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老将吴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14:54


在1979对越作战中,有一位从布局关徒步走到高平,又从高平徒步走回国内,硬是没有坐一步车而打完战争全程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他,就是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老将吴忠。

吴忠生于1921年10月21日,是四川广元苍溪县东溪镇小龙山人,原名吴光珠。在吴忠9岁的时候,因为土匪抢劫,致使本来还算殷实的吴家一贫如洗。1933年3月,千里突围入川北的红四方面军路过吴忠的家乡。为了不再受坏人欺负,还能吃饱饭,12岁的吴忠和二哥吴光玉一起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11师第33团2营4连当了战士。

红11师的前身是周维炯、徐其虚等人在商南起义中建立的红11军第32师,成为草创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四个主要源头之一。红11师的第一任师长,就是出身于黄埔一期,被周恩来称为“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他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的许继慎,后来的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第33团是红11师中的主力团,曾获“攻如猛虎团”荣誉军旗。吴忠参军时的团长是程世才,打仗勇猛,资格很老,当过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红30军的军长,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1955年只被授为中将军衔。

对四川军阀的反三路围攻作战之后,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县木门将原有的4个师扩编为4个军。红11师扩编为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副军长程世才。第33团扩编为红30军第90师,吴忠所在的2营被编入了第90师268团。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吴忠先后从战士升为副班长、班长、排长。入川不到一年,红四方面军连战连捷,建立起了纵横4、500里,辖区20余县的川陕苏区,红军也发展到8万余人。

1933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惊天动地的反六路围攻大战爆发。四川军阀首领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组织了大小军阀的六路大军,共计110余个团,近20万人,另有2个航空队18架飞机配合,沿西起广元、东至城口长千余里的弧形战线向川陕苏区扑来。面对强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和方面军总部其他领导人制定的作战方针是: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机反攻,重点突破。全军分成东、西两线分头迎敌。

艰苦的防御战打了半年多,红四方面军节节防御,虽大量杀伤了敌军,但防线仍被步步压缩,苏区不断缩小。后来川军增加到140余个团,向红四方面军发起了总攻。1934年6月,在决定性的万源保卫战中,徐向前将红4军12师、红9军25师、红30军88师和红33军一部沿万源以南险要阵地摆开战场,坚决顶住川军的攻势,为扭转全局创造战机。当时东、西两线红军已被压缩到纵横不过5、60公里的范围内,情况非常危急。红四方面军高层争论得很激烈,有人提出要放弃川北退回汉中再另找出路。徐向前认为,退回去是没有出路的,现在红军难,川军更难,生死存亡关头,只有硬着头皮打,熬得过“最后五分钟”,消耗敌人,待机反攻。最后,川陕苏区最高领导人张国焘和总部其他领导同意了徐向前的主张,号召全军“紧急关头,准备反攻决战!”

在50多天里,川军出动十多个旅的兵力猛攻屏障万源的大面山、钟南山、甄子坪、孔家山、花萼山等阵地。每天都发动整连、整营甚至整团的集群冲锋,双方拼死鏖战。红9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许世友亲自率部坚守一线,从师长到战士人人都有一把大刀,关键时刻白刃见红。川军特别怕这个,每次虽然人多势众,但都被红军砍得鬼哭狼嚎般逃下山去。许世友不知砍死了多少敌人,一把纯钢大刀都砍得卷了刃。在万源的门户大面山,吴忠所在的红90师268团占领制高点顽强苦守,先后两上大面山与敌激战。团长熊德成带头与川军拼大刀,浴血带伤,干部也伤亡大半,全团伤亡总数近二分之一,终于守住了阵地。吴忠在残酷的战斗中亲身体会到了红四方面军铁血疆场、不顾伤亡的战斗作风,由此铭记了一生。

在决定性的西线反攻阶段,总指挥徐向前亲率红30军和红31军93师实施深远纵深迂回,不顾连续战斗的疲劳迅速插向黄猫垭谷口,抢占要点,将后撤的第二路川军田颂尧部6个团及其他逃敌共1.7万余人堵在了6、7公里长的山谷中。268团随师主力赶到战场,立即加入了总攻战斗。这一场大战一直打了将近一天,最后全歼川军6个团1.4万余人,缴枪7000余支、迫击炮40余门、子弹数万发、银圆上万枚,取得了反攻以来的最大一场胜利。战后268团被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了“百战百胜”奖旗。

吴忠在激战正酣时腿部负伤,被送下了战场,没有亲眼看到最后的战斗胜利。在医院养伤时,他得知了二哥吴光玉已在黄猫垭战斗中光荣牺牲。伤好后,吴忠没有回到战斗部队,被团长熊德成留在团政治处当了共青团干事。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发动的广昭、陕南战役结束后,吴忠已升任红88师政治部共青团委书记。此时的吴忠还不到15岁,已是营职干部了。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与中央红军会合,共同北上。此后经过草地分裂,红四方面军又南下成都平原,与四川军阀进行了一系列恶战。终因寡不敌众,百丈关战败,损失惨重,不得不再次回头北上。1936年3月,吴忠离开红88师,进入了刘伯承任校长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学习。4月,部队北移行至西康省丹巴地区过大金川铁索桥时,吴忠在红30军的老军长、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科长余天云,乘人不备从担架上滚下来跃入河中自杀了。余天云文化程度不高,头脑简单,作战勇敢,对党忠诚。但他自身也有缺点,性格刚烈,作风霸道,动辄骂人,甚至动手开枪。进入红军大学后,余天云上课时在好几个战术问题上与刘伯承等教官发生了争执。然而余天云争强好胜,行事过分,发展到公然对刘伯承拔枪威胁和谩骂。事后余天云被关了禁闭,张国焘闻讯后也将他训斥了一通,命令他当众向刘伯承道歉。谁也没想到,余天云竟然想不开到跳河自杀,这真是一个悲剧。

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后,两军共同北上。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进入了茫茫水草地。因为草地环境恶劣,全军缺衣少粮,非常困苦。吴忠也染上了伤寒,又因没有粮食而差点被饿死,最后还是靠打了一条野狗才度过了危机。历尽千辛万苦后,他终于随部队走出了草地。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准备执行中央制定的宁夏战役计划。吴忠本来想西渡黄河后再回老部队红30军88师,不料因渡河受挫,红军被分隔成了河东、河西两部分。吴忠随红军大学东移到了陕北,后来才知道红四方面军主力过河后组成了西路军,在打通河西走廊的战略行动中与马家军连番恶战,最后因众寡悬殊、后援不济而几乎全军覆没。百战劲旅红88师在倪家营子血战中基本打光,师长熊厚发在负伤突围时被马家军俘获,押到西宁绑在炮口上活活轰死了。红88师政委郑维山躲过了马家军的搜查,后来靠讨饭走回了陕北。红30军政委李先念和军长程世才率领千余人穿越祁连山突围,走了4个月才到达甘肃、新疆交界处的星星峡,只剩420余人。当时新疆军阀盛世才正与苏联及共产国际结盟,对中共也比较友好。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陈云和滕代远将李先念、程世才等西路军将士接到了迪化(今乌鲁木齐),这些西路军的幸存者后来又从新疆回到了延安。

因为历史的偶然,吴忠没能西渡黄河回到老部队,幸免于那一场令人午夜梦回的西征兵败。否极泰来,摆在吴忠脚下的,则是一条走向开国将军之路。

到达陕北后,吴忠所在的红军大学与中央红军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吴忠被编在了营连干部学员队,能亲自聆听毛泽东、朱德、张闻天、董必武等中共巨头授课,他如饥似渴的学习,思想方法和政治素质提高很快,眼界骤然开阔。

从抗大毕业后,吴忠被分到八路军总部特务团1营担任排长。这个团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特务团,日后则发展为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工兵团。不过吴忠在总部特务团任职时间并不长,1938年春就开赴去了晋西前线。他先是当了游击大队大队长,一年后又进入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第2团任中队长。在对日作战和反顽战斗中,吴忠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待人诚恳,很快就建立了威信,职务逐步上升。到抗战胜利时,吴忠已是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区基干5团团长。

1945年9月,为适应可能转入国内战争的形势发展,中共中央命令各战略区迅速集中部队,使之脱离分散的游击状态,编组成能进行正规作战的野战军。吴忠的基干5团也很快按照中央指示被编入了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20旅,番号为58团,吴忠任团长。7纵的司令员是杨勇,彭德怀红三军团出身,平型关大战时和日本军官在老爷庙对劈过军刀,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了规模宏大的金城最后一战,1960年在访华的蒙哥马利面前弹无虚发。如此身手,中共将领中几人能够!文革时为北京军区司令员,拱卫京畿,手里有8个野战军和十多个独立师,位置何其重要。然而,福亦祸也。在政治斗争的重大转折关头,卧榻之畔,枪杆子何能假人之手?于是,北京军区被彻底改组,杨勇被上头说要“烧而焦”,就此打倒,进去了5年多,还一度遇到了生命危险。

在1946年1月攻打山东巨野城的战斗中,吴忠率58团于全旅第二个突破城垣,协同兄弟团全歼守敌,缴获甚多。在随后攻打坚城济宁的战斗中,58团在助攻方向经40分钟战斗就率先突破太白楼,使守敌全线动摇,最后在20旅各部的围攻下完全崩溃。战后,58团被7纵授予了战斗奖旗。两战过后,连老部队也不禁对58团刮目相看。1946年5月,吴忠率58团又主攻东明县城。在突破城墙后遭到守敌凶猛反击,吴忠亲自带领团机关人员上阵与敌拼杀,全团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将守敌打垮。战后,纵队司令员杨勇给58团补足了兵力,并特意将两个红军连队补入58团。

当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7纵准备吃掉已被分割包围的国军整编55师181旅米文和部。181旅是西北军出身,擅打防御,敢拼大刀,战斗力很强,在毛泽东那都是挂了号的,还特意发电报叮嘱刘邓。20旅奉纵队命令歼灭在吕庄的181旅旅部和543团,吴忠硬是从旅长匡斌手里抢走了主攻任务。战斗开打前,吴忠精心选择了突破口,编组了火力队,并改造出了有利的重机枪射击阵地。战斗开打后,吴忠将58团3个营和加强的59团1个营分两个梯队投入,在火力掩护下,边突破插向纵深边打敌反击边巩固突破口。米文和部果然顽强,连续组织反击,和58团进行了反复拉踞,双方在雷电暴雨中白刃见红,大刀肉搏。一直恶战了5个多小时,181旅终于垮掉了,米文和只好在夜暗混乱中化装逃走。这一战,吴忠指挥58团及配属部队在3纵一部的配合下歼敌1500余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同时58团也伤亡500余人,两个当尖刀的红军连几乎打光。吕庄内外,尸横枕籍,泥血漫地。杨勇在巡视了吕庄战场后感叹道:“吴忠打得苦啊,58团的官兵都是英雄!敢和181旅拼大刀,什么样的敌人我们不能战胜!”吴忠多年后也回忆说:“58团真正装备起来,是吕庄战斗之后。土家伙都丢了,换上了新装备,火力有了极大的改善。”至此,地方部队出身的58团已成长为7纵的拳头主力,并逐渐有了“吴忠团”之誉。

1946年8月下旬,国军统帅部调集了14个整编师32个旅约30万兵力,直扑鲁西南解放区。刘邓所部晋冀鲁豫野战军只有5万人马,以一敌六,再次迎敌。首先集中兵力在定陶战役中吃掉了西路郑州方向国军孤立突出的整编第3师,使西路之敌全线后撤。随后刘邓转兵东进,继续歼击东路徐州方向的国军。当时国军五大主力中的整编11师和第5军正向鲁西南腹地推进,其中整编11师已相继占领定陶、菏泽,又向巨野、郓城发起进攻,威胁鲁西南解放区重镇济宁。刘邓此时已不能再退,必须迎头歼其一路。然而两路国军都是响当当的王牌部队,先打哪个令刘邓颇为踌躇。9月19日,毛泽东致电刘邓询问:“你们认为以打何部为适宜?我军与5军、11师接触试打如何?” 刘邓于20日复电:“该两军战斗力可能较强,尚未试探出来。我们决心,仍按现有态势,争取先消灭第5军或第18军(即整编11师)一个师,但要看敌攻占菏泽后的变化才能确定。”根据其后国军的战场进展态势,刘邓经过研究和情报分析,决心以一部兵力阻击第5军,集中主力攻歼整编11师。这次战役就是二野战史上有名的巨野战役,以2纵2个旅在龙堌集一线阻击第5军,野战军主力则设下口袋,准备消灭态势相对突出在前的整编11师。以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实力,还一次吃不下国军五大主力的任何一支。然而刘伯承低估了第5军和整编11师的战斗力,认为其“攻击力弱,其战斗力似尚不及3师之20旅。惟火力很强,不敢肉搏,夜间即停止前进。”等到交手后才知道大谬不然,但已晚了。

黄埔四期出身的整编11师师长胡琏生性谨慎,偏偏不钻刘邓的口袋,而是将部队在章缝集(张凤集)南北一线就地展开,形成“大纵深弹性防御”,即各部均把主力集中在核心阵地,在外围则布置了大量警戒阵地,一般由1个连防守,担负侦察和迟滞任务,实施弹性防御,为主力部队完成战斗准备赢得时间。刘伯承见整编11师在章缝集一带停滞不前,迟迟不进自己预设的战场,而龙堌集阻击战又打得很艰苦,遂决定不再拖延,展开野战军主力同时攻击整编11师各部。在部署上,大抵是以1个纵队攻击国军1个团,形成了兵力上的优势。

杨勇的7纵主攻章缝集,守在这里的是整编11师11旅的32团。20旅担任主攻,以吴忠的58团和晋士林的59团作为突击团,于6月3日向章缝集外围的国军警戒阵地发起攻击。然而胡琏调教过的部队极其狡猾,明明白天侦察到村中有敌人,晚上一打却扑了空。有的攻击部队虽发现了国军,但其溜得很快,火力还很强,攻击部队抓不住敌人,却遭到不少杀伤。国军32团各警戒部队在外围迟滞了7纵后,就全部收缩回了章缝集,实施严密固守。5日拂晓,20旅推进到了章缝集,立即发起攻击。因连日大雨,地上泥泞,行动困难,加上国军火力凶猛,各部队连续进攻多次都无法接近寨墙。天亮后,国军飞机又飞临战场上空轰炸扫射,20旅部队被迫转入防御,将章缝集团团围住。杨勇率纵队主力赶到后,命令部停止进攻,改为夜间突击。

6月5日22时,20旅从三个方向对章缝集发起了总攻。国军32团临危不乱,战术运用非常出色,打得有板有眼,20旅部队在攻击村外围时就付出了很大伤亡。吴忠指挥58团从章缝集北侧连续进行了两次突击,都被国军打了回来。这时,从东北侧攻击的59团打开了突破口,团长晋士林、政委刘权迅速率二梯队冲进村内,抢占了数处院落。杨勇接报后,立即命令将预备队21旅62团投入突破口,并令吴忠率58团随后跟进。国军32团见状急了,很快以猛烈的炮火遮断攻击部队的后路,并集中轻重火器向突破口射击,形成一道火墙,重新又封闭了突破口。这时,冲入章缝集内的部队有晋士林59团2、3营,吴忠率58团3营8、9连和团特务连一部,以及62团1营共约千余人,已陷入了国军的包围。几个团的领导经过商量,决定由晋士林统一指挥,继续向村内纵深突破。因国军防守严密,村内道路狭窄,部队展不开,攻击未能奏效。这时天已亮了,村内部队已暴露在国军炮火下,只好依托已占领的几个院落转入防守,构筑工事,等待纵队主力攻进来再里应外合。

