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过:误入测绘学殿堂 把青春献给“资源三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02:09
张过:误入测绘学殿堂 把青春献给“资源三号”



来源:鲁伟 吴江龙 中国科学报 作者: 2015年02月09日 


[导读] 从2005年博士毕业,到2015年跟随老师李德仁院士一起问鼎国家科技大奖,张过科研生涯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都献给了“资源三号”卫星。



■本报记者 鲁伟 通讯员 吴江龙

从2005年博士毕业,到2015年跟随老师李德仁院士一起问鼎国家科技大奖,张过科研生涯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都献给了“资源三号”卫星。

求学时因看错专业而误入测绘学的殿堂,此后的科研生涯却屡获各种大奖。张过,这位自称为“土鳖”的“75后”教授,在武汉大学有着极高的人气。

“当时选专业是摄影测量,只看到了摄影,没看到测量。”近日,面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38岁的张过调侃道,“以为就是在飞机上玩航拍,后来才发现不是一码事儿。”

在科学界,成功和收获往往伴随着美丽的意外。虽然经历了选专业上的事与愿违,但是张过却用近乎完美的表现,攻克了国内首颗自主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诸多技术难题,并于2012年和2013年相继获得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5年1月,“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在由李德仁、刘经南和龚健雅三位院士领衔的15位核心成员中,张过是最年轻的团队成员。

宽松的氛围

“我是老爷子的第66位博士,所以还很顺吧。”张过打趣道。他口中的“老爷子”是被誉为中国测绘界泰斗级人物的李德仁。

而在李德仁眼里,恩师中科院院士王之卓才是真正的测绘泰斗,正是因为老先生开创性的奠基工作,才使得武汉大学测绘团队得以薪火相传,成为国际上本领域最具影响的团队之一。

“在科研领域,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差异,我认为并不大,那么,最终什么因素决定能不能出成果?”张过认为,环境因素起关键作用。在张过看来,在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三位院士领衔的团队里,年轻人可以做没有压力的创新,可以作没有束缚的研究。

“即使全年没有出成果,在年终考核时,该有的福利照发,甚至向年轻人倾斜。”如今身为博导的张过也把这个传统延续到了自己的学生身上,“让他们不为生计发愁才能安心研究。”

宽松的氛围还体现在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张过认为,当他的实验方法与老师李德仁的方法不一致时,李德仁并不会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拿结果说话”是大家奉行的裁决标准。

“他们总是尽力给我们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宽松的氛围。”张过认为,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只要全心投入做好该做的、想做的事情,成果自然就出来了。

“第一次”的艰辛

2005年,在李德仁的建议下,国家测绘局启动了国产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立项、论证和技术攻关。这一年,张过刚刚博士毕业,被委派跟随龚健雅负责“资源三号”的论证工作。

“这对于国家和我们团队来说都是第一次。”张过介绍说,以前都是买国外的数据,现在要造自己的卫星,指标怎么提都不知道。直到2008年,在龚健雅的带领下,经过了大量的仿真论证后,最终确定了卫星的主要载荷的技术指标。立项后,龚健雅牵头在嵩山建了国家第一个卫星几何检校场。

“硬件具备以后,剩下来的工作就是软件的开发和研制了。”张过告诉记者,从一个图像到一个地面坐标,中间涉及到一系列的转换过程,为此,他们建立了国内最高精度的图像几何模型,最终在与十几个团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2年1月9日,“资源三号”卫星成功发射,此后的20天里,张过和他的团队每一天的休息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以前都是仿真的结果,真实的数据下来了以后,需要进行分析对比,找问题和解决方案,不能有丝毫差错。”张过说。

事实证明,“资源三号”卫星不仅实现了我国1:5万测绘从依赖国外卫星到使用国产卫星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了国产卫星“看得清、看得准”的技术跨越,是我国测绘行业技术进步的划时代标志。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张过打开手机里的微信朋友圈,那是同行转发的关于“资源三号”升空三周年拍摄的部分高清美图,里面有心形的黄岩岛、如梦幻仙境的三峡库区、比天更蓝的台湾日月潭……

“这些都是通过我的软件处理,从一堆数据变成了漂亮的图片。”作为“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应用系统总师助理,张过显得自豪而又开心。

自得其乐

从2005年博士毕业,到2015年跟随老师李德仁一起问鼎国家科技大奖,张过科研生涯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都献给了“资源三号”卫星。

“下一步,我的重点会从光学卫星转移到InSAR卫星。”张过介绍说,InSAR卫星也叫干涉雷达卫星,美国和欧洲在干涉雷达技术上走在了前面,我们在大坝的变形监测和地面沉降的监测方面,只能使用国外的数据。

“国内发射了很多的卫星,没有一个能够干涉成图,现在我们不知道原因,首先想办法作论证,找原因。”张过表示,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把我国的InSAR卫星的水平提高到光学卫星现在的水平,“希望未来5到10年能够做到。”

“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你听过Skybox吗?”张过饶有兴趣地打开电脑,给记者播放了一段卫星拍摄的视频,画面里是一幅清晰的街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飞机从天空中飞过,高层建筑的影子随太阳变化……

“从遥感手段来说,这就属于动态遥感”。张过告诉记者,这是他感兴趣的事情,从静态遥感转向动态遥感,虽然暂时还说不上具体的应用,但是它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相当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未来应用会非常广泛。”

“测量是一个精细活,有朋友调侃说我们只会关注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张过笑着说,“刚入行时感觉不好玩,现在感觉在自己的专业里面自得其乐。”

“我们的数据可以在其他领域里面应用,我们研制的软件能被相关行业用起来,这才是关键。”张过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中国科学报》 (2015-02-06 第5版 人物)



http://www.wokeji.com/kjrw/kjzmr/201502/t20150209_965259.shtml张过:误入测绘学殿堂 把青春献给“资源三号”



