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读史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59:41









林树标,父执之子。日前将他所写《读史笔记》一书稿送我阅读,读后大感惊讶。惊讶之处在于,昔日眼中的顽皮小老弟,居然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此书是以谈笑风生讲故事的语体,说古今中外许多国家和人物的兴亡史。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以史为鉴、以事为镜,期望读者尤其是肩负执政重任的读者,一定要以居安思危的理念来为国执政,为民执政。

作者高调呼喊居安思危,足见其用心之良苦也。


(章诒学,原政务院副总理、交通部长章伯钧长女,《往事并不如烟》作者章诒和长姐)
                                                   2015年1月10日





封面.png (291.1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13 23:22 上传


目录.jpg (28.5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13 23:35 上传







林树标,父执之子。日前将他所写《读史笔记》一书稿送我阅读,读后大感惊讶。惊讶之处在于,昔日眼中的顽皮小老弟,居然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此书是以谈笑风生讲故事的语体,说古今中外许多国家和人物的兴亡史。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以史为鉴、以事为镜,期望读者尤其是肩负执政重任的读者,一定要以居安思危的理念来为国执政,为民执政。

作者高调呼喊居安思危,足见其用心之良苦也。


(章诒学,原政务院副总理、交通部长章伯钧长女,《往事并不如烟》作者章诒和长姐)
                                                   2015年1月10日



节选一:睿智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的黄金时代

“这名妇人是十万名魔鬼集于一体,但是她假装自己是个活跃于寺院中的修女,每天由早到晚祈祷。”西班牙大使如此描述伊丽莎白女王。

英国直到十六世纪中叶依然只是欧洲一个普遍的海岛国家,经济上用现在的话来说叫:还行,政治上孤立,因为当时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到处对外穷兵黩武,和法国也打和西班牙也干。须知当时这两个国家是引领欧洲潮流乃至世界主流的世界强国,结果是它把欧洲的诺曼部分消失殆尽,全部被法国收归国有,自己把诺曼国王的头衔也丢了,最后只能缩回英伦三岛,把英国作为的祖国,更可悲的是亨利八世还得罪了西班牙,而且是严重的感情上的伤害,并且为此,与罗马教皇彻底闹翻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亨利八世娶了西班牙国王菲利普的妹妹凯瑟琳为妻,她是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与伊莎贝拉王后的宝贝女儿。这是欧洲几个强国之间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维持关系的办法,而这两国的联姻无疑是西班牙求之不得的事,这样他们会得到一个强大的盟国,并将有可能一步步的使英国成为西班牙的附庸,但是亨利八世日渐疏远了凯瑟琳,并且提出要与她离婚,主要理由:1)凯瑟琳原本是亨利八世哥哥的老婆。2)凯瑟琳年近四十不能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因为此时的亨利八世已和他一个负责园林的小官的女儿安妮打得火热。亨利八世派他的大主教沃尔西去教皇处报告这件事,希望得到教皇尽快的批准,怎知西班牙查理五世刚刚夺下罗马,梵蒂冈只有听命于他,而查理五世说什么也得阻止这件事的发生,因为女方是他的姑母,因为教皇有极好的借口不批准这件事:天主教只承认结发夫妻,并且不允许离婚,无论沃尔西如何游说都无济于事,这场旷日持久的离婚案,最后以亨利八世败诉而告终。他暴跳如雷之际,甚至怀疑沃尔西有意将此事搞砸,而从此疏远于他,并没收他大部分财产。亨利八世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他旋即下定决心接受新教(即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又名新教)自己任命自己为坎特博雷大主教(这是英国当时最大的宗教领袖)并且不再承认罗马教皇和其永远决裂,从而通过了这项离婚方案,如愿以偿的和安妮结婚。此时的安妮已经与亨利育有一女即是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但是好景不长,因为亨利八世是个酒色之徒,不久又与其他女子有染,居然对安妮发难,罗列了的数条大罪,其中包括通敌叛国罪和通奸罪,甚至说出她有五个情人,其中包括安妮的亲兄弟,真是荒诞至极。

根据史学家的可靠记载,实际情况应该与以下故事较接近:拈花惹草本是男子的通病,更是帝王的专利,而表现在亨利八世身上尤为鲜明,但安妮是个很自我,并且占有欲极强的女人,她对夫君的如此性格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英国皇室的糜烂作风并不想适应,而是采取极端手段。她不允许亨利与其他女人接近,甚至限制亨利的公关活动,任何活动都要知会她,并且这形势是越演越烈,以致亨利从忍耐到忍无可忍的程度,最后发展到欲除之而后快的极端态度,决定将其处死,但她可以有两种选择,问吊或斩首(因为她是皇后),最终安妮选择斩首,并且要求有一位著名的骑士来行刑,原因是因为他的动作十分干净利落,但是天公不作美,数次规定的行刑时间,却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一再拖延,以致安妮的身心受到各种摧残,相当可怜,但作为一个贵族,一个皇后面临死刑时,却镇定自若,史学家如此描写:临刑前的那一天,她站在梳妆台前,由两个丫头伺候,她穿着着一条长长的纱裙,平静地将自己梳妆的漂亮、大方而得体,大概用了一个小时,随后由两个刽子手左右拥着登上长长的阶梯,她极其清晰、冷静但严肃的说:先生们请你们不要碰我,我自己走。随后她便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走上高台,依然是那样高贵、依然是那样从容、依然是那样的目中无人、昂首阔步。走到一半她忽然停住了,对右边的刽子手说:先生,您刚才踩到我的裙子了,请您给我道歉。一字一顿,不紧不慢,仿佛在批评一个下人。那个刽子手忙不迭的道歉,她微笑地接受了,然后继续前行。

当她前行到塔前时停住了,环顾四周,这时有人哭泣,有人向她欢呼,也有人向她扔东西,她依然镇定地走到砍头台前,自己镇定的趴在砍头台上,而且还主动跟刽子手说:把她的脖子往前拉了一点,这样可以干净利落地完成。随后,随着寒光一闪。一切都结束了!与此同时,亨利八世都在同一天与新婚妻子简举行着婚礼。哎!如此人生!

伊丽莎白本人更是命运乖蹇,其实,当亨利八世和安妮如胶似漆的时候,他就曾以书写的形式规定下来,以后会传位给伊丽莎白,但安妮失宠以后,亨利又曾威胁要将她作为私生女来处理,如果要将她作为私生女,那么按照英皇的规定,将不能接受宫廷教育,住在宫中不能接受公主待通,将被轰出皇宫去,那可是糟了,但是来了,由于伊丽莎白的乖巧和智慧,以及亨利的突发善心才最终将她以女儿的名义留在宫中,这是她的第一次危机,后来在亨利死后,他的那个大女儿玛丽登基,虽然按现实应该是伊丽莎白即位,但她不争不抢,而是吞下这个现实,自己静静地躲在一边,从不抛头露面,从不显山露水,从不争权夺利,为的是避过姐姐的猜忌和怀疑。但即使是这样,厄运仍然降临他的头上,玛丽做贼心虚,生怕以后伊丽莎白有一天要同他算总账,竟将她关在伦敦塔中,并且要将她处死,罪名是通敌叛国,但玛丽抓不到她的把柄,没有任何证据,并且伊丽莎白据理力争讲得慷慨激昂,并且有力有理有节,连玛丽自己都哭了,对群臣说:不要再难为我那可怜的妹妹了!但她依然把她看做威胁关在伦敦塔中,直到死神突然降临在她的头上。她才终于想起自己那个可怜的妹妹,并且接照英国皇室的的规定,将政权交到伊丽莎白手中,就这样英国一个伟大的君主诞生了,她在位45年,将英国从一个平庸的欧洲普通角色,一跃成为欧洲的第一强国,无论是军事、工业、农业、商业,特别是海军,从此称霸世界。一个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在她手总中已初见端倪,工业革命也开始在英国蠢蠢欲动。

这一切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伊丽莎白一登基,便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使英伦宫廷上下都为之一震,她首先解决了宗教问题,由于玛丽执行时期违背父意,全面复辟天主教,又开始追随梵蒂冈教皇,并且和她的夫君菲利普二世共同攻打法国,结果丢掉了加莱这一块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块附地,从而再一次丢掉了诺曼王朝的桂冠,受到了英国上下一致的辱骂,伊丽莎白顺应民意,重新在英国恢复新教,并且严厉的废止了用天主教作为国教,用统一的圣公会取而代之,获得了人民的拥戴和好评,(她强调教会和国家是统一体)确认圣公会为国教。

随后,伊丽莎白遇到了令人这么头痛的婚姻问题,它实际上是个重大政治问题,牵扯到皇位是否能顺利传递,国家的安全能否保证等等许多重大议题,因此使得权重功高的众大臣们与黎民百姓萦萦于怀,议会两院多次恳求女皇结婚生子,这可惹恼了我行我素的伊丽莎白女王,她不允许外人来干涉她的家世,更甭提是她自己最隐秘的私事:爱情与婚姻。其实她对此事并不是没有考虑,相反更加的慎之又慎,她知道在这方面只要走错一步,那将不仅给自己,更重要的是给大英帝国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她认为若与国内的新教派的贵族结婚,会引起与旧教派贵族的大规模的仇杀,削弱英国的力量,她的权威也受到挑战。世界各国达官显贵的求婚则络绎不绝,更使她难以抉择:丹麦、芬兰、瑞典的国君都表达了爱慕之情,据说早期,她曾花费很长时间去思考法国皇帝查理九世的联姻建议,以至于法国特使感叹道:上帝创造天地才用了六天,可她已经快三个月了还没打定主意。她的姐夫西班牙皇帝菲利普二世早在她即位时就已经向她正式求婚,但西班牙的狼子野心在全欧洲已是昭然若揭,女皇又怎么能羊入虎口呢。其实从那一刻起,伊丽莎白就已经决心将自己献身给英国,将自己嫁给整个英帝国,但她将真意深藏不露,却以一个玉女的身份周旋于国内国际各大王公显贵当中为英帝国争取更多的,战场上得不到的利益,同时又以一个处女的身份拉拢那些易变的同盟者来拥护自己,达到联合更广泛同盟的目的,获得了宝贵的和平时期。

在处理这些棘手问题的同时,女皇开始向富强进军,她改善了困扰英国所念的外贸关税壁垒,使英国出口的羊毛和呢制品更加畅顺。在国内,资本主义工业的前期,羊吃人的时代开始了,她鼓励人们利用更多的土地饲养绵羊与牲畜,以便更多的供应出口与食用。同时通过了贫困法,给予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穷苦人以资助,或由政府出面鼓励他们学习某些快速简单的技能,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够自食其力。而这些资金是从对那些偷税漏税和不法商人、贵族的罚金抽取来的。同时在女皇时代,最使人们感兴趣的和各受史学家争议的即是堂堂的英女皇伊丽莎白一世与大批海盗,特别是著名的远洋大盗沆瀣一气,坐地分赃的故事与传说,永远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1581年4月1日,伊丽莎白女王亲自嘉奖的最为杰出的子民之一:海军中将弗朗西斯•德雷克,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洋大盗,他六个月前刚刚结束环球旅行凯旋而归,满载着从西班牙船员上掠夺而来的金银财宝。他的探险已经在朝廷为他赢得英雄美誉外,加上女皇贵赐的丰厚奖金,在其价值高达40万英镑的战利品中,女皇慷慨地将给他一万英镑,接着女皇亲往他的船只“金鹿号”,赐予他贵族称号。当然,这不是什么特例,而是女皇一贯的战略性措施,她深知西班牙依仗着强大的国力,与在全世界到处扩张的殖民地掠取来的财富,凭借着它称霸海洋的无敌舰队,迟早有一天会兵渡过英吉利海峡,逼迫英女皇俯首称臣,而为了免受其辱,为了富国强兵,有朝一日与强敌一决生死,她就必须居安思危,随时要有忧患意识,枕戈待旦,这还不够,还必须想办法破坏它,劫掠它,不能让它为所欲为,必要时,不惜采取非常规作法,这就是她与海盗们联手的主要原因。

在15世纪~16世纪,西班牙在中美,南美大肆掠夺和屠杀印加帝国的子民,将美洲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船一船,川流不息地运回西班牙,而英国的这些海盗船,大部分的著名海盗都是英皇御准的船长,合理合法地打劫这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搜掠来的金银宝贝的西班牙商船,待抢得船满,钵满之时,然后将之带回英国,与英女皇坐地分赃。西班牙政府屡次强烈抗议,而英国政府佯装不知,任其大肆劫掠,奇怪的是这些海盗船长大多都对这位女皇俯首帖耳、公平交易。英国在抓紧和平时期努力建设的同时,还抓国防建设,特别是海军。当然尽管西班牙人将德雷克等的行动斥之为盗窃行动,英格兰人则认为他们天经地义拥有权利问津海上竞争所获得的远方土地的战利品,英国虽然战舰很少,但它商船队阵容庞大,拥有众多敬业的船长和海员,在与西班牙竞争中足以构成巨大威胁,伊丽莎白似乎十分乐衷于冒天大的风险,与这个可怕的霸主一决雌雄,为避免公开冲突,她偏爱以非官方的冒险举动挑战菲力普国王,或者像德雷克之辈那样的掠夺之举,或者在贸易开发和殖民活动上与其较劲,即使是表面上的和平,但不幸扭曲变形的冒险举动也加剧了英格兰和西班牙的紧张关系,迫使女皇和其军队走向与西班牙舰队的一场跨时代的对抗。

由于伊丽莎白对富有远见卓识的指挥官德雷克和他极高天分的同事罗列爵士的极大信任,鼓励与鞭策,英格兰在这场生死攸关的霸权之争中的前景日渐明朗,这些探险活动成绩斐然,战果辉煌。

而面对英国人的挑衅,西班牙准备与英国开战,1587年苏格兰的玛丽皇后在英格兰因叛国罪被伊丽莎白处死,玛丽信奉天主教,并且长期以来得到西班牙的支持,因此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闻讯后,立即宣布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为异教徒(按照宗主国英国既定的安排,玛丽去世后由詹姆士六世继承王位),将来不得继承英国王位,他本人则想推翻伊丽莎白,在英国恢复天主教,于是西班牙在其西部港口大规模集结战船,准备海上进攻,但英国方面先发制人,于1587年4月9日,由德雷克带领英国舰队(少得可怜的24艘),成功偷袭加地斯港,以两翼进攻的方法,重创西班牙军舰30艘,自己无一损失,更重要的是,致使西班牙对英国的海战延迟了一年。

1588年夏, 英国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女皇兴奋异常,这是她自登基以来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也是她居安思危,卧薪尝胆,从登基第一天就在筹划的大事件,从游击战到运动战,最后到面对面的对决,一场酣畅淋漓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世界海战史上的辉煌胜利,从此以后伊丽莎白女皇政权不但更加稳定发展,而且迎来了新的辉煌进程的转折点。1889年诗人宾塞斯发表了他的寓言诗《仙女王》称伊丽莎白为光荣的女王,其他文人朝臣也极尽颂扬赞美之能事,伊丽莎白为国民所敬仰。女王在最后十几年,英格兰出现了莎士比亚、马罗、培根等著名文学家,是当时盛世的最好的写照。

1604年3月24日,伊丽莎白永远地睡去了。约翰。麦宁翰在日记中写道:“今晨约三点钟,女王殿下去世,软绵绵的像只小绵羊,安详得像树上落下的熟苹果。” 一个伟大的时代结束了,一只有力的手离开了船舵。她把所有的母爱给予了英国。

所谓富从俭中来,伊丽莎白奉行简朴节约的生活方式,大臣们甚至说:“女皇的每一个宴会和舞会都是与英国的事业与臣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继位前其微薄的年金使她没有多余的开销,成为女王之后,头些年财政更是窘迫,她的节俭治国成为君王们的典范。

