是对日本官兵和百姓进行舆论管控了。镜泊湖连环战不仅造成侵华关东军兵力的衰竭,而且造成巨大政治冲击波。如果任由事件本身发酵,日本大力鼓吹的神话将破灭,侵略中国的信心将动摇,反战力量将壮大。所以,日军要控制舆论,对付自己臣民的嘴巴和耳朵。

控制战场局面。第二步,显然是需要立刻控制战场局面,防止进一步恶化。3月27日,镜泊湖连环战刚刚拉上帷幕,数千人的损失刚成定局,9天后的4月5日,日军最高当局之一的参谋本部立即发布大增兵的决策,从本土增派三个师团(纯增两个师团)以及飞行队、铁道联队等入列关东军。3月关东军大幅减员五分之一,4月立即为之大补血,补充的人数超过损失的兵员……

整个部署,目标明显指向镜泊湖连环战区域,妄图寻衅报仇,尽快消灭该地区活跃的抗日军、控制住对日军不利的军事形势。

改写历史。第三步,当然是消除一切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另编一套官方说法。天野支队数千人非死即伤,伤者多严重残废,无法再上战场。这么大的军事丑闻,日军高层绝不希望时人或后人了解真相。

泄愤报复。日军被镜泊湖连环战打痛了,就杀人泄愤。第一起屠杀案的被害者,是支持救国军的吉林、敦化13名爱国志士,日期在连环战收官之后。第二起屠杀案的被害者是高岭子战场附近的村民,全村被屠杀……

我们查到,日军面对镜泊湖连环战的惊人损失,接连作案八起,八件事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套完整的组合拳。4月5日大增兵,4月15日重新部署,4月、5月大举进攻,6月发假战报,9月回避不谈,隔年销毁原始文档,再隔年编造官方口径的《概要》以及其他配合文字,进行全面掩盖,并且屠杀爱国者、村民和战斗指挥者。
《镜泊湖大捷之谜》

李丹钢李刚著

华文出版社

周保中和日本学者的证词

正当战史侦探组为重大成果而兴奋时,顾问张量冷静地问:镜泊湖连环战一仗伤亡日军数千,但日军1932年伤亡总数到底是多少?两者是否能说上话?

对,这是一个问题。追查必须严密彻底,不能留下可疑的死角。

关于日军的伤亡,日本陆军省1932年6月6日发表过战报,声称“9·18”以来伤亡不过4000,隔年又说死亡1000。显然,陆军省的供词不能作为证据。

你可能说,中方的证词也属于一面之词,也不能简单采信。

那好,我们就查询有效证词,第一,它不是孤证,第二,它不是一方有意缩小、另一方有意夸大的数字。

这样的证词到哪里去找呢?

正好此时有个朋友提供了一本书的信息。这本书是日本学者黑羽清隆战后写的,书名是《日中十五年战争》。书中有句话,说据他计算,“1932年关东军伤亡超过30000人”。

另一个日本学者井上清教授,认为1932年关东军伤亡的数字是3万人。

两个日本学者,一个认为1932年日军伤亡超过3万人,一个认为1932年日军伤亡是3万人,表面上有争议,但大数是一致的。由于日军官方封锁和销毁证据,很难精确统计日军伤亡,我们只能满足于大概的数字。

如果1932年全年日军伤亡3万,那么3月伤亡7000就与全年伤亡总数无冲突。所以,这个顾虑完全可以打消。

从而也可以解释,参谋本部为什么4月大增兵,陆军省为什么6月发战报“辟谣”。原因是伤亡的重头发生在3月。

3万日兵是在广袤的东北这几十那几十分散伤亡的。如果刨去镜泊湖战役集中伤亡的数千,分散伤亡的日兵即为2.3万人,半年分散伤亡约为1.15万人,每月平均1900人。这样计算,1932年前3个月的伤亡,大约为1900×3+7000,即1.27万人。

战争初期1932年头3个月就损失13000人,对日本军民当然是不能承受之重,“流言蜚语”自然不胫而走。这就是大增兵、发战报的历史背景。

牡丹江博物馆顾问张克也介绍一个证据。作证人是大名鼎鼎的抗联老战士周保中同志。据张克查询,在《周保中回忆录》(内部资料,原件存中国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记叙:

从1931年至1933年东北义勇军共毙日军31000人,其中江桥抗战3500人,冯占海部3500人,王德林部14000人,吉林自卫军3000人,辽东、辽西、辽南2500人,热河承德3000人。