6日上午,国军32团开始以猛烈的炮火轰击攻进村内的部队,尔后出动兵力实施反击。双方在狭窄的村内街道两侧和院落内外拼死厮杀,反复争夺,战斗极为残酷激烈。章缝集外面的杨勇、张国华等纵队领导听到村内响成片的激烈枪炮声,心急如焚。他们组织部队多次发起进攻,但都被国军火力封锁,攻不进去。村内的战斗一直打到下午,已连续击退了国军的三次反击。但是59团部队首先顶不住了,工事已全被炮火摧毁,2个营伤亡大半,院内和残破的房屋内到处是尸体和伤员。晋士林与刘权商量后,认为难以再守下去,决定突围。但是,他们却没有将突围行动通知58团和62团部队。黄昏时分,晋士林、刘权带领59团剩余部队向打进来的突破口冲去。途中遭到国军的猛烈射击和前堵后追,死伤大半,晋士林和刘权都被打伤,最后是2名战士架着晋士林逃出了章缝集。晋士林是苏州体育专科学校毕业,为解放军中少有的大学生团长,此前率领的59团也是八路军时期的主力团。晋士林有文化,能文能武,是刘邓军中一颗闪亮的新星,堪称有远大前途。然而却在章缝集一战中折戟,遭到纵队领导的严厉批评,还背负了抛弃友军独自突围的耻辱。战后,晋士林被调离了59团。直到1948年11月19日在淮海战役的黄家阻击战中牺牲时,晋士林的职务还是团长。

吴忠得知晋士林率部独自突围后,恼怒不已。但他很快冷静了下来,将村内剩下的58团、62团300多官兵重新组织起来,继续与国军展开激战。打到最危急的时候,吴忠亲自端起机枪向冲上来的敌人扫射,并指挥团部所有人员上刺刀向敌反冲击,经过惨烈的肉搏又将国军赶了回去,一直坚持到了天黑。战斗中,吴忠的颈部被子弹打中,身负重伤。入夜后,刘伯承已将3纵主力调到了章缝集方向,协同7纵再次向国军32团发起进攻。经过反复冲击并与守敌白刃格斗后,又重新打开了被封闭的突破口,冲进了村内。重伤的吴忠听到外面的激烈枪炮声,知道主力部队正在向里面打,于是命令村内剩下的180余人全力向村外攻击,接应主力部队。一场里外夹馅的鏖战后,吴忠等人与冲进来的3纵部队会合,终于脱离了险境。

章缝集大战打到最后,国军32团残部400余人在整编11师一部的策应下得以突围逃走。刘邓以2个纵队的绝对优势兵力围打整编11师1个团,虽歼灭其大部,但未能完成歼灭战,自己反而受到重大损失。刘伯承认识到这种消耗仗不能再打了,不得不将野战军主力向北退过黄河休整。国军乘势进逼,鲁西南解放区全部丧失。

战后,重伤的吴忠被送到医院治疗休养。刘伯承、邓小平签发命令,通令嘉奖吴忠所部,嘉奖令中称:“此次章缝集战斗中,以五十八团团长吴忠同志为首的180人,表现了超人的英勇和顽强,在极端困难与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以仅仅百余人的力量,始终坚守章缝集村内阵地,达一日一夜之久,使我军得有可能达到消灭进犯蒋军三十二团大部的胜利。他们不愧为人民的英雄和模范,我们除向他们表示敬意外,特通令全军嘉奖,并号召全军将士向他们学习。”吴忠一战成名,成为了闻名全军的英雄团长。

11月底,吴忠伤愈回到20旅,被派到章缝集之战后有些不振的59团当团长。1947年1月,在刘邓发起的巨金鱼战役中,吴忠率59团大战巩堂,歼灭了国军整编70师140旅旅部和280团,俘虏旅长谢懋权,一举打了翻身仗。当时的59团政委阴法唐后来回忆说:“像59团这样的部队,可能会一时情绪波动。但只要打一个胜仗,就一切都恢复正常,基础是坚实的。吴忠同志的贡献是,在59团处于低谷的时候,马上带领全团打了一个翻身仗。”

吴忠在巩堂战斗中眼睛受伤,再次入院休养。4月,吴忠返回部队,此时7纵已与从晋察冀返回的原冀鲁豫军区1纵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仍是杨勇。吴忠没有回59团,而是被任命为1纵20旅副旅长。当年6月底,刘邓大军抢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9月,吴忠又升为20旅旅长。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刘邓所部被白崇禧指挥的33个旅重兵围困,处境险恶。大别山虽是革命老区,但经过国共双方多次反复拉踞,血火洗礼,基础已经不好,小保队活动相当猖獗。刘邓大军在此建立根据地非常艰难,部队缺衣少粮,火力匮乏,打不了歼灭战,立脚不稳,常常被国军撵得东奔西走。1979年时有一部电影叫《挺进中原》,片中的主题歌《篝火》由傅庚辰作词,就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段困难时期:“冰封山河行路难,风卷红旗过险关。征途漫漫百战多,寒夜沉沉篝火闪……。”

为打破国军的封锁,着眼于整个中原战局的发展,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部分成前、后方指挥所行动,各自在内、外线调动敌人。吴忠率20旅护送刘伯承和野战军领导机关、中原局机关北上,乘敌之隙隐蔽开进,北渡淮河,跳到外线作战,开辟新的根据地。

在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中,吴忠奉命率20旅协同中野兄弟部队阻击黄维兵团东进,不使其及时进入淮海战场。黄维兵团的核心部队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而18军正是整编11师扩编而成的,双方可谓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因多次交手,国军对20旅的评价颇高,称其为“战斗力甲、善于攻防和土工作业之主力部队。”吴忠率20旅协同豫皖苏军区八分区部队在洪河建立防线,挡住了黄维兵团的去路。然而黄维兵团突然从新蔡方向绕过洪河防线,直扑颍河。此时20旅已被黄维兵团甩到了后面,又是两条腿和汽车轮子赛跑,无论如何来不及了。吴忠当机立断,率部乘船走直线沿颍河顺流而下,终于先敌一步抢占了阜阳渡口,在颍河东岸建立防线,再次截住了黄维兵团。吴忠率20旅挡住了黄维兵团多轮的狂轰滥炸和凶猛攻击,将其拖住整整2天,完成了迟滞阻敌任务,然后奉命主动撤出了战场。
随后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7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吴忠又率20旅连克王庙台、杨庵、小部庄等地,攻进100多里,配合主力部队将黄维兵团包围在了双堆集周围方圆不足15公里的狭小地域内。在总攻双堆集的战斗中,吴忠指挥20旅四攻双堆集北侧的屏障小马庄,浴血克敌后又顽强坚守,打退了国军的疯狂反扑,完成了纵队交给的任务,保障了中野主力全歼黄维兵团的胜利。当20旅最后撤下来时,已伤亡2000余人,58团、59团都打到只剩下1个营的规模。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序列番号进行了整编。第1纵队20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52师,下辖154、155、156团,吴忠为师长。其后,吴忠率52师随二野主力渡江南下,横扫大西南,长驱8000余里,歼敌1万余人。1950年3月底,吴忠又率北路先遣支队出发,经艰苦跋涉进驻西康甘孜,为18军解放西藏做准备。在著名的昌都战役中,吴忠指挥18军北线集团部队一举突破藏军的金沙江防线,连克囊谦、类乌齐、恩达等重镇,协同南线集团部队解放了昌都。这一战共歼灭藏军5700余人,打开了进藏门户,使西藏地方政府的兵力基本丧失殆尽,被迫宣布停止抵抗,接受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条件。刘少奇后来形容说,昌都战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

1950年12月6日,吴忠奉令离开昌都,前往刘伯承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至此,吴忠离开了与他共同浴血奋战6年的52师部队。

52师于1952年7月撤消,所属的154团、155团归西藏军区领导。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154团、155团被编入“藏字419部队”(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代号),猛打猛攻,先后在克节朗、西山口—邦迪拉反击作战中重击印军,表现非常出色。1965年5月,中央军委下令西藏军区恢复了陆军52师番号,下辖“藏字419部队”的154团、155团、156团(由原“藏字419部队”157团改称)。1969年11月至12月,西藏军区陆军第52师与成都军区陆军第50军149师对调防务和番号,52师改番号为陆军第50军149师。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第50军149师主攻西线沙巴地区的越军主力316A师,连续作战7昼夜,歼敌2338人,将316A师撵过黄连山,为西线作战胜利收尾。

吴忠带出来的老部队58团后来改编成了52师154团。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作战中,隶属“藏字419部队”的154团从左翼进攻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猛攻沙则,歼灭印军阿萨姆步兵第5营和近卫联队第4营一部,共歼敌149人,俘获第5营营长拉顿•辛格中校。154团9连打出一个了用双腿堵枪眼的烈士张映鑫,于战后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54团还成为第一支越过麦克马洪线的部队,进占了重镇达旺,俘获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第二阶段作战中,154团穿插略马东,直下德让宗,穷追猛打,歼敌1052人,击毙了印军第62旅旅长豪尔•辛格准将,战绩辉煌。1969年底52师与149师互换防务和番号后,154团改称为445团。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445团在师编成内担任正面主攻,于39小时零10分钟时间里前进28公里,攻占了沙巴县城,并主动向新寨方向发展进攻,协同友邻部队歼灭了新寨地区之敌。共歼敌662人,击毁缴获武器装备及军用物资一批,战后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

另一个吴忠当过团长的59团后来改编为52师155团,其基础好,能攻能守,作风勇猛,战斗力强,是军、师第一主力团。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藏字419部队”序列中的155团担任克节朗正面主攻,于形势危险艰难的情况下,指挥果断,勇猛攻击,连克印军地堡群,先后攻歼枪等、卡龙、扯东、绒不丢之敌,配合主力部队歼灭了印军第7旅。战后,155团的2连6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荣誉称号。1969年底52师与149师互换防务和番号后,155团改称为446团。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446团血战4号桥,攻占达果北山,奔袭1796高地,扫清达聘苗之敌,共歼敌620余人,为沙巴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149师更是在1989年被中央军委确认为首批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号称“西南快反第一师”,在军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在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抢险中,149师的22人突击队第一批徒步进入了震中地区映秀镇。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仅4小时后,149师炮兵团第一支救援力量300余人已经到达芦山县进行救援。吴忠能带出这样的英雄部队,足以自傲了。

吴忠在南京军事学院经过两年学习后毕业。1952年10月,吴忠被任命为志愿军12军31师师长,入朝参加指挥了1952年冬季和1953年春季作战。1954年,吴忠率部凯旋归国。1955年5月底,按照中苏两国达成的协议,驻旅顺的苏军全部撤离回国,将基地设备和驻军装备全部移交给了中方。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要从全军中挑选出一支步兵师,接收苏军驻军装备,组建解放军第一机械化师。这支改装部队被确定为64军190师,而第一机械化师的师长经过总干部部的反复考察酝酿,并报经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由吴忠出任。在当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吴忠以正师级别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时年仅34岁,成为了全军最年轻的开国少将之一。

第一机械化师成立后归沈阳军区建制,下辖3个机械化步兵团、2个坦克团、2个榴弹炮团和1个高炮团,师直编有侦察、通信、工兵等9个营,总员额13572人。全师全部为苏式装备,已实现了摩托化。在长时期里,中共军队主要由农民组成,掌握现化技术,从骡马化向摩托化、机械化过渡,是一项新课题。为了建设好这个师,吴忠花费了巨大心血。他经过详细论证后确定了全师的发展规划,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工作步骤,逐项加以落实。从打基础开始,狠抓干部培训,全面提高军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吴忠以身作则,亲自参加学习,带动全师形成了好学上进、研究问题的良好作风。在技术培训上,吴忠定了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各级干部都要“学会使用各种新式武器装备,学会驾驶各种车辆,会运用各种通信手段”。尤其是技术兵种的干部,必须每人都“会驾驶,懂电台,能射击,善管理”。吴忠仍然是率先垂范,废寝忘食地跟着坦克手学习,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坦克驾驶和射击的技术,并且获得了坦克等级驾驶员证书。经过半年多的勤学苦练,吴忠已基本掌握了机械化师所配备的各种装备的操作技术。在打好了基础之后,吴忠又将建设重点转向了建立机械化部队专门的规章条令和战术、战役合成上。在吴忠的辛苦培育下,机械化师成长很快,两年多的时间就初步形成了战斗力。在1957年、1958年的秋季举行了两次师级规模的实兵、实弹战术演习,都取得了成功,得到了总部及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

从1955年到1960年,吴忠在第一机械化师当了5年师长。1960年5月,吴忠被任命为第40军副军长,3年后又升为军长。他一手带出来的第一机械化师,于1961年8月31日调归沈阳军区第64军建制,恢复了陆军190师番号。1998年,第64集团军撤消,190师转隶第39集团军建制。2003年,摩托化步兵190师缩编改建为机械化步兵190旅。

1964年的北部湾事件后,越南战争升级。吴忠跟随总参的军事代表团到越南北方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战地考察,与越南人民军的各级领导机构和干部进行了广泛接触,对越军的作战特点和越北的地理气候有了一定了解。15年后,吴忠又率军杀入越南。只是,昔日的“同志加兄弟”已经变成了交战对手,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弄人。

1968年4月,文革刚刚经过了极度混乱时期,吴忠被调任为北京卫戍区第一副司令员。1970年7月,由毛泽东亲自签署命令,吴忠又升任为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并当选为北京市革委会常委。能在京畿重地担任高官,既是很高的荣耀,又有着极大的风险。特别是在政治混乱的年代,随着每一次政治斗争的到来,掌握军政资源的关键岗位都可能要被重新洗牌。第二次庐山会议后,毛泽东与林彪的矛盾急剧表面化。毛泽东下了决心,开始到南方巡视,到处向军政要员打招呼,为最后解决林彪的问题做准备。1971年9月12日,毛泽东的专列突然从南方急还北京。身经百战的毛泽东异常警惕,白天没有直接进城,而是命令专列先停靠在了丰台火车站。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政委纪登奎、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和吴忠早已奉命在站台上等候,一同应招到毛泽东的专列上进行汇报。当毛泽东了解到北京市并无异常情况,眼前的几个军政大员仍然忠诚于自己时,放心了许多。他绕着弯子给几个人点了题,但没点林彪的名字。谈话中,毛泽东还说了两句评价:“无(吴)德者,有德也”“无(吴)忠者,有忠也”,算是对掌握北京市重权的两位忠诚部下的夸奖和勉励。

9月13日凌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吴忠奉周恩来的命令协助吴德迅速启动北京进入紧急战备状态的措施,以确保首都的安全,做好了应对各种突发事变的准备。一直到确认叛逃的林彪一行已经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折戟沉沙后,四天四夜没合眼的吴忠才倒头睡下。两年多后,已身患重病的毛泽东在接见八大军区司令员时,还特意紧紧握住吴忠的手,两次说道:“吴忠有忠啊!”

