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军贸,“买”“卖”博弈看点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47:14
国际军贸,“买”“卖”博弈看点多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刘航2015-04-03







近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军贸研究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全球热点地区军贸量持续上升,美俄两国依旧占据武器出口两强——
国际军贸,“买”“卖”博弈看点多
■王绥翊



3月16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全球军贸情况报告。报告指出,2010年至2014年全球武器贸易量较2005年至2009年增加了16%。其中,在2009年至2014年的武器出口贸易中,美国稳居第一,占全球武器出口量的31%;俄罗斯位列第二,占比为27%;而排名三到五位的国家,所占比例均在5%左右。
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世界武器贸易则是国家军事经济活动的对外延伸与拓展。作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变量,国际军贸的特点一直随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
中东、亚太、印度洋——
热点地区武器销量持续走高
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4年间,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成员国的武器进口量,与2005年至2009年相比增长了71%,其中54%的增长量来自于近期中东地区的武器进口。报告称,沙特阿拉伯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武器进口国。2010年至2014年,其武器进口量是2005年至2009年的4倍。
中东地区一直战乱频繁,巴以问题、叙利亚问题、也门问题等,一直是地区安全的重大威胁。美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后,ISIS等极端组织、“基地”等恐怖主义组织利用美军留下的力量真空,势力逐渐壮大,严重威胁地区安全,这使中东地区的防务需求激增。海合会的一些成员国,如沙特阿拉伯,本身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无法生产坦克、战斗机、军舰等复杂的武器系统。这些国家石油资源丰富,本身“不差钱”。进口武器就成为这些国家增强国防实力、获取武器装备的必然选择。
报告提到,世界前十大武器进口国中,有一半亚洲国家,总进口量占全球武器进口总量的30%。其中,印度的武器进口量占整个亚洲武器进口量的34%,是过去5年里世界第一大武器进口国。该国70%的进口武器来自俄罗斯,是俄出口武器的最大买家。同时,巴基斯坦、韩国、新加坡也是进入了武器进口国的前十。
亚太地区和印度洋地区也是全球热点地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众多,该地区集中了朝鲜问题、台海问题、岛屿海洋争端等热点。同时,美军“重返亚太”战略增加了该地区相关国家安全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地区的不稳定性。印度洋地区连接亚太和中东,其中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对立严重,政治军事对抗不断。这些地区的相关国家,武器贸易量尤其是进口武器量增加,与其所在地区的国际政治的实际局势变化较为吻合。局势不稳定的国际热点地区,往往也是武器系统大卖的地方。这是世界军贸市场不变的规律之一。
从盟友输出到“国家商业”——
美俄两强格局保持稳定
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导致冷战形成,世界上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两极对抗格局下,美苏向各自的军事盟友、友好国家输出武器,并将武器出口作为巩固与相关国家关系、扩大国际影响,甚至是战略布局的重要手段。这就在世界军贸领域形成了美制和俄(苏)制两大武器体系。长期以来,美俄(苏)也一直是世界武器出口量最大的两个国家。
除了冷战等历史原因外,美俄自身强大工业体系的客观需求,也促使美俄武器出口居高不下。冷战结束后,各国在处理国际争端时,力求既能保障安全,又能兼顾发展。这也使得世界军贸发生变化。以美国为例,其军贸活动往往具有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特点。美国向日本出口的F-35战机,单价高达3.25亿美元,是其国内采购价的2倍多,而且价格还在不断攀升。这样既能赚取利润,也能将日本牢牢“拴”在武器购买的支票簿上。更重要的是,美国对日军售,巩固了美日同盟关系,进一步将日本纳入到美国对外战略的体系内。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武器和军费开支项目主管艾德·福莱兰特表示,美国长期以来把武器出口视为主要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工具,但近年来因其国内军费开支不断缩减,美国军工产业越来越需要武器出口来维持生产水平。
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了1500多家军工企业以及数百万的从业人员。冷战结束,俄国内军火需求急剧减少,俄罗斯开始采取增加武器出口、赚取外汇的方式,确保其军工体系的生存及正常运转。2013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表示,对外军售已经是一种“国家商业”行为。而且,俄罗斯可以将武器出口作为国际政治的平衡手段。例如,在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通过向叙方输出武器的方式与西方博弈,赢得自己的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2013年10月14日,普京在俄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的例会上强调,武器出口是俄罗斯的战略选择,要坚持向前推进。









国际军贸,“买”“卖”博弈看点多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刘航2015-04-03







近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军贸研究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全球热点地区军贸量持续上升,美俄两国依旧占据武器出口两强——国际军贸,“买”“卖”博弈看点多■王绥翊


