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是外国卧草党拍到的F-22夜间紧急出动训练,所谓二元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8:07


就算F119不开加力,那红外特征也小不到哪里去吧,二元矩形矢量喷口可以抑制发动机喷口红外特征的能力表现在那里?所谓二元矢量喷口相对于毛子的全向矢量喷口的优点之一。。。。。


就算F119不开加力,那红外特征也小不到哪里去吧,二元矩形矢量喷口可以抑制发动机喷口红外特征的能力表现在那里?所谓二元矢量喷口相对于毛子的全向矢量喷口的优点之一。。。。。
F119的二元矢量方管,没有内遮挡功能,高温辐射与普通发动机相差无几。

真正的隐身手段,是给格斗弹咬尾时,喷液氮降低尾喷气的温度,好象总共能喷个十秒左右吧。
当然,由于红外成像技术进步迅猛,即使航发实现内遮挡,其红外隐身的效果,在红外成像新技术面前也是很有限的。
dddd-dh2016 发表于 2015-1-20 20:12
F119的二元矢量方管,没有内遮挡功能,高温辐射与普通发动机相差无几。

真正的隐身手段,是给格斗弹咬尾 ...
这是头回听说,有出处吗?
youjiali 发表于 2015-1-20 20:20
这是头回听说,有出处吗?
他喝高了,相信他你就输了
有没有较低红外特征的效果,你得有比较才行。。。就现在的人类技术而言,降低红外特征只能尽可能,不可能像降低雷达特征那样明显,所以现在红外探测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雷达探测了
youjiali 发表于 2015-1-20 20:20
这是头回听说,有出处吗?
自己去查美国的相关专利。

具体的安装位置在F22的后机背,娘娘的肥厚,是有原因的。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5-1-20 20:28
有没有较低红外特征的效果,你得有比较才行。。。就现在的人类技术而言,降低红外特征只能尽可能,不可能像 ...
难得你也会有理性的共识,这次要表扬!
avaion 发表于 2015-1-20 20:23
他喝高了,相信他你就输了
恩,看来杨伟也喝高了。。。出自《美国第四代战斗机F22猛禽》,主编杨伟。。。

221807swsdizowd4nvj4ds.jpg
按液氮能喷十秒来算,那套装置至少有大好几百公斤啊,个头也大。

为了这个空前绝后的玩意,代价不小。
液氮不能玩,不好玩,傻傻才去玩。

俺们现在玩内遮挡。。。。。。
dddd-dh2016 发表于 2015-1-20 20:34
液氮不能玩,不好玩,傻傻才去玩。

俺们现在玩内遮挡。。。。。。
真滴吗?不要欺骗我,我的文凭不高!
他喝高了,相信他你就输了
这是真的。。。来自: Android客户端

cqsims 发表于 2015-1-20 20:39
真滴吗?不要欺骗我,我的文凭不高!


俺是诚实的银。

客官要全向矢量,还是要二维偏转?
cqsims 发表于 2015-1-20 20:39
真滴吗?不要欺骗我,我的文凭不高!


俺是诚实的银。

客官要全向矢量,还是要二维偏转?
dddd-dh2016 发表于 2015-1-20 20:34
液氮不能玩,不好玩,傻傻才去玩。

俺们现在玩内遮挡。。。。。。
遮挡了不影响推力吗?
降温应该是首选
M1A1AIM 发表于 2015-1-20 20:48
遮挡了不影响推力吗?
和美式的大二元喷管相比,这个损失要小一些,而体积和重量要小一个量级。
bjkk 发表于 2015-1-20 20:48
降温应该是首选
国内做过模拟试验,F119的那个液氮,不要说能喷10秒,即使能喷10分钟,对新式红外成像头的识别算法亦无法产生丝毫不利影响。

这个液氮,日后恐怕会是航发界的经典笑话。
这是各国业内公认的事实吧。
呐,中航工业某教科类书籍中给的,粗略参考下吧。
avaion 发表于 2015-1-20 20:23
他喝高了,相信他你就输了
貌似是 某本书上的 ~~
如果没有内遮挡,要实质性降低尾喷气的高温辐射,基本无可能。

即使能喷十分钟的液氮,对于现在灵敏度和识别算法迅猛提高的红外成像头而言毫无作用,成像依然清晰。
S弯喷管有一定的遮挡作用,但太大太重,不适用于空优机。

ADVENT的那个S弯喷管,是配给轰炸机用的。
这个看起来倒挺能“唬”人的
我读书少,看着头晕
那两张图怎么还是说明书的附图,难得早就批量了?
ybh555 发表于 2015-1-20 21:02
我读书少,看着头晕
那两张图怎么还是说明书的附图,难得早就批量了?
还在试飞,