伊丽莎白的一生,全部都奉献给了英国,她在世时,就像一只老母鸡张开双翅劳劳地保护着那些在她羽翼下的英国臣民,使之成为了世界强国,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工业国的摇篮。
伊丽莎白是一封建的君主,但她却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曲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丽的史诗,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她的祖国和臣民,即使是对我们许多现今的领导干部也有许多令我们深思,令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伊丽莎白她是人而不是神,她也有七情六欲,也是血肉之躯,她一生当作也有无数的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是她的情人、爱人,但她公私分明,理智而有感情,从来没有因为自我感情而出卖国家的利益,例如对于她深爱的罗伯特伯爵,当她发现罗伯特在与西班牙勾结,企图出真英国利益时,她忍痛割爱,理智地与其划清界限,既没有在盛怒之下将其斩首,也没有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宣布他永远与女皇终止私人关系,并且在朝廷之上不得议论政治。此举获得英国朝野的一片喝彩与赞叹!并赢得全世界的尊重,获得光辉的处女女皇的美称。

女王与海盗

1568年,德雷克所在的运奴船遭到西班牙舰队的袭击。此次劫难他幸存了下来,但除了“勇敢”之名外他失去了一切,对此他决心向西班牙舰队复仇。

每当提及富国强兵,振兴民族,挤身世界强国行列时,我们都会想到要通过工业革命, 技术革新,农牧畜业现代化,市场经济化,贸易自由化,保护民族产业,培养高科技,高技术人才,吸收外来移民,坚持改革开放等等一系列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的措施,国家出台施行的政策也是保护支持这些作法以达到追求国家的富饶。然而在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治国之道却与众不同,特别是英女王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她独辟奚径,离经叛道地采取了让后人津津乐道,令历史学家着迷,为作家提供无限素材和想像空间的富国政策:海盗政策。
伊丽莎白女王的海上策略是:1588年以前,西班牙是海上霸主。十六世纪中叶后,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使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日益尖锐,伊丽莎白女王统治初期,英国海军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强大的西班牙相抗衡。为了摆脱困境,争霸制海权,伊丽莎白女王于是利用西班牙与法国,尼德兰(现在的荷兰和一部分得比利时)之间的矛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同时鼓励,并暗中资助英国海盗活动,扰乱西班牙的航线,以牵制它的扩张。

此一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使得英国籍由“海盗资金”作为国家资本和预算来源,由二流的穷国快速暴富进而成为世界强国。 在这个过程中,英女王伊丽莎白将昔日令人闻风丧胆又倍受鄙视而遭唾弃的海盗行为融入她富国的理念,完美地将其合法化,并与国家权力结合对其他国家的船队进行抢掠。为此英国人还煞费苦心地发明了“探险家”,“航海家”,“商人冒险家”等称呼来取代海盗这个难听且刺耳的名字。

在伊丽莎白大力推行她的海盗富国的国策下,英国涌现出了无数的海盗,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大海盗为英女王伊丽莎白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分别是第一个亲自完成环绕世界航行一周壮举,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专事掠夺而名留青史的大海盗 – 法兰西斯〮德雷克。另一个则是德雷克的表兄,负责走私黑奴,将获利的资金贡献给女王的大海盗-约翰〮霍金斯。
伊丽莎白女皇,除了依靠专卖海盗抢劫来的财宝和走私黑奴来充盈国库,还特许经营新型商业模式的贸易公司与海外贸易活动。其中支撑大英帝国经济的东印度公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而提供给女王关于海外贸易,说服女王加强海外贸易并设立贸易公司的人就是被冠以“商人冒险家”的一群贸易商。他们并非单纯的贸易商,而是同时具有海盗身份,时而扮演海盗,时而扮演贸易商,才是这些“商人冒险家”的真正面目,与海盗融为一体的商人冒险家共同出资成立“财团”,并组织商船队到海外进行贸易。

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599年9月,第一任会长汤姆斯•史密斯,七名执行委员皆为海盗,而所使用的船只,则是以海盗船为主。公司的成立目的为了争夺当时被欧洲人奉为灵丹妙药的香料。扎尔思•米尔顿在其著作“豆蔻的故事——香料如何改变世界历史”中,描述了香料的功效“豆蔻的价格原本就居高不下,而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伦敦众多医生又大力主张从打喷嚏乃至致死的“传染性疾病”,豆蔻是唯一的特效药,导致价格跟着水涨船高”。

除了香料、咖啡、红茶也都被东印度公司等源源不断的从世界各地运往英国,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立顿红茶,TWNINGS茶,摩卡咖啡都是当年“商人冒险家”抢劫、贩卖并命名的产物,伊丽莎白时代被称之为英国的“黄金时代”。她以一套惊世骇俗的富国政策为大英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海盗一跃而成为国民英雄的“掠夺王”法兰西斯〮德雷克
1523年,德雷克出生在英国德文郡一个穷苦的渔民家,从小就得承担家庭的重担,跟着父亲出海打渔。英国是一个岛国,环绕英伦三岛地少人多,所以到处都是渔民,而德雷克全家驾驶着破渔船起早贪黑地干,但却完全无法果腹,不仅仅是因为渔船和生产工具的破旧,和渔民之间相互竞争的激烈,更主要的是他们只能在近海捕一些小鱼和小虾,及其他可怜的海产品,因为当时的大西洋已被海上霸王西班牙完全垄断,他们的渔船可以在深海里为所欲为,总是能捕捉到大量的渔获,因为他们有西班牙海军的保护,而英国渔民不敢去深海捕鱼,一旦被西班牙海军发现,轻则遭到侮辱痛打、折戟沉沙,重则丢掉性命,因此德雷克从小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并且自幼就在心灵深深地种下了对西班牙人仇恨的种子。


德雷克虽然贫穷,却是一个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却又不怕吃苦的人,很快就脱颖而出,在二十岁出头就省吃俭用买了一条帆船,自己成为船长,但是,如前所述,那个时候西班牙对大西洋航行的封锁非常严密,15世纪末时,在教皇的监督下,西班牙与葡萄牙将全世界的海权一分为二,大西洋沿欧洲向南到好望角,转头向北奔印度洋,这是葡萄牙的海权,而大西洋和美洲太平洋这一大块全都归西班牙,问题是16世纪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那就等于整个世界的海权都归属西班牙了吧!西班牙人用残忍的手段杀害和欺骗了美洲的印加帝国的玛雅人和印第安人,进行了血腥的种族灭绝,并将大量的金银珠宝从美洲经过船运,掠夺到西班牙,而且是一人独吞,谁也不许染指,因此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是一个用美洲的金银珠宝堆砌的国家,王公贵族挥金如土,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西班牙,人们都不知如何才能将这些财富享用,真是金银堆积如山啊!那么其他国家,谁不眼红呢?可是西班牙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它的无敌舰队,称霸世界海洋,一时无人能与之项背,西班牙就仰仗着它的海上霸权,真可谓一夜暴富。

而伊丽莎白即位时的英国,相互敌视的两大教派拿起武器作乱,搅得天翻地覆,使英国处于分裂的边缘。[当时的英国两大派主要是天主教派和新教派(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新教:基督教派的分支—圣公会)],之所以当时造成如此局面主要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亨利八世因婚姻问题与罗马教会交恶,愤而改信新教—基督教的圣公会,并将该教定为国教,将英国所有教区统统变成新教,自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英国的最高宗教领袖),但是他的大女儿玛丽登基之后,却将天主教在英国全面复辟,并向梵蒂冈示好,宣布皈依天主教,同时在国内采取残酷手段对付新教的领袖和众教徒,她曾一次施火刑烧死新教徒达三百名之众,因而得到“血腥玛丽”的称号,现在我们熟知的烈酒兑番茄汁的鸡尾酒“blood marry”即来自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事件。 玛丽的血腥镇压反而激起了新教徒一浪又一浪的反抗高潮,幸运的是玛丽很快死去,并将政权移交给伊丽莎白一世,也就是说交给她一个烂摊子。

由于亨利八世的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再加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滥印钞票和伪币盛行,国库极度空虚,以至于国防方面捉襟见肘,造就英国的许多堡垒没有一兵一卒守卫,政府倒不是吝啬,而是真榨不出钱来了,所以,在伊丽莎白即任之初,英国明摆着是在夹在西班牙与法国之间随意任人摆布的软弱无力的岛国,这时的英国大权虽然由伊丽莎白接管,但许多人都怀疑,她能把握好这个国家的命运吗?

如果说到个人修养、教育,用她的家庭教师阿谢姆的话说:“她说法语及意大利语与英语一样流利,而且随时可用流利的拉丁语与我交谈,希腊语也讲得令人满意。” 她的这些天才,使她在外交上不必透过翻译和中间人介入,即可直接用法语,意大利语或拉丁语与各国使节会商,而她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与年轻时的刻苦好学,使她的外交技巧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让各国使节都纷纷拜倒在她优雅的笑容里。

但是一个国家该如何迈向富裕与繁荣?按照欧洲固有的经验或教科书上的记载:有的国家是致力于振兴产业,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有的是努力开发能源或设法扩大领土,更有的是喜欢发动战争等等。透过世界历史,我们可以得知每个国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来致力于建设和发展自己。

那么伊丽莎白将怎样把贫穷而软弱的英格兰引向繁荣富强呢?当然富国强兵,这谁都会说,问题是,如何达到此目标的彼岸,诚然,我们知道,英国工业革命的萌芽已经开始了,羊吃人的传闻已日渐频繁,英国的工业品和纺织品,特别是羊毛制品已在欧洲日渐走俏,看看梅里美的著名小说“卡门”里面描写的西班牙走私贩子走私的都是英国货,便可见一斑。当然,保护贸易、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化,改革开放等来追求国家的财富,这些伊丽莎白都在做,但这些教科书里的做法她尚不知足,仍感觉国家的变化不够快,她要用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离经叛道的或者匪夷所思的方法来促进和加快这一进程,或者说,做一重要的补充,这就是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全民运动,即皇家海盗政策。

说起海盗,我们会想到在人类尚在蒙昧时期的著名的北欧维京海盗,那残酷而疯狂的打家劫舍,至今让人听来都闻风丧胆。据说北欧大部分人的基因里,特别是瑞典人,都有维京海盗的基因,而史蒂文生笔下的“金银岛”中的海盗却不像北欧的维京海盗那样杀人不眨眼,每当一想起那装着木脚的独眼海盗船长,虽然他是那么的狡诈,那么多的骗术和那么多的阴谋,但似乎人们并不十分憎恨他。反而总是带着微笑谈到他,他多少有了人情味,有了文学上的浪漫,有了我们津津乐道的理由。“十五个人在死人箱上得庆更生,吁喝喝再有甜酒一瓶,其余的人都被酒与恶魔送了命,吁喝喝再有甜酒一瓶。” 当我们在兴奋、癫狂中high的时候吟唱此歌时,仿佛能看到航行在加勒比海上的那群喝得烂醉如泥的海盗们,船上丢满了东倒西歪的朗姆酒的酒桶与酒瓶,应该说史蒂文生所描写的就是伊丽莎白时代的海盗。

最初伊丽莎白对海盗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或方案,她只是觉得西班牙是如此的强大与霸道,以至于英国在海洋上连一点儿机会都没有,若果按照正规方法与他们海战,只能是失败,最后落得个望洋兴叹的结果,但是英国的海盗们不同,在大海航行中,他们个个是武林高手,不但能在西班牙的老虎嘴上拔毛,还能常常获得意想不到的巨额财富,经常气得当时的西班牙国王暴跳如雷,但却无可奈何。伊丽莎白觉得这样教训西班牙真是太过瘾了,于是她开始在这方面大动脑筋。她并不认识德雷克,只是听说有一位海盗船长叫霍金斯,做了两次贩卖非洲黑奴的生意从非洲到墨西哥,由于当时西班牙将精力都放在金银财宝方面,对贩卖黑奴这个新兴行业尚无暇思考和无暇顾及,于是英国的霍姆斯船长打了这么一个空档,再加上当时美洲大陆对劳动力的需求极度殷切,所以他连续两次发了两笔横财,其实这位霍姆斯船长,即是德雷克的表哥,而此时德雷克已经转行正在和他表哥一起干起了贩卖黑奴的勾当。伊丽莎白对此十分感兴趣,自接见霍姆斯,并且仔细询问了他航行过程中的细节,最后她私人决定以股东的形式参加贩卖黑奴的勾当,所获利润的1/3~1/2归女皇所有。由女皇资助三艘皇家的三桅帆船和其他一切武器和补给品。

在此之前的1568年,霍姆斯和德雷克曾行驾驶着贩奴船往墨西哥,不料加勒比海突然卷起狂风巨浪,他二人只能停靠在西班牙一个军事基地所属的港口,开始西班牙人假意允许他们停靠,但半夜突然偷袭他们,将两艘船上的70多名船员全部杀死,霍姆斯与德雷克在事发前的几分钟闻讯及时逃跑,才免于一死,这样,原本就积攒在他们心中的仇恨上升到顶点,他们发誓一定要向西班牙人讨还血债,如今,英国女皇如此的厚爱他们,并在1572年5月,女皇正式颁布给他们“私掠许可证”,这就是亘古未有过的正式的海盗经营许可证,梦想着一夜至富的女王和她的亲信大臣们联合了贸易商与银行家共同出资与“商人冒险家”(大海盗的文雅称谓),一起组成了海盗财团。这一行为让他们真是感激涕零,愿肝脑涂地效劳。伊丽莎白就像帮会中的大姐大一样以自己的皇权,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己 的美貌与智慧,以江湖老大般的仗义,又是以国家的名义彻底使这两个怪兽折服,英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大海盗从此诞生。摇身一变而成为“女王殿下的海盗”们发誓一辈子效忠伊丽莎白女皇,效忠英国皇室,并誓死与西班牙人血战到底,的确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就在这一年的5月份他们旋即出海,疯狂地冲向西班牙货船。在巴拿马附近第一次抢劫了西班牙的一条大商船,抢走10万金币和90吨白银,当时白银是世界的通用货币,换句话说,谁掌握了银谁就是世界的主宰,而位在南美洲现今玻利维亚境内的波多西银矿山当时是西班牙占据。因此成为德雷克劫掠的最大目标,这也是伊丽莎白所梦寐以求得到的,倒霉催的西班牙运宝船从此屡屡被劫,国无宁日,国王菲力普一世也因此寝食难安,因为他们需要辛辛苦苦去美洲搜掠,一点点的将金银珠宝聚集起来,这个过程本身需要在美洲强劫、杀人、打仗、流血,甚至是大规模战斗,白银还需要采矿、提炼,押运人员还要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出事,保险了又保险,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将搜集来的财宝装船运回本国,且是超过一百吨的大船,结果一下让霍姆斯和德雷克轻轻松松的信手拈来。而伊丽莎白的如意算盘是正规战暂时打不过你,那就和你来运动战、游击战,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又有民间语道:防贼防一夜,做贼就一会儿,防不胜防呀!这大英帝国当时囊中羞涩,国家的基本建设,国家的工农业的发展虽然必要,但那是慢活,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你西班牙不是牛吗?不是称霸太平洋,大西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吗?好,我做个摘桃派,让你辛辛苦苦攒完钱,我就拿现成的,可别怪我无情不讲理,谁让你先做初一呢?那就对不起了,我就做十五了,这叫来而不往非礼也,当时大英帝国全年的开销大概是30~40万英镑,而这二位一次的劫掠,分到英国女皇这儿就足够她半年的开销。这一行动不仅挫伤了西班牙的锐气灭了他的威风,还为英国的国库带来了滚滚财源,即所谓的“海盗资金”,这几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了短时间内屡次得手后,他们是信心倍增,英皇御准的海盗的确是神仙放屁不同凡响,船又好,速度又快,武器精良射程又远,再加上他们这批海盗奇才,那真是如虎添翼,于是两艘船70多名水手杀向加勒比海,目标直指巴拿马北部的迪奥斯港,这是西班牙人转运黄金、白银、珠宝的重要枢纽,可这次运气没这么好。由于信息有误,有一条大船刚刚离开,另一条船要过两三个月后才到,且不知道里面货物的情况,德雷克决定等(霍姆斯这次没参与),但是在这个海岛上的粮食和淡水是否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呢?于是许多水手萌生退意,想回英国,在遭到德雷克的拒绝后起了内讧,但德雷克在残酷的镇压了叛乱后还是放一部分人回家,艰苦的等待开始了,美洲热带的酷暑,缺乏足够的淡水和粮食,需要随时去抢过往的船只,再加上黑热病折磨和蚊蝇叮咬,大部分水手都躺倒了,甚至出现了死亡,难熬的两个月终于过去了,盼来了一条大船,正当人们打算准备好出击之时,才发现这是一艘西班牙军舰,并且是西班牙吨位最大的六艘船只之一,吨位三百,怎么办?德雷克的回答很干脆:战斗!直到胜利。他巧妙地埋伏在海港深处,诱敌出战。然后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血战,最终夺取了这条大军舰,真像歌里唱的那样,彩虹总在风雨后,紧接着一条满载珠宝的大商船出现了,原来他们夺取的军舰正是护送这些珠宝回西班牙的,于是乎,照单全收。海盗们终于唱着胜利的歌儿返回英伦。