3月16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全球军贸情况报告。报告指出,2010年至2014年全球武器贸易量较2005年至2009年增加了16%。其中,在2009年至2014年的武器出口贸易中,美国稳居第一,占全球武器出口量的31%;俄罗斯位列第二,占比为27%;而排名三到五位的国家,所占比例均在5%左右。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世界武器贸易则是国家军事经济活动的对外延伸与拓展。作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变量,国际军贸的特点一直随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中东、亚太、印度洋——热点地区武器销量持续走高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4年间,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成员国的武器进口量,与2005年至2009年相比增长了71%,其中54%的增长量来自于近期中东地区的武器进口。报告称,沙特阿拉伯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武器进口国。2010年至2014年,其武器进口量是2005年至2009年的4倍。中东地区一直战乱频繁,巴以问题、叙利亚问题、也门问题等,一直是地区安全的重大威胁。美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后,ISIS等极端组织、“基地”等恐怖主义组织利用美军留下的力量真空,势力逐渐壮大,严重威胁地区安全,这使中东地区的防务需求激增。海合会的一些成员国,如沙特阿拉伯,本身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无法生产坦克、战斗机、军舰等复杂的武器系统。这些国家石油资源丰富,本身“不差钱”。进口武器就成为这些国家增强国防实力、获取武器装备的必然选择。报告提到,世界前十大武器进口国中,有一半亚洲国家,总进口量占全球武器进口总量的30%。其中,印度的武器进口量占整个亚洲武器进口量的34%,是过去5年里世界第一大武器进口国。该国70%的进口武器来自俄罗斯,是俄出口武器的最大买家。同时,巴基斯坦、韩国、新加坡也是进入了武器进口国的前十。亚太地区和印度洋地区也是全球热点地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众多,该地区集中了朝鲜问题、台海问题、岛屿海洋争端等热点。同时,美军“重返亚太”战略增加了该地区相关国家安全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地区的不稳定性。印度洋地区连接亚太和中东,其中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对立严重,政治军事对抗不断。这些地区的相关国家,武器贸易量尤其是进口武器量增加,与其所在地区的国际政治的实际局势变化较为吻合。局势不稳定的国际热点地区,往往也是武器系统大卖的地方。这是世界军贸市场不变的规律之一。从盟友输出到“国家商业”——美俄两强格局保持稳定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导致冷战形成,世界上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两极对抗格局下,美苏向各自的军事盟友、友好国家输出武器,并将武器出口作为巩固与相关国家关系、扩大国际影响,甚至是战略布局的重要手段。这就在世界军贸领域形成了美制和俄(苏)制两大武器体系。长期以来,美俄(苏)也一直是世界武器出口量最大的两个国家。除了冷战等历史原因外,美俄自身强大工业体系的客观需求,也促使美俄武器出口居高不下。冷战结束后,各国在处理国际争端时,力求既能保障安全,又能兼顾发展。这也使得世界军贸发生变化。以美国为例,其军贸活动往往具有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特点。美国向日本出口的F-35战机,单价高达3.25亿美元,是其国内采购价的2倍多,而且价格还在不断攀升。这样既能赚取利润,也能将日本牢牢“拴”在武器购买的支票簿上。更重要的是,美国对日军售,巩固了美日同盟关系,进一步将日本纳入到美国对外战略的体系内。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武器和军费开支项目主管艾德·福莱兰特表示,美国长期以来把武器出口视为主要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工具,但近年来因其国内军费开支不断缩减,美国军工产业越来越需要武器出口来维持生产水平。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了1500多家军工企业以及数百万的从业人员。冷战结束,俄国内军火需求急剧减少,俄罗斯开始采取增加武器出口、赚取外汇的方式,确保其军工体系的生存及正常运转。2013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表示,对外军售已经是一种“国家商业”行为。而且,俄罗斯可以将武器出口作为国际政治的平衡手段。例如,在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通过向叙方输出武器的方式与西方博弈,赢得自己的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2013年10月14日,普京在俄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的例会上强调,武器出口是俄罗斯的战略选择,要坚持向前推进。





http://www.81.cn/jmywyl/2015-04/03/content_6427190.htm


政治经济多要素交融——

军贸背后体现国家意志

从历史角度看,私人或非官方的武器装备交易,自从战争出现之后,就从未停止。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神秘的军火商巴希尔·扎哈罗夫,就以向世界各国销售马克沁机枪等武器而闻名。而官方性质的世界武器贸易,是随着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世界市场的形成而逐渐兴起成熟的。就目前来看,当前世界军贸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国家间工业体系的差异,促成了世界军贸市场的流通。美俄能一直占据世界军贸的前两位,背后有他们各自强大的军工体系作支撑。两国军事科技实力强大,军工企业的规模、产能和研发能力也很强。为了维持国内军工产业的运转,两国在客观上都需要通过武器生产和出口来获取经济以及政治利益,形成“以出口创汇带动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世界上其他国家,要么军工体系不完整、技术领域存在明显短板,要么缺乏工业基础。这些国家的军队要进行现代化建设,武器装备要进行升级换代,必须通过从军工技术发达的国家进口武器的方式来解决。