1976年清明临近时,北京市群众因为对中央指示关于悼念周恩来规格的不满,开始自发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人民群众对国家前途的愤懑情绪难以宣泄,加上遭到无理打压,矛盾不断累积,终于酿成了“四五天安门事件”。吴忠奉中央指示调集卫戍区部队进城维持秩序,他顶住压力,尽可能稳妥地清理了广场。然而,当两年后这次事件的性质从“反革命政治事件”变成“群众革命行动”时,吴忠的“镇压”责任无论如何逃不掉了。好在,当时他指示卫戍区编写了天安门广场事件大事记,对事件的全过程作了详细记载,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下达了何种指示,吴忠指挥部队如何执行、结果如何等。在他后来被审查时,这本大事记帮了大忙,总算是有惊无险。

1976年10月6日,“一声惊雷”响起,“四人帮”被粉碎了。吴忠奉华国锋、叶剑英的指示,调动卫戍区部队参与行动,逮捕了“四人帮”的一些爪牙,并接管了北京市的若干重要部门,确保了中央的安全和首都的稳定,功不可没。

1977年9月,在担任了7年北京卫戍区司令后,吴忠奉调到广州军区担任军区副司令员,给许世友当了副手。

1978年夏天,中越边境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根据军区党委的决定,作为分管作战事务的副司令员,吴忠前往广西边境地区视察战备工作。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多次亲临最前沿的哨所,详细了解了当面越南武装人员的动向。吴忠感到,中国会用拳头说话的,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在1979对越作战中,有一位从布局关徒步走到高平,又从高平徒步走回国内,硬是没有坐一步车而打完战争全程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他,就是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老将吴忠。

吴忠生于1921年10月21日,是四川广元苍溪县东溪镇小龙山人,原名吴光珠。在吴忠9岁的时候,因为土匪抢劫,致使本来还算殷实的吴家一贫如洗。1933年3月,千里突围入川北的红四方面军路过吴忠的家乡。为了不再受坏人欺负,还能吃饱饭,12岁的吴忠和二哥吴光玉一起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11师第33团2营4连当了战士。

红11师的前身是周维炯、徐其虚等人在商南起义中建立的红11军第32师,成为草创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四个主要源头之一。红11师的第一任师长,就是出身于黄埔一期,被周恩来称为“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他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的许继慎,后来的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第33团是红11师中的主力团,曾获“攻如猛虎团”荣誉军旗。吴忠参军时的团长是程世才,打仗勇猛,资格很老,当过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红30军的军长,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1955年只被授为中将军衔。

对四川军阀的反三路围攻作战之后,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县木门将原有的4个师扩编为4个军。红11师扩编为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副军长程世才。第33团扩编为红30军第90师,吴忠所在的2营被编入了第90师268团。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吴忠先后从战士升为副班长、班长、排长。入川不到一年,红四方面军连战连捷,建立起了纵横4、500里,辖区20余县的川陕苏区,红军也发展到8万余人。

1933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惊天动地的反六路围攻大战爆发。四川军阀首领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组织了大小军阀的六路大军,共计110余个团,近20万人,另有2个航空队18架飞机配合,沿西起广元、东至城口长千余里的弧形战线向川陕苏区扑来。面对强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和方面军总部其他领导人制定的作战方针是: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机反攻,重点突破。全军分成东、西两线分头迎敌。

艰苦的防御战打了半年多,红四方面军节节防御,虽大量杀伤了敌军,但防线仍被步步压缩,苏区不断缩小。后来川军增加到140余个团,向红四方面军发起了总攻。1934年6月,在决定性的万源保卫战中,徐向前将红4军12师、红9军25师、红30军88师和红33军一部沿万源以南险要阵地摆开战场,坚决顶住川军的攻势,为扭转全局创造战机。当时东、西两线红军已被压缩到纵横不过5、60公里的范围内,情况非常危急。红四方面军高层争论得很激烈,有人提出要放弃川北退回汉中再另找出路。徐向前认为,退回去是没有出路的,现在红军难,川军更难,生死存亡关头,只有硬着头皮打,熬得过“最后五分钟”,消耗敌人,待机反攻。最后,川陕苏区最高领导人张国焘和总部其他领导同意了徐向前的主张,号召全军“紧急关头,准备反攻决战!”

在50多天里,川军出动十多个旅的兵力猛攻屏障万源的大面山、钟南山、甄子坪、孔家山、花萼山等阵地。每天都发动整连、整营甚至整团的集群冲锋,双方拼死鏖战。红9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许世友亲自率部坚守一线,从师长到战士人人都有一把大刀,关键时刻白刃见红。川军特别怕这个,每次虽然人多势众,但都被红军砍得鬼哭狼嚎般逃下山去。许世友不知砍死了多少敌人,一把纯钢大刀都砍得卷了刃。在万源的门户大面山,吴忠所在的红90师268团占领制高点顽强苦守,先后两上大面山与敌激战。团长熊德成带头与川军拼大刀,浴血带伤,干部也伤亡大半,全团伤亡总数近二分之一,终于守住了阵地。吴忠在残酷的战斗中亲身体会到了红四方面军铁血疆场、不顾伤亡的战斗作风,由此铭记了一生。

在决定性的西线反攻阶段,总指挥徐向前亲率红30军和红31军93师实施深远纵深迂回,不顾连续战斗的疲劳迅速插向黄猫垭谷口,抢占要点,将后撤的第二路川军田颂尧部6个团及其他逃敌共1.7万余人堵在了6、7公里长的山谷中。268团随师主力赶到战场,立即加入了总攻战斗。这一场大战一直打了将近一天,最后全歼川军6个团1.4万余人,缴枪7000余支、迫击炮40余门、子弹数万发、银圆上万枚,取得了反攻以来的最大一场胜利。战后268团被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了“百战百胜”奖旗。

吴忠在激战正酣时腿部负伤,被送下了战场,没有亲眼看到最后的战斗胜利。在医院养伤时,他得知了二哥吴光玉已在黄猫垭战斗中光荣牺牲。伤好后,吴忠没有回到战斗部队,被团长熊德成留在团政治处当了共青团干事。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发动的广昭、陕南战役结束后,吴忠已升任红88师政治部共青团委书记。此时的吴忠还不到15岁,已是营职干部了。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与中央红军会合,共同北上。此后经过草地分裂,红四方面军又南下成都平原,与四川军阀进行了一系列恶战。终因寡不敌众,百丈关战败,损失惨重,不得不再次回头北上。1936年3月,吴忠离开红88师,进入了刘伯承任校长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学习。4月,部队北移行至西康省丹巴地区过大金川铁索桥时,吴忠在红30军的老军长、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科长余天云,乘人不备从担架上滚下来跃入河中自杀了。余天云文化程度不高,头脑简单,作战勇敢,对党忠诚。但他自身也有缺点,性格刚烈,作风霸道,动辄骂人,甚至动手开枪。进入红军大学后,余天云上课时在好几个战术问题上与刘伯承等教官发生了争执。然而余天云争强好胜,行事过分,发展到公然对刘伯承拔枪威胁和谩骂。事后余天云被关了禁闭,张国焘闻讯后也将他训斥了一通,命令他当众向刘伯承道歉。谁也没想到,余天云竟然想不开到跳河自杀,这真是一个悲剧。

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后,两军共同北上。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进入了茫茫水草地。因为草地环境恶劣,全军缺衣少粮,非常困苦。吴忠也染上了伤寒,又因没有粮食而差点被饿死,最后还是靠打了一条野狗才度过了危机。历尽千辛万苦后,他终于随部队走出了草地。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准备执行中央制定的宁夏战役计划。吴忠本来想西渡黄河后再回老部队红30军88师,不料因渡河受挫,红军被分隔成了河东、河西两部分。吴忠随红军大学东移到了陕北,后来才知道红四方面军主力过河后组成了西路军,在打通河西走廊的战略行动中与马家军连番恶战,最后因众寡悬殊、后援不济而几乎全军覆没。百战劲旅红88师在倪家营子血战中基本打光,师长熊厚发在负伤突围时被马家军俘获,押到西宁绑在炮口上活活轰死了。红88师政委郑维山躲过了马家军的搜查,后来靠讨饭走回了陕北。红30军政委李先念和军长程世才率领千余人穿越祁连山突围,走了4个月才到达甘肃、新疆交界处的星星峡,只剩420余人。当时新疆军阀盛世才正与苏联及共产国际结盟,对中共也比较友好。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陈云和滕代远将李先念、程世才等西路军将士接到了迪化(今乌鲁木齐),这些西路军的幸存者后来又从新疆回到了延安。

因为历史的偶然,吴忠没能西渡黄河回到老部队,幸免于那一场令人午夜梦回的西征兵败。否极泰来,摆在吴忠脚下的,则是一条走向开国将军之路。

到达陕北后,吴忠所在的红军大学与中央红军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吴忠被编在了营连干部学员队,能亲自聆听毛泽东、朱德、张闻天、董必武等中共巨头授课,他如饥似渴的学习,思想方法和政治素质提高很快,眼界骤然开阔。

从抗大毕业后,吴忠被分到八路军总部特务团1营担任排长。这个团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特务团,日后则发展为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工兵团。不过吴忠在总部特务团任职时间并不长,1938年春就开赴去了晋西前线。他先是当了游击大队大队长,一年后又进入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第2团任中队长。在对日作战和反顽战斗中,吴忠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待人诚恳,很快就建立了威信,职务逐步上升。到抗战胜利时,吴忠已是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区基干5团团长。

1945年9月,为适应可能转入国内战争的形势发展,中共中央命令各战略区迅速集中部队,使之脱离分散的游击状态,编组成能进行正规作战的野战军。吴忠的基干5团也很快按照中央指示被编入了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20旅,番号为58团,吴忠任团长。7纵的司令员是杨勇,彭德怀红三军团出身,平型关大战时和日本军官在老爷庙对劈过军刀,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了规模宏大的金城最后一战,1960年在访华的蒙哥马利面前弹无虚发。如此身手,中共将领中几人能够!文革时为北京军区司令员,拱卫京畿,手里有8个野战军和十多个独立师,位置何其重要。然而,福亦祸也。在政治斗争的重大转折关头,卧榻之畔,枪杆子何能假人之手?于是,北京军区被彻底改组,杨勇被上头说要“烧而焦”,就此打倒,进去了5年多,还一度遇到了生命危险。

在1946年1月攻打山东巨野城的战斗中,吴忠率58团于全旅第二个突破城垣,协同兄弟团全歼守敌,缴获甚多。在随后攻打坚城济宁的战斗中,58团在助攻方向经40分钟战斗就率先突破太白楼,使守敌全线动摇,最后在20旅各部的围攻下完全崩溃。战后,58团被7纵授予了战斗奖旗。两战过后,连老部队也不禁对58团刮目相看。1946年5月,吴忠率58团又主攻东明县城。在突破城墙后遭到守敌凶猛反击,吴忠亲自带领团机关人员上阵与敌拼杀,全团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将守敌打垮。战后,纵队司令员杨勇给58团补足了兵力,并特意将两个红军连队补入58团。

当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7纵准备吃掉已被分割包围的国军整编55师181旅米文和部。181旅是西北军出身,擅打防御,敢拼大刀,战斗力很强,在毛泽东那都是挂了号的,还特意发电报叮嘱刘邓。20旅奉纵队命令歼灭在吕庄的181旅旅部和543团,吴忠硬是从旅长匡斌手里抢走了主攻任务。战斗开打前,吴忠精心选择了突破口,编组了火力队,并改造出了有利的重机枪射击阵地。战斗开打后,吴忠将58团3个营和加强的59团1个营分两个梯队投入,在火力掩护下,边突破插向纵深边打敌反击边巩固突破口。米文和部果然顽强,连续组织反击,和58团进行了反复拉踞,双方在雷电暴雨中白刃见红,大刀肉搏。一直恶战了5个多小时,181旅终于垮掉了,米文和只好在夜暗混乱中化装逃走。这一战,吴忠指挥58团及配属部队在3纵一部的配合下歼敌1500余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同时58团也伤亡500余人,两个当尖刀的红军连几乎打光。吕庄内外,尸横枕籍,泥血漫地。杨勇在巡视了吕庄战场后感叹道:“吴忠打得苦啊,58团的官兵都是英雄!敢和181旅拼大刀,什么样的敌人我们不能战胜!”吴忠多年后也回忆说:“58团真正装备起来,是吕庄战斗之后。土家伙都丢了,换上了新装备,火力有了极大的改善。”至此,地方部队出身的58团已成长为7纵的拳头主力,并逐渐有了“吴忠团”之誉。

1946年8月下旬,国军统帅部调集了14个整编师32个旅约30万兵力,直扑鲁西南解放区。刘邓所部晋冀鲁豫野战军只有5万人马,以一敌六,再次迎敌。首先集中兵力在定陶战役中吃掉了西路郑州方向国军孤立突出的整编第3师,使西路之敌全线后撤。随后刘邓转兵东进,继续歼击东路徐州方向的国军。当时国军五大主力中的整编11师和第5军正向鲁西南腹地推进,其中整编11师已相继占领定陶、菏泽,又向巨野、郓城发起进攻,威胁鲁西南解放区重镇济宁。刘邓此时已不能再退,必须迎头歼其一路。然而两路国军都是响当当的王牌部队,先打哪个令刘邓颇为踌躇。9月19日,毛泽东致电刘邓询问:“你们认为以打何部为适宜?我军与5军、11师接触试打如何?” 刘邓于20日复电:“该两军战斗力可能较强,尚未试探出来。我们决心,仍按现有态势,争取先消灭第5军或第18军(即整编11师)一个师,但要看敌攻占菏泽后的变化才能确定。”根据其后国军的战场进展态势,刘邓经过研究和情报分析,决心以一部兵力阻击第5军,集中主力攻歼整编11师。这次战役就是二野战史上有名的巨野战役,以2纵2个旅在龙堌集一线阻击第5军,野战军主力则设下口袋,准备消灭态势相对突出在前的整编11师。以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实力,还一次吃不下国军五大主力的任何一支。然而刘伯承低估了第5军和整编11师的战斗力,认为其“攻击力弱,其战斗力似尚不及3师之20旅。惟火力很强,不敢肉搏,夜间即停止前进。”等到交手后才知道大谬不然,但已晚了。

黄埔四期出身的整编11师师长胡琏生性谨慎,偏偏不钻刘邓的口袋,而是将部队在章缝集(张凤集)南北一线就地展开,形成“大纵深弹性防御”,即各部均把主力集中在核心阵地,在外围则布置了大量警戒阵地,一般由1个连防守,担负侦察和迟滞任务,实施弹性防御,为主力部队完成战斗准备赢得时间。刘伯承见整编11师在章缝集一带停滞不前,迟迟不进自己预设的战场,而龙堌集阻击战又打得很艰苦,遂决定不再拖延,展开野战军主力同时攻击整编11师各部。在部署上,大抵是以1个纵队攻击国军1个团,形成了兵力上的优势。

杨勇的7纵主攻章缝集,守在这里的是整编11师11旅的32团。20旅担任主攻,以吴忠的58团和晋士林的59团作为突击团,于6月3日向章缝集外围的国军警戒阵地发起攻击。然而胡琏调教过的部队极其狡猾,明明白天侦察到村中有敌人,晚上一打却扑了空。有的攻击部队虽发现了国军,但其溜得很快,火力还很强,攻击部队抓不住敌人,却遭到不少杀伤。国军32团各警戒部队在外围迟滞了7纵后,就全部收缩回了章缝集,实施严密固守。5日拂晓,20旅推进到了章缝集,立即发起攻击。因连日大雨,地上泥泞,行动困难,加上国军火力凶猛,各部队连续进攻多次都无法接近寨墙。天亮后,国军飞机又飞临战场上空轰炸扫射,20旅部队被迫转入防御,将章缝集团团围住。杨勇率纵队主力赶到后,命令部停止进攻,改为夜间突击。