同日本学者的数字相比,周保中的统计期稍有不同。不仅涵盖1932年,而且统计进1931年11月的江桥抗战,是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底(1933年之前)的总数。此外,对他说的“毙”,理解也需宽泛一点,犹如“歼灭”一词,包括“伤”和“亡”两部分。

显然,周保中上述说法,建立在1932年收集到的各支抗日义勇军捷报消息上。他对王德林部,则因身在救国军,知之较祥、较细。这些数据不是精确统计数字,那时没有精确统计的条件,不能要求太苛。所以,它的意义也是参考性的。

现在,一个中国抗联老战士,两个日本学者,他们既无“串供”的动机和需要,也无“串供”的机会,但他们估算的大数都是3万,三人证词高度一致。

对此你还能作何判断?至少,面对三方证词的相互印证,应当确认“1932年日军伤亡3万”说法比较可靠。

周保中证词的优点,是不但有总数,而且告诉你总数的构成。根据他对6部分义勇军伤亡日军信息的掌握,我们看到,各部义勇军年伤亡日军能力,2部为3500人,3部略少于3500人,1部远大于3500人。平均能力是3000到3500人。其中,王德林救国军独占鳌头,为14000,若以3500为平均数,王德林的救国军伤亡日军是义勇军平均能力的4倍,远超出平均水平。

现在我们来追踪:王德林救国军伤亡日军14000,其贡献最大的是救国军中的哪支部队呢?
当入侵一帆风顺时,

日本参谋本部更无增兵意愿

关东军攻打奉天(沈阳)并轻松占领,接着短短几天,取长春、占吉林。这时的日军当局偷着正乐,根本不去想增兵问题。特别是在吉林省,熙恰投敌求荣,通令吉林省各地东北军一齐投降,让多门师团的天野旅团不费一枪一弹占领吉敦铁路沿线大片中国领土。整个东三省看上去简直像是可以“兵不血刃”,“传檄而定”。这种“顺利”的时刻,他们没有想到增兵。陆军省和参谋本部此时已陷入自己编织的神话,以为从此只需靠恫吓,派几个日兵走过去懒洋洋地晃晃太阳旗,中国兵就会落荒而逃,大片中国领土就会如意地唾手可得。

当中国人局部反抗了,日方急忙增兵

马占山举起抗战义旗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11月的江桥抗战中,多门师团的长谷部和天野两个旅团都有损失。尽管日本在东北有20万侨民,还有“在满日本青年联盟”这个关东军“在乡军人”组织,可以为第二师团随时补充兵员,但关东军第一次尝到“被反抗”的滋味,突然意识到兵力不足,更担心张学良清醒过来借势带关内东北军反攻。于是,我们看到参谋本部向关东军增兵了。在11月、12月两个月,日军先后增派三个旅团,即混成第四旅团、混成第八旅团和混成第三十八旅团,编入关东军序列。三个旅团编入关东军作战序列后,关东军野战部队的联队,在原第二师团的基础上几乎翻了一番。

在这里,江桥抗战这件事,与日本增派三个旅团,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没有原因,没有什么事件发生,日本参谋本部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调兵遣将。

如果你有边读书边提问的习惯,你自然会发问:

江桥抗战引发日本增兵三个旅团,这次增兵三个师团,又是什么事件引发的呢?

也就是说,大增兵是“果”,它一定有“因”。这个“因”是什么,日本人没有交代,过去国人也没有研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有模模糊糊的谜。

可是,如果你把参谋本部大增兵和陆军省战报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或许能看出点门道:很可能存在一件未被披露的事件,该事件发生在1932年3月中下旬,造成关东军兵力大失血,让关东军突然感到兵力严重不足,所以4月参谋本部为关东军急忙大增兵,6月陆军省向国内百姓急忙发布否认重大损失的战报。

为什么推断“事件的性质”是关东军大失血?

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以行为准。陆军省否认关东军有重大伤亡,而参谋本部的“大增兵”,实际上证实确实有重大伤亡、需要大补血。两者相“契合”,口头否认的就是行为所肯定的。一方面以假话安抚民心,一方面以增兵应对困局。

为什么推断“事件的时间节点”是在3月中下旬?