同时,一些具备一定实力的国家,在某些军工领域各有所长。这些国家通过技术合作的形式,取长补短。例如,澳大利亚与瑞典合作设计建造了“柯林斯”级潜艇,欧洲多国联合设计“地平线”系列护卫舰等。这种技术合作式的军贸形式,在世界军贸中的比例越来越多。这其中既有技术因素,也有经济因素。比如著名的欧洲战斗机项目,当时参与项目的欧洲多国均无力单独承担全部研发经费,因此选择多方合作。可见,一个国家无论是输出武器,还是购买武器,抑或是多国合作研发武器,都是基于各自国家自身的工业特点和防务需要,做出的选择。

第二,军贸附带政治因素,已成为常态。正是由于各国政治、军事实力、军工产业的差异,武器输出方对于买家,往往附代政治条件。2014年乌克兰局势恶化进而爆发内战。受其影响,法国和俄罗斯就法国为俄方建造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是否交货等问题,反复博弈。这是典型的军贸受国际影响的例子。在俄法两国关系较好时签署了购舰合同,舰船造好后却由于两国关系恶化而横生枝节。再如美国对日本、对印度、对新加坡的军贸活动,背后大都暗含着其“拉拢亚洲盟友,为其亚太战略铺路”的打算。

第三,军贸关系中,主客易位的现象时有发生。通常,在一般的国际商贸关系中,买家保证按合同交钱,卖家承诺按合同交货并保证质量。但在军贸关系中,主客易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上文提到的法俄关于“西北风”级的争议,便是如此。除了政治影响之外,单纯的经济、技术因素,也会影响军贸合同的正常履行。比如,俄罗斯为印度改装的“超日王”号航母(音译为“维克拉玛蒂亚”号),由于改装工程难度大,导致俄方事故频出,成本不断上涨,印度的资金和预算也时断时续,交货时间一拖再拖。再有,泰国皇家海军在上世纪90年代希望购买护卫舰,中国、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的造船企业纷纷竞标,最终泰方选择了中国的出口型护卫舰。泰军方的解释是“用购买西方舰艇三分之一的价格,可以买到具备西方舰艇80%能力的中国造战舰”。

可见,无论世界军贸如何变化,其都是为各自国家的国家利益服务,体现的都是世界各国的实力差异,承载的都是各个国家的国家意志。
国际军贸中的“纠纷往事”

■李雪源 杨松根

国际军贸交易周期长,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乃至技术研发等因素影响,也留下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纠纷往事”。

卖家毁约

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爆发马岛战争,由于美国施压和英法同盟等原因,法国冻结了战前与阿根廷签订的军售合同,扣压了计划交付给阿军方的“飞鱼”导弹。此外,法国还向英国提供了“飞鱼”导弹的所有机密,让英国人掌握拦截“飞鱼”导弹的技术。英国根据法国提供的情报,派出特工扮成“飞鱼”买家或卖家,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跟阿根廷人周旋,最终使阿根廷在战争期间没能在国际市场上买到一枚“飞鱼”。即便如此,阿根廷还是用仅有的5枚“飞鱼”导弹击沉了被称为“皇家的骄傲”的英国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和大型运输船“大西洋征服者”号,击伤了“格拉摩根”号驱逐舰。

拖延交货

在卖家延迟交付这个问题上,印度被俄罗斯“坑”得着实不轻。最著名的事件当属俄罗斯帮印度改装了8年之久的“超日王”号航母。由于故障频出,工期一拖再拖,最后竟比原定交付时间晚了整整5年,改装费用也从7.5亿美元飙升到23亿。即使对于渴求航母的印度来说,这一拖延也几乎难以忍受。期间一度传出印度要取消这份合同的消息。无独有偶,印度在与以色列的预警机合作项目中,也是因为俄罗斯提供的飞行平台迟迟不能到位,而一再延后预警机的装备时间。

研发受挫

顶着“世界战斗机”头衔的F-35让美国的盟友们大呼上当。研发之初,美国四处拉拢盟友加入F-35项目,先后有十几个国家与美国签订采购合同。然而,就在大家望眼欲穿时,飞机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再宣布研发进度推迟,交付时间延期。愤怒又无奈的买家只能通过削减订单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其中,急于扩充军事力量的日本更是骑虎难下,因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给其两个选择:延迟交付或者立即交付作战软件系统存在缺陷的版本。付出了大价钱的日本也只能苦等美国加紧研发。