6月5日22时,20旅从三个方向对章缝集发起了总攻。国军32团临危不乱,战术运用非常出色,打得有板有眼,20旅部队在攻击村外围时就付出了很大伤亡。吴忠指挥58团从章缝集北侧连续进行了两次突击,都被国军打了回来。这时,从东北侧攻击的59团打开了突破口,团长晋士林、政委刘权迅速率二梯队冲进村内,抢占了数处院落。杨勇接报后,立即命令将预备队21旅62团投入突破口,并令吴忠率58团随后跟进。国军32团见状急了,很快以猛烈的炮火遮断攻击部队的后路,并集中轻重火器向突破口射击,形成一道火墙,重新又封闭了突破口。这时,冲入章缝集内的部队有晋士林59团2、3营,吴忠率58团3营8、9连和团特务连一部,以及62团1营共约千余人,已陷入了国军的包围。几个团的领导经过商量,决定由晋士林统一指挥,继续向村内纵深突破。因国军防守严密,村内道路狭窄,部队展不开,攻击未能奏效。这时天已亮了,村内部队已暴露在国军炮火下,只好依托已占领的几个院落转入防守,构筑工事,等待纵队主力攻进来再里应外合。

6日上午,国军32团开始以猛烈的炮火轰击攻进村内的部队,尔后出动兵力实施反击。双方在狭窄的村内街道两侧和院落内外拼死厮杀,反复争夺,战斗极为残酷激烈。章缝集外面的杨勇、张国华等纵队领导听到村内响成片的激烈枪炮声,心急如焚。他们组织部队多次发起进攻,但都被国军火力封锁,攻不进去。村内的战斗一直打到下午,已连续击退了国军的三次反击。但是59团部队首先顶不住了,工事已全被炮火摧毁,2个营伤亡大半,院内和残破的房屋内到处是尸体和伤员。晋士林与刘权商量后,认为难以再守下去,决定突围。但是,他们却没有将突围行动通知58团和62团部队。黄昏时分,晋士林、刘权带领59团剩余部队向打进来的突破口冲去。途中遭到国军的猛烈射击和前堵后追,死伤大半,晋士林和刘权都被打伤,最后是2名战士架着晋士林逃出了章缝集。晋士林是苏州体育专科学校毕业,为解放军中少有的大学生团长,此前率领的59团也是八路军时期的主力团。晋士林有文化,能文能武,是刘邓军中一颗闪亮的新星,堪称有远大前途。然而却在章缝集一战中折戟,遭到纵队领导的严厉批评,还背负了抛弃友军独自突围的耻辱。战后,晋士林被调离了59团。直到1948年11月19日在淮海战役的黄家阻击战中牺牲时,晋士林的职务还是团长。

吴忠得知晋士林率部独自突围后,恼怒不已。但他很快冷静了下来,将村内剩下的58团、62团300多官兵重新组织起来,继续与国军展开激战。打到最危急的时候,吴忠亲自端起机枪向冲上来的敌人扫射,并指挥团部所有人员上刺刀向敌反冲击,经过惨烈的肉搏又将国军赶了回去,一直坚持到了天黑。战斗中,吴忠的颈部被子弹打中,身负重伤。入夜后,刘伯承已将3纵主力调到了章缝集方向,协同7纵再次向国军32团发起进攻。经过反复冲击并与守敌白刃格斗后,又重新打开了被封闭的突破口,冲进了村内。重伤的吴忠听到外面的激烈枪炮声,知道主力部队正在向里面打,于是命令村内剩下的180余人全力向村外攻击,接应主力部队。一场里外夹馅的鏖战后,吴忠等人与冲进来的3纵部队会合,终于脱离了险境。

章缝集大战打到最后,国军32团残部400余人在整编11师一部的策应下得以突围逃走。刘邓以2个纵队的绝对优势兵力围打整编11师1个团,虽歼灭其大部,但未能完成歼灭战,自己反而受到重大损失。刘伯承认识到这种消耗仗不能再打了,不得不将野战军主力向北退过黄河休整。国军乘势进逼,鲁西南解放区全部丧失。

战后,重伤的吴忠被送到医院治疗休养。刘伯承、邓小平签发命令,通令嘉奖吴忠所部,嘉奖令中称:“此次章缝集战斗中,以五十八团团长吴忠同志为首的180人,表现了超人的英勇和顽强,在极端困难与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以仅仅百余人的力量,始终坚守章缝集村内阵地,达一日一夜之久,使我军得有可能达到消灭进犯蒋军三十二团大部的胜利。他们不愧为人民的英雄和模范,我们除向他们表示敬意外,特通令全军嘉奖,并号召全军将士向他们学习。”吴忠一战成名,成为了闻名全军的英雄团长。

11月底,吴忠伤愈回到20旅,被派到章缝集之战后有些不振的59团当团长。1947年1月,在刘邓发起的巨金鱼战役中,吴忠率59团大战巩堂,歼灭了国军整编70师140旅旅部和280团,俘虏旅长谢懋权,一举打了翻身仗。当时的59团政委阴法唐后来回忆说:“像59团这样的部队,可能会一时情绪波动。但只要打一个胜仗,就一切都恢复正常,基础是坚实的。吴忠同志的贡献是,在59团处于低谷的时候,马上带领全团打了一个翻身仗。”

吴忠在巩堂战斗中眼睛受伤,再次入院休养。4月,吴忠返回部队,此时7纵已与从晋察冀返回的原冀鲁豫军区1纵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仍是杨勇。吴忠没有回59团,而是被任命为1纵20旅副旅长。当年6月底,刘邓大军抢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9月,吴忠又升为20旅旅长。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刘邓所部被白崇禧指挥的33个旅重兵围困,处境险恶。大别山虽是革命老区,但经过国共双方多次反复拉踞,血火洗礼,基础已经不好,小保队活动相当猖獗。刘邓大军在此建立根据地非常艰难,部队缺衣少粮,火力匮乏,打不了歼灭战,立脚不稳,常常被国军撵得东奔西走。1979年时有一部电影叫《挺进中原》,片中的主题歌《篝火》由傅庚辰作词,就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段困难时期:“冰封山河行路难,风卷红旗过险关。征途漫漫百战多,寒夜沉沉篝火闪……。”

为打破国军的封锁,着眼于整个中原战局的发展,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部分成前、后方指挥所行动,各自在内、外线调动敌人。吴忠率20旅护送刘伯承和野战军领导机关、中原局机关北上,乘敌之隙隐蔽开进,北渡淮河,跳到外线作战,开辟新的根据地。

在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中,吴忠奉命率20旅协同中野兄弟部队阻击黄维兵团东进,不使其及时进入淮海战场。黄维兵团的核心部队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而18军正是整编11师扩编而成的,双方可谓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因多次交手,国军对20旅的评价颇高,称其为“战斗力甲、善于攻防和土工作业之主力部队。”吴忠率20旅协同豫皖苏军区八分区部队在洪河建立防线,挡住了黄维兵团的去路。然而黄维兵团突然从新蔡方向绕过洪河防线,直扑颍河。此时20旅已被黄维兵团甩到了后面,又是两条腿和汽车轮子赛跑,无论如何来不及了。吴忠当机立断,率部乘船走直线沿颍河顺流而下,终于先敌一步抢占了阜阳渡口,在颍河东岸建立防线,再次截住了黄维兵团。吴忠率20旅挡住了黄维兵团多轮的狂轰滥炸和凶猛攻击,将其拖住整整2天,完成了迟滞阻敌任务,然后奉命主动撤出了战场。
随后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7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吴忠又率20旅连克王庙台、杨庵、小部庄等地,攻进100多里,配合主力部队将黄维兵团包围在了双堆集周围方圆不足15公里的狭小地域内。在总攻双堆集的战斗中,吴忠指挥20旅四攻双堆集北侧的屏障小马庄,浴血克敌后又顽强坚守,打退了国军的疯狂反扑,完成了纵队交给的任务,保障了中野主力全歼黄维兵团的胜利。当20旅最后撤下来时,已伤亡2000余人,58团、59团都打到只剩下1个营的规模。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序列番号进行了整编。第1纵队20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52师,下辖154、155、156团,吴忠为师长。其后,吴忠率52师随二野主力渡江南下,横扫大西南,长驱8000余里,歼敌1万余人。1950年3月底,吴忠又率北路先遣支队出发,经艰苦跋涉进驻西康甘孜,为18军解放西藏做准备。在著名的昌都战役中,吴忠指挥18军北线集团部队一举突破藏军的金沙江防线,连克囊谦、类乌齐、恩达等重镇,协同南线集团部队解放了昌都。这一战共歼灭藏军5700余人,打开了进藏门户,使西藏地方政府的兵力基本丧失殆尽,被迫宣布停止抵抗,接受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条件。刘少奇后来形容说,昌都战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

1950年12月6日,吴忠奉令离开昌都,前往刘伯承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至此,吴忠离开了与他共同浴血奋战6年的52师部队。

52师于1952年7月撤消,所属的154团、155团归西藏军区领导。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154团、155团被编入“藏字419部队”(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代号),猛打猛攻,先后在克节朗、西山口—邦迪拉反击作战中重击印军,表现非常出色。1965年5月,中央军委下令西藏军区恢复了陆军52师番号,下辖“藏字419部队”的154团、155团、156团(由原“藏字419部队”157团改称)。1969年11月至12月,西藏军区陆军第52师与成都军区陆军第50军149师对调防务和番号,52师改番号为陆军第50军149师。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第50军149师主攻西线沙巴地区的越军主力316A师,连续作战7昼夜,歼敌2338人,将316A师撵过黄连山,为西线作战胜利收尾。

吴忠带出来的老部队58团后来改编成了52师154团。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作战中,隶属“藏字419部队”的154团从左翼进攻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猛攻沙则,歼灭印军阿萨姆步兵第5营和近卫联队第4营一部,共歼敌149人,俘获第5营营长拉顿•辛格中校。154团9连打出一个了用双腿堵枪眼的烈士张映鑫,于战后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54团还成为第一支越过麦克马洪线的部队,进占了重镇达旺,俘获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第二阶段作战中,154团穿插略马东,直下德让宗,穷追猛打,歼敌1052人,击毙了印军第62旅旅长豪尔•辛格准将,战绩辉煌。1969年底52师与149师互换防务和番号后,154团改称为445团。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445团在师编成内担任正面主攻,于39小时零10分钟时间里前进28公里,攻占了沙巴县城,并主动向新寨方向发展进攻,协同友邻部队歼灭了新寨地区之敌。共歼敌662人,击毁缴获武器装备及军用物资一批,战后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

另一个吴忠当过团长的59团后来改编为52师155团,其基础好,能攻能守,作风勇猛,战斗力强,是军、师第一主力团。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藏字419部队”序列中的155团担任克节朗正面主攻,于形势危险艰难的情况下,指挥果断,勇猛攻击,连克印军地堡群,先后攻歼枪等、卡龙、扯东、绒不丢之敌,配合主力部队歼灭了印军第7旅。战后,155团的2连6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荣誉称号。1969年底52师与149师互换防务和番号后,155团改称为446团。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446团血战4号桥,攻占达果北山,奔袭1796高地,扫清达聘苗之敌,共歼敌620余人,为沙巴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149师更是在1989年被中央军委确认为首批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号称“西南快反第一师”,在军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在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抢险中,149师的22人突击队第一批徒步进入了震中地区映秀镇。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仅4小时后,149师炮兵团第一支救援力量300余人已经到达芦山县进行救援。吴忠能带出这样的英雄部队,足以自傲了。

吴忠在南京军事学院经过两年学习后毕业。1952年10月,吴忠被任命为志愿军12军31师师长,入朝参加指挥了1952年冬季和1953年春季作战。1954年,吴忠率部凯旋归国。1955年5月底,按照中苏两国达成的协议,驻旅顺的苏军全部撤离回国,将基地设备和驻军装备全部移交给了中方。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要从全军中挑选出一支步兵师,接收苏军驻军装备,组建解放军第一机械化师。这支改装部队被确定为64军190师,而第一机械化师的师长经过总干部部的反复考察酝酿,并报经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由吴忠出任。在当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吴忠以正师级别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时年仅34岁,成为了全军最年轻的开国少将之一。

第一机械化师成立后归沈阳军区建制,下辖3个机械化步兵团、2个坦克团、2个榴弹炮团和1个高炮团,师直编有侦察、通信、工兵等9个营,总员额13572人。全师全部为苏式装备,已实现了摩托化。在长时期里,中共军队主要由农民组成,掌握现化技术,从骡马化向摩托化、机械化过渡,是一项新课题。为了建设好这个师,吴忠花费了巨大心血。他经过详细论证后确定了全师的发展规划,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工作步骤,逐项加以落实。从打基础开始,狠抓干部培训,全面提高军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吴忠以身作则,亲自参加学习,带动全师形成了好学上进、研究问题的良好作风。在技术培训上,吴忠定了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各级干部都要“学会使用各种新式武器装备,学会驾驶各种车辆,会运用各种通信手段”。尤其是技术兵种的干部,必须每人都“会驾驶,懂电台,能射击,善管理”。吴忠仍然是率先垂范,废寝忘食地跟着坦克手学习,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坦克驾驶和射击的技术,并且获得了坦克等级驾驶员证书。经过半年多的勤学苦练,吴忠已基本掌握了机械化师所配备的各种装备的操作技术。在打好了基础之后,吴忠又将建设重点转向了建立机械化部队专门的规章条令和战术、战役合成上。在吴忠的辛苦培育下,机械化师成长很快,两年多的时间就初步形成了战斗力。在1957年、1958年的秋季举行了两次师级规模的实兵、实弹战术演习,都取得了成功,得到了总部及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

从1955年到1960年,吴忠在第一机械化师当了5年师长。1960年5月,吴忠被任命为第40军副军长,3年后又升为军长。他一手带出来的第一机械化师,于1961年8月31日调归沈阳军区第64军建制,恢复了陆军190师番号。1998年,第64集团军撤消,190师转隶第39集团军建制。2003年,摩托化步兵190师缩编改建为机械化步兵190旅。

1964年的北部湾事件后,越南战争升级。吴忠跟随总参的军事代表团到越南北方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战地考察,与越南人民军的各级领导机构和干部进行了广泛接触,对越军的作战特点和越北的地理气候有了一定了解。15年后,吴忠又率军杀入越南。只是,昔日的“同志加兄弟”已经变成了交战对手,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弄人。

1968年4月,文革刚刚经过了极度混乱时期,吴忠被调任为北京卫戍区第一副司令员。1970年7月,由毛泽东亲自签署命令,吴忠又升任为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并当选为北京市革委会常委。能在京畿重地担任高官,既是很高的荣耀,又有着极大的风险。特别是在政治混乱的年代,随着每一次政治斗争的到来,掌握军政资源的关键岗位都可能要被重新洗牌。第二次庐山会议后,毛泽东与林彪的矛盾急剧表面化。毛泽东下了决心,开始到南方巡视,到处向军政要员打招呼,为最后解决林彪的问题做准备。1971年9月12日,毛泽东的专列突然从南方急还北京。身经百战的毛泽东异常警惕,白天没有直接进城,而是命令专列先停靠在了丰台火车站。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政委纪登奎、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和吴忠早已奉命在站台上等候,一同应招到毛泽东的专列上进行汇报。当毛泽东了解到北京市并无异常情况,眼前的几个军政大员仍然忠诚于自己时,放心了许多。他绕着弯子给几个人点了题,但没点林彪的名字。谈话中,毛泽东还说了两句评价:“无(吴)德者,有德也”“无(吴)忠者,有忠也”,算是对掌握北京市重权的两位忠诚部下的夸奖和勉励。

9月13日凌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吴忠奉周恩来的命令协助吴德迅速启动北京进入紧急战备状态的措施,以确保首都的安全,做好了应对各种突发事变的准备。一直到确认叛逃的林彪一行已经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折戟沉沙后,四天四夜没合眼的吴忠才倒头睡下。两年多后,已身患重病的毛泽东在接见八大军区司令员时,还特意紧紧握住吴忠的手,两次说道:“吴忠有忠啊!”