1581年4月4日,在完成了环绕世界航行一周的壯举,同时也给伊丽莎白女王带来巨大财富的德雷克,在伦敦受到了军队和老百姓英雄般的夹道欢迎,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不仅亲自降阶相迎,祝贺她的海盗们满载而归,伊丽莎白还当众在德雷克凯旋归航的“金鹿号”甲板上授予德雷克骑士封号,并将骑士勋章这一代表最高荣誉的奖章亲自佩戴在这个“举国英雄”的胸前,德雷克被尊称为德雷克爵士-海盗出身的骑士于这一天诞生。作为统一国家,凝聚民心,提升国家意识的象征,英雄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在王室与政策的需要下,德雷克成为了国家英雄。此时德雷克的荣誉达到了高峰,下面观看的伦敦市民都为他欢呼,每个人都想以他为楷模去为女皇赴汤蹈火,随即有许多人加入海盗的掠夺队伍。虽然德雷克获得了骑士封号,挤身于英国的上流社会成为特权阶层,但他被授予的是不可以世袭的贵族封号,也就是说,德雷克用命挣来的这一封号只能他自己享用,他的后代则无缘继承。英国最高的爵位是公爵,依次下来时候爵,伯爵,和男爵,这些爵位都被称为世袭贵族。再往下是准男爵,最低的是骑士,这两个爵位则不在世袭的范围内。尽管德雷克为英国,为女王贡献良多: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对,给国家带来了约六十万英镑的利益,而当时英国的国家预算据文献记载,历史学家一般估计约为每年二十万英镑。虽然如此,女王也只是授予他非世袭的贵族爵位,足见女王的政治智慧。

女王花了足足六个小时陪伴着德雷克,耐心的饶有兴趣的听他讲述此次冒险中的细节和惊险故事。随后,举行隆重的宫庭欢迎晚宴。这一次载入史记的大劫掠为伊丽莎白带来两亿美金的进项(按现在市价来计算)在女皇看来,可谓居功至伟!此次航行还永远的改变了航海的路线。过去,由于只有西班牙能够在通往美洲的航线上横行霸道,其他国家只能按照它规定的巴拿马附近的麦哲伦海峡航行,而麦哲伦海峡狭窄得只能容一条帆船经过,如果你想独辟蹊径向前航行,西班牙人将告诉你前面没有路了,是巴哈马群岛,只有这麦哲伦海峡一条路通大西洋。而德雷克这次为了躲避西班牙海军的搜捕和追击,没走麦哲伦海峡而是继续前行在群岛中,接着向左经过一条宽阔的海峡直接向东,却突然发现驶进了太平洋。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德雷克发现了这个直通太平洋的海峡,从此被命名为德雷克海峡。于是乎皇家海盗是愈发的不可收拾,在欧洲往返美洲的航道上到处都是他们的影子,频频告捷、源源不断的流入国库的海盗金币,让女皇陛下心花怒放。兴奋地称呼他们:我的大西洋海狗。女皇在静悄悄的、踏踏实实地武装着自我的海军,在磨快自己的利刃,准备着那不可避免、逐渐逼近的决斗。

当时的形式很清楚,西班牙想称霸海洋,而童真女皇伊丽莎白怀着雄心壯志决心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打造出一个不列颠强国,为此她必须战胜西班牙的军队,特别是无敌舰队,粉碎他的封锁。因此,她无所不用其极,海盗袭击战略就是其中一个方面,经过这样的较量,不但能使国库充盈,而且锻炼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海军队伍,他们绝不墨守成规,且机智灵活、视死如归,当然他们也是海上的流氓,需要足够的烈酒和美人,所以必须加以调教!

在西班牙方面,国王菲利普二世对伊丽莎白真是百味杂陈、万般无奈。开始他就认为伊丽莎白只是个小姑娘,很容易就能哄骗,因此他向伊丽莎白屡次伸出橄榄枝,打算像当年去她姐姐(玛丽)那样把伊丽莎白要过来,而西班牙如此强大,这么一联姻不就万事如意了吗?再说伊丽莎白的确也是一位相当不错的红发美人呀!而伊丽莎白方面,则采取拖刀计(即缓兵之计),一面用她少女的温柔与撒娇迷住菲利普,(其实她恨透了她这个姐夫,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与他联姻),同时又与法国的皇太子眉来眼去,让法国与西班牙双方明争暗斗,妒火中烧,她则坐山观虎斗。不过据历史学家的记录,她曾认真考虑过与法国皇太子的婚姻长达8个月之久,最后决定放弃。伊丽莎白之所以必须用这样的方法来对付强敌,是因为当时英国还十分落后,不具备与这两个强国正面相抗衡的能力,只能采用这种表面怀柔的政策,以期争取到更多的和平时间来建设和发展自己的国家与国防。但是末了,菲利普真的忍受不了了,他发现伊丽莎白可不是他想的单纯的小女孩,而是一个非常难缠的对手,她不但根本不会与自己结婚,相反却在耍弄他,但又不与他撕破脸,在她笑嘻嘻的容颜背后,却是她拥有的疯狂的海盗掠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无情的铁与血的海上战争,在逐步地削弱着西班牙的国力,蚕食着西班牙的海上霸权,一步步地动摇着他的世界霸主地位,到了1587年,菲利普国王认为他再也不能忍耐了,一定要彻底摧毁英国,因为西班牙原先引以为傲的海上霸主和黄金航道被来自英国的各色各样的海盗搞得支离破碎,国库因此损失数量惊人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原先铁定全部流入西班牙的国库中的,最令他感到可怕的是他渐渐有了这样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随着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强烈。即英国欲与西班牙决一死战,将取而代之他的海上霸主地位,于是他认为,必须在英国羽翼尚未丰满之时,尽快将之解决掉,否则将酿成心腹大患。

于是在1587年,菲利普二世借口伊丽莎白女皇处决了苏格兰的玛丽皇后(由于她信奉天主教,并且在西班牙的怂恿下,在英国多处发生了拥戴她的叛乱)打着为天主教请命的幌子,宣布消灭异教徒而率领庞大的无敌舰队向英伦三岛进发。

此时的德雷克已经47岁,正在自己的庄园别墅中享受生活,他打劫来的钱甚至几辈子花天酒地野花不完,并且他还娶了一个美艳无比的可爱的小贵族媳妇,年方二十,正是妙龄之际,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安享幸福的生活,但是当他听说西班牙进攻的消息时,马上一跃而起,披带金甲铁马,准备战斗,嘴里还不住的嘟囔着说:一定要消灭西班牙儿子。大家都以为他疯了,这一大把年纪还去打仗,结果他不但去了,而且充当先锋,甚至还指挥着自己的二十四艘海盗船,率先进入大西洋与西班牙人对决。

在当时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每艘舰队都像一座高楼又高又大,分许多层,且数量世界第一,共三百多艘各式战舰,而英国皇家有军舰76艘,体型都比较小,这种数量和体积上的劣势,使西班牙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西班牙的军舰上大炮数量较少且射程短,并且大炮多数安装在船的首、尾,而侧翼没有或很少配备武器,但英国配备的大炮炮筒较长,射程很远,并且炮弹制作精良,爆炸开来威力强大,而这些优点西班牙均不具备,最重要的是英国军舰是精心打造,不但性能优异、速度快,且转弯灵活不易损坏,再加上训练精良且不断参加抢劫的海盗船员参加,西班牙水手跟英国比只能是二流选手。

女王命令德雷克率领一支有皇家海军和海盗组成的联和舰对,对西班牙海岸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于是德雷克带领这支舰对突袭加的斯港,抢夺武装商船上的财宝,击沉西班牙战舰,同时还对西班牙的运输和补给船也进行袭击,以迫使无敌舰对推迟出航的时间,就这样,原本应该在1587年进行的战争被德雷克这么一骚扰,足足拖延了一年,为英国争取。为英国赢得一年后的大决战争到了一年的宝贵时间,并同时削弱了西班牙的战斗力。

1588年,一场决定海上世界霸主的恶战在英吉利海峡打响了,西班牙的每艘军舰上装满了士兵,他们试图在海战中靠近英国军舰,或在英国领土登陆,然后命令军舰上的陆军蜂拥而上,杀死敌人。但是时代在进步,这种老旧的战术英国早就抛弃了,此役,女皇虽以德雷克为副总指挥,成就了由海盗转型为英国海军高级将领的例证。作为“女王殿下的海盗”被女王赐予骑士爵位,并被尊为“国家英雄”的德雷克已然成为了英军的灵魂人物。在他的指挥下,八艘海盗船似八个巨大的火球,以“|”字型直插敌阵。而西班牙却仍以传统的新月队形相抗衡,绵延数公里,这种古老的队形只适合用于古老的战术,而英国舰队则充分利用侧翼的猛烈炮火,边打边冲,西班牙舰队虽然穿透有炮,但射程极短,侧翼又没有武器装备,(它排开的队形就是侧翼有炮火也无济于事了)只能目送英舰将西班牙舰船不断炸毁而无能为力,当英舰冲到近前时,西班牙的船只已大部分被炸毁,那震天动地的爆炸声,杀的西班牙舰队上的士兵哭爹喊娘、狼狈奔逃,而英国舰队凭借着坚船利炮,在西班牙舰队中横冲直撞,战斗不过数小时,胜负已分,可怜西班牙舰队全面溃败,这本已够惨了,谁承想此时海上偏偏暴风又起,西班牙舰队乱成一团,互相冲撞又损失了数十条战舰,真是人倒霉时喝凉水都塞牙,等到西班牙舰队回到本港,只剩下完好的区区38艘战舰,转瞬之间、斗转星移,新的世界海上霸主诞生了——英国,菲利普二世目睹此惨状,不仅凄然泪下,媳妇娶不着暂且不说,连老本都折了出去,这边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大英帝国终是一战成功,日不落大英帝国自此有了雏形,德雷克致死效忠女皇,他在64岁的高龄仍然为大英帝国征战,最后病死在他心爱的海盗船上。德雷克和其表兄霍金斯都以“女王殿下的海盗”称雄海上,最后也以“女王殿下的海盗”终结于加勒比海,成就了他们那辉煌的海盗史的一代传奇!

至此我们可以说,尽管大英帝国的确是借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但当时的资金来源,一大部分来自海盗所贡献的掠夺品,即海盗资金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本海盗是以海洋为据点,掠夺他人财物的犯罪分子,然而,英国并非将海盗视为罪犯,而是重新定义为建立近代国家基石的英雄,完美的将海盗行为合法化。我认为当时英国女皇与海盗为友,也是为了大英帝国能够早日强盛,为了战胜西班牙而审时度势作出的抉择,所谓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她能够居安思危,时时有忧患意识,并且敢于大胆尝试,做出了一般君主和国王不敢作出的决定,也不失为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当然,这种办法不可能长久下去,更不可能写入宪法,不过是伊丽莎白当时的一种权宜之计,但也不失为一位很有性格的君主,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1588 年的海战
伊丽莎白与西班牙菲力普二世的决战(下略)


节选二:小球转动了大球——中国乒乓球队

国球的来由

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或者某个项目。在当今急剧变化的历史大潮中,又该如何应对,如何居安思危,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球类运动不止乒乓球是世界冠军,还有羽毛球队,中国女排也是或曾经是梦之队。那为什么国人称乒乓球为国球而非言他呢?这里面可是大有文章:

应该说,我们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世乒赛是比较晚的。1953年第一次参加世乒赛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但进步快,1959年就由容国团获得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前后不到六七年。随后中国在第二十六届、第二十七届和第二十八届世乒赛中连续三届蝉联男子团体冠军和四届男子单打冠军,并获得女子团体、女子单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多项冠军,执世界乒乓球运动之牛首。

我们知道,在50年代由于时任奥运会主席的美国人布伦戴奇在奥运会中制造两个中国,从而使中国愤而退出奥运会,所以新中国的所有奥运项目的运动队都不能与外国队以国家队的名义进行比赛。比如足球队,只能冠以北京体育学院队,而篮球队等只能参加一些社会主义友好国家的友谊赛。比如我们经常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友军篮球赛或排球赛等。总之,正式比赛我们没份,这极大地阻碍了新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但有一个唯一的例外,那就是乒乓球。

        因为第一,乒乓球当时不属于奥运项目。第二,国际乒联主席是英国的蒙塔古先生,他虽然是勋爵,但他却是地地道道的英国共产党员,他竭力帮助并力挺中国加入国际乒坛,给了中国乒坛健儿在世界正式大赛中一展身手的机会。蒙塔古堪称中国人民忠诚的好朋友。要知道这是50年代中国唯一的对外窗口,中国唯一的正式参加世界大赛的项目,所以上至中央首长,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极为重视。为了备战在中国首次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尽管当时中国在三年灾害时期,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极为困难,但在党和国家领导的巨大关怀下,保证了比赛运动员充足的供应和充分的营养。

有了这样丰富的营养和物质保证,那么中国健儿又是怎样勇攀高峰,又是怎样居安思危而长盛不衰的呢?中国乒乓健儿一步入国际乒坛,就以独树一帜的近台快攻闪亮登场,在此之前,日本的直板远台长抽曾在50年代初雄霸世界乒坛。但中国的近台快攻和日本的远台长抽比起来有许多优点和进步,可以说此日本的打法先进一代。日本的远台长抽讲究的是大臂与身体的移动,腰胯在大腿蹬踏的基础上的扭转。最重要的是他们多站在球台中远方,虽然是进攻,但攻球时击打的是球的下降期,并且只会正手攻球,反手只能撩或防守,中国管他们日本人叫一支夯,意思是只会单面打,虽然攻球力量大,但速度慢,而且需要经常大幅度侧身,如打不死对方往往造成自己的被动(因为正手将出现空挡),这是日本式远台长抽的致命弱点。虽然在五十年代的第二十届世乒赛开始,日本人以直板远台长抽加海绵拍,席卷了大部分世乒赛的金牌,但自从中国队在世界乒坛崭露头角后,与日本队的对抗日趋激烈,特别是中国独创的直板近台快攻日臻成熟,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快,狠,准,变四个字的中国风格。

