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见面问“你吃了吗?”,是一种高级的礼貌和修养,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49:51


    关于“吃了吗”的由来,贬低、嘲笑中国的人这么说:过去,中国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经常想的是能不能顿顿有饭吃,互相最关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饭的问题。因此人们在见面时最常问的就是吃饭了没有,久而久之,“吃了吗”就成了见面时的问候语。
  这种解释听起来挺像那么回事儿,其实根本不着调。是在侮辱我们中国人。

     这句问候象征的不仅不是饥肠辘辘与满脸菜色,相反,却是一种绅士风度。  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吃饭皇帝大,如果出门办事,遇到人家吃饭,就应该等他吃好再说,不要在中途去打扰他。

     最早的周公为了给人民服务,“一饭三吐哺”,说他吃一顿饭,要多次被工作人员进来报告打断,以致于刚吃到嘴里的食物不得不吐出来,处理情况,发出指示。(这又是另一个中华礼仪和修养:嘴里吃着东西不能喝别人说话,否则就是不尊重对方)所以大家认为他为了国家太辛苦了,特别把这事记录下来,表彰他的勤劳。
  
  北宋时,陕西蓝田的吕大钧兄弟为人刚正,重视礼仪。吕氏兄弟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乡约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其中有一条规定是:“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度无所妨,乃命展剌。有妨则少俟。”——到别人家里去,进门先问主人吃饭了没有;.......不妨碍别人,才递上名片,如果有妨碍,就稍稍等待“

     现在我打电话给家里,已经晚上8点了,妈妈接电话,我还是会习惯地问,吃了吧?这意思不是家里吃不上饭,而是担心妈妈辛苦,说不定还没来得及吃好饭,不方便耽搁。

    我和朋友打电话,下午1点钟左右,一般来说应该吃了,但是也可能他还在饭局上,多问一句吃好了么,也是体谅对方,万一人家忙着吃饭,怎么能多打搅呢?他如果还没吃好我就会说声不好意思,然后赶紧长话短说。

    我真是纳闷,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包括知识分子,也对自己的传统和习俗这么刻薄呢?80年代出了河殇,后来又有柏杨这样的垃圾文人,最近又有狼图腾,公然侮辱我们中国人。现在连穿秋裤都变成中国人的罪恶,见面问“吃了吗”也变成饥饿贫穷的象征。


马关条约签订时,中国代表问日本代表,吃饭了吗?
第四次问答节略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六日午后四点钟,至春帆楼与伊藤会议。

  伊(伊藤博文)云:今日复见中堂重临,伤已平复,不胜幸甚!
  李(李鸿章)云:此皆贵国医生佐藤之力。
  伊云:佐藤医治中堂,其效甚速;可喜!

  李云:闻佐藤谓陆奥大臣身热,是否?
  伊云:陆奥大臣身子本不甚健,现患春温;至为惦念。
  李云:服药当可有效。
  伊云:今日身热稍平。
  李云:曾进食否?
  伊云:无多;一月前本大臣亦患此症,现已愈矣。中堂身子今日好否?
  李云:甚好;惟两腿稍软耳。

李鸿章向伊藤博文打听陆奥宗光的健康,特意问吃没吃东西,显然是因为关心对方健康,而不是担心对方吃不饱饭。


司马懿问蜀国使者,诸葛亮吃多少饭

《晋书·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赵王关心廉颇吃多少饭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朱元璋问犯人有没有吃饭!
         
都公譚纂卷上(一)
都穆
松江袁凱,字景文,洪武間為監察御史。時周王有罪,高皇帝欲誅之,懿文皇太子日夜號泣,上不能決。一日臨朝,召問諸御史,凱對曰:「陛下欲誅之,法之正;太子欲宥之者,心之慈。」上怒,以為持兩端,命系之獄,嘗使人往視曾食否?曰:「不食已三日矣。」上因引對,諭之曰:「汝言亦有理,但可在父子之間,使他事則不可也。」遂赦其罪。


    关于“吃了吗”的由来,贬低、嘲笑中国的人这么说:过去,中国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经常想的是能不能顿顿有饭吃,互相最关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饭的问题。因此人们在见面时最常问的就是吃饭了没有,久而久之,“吃了吗”就成了见面时的问候语。
  这种解释听起来挺像那么回事儿,其实根本不着调。是在侮辱我们中国人。