1976年清明临近时,北京市群众因为对中央指示关于悼念周恩来规格的不满,开始自发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人民群众对国家前途的愤懑情绪难以宣泄,加上遭到无理打压,矛盾不断累积,终于酿成了“四五天安门事件”。吴忠奉中央指示调集卫戍区部队进城维持秩序,他顶住压力,尽可能稳妥地清理了广场。然而,当两年后这次事件的性质从“反革命政治事件”变成“群众革命行动”时,吴忠的“镇压”责任无论如何逃不掉了。好在,当时他指示卫戍区编写了天安门广场事件大事记,对事件的全过程作了详细记载,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下达了何种指示,吴忠指挥部队如何执行、结果如何等。在他后来被审查时,这本大事记帮了大忙,总算是有惊无险。

1976年10月6日,“一声惊雷”响起,“四人帮”被粉碎了。吴忠奉华国锋、叶剑英的指示,调动卫戍区部队参与行动,逮捕了“四人帮”的一些爪牙,并接管了北京市的若干重要部门,确保了中央的安全和首都的稳定,功不可没。

1977年9月,在担任了7年北京卫戍区司令后,吴忠奉调到广州军区担任军区副司令员,给许世友当了副手。

1978年夏天,中越边境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根据军区党委的决定,作为分管作战事务的副司令员,吴忠前往广西边境地区视察战备工作。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多次亲临最前沿的哨所,详细了解了当面越南武装人员的动向。吴忠感到,中国会用拳头说话的,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1978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2月9日,许世友在北京被邓小平当面点将为对越作战广西方向总指挥,随后即乘飞机返回广州进行部署。11日,他和军区政委向仲华主持召开了军区作战会议,正式传达了中央军委的作战预令。吴忠在会上主动请缨,要到一线指挥作战。会议结束后,许世友将军区领导留下来研究了作战指挥分工。吴忠被派到广州军区的42军,开设军区前进指挥所,协调指挥各个方向的作战行动。从18日起,广州军区各参战部队先后以“野营训练”为掩护向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开进。42军各部队于20日从广东驻地出发,在26日前先后到达广西龙州地域集结。吴忠于12月底到达龙州,开始指导42军部队进行紧张的临战训练和完成各项战斗准备工作。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广州军区几经修改制定完成了东线作战方案,主要打击目标指向越北重镇高平,南北对进,打歼灭战;同时以部分兵力攻击同登、禄平地区的越军,不使其北援,配合高平方向作战。吴忠奉命统一指挥以42军为主力组成的南集团部队,准备担负从龙州方向对高平实施装甲摩托化战役突击的任务。作为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机械化师的师长,吴忠是全军为数不多的精通诸兵种协同作战指挥且具有实践经验的将领。由他来指挥南集团部队,正是如鱼得水。吴忠一次又一次下到部队,了解各部队的临战准备情况,向干部交代应注意的事项,教授处置的方法,并亲自细致地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指导部队进行诸兵种合成作战训练,检查炮兵、装甲兵、工兵、舟桥部队等技术兵种的战备状况。为了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大规模装甲部队实战,老将吴忠呕心沥血,倾尽了心力。

根据广州军区前指的战役决心,42军进行了作战方案拟制。其间,吴忠对南集团的作战方案进行了反复思考。他亲自带领各级指挥员到边境线上勘察,并指示部队和有关部门广泛收集情报,先后六次主持召开作战会议,对可供选择的几个主要突击方向的敌情、道路、地形反复进行了分析比较:第一条路是从科甲突破,经下琅、广渊向高平突击,距离约90多公里。科甲方向无越军重兵防守,地形道路也较有利,但离高平腹心较远,一面平推,易将守敌赶跑,不好将其包围全歼;第二条路是出水口关,经复和、广渊至高平,距离79公里,道路情况较好,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但这里却是越军防御的重点,其高平省属567团主力在此地区重点防守,兵力兵器和工事障碍都较强。因而对攻击部队来说,由此进攻,则是正面平推,快速突击和及时围住守敌都较困难,不符合军委和军区意图,达不到战役关门的目的;第三条路是出那花,经七溪、东溪北上插向高平,距离97公里。此处是高平守敌的翼侧,兵力较少,防御薄弱,容易突破。缺点是距离较远,而且那花边境地形险峻,道路崎岖狭窄,修路工程浩大,翼侧保障困难。一旦遭敌阻击和侧翼威胁,全军受阻,就可能达不到快速穿插的目的;第四条路从布局关出击,夺占东溪后上4号公路,从侧后直插高平。这条路是高平越军侧后的防御薄弱部位,在近30公里的纵深内只有1个县独立营和1个公安屯防守,兵力弱,间隙大,越军只在沿途要点构筑了部分野战工事。从该处穿插,避强击弱,容易奏效。同时,从布局关至靠松山仅有一条较窄的乡村土路,加上国界交界处尚有一段没有修通,越军料想不到中国军队会以大量坦克、车辆等重兵器从该处打进去,可取得出敌不意的效果,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并且这条路线又是42军正面通往高平几条路线中路程最近的,仅70公里,虽有一段是乡村土路,但可通行车辆。

经过反复比较和分析论证,吴忠和42军首长最后确定:把主要突击方向选在布局关方向,集中约200辆坦克、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等履带式车辆及数百辆汽车和特种车辆,搭载步兵部队,组成强大的装甲摩托化突击集团,首先在布局关突破边境,然后穿插抢占东溪,撕开口子,再沿4号公路攻击北上,从侧后直捣高平,协同北集团全歼高平守敌。

吴忠将论证完成的作战方案呈报军区前指后,许世友很快予以批准。他给吴忠下达了命令:“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同意你的建议。具体打法由你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我的要求只有一条:战役发起之后3个小时,你必须把坦克给我开进东溪!这是死命令,决不动摇!”吴忠斩钉截铁地回答:“请许司令员放心,3个小时之内,我保证把坦克开进东溪城,只能提前,不能推后!”

南集团最后确定了战役部署:

42军126师为第一梯队,配属43军坦克团2个营,从布局关突破,穿插东溪,打开上4号公路的通道。
42军124师为第二梯队,配属42军坦克团、坦克1师130自行火箭炮营,紧随126师跟进,在嫩金山地区投入战斗,沿4号公路向高平发展进攻。
42军125师配属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1个营,在水口关方向突破,夺取复和县城,再向广渊方向发展进攻,打通3号公路。
43军129师从15-18号界碑之间突破,歼灭靠矛山、班腮地区之敌,南下切断4号公路,保障42军的侧翼安全,再相机向七溪发展进攻。
在广州军区前指督令下,第二批参战部队的54军正向战地集中,作为预备队视情况投入战场。

从布局关至东溪有一条山间牛车土路,依山傍谷,路窄坡陡,急转弯达40多处,沿途河多桥脆,坦克和车辆通行很不容易,对道路保障能力要求很高。中国军队当时并没有装备步兵战车,军属坦克团里也只配有少量63式装甲输送车,主要用于输送指挥人员、火线抢运伤员和前送物资。在这种情况下,步兵要想跟上高速突进的装甲纵队,徒步根本不行,只有搭乘在坦克上行军。而坦克在山岳丛林地带高速行进时会摇摆得非常厉害,步兵在坦克上根本坐不住。吴忠组织进行了多次坦克搭载步兵行进的试验,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给参加作战行动的每名步兵发一根保险绳,围系在腰上,再用挂钩挂在坦克两侧的扶手上,并把82无坐力炮、重机枪等重武器也用绳子捆绑在坦克上,暂时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传说中把士兵捆在坦克上的“背包带”。实战中也确实是将绳子和背包带混杂使用,将步兵和重武器固定在坦克上,每辆坦克上搭载了20-24名步兵,最多的有26人。结果当遇到越军拦路袭击时,很多步兵一时来不及下车战斗,重武器也解不下来而无法使用,造成了一些挨打伤亡的情况。但就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技术水平而言,不如此就无法实施步兵协同坦克互相掩护进行穿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战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争取最快时间、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才是保存自己的最好手段。为此而付出一定代价,是必要的,这是屡试不爽的战争法则。

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比较落后,很多战斗都需要步兵以有限的携行保障独立完成。这样造成单兵携行负荷很重,少的4、50斤,多的5、60斤,要在山岳丛林地带行军作战,极大消耗了士兵体力,影响了战斗任务的完成。为保障部队的连续作战能力,吴忠还组织力量反复试验了武器装备、军需物资的携行量和携带方法,最后使单兵平均携行量减少到了20公斤左右,在当时的军力水平上最大化地适应了快速穿插和战斗的需要。   

在临战前的最后准备阶段,中央军委突然发下命令,免去了吴忠的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职务。实际上,当时北京军区已成立了专案组,正在审查吴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表现,与林彪、“四人帮”两个集团之间有没有瓜葛。然而许世友扣下了对吴忠的免职命令,仍然让他出任南集团的前敌总指挥。许世友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又是一方统兵大员,在这件事上确实做得有胆魄。吴忠很快也知道了自己被免职的消息,此时距自卫还击作战发起只有13天了。经过痛苦而慎重地思考,军人的使命感让他背着巨大压力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

1979年2月17日清晨6时40分,南集团炮兵群开始炮火准备。42军集中了所属师以上25个炮兵营和团营属35个炮兵连,对水口、布局、那花当面的越军前沿和浅近纵深之工事、障碍、火力点、兵营等58个目标实施火力急袭。第一次火力急袭6分钟,破坏射击4分钟;第二次火力急袭5分钟。经两次火力急袭,将越军前沿工事大部摧毁。在炮火准备的同时,各方向工兵分队开始在界碑附近排雷破障开辟通路。6时55分,吴忠一声令下,南集团部队全线发起突击。

南集团的前敌指挥所已秘密前移到了布局关前的一个高地上,距突破口只有几百米距离。吴忠带着42军首长及总部、军区派来协助组织指挥的工作组人员上了高地,占据有利位置观察战场情况。周围不时有流弹飞过,高级指挥人员都多年没打过仗了,再次置身于战场氛围之中,大家一时都默默无语。突然,一发炮弹打到了几十米外的高地顶部上,将一名作战参谋、吴忠的保健护士和一名警卫员炸伤。炮弹碎片也从吴忠等人身前飞过,吴忠的大衣被划破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正在旁边猫着腰接电话的42军代政委勋励突然叫了一声:“我背上好烫!”警卫员急忙上去在勋政委的背上一摸,结果摸到了一块插在衣服上的高温弹片,手指当即被烫了个大泡。战后,勋励政委当时身穿的染血的毛衣还被送到了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第一梯队126师分为左右两路向东溪推进,43军坦克团2个59式坦克营打前锋,搭载步兵沿山间牛车路奋勇突进。途中多次遇到河流拦路和越军阻击,坦克毫不犹豫地涉水渡河,强行闯过越军火力封锁区。搭乘坦克的步兵在遭到几次遇袭伤亡后,也能灵活地跳下车展开战斗,占领道路两侧制高点,压制越军火力,掩护坦克继续前进。高平越军根本没有判准中国军队会从这个方向突破,一时措手不及,无力应对。9时40分,43军坦克团前卫营在复杂的山岳丛林地形上攻击前进33公里,迅猛冲进了东溪,比许世友要求的3小时提前15分钟穿插到位,撕开了突破口。随后坦克前卫营占领东溪各要点,形成对外防御,保障第二梯队进入战斗。

在第一梯队126师突破班徒、那兰、班波的越军第一道防线后,7时20分,吴忠命令第二梯队124师进入战斗,随第一梯队之后向越军纵深不停顿地发起进攻。第二梯队先头的42军坦克团前卫营进至班波河时,因河上的木桥已被前边的43军坦克压坏,后续坦克和车辆无法通过。坦克前卫营尖刀连立即涉水渡河,由于此处河床已被43军坦克通过时不断压深,尖刀连在通过一辆坦克后,第二辆坦克即陷入河底淤泥中,动弹不得,堵塞了通路。42军坦克团团长丁在先迅速赶到前面,命令运动保障队火速作业,从河中开辟道路。

9时30分,124师师长固辉在请示军指挥所批准后,徒步前出指挥。在进至班波河边时赶上了搭乘坦克前进的步兵372团,并上了该团的指挥车。13时50分,经运动保障队抢修,在河床中垫入装土麻袋30余个、束柴79捆、车辙板4副,筑成基本可通行的迂回路。当坦克前卫营通过班波河后,由于河两岸的土质松软泥泞,且河底淤泥被通过的坦克压深,加上越军又将上游水库炸毁,水位不断上涨,车辙板和束柴也被压碎,以致坦克过河迟缓,上岸后又泥泞打滑,动作极慢。在部分步兵的协助下,运动保障队再次作业,将木桥炸毁,以桥墩石块加垫河床又开出了一条便道。但装甲车辆和自行火炮上岸仍很困难,需要逐辆牵引。为争取穿插时间,师前指调整部署,命令搭载372团步兵的2个坦克营在前卫坦克营之后渡河,装甲车和坦克1师130自行火箭炮营随后渡河跟进。经过了8个半小时的牵引和互救,履带式车辆才全部通过了班波河。

在124师梯队抢渡班波河时,高平越军346师已得知东溪失守,非常震惊,立即组织毁路炸桥,加强关卡和要地的防守,动用一切手段阻滞南集团的穿插前进。中午12时20分,越军炸开了班翁山区水库,倾泻而下的洪水将道路淹没,形成了长约800米,宽约60-80米,深0.8-1.2米的水障泥泞地带。而道路两侧为水网稻田地,轮式车辆不能迂回。坦克前卫营及其后通过班波河的坦克进至班翁水障前时,先后选择道路强行通过。然而,124师梯队后续乘坐轮式车辆的步兵、炮兵和特种车辆在通过班波河障碍后却又被堵在了班翁水障区后面。

124师梯队接连遇阻,车辆和步兵长时间停留在山间牛车路上,这令吴忠恼怒不已。他将一支吸了几口的香烟猛地摔在地上,吼道:“命令已经过河的坦克部队,不许停留,不许等候后续部队,一刻不停地向东溪开进,迅速与一梯队会合,然后沿4号公路向高平猛插!”下完命令后,吴忠对身边的勋励政委说:“你的部队是怎么回事?解放军的步兵什么时候养成了这个臭毛病,离开汽车就不会走路?你去!命令步兵全部下车,徒步开进,追赶坦克!” 勋励政委的脸也红了,二话不说,甩掉大衣,带着军装甲处的处长和警卫员就冲下山岗,徒步追赶部队。他们追上了一辆坦克牵引车,随即上车跟随坦克团前进,指挥水障区后的步兵全部下车,徒涉通过水障区,向东溪跑步前进。

