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华尔街事件研究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4:05:46
瑞士央行掀起瑞郎风暴 外汇经纪公司皆受重创
2015年01月18日 14:22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 ... /142221324571.shtml

  瑞士央行周四(1月15日)取消已实施逾三年的瑞郎兑欧元汇率上限,市场大受震动。在瑞士央行发表声明后的几分钟内,市场极度动荡,瑞郎兑欧元迅速突破平价水准。此后金融市场可谓火山喷发。欧元/瑞郎首当其冲自1.20上方呈“瀑布式”暴跌,至1月16日亚市盘初已经下跌2400基点至0.96附近;欧元/美元亦应声一举跌破1.16关口,美元指数则一度大涨上穿93关口,并刷新近12年来高位。与此同时,欧洲股市全面下挫,现货黄金也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扬10美元。

  此次瑞士央行的决定对各家经纪商影响巨大。美国一家主要外汇经纪公司表示自己已经资不抵债,另有一家全球外汇交易公司倒闭。

  周五,日本、香港、新加坡和新西兰的监管部门向经纪公司了解情况。在日本,业内消息人士称日本众多小型外汇交易公司遭受巨额损失,财务省随后检查了交易公司的情况。

  经纪公司之所以遭受损失,是因为流动性枯竭,由债务驱动的外汇市场上的波动大幅加剧,使经纪公司无法在损失激增之际执行交易。很多经纪公司提供100:1的杠杆率,意味着1%的损失就可以客户的资产全部赔光。

  周四,瑞士央行取消欧元兑瑞郎汇率下限后,瑞郎兑欧元在短短几分钟内大涨30%。瑞士央行出乎市场意料的举动令瑞郎大幅走高,使做空瑞郎的交易员蒙受巨额损失。

  亚洲和美国最大的零售外汇经纪公司FXCM Inc.在公告中称,由于欧元兑瑞士法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波动,相关损失使得公司股东权益约为负2.25亿美元,公司目前正在努力增加资本。

  FXCM周五在香港正常运营,员工正努力清理交易头寸、回答客户有关交易损失的问题。

  该公司在公告中称,由于股东权益为负,公司可能未达到监管部门的一些资本要求,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探讨可行办法令资本恢复到周四事件发生前的水平,并正与监管部门商讨此事。FXCM的市值约为7.013亿美元。该股在美国交易时段下跌15%,盘后交易再跌12%。

  新西兰外汇交易公司Global Brokers NZ Ltd.宣布将关闭,因该公司已无法达到监管部门规定的100万新西兰元(合78.25万美元)的最低资本要求。该公司与外汇交易网站Cashback Forex、Forex Razor和Excel Markets相关联,似乎由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实体所拥有。

  该公司在公告中称,瑞士央行的这一决定导致外汇市场出现了罕见的波动及流动性不足。该公司称,瑞士央行宣布决定几小时后,公司的主要及后备流动性供应商均出现无法响应或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Global Brokers说,因为流动性的问题,有些交易无法退出,而此类交易遇到的亏损就是流动性提供方直接的亏损,而该公司没有能力赔偿相关损失。

  新西兰金融市场管理局(Financial Market's Authority)发言人帕克(Andrew Park)说,他们正寻求从Global Brokers得到最新信息,而且将寻求获得客户资金已经受到保护并且已经分离的保证。该公司已经在一份声明中提到上述说法。

  香港金融管理局表示,该局正跟进银行的在线银行服务活动。一名知情人士称,新加坡的监管机构也在瑞士央行宣布决定后与银行和外汇经纪机构取得联系。

  交易损失发生在瑞士央行宣布决定之后的几分钟内。因为主要货币在短时间内的波动幅度通常不会超过1%或2%,投资者因此会大举借入来加大押注。交易者可以凭借5万美元甚至更少的保证金进行价值100万美元甚至更高的押注。Excel Markets称其杠杆率可达400倍。但这种押注的不利之处是,即使发生很小的变动,也可能导致全部输光。

  为防止损失超出可控范围,投资者和交易公司经常会在汇率大幅波动时设置自动卖出指令。但瑞士法郎此次的急剧上涨如此迅速,以至于大家同时试图平仓。市场流动性不复存在,使得交易无法执行,从而导致损失急剧增加。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驻新加坡的亚洲外汇及利率策略主管Mirza Baig称,由于市场瞬时波动,经纪公司根本不可能覆盖这些头寸。在谈到汇率跌破某一水平就会触发的止损指令时,他说,市场在止损水平没有流动性。

  随着瑞士央行宣布相关决定,欧元几乎立即从1.2009瑞士法郎下跌,投资者几乎没有任何在其间进行交易的机会。
自此之后,欧元先后触及0.9750和0.85瑞郎,随后有所反弹。

  至少有一家大型的外汇交易银行曾暂停发布欧元兑瑞士法郎报价。这意味着任何人如果赌定欧元上涨,并在1.20瑞郎或附近设置了卖出指令作为保险措施,都会被套住。这也意味着即便有零售经纪商的系统表面上仍显示可以在这些递增的价位上买卖,但实际上也无法执行交易。


  总部位于丹麦的盛宝银行(Saxo Bank A/S)向散户提供一些金融产品的交易,该公司周四在客户报告中称,所有已经被执行的档位均将再次触及,并将被修订和改正至更为准确的水平,这可能会带来比最初档位更糟糕的执行汇率水平。