这是根据日军应对事变的反应速度估计的。从各种资料看,关东军高层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周期,一般是当天或隔天,一天左右,不到两天;陆军省和参谋本部高层应对突发事变、作重大战略决策的周期,从收到情报、多方案比较、下战略决心、定战略计划到下达命令,一般是十天左右。4月5日发布的命令,应当与3月下旬关东军整理上报,发生在3月下旬之前的重大事件有关。

日军的决策效率不像当时中国的决策层,当时的中国当局忙于内耗,事件过去几个月还陷在利益的漩涡不能自拔,更别说作出决策和行动。日本的战争机器是高效运转的,3月关东军有了大变局,几天以后的4月5日,就能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快速下达命令。并且下达命令后快速执行。

据此两点,我们有充分理由怀疑:

第一、有个令关东军大失血的抗战大捷,这个大捷一直没有向世人正式公布,或因后人公布的文字大大缩小了日军的损失,化大捷为小胜,从而被史尘深深掩埋了八十年;

第二、该事件很可能发生在1932年3月中下旬。

为疑问与好奇所驱使,我们决定组成战史侦探组,立案追查。

侦探组组建完毕,该开始破案了。我们提笔在谜案的立案卷宗列出已知要件:

谜案性质:东北抗战初期的一个大捷;

案发时间:1932年3月中下旬;

接下来,对案发地点和敌我双方等要件,只能一一画上问号,写不下去。

看来任重而道远。
日军缩小伤亡也是在宣传中,内部机密文件、战后幸存者撰写的部队史等还是有相当的可信度。机密文件是供日军上级部门使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是宣传用的,造假无益,最多存在统计不全的问题,但会经过修正。战后部队史则大部分要收入战没者名簿,没收入的是因为调查不完全,有些人联系不上,但肯定是已经尽其所能地调查过了。如果故意把战友的名字大批地从名簿中剔除,或者故意把“战死”改为“战病死”,那纯属自取其辱,自找麻烦,毫无意义,就等着战友和遗属上门寻仇吧!总之这样的名簿是可信的,即使调查不全,也是囊括了大部分战死者。许多战斗详报等资料也通过各种途径保存了下来,所以许多战斗的准确伤亡情况是有明确记录的,并可与战没者名簿互相对照。部队史中对战斗经过的回忆也可以提供对这场战斗的规模、烈度、伤亡情况提供一个至少是大体的印象,如果是损失特别大的战斗,通常会有收入多人的回忆,如果没怎么提,那就是伤亡无足轻重。很多战死十数人的战斗都有详细描述,因为这样的损失对于中国战场的一个联队、大队乃至中队来说就被认为是了不得了,值得记录。如果一场战斗损失几千人,在部队史等文献中绝对会大书特书,这有很多损失重大的战斗的记录为证(当然这个“损失重大”的标准,跟某些人想的是不一样滴,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是造假……),甚至可以说,对于本部队的惨败或者惨胜,相关资料是直言不讳的。这也是合理的,撰写部队史或回忆录等本来就是含有纪念、彰显自己和战友的劳苦的目的,不能说我们吃了那么多苦,死了那么多人,最后谁也不知道,那不是白白为国家奉献青春了么?
该战的特点,是救国军避开上田支队的主力,伏击其较小的落队的第四中队,救国军打得积极主动,化整体劣势为局部优势。

以日军素质,除非不记载战事,记载必认真,它可能犯缩小伤亡或扩大战果等错误,但一般不会编造日期、地形、地貌等客观要素。

从发表先后看,《大画谱》早于《概要》1年,据案发时间更近。

反复阅读《概要》和《大画谱》,侦探脑子里形成初步概念:

上田支队南湖头之战应为史实。

《概要》和《大画谱》,一粗一细,一整体一局部放大,从宏观到微观,角度不同,互相印证,浑然成体,披露了1932年3月21日发生在南湖头的战事的背景及其全过程。且两者之间不构成(互相引证的)循环证据。它们视角不同,但互相支持。从而有效证实上田支队南湖头之战的真实性。

《大画谱》是了解南湖头战的可靠史料。

综合理解《概要》和《大画谱》,上田支队3月19日从敦化出发,此时留在南湖头的部分国民救国军先避开上田支队主力,放之北行,又于3月21日伏击了落在后面的上田大队第四中队。而这场发生于3月21日的南湖头之战,《大画谱》给予了详细的速写和记叙。是后人掌握该战役细节的重要史料。

日方举证的意义。日方两份史料合起来,实际上做了一件工作,即日本官方用公布资料的方式,将“墙缝战”做成彻底的无头案。他们否认天野部队曾在吉东(敦化到宁安及其以远)受到过重创。