首先,中国日本虽然都属直板握拍,但日本人的拇指和食指握拍时位置偏重正手方,而中国的握拍法拇指食指居中,正反手都能照顾到。左来左打,右来右打,十分合理。中国的近台快攻打法很丰富,主要计有,左推右攻(反手来球可以用推挡解决)打法,两面攻的左右型开弓进攻打法,左推右攻结合反手攻打法,及防守型打法等。各种打法均有世界冠军的出色球员。如:左推右攻打法的容国团、李富荣、周兰荪、郗恩庭,两面攻打法的三届世界冠军获得者:庄则栋,左推右攻结合反手攻的徐寅生等。并且,近台快攻的打法离台很近,正反手的速度很快,打的都是来球的上升期和最高点,多数是发球,接发球,发球抢攻前三板就解决问题。经常打得对方猝不及防,很不适应,被西方称之为闪电战。近台快攻不但速度快,而且动作小,讲究小臂,腕子,甚至指关节的作用也很重要。反手推挡有轻有重,既可以像小炮一声轰击,也可以和风细雨地挡,化干戈于无形之中。搓手也很有讲究,有快搓和慢搓,均能搓出转与不转、与长短不同的球来迷惑对方,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机会。这一点上,容国团、徐寅生是高手。正因为中国式的近台快攻有如此多的特点与先进性,所以在50年代末和整个60年代,中国的乒乓球领先世界一大块。当时西方各个乒乓球传统强国还处在全面防守阶段,根本无法和中国抗衡,他们都发出出生不逢时的感慨。尽管日本人在50年代末发明了弧圈形上旋球,令人刮目相看,但是中国队在充分及时地研究了弧圈球后,采用以我为主,进攻在前的方针对付弧圈球,同时培养了很多模仿日本选手的陪练选手,如:于长春、薛伟初、廖文挺等。这些人经常与国家队主力选手泡在一起,等于天天面对日本选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切都造就了中国队在26、27、28届世乒赛上囊括大部分冠军,从而称霸国际乒坛,成为世界霸主的原因。由于中国乒乓球队不断勇于攀登技术高峰,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人打法的,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新型打法,并且居安思危,不保守,不自傲,不固步自封,比如发现日本有了弧圈球新技术时,及时研究,及时解决,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将新矛盾解决在摇篮里,然后继续前进,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在28届世乒赛之前, 徐寅生同志的讲话正是中国乒乓球队辉煌成就的总结,也是当时为什么全国各行各业都掀起向中国乒乓球队学习的原因。他的讲话至今读来依然那样亲切,那样春风拂面。当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当时的我国乒乓球健儿以为国争光的朴素爱国精神,努力拼搏,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这也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里面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自从60年代初中国掀起打乒乓球的高潮,而且愈演愈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国球。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也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转化,没有永久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正像我国的乒乓健儿经常讲的一句话:当我们从冠军领奖台上下来的那一刻起,一切都从零开始。那么让我们再一次踏上他们70年代的心路历程。

第31届世乒赛的神奇之旅

1971年的3月20日,中国乒乓球队踏上了参加第31届世乒赛的征程,地点是日本名古屋。应当说中国队的这一次出征可谓任重道远!首先中国自1966年起进入了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当中,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正常秩序均遭到破坏,当然,体育战线也不例外。乒乓球队被叫做黑样板,更是首当其冲,很长一段时间没能正规训练。直到1970年的下半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与关怀下,乒乓球队才开始恢复训练。但是问题接踵而来,首先是中国队究竟是否能够参加第31届世乒赛。因为在此之前,由于动乱,中国已经缺席了第二十九届、第三十届两届世乒赛(注:世乒赛两年一届)。再有,我们已经有近六年没有参加世界大赛,现在各国的情况怎样,当今国际乒坛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打法是否行仍然之有效,是否仍然先进,如果技术老化了怎么办?再有,这么短的时间备战世乒赛,队员是否能恢复到最佳状态,这些问题都是急待解决的。

熟悉乒乓球运动的人都知道,在两届世界大赛之间,有一个人们称之为小世界锦标赛的比赛,那就是在冬季举行的斯堪的纳维亚比赛,地点一般都是在瑞典,为了小试牛刀,了解世界乒坛动态,中国决定参加1970年底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的小世锦赛。中国是说干就干,提前近一个月就来到北欧,为的是尽早了解欧洲的乒坛动态。在此大赛之前,欧洲各国提前组织了一些小型的友谊赛,当中国队到达体育馆时,隔着窗户正好看到捷克队与瑞典队的友谊赛,(以前瑞典队一直是欧洲的劲旅,但一打起世界大赛就没戏了),比赛的双方分别是瑞典队的欧洲单打冠军阿尔塞和捷克新秀奥洛夫斯基,阿尔塞在远台一板一扳的将球高高的慢慢的回过去,奥洛夫斯基则在对面中台一板一板的,以中等力量拉攻过去,速度也很慢,两人一来一往,慢吞吞的,了无生气。中国队员看完笑着说:“你们看,这几年我们中国队没参加世界比赛,看来现在的世界水平比以前低了,速度也慢了,看来中国没问题。”于是中国队也就放心了。因为在来之前,我们就不断收到信息,说欧洲队这几年弃守为攻,相当厉害,这次亲眼看见,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正式比赛了,中国队在分组赛里第一个对手是英国,以前的世界大赛,英国甚至连参加世界甲级组比赛都很难,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把他们放在眼里。该赛事的规则是按照当时女子的规则,即先两盘单打,然后一个双打,接着又两个单打,五场三胜制。一上来两个单打,英国的选手极年轻,一个十八岁,一个十九岁。由于他们没有完全放开,也可能慑于我们中国老冠军的威名,虽然一阵猛轰猛炸,但最终败下阵来。谁知接下来的双打,英国小伙们放开手脚,三下五除二,我们的两位赫赫有名的世界冠军庄则栋,李富荣就以0∶2败下阵来.虽然他们竭尽全力与对手周旋但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此时,欧洲真正的乒乓球面貌终于一点一点显露出来了。原来这些年来,欧洲人通过二十多年的摸索,痛定思痛,,终于完全脱胎换骨,全面的弃守为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乒坛。他们将中国的近台快攻和日本的弧圈球结合起来,创造了令人生畏的快攻结合弧圈和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更为可怕的是他们不再是单面拉弧圈,而是创造性地采用两面拉弧圈的方法,再加上离球台越来越近,速度和旋转结合的很好,使中国包括日本为首的亚洲乒坛感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接下来 的两盘单打,一负一胜,最后李富荣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了,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保住了中国的面子。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一声不吭,你想想,一个不名一文的英国队尚且如此,下面的恶战苦战可想而知。

果然,决赛对匈牙利队,大家大概还记得,25—28届世乒赛匈牙利队给我们制造了许多麻烦,是欧洲顶尖的传统强队,当时的别尔切克和西多削出的球出神入化,别尔切克被人们称为“欧洲第一削球”,给广大球迷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现在的匈牙利队虽然仍是欧洲顶尖强队之一,但是他们却是以全面的进攻代替了以前全面的防守,弧圈结合快攻打得相当漂亮和娴熟。这次决赛他们上场的球员是21岁的约尼尔和19岁的克兰帕尔,约尼尔身强体壮,正手推一手质量极高动作极其优美的弧圈球,是一位公认的唯美主义者。而他反手位的球更是令人称奇,他不近反手能够像正手一样拉出一手漂亮的弧圈球,并且还想打哪儿就打哪,他反手拉出的直线弧圈往往使对方猝不及防,水平极高。另一位克兰帕尔,和约尼尔一比显得瘦小枯干,看上去有些木讷,谁知打起球来,手中非常有数。他的站位和中国一样,离台很近,正手弧圈,反手快攻。他的进攻同样有速度有力量,再加上旋转,比我们多一手。因此,尽管庄则栋、李富荣、李景光拼尽全力,最后还是以2∶3败北。此次获胜,整个赛场霎时欢声雷动。欧洲人经过十数年的艰难求索,苦苦挣扎、奋斗,如今终于打败了世界冠军中国队,他们在世界乒坛终有出头之日了,而中国队却意外遭遇滑铁卢。其实说意外却并不意外,试想:以前我们中国的乒乓球,虽说称霸国际乒坛,但我们不但夜夜枕革待旦,而且时时居安思危,对世界各国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对国际乒坛的动态一桩一件都了如指掌。每次大赛出战,胸中自有雄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现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搅得全中国乱七八糟,当然,乒乓球队也不例外。我们像失去了眼睛、耳朵、鼻子,对世界乒坛,对世界各国健儿的进步与方向一无所知,那要不败才怪呢!历史的发展也是这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人都在大踏步前进了。世界乒坛的格局和趋势也变了,而我们还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这样的情形,又怎能不输球呢?输球也要输个明白,更重要的是争取在下次的大赛中赢回来。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时对于中国队来讲,是面对新的世界乒坛的形势。中国该怎么办,中国该怎样向前迈进?一句话,中国要怎样做才能再次成为世界冠军?此时,已成为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前世界冠军,号称“智多星”的徐寅生开始了更加深刻的反省与思考。经过深思熟虑、反复研究,全队共同提出两套方案,要知道,时间不等人,再有三个月,第31届世乒赛就要开始了。

快狠准变,再加个“转”字

第一套方案:欧洲人的弧圈球转了,速度快了,打法凶了,我们也相应的水涨船高,将近台快攻更进一步,速度更快,弧圈接得更好。因为我们前一段时间不了解国际乒坛新动态,现在知道了,回去苦练应该没问题。

第二套方案:世界乒坛进步一日千里,如果我们墨守陈规,那我们就一定会被甩在后面。只有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才会重上高峰。我们过去的近台快攻形成了“快、准、狠、变”的特点。现在不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一个“转”字。加一板过度的小弧圈,然后变被动发挥快攻的威力。因为在这次的比赛中,中国的直板快攻很明显属于下风,特别是反手位的近网短下旋球。中国的快攻由于直板握拍的限制,只能侧身去轻拉这一板球(但不是弧圈球),原来的目的是将这个球拉起来后,将球打到对方反手或角度刁一些或质量高一些,待对方反手将球挡回后,中国的快攻选手再利用连续进攻,首先争取先上手,然后争取胜利。这是以前的中国近台快攻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现在不行了,当你侧身攻提拉到对方反手时,对方不是挡你这个球,而是用反手、反撕、反拉弧圈球,到你正手或者任何部位,马上变被动为主动,变防守为进攻。中国方面的快攻选手立即方寸大乱,整套技战术全被破坏,对手很容易得分。但是如果我们在侧身时拉一板小弧圈,对手基本上仍然要用反手挡回这个球(若运气好也可能直接得分),随后我们又可以以排山倒海的快攻对付他们了。也就是说:“快、狠、准、变”后边再加个“转”字,这就是第二个方案的主要内容。

回到中国,大家讨论这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只剩三个月第31届世乒赛就开始了,要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不但要练就像六十年代时中国的近台快攻巅峰状态,还要更上一层楼,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而第二个方案简单易行,当然也有许多不同意见,也有一些人说我们不坚持自己的风格而跟在欧洲人屁股后面转。对此,我们只能是苦笑。

也有人提出许多其他意见,有些人认为应当在拍子上多下功夫,比如说防弧海绵,或不吃弧圈的胶皮。甚至有人说,庄则栋在欧洲比赛期间将拍子的反面挖个窟窿,说是为了防震(抵消弧圈球的旋转),因为大家都将欧洲弧圈称为“天花板上的乒乓球”(意思是弧圈球旋转强烈,一接,球就冒的老高,直至天花板),总之说什么的都有。回国之后,在徐寅生教练的指导下,郗恩庭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这样,中国式近台快攻的新序幕拉开了。

中国乒乓球队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意见后,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以徐寅生为首的智囊团决定采用第二个方案。应该说当中国队决定采用这个方案时,一个新的时代在中国队面前展开了。正像明朝大思想家李贽所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练,练,还是练!针对对方的技术特点苦练加巧练,每天中国队队员一个个精神饱满走进训练室,到夜晚又一个个累的呲牙咧嘴走出来。但31届出征究竟能否成行,即便出征,那前景又如何得知?

(略)

第32届世乒赛是亚欧全面对抗的展示

中国队为参加第32届世乒赛作了艰苦细致的准备,但是作为今天的我们,从历史的尺度来看,中国对当时的技术准备情况和思维方法,我们应该说:中国队仍然是以近台快攻为主的队伍,只是在某些局部做了一些改动,基本的思路还是用速度打掉旋转,而并没有想到全面的将速度与旋转真正结合起来,于是出现了以下惨烈的战况。欧洲诸强队,他们的全面进攻,全面弧圈已经非常纯熟,运用自如,以快攻结合弧圈的瑞典队为典型代表,其中的佼佼者是本格森和约翰森,他们能正手连续拉弧圈,反手快拨,二人又各有特点,本格森站台很近,速度快,技术娴熟,是第31届世乒赛冠军。约翰森正手攻球力量大,有重锤之称。应当说他们是欧洲打法中最先进的流派。以弧圈结合快攻的匈牙利队,南斯拉夫队等,其中匈牙利队的主力前面己经介绍,例如:德尼尔和科兰帕德,当时已经是世界的顶尖高手,而南斯拉夫队中的舒尔贝克,技术全面,球艺精湛,享有乒坛老狐狸之称,他与许绍发的恩恩怨怨,永远是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既是南斯拉夫的第一高手,也是历次中国队试图夺取冠军的拦路虎-斯蒂潘契奇,外号欧洲野牛,正反手弧圈无一不精,比赛时如果煽起他的激情,那牛性子一上来,一往无前,猛冲猛打,全世界无人可敌,单若激将法使用得当,将他的坏脾气引出来,那样就好了,变成了乱冲乱打,会输的一塌糊涂。因此素有“欧洲野牛”之称。还有一位仁兄,中国运动员亲切的称之为老卡。为何他会有如此亲切之昵称呢?盖因他虽然是100%的欧洲人,但却是直板握拍快攻打法,对付弧圈球极有办法,真是独辟奚径,许多欧洲优秀弧圈高手都栽在他手里。他是南斯拉夫的三号选手,因其大名为卡拉卡舍奇,所以被中国运动员亲切的称之为老卡。说句实话,虽说他是直板握法,但不管怎么看,他的动作都或多或少的带着点儿洋味。因此,南斯拉夫队同样是世界冠军的有力争夺者。再加上捷克队,波兰队,苏联队,法国队等都是欧洲强队,他们之间经常性的进行比赛交流,互有胜负,所以进步很快。除了上述的高手以外,又涌现出了像捷克的奥洛夫斯基,波兰的格鲁巴,库哈尔斯基,苏联的格默兹科夫与萨尔霍扬,以及法国的塞克雷坦和盖亭等一大批乒坛武林高手。所以中国想要卫冕,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这一次国际乒坛又改变竞赛方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A、B两个大组,循环赛,决出两个组的前两名,然后四个胜利队进入第二阶段再循环,决出冠军,并且第一阶段的成绩会带入第二阶段。谁知中国对在第一阶段,一上来就遇上瑞典队,双方一场恶战在所难免,请看下文:

此役之前的准备会上,中国队上场的两人很快就定下来了,李景光和许绍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近台快攻仍旧是中国认为可以克敌制胜的法宝,至于其他打法那就再说。即使郗恩庭练得如此刻苦,也不在团体主力之列。因为他的打法毕竟是非主流派。可见近台快攻在中国主流派们的思想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第三名的出炉颇费周折,即在刁文元和梁戈亮之间选一个,刁文元原是中国队的一名陪练,模仿日本人正手弧圈,反手连撩代打,谁知他十年磨一剑,由于他的刻苦钻研与艰苦训练,居然练就了一手好弧圈和好发球,反手有时突然攻一板,往往打得对方找不着北,并且打败所有的国家队一线选手,拿到1972年的全国单打冠军,在当年年底的斯堪的纳维亚锦标赛中表现突出,直取决赛。在决赛中与约翰森大战五局,精彩纷呈,最后屈居亚军,虽败犹荣。