来源:鲁伟 吴江龙 中国科学报 作者: 2015年02月09日 

[导读] 从2005年博士毕业,到2015年跟随老师李德仁院士一起问鼎国家科技大奖,张过科研生涯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都献给了“资源三号”卫星。


■本报记者 鲁伟 通讯员 吴江龙

从2005年博士毕业,到2015年跟随老师李德仁院士一起问鼎国家科技大奖,张过科研生涯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都献给了“资源三号”卫星。

求学时因看错专业而误入测绘学的殿堂,此后的科研生涯却屡获各种大奖。张过,这位自称为“土鳖”的“75后”教授,在武汉大学有着极高的人气。

“当时选专业是摄影测量,只看到了摄影,没看到测量。”近日,面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38岁的张过调侃道,“以为就是在飞机上玩航拍,后来才发现不是一码事儿。”

在科学界,成功和收获往往伴随着美丽的意外。虽然经历了选专业上的事与愿违,但是张过却用近乎完美的表现,攻克了国内首颗自主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诸多技术难题,并于2012年和2013年相继获得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5年1月,“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在由李德仁、刘经南和龚健雅三位院士领衔的15位核心成员中,张过是最年轻的团队成员。

宽松的氛围

“我是老爷子的第66位博士,所以还很顺吧。”张过打趣道。他口中的“老爷子”是被誉为中国测绘界泰斗级人物的李德仁。

而在李德仁眼里,恩师中科院院士王之卓才是真正的测绘泰斗,正是因为老先生开创性的奠基工作,才使得武汉大学测绘团队得以薪火相传,成为国际上本领域最具影响的团队之一。

“在科研领域,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差异,我认为并不大,那么,最终什么因素决定能不能出成果?”张过认为,环境因素起关键作用。在张过看来,在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三位院士领衔的团队里,年轻人可以做没有压力的创新,可以作没有束缚的研究。

“即使全年没有出成果,在年终考核时,该有的福利照发,甚至向年轻人倾斜。”如今身为博导的张过也把这个传统延续到了自己的学生身上,“让他们不为生计发愁才能安心研究。”

宽松的氛围还体现在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张过认为,当他的实验方法与老师李德仁的方法不一致时,李德仁并不会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拿结果说话”是大家奉行的裁决标准。

“他们总是尽力给我们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宽松的氛围。”张过认为,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只要全心投入做好该做的、想做的事情,成果自然就出来了。

“第一次”的艰辛

2005年,在李德仁的建议下,国家测绘局启动了国产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立项、论证和技术攻关。这一年,张过刚刚博士毕业,被委派跟随龚健雅负责“资源三号”的论证工作。

“这对于国家和我们团队来说都是第一次。”张过介绍说,以前都是买国外的数据,现在要造自己的卫星,指标怎么提都不知道。直到2008年,在龚健雅的带领下,经过了大量的仿真论证后,最终确定了卫星的主要载荷的技术指标。立项后,龚健雅牵头在嵩山建了国家第一个卫星几何检校场。

“硬件具备以后,剩下来的工作就是软件的开发和研制了。”张过告诉记者,从一个图像到一个地面坐标,中间涉及到一系列的转换过程,为此,他们建立了国内最高精度的图像几何模型,最终在与十几个团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2年1月9日,“资源三号”卫星成功发射,此后的20天里,张过和他的团队每一天的休息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以前都是仿真的结果,真实的数据下来了以后,需要进行分析对比,找问题和解决方案,不能有丝毫差错。”张过说。

事实证明,“资源三号”卫星不仅实现了我国1:5万测绘从依赖国外卫星到使用国产卫星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了国产卫星“看得清、看得准”的技术跨越,是我国测绘行业技术进步的划时代标志。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张过打开手机里的微信朋友圈,那是同行转发的关于“资源三号”升空三周年拍摄的部分高清美图,里面有心形的黄岩岛、如梦幻仙境的三峡库区、比天更蓝的台湾日月潭……

“这些都是通过我的软件处理,从一堆数据变成了漂亮的图片。”作为“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应用系统总师助理,张过显得自豪而又开心。

自得其乐

从2005年博士毕业,到2015年跟随老师李德仁一起问鼎国家科技大奖,张过科研生涯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都献给了“资源三号”卫星。

“下一步,我的重点会从光学卫星转移到InSAR卫星。”张过介绍说,InSAR卫星也叫干涉雷达卫星,美国和欧洲在干涉雷达技术上走在了前面,我们在大坝的变形监测和地面沉降的监测方面,只能使用国外的数据。

“国内发射了很多的卫星,没有一个能够干涉成图,现在我们不知道原因,首先想办法作论证,找原因。”张过表示,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把我国的InSAR卫星的水平提高到光学卫星现在的水平,“希望未来5到10年能够做到。”

“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你听过Skybox吗?”张过饶有兴趣地打开电脑,给记者播放了一段卫星拍摄的视频,画面里是一幅清晰的街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飞机从天空中飞过,高层建筑的影子随太阳变化……

“从遥感手段来说,这就属于动态遥感”。张过告诉记者,这是他感兴趣的事情,从静态遥感转向动态遥感,虽然暂时还说不上具体的应用,但是它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相当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未来应用会非常广泛。”

“测量是一个精细活,有朋友调侃说我们只会关注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张过笑着说,“刚入行时感觉不好玩,现在感觉在自己的专业里面自得其乐。”

“我们的数据可以在其他领域里面应用,我们研制的软件能被相关行业用起来,这才是关键。”张过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中国科学报》 (2015-02-06 第5版 人物)


http://www.wokeji.com/kjrw/kjzmr/201502/t20150209_9652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