日方的举证告诉读者,日军在南湖头区域就打过这么一场小仗,交战日军只是上田支队第四中队,人数不过200左右。规模小,伤亡少。而且即便如此规模小、伤亡少的战斗,也是上田支队一路上所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战斗。因为按《概要》所述,上田支队路上遭遇10次袭击,仅战死26人,伤39人,伤亡合计65人,而《大画谱》记叙,仅南湖头一战,日军就伤亡32人,占上田支队10战中伤亡人数的一半。如果这都是真的(在伤亡问题上它不可能说真话),南湖头战应是上田支队一路上遇到的最大的战斗了。

上述归纳总结让我们陷入困境。战史侦查,最注重事发同期的原始史料,不重后人写的史书。因为史书是别人嚼过的馍,史料是原汁原味的。但根据日军传世的两份史料,1932年3月天野部队似乎没有去过敦化,从敦化出发的似乎只有上田支队,而上田支队打的是“南湖头战”,不是“墙缝战”。此战日方仅有一个多中队,其战斗规模比“水泥碑版”所有版本猜想的都要小很多。更不要提什么“抗战大捷”、“失血”、“补血”了。

讨论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在对比中)心生佩服。中方资料倾向在内斗中缩小其他山头的抗日战果,特别善于化其他部队的大捷为小捷、小捷为乌有,日方资料则保持高度一致,互相支持、呼应,宣扬侵略军的战无不胜、鲜有败绩。

战史侦探感受到了彷徨。摆在我们面前的史料,孔宪荣在《血战史》中把“墙缝战”写成了疑案,日方又把“墙缝战”写成“无头案”。“水泥碑版”据此搞“中日合璧”。破案到此,我们好像进入死胡同,山穷水复,迷失方向。

是否侦查方向有误?那个造成日军重大伤亡、让日军气急败坏、怒气冲冲的抗日大捷究竟发生在1932年3月的什么地方?
袭击上田支队第四中队的中方部队

《大画谱》第十三幅画详述了上田支队第四中队在南湖头遭到的伏击。但是谁伏击的他们,他们只知道大约有“500人”,其他什么都不清楚。

从历史背景观察,当年在南湖头的抗日部队只有救国军,袭击上田支队第四中队的中国抗日部队,不会是其他,只可能是救国军中的某一支。

是救国军中的哪一支呢?

查1932年3月19日(上田支队从敦化出发日)到3月21日(伏击第四中队日),这个期间,救国军总指挥王德林已带总部人马和吴义成部按计划到了海林以北50里的五虎林新营地;救国军参谋长李延禄刚忙完宁安筹集抗日军费,又忙于借兵并部署对天野部队的后续打击;在南湖头,救国军的首领中只剩下副总指挥孔宪荣。

《血战史》中,孔宪荣也强调曾在南湖头伏击过日军,战斗日期在“18日-21日”,涵盖《大画谱》的“21日”。

两者一拍即合,不能排除,孔宪荣的部队在南湖头嘉吉河袭击过日军。

为了验证这个推测,我们决定比对《血战史》和《大画谱》。比对的方法,是提炼“战事要素”、过滤忽悠、夸张等细节描述,看两者的战事要素重合的比例(重合率)为多少、相异的比例(非重合率)有多少。

比对的参照样本,我们取《大画谱》。因为孔宪荣鬼点子多而记性差,又喜欢大而化之,打仗不亲临现场,所以写出的文字极为不实,无法作为参照样本。对于嘉吉河这一战,我们更有理由采信《大画谱》第十三幅画的战事描述为参照样本。

有趣的是,《大画谱》介绍的该战七项战事要素,在《血战史》完整对应了六项:

除了日军番号外,《大画谱》嘉吉河战的所有要素,都在《血战史》上获得对应,几乎是完整对应。六项要素重合,重合率高达85.7%!非重合率仅为一项,占14.3%。这说明什么?说明两本书叙述的战事是同一场战斗。

但是,《血战史》的对应方式有点古怪:

此战的要素,被孔宪荣分摊到三战中。与日军史料一致的六大战史要素,“南湖头之战”涵盖了地点、伏击位置、中方部队、日军战术四项;其他两项,分别安插在“莺歌岭之战”(战斗日期3月21日)和“墙缝之战”(交战持续时间2个小时)中。原来《血战史》玩了一个花活,将一场战斗分拆为三场。之所以如此,我们推测孔宪荣知道南湖头地域发生过三场抗日战斗,而他又只参加过其中之一,于是编写时,将他熟悉的战事要素分插到别的战例中。这样一来,着实搞昏了不少读者。