还要等一等。
不列颠的明天 发表于 2015-1-20 21:01
这个看起来倒挺能“唬”人的


如果没有内遮挡,二元方管要尽量做大,全力压扁,最好压成象鸭掌一样的形状。

国内有些同志喜欢这个。
到底液氮有木有用?求大神解毒
散热上的细节处理还是很必要的,锦上添花。毛子和TG会努力模仿吗?
张起灵 发表于 2015-1-20 21:14
到底液氮有木有用?求大神解毒
对非成像的老式红外制导头有很好的效果。

但现在新弹都是红外成像头,液氮不但无法影响成像,人家还能清晰判断比较精确的温差。


又是目测党。二元推力矢量喷管能不能降低降低红外特征网上论文一大堆,早有公论。二元喷管其可促进尾焰同自由流动的外部空气快速混合,使喷口后尾焰芯子长度缩短,降低辐射强度。采用矢量推力二元喷管加大了尾喷管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为喷管的散热和燃气流的混合提供便利,增加了高温排气与周围冷空气之间的能量和质量交换,大大降低了喷管和尾焰的温度,提高了飞机红外隐身能力。试验表明,采用宽高比为7的二元矩形喷管与同样出口面积的圆形喷管相比,尾焰的红外辐射强度降低了61%。具有同样的出口面积,宽高比越大,红外抑制效果越好,一般降幅可达30%~80%。该技术已在美军的B-2,F-117,F-22等隐身飞机上成功采用。
11.png
上图为发动机喷口总温随转速变化表,AR=2.25为二元喷管。

又是目测党。二元推力矢量喷管能不能降低降低红外特征网上论文一大堆,早有公论。二元喷管其可促进尾焰同自由流动的外部空气快速混合,使喷口后尾焰芯子长度缩短,降低辐射强度。采用矢量推力二元喷管加大了尾喷管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为喷管的散热和燃气流的混合提供便利,增加了高温排气与周围冷空气之间的能量和质量交换,大大降低了喷管和尾焰的温度,提高了飞机红外隐身能力。试验表明,采用宽高比为7的二元矩形喷管与同样出口面积的圆形喷管相比,尾焰的红外辐射强度降低了61%。具有同样的出口面积,宽高比越大,红外抑制效果越好,一般降幅可达30%~80%。该技术已在美军的B-2,F-117,F-22等隐身飞机上成功采用。
11.png
上图为发动机喷口总温随转速变化表,AR=2.25为二元喷管。


如果没有内遮挡,二元方管要尽量做大,全力压扁,最好压成象鸭掌一样的形状。

F117就是扁平扁平的。


引擎喷管方面嘛,中航工业专家桑建华所书《飞行器隐身技术》中有这么一段话:
常规飞机尾喷管是轴对称圆形,不利于红外辐射强度的降低。有利于红外辐射强度降低的喷管出口形势包括:二维喷管、异形喷管、单边膨胀和锯齿形喷管等
其中二维喷管包括矩形喷管和椭圆形喷管。二维喷管有几个明显的优点:
1.有利于排气系统与后机身进行一体化设计
2.喷管内部圆转矩过渡段中流动的强三维效应强化了涡扇发动机内、外气流的掺混,降低了喷管最高温度
3.与面积相同的轴对称喷管相比,矩形喷管增加了周长,增大了喷管与外流的接触面积,加强了喷流与外部气流的掺混
4.矩形喷管可在某些方向上对内部高温部件形成遮挡,从而降低部件辐射
5.二次流强化了喷流与外流的掺混,缩短了喷流的高温区
二维喷管的红外抑制效果随宽高比的增加而增加。一般而言,强调飞行性能的飞行器采用小宽高比二维喷管(F22),强调隐身性能的飞行器(F117A)采用大宽高比二维喷管。此外,像B2、X45、“神经元”和“捕食者”等隐身机,采取了扁平的非矩形喷管或近似菱形的轴对称喷管,其隐身原理与二维喷管相同。
单边膨胀喷管也是一种非对称喷管,主要表现为喷管出口为斜切形,它常常与喷管背负式安装相结合,易于实现与后机身的融合,利用后机身下遮挡板对发动机喷口及热喷流进行遮挡并且利用引射强化空气与喷流掺混等作用,以降低飞行器在重要方位的红外辐射强度。但应用该技术会使发动机推力损失较大。目前该技术的应用者主要有RQ4“全球鹰”;
锯齿喷管可以强化空气与热喷流掺混,降低热喷流高温区长度和红外辐射。通常在轴对称喷管应用周期性小的小锯齿,如F35;而单边膨胀二维喷管则常应用大锯齿形式,易于实现与后机身的一体化设计。