但他毕竟没有打过世锦赛这样的大赛,大部分人都觉得心里没底。最后一个就是梁戈亮,之所以让他上是因为他虽然年轻,却算是老经验了。因为他经历过疾风暴雨的考验,这是他的优势,而且打法又攻又守,闹好了能拿2分甚至3分。于是乎,大部分人都倾向出梁戈亮,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第31届,梁戈亮之所以能够大闹赛场,获得不俗的战绩,最主要的是依靠他的长胶胶粒和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来回转拍,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取得的。可是这次不同了,问题出在他31届回国后,有人叫他魔术师,有人说他是转拍大王,又由于他不愿将转拍的秘密透露给对手,所以他包里总是放两幅拍儿,一副是作为幌子给人看的。于是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领导,不知怎么会传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也曾不点名地明确指示,我们赢对手要赢得光明磊落,让人心服口服,决不搞小动作。其实,当时梁戈亮的打法和作法,完全符合规定,但是他自己心虚,发誓说:“我靠技术也完全能够赢老外。”于是就撤掉长胶,重新打两面反胶。说真的,论打横板的实力,中国当时的确敌不过欧洲,但是当时在讨论梁戈亮的上场问题时,大家都忽略了这一点,即:现在是与31届不一样的梁戈亮了,这是一个普通的两面反胶的横板选手。结果,三个人定下来,李景光、许绍发‘梁戈亮,瑞典队上的球员是本格森、约翰森和维克斯特伦。教练徐寅生思前想后,总觉得不对劲,他本来坚决认为刁文元拿一分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人总说弄好了梁戈亮能拿三分,给他灌糊涂了,就同意了上梁戈亮。等到他清醒过来时,比赛已经打了六盘,梁戈亮首战告负。第六盘对维克斯特伦如果拿下来,我队可以4:2领先,胜利在望,如果他输了,和对方打成3:3,最后决赛梁戈亮对约翰森肯定是凶多吉少。这里要向大家讲明一下,虽然在70年代初欧洲群雄纷纷揭竿而起,但他们分散在各个国家,多数都是一个,至多是两个优秀选手,第三号选手肯定是个棒槌,而我们中国队上的三个团体赛的运动员水平都非常平均,即使是对方有一或两名优秀选手能拿我方一两分,但我方的三名队员可以凑分。比如说:一个人拿3分,两个人各拿一分,或者两个人各拿两分,一个人拿一分,总之再差也没有丢三分的运动员,而多数情况下,对方则不行,经常性的三号运动员丢三分,我们就能赢,总的来讲就是我们中国整体实力很强,是外国无法做到的。可今次比赛不同了,梁戈亮在第六盘中真的输给了对方的三号选手维克斯特伦,将中国推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接着许绍发输本格森,李景光胜第八盘,梁戈亮在最后的第九场惨败给约翰森,中国队终以4:5败北。虽然此役中国队在排兵布阵方面大意失荆州,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欧洲的乒乓球运动员的痛定思痛、奋发图强,终于战胜了冠军中国队,的确可喜可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就是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将世界乒乓球运动健康的发展下去。梁戈亮痛心地说:“地上要有个洞,我一定钻进去!”问题是,从战术上讲,当时虽然让刁文元上不一定会赢,但让梁戈亮上肯定是失策。从战略上讲,中国队仍坚信近台快攻能战胜弧圈。但事实是要比以前难得多了,中国的近台快攻亟待革命。

虽然我们在31届团体赛是如履薄冰才拿到的冠军,但中国队没能居安思危,或者说忧患意识不够,过多的强调对欧洲的打法不够熟悉,或说刚刚回到世界乒坛还不太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非常迷信自己的近台快攻打法。虽然对快很准变的中国近台快攻打法,大家皆同意加一个转字,但加多少,怎么加,停留在嘴上的比较多,落实在行动上的就比较少,对于郗恩庭这个成功的试验品甚至都不敢在大赛中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明。虽然中国队败于瑞典队,但中国队并没有消沉而是振作起精神,后而获得全胜,并且在和劲敌匈牙利队的比赛中,刁文元独得三分,以5:2的较大优势击败匈牙利,获得了重大的胜利。可惜,瑞典队也是全胜,而我们前面又输给瑞典队,所以最后中国队只能屈居亚军。自二十六届世乒赛后,在中国队参加的五届世乒赛中第一次痛失斯威斯林杯,幸亏在单项比赛中,郗恩庭不负众望,闷着头往前冲,在以3:1和3:2闯过了捷克的突洛夫斯基和南斯拉夫的斯蒂潘契奇后,取得了和瑞典的约翰森争夺冠军的决赛权。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决战。

首先,大郗以21:18先胜第一局,但接着以两个13:21失去2、3局,问题出在哪?原来,约翰森正手攻球势猛力大,号称锤子,但他的反手相对较弱,虽然很稳,但没有威胁,大郗(因他人高马大,所以称为大郗)第一局狠压对方反手,正手伺机抢攻,赢得主动。但是第2、3局,大郗狠压对方反手的战术用得不坚决了,总想伺机变对方正手位空挡。结果被“锤子”砸的人仰马翻。其实大郗改变战术也是迫不得已,因为约翰森见自己的反手被压住后,就想方设法寻找出路,于是强行侧身抢,这时他的右方就显出了漏洞,大郗就攻趁机袭击他的空位,以期赢得主动,不料约翰森将计就计,他佯装侧身攻,诱大郗变线,把球打到右方来,然后凭借自己的身高手长,用正手猛攻得分。约翰森侧身是卖个破绽,诱对方上当,然后正手一板抢攻,大郗一时不能识破,吃了不少亏。

交换场地时教练徐寅生抓住他的胳膊,使劲摇着他,大声喊,反复叮嘱:“压反手!不要轻易变线,不要上当!”此刻,大郗可能打得脑子一片空白,有点心不在焉,关键时刻,领队张钧汉一口陕西话,跑过来对他大声喊道:“再变线就输定了!”这一吼,把他嚷醒了。第四局,他硬着头皮狠逼对方反手,死活不变线,看上去回合很多,双方谁得一分都不容易,实际上约翰森处于被动局面,于是他只能勉强侧身抢攻,打得有些急躁,终以19:21告负。
决胜的第五局开始了,大郗很快以10:5领先,约翰森一看形势不好,干脆孤注一掷,发完球就侧身抢攻,连中四元,比分一下子又成平局。从此,反方谁发球谁就占上风。比分从14:11变成15平,19:16,轮到约翰森发球,他发完球侧身就重扣,大锤子狠狠砸下去,连得两分,18:19,赛场骚动起来了,历史往往出现惊人的巧合,两年前大郗与本格森争决赛权,曾多次因碰网擦边,最后失去了决赛权。此刻,大郗得到了补偿,他打了一个擦边球20:18,约翰森气的直摇头,差点儿把拍子扔了。不料,紧接着大郗打了几个回合后,又打了一个擦边球,全场轰动了,21:18,郗恩庭终于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观众们赛后还热情地给憨厚的郗恩庭起了个外号叫做“扛木头的大个儿”。

其实,大郗的胜利,应当给正在摸索前进的中国队一个足够强烈的信息,即:这是中国队前进的方向,也是直板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典范,但是似乎中国队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短期内,中国仍不失为一个世界冠军队,但却为几年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也就是说中国队仍没有足够的忧患意识来迎接世界乒坛新的挑战。

我们之所以说当时中国仍不失为一个世界冠军队。毕竟我们的底子太厚了。而且我们的近台快攻也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虽然欧洲的弧圈可以突破我们的防线,但是他们必须要全力以赴,再加上当时的欧洲弧圈全攻型打法仍有许多瑕疵,比如:小球处理差,前三板水平明显不如中国。另外台内球无法施展弧圈绝技,速度仍旧不够快,站台仍然较远等。这使得中国队仍然有可乘之机。战斗虽然激烈,但仍然在正常情况下能战胜他们,例如接下来的33届、34届世乒赛,中国队都打得不错。

世乒赛的第33和34届,中国队凭借着老牌世界冠军雄厚的底子,出奇制胜。三十三届决赛时对南斯拉夫,虽然仍是以快攻选手,即:许绍发和新手(解放军队的李振恃)为主,但多了一位叫陆元盛的小陆子,他虽然也是一面反胶,一面长胶,但他的削球功夫比梁戈亮那是厚多了。死缠烂打是他的看家本领。那个稳劲,就是天塌下来他都不带眨眼的。结果紧盯南斯拉夫的舒尔贝克(第一主力),果然拿下,为中国5:3最终战胜南斯拉夫立下奇功。星移斗转,时隔两年,中国队把冠军杯又夺回来了!随后的34届世乒赛,教练李富荣(此时徐寅生已做领队),依法炮制,又发掘出一名削球好手黄亮。他的功夫与陆元盛同样深厚,不同的是他的削中反击的能力比陆元盛更强。结果34届世乒赛中国队再出奇兵,最后居然以5:0战胜日本队,再次蝉联冠军。于是乎中国队有些飘飘然了,暂时的胜利掩盖着中国队的深层危机,即:中国队过分依赖像陆元盛,梁戈亮和黄亮这样的怪球手,而大大忽略了国家从全局考虑,从长远着眼的大局观念,失去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可是欧洲人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相反,他们更加刻苦的训练,更加认真仔细的研究中国,以求一逞。果然,第三十五届世乒赛,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以下景象。

故步自封自食恶果,35届遭遇滑铁卢

分组赛分成A组、B组,中国队的A组还有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匈牙利队,同时也是本届中国夺冠道路的最凶猛的拦路虎。分组赛对匈牙利,中国没有太多选择,匈牙利对我们的布置和队员、打法等已是了如指掌,中国队照方抓药,上阵的是梁戈亮、李振恃和郭跃华,其中李振恃是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传统左推右攻的直板快攻打法。而郭跃华虽是直板握拍,但是他正手弧圈,反手推挡(郭原为快攻打法,后改为反胶拉弧圈)。他正手弧圈能连续拉五千多板,该记录迄今未被打破。可惜反手弱,推挡无力,和欧洲人打很容易被对方抓住空挡,所以郭虽在中国屡获冠军,但与欧洲人周旋并占不了什么便宜。匈牙利队上场的是约尼尔科兰帕尔和盖尔盖伊,约尼尔本来就是中国队最难打的对手之一,他本人在33届世乒赛上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的桂冠,近两年来他的球技精益求精,以前虽然他的弧圈球质量很高,但相对失误较多,过于凶狠,如今他在凶、稳结合上做的很完美,凶中带稳,并且站位较以前离球台近,加快了速度。再加上他以前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反手弧圈,绝对是世界超一流的高手。柯兰帕尔自认他出道以来,在团体赛中经常赢中国二到三分,好像他生来就是和中国人打团体赛的。他与中国选手的近台快攻速度不相上下,反手能连弹带打,正手进攻速度快,无明显的漏洞。技术全面,是一个比约尼尔更加危险的敌人。上述两位已经够中国队喝一壶的了,但主要问题还不在这里。因为匈牙利队的这两名选手是我们的老对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以前跟匈牙利比赛虽然场场激烈,但总的来讲,仍是胜多负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练团或称智囊团,就像策划田忌赛马中的孙滨一样,每一次都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仔细研究排兵布阵。再加上以前欧洲所有参赛的国家都有一个短腿,即:三个上阵打团体赛的选手必然有一个送三分给我们的棒槌(最弱的选手)。这是欧洲强队以前往往栽在我们脚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无论欧洲队怎么狂,打来打去,最后还是一样“输”。因为我们没有短板,三个队员实力很平均,大家一凑就有五分。不管是5:3还是5:4,总之是能赢的。

但是这次同匈牙利比参就不同了,他们的第三号选手再也不是棒槌了,此君名曰:盖尔盖伊,是新鲜出炉的欧洲冠军,和欧洲十二强的亚军,他的打法酷似约尼尔,但比约尼尔站台更近,打法更凶。好像是约尼尔的升级版。凶稳结合搞得好,命中率高,再加上他的两撮小胡子,一打起球来呲牙咧嘴,令人望而生畏,他给了中国不小的威胁。匈牙利队这样的配置根本无一、二、三号选手的区别,这是一个超强的配置,中国队真的是凶多吉少了。对于匈牙利队的进步,我们估计不足,在33届世乒赛中我们以较大优势获得冠军,从这天以后,思想上难免有些放松。实际上,优势当中隐藏着危险的因素。因为当时依赖梁戈亮、黄亮和陆元盛这几块怪拍,几乎所向披靡,造成了不少人依赖这种打法取胜的错误倾向。这几年欧洲选手一直把我队作为研究目标。科学的技术手段又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前欧洲运动员不太善于总结,有时比赛中吃了大亏,却老是记不住,现在情况不同了,他们利用包括录像在内反复研究,反复揣摸。当然我们也有条件研究他们,可以仔细研读欧洲打法。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居安思危,技术上又没有创新,欧洲选手一旦适应了我们的打法,我们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场比赛我们上的是李振恃,郭跃华和梁戈亮。基本上是老面孔,看来匈牙利队对我们的近台快攻真是太熟悉了。一上来,科兰帕尔就战胜了李振恃,第三局居然是21:12,输得够惨的,随后战局呈一边倒的局面5:2,我队告负。在1959年第二十五届世乒赛上匈牙利队曾出人意外的战胜中国队,使当时雄心勃勃的中国人在冲击世界冠军的道路上折戟,时隔20年,他们又一次战胜中国队。这场比赛虽不影响我队进入决赛,但队伍的士气受到很大挫伤,或者换句话说:产生了对匈牙利队畏惧的心理。

经过一番厮杀,我队以5:2战胜了捷克斯洛伐克队后,争夺团体冠军的决战又在中匈两队之间展开。

决赛除了上郭跃华和李振恃之外,第三号人物再不能上梁戈亮了。首先,他的技术没有什么创新,再有,匈牙利对他的特点熟悉的底儿掉,完全无秘密可言。而如果拼实力,梁戈亮就只能甘拜下风了。可当时真是为难极了,若上黄亮,他的打法与梁戈亮酷似,匈牙利选手又善于对付削球,估计他也是凶多吉少。最后只能是蜀中无大将,寥化作先锋,派卢启伟上阵了。卢是直拍快攻打法,来自北京,是位新手,一年前,他随队访欧,曾战胜过科兰帕尔等名将。问题是他没有打过大赛,也没有经历过世锦赛这样的恶战,但现在情形紧急,无暇多想,只能放手一搏了。决心已下,大家希望他们三人能够以凶制凶,打出自己的风格。但是谁的心里都很清楚,第一阶段的失利,队里的士气刚刚受挫,精神负担沉重,面对匈牙利这样一个超一流的强队,要战而胜之,绝非易事。

决赛当晚,平壤体育馆里座无虚席,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这场世界最高水平的决战。
决战开始,中国队打得过分小心谨慎,这表明前一战失利的阴霾仍未驱散。表现在进攻打法比较单调,发球变化少,抢攻不占上风,战术上更无回旋的余地。相反对方拼劲十足,既能快攻又能连续拉弧圈球,近台远台运用自如,相比之下,中国队打得毫无生气。