《大画谱》与《血战史》对照研读,我们查实了一件事:《血战史》的“南湖头之战”和《大画谱》的第13幅,还有《概要》那段话,这三本书,反映的是同一场战斗,即3月21日姚振山团在小嘉吉河西岸(西山)伏击上田支队第四中队的“小嘉吉河战斗”。

查证结论:南湖头袭击上田支队的是“姚振山团”(姚为原老三营的连长)。这场战斗应名之为“姚振山团嘉吉河伏击上田支队”。进而推知,以《血战史》为据研究“墙缝战”是错用史料。
郑弃剑 发表于 2015-5-21 10:23
欢迎史先生莅临,用资料淹没他们吧。
你说的对,是应该用资料淹没。
抗日神剧倒逼YY史
wetoo12345 发表于 2015-5-21 10:32
跟踪关东军到案发地点

侦探组的思路是这样:寻查该抗战大捷的地点,可以从关东军充实兵力后重新调整的部 ...
支持你的详细研究。有些人怕日本兵怕出翔来了。

我发了好几个贴都被转移了,其中一个说到3月份的牡丹江地区,气温可能低到零下10度左右,地上有积雪,路面和江面被冰雪覆盖,难以辨识。

如果日本兵被突然袭击,战斗几小时的话,很可能会大量冻伤、冻死,这可能也是你所说的天野部队大量士兵残废的一个原因
《镜泊湖大捷之谜》这本书不过是用更多的谎言来解释一个谎言而已,作者把步兵第十五旅团的结局描述得神神秘秘地,好像真有什么惊天阴谋存在,其实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墙缝战斗本就是一个小战斗,至多消灭了日军排级部队,可能有那么一点吹牛的资本,但也仅此而已。第二师团的日文资料一抓一大把,要是真有心研究,还能搞不清楚,作者对这些资料利用了多少?要研究非常简单,最直接的就是拿第二师团战史部队史对照,拿战没者名簿对照。当然,你不相信这些资料,那我也没办法。研究半天,连正常的部队调动,人事调动,都能解读出天大的阴谋来,好像日本人为了这个天野旅团突然没了,简直战战兢兢,噤若寒蝉,大气不敢出,生怕有人提起来。天野旅团没了?是的,回国了当然没了。为什么回国?回国还不正常么,你自己都说33年就该回国,又说32年底就走是太早了(这里有个时间差,我查到的回国时间还是33年),一口咬定里面就是有鬼。作者又说到32年底日军伤亡3万人,证据是日本的两个学者,其中之一还是井上清!请问,这两个学者有多权威啊,是军事史大咖?日军伤亡3万绝对是胡扯,怎么凑也凑不出这个数来。当然,我说的是剔除了非战斗损失。
日军战斗力被神化了,马占山江桥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平型关等都证明了这点。

这是我说的,你认为是胡说八道,有种你来我帖子里辩论。
周保中也挺能胡扯,我看过他写的书,里面把抗联的战斗情节描述得有声有色,然后看到随后,我嚓,全部牺牲!人都死光了你怎么知道这场战斗的这么多情节的?难道你周保中是通灵者,能跟死者说话?如果真能跟死人说话,死人也会告诉他我们当年真没打死那么多鬼子,老周啊你就别编了,虽然我知道你不容易!
史义军 发表于 2015-5-21 11:16
《镜泊湖大捷之谜》这本书不过是用更多的谎言来解释一个谎言而已,作者把步兵第十五旅团的结局描述得神神秘 ...
如果有资料,你可以列出来,哪个对哪个不对,网友自有判断。
就像某人回复你的那样,要用资料淹没别人,而不是用嘴炮淹没别人。
别人起码认真研究,实地考察,你在网上找几个日本资料,键盘一打,就完事了?
你这也太廉价了吧。


笑了,镜泊湖连环战的牛皮又不是最近才开始被揭露,上面贴的资料不是资料?你就说,天野六郎没有被打死,步兵第十五旅团也健在,这是不是真的?既然都健在,那还歼灭个屁!《镜泊湖大捷之谜》这本书不过是一堆脑补的集合而已,摘录这本书屁用没有,抄这些东西也好意思叫“淹没”?当然,被垃圾淹没也是淹没,但垃圾还是垃圾。

