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收购战转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5:25:28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记者 魏城 08月09日 星期二


       仅仅由于可能被一家中国公司收购的传言,英国电讯设备公司马可尼的股票昨天就在伦敦股市中上扬了15%:收市时,该公司股票每股升39.25便士,报305.75便士。

       这家中国公司便是被称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标杆型企业 ”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B]策略“不同”?[/B]

       马可尼公司仅仅证实,它与一些潜在的竞购者举行了谈判,并没有说明其中是否包括华为公司。总部设在深圳的华为公司也拒绝就有关传言发表评论,并把西方传媒的报道称为 “猜测”。

       但本报在伦敦和香港的记者却表示,华为公司被视为是最有可能的竞购者,部分的原因是,华为和马可尼已经有协议,互相分销对方的许多产品,另外,华为一直热衷海外扩张,而对马可尼的收购将使华为在英国、德国、美国等关键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一些观察家认为,华为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可能实现海外扩张梦想的中国公司之一。但华为自己却从未宣扬过它有这种大规模海外收购的雄心,相反,华为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徐志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我们采取了与联想集团和TCL不同的战略。”

       联想和TCL这两家中国公司都曾在海外进行过为传媒广泛报道的大笔收购。

       如果华为收购马可尼的传言最终获得证实,那么,徐志军所说的“不同 ”,就不是有关该不该跨国收购的企业发展战略上的“不同”,而是具体竞购策略上的“不同”;同时也将表明:最近中海油和海尔赴美收购 “出师不利,黯然返航”,并没有冷却某些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家的海外收购热情,最多不过是改变了他们搜寻收购目标的方向。

[B]美英有别[/B]

       有趣的是,尽管美英都是英语国家,历史上沾亲带故,如今又在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 “并肩战斗”,但英国对待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攻势的态度,却与美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举例来说,中海油和海尔赴美竞购,不仅遭到美国政界的百般阻挠,也受到美国传媒的敌意报道和美国民意的冷脸相迎。但英国汽车公司罗孚寻求破产保护前,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仅仅表示了一点儿兴趣,英国各界便竞相示好:英国传媒一相情愿地报道上汽与罗孚的“联姻”;英国政府为促成这段 “跨国婚姻”,甚至考虑用纳税人的钱出“嫁妆”──向罗孚提供过渡贷款;英国首相布莱尔给中国总理温家宝打了两次电话,力图“促成”此事;待后来发现上汽有些“三心二意 ”,英国内阁的一位大臣还亲赴中国,试图说服上汽“回心转意”;上汽 “变卦”、罗孚倒闭后,破产清算中的罗孚还是卖给了一家中国公司──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前前后后,似乎并没有什么英国人担心上汽或南汽的收购可能会对英国的“国家利益 ” 造成威胁。

       这一次,英国传媒也同样热情地谈论马可尼与华为可能的“联姻”。例如,一位英国的金融记者说,虽然近些年来马可尼与罗孚一样很不景气,但对那些寻求著名品牌、时尚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中国公司来说,马可尼仍然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潜在收购对象。

       总部设在伦敦的经济咨询公司“资本经济”(Capital Economics)的首席国际经济学家朱利安·杰索普(Julian Jessop)说,欧洲国家在对待海外公司竞购上态度正确,他们欢迎中国公司赴欧竞购,而美国的做法有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外国直接投资其实有助于降低美国的巨额预算赤字。

       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马可尼最终能否与华为 “联姻”还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一个潜在的绊脚石可能是马可尼的退休金赤字。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记者 魏城 08月09日 星期二


       仅仅由于可能被一家中国公司收购的传言,英国电讯设备公司马可尼的股票昨天就在伦敦股市中上扬了15%:收市时,该公司股票每股升39.25便士,报305.75便士。

       这家中国公司便是被称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标杆型企业 ”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B]策略“不同”?[/B]

       马可尼公司仅仅证实,它与一些潜在的竞购者举行了谈判,并没有说明其中是否包括华为公司。总部设在深圳的华为公司也拒绝就有关传言发表评论,并把西方传媒的报道称为 “猜测”。

       但本报在伦敦和香港的记者却表示,华为公司被视为是最有可能的竞购者,部分的原因是,华为和马可尼已经有协议,互相分销对方的许多产品,另外,华为一直热衷海外扩张,而对马可尼的收购将使华为在英国、德国、美国等关键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一些观察家认为,华为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可能实现海外扩张梦想的中国公司之一。但华为自己却从未宣扬过它有这种大规模海外收购的雄心,相反,华为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徐志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我们采取了与联想集团和TCL不同的战略。”

       联想和TCL这两家中国公司都曾在海外进行过为传媒广泛报道的大笔收购。

       如果华为收购马可尼的传言最终获得证实,那么,徐志军所说的“不同 ”,就不是有关该不该跨国收购的企业发展战略上的“不同”,而是具体竞购策略上的“不同”;同时也将表明:最近中海油和海尔赴美收购 “出师不利,黯然返航”,并没有冷却某些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家的海外收购热情,最多不过是改变了他们搜寻收购目标的方向。

[B]美英有别[/B]

       有趣的是,尽管美英都是英语国家,历史上沾亲带故,如今又在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 “并肩战斗”,但英国对待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攻势的态度,却与美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举例来说,中海油和海尔赴美竞购,不仅遭到美国政界的百般阻挠,也受到美国传媒的敌意报道和美国民意的冷脸相迎。但英国汽车公司罗孚寻求破产保护前,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仅仅表示了一点儿兴趣,英国各界便竞相示好:英国传媒一相情愿地报道上汽与罗孚的“联姻”;英国政府为促成这段 “跨国婚姻”,甚至考虑用纳税人的钱出“嫁妆”──向罗孚提供过渡贷款;英国首相布莱尔给中国总理温家宝打了两次电话,力图“促成”此事;待后来发现上汽有些“三心二意 ”,英国内阁的一位大臣还亲赴中国,试图说服上汽“回心转意”;上汽 “变卦”、罗孚倒闭后,破产清算中的罗孚还是卖给了一家中国公司──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前前后后,似乎并没有什么英国人担心上汽或南汽的收购可能会对英国的“国家利益 ” 造成威胁。

       这一次,英国传媒也同样热情地谈论马可尼与华为可能的“联姻”。例如,一位英国的金融记者说,虽然近些年来马可尼与罗孚一样很不景气,但对那些寻求著名品牌、时尚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中国公司来说,马可尼仍然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潜在收购对象。

       总部设在伦敦的经济咨询公司“资本经济”(Capital Economics)的首席国际经济学家朱利安·杰索普(Julian Jessop)说,欧洲国家在对待海外公司竞购上态度正确,他们欢迎中国公司赴欧竞购,而美国的做法有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外国直接投资其实有助于降低美国的巨额预算赤字。

       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马可尼最终能否与华为 “联姻”还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一个潜在的绊脚石可能是马可尼的退休金赤字。
收购是要花钱D,花钱要谨慎
华为——中华有为!
呵呵,今天的华为,让人想起了那个“知名公司”——华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