说了一些很基本的东西。

引擎喷管方面嘛,中航工业专家桑建华所书《飞行器隐身技术》中有这么一段话:
常规飞机尾喷管是轴对称圆形,不利于红外辐射强度的降低。有利于红外辐射强度降低的喷管出口形势包括:二维喷管、异形喷管、单边膨胀和锯齿形喷管等
其中二维喷管包括矩形喷管和椭圆形喷管。二维喷管有几个明显的优点:
1.有利于排气系统与后机身进行一体化设计
2.喷管内部圆转矩过渡段中流动的强三维效应强化了涡扇发动机内、外气流的掺混,降低了喷管最高温度
3.与面积相同的轴对称喷管相比,矩形喷管增加了周长,增大了喷管与外流的接触面积,加强了喷流与外部气流的掺混
4.矩形喷管可在某些方向上对内部高温部件形成遮挡,从而降低部件辐射
5.二次流强化了喷流与外流的掺混,缩短了喷流的高温区
二维喷管的红外抑制效果随宽高比的增加而增加。一般而言,强调飞行性能的飞行器采用小宽高比二维喷管(F22),强调隐身性能的飞行器(F117A)采用大宽高比二维喷管。此外,像B2、X45、“神经元”和“捕食者”等隐身机,采取了扁平的非矩形喷管或近似菱形的轴对称喷管,其隐身原理与二维喷管相同。
单边膨胀喷管也是一种非对称喷管,主要表现为喷管出口为斜切形,它常常与喷管背负式安装相结合,易于实现与后机身的融合,利用后机身下遮挡板对发动机喷口及热喷流进行遮挡并且利用引射强化空气与喷流掺混等作用,以降低飞行器在重要方位的红外辐射强度。但应用该技术会使发动机推力损失较大。目前该技术的应用者主要有RQ4“全球鹰”;
锯齿喷管可以强化空气与热喷流掺混,降低热喷流高温区长度和红外辐射。通常在轴对称喷管应用周期性小的小锯齿,如F35;而单边膨胀二维喷管则常应用大锯齿形式,易于实现与后机身的一体化设计。

说了一些很基本的东西。
dddd-dh2016 发表于 2015-1-20 20:13
当然,由于红外成像技术进步迅猛,即使航发实现内遮挡,其红外隐身的效果,在红外成像新技术面前也是很有限 ...
你可能理解错了意思, 喷口内的红外特征肯定是不可能遮掩的。

主要效果是可以观察到喷口的角度减小,喷出的气流有冷却气体混入降温
dddd-dh2016 发表于 2015-1-20 21:04
还在试飞,

还要等一等。
可以大概说说,还有多久吗?
dengcalvin 发表于 2015-1-20 21:30
你可能理解错了意思, 喷口内的红外特征肯定是不可能遮掩的。

主要效果是可以观察到喷口的角度减小, ...
瞪大眼睛,看看俺发的两张内遮挡菊花的素描。

从设想到实践,目前只有咱们有。
ybh555 发表于 2015-1-20 21:37
可以大概说说,还有多久吗?
这个不完全是技术问题,现在不好回答。

本来矢量改型的试飞可以更早几年,但。。。。。。与技术无关。

四代大推要飞多久,现在也没法说,各种可能都会有可能。
不列颠的明天 发表于 2015-1-20 21:27
引擎喷管方面嘛,中航工业专家桑建华所书《飞行器隐身技术》中有这么一段话:
常规飞机尾喷管是轴对称圆形 ...
从发动机的角度来看,早几年以前的一些看法,现在可以更新了。

至于更早的不少看法,俺基本无视。
俄国克里莫夫搞矢量喷管,试车台没搞两下,强行装机试飞,真正是不要命。

从技术角度,那玩意太粗糙了。 但从项目的角度,试飞员和研发团队是真英雄,那些头头是真好汉。

我国没这样的胆,不然现在已经列装了,浪费的时间得以年来算。
不列颠的明天 发表于 2015-1-20 20:53
这是各国业内公认的事实吧。
呐,中航工业某教科类书籍中给的,粗略参考下吧。
有没有画个对喷口材料强度要求的折线呢?恐怕是一路几何倍数增长吧。。
这个帖子还是有一些内容的  比口水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