脚踏实地研究东北抗战史的人不是没有,但某些人却走上了歪门邪道,《镜泊湖大捷之谜》就是这类牛皮的典型代表,这种谎言才是对抗战烈士的严重侮辱。虽然这样的谎言十分弱智,一眼就能看穿,怎奈有些人就是不肯承认。天野六郎没死,没关系,反正天野旅团被歼灭了。天野旅团没有消失,没关系,反正我认为就是没了,就是没了。对这种态度,我也无话可说。

另外,有一个常识性问题必须说清楚,那就是在“镜泊湖大捷”的宣传中,手榴弹的威力被极大的夸大了。在战场上,往往要投出很多颗手榴弹才能杀伤一个敌人,而不是平均一颗杀伤一个、甚至一颗杀伤几个。即使是在“密闭”空间中,手榴弹也不是万能的,百团大战东团堡战斗中,曾有人一口气往碉堡里掷了好几十颗手榴弹才将残余日军消灭干净——东团堡日军兵力不可能超过100人,至多几十人,这已经是相当可观的兵力了,一个日本兵就是一块硬石头,所以难打很正常,一个碉堡里的残余日军至多数名而已。特别是要考虑到,土造手榴弹的质量比正规军装备的手榴弹还要差很多,甚至有用黑火药的,所以可想而知,不是你投出手榴弹就能炸伤敌人的。在中国战场,日军在铺天盖地的手榴弹爆炸中一人没伤的情况也有,只要找到地物掩护,还是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安全的。日本兵不是傻子,相反他们训练有素,战术动作娴熟,战斗中必然会散开,利用地形地物掩护身体。综观整个八年抗战,无论国军共军、无论中央军地方军,全都是以手榴弹为主要轻武器,战斗中大量投掷手榴弹是中国军队一贯的特有战法,比日军投掷手榴弹要频繁、密集得多,但是并没有出现手榴弹可以平均一颗杀1人、甚至一颗杀数人的情况,相反都是试图用巨量的手榴弹压倒日军,其数量之多,令日军自愧不如,吃惊不已。那么,墙缝战斗,杀伤3500以上日军,需要用多少颗手榴弹?游击队用卡车运弹药么?{:soso_e120:}

一个旅团规模的部队,其行军纵列中必然存在重武器部队,因此各单位的行军速度必然会出现差异,其行军纵列不可能保持得过于紧密,不会一股脑都开进谷中让你打。而且日军在作战行动中必然会派出斥候,还常常使用中国人作向导。即使在休息时也会派出岗哨。如果运气好,一次成功的伏击战有可能杀伤数十名日军,甚至个别情况下能杀伤数百,至于数千日军……做梦吧!{:soso_e113:}

“镜泊湖连环战”消灭7000日军,史义军不信,萨苏不信,甚至以前的党史也不信,现在让我信?那我可真信不了。信不信,对某些人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宗教信仰,或者叫迷信,相信这个东西,不是出于理性,而是一种迷信心理。


笑了,镜泊湖连环战的牛皮又不是最近才开始被揭露,上面贴的资料不是资料?你就说,天野六郎没有被打死,步兵第十五旅团也健在,这是不是真的?既然都健在,那还歼灭个屁!《镜泊湖大捷之谜》这本书不过是一堆脑补的集合而已,摘录这本书屁用没有,抄这些东西也好意思叫“淹没”?当然,被垃圾淹没也是淹没,但垃圾还是垃圾。

脚踏实地研究东北抗战史的人不是没有,但某些人却走上了歪门邪道,《镜泊湖大捷之谜》就是这类牛皮的典型代表,这种谎言才是对抗战烈士的严重侮辱。虽然这样的谎言十分弱智,一眼就能看穿,怎奈有些人就是不肯承认。天野六郎没死,没关系,反正天野旅团被歼灭了。天野旅团没有消失,没关系,反正我认为就是没了,就是没了。对这种态度,我也无话可说。