撕毁合同

2007年底,利比亚与法国签署了购买14架“阵风”战斗机备忘录,这让时任总统萨科齐大喜过望。当时,这款法国人引以为傲的战机还没有出口记录。利比亚的认可无异于给“阵风”注射了一记强心针。可到了2009年,卡扎菲放弃了这项采购计划,转而与俄罗斯签订了采购12架苏-35战斗机的初步协议,这使得法国政府大为火光。似乎是为了给“阵风”正名,也可能是出于报复心理,在随后多国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行动中,法国一马当先,“阵风”战斗机就是主力。

退货拒收

进口武器价格不菲,各国对武器装备进口的质量把控严格。同时,卖方为了保证信誉度并扩大出口,也会非常注意出口武器的质量。然而,退货这种情况还是在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之间发生了。2006年,俄阿两国签订了总额80亿美元的军事技术合作协议,其中包含价值12.8亿美元的28架单座型米格-29SMT战斗机和6架双座型的米格-29UB战斗机。可从2007年5月开始,阿军方拒绝接收米格-29,理由是这些飞机的结构部件和零件质量低下,或是曾用过的。2008年2月,阿空军决定向俄罗斯返还此前已经接收的15架米格-29。无奈的俄罗斯只能将这些退货稍微改装后装备给了本国空军。
沙特为何再掀军购高潮

■王卫华 樊怀乾

作为国际军贸市场的“豪客”之一,2014年,中东国家沙特阿拉伯再次掀起军购高潮。报告显示,2009至2014年间,沙特阿拉伯累计武器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而在2014年一年里,沙特的军火开支较前一年增加了54%,达到了65亿美元,超过印度成为国际军贸市场的最大买家。作为“不差钱”的石油富国,沙特大笔军购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从现实威胁上看,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持续上升,沙特需要投入更多力量维护国家安全。“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政权更迭或动荡,叙利亚内战持续,外溢效应日益增大,一向较为稳定的海湾地区石油富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荡。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被视为中东地缘政治稳定“压舱石”的沙特阿拉伯危机感增加,在向国内民众加大发放石油“红利”的同时,不断增加对安全力量的投入。2014年,“伊斯兰国”横空出世,在伊拉克攻城略地,严重威胁沙特的安全。为了应对“伊斯兰国”带来的威胁,沙特一方面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空中打击行动,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建设,追加经费采购武器,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甚至战争做好准备。

第二,从地区关系上看,作为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的重要成员,沙特需要凝聚地区国家向心力,保持地区事务的主导力。伊拉克战争后,什叶派穆斯林在伊拉克逐步确立主导地位,另一个重要的什叶派国家伊朗与伊拉克关系越来越紧密,这让逊尼派主要国家的沙特阿拉伯不得不提升警觉,应对所谓“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的什叶派新月地带的崛起。最近一年来,美国一方面从伊拉克撤军,减少在中东地区力量存在,另一方面加速推动伊朗核问题谈判,这使伊朗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减轻。为了巩固自身在阿拉伯国家中的地位及在海合会中的主导权,沙特动作不断。就在几天前,沙特牵头地区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对也门反政府胡塞武装的打击行动。频繁对外使用武力,也使基本依赖进口武器的沙特对军贸的需求快速提升。

第三,从国际关系上看,大笔军购有利于沙特与美国等保持密切关系。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沙特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长期以来,除了向美国大量出口原油外,沙特从美国和欧洲大笔购入武器,作为密切国家关系的重要手段。最近一年来,美国国内石油开采量不断提升,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以沙特为首的石油输出国坚持保持石油产量,导致国际原油市场石油价格不断下降,与美国国内石油开采形成竞争。这也使美国国内质疑政府中东政策的声音不断上升。加大武器进口力度,使沙特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安抚美国国内政治力量,继续维持在中东的力量存在,维护沙特的根本利益。

回顾历史,沙特一直是国际军贸市场上最重要的买家之一。在伊拉克战争之前,沙特就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武器进口国,上个世纪最后10年进口的武器装备价值为335亿美元,飞机、舰艇、坦克、火炮一应俱全。从2000年起,沙特军费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而它的武装力量总员额不到20万人,大部分军费用于进口先进武器。事实上,军事目的始终不是以沙特为代表的一些海湾国家大笔采购军备的唯一考量,以军购为手段,撬动大国关系,维护地区秩序,进而保证国家安全和自身利益,地区局势越是动荡,这样的思路反而愈发明晰。

(《解放军报》2015年4月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