     这句问候象征的不仅不是饥肠辘辘与满脸菜色,相反,却是一种绅士风度。  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吃饭皇帝大,如果出门办事,遇到人家吃饭,就应该等他吃好再说,不要在中途去打扰他。

     最早的周公为了给人民服务,“一饭三吐哺”,说他吃一顿饭,要多次被工作人员进来报告打断,以致于刚吃到嘴里的食物不得不吐出来,处理情况,发出指示。(这又是另一个中华礼仪和修养:嘴里吃着东西不能喝别人说话,否则就是不尊重对方)所以大家认为他为了国家太辛苦了,特别把这事记录下来,表彰他的勤劳。
  
  北宋时,陕西蓝田的吕大钧兄弟为人刚正,重视礼仪。吕氏兄弟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乡约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其中有一条规定是:“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度无所妨,乃命展剌。有妨则少俟。”——到别人家里去,进门先问主人吃饭了没有;.......不妨碍别人,才递上名片,如果有妨碍,就稍稍等待“

     现在我打电话给家里,已经晚上8点了,妈妈接电话,我还是会习惯地问,吃了吧?这意思不是家里吃不上饭,而是担心妈妈辛苦,说不定还没来得及吃好饭,不方便耽搁。

    我和朋友打电话,下午1点钟左右,一般来说应该吃了,但是也可能他还在饭局上,多问一句吃好了么,也是体谅对方,万一人家忙着吃饭,怎么能多打搅呢?他如果还没吃好我就会说声不好意思,然后赶紧长话短说。

    我真是纳闷,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包括知识分子,也对自己的传统和习俗这么刻薄呢?80年代出了河殇,后来又有柏杨这样的垃圾文人,最近又有狼图腾,公然侮辱我们中国人。现在连穿秋裤都变成中国人的罪恶,见面问“吃了吗”也变成饥饿贫穷的象征。


马关条约签订时,中国代表问日本代表,吃饭了吗?
第四次问答节略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六日午后四点钟,至春帆楼与伊藤会议。

  伊(伊藤博文)云:今日复见中堂重临,伤已平复,不胜幸甚!
  李(李鸿章)云:此皆贵国医生佐藤之力。
  伊云:佐藤医治中堂,其效甚速;可喜!

  李云:闻佐藤谓陆奥大臣身热,是否?
  伊云:陆奥大臣身子本不甚健,现患春温;至为惦念。
  李云:服药当可有效。
  伊云:今日身热稍平。
  李云:曾进食否?
  伊云:无多;一月前本大臣亦患此症,现已愈矣。中堂身子今日好否?
  李云:甚好;惟两腿稍软耳。

李鸿章向伊藤博文打听陆奥宗光的健康,特意问吃没吃东西,显然是因为关心对方健康,而不是担心对方吃不饱饭。


司马懿问蜀国使者,诸葛亮吃多少饭

《晋书·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赵王关心廉颇吃多少饭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朱元璋问犯人有没有吃饭!
         
都公譚纂卷上(一)
都穆
松江袁凱,字景文,洪武間為監察御史。時周王有罪,高皇帝欲誅之,懿文皇太子日夜號泣,上不能決。一日臨朝,召問諸御史,凱對曰:「陛下欲誅之,法之正;太子欲宥之者,心之慈。」上怒,以為持兩端,命系之獄,嘗使人往視曾食否?曰:「不食已三日矣。」上因引對,諭之曰:「汝言亦有理,但可在父子之間,使他事則不可也。」遂赦其罪。
非常好的科普,老祖宗的好规矩丢的太多了
不代表别人,我小时候就是因为吃了上顿没下顿,才问吃了吗。
呵呵,狡辩
不代表别人。偶小时候,家在农村,安徽长江边上的某平原上。70年代初,虽然还有公社,但已经不吃食堂了。那时候大家都很穷,难得吃顿吃得饱的白米饭,都是一点红薯稀粥+菜叶什么的。偶尔吃顿白米饭,锅巴总是要烘干了藏铁皮箱里备用。。。