另外,有一个常识性问题必须说清楚,那就是在“镜泊湖大捷”的宣传中,手榴弹的威力被极大的夸大了。在战场上,往往要投出很多颗手榴弹才能杀伤一个敌人,而不是平均一颗杀伤一个、甚至一颗杀伤几个。即使是在“密闭”空间中,手榴弹也不是万能的,百团大战东团堡战斗中,曾有人一口气往碉堡里掷了好几十颗手榴弹才将残余日军消灭干净——东团堡日军兵力不可能超过100人,至多几十人,这已经是相当可观的兵力了,一个日本兵就是一块硬石头,所以难打很正常,一个碉堡里的残余日军至多数名而已。特别是要考虑到,土造手榴弹的质量比正规军装备的手榴弹还要差很多,甚至有用黑火药的,所以可想而知,不是你投出手榴弹就能炸伤敌人的。在中国战场,日军在铺天盖地的手榴弹爆炸中一人没伤的情况也有,只要找到地物掩护,还是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安全的。日本兵不是傻子,相反他们训练有素,战术动作娴熟,战斗中必然会散开,利用地形地物掩护身体。综观整个八年抗战,无论国军共军、无论中央军地方军,全都是以手榴弹为主要轻武器,战斗中大量投掷手榴弹是中国军队一贯的特有战法,比日军投掷手榴弹要频繁、密集得多,但是并没有出现手榴弹可以平均一颗杀1人、甚至一颗杀数人的情况,相反都是试图用巨量的手榴弹压倒日军,其数量之多,令日军自愧不如,吃惊不已。那么,墙缝战斗,杀伤3500以上日军,需要用多少颗手榴弹?游击队用卡车运弹药么?{:soso_e120:}

一个旅团规模的部队,其行军纵列中必然存在重武器部队,因此各单位的行军速度必然会出现差异,其行军纵列不可能保持得过于紧密,不会一股脑都开进谷中让你打。而且日军在作战行动中必然会派出斥候,还常常使用中国人作向导。即使在休息时也会派出岗哨。如果运气好,一次成功的伏击战有可能杀伤数十名日军,甚至个别情况下能杀伤数百,至于数千日军……做梦吧!{:soso_e113:}

“镜泊湖连环战”消灭7000日军,史义军不信,萨苏不信,甚至以前的党史也不信,现在让我信?那我可真信不了。信不信,对某些人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宗教信仰,或者叫迷信,相信这个东西,不是出于理性,而是一种迷信心理。
日本可是一个会“创造”历史的国家,怎么相信。
24号机 发表于 2015-5-21 11:18
日军战斗力被神化了,马占山江桥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平型关等都证明了这点。

这是我说的,你认为是胡 ...
能表明自己的观点我还是支持的,你举的这些几个例子,确实也算是出色的抗日战例,值得表扬——不过,日军伤亡人数确实被夸大。你、不会真的相信一二八战争,日军伤亡10254人吧?
史义军 发表于 2015-5-21 13:30
能表明自己的观点我还是支持的,你举的这些几个例子,确实也算是出色的抗日战例,值得表扬——不过,日军 ...
据日方资料,在侵略上海的战争中合计伤亡3091人:其中日军陆军战死620名,负伤1622名;海军战死149名,负伤700名。你是否认为日本方面战死不到1000人?

日军一个标准的大队编制1100人,第九师团七联队的联队长林八大被击毙,七联队二大队几乎被全歼,其大队长空闲升被俘虏,光算这个就死了约1000人。

日军三易主帅三次增兵上海,日本陆海军参战兵力高达10万,按照10%的伤亡率算,也有1万伤亡。

日方总兵力有1倍的优势,此外拥有11倍的空中优势,无限的海上优势,即使这样,区区5万劣势装备的中国军队还是和日军拼了1月有余,我方死伤不超过2万。

无论如何日本军的战斗力都不算强
战死近千人还少?对比八年抗战,这属于正常水平。进攻受阻不等于伤亡巨大,这是2个概念,伤亡大的其实是集中在部分时间段内部分单位的战斗,很多次战斗都是属于进攻者被阻于阵前,但伤亡并不大——当然日军伤亡大不大,中国人的标准还不一样……