吴忠这边继续下令,指示运动保障队和水障区附近的步兵、炮兵、民兵、民工,在军区工兵副主任李林的统一指挥下,砍树拆房,搬木垫路,紧急从水障中抢修道路。随后又将情况报告了广州军区前指,请求支援。许世友闻报后,下令紧急调集工兵6个连增援南集团。因为不知道班翁水障什么时候能够克服,而没有炮兵和保障部队跟上,前方坦克冲击和步兵拔点都要受到很大影响。许世友考虑是不是让被阻的炮兵部队绕道水口大桥,从复和方向经靠松山进入4号公路,追赶坦克和步兵。然而,从复和方向进攻的125师进展缓慢,迟迟打不下复和。许世友发了几次脾气,最后不得不让刚刚赶到战地的军区预备队54军162师换下125师,继续打通从复和至东溪的道路。南集团方向,只有靠他们自己了。

吴忠连续处置突发事件,下完命令后,也准备带着指挥所人员向东溪开进。总部工作组的郭世荣考虑到吴忠的安全,决定调一辆装甲车给吴忠乘坐,另外调两辆坦克一前一后担任护卫任务。吴忠听后说道:“老郭,你是打过仗的人,怎么现在也糊涂起来了。搞那些只能在战士面前耍威风,却中看不中用的玩艺干什么!”随后,吴忠拿起警卫员准备好的冲锋枪扛在肩上,又把钢盔往头上一戴,说:“我们就这样进去。遇到敌人就打,没有敌人就走,这样最安全。”吴忠硬是以58岁的年龄,和普通步兵一样徒步跋涉,穿山越林向东溪开进。

后来有一位与吴忠一起指挥过战斗的领导分析说:“吴忠不愧为久经沙场的将军,也只有他才会在当时讲这样的话。在战场上,最严密的保护措施,往往是最危险的暴露行为。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等于把指挥员的位置告诉敌人。而轻装简行,则最容易迷惑敌人,也最容易保护自己。当时在战场上,越军虽无法形成有组织的抵抗,但到处是越军的小股部队,冷枪不断。指挥员,特别是像吴忠同志这样的高级首长,当然是越军最先袭击的目标。吴忠不坐车,是最好的保护措施。”

坦克前卫营于17日16时40分进至东溪东北侧,因河上木桥被43军先头坦克压断,运动保障队和部分步兵正在紧急填河建路,还未能修通。坦克前卫营没有停留,从断桥左侧约40米处河段选择迂回路坚决涉水渡河。当后面的坦克涉渡东溪河时,因河底淤泥被压深,又有车辆淤陷河中,将通路堵塞。坦克团人员和部分官兵立即以树干、土袋排淤建路。至18日凌晨1时,在河中开出了一条道路,保障了后续装甲部队前出。

17日黄昏19时,42军坦克团前卫营通过东溪,终于杀上了4号公路。其后又相继克服了嫩金山口、弄梅隧道、楠囊断路、雅南炸桥、那外伏击、博山险隘等越军设置的一系列防线,南集团的装甲及步兵部队于20日晚全线进至了高平南侧、东南侧外围的490高地东侧无名高地、巴魁东南侧无名高地、魁但、教维一线,对高平越军形成了弧形半包围。班翁水障区于19日15时40分修通了道路,124师炮兵群及全师轮式车辆得以通过,于20日晚22时进至果冈、魁南地域占领发射阵地,准备以火力支援步兵攻城。

勋励政委和124师前指一路冲到了高平城东南约8公里的果冈地区,并及时观察战场,组织协同,指挥坦克支援步兵打下了高平东南外围防御要点博山。勋励政委跟着部队一路冲过来很不容易。18日夜里,勋励乘坐的坦克牵引车闭灯跟随坦克团行进时,突然遭到了越军火箭弹的袭击。车内多人伤亡,勋励也受了震伤。师前指领导和后边的部队急忙赶过来要进行抢救,这时勋励从车内爬出,双手交叉抱着被震得剧痛的胸口靠在坦克牵引车的一侧,指挥部队继续向敌人冲击。勋励也成为了这次对越作战中唯一战场受伤的军级领导干部。

20日下午,42军代军长魏化杰率军前指也出境进到了果冈南侧的魁南地区。当晚,勋励带领两名副军长赶到魁南与军前指会合,并共同研究了进攻高平的方案。根据情报,防守高平市区及周围地区的越军是346师677团、851团、特工20营所属的共约4个营兵力,还有188炮兵团一部。防御重点是高平西侧的316高地,南侧的纳菲、纳热,东侧的238高地一带。军前指最后决定,集中124师、126师的3个步兵团和1个侦察大队兵力,在1个坦克营和炮兵的支援下,从高平西侧、西南侧、南侧、东侧同时发起攻击。定于21日9时向高平发起总攻,随后将攻城部署上报给了吴忠副司令员和广州军区前指。

同在20日晚,广州军区前指电令吴忠指挥所:南集团和北集团部队会合后,由北集团指挥员统一指挥攻城战斗。当时指挥北集团方向战斗的最高主官是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欧致富,而北集团外层迂回的121师正在高平西侧沿3号B公路分散配置,并未收拢;正面进攻的123师主力则在河安以北地区与拦路阻击的越军激战,进展缓慢。军区前指命令下达时,吴忠正准备率指挥所由东溪向高平开进指挥攻城战斗。看完电报,他明白了,这道命令,实际上解除了他对已经到达高平城下的南集团部队的指挥权。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让这个半生戎马倥偬的老军人失去了可能是一生中最后一战的指挥权,不能不令吴忠陷入了困惑和痛苦。是走是留,何去何从?经过一夜艰难思考,吴忠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重重写下了一行字:“当然应以党性参战!”他毅然率领南集团部队继续向高平开进。

21日早晨7时30分,魏化杰、勋励召集各师师长和加强兵种指挥员在果冈召开了作战协同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攻击高平的协同动作。就在这时,接到了广州军区前指的电令:9时先不攻高平,构筑好工事,选好炮兵阵地,待41军到达后再攻击。魏化杰、勋励等人经过研究后认为,根据当面敌情,应继续攻打高平。并考虑部队缺乏战斗经验,应争取进城后白天与敌巷战,总攻开始时间最好是定为12时至14时,晚了则对攻城不利。在将考虑上报吴忠副司令员和军区前指的同时,命令部队于11时前完成一切战斗准备。中午,吴忠率领指挥所人员到达果冈与军前指会合,立即听取了情况汇报。他同意魏化杰、勋励等军师领导的分析,认为机不可失,不能让越军有时间加强防御。于是急电广州军区前指,建议不待北集团到达,迅速对高平城发起攻击。许世友很信任吴忠的判断,广州军区前指于14时40分回电:同意吴忠的建议。

21日15时30分,124师炮兵群向高平周围要点进行了猛烈的炮火急袭,随后南集团数路人马同时发起攻击。战斗进展较为顺利,至17时40分,除高平西南侧316高地的越军继续顽抗外,高平外围要点已基本被南集团控制。18时,广州军区前指突然发来通报:越军852团已从班庄退守高平,并集结有几十辆坦克,连同851团,高平之敌约有2个多团。41军尚未到达,以42军1个多师单独发起攻击没有把握。令42军就地控制要点,待41军到达后再行攻击。吴忠随即调整部署,除以部分兵力继续攻歼316高地之敌外,其他各部停止攻击,构筑工事,转入防御并搜索残敌,防敌逃跑。

对于吴忠在高平外围指挥战斗的事绩,旅日著名作家萨苏在《铁与火的南疆》一文中有过一个段子:

“我们的坦克部队朝鲜战争后,就没有参加过其他战斗,因此在使用上有一定偏差。实际上越南北部地区山势险恶,道路崎岖,根本不适合坦克出动,强行使用,装甲部队损失不说,也把原来机动灵活的步兵束缚在了公路上。入越作战十天以后,前线就很少见到坦克出现了。

他们还记得吴忠将军这个人,虽然当时吴忠因为早年有追随四人帮的名声不好,但据说吴忠还是会打仗的,当然他们都没有跟过吴忠,只是装甲部队里面说,吴忠敢拍板。他曾经同意过装甲部队对59坦克进行过一次现场改装。这也是相当传奇的一件事了。

那是在高平攻坚的时候,广西方面126师的部队打到一个叫做博山的山口,遭到越军一个特工营有力阻击,双方隔着一条小河对射,步兵要求坦克上去打,但是坦克部队不同意,因为那是个堤坡,坦克上堤顶去打,就暴露在对面的反坦克炮面前了,那是找死。

这个时候有个机械兵说59坦克炮的射界是0度到70度,但只要把炮管上面的一个仪器卸下来,再拆掉几个螺丝,炮口就可以朝下打。那样,坦克停在反斜面的最高处,车体不露出来,只露出半个炮塔,炮管也可以伸出来朝下打。这个主意不坏,但是谁敢干啊。天晓得一开炮会出现什么现象。

正在这时候吴忠来问了,为什么还没有拿下来,底下部队就说了情况,吴忠说你改吧,打好了,给你记功,打坏了,我负责。

结果就这样上去打了,这边的目标只有一根炮管,越南人再准也打不到它啊!一举击毁越军反坦克炮4门、7个火力点,摧毁一处人工绝壁,顺利拿下博山。”

萨苏的文笔没得说,让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从战史中看,攻打博山的是124师的372团、370团及42军坦克团2营、3营,并不是126师。参加攻击的坦克是42军坦克团所属的62式轻型坦克。而43军坦克团的2个59式坦克连倒是随42军坦克团进到了博山地区,但没有查到其具体参战的记载,况且攻打博山之时吴忠也不在现场。经过19日、20日两天激战,已基本肃清了博山地区的越军,打通了公路。吴忠率领指挥所于21日中午才到达博山东南约1公里的果冈,此时博山已无正面战斗了。也可能萨文中描述的战斗并不是发生在博山,而是在其后攻打高平外围时。毕竟越军特工活动很猖獗,随时都会发生反袭扰的战斗。总之,萨文中描绘出的吴忠形象,正如其人,讲求实战,敢拍板,敢负责,有大将风度。

广州军区前指的通报实际上是个误报。越军确实将班庄一带的852团调往高平方向,但其去向不明,主力并不在高平市区附近。而且在北集团的121师、123师卡断高平西侧和南侧的两条主要公路之前,高平部分越军和地方机关已沿公路向太原方向南撤。至于什么几十辆坦克,更是子虚乌有。南集团停在高平城下,白白耽误了2天时间。22日下午,为加强南集团的攻城力量,广州军区前指命令54军162师迅速收拢部队,从复和经靠松山、东溪上4号公路向高平开进。

在高平外围等待期间,吴忠和勋励政委、固辉师长先后派出多组小分队抵近高平侦察,又用高倍望远镜反复观察城内,最后认定高平城内已经没有越军重兵驻扎,连高平省的党政机关似乎也已撤离,高平总攻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必须立即发起总攻。吴忠急电广州军区前指:建议立即派小分队摸进城内,查明虚实,尔后对高平城区发动总攻。关键时刻,许世友再一次支持了吴忠。广州军区前指很快回电:不待北集团到达,部队于24日下午对高平发动总攻。任命吴忠为高平攻城的总指挥,统一指挥高平附近地区的所有部队。吴忠随即调整部署,命令各部队立即进行战斗准备,攻击发起前,由124师的2个步兵团各派1个连摸进高平城内,查明敌情,并占领有利地形,为攻占高平创造有利条件;南集团炮兵群随时准备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此时,54军162师已进至高平西南外围,协同42军收紧了对高平的包围网。

24日下午17时05分,124师的1个步兵连首先摸进高平城内,很快占领了两栋楼房及与楼房相连接的有关坑道,并未发现有越军防守。17时25分,吴忠一声令下,南集团炮兵群对高平城区进行了炮火急袭。随后124师的2个步兵营分别从高平城南侧、西南侧发起攻击,同时126师部队沿高平东侧向北推进。部队边搜索边前进,很快冲进高平市区,城内已无越军。124师2个步兵营先后占领了旧炮台附近街区、旧法国兵营、高平市委大楼和汽车站。夜里23时许,2个营在城内会合,占领了市区内各要点,控制了高平全城。以此为标志,高平战役第一阶段终于接近尾声。

在这次规模宏大的进攻战斗中,吴忠指挥南集团主力长途突击,步坦协同,交替攻进,力克高平。共击毙越军大尉副团长以下1394人,伤敌654人,俘敌133人,缴获各种枪支651支(挺、具)、各种火炮41门、汽车5辆,以及各种弹药和军需物资一批。南集团部队也付出很大代价,伤亡800余人。

广州军区前指迅速将攻克越北重要省会城市高平的消息上报总参,很快中央军委就发来了嘉奖电,表彰了参加高平地区作战的部队。2月25日早晨6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报。

打下高平后,吴忠奉广州军区前指命令,指挥162师迅速前出北上,与从高平西北侧压过来的160师合围克马诺地区之敌。因高平地区越军已化整为零,钻山入林,分散于各处,吴忠又指挥南集团部队沿高平、东溪、复和、广渊、下琅一线清剿残敌。相继攻克弄压、弄伦、格灵、茶灵、广渊、下琅等要点,歼灭了大量分散隐藏的越军,打通了回国的交通线。

3月5日,新华社奉中国政府之命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部撤回中国境内。随后吴忠组织南集团部队交替掩护,边清剿边回撤,于3月16日前分别从水口关、布局关、科甲、那花方向撤回国境内。吴忠也率指挥所从高平经复和撤至水口关,他坚持在关前等南集团的所有部队都安全撤回后,才最后进入国境。

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吴忠指挥南集团部队连续作战28天,转战数百公里,战斗纵深80多公里,共歼敌9800多人,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和广州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在整个作战过程中,58岁的吴忠没有坐一步车,硬是步行跟随部队打满全场,展现出了老当益壮的英雄本色。

1980年1月,吴忠被正式宣布免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职务。此时,距吴忠在战前的免职命令下达已经一年。此后,吴忠经历了长达8年的审查。1987年6月18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北京军区党委对吴忠作出最后结论:“经审查,吴忠同志1971年3月至1977年9月,在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市委书记(分管政法)期间,没有参与林彪、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吴忠同志在‘天安门事件’中的错误,是执行问题。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经中央军委批准,予以结论。”

1987年9月,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批准吴忠离职休养。吴忠时年66岁,与同时期人民解放军在职的高级将领们相比,他的这个年龄还不算偏大的。因为建国后多年政治斗争的风诡云谲,这位最年轻之一的开国少将终于未能人尽其才。