首战,郭跃华以0:2败在盖尔盖伊手下,卢启伟再战以0:2负于约尼尔,接着,李振恃0:2败给科兰帕尔。前三场 ,我队竟一局未赢,输得太惨了。第四场,郭跃华在逆境中奋起,他与约尼尔大战三局,艰苦地以2:1获胜拿到宝贵的一分。谁知这中国的一线希望被随之而来的李振恃与盖尔盖伊的对决扑灭了,李振恃又败给盖尔盖伊。当卢启伟与科兰帕尔最后对决时,中国已经是1:4,命悬一线,我们期待着卢启伟能够重现一年前战胜科兰帕尔的情形,给中国队带来转机,但事与愿违,卢启伟缺乏主动得分的手段,打法也是趋于一般,没有鲜明的特点,比赛中难以赢得主动。各胜一局后,科兰帕尔一路领先,李富荣心急如焚,瞪大了眼睛,不停地向场上喊话,但已经无济于事了。随着科兰帕尔最后一记重扣得分,匈牙利终于夺走了男子团体冠军。匈牙利队东山再起,足足过了27年,该是多么激动的一件事。然而胜利到来的那一瞬间,并没有看到匈队的欣喜若狂、激动得互相欢呼拥抱的场景,相反,但见别尔切克(匈牙利著名教练,中国的老对手)和场外的运动员推开挡板,只是与科兰帕尔握了握手,然后镇静地走到中方与有关人员握手。似乎这个胜利是在他们意料之中,早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似的。这种场面更加刺激人。这一届的单项比赛同样很糟糕,总之沾着男子的边就输。唯一的一个冠军还是和女子一起的混双冠军。用李富荣教练的话来说,就是:“托女队的福,总算没有光着屁股回去,但也就只剩一条裤衩了。”

痛定思痛,中国队深挖细找经验教训,中国男队缘何从顶峰一下跌入谷底,可谓冰火两重天。国内外的舆论更加对中国乒乓球提出种种的指责与非难。有许多人甚至失去理智地破口大骂。人们不能接受中国被匈牙利击败,并且败得如此之惨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李富荣和他的队员们,人们更是心痛,痛心疾首。通过深挖细找,大家认识到,这几年把希望都放在怪拍、怪球、倒板等非主流的东西,而对于如何日益强大的弧圈球,中国队到底应当如何秣马厉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对于欧洲以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为首的弧圈结合快攻,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以前经常喊狼来了,这一次狼真的来了。我们虽然输了球,但是坏事也会变成好事,我们再也不背世界冠军的包袱,反而能够轻装上阵。我们从每一天做起,从我做起。另外,对于以匈牙利为代表的欧洲两面拉弧圈结合快攻的凶狠打法,我们的直板快攻被动防守太多,主动发力进攻太少。因此,赛前集训我们既要抓李振恃、郭跃华等老运动员的进一步提高还应重点培养,有主动进攻能力,善于对付欧洲弧圈球的年轻运动员。同时挖掘新的打法类型,力争出奇制胜。这段话,我是摘抄当时中国队的领队徐应声的谈话。从此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乒坛格局中的一些主导思想。我们现在来解读,即是:中国队仍然坚定地坚持走近台快攻的道路,用近台快攻击退欧洲咄咄逼人的弧圈攻势。同时辅以其他一些新颖打法,就是快攻的刀太钝了,要更加磨快它,更加主动的进攻。快攻更快,这条方针在未来的几届世乒赛中的确是一直贯彻始终,而且在看得见的未来几年里,的确是中国队行得通的路。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队并未解决要走什么路,要如何大动干戈,进行彻底革命的问题。应当说这条方针是改良而不是革命,仍然带有修修补补的意思。问题是我们要下十倍的、百倍的力气来进行修补,还不一定能战胜欧洲弧圈,还是另辟蹊径,闯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乒球发展道路,并且是一种良性循环,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呢?

记得当时,为了解决直板快攻中反手打弧圈的问题,全国还召开了专题讨论会,大家各抒己见,但终是未有结论。于是乎请出了三届世界冠军得住庄则栋,他认为用直握球拍的方法反手反击弧圈球应有可能,但经过反复讨论和试验后被否决,最主要是对方如用弧圈冲你的反手,其旋转、力量速度是不可能在近台用反手快攻手段进行有力反击。根据直板反手的握拍特点,其拍面角度在最初发力的位置上很难在极短时间内形成超过100度的夹角,从而很难将强烈弧圈球有效地回击过去。除非退台,而退台整个动作都会变化,那就不是近台快攻,而是另外一种其他的体系了,从而等于全体形成一个共识,即:直板快攻的死穴是反手。单纯凭借侧身抢攻是不能彻底解决的,这是一个先天的不足。以前,弧圈单面拉的时代这个问题并不明显,而现今左右开弓的两面弧圈形成欧洲的主流,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队能够针对自己的问题动员全国,动员全社会的所有力量,召开诸葛亮会,或曰“技术研讨会”。的确 ,这是可喜可贺的现象,体现了中国乒乓球队永不言败、积极进取、胜不骄败不馁的科学进步精神。而且同时,乒乓球队积极挖掘新苗子,例如蔡振华、谢赛克、施志浩等就是这个时期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蔡振华原是江苏著名教练杨光言的弟子,原先是打削球,不足十岁即展露才华,身体素质很好,善于跑跳,很快就成为打遍全校的小球王。进入业余体校后的四个月即成全市少年冠军,可谓超天才。1973年进入省队,1977年即成省队主力。列宁说:“历史都是螺旋式前进的”,蔡振华也不例外,很快遇到瓶颈,经过教练和有关老师们的集思广益,大家一致认为按照小蔡这样的外向型,热情奔放的性格,应当打攻势乒乓球,而不应当防守。于是和小蔡征求意见,结果一拍即合,连拍子的胶皮都不动,立即弃守为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所谓因材施教,盖莫如此。他改打法仅一个多月,即获得全国分区赛冠军。1978年迎战日本队独得三分,并战胜当时的世界冠军小野诚志。出访欧洲获得19战18胜的优异成绩。另外一颗新星,当属谢赛克,广西选手,这可是中国的伯乐们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位真正的猛士。他是典型的中国近台快攻式打法,正手攻球势大力沉,反手推挡力量大,角度刁,常常直接置对方于死地。而这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正手能大力击打弧圈球,并且命中率很高。用他的话说就是:他一见弧圈就想进攻,这可是伯乐们梦寐以求的效果。此外,他的侧身一板拉球是不折不扣的好小弧圈。不但能转,弧线低,而是角度大且带有一定的力量,对对方威胁性很大。只要假以时日,加以雕琢,不日便是一员能征善战的虎将。再加上另一位技术全面的横板年轻选手施志浩,一支由李富荣和徐寅生钦点的新军终于圆满的诞生。

畅快淋漓的翻身仗(下略)

节选二:小球转动了大球——中国乒乓球队

国球的来由

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或者某个项目。在当今急剧变化的历史大潮中,又该如何应对,如何居安思危,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球类运动不止乒乓球是世界冠军,还有羽毛球队,中国女排也是或曾经是梦之队。那为什么国人称乒乓球为国球而非言他呢?这里面可是大有文章:

应该说,我们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世乒赛是比较晚的。1953年第一次参加世乒赛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但进步快,1959年就由容国团获得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前后不到六七年。随后中国在第二十六届、第二十七届和第二十八届世乒赛中连续三届蝉联男子团体冠军和四届男子单打冠军,并获得女子团体、女子单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多项冠军,执世界乒乓球运动之牛首。

我们知道,在50年代由于时任奥运会主席的美国人布伦戴奇在奥运会中制造两个中国,从而使中国愤而退出奥运会,所以新中国的所有奥运项目的运动队都不能与外国队以国家队的名义进行比赛。比如足球队,只能冠以北京体育学院队,而篮球队等只能参加一些社会主义友好国家的友谊赛。比如我们经常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友军篮球赛或排球赛等。总之,正式比赛我们没份,这极大地阻碍了新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但有一个唯一的例外,那就是乒乓球。

        因为第一,乒乓球当时不属于奥运项目。第二,国际乒联主席是英国的蒙塔古先生,他虽然是勋爵,但他却是地地道道的英国共产党员,他竭力帮助并力挺中国加入国际乒坛,给了中国乒坛健儿在世界正式大赛中一展身手的机会。蒙塔古堪称中国人民忠诚的好朋友。要知道这是50年代中国唯一的对外窗口,中国唯一的正式参加世界大赛的项目,所以上至中央首长,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极为重视。为了备战在中国首次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尽管当时中国在三年灾害时期,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极为困难,但在党和国家领导的巨大关怀下,保证了比赛运动员充足的供应和充分的营养。

有了这样丰富的营养和物质保证,那么中国健儿又是怎样勇攀高峰,又是怎样居安思危而长盛不衰的呢?中国乒乓健儿一步入国际乒坛,就以独树一帜的近台快攻闪亮登场,在此之前,日本的直板远台长抽曾在50年代初雄霸世界乒坛。但中国的近台快攻和日本的远台长抽比起来有许多优点和进步,可以说此日本的打法先进一代。日本的远台长抽讲究的是大臂与身体的移动,腰胯在大腿蹬踏的基础上的扭转。最重要的是他们多站在球台中远方,虽然是进攻,但攻球时击打的是球的下降期,并且只会正手攻球,反手只能撩或防守,中国管他们日本人叫一支夯,意思是只会单面打,虽然攻球力量大,但速度慢,而且需要经常大幅度侧身,如打不死对方往往造成自己的被动(因为正手将出现空挡),这是日本式远台长抽的致命弱点。虽然在五十年代的第二十届世乒赛开始,日本人以直板远台长抽加海绵拍,席卷了大部分世乒赛的金牌,但自从中国队在世界乒坛崭露头角后,与日本队的对抗日趋激烈,特别是中国独创的直板近台快攻日臻成熟,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快,狠,准,变四个字的中国风格。

首先,中国日本虽然都属直板握拍,但日本人的拇指和食指握拍时位置偏重正手方,而中国的握拍法拇指食指居中,正反手都能照顾到。左来左打,右来右打,十分合理。中国的近台快攻打法很丰富,主要计有,左推右攻(反手来球可以用推挡解决)打法,两面攻的左右型开弓进攻打法,左推右攻结合反手攻打法,及防守型打法等。各种打法均有世界冠军的出色球员。如:左推右攻打法的容国团、李富荣、周兰荪、郗恩庭,两面攻打法的三届世界冠军获得者:庄则栋,左推右攻结合反手攻的徐寅生等。并且,近台快攻的打法离台很近,正反手的速度很快,打的都是来球的上升期和最高点,多数是发球,接发球,发球抢攻前三板就解决问题。经常打得对方猝不及防,很不适应,被西方称之为闪电战。近台快攻不但速度快,而且动作小,讲究小臂,腕子,甚至指关节的作用也很重要。反手推挡有轻有重,既可以像小炮一声轰击,也可以和风细雨地挡,化干戈于无形之中。搓手也很有讲究,有快搓和慢搓,均能搓出转与不转、与长短不同的球来迷惑对方,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机会。这一点上,容国团、徐寅生是高手。正因为中国式的近台快攻有如此多的特点与先进性,所以在50年代末和整个60年代,中国的乒乓球领先世界一大块。当时西方各个乒乓球传统强国还处在全面防守阶段,根本无法和中国抗衡,他们都发出出生不逢时的感慨。尽管日本人在50年代末发明了弧圈形上旋球,令人刮目相看,但是中国队在充分及时地研究了弧圈球后,采用以我为主,进攻在前的方针对付弧圈球,同时培养了很多模仿日本选手的陪练选手,如:于长春、薛伟初、廖文挺等。这些人经常与国家队主力选手泡在一起,等于天天面对日本选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切都造就了中国队在26、27、28届世乒赛上囊括大部分冠军,从而称霸国际乒坛,成为世界霸主的原因。由于中国乒乓球队不断勇于攀登技术高峰,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人打法的,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新型打法,并且居安思危,不保守,不自傲,不固步自封,比如发现日本有了弧圈球新技术时,及时研究,及时解决,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将新矛盾解决在摇篮里,然后继续前进,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在28届世乒赛之前, 徐寅生同志的讲话正是中国乒乓球队辉煌成就的总结,也是当时为什么全国各行各业都掀起向中国乒乓球队学习的原因。他的讲话至今读来依然那样亲切,那样春风拂面。当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当时的我国乒乓球健儿以为国争光的朴素爱国精神,努力拼搏,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这也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里面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自从60年代初中国掀起打乒乓球的高潮,而且愈演愈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国球。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也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转化,没有永久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正像我国的乒乓健儿经常讲的一句话:当我们从冠军领奖台上下来的那一刻起,一切都从零开始。那么让我们再一次踏上他们70年代的心路历程。

第31届世乒赛的神奇之旅

1971年的3月20日,中国乒乓球队踏上了参加第31届世乒赛的征程,地点是日本名古屋。应当说中国队的这一次出征可谓任重道远!首先中国自1966年起进入了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当中,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正常秩序均遭到破坏,当然,体育战线也不例外。乒乓球队被叫做黑样板,更是首当其冲,很长一段时间没能正规训练。直到1970年的下半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与关怀下,乒乓球队才开始恢复训练。但是问题接踵而来,首先是中国队究竟是否能够参加第31届世乒赛。因为在此之前,由于动乱,中国已经缺席了第二十九届、第三十届两届世乒赛(注:世乒赛两年一届)。再有,我们已经有近六年没有参加世界大赛,现在各国的情况怎样,当今国际乒坛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打法是否行仍然之有效,是否仍然先进,如果技术老化了怎么办?再有,这么短的时间备战世乒赛,队员是否能恢复到最佳状态,这些问题都是急待解决的。

熟悉乒乓球运动的人都知道,在两届世界大赛之间,有一个人们称之为小世界锦标赛的比赛,那就是在冬季举行的斯堪的纳维亚比赛,地点一般都是在瑞典,为了小试牛刀,了解世界乒坛动态,中国决定参加1970年底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的小世锦赛。中国是说干就干,提前近一个月就来到北欧,为的是尽早了解欧洲的乒坛动态。在此大赛之前,欧洲各国提前组织了一些小型的友谊赛,当中国队到达体育馆时,隔着窗户正好看到捷克队与瑞典队的友谊赛,(以前瑞典队一直是欧洲的劲旅,但一打起世界大赛就没戏了),比赛的双方分别是瑞典队的欧洲单打冠军阿尔塞和捷克新秀奥洛夫斯基,阿尔塞在远台一板一扳的将球高高的慢慢的回过去,奥洛夫斯基则在对面中台一板一板的,以中等力量拉攻过去,速度也很慢,两人一来一往,慢吞吞的,了无生气。中国队员看完笑着说:“你们看,这几年我们中国队没参加世界比赛,看来现在的世界水平比以前低了,速度也慢了,看来中国没问题。”于是中国队也就放心了。因为在来之前,我们就不断收到信息,说欧洲队这几年弃守为攻,相当厉害,这次亲眼看见,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正式比赛了,中国队在分组赛里第一个对手是英国,以前的世界大赛,英国甚至连参加世界甲级组比赛都很难,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把他们放在眼里。该赛事的规则是按照当时女子的规则,即先两盘单打,然后一个双打,接着又两个单打,五场三胜制。一上来两个单打,英国的选手极年轻,一个十八岁,一个十九岁。由于他们没有完全放开,也可能慑于我们中国老冠军的威名,虽然一阵猛轰猛炸,但最终败下阵来。谁知接下来的双打,英国小伙们放开手脚,三下五除二,我们的两位赫赫有名的世界冠军庄则栋,李富荣就以0∶2败下阵来.虽然他们竭尽全力与对手周旋但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此时,欧洲真正的乒乓球面貌终于一点一点显露出来了。原来这些年来,欧洲人通过二十多年的摸索,痛定思痛,,终于完全脱胎换骨,全面的弃守为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乒坛。他们将中国的近台快攻和日本的弧圈球结合起来,创造了令人生畏的快攻结合弧圈和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更为可怕的是他们不再是单面拉弧圈,而是创造性地采用两面拉弧圈的方法,再加上离球台越来越近,速度和旋转结合的很好,使中国包括日本为首的亚洲乒坛感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接下来 的两盘单打,一负一胜,最后李富荣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了,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保住了中国的面子。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一声不吭,你想想,一个不名一文的英国队尚且如此,下面的恶战苦战可想而知。