至于你说的一个联队就死了1000人那是太夸张了,中国战场日军一个师团战死不到两百人都算重大伤亡,想隐瞒是不可能的。30年代日本就已经将满洲事变和第一次上海事变的战死者辑录成册,在32、33年出版了《满洲上海事变尽忠录》、《满洲上海事变尽忠录 续编》、《满洲上海事变殉国将士彰显录》、《满洲上海事变忠诚录》等图书,逐名介绍了每名战死者的个人信息和生前事迹,这几种图书的大部分都可在日本网站上免费阅读全文(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网站,现在我发不出来链接和图片)。各次战斗伤亡大不大,哪些战斗伤亡较大,从中一看便知。这些出版物,收录了即使不是百分之百,至少也是绝大部分战死者,例如江桥战役的战死者,可以一个一个查证,是不是大部分都收录进去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辑录了这么全的名册,效率还是很高滴。如果真出现了伤亡缩小几倍,甚至一个旅团被消灭的情况,那无论如何也是隐瞒不了滴{:soso_e113:}
贴了日方原始记录就说日本人创造历史,那潜台词是说中国随便哪个人说句话就算真实历史了么。
只有史义军到目前为止拿出了比较过硬的证据。其他比如24号机的种种长篇大论都是自我想象,这不是脑补又是什么。
一二八战争日军平均每天伤亡约100人,这样的伤亡速率在中国战场确实很正常。而且日军不是每天都伤亡这么多,在战斗高峰期每天死伤更多,一天伤亡几百人对中国战场的日军来说绝对是噩梦般的战斗。特别是第五军增援后的庙行之战,日军战死者名录上那一大串名字简直触目惊心……要是这都不叫惨,这也叫隐瞒伤亡,那我不知道什么叫不隐瞒?当时的日本出版物自己也用血啊悲啊恨啊之类的字眼来描写战斗,还是很坦率滴。哪场战斗日军伤亡大,真正被打疼了,是完全可以同战死者名录对应上的。当年甲午战争日军在大陆战死的总共还不到一千,近代以来跟中国人打仗,一场战役就死这么多人还是头一次,要我说,一二八战争日军伤亡三千不是说明日军伤亡造假,正相反恰恰可以证明中国军队的出色抗战。
既有日军内部资料(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可自查),又有相类似的八路军伏击战案例的伤亡比,还有前些年的党史和记载,都足以证明,也许的确存在这样一场伏击战,但是日军的损失并不算严重,战场上最后存在的也还是日军。为什么有些人仍然愿意固执的相信概率论上几乎为零的可能性、并且根本无法解释以上资料的一个,1比500的伤亡率?对此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只能真心的叹口气,鬼子啊,你们能侵华14年,实在不容易啊。
日本人战斗力怎么样看看太平洋不完了,某些人的脑子是有病吧

太平洋越岛作战美军损失相当惨重,占据全方位优势外加打税款都没搞到3的KD比,硫磺冲绳等战役甚至才一点多,我反正不信什么都没的部队能搞出10以上KD比的事情
日军战斗力被神化了,马占山江桥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平型关等都证明了这点。

这是我说的,你认为是胡 ...
战斗力被神话的日军让炖钢铁肉汤美军战斗损失几十万,我看神话的不是日军,是你的脑子
ATzar 发表于 2015-5-22 09:43
战斗力被神话的日军让炖钢铁肉汤美军战斗损失几十万,我看神话的不是日军,是你的脑子

你这是没看到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烈火你灭不了,难道星星之火也灭不了?

当日本关东军冒险在东北以几万人偷袭的时候,张学良20多万人马,武器充足,如果他决心抵抗,岂有失败之理?
你以为日本兵打仗不要消耗的?张学良以10万死伤换日军2万死伤,日军还能打下去吗?蒋介石再以中央军给他支援,一举消灭日本关东军。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以为他们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忘记了国家。

没有拿下东北,日本敢进攻大陆?没拿下大陆,日本敢进攻东南亚?
楼上不要高估东北军的战斗力,东北军武器是好,但素质和士气……不要说被俄毛打得稀里哗啦,就是在内战中也经常表现不佳,涿州之战中张学良动用了几乎所有现代化武器,连毒气都用了,奈何就是啃不动,这还不是特例。九一八事变,日军战死者情况有据可查,情况清楚,不存在死角,江桥战役日军战死一百人在你看来太少,实际能把日军打成这样是很了不起的。10万死伤换日军2万死伤是绝对不可能的,充其量1万以下,最可能的是数千。

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发动的进攻战役、战斗实际非常多,可以说是贯穿了战争的始终,但血的实践证明,要啃下日军的阵地是极其困难的,不要说吃掉一个联队甚至师团,就是啃下中队、小队据点都是令人生畏的任务,无论对于国军共军都是如此。幻想反攻东北、消灭关东军,不过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而已,能攻下一个县城都算奇迹(除非守备队不足百名)。

考虑地形以及当时日军编制就知道这事就是胡说八道,要是真有此事,请把地形发上来,接着七百抗联和五千日军兵棋推演一下,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