1988年7月30日,吴忠被中央军委授予了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晚年的吴忠,仍关心着军队的建设,关心着家乡的脱贫。他着手撰写回忆录,先后完成了《中原主帅刘伯承北渡淮河记》、《谆谆教诲寓深情——关于刘帅一封重要信件的回忆》、《飞舟堵黄维》、《打开西藏和平解放大门的一战——昌都战役》等四篇回忆文章。并且口述留下了关于“九一三事件”、“四五天安门事件”的亲历回忆,成为了研究这两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1990年2月下旬,吴忠和几位战友前往海南旅游。2月26日下午,在乘车从三亚返回海口的路上,因车速过快,车子失去控制,撞到了一棵树上。坐在副驾位置上的吴忠被撞裂的仪表箱盖刺中心脏部位,当场重伤昏迷。虽然他被迅速送到了海口医院,但抢救无效,于16时去世,终年69岁。吴忠没有留下一句遗言,只留下了一份沾满血迹的手稿——《打开西藏和平解放大门的一战——昌都战役》。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就这样走完了堪称波澜壮阔的一生。


1978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2月9日,许世友在北京被邓小平当面点将为对越作战广西方向总指挥,随后即乘飞机返回广州进行部署。11日,他和军区政委向仲华主持召开了军区作战会议,正式传达了中央军委的作战预令。吴忠在会上主动请缨,要到一线指挥作战。会议结束后,许世友将军区领导留下来研究了作战指挥分工。吴忠被派到广州军区的42军,开设军区前进指挥所,协调指挥各个方向的作战行动。从18日起,广州军区各参战部队先后以“野营训练”为掩护向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开进。42军各部队于20日从广东驻地出发,在26日前先后到达广西龙州地域集结。吴忠于12月底到达龙州,开始指导42军部队进行紧张的临战训练和完成各项战斗准备工作。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广州军区几经修改制定完成了东线作战方案,主要打击目标指向越北重镇高平,南北对进,打歼灭战;同时以部分兵力攻击同登、禄平地区的越军,不使其北援,配合高平方向作战。吴忠奉命统一指挥以42军为主力组成的南集团部队,准备担负从龙州方向对高平实施装甲摩托化战役突击的任务。作为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机械化师的师长,吴忠是全军为数不多的精通诸兵种协同作战指挥且具有实践经验的将领。由他来指挥南集团部队,正是如鱼得水。吴忠一次又一次下到部队,了解各部队的临战准备情况,向干部交代应注意的事项,教授处置的方法,并亲自细致地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指导部队进行诸兵种合成作战训练,检查炮兵、装甲兵、工兵、舟桥部队等技术兵种的战备状况。为了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大规模装甲部队实战,老将吴忠呕心沥血,倾尽了心力。

根据广州军区前指的战役决心,42军进行了作战方案拟制。其间,吴忠对南集团的作战方案进行了反复思考。他亲自带领各级指挥员到边境线上勘察,并指示部队和有关部门广泛收集情报,先后六次主持召开作战会议,对可供选择的几个主要突击方向的敌情、道路、地形反复进行了分析比较:第一条路是从科甲突破,经下琅、广渊向高平突击,距离约90多公里。科甲方向无越军重兵防守,地形道路也较有利,但离高平腹心较远,一面平推,易将守敌赶跑,不好将其包围全歼;第二条路是出水口关,经复和、广渊至高平,距离79公里,道路情况较好,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但这里却是越军防御的重点,其高平省属567团主力在此地区重点防守,兵力兵器和工事障碍都较强。因而对攻击部队来说,由此进攻,则是正面平推,快速突击和及时围住守敌都较困难,不符合军委和军区意图,达不到战役关门的目的;第三条路是出那花,经七溪、东溪北上插向高平,距离97公里。此处是高平守敌的翼侧,兵力较少,防御薄弱,容易突破。缺点是距离较远,而且那花边境地形险峻,道路崎岖狭窄,修路工程浩大,翼侧保障困难。一旦遭敌阻击和侧翼威胁,全军受阻,就可能达不到快速穿插的目的;第四条路从布局关出击,夺占东溪后上4号公路,从侧后直插高平。这条路是高平越军侧后的防御薄弱部位,在近30公里的纵深内只有1个县独立营和1个公安屯防守,兵力弱,间隙大,越军只在沿途要点构筑了部分野战工事。从该处穿插,避强击弱,容易奏效。同时,从布局关至靠松山仅有一条较窄的乡村土路,加上国界交界处尚有一段没有修通,越军料想不到中国军队会以大量坦克、车辆等重兵器从该处打进去,可取得出敌不意的效果,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并且这条路线又是42军正面通往高平几条路线中路程最近的,仅70公里,虽有一段是乡村土路,但可通行车辆。

经过反复比较和分析论证,吴忠和42军首长最后确定:把主要突击方向选在布局关方向,集中约200辆坦克、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等履带式车辆及数百辆汽车和特种车辆,搭载步兵部队,组成强大的装甲摩托化突击集团,首先在布局关突破边境,然后穿插抢占东溪,撕开口子,再沿4号公路攻击北上,从侧后直捣高平,协同北集团全歼高平守敌。

吴忠将论证完成的作战方案呈报军区前指后,许世友很快予以批准。他给吴忠下达了命令:“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同意你的建议。具体打法由你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我的要求只有一条:战役发起之后3个小时,你必须把坦克给我开进东溪!这是死命令,决不动摇!”吴忠斩钉截铁地回答:“请许司令员放心,3个小时之内,我保证把坦克开进东溪城,只能提前,不能推后!”

南集团最后确定了战役部署:

42军126师为第一梯队,配属43军坦克团2个营,从布局关突破,穿插东溪,打开上4号公路的通道。
42军124师为第二梯队,配属42军坦克团、坦克1师130自行火箭炮营,紧随126师跟进,在嫩金山地区投入战斗,沿4号公路向高平发展进攻。
42军125师配属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1个营,在水口关方向突破,夺取复和县城,再向广渊方向发展进攻,打通3号公路。
43军129师从15-18号界碑之间突破,歼灭靠矛山、班腮地区之敌,南下切断4号公路,保障42军的侧翼安全,再相机向七溪发展进攻。
在广州军区前指督令下,第二批参战部队的54军正向战地集中,作为预备队视情况投入战场。

从布局关至东溪有一条山间牛车土路,依山傍谷,路窄坡陡,急转弯达40多处,沿途河多桥脆,坦克和车辆通行很不容易,对道路保障能力要求很高。中国军队当时并没有装备步兵战车,军属坦克团里也只配有少量63式装甲输送车,主要用于输送指挥人员、火线抢运伤员和前送物资。在这种情况下,步兵要想跟上高速突进的装甲纵队,徒步根本不行,只有搭乘在坦克上行军。而坦克在山岳丛林地带高速行进时会摇摆得非常厉害,步兵在坦克上根本坐不住。吴忠组织进行了多次坦克搭载步兵行进的试验,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给参加作战行动的每名步兵发一根保险绳,围系在腰上,再用挂钩挂在坦克两侧的扶手上,并把82无坐力炮、重机枪等重武器也用绳子捆绑在坦克上,暂时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传说中把士兵捆在坦克上的“背包带”。实战中也确实是将绳子和背包带混杂使用,将步兵和重武器固定在坦克上,每辆坦克上搭载了20-24名步兵,最多的有26人。结果当遇到越军拦路袭击时,很多步兵一时来不及下车战斗,重武器也解不下来而无法使用,造成了一些挨打伤亡的情况。但就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技术水平而言,不如此就无法实施步兵协同坦克互相掩护进行穿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战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争取最快时间、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才是保存自己的最好手段。为此而付出一定代价,是必要的,这是屡试不爽的战争法则。

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比较落后,很多战斗都需要步兵以有限的携行保障独立完成。这样造成单兵携行负荷很重,少的4、50斤,多的5、60斤,要在山岳丛林地带行军作战,极大消耗了士兵体力,影响了战斗任务的完成。为保障部队的连续作战能力,吴忠还组织力量反复试验了武器装备、军需物资的携行量和携带方法,最后使单兵平均携行量减少到了20公斤左右,在当时的军力水平上最大化地适应了快速穿插和战斗的需要。   

在临战前的最后准备阶段,中央军委突然发下命令,免去了吴忠的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职务。实际上,当时北京军区已成立了专案组,正在审查吴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表现,与林彪、“四人帮”两个集团之间有没有瓜葛。然而许世友扣下了对吴忠的免职命令,仍然让他出任南集团的前敌总指挥。许世友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又是一方统兵大员,在这件事上确实做得有胆魄。吴忠很快也知道了自己被免职的消息,此时距自卫还击作战发起只有13天了。经过痛苦而慎重地思考,军人的使命感让他背着巨大压力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

1979年2月17日清晨6时40分,南集团炮兵群开始炮火准备。42军集中了所属师以上25个炮兵营和团营属35个炮兵连,对水口、布局、那花当面的越军前沿和浅近纵深之工事、障碍、火力点、兵营等58个目标实施火力急袭。第一次火力急袭6分钟,破坏射击4分钟;第二次火力急袭5分钟。经两次火力急袭,将越军前沿工事大部摧毁。在炮火准备的同时,各方向工兵分队开始在界碑附近排雷破障开辟通路。6时55分,吴忠一声令下,南集团部队全线发起突击。

南集团的前敌指挥所已秘密前移到了布局关前的一个高地上,距突破口只有几百米距离。吴忠带着42军首长及总部、军区派来协助组织指挥的工作组人员上了高地,占据有利位置观察战场情况。周围不时有流弹飞过,高级指挥人员都多年没打过仗了,再次置身于战场氛围之中,大家一时都默默无语。突然,一发炮弹打到了几十米外的高地顶部上,将一名作战参谋、吴忠的保健护士和一名警卫员炸伤。炮弹碎片也从吴忠等人身前飞过,吴忠的大衣被划破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正在旁边猫着腰接电话的42军代政委勋励突然叫了一声:“我背上好烫!”警卫员急忙上去在勋政委的背上一摸,结果摸到了一块插在衣服上的高温弹片,手指当即被烫了个大泡。战后,勋励政委当时身穿的染血的毛衣还被送到了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第一梯队126师分为左右两路向东溪推进,43军坦克团2个59式坦克营打前锋,搭载步兵沿山间牛车路奋勇突进。途中多次遇到河流拦路和越军阻击,坦克毫不犹豫地涉水渡河,强行闯过越军火力封锁区。搭乘坦克的步兵在遭到几次遇袭伤亡后,也能灵活地跳下车展开战斗,占领道路两侧制高点,压制越军火力,掩护坦克继续前进。高平越军根本没有判准中国军队会从这个方向突破,一时措手不及,无力应对。9时40分,43军坦克团前卫营在复杂的山岳丛林地形上攻击前进33公里,迅猛冲进了东溪,比许世友要求的3小时提前15分钟穿插到位,撕开了突破口。随后坦克前卫营占领东溪各要点,形成对外防御,保障第二梯队进入战斗。

在第一梯队126师突破班徒、那兰、班波的越军第一道防线后,7时20分,吴忠命令第二梯队124师进入战斗,随第一梯队之后向越军纵深不停顿地发起进攻。第二梯队先头的42军坦克团前卫营进至班波河时,因河上的木桥已被前边的43军坦克压坏,后续坦克和车辆无法通过。坦克前卫营尖刀连立即涉水渡河,由于此处河床已被43军坦克通过时不断压深,尖刀连在通过一辆坦克后,第二辆坦克即陷入河底淤泥中,动弹不得,堵塞了通路。42军坦克团团长丁在先迅速赶到前面,命令运动保障队火速作业,从河中开辟道路。

9时30分,124师师长固辉在请示军指挥所批准后,徒步前出指挥。在进至班波河边时赶上了搭乘坦克前进的步兵372团,并上了该团的指挥车。13时50分,经运动保障队抢修,在河床中垫入装土麻袋30余个、束柴79捆、车辙板4副,筑成基本可通行的迂回路。当坦克前卫营通过班波河后,由于河两岸的土质松软泥泞,且河底淤泥被通过的坦克压深,加上越军又将上游水库炸毁,水位不断上涨,车辙板和束柴也被压碎,以致坦克过河迟缓,上岸后又泥泞打滑,动作极慢。在部分步兵的协助下,运动保障队再次作业,将木桥炸毁,以桥墩石块加垫河床又开出了一条便道。但装甲车辆和自行火炮上岸仍很困难,需要逐辆牵引。为争取穿插时间,师前指调整部署,命令搭载372团步兵的2个坦克营在前卫坦克营之后渡河,装甲车和坦克1师130自行火箭炮营随后渡河跟进。经过了8个半小时的牵引和互救,履带式车辆才全部通过了班波河。

在124师梯队抢渡班波河时,高平越军346师已得知东溪失守,非常震惊,立即组织毁路炸桥,加强关卡和要地的防守,动用一切手段阻滞南集团的穿插前进。中午12时20分,越军炸开了班翁山区水库,倾泻而下的洪水将道路淹没,形成了长约800米,宽约60-80米,深0.8-1.2米的水障泥泞地带。而道路两侧为水网稻田地,轮式车辆不能迂回。坦克前卫营及其后通过班波河的坦克进至班翁水障前时,先后选择道路强行通过。然而,124师梯队后续乘坐轮式车辆的步兵、炮兵和特种车辆在通过班波河障碍后却又被堵在了班翁水障区后面。

124师梯队接连遇阻,车辆和步兵长时间停留在山间牛车路上,这令吴忠恼怒不已。他将一支吸了几口的香烟猛地摔在地上,吼道:“命令已经过河的坦克部队,不许停留,不许等候后续部队,一刻不停地向东溪开进,迅速与一梯队会合,然后沿4号公路向高平猛插!”下完命令后,吴忠对身边的勋励政委说:“你的部队是怎么回事?解放军的步兵什么时候养成了这个臭毛病,离开汽车就不会走路?你去!命令步兵全部下车,徒步开进,追赶坦克!” 勋励政委的脸也红了,二话不说,甩掉大衣,带着军装甲处的处长和警卫员就冲下山岗,徒步追赶部队。他们追上了一辆坦克牵引车,随即上车跟随坦克团前进,指挥水障区后的步兵全部下车,徒涉通过水障区,向东溪跑步前进。

吴忠这边继续下令,指示运动保障队和水障区附近的步兵、炮兵、民兵、民工,在军区工兵副主任李林的统一指挥下,砍树拆房,搬木垫路,紧急从水障中抢修道路。随后又将情况报告了广州军区前指,请求支援。许世友闻报后,下令紧急调集工兵6个连增援南集团。因为不知道班翁水障什么时候能够克服,而没有炮兵和保障部队跟上,前方坦克冲击和步兵拔点都要受到很大影响。许世友考虑是不是让被阻的炮兵部队绕道水口大桥,从复和方向经靠松山进入4号公路,追赶坦克和步兵。然而,从复和方向进攻的125师进展缓慢,迟迟打不下复和。许世友发了几次脾气,最后不得不让刚刚赶到战地的军区预备队54军162师换下125师,继续打通从复和至东溪的道路。南集团方向,只有靠他们自己了。

吴忠连续处置突发事件,下完命令后,也准备带着指挥所人员向东溪开进。总部工作组的郭世荣考虑到吴忠的安全,决定调一辆装甲车给吴忠乘坐,另外调两辆坦克一前一后担任护卫任务。吴忠听后说道:“老郭,你是打过仗的人,怎么现在也糊涂起来了。搞那些只能在战士面前耍威风,却中看不中用的玩艺干什么!”随后,吴忠拿起警卫员准备好的冲锋枪扛在肩上,又把钢盔往头上一戴,说:“我们就这样进去。遇到敌人就打,没有敌人就走,这样最安全。”吴忠硬是以58岁的年龄,和普通步兵一样徒步跋涉,穿山越林向东溪开进。