偶去串门,若家里有大人,必问吃过没?若答没吃,饭点的话大人会留你下来吃完饭再走,若不是饭点,大人就会进里屋翻出点锅巴,或者红薯干,或者一点炒米来给你。。。
可以说到毛爷爷他老人家建立新中国之前,中国上下五千年基本处于饥饿半饥饿的状态!!
能有口饭吃,在咱中国人的地位与西方的上帝其实是一样的
西方人几千年,也没吃过几次饱饭。

嗯,不过西方人没有这么久的历史。
早上好,大家都吃了吗?
粮食也是财富的象征,因此俩熟悉的士绅出门相遇,除了要拱手做揖寒暄闲话外,最重要的还要问:“尊府田地收成如何,今屯粮几囤?”另一人答:“劳尊驾挂心,去年旱涝频仍,稼穑艰难,比之往年收获才十之一二矣。然往年丰稔时量入为出,尚有积蓄,百口赖此。今积米有十五六囤,凭此家口尚可食十年。”
邻居:大双吃了吗?我:还没有。

民以食为天,有啥难为情的,直至今日,人类都不敢说能完全解决粮食呢。
做个圊 发表于 2015-2-19 09:13
邻居:大双吃了吗?我:还没有。
“来来来,吃一点”,这就是咱们老祖宗的范。

现在都丢了。

某些妓者,不辨是非,把老规矩拿来就喷,要杀一批盲目仿外者。
英国人见面问候语:天气如何
犹太人见面问候语:明年在耶路撒冷相会
西藏人见面问候语:你的主人是谁
不代表别人。偶小时候,家在农村,安徽长江边上的某平原上。70年代初,虽然还有公社,但已经不吃食堂了。那 ...
可能你以为几十年前的事情足以代表历史了。
马关条约签订时,李中堂见到伊藤博文,问曾食否?伊藤回答,稍稍食过。(大意如此),显然他们是不需要为吃饭操心的阶层,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寒暄。
“来来来,吃一点”,这就是咱们老祖宗的范。

现在都丢了。

作为礼仪,以及真心为他人考虑,在对方吃饭的时候上门拜访,或者谈事情,都是不合适的,会妨碍别人吃饭,让主人热情接待,端茶奉陪,主人就不能定心吃饭,主人顾着自己吃饭,就不能招待客人,是不是?所以有礼貌的人如果在吃饭的时间不会去拜访别人。   如果在这个时候偶遇,那也问一声对方吃没吃,没吃的话就不合适驻足多聊,耽搁对方吃饭。  所谓礼不下庶人,如今这么简单的道理都被知识分子洋奴给抹黑了。
24号机 发表于 2015-2-19 10:58
可能你以为几十年前的事情足以代表历史了。
马关条约签订时,李中堂见到伊藤博文,问曾食否?伊藤回答, ...
偶只是说下偶个人的经历。偶不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也木有去做哪怕小范围的调查,因此,偶只能说说偶个人的经历,更不可能由此推广进而得到一个神马普遍看法~
“来来来,吃一点”,这就是咱们老祖宗的范。

现在都丢了。

上面说了一个方面。但是中国人是恕以待人的,自己注意不在吃饭时到别人家里去,万一别人赶在这时候来了,一般也很能原谅对方,上门是客,看在这一点上就不计较对方无礼了。既来之则安之,我们一家正在吃饭,客人你也来吃吧,一起来。你看多好的中国人啊。。但是一般的客人不至于这么笨,多半不会真的上桌吃的,不然就真的是家里没吃的,赶着去蹭饭了,会被人瞧不起。这里面礼貌,规矩,潜规则一大堆,有家教的人都懂,无奈如今洋爹当道,洋奴盛行,竟然理解不了啦。
不代表别人。偶小时候,家在农村,安徽长江边上的某平原上。70年代初,虽然还有公社,但已经不吃食堂了。那 ...
你说的农村的情况我相当了解,主人好客之道就是这样的,不管懂不懂其中的含义,有点家教的都有数。 我小时候老人就教我不能在吃饭时到别人家里去,如果去了,就算主人叫我吃饭也不能吃。 所以主人问你有没有吃的时候,你真的说没吃,逼着主人请你上桌吃饭,是很招人嫌的。哪怕是到舅舅家,也不能常常这样。问你有没有吃,哪怕没吃也得说吃过了。你小时候经常去村里人家中蹭吃的,别人不嫌吗?你应该会推辞说这个不吃,那个不吃,真不用主人麻烦啊。是吧?
24号机 发表于 2015-2-19 11:52
你说的农村的情况我相当了解,主人好客之道就是这样的,不管懂不懂其中的含义,有点家教的都有数。 我小 ...
偶小时候,因为村庄里人都很熟,今天偶在村东头吃,明天村东头的小孩子跑偶家吃,扯平。只要不是很抠门,不平衡很严重,一个村里的,倒不是很计较。虽然父辈和爷爷辈的多次强调不要去外面吃,但是孩子们总觉得别人家的饭菜香,因而还是经常串门吃饭~