果然,决赛对匈牙利队,大家大概还记得,25—28届世乒赛匈牙利队给我们制造了许多麻烦,是欧洲顶尖的传统强队,当时的别尔切克和西多削出的球出神入化,别尔切克被人们称为“欧洲第一削球”,给广大球迷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现在的匈牙利队虽然仍是欧洲顶尖强队之一,但是他们却是以全面的进攻代替了以前全面的防守,弧圈结合快攻打得相当漂亮和娴熟。这次决赛他们上场的球员是21岁的约尼尔和19岁的克兰帕尔,约尼尔身强体壮,正手推一手质量极高动作极其优美的弧圈球,是一位公认的唯美主义者。而他反手位的球更是令人称奇,他不近反手能够像正手一样拉出一手漂亮的弧圈球,并且还想打哪儿就打哪,他反手拉出的直线弧圈往往使对方猝不及防,水平极高。另一位克兰帕尔,和约尼尔一比显得瘦小枯干,看上去有些木讷,谁知打起球来,手中非常有数。他的站位和中国一样,离台很近,正手弧圈,反手快攻。他的进攻同样有速度有力量,再加上旋转,比我们多一手。因此,尽管庄则栋、李富荣、李景光拼尽全力,最后还是以2∶3败北。此次获胜,整个赛场霎时欢声雷动。欧洲人经过十数年的艰难求索,苦苦挣扎、奋斗,如今终于打败了世界冠军中国队,他们在世界乒坛终有出头之日了,而中国队却意外遭遇滑铁卢。其实说意外却并不意外,试想:以前我们中国的乒乓球,虽说称霸国际乒坛,但我们不但夜夜枕革待旦,而且时时居安思危,对世界各国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对国际乒坛的动态一桩一件都了如指掌。每次大赛出战,胸中自有雄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现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搅得全中国乱七八糟,当然,乒乓球队也不例外。我们像失去了眼睛、耳朵、鼻子,对世界乒坛,对世界各国健儿的进步与方向一无所知,那要不败才怪呢!历史的发展也是这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人都在大踏步前进了。世界乒坛的格局和趋势也变了,而我们还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这样的情形,又怎能不输球呢?输球也要输个明白,更重要的是争取在下次的大赛中赢回来。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时对于中国队来讲,是面对新的世界乒坛的形势。中国该怎么办,中国该怎样向前迈进?一句话,中国要怎样做才能再次成为世界冠军?此时,已成为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前世界冠军,号称“智多星”的徐寅生开始了更加深刻的反省与思考。经过深思熟虑、反复研究,全队共同提出两套方案,要知道,时间不等人,再有三个月,第31届世乒赛就要开始了。

快狠准变,再加个“转”字

第一套方案:欧洲人的弧圈球转了,速度快了,打法凶了,我们也相应的水涨船高,将近台快攻更进一步,速度更快,弧圈接得更好。因为我们前一段时间不了解国际乒坛新动态,现在知道了,回去苦练应该没问题。

第二套方案:世界乒坛进步一日千里,如果我们墨守陈规,那我们就一定会被甩在后面。只有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才会重上高峰。我们过去的近台快攻形成了“快、准、狠、变”的特点。现在不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一个“转”字。加一板过度的小弧圈,然后变被动发挥快攻的威力。因为在这次的比赛中,中国的直板快攻很明显属于下风,特别是反手位的近网短下旋球。中国的快攻由于直板握拍的限制,只能侧身去轻拉这一板球(但不是弧圈球),原来的目的是将这个球拉起来后,将球打到对方反手或角度刁一些或质量高一些,待对方反手将球挡回后,中国的快攻选手再利用连续进攻,首先争取先上手,然后争取胜利。这是以前的中国近台快攻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现在不行了,当你侧身攻提拉到对方反手时,对方不是挡你这个球,而是用反手、反撕、反拉弧圈球,到你正手或者任何部位,马上变被动为主动,变防守为进攻。中国方面的快攻选手立即方寸大乱,整套技战术全被破坏,对手很容易得分。但是如果我们在侧身时拉一板小弧圈,对手基本上仍然要用反手挡回这个球(若运气好也可能直接得分),随后我们又可以以排山倒海的快攻对付他们了。也就是说:“快、狠、准、变”后边再加个“转”字,这就是第二个方案的主要内容。

回到中国,大家讨论这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只剩三个月第31届世乒赛就开始了,要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不但要练就像六十年代时中国的近台快攻巅峰状态,还要更上一层楼,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而第二个方案简单易行,当然也有许多不同意见,也有一些人说我们不坚持自己的风格而跟在欧洲人屁股后面转。对此,我们只能是苦笑。

也有人提出许多其他意见,有些人认为应当在拍子上多下功夫,比如说防弧海绵,或不吃弧圈的胶皮。甚至有人说,庄则栋在欧洲比赛期间将拍子的反面挖个窟窿,说是为了防震(抵消弧圈球的旋转),因为大家都将欧洲弧圈称为“天花板上的乒乓球”(意思是弧圈球旋转强烈,一接,球就冒的老高,直至天花板),总之说什么的都有。回国之后,在徐寅生教练的指导下,郗恩庭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这样,中国式近台快攻的新序幕拉开了。

中国乒乓球队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意见后,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以徐寅生为首的智囊团决定采用第二个方案。应该说当中国队决定采用这个方案时,一个新的时代在中国队面前展开了。正像明朝大思想家李贽所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练,练,还是练!针对对方的技术特点苦练加巧练,每天中国队队员一个个精神饱满走进训练室,到夜晚又一个个累的呲牙咧嘴走出来。但31届出征究竟能否成行,即便出征,那前景又如何得知?

(略)

第32届世乒赛是亚欧全面对抗的展示

中国队为参加第32届世乒赛作了艰苦细致的准备,但是作为今天的我们,从历史的尺度来看,中国对当时的技术准备情况和思维方法,我们应该说:中国队仍然是以近台快攻为主的队伍,只是在某些局部做了一些改动,基本的思路还是用速度打掉旋转,而并没有想到全面的将速度与旋转真正结合起来,于是出现了以下惨烈的战况。欧洲诸强队,他们的全面进攻,全面弧圈已经非常纯熟,运用自如,以快攻结合弧圈的瑞典队为典型代表,其中的佼佼者是本格森和约翰森,他们能正手连续拉弧圈,反手快拨,二人又各有特点,本格森站台很近,速度快,技术娴熟,是第31届世乒赛冠军。约翰森正手攻球力量大,有重锤之称。应当说他们是欧洲打法中最先进的流派。以弧圈结合快攻的匈牙利队,南斯拉夫队等,其中匈牙利队的主力前面己经介绍,例如:德尼尔和科兰帕德,当时已经是世界的顶尖高手,而南斯拉夫队中的舒尔贝克,技术全面,球艺精湛,享有乒坛老狐狸之称,他与许绍发的恩恩怨怨,永远是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既是南斯拉夫的第一高手,也是历次中国队试图夺取冠军的拦路虎-斯蒂潘契奇,外号欧洲野牛,正反手弧圈无一不精,比赛时如果煽起他的激情,那牛性子一上来,一往无前,猛冲猛打,全世界无人可敌,单若激将法使用得当,将他的坏脾气引出来,那样就好了,变成了乱冲乱打,会输的一塌糊涂。因此素有“欧洲野牛”之称。还有一位仁兄,中国运动员亲切的称之为老卡。为何他会有如此亲切之昵称呢?盖因他虽然是100%的欧洲人,但却是直板握拍快攻打法,对付弧圈球极有办法,真是独辟奚径,许多欧洲优秀弧圈高手都栽在他手里。他是南斯拉夫的三号选手,因其大名为卡拉卡舍奇,所以被中国运动员亲切的称之为老卡。说句实话,虽说他是直板握法,但不管怎么看,他的动作都或多或少的带着点儿洋味。因此,南斯拉夫队同样是世界冠军的有力争夺者。再加上捷克队,波兰队,苏联队,法国队等都是欧洲强队,他们之间经常性的进行比赛交流,互有胜负,所以进步很快。除了上述的高手以外,又涌现出了像捷克的奥洛夫斯基,波兰的格鲁巴,库哈尔斯基,苏联的格默兹科夫与萨尔霍扬,以及法国的塞克雷坦和盖亭等一大批乒坛武林高手。所以中国想要卫冕,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这一次国际乒坛又改变竞赛方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A、B两个大组,循环赛,决出两个组的前两名,然后四个胜利队进入第二阶段再循环,决出冠军,并且第一阶段的成绩会带入第二阶段。谁知中国对在第一阶段,一上来就遇上瑞典队,双方一场恶战在所难免,请看下文:

此役之前的准备会上,中国队上场的两人很快就定下来了,李景光和许绍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近台快攻仍旧是中国认为可以克敌制胜的法宝,至于其他打法那就再说。即使郗恩庭练得如此刻苦,也不在团体主力之列。因为他的打法毕竟是非主流派。可见近台快攻在中国主流派们的思想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第三名的出炉颇费周折,即在刁文元和梁戈亮之间选一个,刁文元原是中国队的一名陪练,模仿日本人正手弧圈,反手连撩代打,谁知他十年磨一剑,由于他的刻苦钻研与艰苦训练,居然练就了一手好弧圈和好发球,反手有时突然攻一板,往往打得对方找不着北,并且打败所有的国家队一线选手,拿到1972年的全国单打冠军,在当年年底的斯堪的纳维亚锦标赛中表现突出,直取决赛。在决赛中与约翰森大战五局,精彩纷呈,最后屈居亚军,虽败犹荣。

但他毕竟没有打过世锦赛这样的大赛,大部分人都觉得心里没底。最后一个就是梁戈亮,之所以让他上是因为他虽然年轻,却算是老经验了。因为他经历过疾风暴雨的考验,这是他的优势,而且打法又攻又守,闹好了能拿2分甚至3分。于是乎,大部分人都倾向出梁戈亮,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第31届,梁戈亮之所以能够大闹赛场,获得不俗的战绩,最主要的是依靠他的长胶胶粒和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来回转拍,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取得的。可是这次不同了,问题出在他31届回国后,有人叫他魔术师,有人说他是转拍大王,又由于他不愿将转拍的秘密透露给对手,所以他包里总是放两幅拍儿,一副是作为幌子给人看的。于是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领导,不知怎么会传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也曾不点名地明确指示,我们赢对手要赢得光明磊落,让人心服口服,决不搞小动作。其实,当时梁戈亮的打法和作法,完全符合规定,但是他自己心虚,发誓说:“我靠技术也完全能够赢老外。”于是就撤掉长胶,重新打两面反胶。说真的,论打横板的实力,中国当时的确敌不过欧洲,但是当时在讨论梁戈亮的上场问题时,大家都忽略了这一点,即:现在是与31届不一样的梁戈亮了,这是一个普通的两面反胶的横板选手。结果,三个人定下来,李景光、许绍发‘梁戈亮,瑞典队上的球员是本格森、约翰森和维克斯特伦。教练徐寅生思前想后,总觉得不对劲,他本来坚决认为刁文元拿一分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人总说弄好了梁戈亮能拿三分,给他灌糊涂了,就同意了上梁戈亮。等到他清醒过来时,比赛已经打了六盘,梁戈亮首战告负。第六盘对维克斯特伦如果拿下来,我队可以4:2领先,胜利在望,如果他输了,和对方打成3:3,最后决赛梁戈亮对约翰森肯定是凶多吉少。这里要向大家讲明一下,虽然在70年代初欧洲群雄纷纷揭竿而起,但他们分散在各个国家,多数都是一个,至多是两个优秀选手,第三号选手肯定是个棒槌,而我们中国队上的三个团体赛的运动员水平都非常平均,即使是对方有一或两名优秀选手能拿我方一两分,但我方的三名队员可以凑分。比如说:一个人拿3分,两个人各拿一分,或者两个人各拿两分,一个人拿一分,总之再差也没有丢三分的运动员,而多数情况下,对方则不行,经常性的三号运动员丢三分,我们就能赢,总的来讲就是我们中国整体实力很强,是外国无法做到的。可今次比赛不同了,梁戈亮在第六盘中真的输给了对方的三号选手维克斯特伦,将中国推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接着许绍发输本格森,李景光胜第八盘,梁戈亮在最后的第九场惨败给约翰森,中国队终以4:5败北。虽然此役中国队在排兵布阵方面大意失荆州,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欧洲的乒乓球运动员的痛定思痛、奋发图强,终于战胜了冠军中国队,的确可喜可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就是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将世界乒乓球运动健康的发展下去。梁戈亮痛心地说:“地上要有个洞,我一定钻进去!”问题是,从战术上讲,当时虽然让刁文元上不一定会赢,但让梁戈亮上肯定是失策。从战略上讲,中国队仍坚信近台快攻能战胜弧圈。但事实是要比以前难得多了,中国的近台快攻亟待革命。

虽然我们在31届团体赛是如履薄冰才拿到的冠军,但中国队没能居安思危,或者说忧患意识不够,过多的强调对欧洲的打法不够熟悉,或说刚刚回到世界乒坛还不太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非常迷信自己的近台快攻打法。虽然对快很准变的中国近台快攻打法,大家皆同意加一个转字,但加多少,怎么加,停留在嘴上的比较多,落实在行动上的就比较少,对于郗恩庭这个成功的试验品甚至都不敢在大赛中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明。虽然中国队败于瑞典队,但中国队并没有消沉而是振作起精神,后而获得全胜,并且在和劲敌匈牙利队的比赛中,刁文元独得三分,以5:2的较大优势击败匈牙利,获得了重大的胜利。可惜,瑞典队也是全胜,而我们前面又输给瑞典队,所以最后中国队只能屈居亚军。自二十六届世乒赛后,在中国队参加的五届世乒赛中第一次痛失斯威斯林杯,幸亏在单项比赛中,郗恩庭不负众望,闷着头往前冲,在以3:1和3:2闯过了捷克的突洛夫斯基和南斯拉夫的斯蒂潘契奇后,取得了和瑞典的约翰森争夺冠军的决赛权。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决战。

首先,大郗以21:18先胜第一局,但接着以两个13:21失去2、3局,问题出在哪?原来,约翰森正手攻球势猛力大,号称锤子,但他的反手相对较弱,虽然很稳,但没有威胁,大郗(因他人高马大,所以称为大郗)第一局狠压对方反手,正手伺机抢攻,赢得主动。但是第2、3局,大郗狠压对方反手的战术用得不坚决了,总想伺机变对方正手位空挡。结果被“锤子”砸的人仰马翻。其实大郗改变战术也是迫不得已,因为约翰森见自己的反手被压住后,就想方设法寻找出路,于是强行侧身抢,这时他的右方就显出了漏洞,大郗就攻趁机袭击他的空位,以期赢得主动,不料约翰森将计就计,他佯装侧身攻,诱大郗变线,把球打到右方来,然后凭借自己的身高手长,用正手猛攻得分。约翰森侧身是卖个破绽,诱对方上当,然后正手一板抢攻,大郗一时不能识破,吃了不少亏。

交换场地时教练徐寅生抓住他的胳膊,使劲摇着他,大声喊,反复叮嘱:“压反手!不要轻易变线,不要上当!”此刻,大郗可能打得脑子一片空白,有点心不在焉,关键时刻,领队张钧汉一口陕西话,跑过来对他大声喊道:“再变线就输定了!”这一吼,把他嚷醒了。第四局,他硬着头皮狠逼对方反手,死活不变线,看上去回合很多,双方谁得一分都不容易,实际上约翰森处于被动局面,于是他只能勉强侧身抢攻,打得有些急躁,终以19:21告负。
决胜的第五局开始了,大郗很快以10:5领先,约翰森一看形势不好,干脆孤注一掷,发完球就侧身抢攻,连中四元,比分一下子又成平局。从此,反方谁发球谁就占上风。比分从14:11变成15平,19:16,轮到约翰森发球,他发完球侧身就重扣,大锤子狠狠砸下去,连得两分,18:19,赛场骚动起来了,历史往往出现惊人的巧合,两年前大郗与本格森争决赛权,曾多次因碰网擦边,最后失去了决赛权。此刻,大郗得到了补偿,他打了一个擦边球20:18,约翰森气的直摇头,差点儿把拍子扔了。不料,紧接着大郗打了几个回合后,又打了一个擦边球,全场轰动了,21:18,郗恩庭终于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观众们赛后还热情地给憨厚的郗恩庭起了个外号叫做“扛木头的大个儿”。