后来有一位与吴忠一起指挥过战斗的领导分析说:“吴忠不愧为久经沙场的将军,也只有他才会在当时讲这样的话。在战场上,最严密的保护措施,往往是最危险的暴露行为。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等于把指挥员的位置告诉敌人。而轻装简行,则最容易迷惑敌人,也最容易保护自己。当时在战场上,越军虽无法形成有组织的抵抗,但到处是越军的小股部队,冷枪不断。指挥员,特别是像吴忠同志这样的高级首长,当然是越军最先袭击的目标。吴忠不坐车,是最好的保护措施。”

坦克前卫营于17日16时40分进至东溪东北侧,因河上木桥被43军先头坦克压断,运动保障队和部分步兵正在紧急填河建路,还未能修通。坦克前卫营没有停留,从断桥左侧约40米处河段选择迂回路坚决涉水渡河。当后面的坦克涉渡东溪河时,因河底淤泥被压深,又有车辆淤陷河中,将通路堵塞。坦克团人员和部分官兵立即以树干、土袋排淤建路。至18日凌晨1时,在河中开出了一条道路,保障了后续装甲部队前出。

17日黄昏19时,42军坦克团前卫营通过东溪,终于杀上了4号公路。其后又相继克服了嫩金山口、弄梅隧道、楠囊断路、雅南炸桥、那外伏击、博山险隘等越军设置的一系列防线,南集团的装甲及步兵部队于20日晚全线进至了高平南侧、东南侧外围的490高地东侧无名高地、巴魁东南侧无名高地、魁但、教维一线,对高平越军形成了弧形半包围。班翁水障区于19日15时40分修通了道路,124师炮兵群及全师轮式车辆得以通过,于20日晚22时进至果冈、魁南地域占领发射阵地,准备以火力支援步兵攻城。

勋励政委和124师前指一路冲到了高平城东南约8公里的果冈地区,并及时观察战场,组织协同,指挥坦克支援步兵打下了高平东南外围防御要点博山。勋励政委跟着部队一路冲过来很不容易。18日夜里,勋励乘坐的坦克牵引车闭灯跟随坦克团行进时,突然遭到了越军火箭弹的袭击。车内多人伤亡,勋励也受了震伤。师前指领导和后边的部队急忙赶过来要进行抢救,这时勋励从车内爬出,双手交叉抱着被震得剧痛的胸口靠在坦克牵引车的一侧,指挥部队继续向敌人冲击。勋励也成为了这次对越作战中唯一战场受伤的军级领导干部。

20日下午,42军代军长魏化杰率军前指也出境进到了果冈南侧的魁南地区。当晚,勋励带领两名副军长赶到魁南与军前指会合,并共同研究了进攻高平的方案。根据情报,防守高平市区及周围地区的越军是346师677团、851团、特工20营所属的共约4个营兵力,还有188炮兵团一部。防御重点是高平西侧的316高地,南侧的纳菲、纳热,东侧的238高地一带。军前指最后决定,集中124师、126师的3个步兵团和1个侦察大队兵力,在1个坦克营和炮兵的支援下,从高平西侧、西南侧、南侧、东侧同时发起攻击。定于21日9时向高平发起总攻,随后将攻城部署上报给了吴忠副司令员和广州军区前指。

同在20日晚,广州军区前指电令吴忠指挥所:南集团和北集团部队会合后,由北集团指挥员统一指挥攻城战斗。当时指挥北集团方向战斗的最高主官是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欧致富,而北集团外层迂回的121师正在高平西侧沿3号B公路分散配置,并未收拢;正面进攻的123师主力则在河安以北地区与拦路阻击的越军激战,进展缓慢。军区前指命令下达时,吴忠正准备率指挥所由东溪向高平开进指挥攻城战斗。看完电报,他明白了,这道命令,实际上解除了他对已经到达高平城下的南集团部队的指挥权。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让这个半生戎马倥偬的老军人失去了可能是一生中最后一战的指挥权,不能不令吴忠陷入了困惑和痛苦。是走是留,何去何从?经过一夜艰难思考,吴忠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重重写下了一行字:“当然应以党性参战!”他毅然率领南集团部队继续向高平开进。

21日早晨7时30分,魏化杰、勋励召集各师师长和加强兵种指挥员在果冈召开了作战协同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攻击高平的协同动作。就在这时,接到了广州军区前指的电令:9时先不攻高平,构筑好工事,选好炮兵阵地,待41军到达后再攻击。魏化杰、勋励等人经过研究后认为,根据当面敌情,应继续攻打高平。并考虑部队缺乏战斗经验,应争取进城后白天与敌巷战,总攻开始时间最好是定为12时至14时,晚了则对攻城不利。在将考虑上报吴忠副司令员和军区前指的同时,命令部队于11时前完成一切战斗准备。中午,吴忠率领指挥所人员到达果冈与军前指会合,立即听取了情况汇报。他同意魏化杰、勋励等军师领导的分析,认为机不可失,不能让越军有时间加强防御。于是急电广州军区前指,建议不待北集团到达,迅速对高平城发起攻击。许世友很信任吴忠的判断,广州军区前指于14时40分回电:同意吴忠的建议。

21日15时30分,124师炮兵群向高平周围要点进行了猛烈的炮火急袭,随后南集团数路人马同时发起攻击。战斗进展较为顺利,至17时40分,除高平西南侧316高地的越军继续顽抗外,高平外围要点已基本被南集团控制。18时,广州军区前指突然发来通报:越军852团已从班庄退守高平,并集结有几十辆坦克,连同851团,高平之敌约有2个多团。41军尚未到达,以42军1个多师单独发起攻击没有把握。令42军就地控制要点,待41军到达后再行攻击。吴忠随即调整部署,除以部分兵力继续攻歼316高地之敌外,其他各部停止攻击,构筑工事,转入防御并搜索残敌,防敌逃跑。

对于吴忠在高平外围指挥战斗的事绩,旅日著名作家萨苏在《铁与火的南疆》一文中有过一个段子:

“我们的坦克部队朝鲜战争后,就没有参加过其他战斗,因此在使用上有一定偏差。实际上越南北部地区山势险恶,道路崎岖,根本不适合坦克出动,强行使用,装甲部队损失不说,也把原来机动灵活的步兵束缚在了公路上。入越作战十天以后,前线就很少见到坦克出现了。

他们还记得吴忠将军这个人,虽然当时吴忠因为早年有追随四人帮的名声不好,但据说吴忠还是会打仗的,当然他们都没有跟过吴忠,只是装甲部队里面说,吴忠敢拍板。他曾经同意过装甲部队对59坦克进行过一次现场改装。这也是相当传奇的一件事了。

那是在高平攻坚的时候,广西方面126师的部队打到一个叫做博山的山口,遭到越军一个特工营有力阻击,双方隔着一条小河对射,步兵要求坦克上去打,但是坦克部队不同意,因为那是个堤坡,坦克上堤顶去打,就暴露在对面的反坦克炮面前了,那是找死。

这个时候有个机械兵说59坦克炮的射界是0度到70度,但只要把炮管上面的一个仪器卸下来,再拆掉几个螺丝,炮口就可以朝下打。那样,坦克停在反斜面的最高处,车体不露出来,只露出半个炮塔,炮管也可以伸出来朝下打。这个主意不坏,但是谁敢干啊。天晓得一开炮会出现什么现象。

正在这时候吴忠来问了,为什么还没有拿下来,底下部队就说了情况,吴忠说你改吧,打好了,给你记功,打坏了,我负责。

结果就这样上去打了,这边的目标只有一根炮管,越南人再准也打不到它啊!一举击毁越军反坦克炮4门、7个火力点,摧毁一处人工绝壁,顺利拿下博山。”

萨苏的文笔没得说,让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从战史中看,攻打博山的是124师的372团、370团及42军坦克团2营、3营,并不是126师。参加攻击的坦克是42军坦克团所属的62式轻型坦克。而43军坦克团的2个59式坦克连倒是随42军坦克团进到了博山地区,但没有查到其具体参战的记载,况且攻打博山之时吴忠也不在现场。经过19日、20日两天激战,已基本肃清了博山地区的越军,打通了公路。吴忠率领指挥所于21日中午才到达博山东南约1公里的果冈,此时博山已无正面战斗了。也可能萨文中描述的战斗并不是发生在博山,而是在其后攻打高平外围时。毕竟越军特工活动很猖獗,随时都会发生反袭扰的战斗。总之,萨文中描绘出的吴忠形象,正如其人,讲求实战,敢拍板,敢负责,有大将风度。

广州军区前指的通报实际上是个误报。越军确实将班庄一带的852团调往高平方向,但其去向不明,主力并不在高平市区附近。而且在北集团的121师、123师卡断高平西侧和南侧的两条主要公路之前,高平部分越军和地方机关已沿公路向太原方向南撤。至于什么几十辆坦克,更是子虚乌有。南集团停在高平城下,白白耽误了2天时间。22日下午,为加强南集团的攻城力量,广州军区前指命令54军162师迅速收拢部队,从复和经靠松山、东溪上4号公路向高平开进。

在高平外围等待期间,吴忠和勋励政委、固辉师长先后派出多组小分队抵近高平侦察,又用高倍望远镜反复观察城内,最后认定高平城内已经没有越军重兵驻扎,连高平省的党政机关似乎也已撤离,高平总攻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必须立即发起总攻。吴忠急电广州军区前指:建议立即派小分队摸进城内,查明虚实,尔后对高平城区发动总攻。关键时刻,许世友再一次支持了吴忠。广州军区前指很快回电:不待北集团到达,部队于24日下午对高平发动总攻。任命吴忠为高平攻城的总指挥,统一指挥高平附近地区的所有部队。吴忠随即调整部署,命令各部队立即进行战斗准备,攻击发起前,由124师的2个步兵团各派1个连摸进高平城内,查明敌情,并占领有利地形,为攻占高平创造有利条件;南集团炮兵群随时准备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此时,54军162师已进至高平西南外围,协同42军收紧了对高平的包围网。

24日下午17时05分,124师的1个步兵连首先摸进高平城内,很快占领了两栋楼房及与楼房相连接的有关坑道,并未发现有越军防守。17时25分,吴忠一声令下,南集团炮兵群对高平城区进行了炮火急袭。随后124师的2个步兵营分别从高平城南侧、西南侧发起攻击,同时126师部队沿高平东侧向北推进。部队边搜索边前进,很快冲进高平市区,城内已无越军。124师2个步兵营先后占领了旧炮台附近街区、旧法国兵营、高平市委大楼和汽车站。夜里23时许,2个营在城内会合,占领了市区内各要点,控制了高平全城。以此为标志,高平战役第一阶段终于接近尾声。

在这次规模宏大的进攻战斗中,吴忠指挥南集团主力长途突击,步坦协同,交替攻进,力克高平。共击毙越军大尉副团长以下1394人,伤敌654人,俘敌133人,缴获各种枪支651支(挺、具)、各种火炮41门、汽车5辆,以及各种弹药和军需物资一批。南集团部队也付出很大代价,伤亡800余人。

广州军区前指迅速将攻克越北重要省会城市高平的消息上报总参,很快中央军委就发来了嘉奖电,表彰了参加高平地区作战的部队。2月25日早晨6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报。

打下高平后,吴忠奉广州军区前指命令,指挥162师迅速前出北上,与从高平西北侧压过来的160师合围克马诺地区之敌。因高平地区越军已化整为零,钻山入林,分散于各处,吴忠又指挥南集团部队沿高平、东溪、复和、广渊、下琅一线清剿残敌。相继攻克弄压、弄伦、格灵、茶灵、广渊、下琅等要点,歼灭了大量分散隐藏的越军,打通了回国的交通线。

3月5日,新华社奉中国政府之命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部撤回中国境内。随后吴忠组织南集团部队交替掩护,边清剿边回撤,于3月16日前分别从水口关、布局关、科甲、那花方向撤回国境内。吴忠也率指挥所从高平经复和撤至水口关,他坚持在关前等南集团的所有部队都安全撤回后,才最后进入国境。

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吴忠指挥南集团部队连续作战28天,转战数百公里,战斗纵深80多公里,共歼敌9800多人,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和广州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在整个作战过程中,58岁的吴忠没有坐一步车,硬是步行跟随部队打满全场,展现出了老当益壮的英雄本色。

1980年1月,吴忠被正式宣布免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职务。此时,距吴忠在战前的免职命令下达已经一年。此后,吴忠经历了长达8年的审查。1987年6月18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北京军区党委对吴忠作出最后结论:“经审查,吴忠同志1971年3月至1977年9月,在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市委书记(分管政法)期间,没有参与林彪、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吴忠同志在‘天安门事件’中的错误,是执行问题。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经中央军委批准,予以结论。”

1987年9月,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批准吴忠离职休养。吴忠时年66岁,与同时期人民解放军在职的高级将领们相比,他的这个年龄还不算偏大的。因为建国后多年政治斗争的风诡云谲,这位最年轻之一的开国少将终于未能人尽其才。

1988年7月30日,吴忠被中央军委授予了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晚年的吴忠,仍关心着军队的建设,关心着家乡的脱贫。他着手撰写回忆录,先后完成了《中原主帅刘伯承北渡淮河记》、《谆谆教诲寓深情——关于刘帅一封重要信件的回忆》、《飞舟堵黄维》、《打开西藏和平解放大门的一战——昌都战役》等四篇回忆文章。并且口述留下了关于“九一三事件”、“四五天安门事件”的亲历回忆,成为了研究这两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1990年2月下旬,吴忠和几位战友前往海南旅游。2月26日下午,在乘车从三亚返回海口的路上,因车速过快,车子失去控制,撞到了一棵树上。坐在副驾位置上的吴忠被撞裂的仪表箱盖刺中心脏部位,当场重伤昏迷。虽然他被迅速送到了海口医院,但抢救无效,于16时去世,终年69岁。吴忠没有留下一句遗言,只留下了一份沾满血迹的手稿——《打开西藏和平解放大门的一战——昌都战役》。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就这样走完了堪称波澜壮阔的一生。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2-21 22:48
1978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2月9日,许世友在北京被邓小平当面点将为对 ...
才69岁,太可惜了。
59坦主炮俯仰角不是0-70度,那是高炮。我记得是-5-17度
f22 发表于 2015-2-21 23:32
59坦主炮俯仰角不是0-70度,那是高炮。我记得是-5-17度
老萨的嘴你看着就完了,挑错一堆堆的。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2-21 23:35
老萨的嘴你看着就完了,挑错一堆堆的。
老萨?萨苏?
才69就去世,实在可惜了!
34岁的少将,真是难得。
slytdjs 发表于 2015-2-25 14:33
34岁的少将,真是难得。
可还不是最年轻的开国少将。最年轻的是那位62年报名移民苏联的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31岁。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2-25 14:36
可还不是最年轻的开国少将。最年轻的是那位62年报名移民苏联的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31岁。
应该说吴忠算是tb自己培养出来的最年轻的将军了吧。
34岁的少将,真是难得。
看看肖华,也不大的
可惜啦,要不是涉及到四五风波,以其良好教育年轻的资本且二野出身在八十年代甚至九零初期应该颇受重用才对。
149师,当年去西藏平乱。在高炮团那里军训过,摇过高炮,吃得真差啊
虽有起伏,军功圆满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2-21 22:48
1978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2月9日,许世友在北京被邓小平当面点将为对 ...
老兄写得好,不过有资料显示,将军同志实际上是1919年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