反倒是后来进了城,规矩严了起来,但也木有说绝对禁止。偶中学时代还是与同学们经常串门吃饭滴~

就像现在,偶们好朋友,同事,经常轮流做东,大家串门吃饭一样~
偶小时候,因为村庄里人都很熟,今天偶在村东头吃,明天村东头的小孩子跑偶家吃,扯平。只要不是很抠门, ...
是啊,熟人之间礼貌太多反而见外。能在你吃饭的时候过来的,除非是特殊情况,一般是很亲近的人才会这样
。我就是说你吃了吗这一句话是中国特色的问候,主要是礼貌,而不是因为没得吃。  鸿门宴的时候,樊哙闯进去,项羽问你吃了吗,然后给了一大块彘肩,显然也不是项羽看着樊哙家里没饭吃才给他吃。
就怕在厕所里碰到熟人,随口搞一句:吃了没?
吃坏了,拉稀
就怕在厕所里碰到熟人,随口搞一句:吃了没?
这种没意思的人就不要去说了吧。这种素质他能在社会上办事吗?
我在湖北乡下过了几个年,越发崇敬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了!
我在湖北乡下过了几个年,越发崇敬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了!
湖北乡下怎么说?
以前看一位历史学家的考证,
在夏商周的时代,大家见面反而是问:
遇到蛇没有?

因为蛇是不吉利的,呵呵
是这样吗?我听说是甲骨文有占卜,有无它,即有没有蛇,当时蛇很多,容易遇上吧。又别来无恙的恙字,即指虫咬的病。你是不是把两个混到一起了?
以后见面得问:测智商了吗?
小雷音寺 发表于 2015-2-19 18:54
以后见面得问:测智商了吗?
等广州、义乌的黑人占领全国,估计得改成,你测长度了吗?
这种没意思的人就不要去说了吧。这种素质他能在社会上办事吗?
这可跟素质无关,有的人不擅长交流的,一紧张,匆忙中搞一句出来可不一定
极品神油 发表于 2015-2-21 20:03
这可跟素质无关,有的人不擅长交流的,一紧张,匆忙中搞一句出来可不一定
那也有可能哦。
呵呵,狡辩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不代表别人,我小时候就是因为吃了上顿没下顿,才问吃了吗。
这个不排除是后来的现象,不是根儿

根儿在这: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reallancelot 发表于 2015-2-21 21:01
这个不排除是后来的现象,不是根儿

根儿在这:
朋友你国学底子很厚啊

每顿饭端上来的时候,文王一定要亲自察看饭菜的冷热;每顿饭撤下去的时候,文王一定要问吃了多少。同时交待掌厨的官员:“吃剩的饭菜不要再端上去。”听到对方回答“是”,文王才放心地离开。
       
         我也找到一个例子,朱元璋问犯人有没有吃饭!
        
都公譚纂卷上(一)
都穆
松江袁凱,字景文,洪武間為監察御史。時周王有罪,高皇帝欲誅之,懿文皇太子日夜號泣,上不能決。一日臨朝,召問諸御史,凱對曰:「陛下欲誅之,法之正;太子欲宥之者,心之慈。」上怒,以為持兩端,命系之獄,嘗使人往視曾食否?曰:「不食已三日矣。」上因引對,諭之曰:「汝言亦有理,但可在父子之間,使他事則不可也。」遂赦其罪。
其实不值一驳。按照那些人的解释,问“你好、你好吗?”的民族岂不是古代就没有健康的人?
kbfmmk 发表于 2015-2-18 10:52
可以说到毛爷爷他老人家建立新中国之前,中国上下五千年基本处于饥饿半饥饿的状态!!
能有口饭吃,在咱中 ...
  若说国人吃饱还是从老邓算起吧。毛爷爷倒是饿死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