其实,大郗的胜利,应当给正在摸索前进的中国队一个足够强烈的信息,即:这是中国队前进的方向,也是直板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典范,但是似乎中国队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短期内,中国仍不失为一个世界冠军队,但却为几年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也就是说中国队仍没有足够的忧患意识来迎接世界乒坛新的挑战。

我们之所以说当时中国仍不失为一个世界冠军队。毕竟我们的底子太厚了。而且我们的近台快攻也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虽然欧洲的弧圈可以突破我们的防线,但是他们必须要全力以赴,再加上当时的欧洲弧圈全攻型打法仍有许多瑕疵,比如:小球处理差,前三板水平明显不如中国。另外台内球无法施展弧圈绝技,速度仍旧不够快,站台仍然较远等。这使得中国队仍然有可乘之机。战斗虽然激烈,但仍然在正常情况下能战胜他们,例如接下来的33届、34届世乒赛,中国队都打得不错。

世乒赛的第33和34届,中国队凭借着老牌世界冠军雄厚的底子,出奇制胜。三十三届决赛时对南斯拉夫,虽然仍是以快攻选手,即:许绍发和新手(解放军队的李振恃)为主,但多了一位叫陆元盛的小陆子,他虽然也是一面反胶,一面长胶,但他的削球功夫比梁戈亮那是厚多了。死缠烂打是他的看家本领。那个稳劲,就是天塌下来他都不带眨眼的。结果紧盯南斯拉夫的舒尔贝克(第一主力),果然拿下,为中国5:3最终战胜南斯拉夫立下奇功。星移斗转,时隔两年,中国队把冠军杯又夺回来了!随后的34届世乒赛,教练李富荣(此时徐寅生已做领队),依法炮制,又发掘出一名削球好手黄亮。他的功夫与陆元盛同样深厚,不同的是他的削中反击的能力比陆元盛更强。结果34届世乒赛中国队再出奇兵,最后居然以5:0战胜日本队,再次蝉联冠军。于是乎中国队有些飘飘然了,暂时的胜利掩盖着中国队的深层危机,即:中国队过分依赖像陆元盛,梁戈亮和黄亮这样的怪球手,而大大忽略了国家从全局考虑,从长远着眼的大局观念,失去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可是欧洲人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相反,他们更加刻苦的训练,更加认真仔细的研究中国,以求一逞。果然,第三十五届世乒赛,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以下景象。

故步自封自食恶果,35届遭遇滑铁卢

分组赛分成A组、B组,中国队的A组还有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匈牙利队,同时也是本届中国夺冠道路的最凶猛的拦路虎。分组赛对匈牙利,中国没有太多选择,匈牙利对我们的布置和队员、打法等已是了如指掌,中国队照方抓药,上阵的是梁戈亮、李振恃和郭跃华,其中李振恃是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传统左推右攻的直板快攻打法。而郭跃华虽是直板握拍,但是他正手弧圈,反手推挡(郭原为快攻打法,后改为反胶拉弧圈)。他正手弧圈能连续拉五千多板,该记录迄今未被打破。可惜反手弱,推挡无力,和欧洲人打很容易被对方抓住空挡,所以郭虽在中国屡获冠军,但与欧洲人周旋并占不了什么便宜。匈牙利队上场的是约尼尔科兰帕尔和盖尔盖伊,约尼尔本来就是中国队最难打的对手之一,他本人在33届世乒赛上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的桂冠,近两年来他的球技精益求精,以前虽然他的弧圈球质量很高,但相对失误较多,过于凶狠,如今他在凶、稳结合上做的很完美,凶中带稳,并且站位较以前离球台近,加快了速度。再加上他以前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反手弧圈,绝对是世界超一流的高手。柯兰帕尔自认他出道以来,在团体赛中经常赢中国二到三分,好像他生来就是和中国人打团体赛的。他与中国选手的近台快攻速度不相上下,反手能连弹带打,正手进攻速度快,无明显的漏洞。技术全面,是一个比约尼尔更加危险的敌人。上述两位已经够中国队喝一壶的了,但主要问题还不在这里。因为匈牙利队的这两名选手是我们的老对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以前跟匈牙利比赛虽然场场激烈,但总的来讲,仍是胜多负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练团或称智囊团,就像策划田忌赛马中的孙滨一样,每一次都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仔细研究排兵布阵。再加上以前欧洲所有参赛的国家都有一个短腿,即:三个上阵打团体赛的选手必然有一个送三分给我们的棒槌(最弱的选手)。这是欧洲强队以前往往栽在我们脚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无论欧洲队怎么狂,打来打去,最后还是一样“输”。因为我们没有短板,三个队员实力很平均,大家一凑就有五分。不管是5:3还是5:4,总之是能赢的。

但是这次同匈牙利比参就不同了,他们的第三号选手再也不是棒槌了,此君名曰:盖尔盖伊,是新鲜出炉的欧洲冠军,和欧洲十二强的亚军,他的打法酷似约尼尔,但比约尼尔站台更近,打法更凶。好像是约尼尔的升级版。凶稳结合搞得好,命中率高,再加上他的两撮小胡子,一打起球来呲牙咧嘴,令人望而生畏,他给了中国不小的威胁。匈牙利队这样的配置根本无一、二、三号选手的区别,这是一个超强的配置,中国队真的是凶多吉少了。对于匈牙利队的进步,我们估计不足,在33届世乒赛中我们以较大优势获得冠军,从这天以后,思想上难免有些放松。实际上,优势当中隐藏着危险的因素。因为当时依赖梁戈亮、黄亮和陆元盛这几块怪拍,几乎所向披靡,造成了不少人依赖这种打法取胜的错误倾向。这几年欧洲选手一直把我队作为研究目标。科学的技术手段又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前欧洲运动员不太善于总结,有时比赛中吃了大亏,却老是记不住,现在情况不同了,他们利用包括录像在内反复研究,反复揣摸。当然我们也有条件研究他们,可以仔细研读欧洲打法。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居安思危,技术上又没有创新,欧洲选手一旦适应了我们的打法,我们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场比赛我们上的是李振恃,郭跃华和梁戈亮。基本上是老面孔,看来匈牙利队对我们的近台快攻真是太熟悉了。一上来,科兰帕尔就战胜了李振恃,第三局居然是21:12,输得够惨的,随后战局呈一边倒的局面5:2,我队告负。在1959年第二十五届世乒赛上匈牙利队曾出人意外的战胜中国队,使当时雄心勃勃的中国人在冲击世界冠军的道路上折戟,时隔20年,他们又一次战胜中国队。这场比赛虽不影响我队进入决赛,但队伍的士气受到很大挫伤,或者换句话说:产生了对匈牙利队畏惧的心理。

经过一番厮杀,我队以5:2战胜了捷克斯洛伐克队后,争夺团体冠军的决战又在中匈两队之间展开。

决赛除了上郭跃华和李振恃之外,第三号人物再不能上梁戈亮了。首先,他的技术没有什么创新,再有,匈牙利对他的特点熟悉的底儿掉,完全无秘密可言。而如果拼实力,梁戈亮就只能甘拜下风了。可当时真是为难极了,若上黄亮,他的打法与梁戈亮酷似,匈牙利选手又善于对付削球,估计他也是凶多吉少。最后只能是蜀中无大将,寥化作先锋,派卢启伟上阵了。卢是直拍快攻打法,来自北京,是位新手,一年前,他随队访欧,曾战胜过科兰帕尔等名将。问题是他没有打过大赛,也没有经历过世锦赛这样的恶战,但现在情形紧急,无暇多想,只能放手一搏了。决心已下,大家希望他们三人能够以凶制凶,打出自己的风格。但是谁的心里都很清楚,第一阶段的失利,队里的士气刚刚受挫,精神负担沉重,面对匈牙利这样一个超一流的强队,要战而胜之,绝非易事。

决赛当晚,平壤体育馆里座无虚席,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这场世界最高水平的决战。
决战开始,中国队打得过分小心谨慎,这表明前一战失利的阴霾仍未驱散。表现在进攻打法比较单调,发球变化少,抢攻不占上风,战术上更无回旋的余地。相反对方拼劲十足,既能快攻又能连续拉弧圈球,近台远台运用自如,相比之下,中国队打得毫无生气。

首战,郭跃华以0:2败在盖尔盖伊手下,卢启伟再战以0:2负于约尼尔,接着,李振恃0:2败给科兰帕尔。前三场 ,我队竟一局未赢,输得太惨了。第四场,郭跃华在逆境中奋起,他与约尼尔大战三局,艰苦地以2:1获胜拿到宝贵的一分。谁知这中国的一线希望被随之而来的李振恃与盖尔盖伊的对决扑灭了,李振恃又败给盖尔盖伊。当卢启伟与科兰帕尔最后对决时,中国已经是1:4,命悬一线,我们期待着卢启伟能够重现一年前战胜科兰帕尔的情形,给中国队带来转机,但事与愿违,卢启伟缺乏主动得分的手段,打法也是趋于一般,没有鲜明的特点,比赛中难以赢得主动。各胜一局后,科兰帕尔一路领先,李富荣心急如焚,瞪大了眼睛,不停地向场上喊话,但已经无济于事了。随着科兰帕尔最后一记重扣得分,匈牙利终于夺走了男子团体冠军。匈牙利队东山再起,足足过了27年,该是多么激动的一件事。然而胜利到来的那一瞬间,并没有看到匈队的欣喜若狂、激动得互相欢呼拥抱的场景,相反,但见别尔切克(匈牙利著名教练,中国的老对手)和场外的运动员推开挡板,只是与科兰帕尔握了握手,然后镇静地走到中方与有关人员握手。似乎这个胜利是在他们意料之中,早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似的。这种场面更加刺激人。这一届的单项比赛同样很糟糕,总之沾着男子的边就输。唯一的一个冠军还是和女子一起的混双冠军。用李富荣教练的话来说,就是:“托女队的福,总算没有光着屁股回去,但也就只剩一条裤衩了。”

痛定思痛,中国队深挖细找经验教训,中国男队缘何从顶峰一下跌入谷底,可谓冰火两重天。国内外的舆论更加对中国乒乓球提出种种的指责与非难。有许多人甚至失去理智地破口大骂。人们不能接受中国被匈牙利击败,并且败得如此之惨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李富荣和他的队员们,人们更是心痛,痛心疾首。通过深挖细找,大家认识到,这几年把希望都放在怪拍、怪球、倒板等非主流的东西,而对于如何日益强大的弧圈球,中国队到底应当如何秣马厉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对于欧洲以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为首的弧圈结合快攻,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以前经常喊狼来了,这一次狼真的来了。我们虽然输了球,但是坏事也会变成好事,我们再也不背世界冠军的包袱,反而能够轻装上阵。我们从每一天做起,从我做起。另外,对于以匈牙利为代表的欧洲两面拉弧圈结合快攻的凶狠打法,我们的直板快攻被动防守太多,主动发力进攻太少。因此,赛前集训我们既要抓李振恃、郭跃华等老运动员的进一步提高还应重点培养,有主动进攻能力,善于对付欧洲弧圈球的年轻运动员。同时挖掘新的打法类型,力争出奇制胜。这段话,我是摘抄当时中国队的领队徐应声的谈话。从此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乒坛格局中的一些主导思想。我们现在来解读,即是:中国队仍然坚定地坚持走近台快攻的道路,用近台快攻击退欧洲咄咄逼人的弧圈攻势。同时辅以其他一些新颖打法,就是快攻的刀太钝了,要更加磨快它,更加主动的进攻。快攻更快,这条方针在未来的几届世乒赛中的确是一直贯彻始终,而且在看得见的未来几年里,的确是中国队行得通的路。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队并未解决要走什么路,要如何大动干戈,进行彻底革命的问题。应当说这条方针是改良而不是革命,仍然带有修修补补的意思。问题是我们要下十倍的、百倍的力气来进行修补,还不一定能战胜欧洲弧圈,还是另辟蹊径,闯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乒球发展道路,并且是一种良性循环,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呢?

记得当时,为了解决直板快攻中反手打弧圈的问题,全国还召开了专题讨论会,大家各抒己见,但终是未有结论。于是乎请出了三届世界冠军得住庄则栋,他认为用直握球拍的方法反手反击弧圈球应有可能,但经过反复讨论和试验后被否决,最主要是对方如用弧圈冲你的反手,其旋转、力量速度是不可能在近台用反手快攻手段进行有力反击。根据直板反手的握拍特点,其拍面角度在最初发力的位置上很难在极短时间内形成超过100度的夹角,从而很难将强烈弧圈球有效地回击过去。除非退台,而退台整个动作都会变化,那就不是近台快攻,而是另外一种其他的体系了,从而等于全体形成一个共识,即:直板快攻的死穴是反手。单纯凭借侧身抢攻是不能彻底解决的,这是一个先天的不足。以前,弧圈单面拉的时代这个问题并不明显,而现今左右开弓的两面弧圈形成欧洲的主流,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队能够针对自己的问题动员全国,动员全社会的所有力量,召开诸葛亮会,或曰“技术研讨会”。的确 ,这是可喜可贺的现象,体现了中国乒乓球队永不言败、积极进取、胜不骄败不馁的科学进步精神。而且同时,乒乓球队积极挖掘新苗子,例如蔡振华、谢赛克、施志浩等就是这个时期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蔡振华原是江苏著名教练杨光言的弟子,原先是打削球,不足十岁即展露才华,身体素质很好,善于跑跳,很快就成为打遍全校的小球王。进入业余体校后的四个月即成全市少年冠军,可谓超天才。1973年进入省队,1977年即成省队主力。列宁说:“历史都是螺旋式前进的”,蔡振华也不例外,很快遇到瓶颈,经过教练和有关老师们的集思广益,大家一致认为按照小蔡这样的外向型,热情奔放的性格,应当打攻势乒乓球,而不应当防守。于是和小蔡征求意见,结果一拍即合,连拍子的胶皮都不动,立即弃守为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所谓因材施教,盖莫如此。他改打法仅一个多月,即获得全国分区赛冠军。1978年迎战日本队独得三分,并战胜当时的世界冠军小野诚志。出访欧洲获得19战18胜的优异成绩。另外一颗新星,当属谢赛克,广西选手,这可是中国的伯乐们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位真正的猛士。他是典型的中国近台快攻式打法,正手攻球势大力沉,反手推挡力量大,角度刁,常常直接置对方于死地。而这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正手能大力击打弧圈球,并且命中率很高。用他的话说就是:他一见弧圈就想进攻,这可是伯乐们梦寐以求的效果。此外,他的侧身一板拉球是不折不扣的好小弧圈。不但能转,弧线低,而是角度大且带有一定的力量,对对方威胁性很大。只要假以时日,加以雕琢,不日便是一员能征善战的虎将。再加上另一位技术全面的横板年轻选手施志浩,一支由李富荣和徐寅生钦点的新军终于圆满的诞生。

畅快淋漓的翻身仗(下略)
以后可以专门写本中国乒乓球征战史!{:soso_e113:}
以后可以专门写本中国乒乓球征战史!{:soso_e113:}
以后可以专门写本中国乒乓球征战史!{:soso_e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