  总部位于伦敦的券商IG Group Holdings PLC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散户投资者,该公司周四也称,在瑞士法郎出现突然和极端的走势后,该公司的亏损多达3000万英镑(约合4570万美元)。

  散户、对冲基金和银行电子交易平台360T亚太首席运营官萨拉蒙(Jamie Salamon)称,该公司遇到了创纪录的成交量,从交易规模来看多为散户实施的交易。

  许多人利用通常很稳定的瑞士法郎进行套利交易。套利交易指投资者从低利率国家借入货币,并将它兑换称高利率国家的货币,从而赚取利差。在这种类型(通常杠杆率都很高)的交易中,投资者实际上是在看跌瑞郎。

  法国巴黎银行的Baig称,理论上来说,一种货币的现金头寸会导致投资者遭受无限损失。

  澳大利亚外汇经纪公司OANDA也因市场“流动性消失”而蒙受了损失。该公司称,已经豁免了所有的客户负账户余额,这是由交易员未能及时平仓导致的。

  投资者周五纷纷买入安全资产日本国债,同时抛售股票、大宗商品和其他货币。日经指数跌1.4%,欧元兑日圆跌至三个月低点134.70日圆,但随后有所回升。

  澳大利亚外汇交易公司Go Markets外汇分析师Tom Williams称,瑞士央行的决定令外汇市场感到吃惊,该决定可能还会产生进一步影响。瑞士法郎的流动性不足说明该货币兑其他货币的实际汇率水平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相关交易有可能发生变动,导致一些外汇经纪公司面临风险。

  Williams称,围绕实际成交的汇率水平存在很多问题,这也许是下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但现在人们正试着收拾残局。


瑞士央行掀起瑞郎风暴 外汇经纪公司皆受重创
2015年01月18日 14:22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 ... /142221324571.shtml

  瑞士央行周四(1月15日)取消已实施逾三年的瑞郎兑欧元汇率上限,市场大受震动。在瑞士央行发表声明后的几分钟内,市场极度动荡,瑞郎兑欧元迅速突破平价水准。此后金融市场可谓火山喷发。欧元/瑞郎首当其冲自1.20上方呈“瀑布式”暴跌,至1月16日亚市盘初已经下跌2400基点至0.96附近;欧元/美元亦应声一举跌破1.16关口,美元指数则一度大涨上穿93关口,并刷新近12年来高位。与此同时,欧洲股市全面下挫,现货黄金也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扬10美元。

  此次瑞士央行的决定对各家经纪商影响巨大。美国一家主要外汇经纪公司表示自己已经资不抵债,另有一家全球外汇交易公司倒闭。

  周五,日本、香港、新加坡和新西兰的监管部门向经纪公司了解情况。在日本,业内消息人士称日本众多小型外汇交易公司遭受巨额损失,财务省随后检查了交易公司的情况。

  经纪公司之所以遭受损失,是因为流动性枯竭,由债务驱动的外汇市场上的波动大幅加剧,使经纪公司无法在损失激增之际执行交易。很多经纪公司提供100:1的杠杆率,意味着1%的损失就可以客户的资产全部赔光。

  周四,瑞士央行取消欧元兑瑞郎汇率下限后,瑞郎兑欧元在短短几分钟内大涨30%。瑞士央行出乎市场意料的举动令瑞郎大幅走高,使做空瑞郎的交易员蒙受巨额损失。

  亚洲和美国最大的零售外汇经纪公司FXCM Inc.在公告中称,由于欧元兑瑞士法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波动,相关损失使得公司股东权益约为负2.25亿美元,公司目前正在努力增加资本。

  FXCM周五在香港正常运营,员工正努力清理交易头寸、回答客户有关交易损失的问题。

  该公司在公告中称,由于股东权益为负,公司可能未达到监管部门的一些资本要求,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探讨可行办法令资本恢复到周四事件发生前的水平,并正与监管部门商讨此事。FXCM的市值约为7.013亿美元。该股在美国交易时段下跌15%,盘后交易再跌12%。

  新西兰外汇交易公司Global Brokers NZ Ltd.宣布将关闭,因该公司已无法达到监管部门规定的100万新西兰元(合78.25万美元)的最低资本要求。该公司与外汇交易网站Cashback Forex、Forex Razor和Excel Markets相关联,似乎由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实体所拥有。

  该公司在公告中称,瑞士央行的这一决定导致外汇市场出现了罕见的波动及流动性不足。该公司称,瑞士央行宣布决定几小时后,公司的主要及后备流动性供应商均出现无法响应或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Global Brokers说,因为流动性的问题,有些交易无法退出,而此类交易遇到的亏损就是流动性提供方直接的亏损,而该公司没有能力赔偿相关损失。

  新西兰金融市场管理局(Financial Market's Authority)发言人帕克(Andrew Park)说,他们正寻求从Global Brokers得到最新信息,而且将寻求获得客户资金已经受到保护并且已经分离的保证。该公司已经在一份声明中提到上述说法。

  香港金融管理局表示,该局正跟进银行的在线银行服务活动。一名知情人士称,新加坡的监管机构也在瑞士央行宣布决定后与银行和外汇经纪机构取得联系。

  交易损失发生在瑞士央行宣布决定之后的几分钟内。因为主要货币在短时间内的波动幅度通常不会超过1%或2%,投资者因此会大举借入来加大押注。交易者可以凭借5万美元甚至更少的保证金进行价值100万美元甚至更高的押注。Excel Markets称其杠杆率可达400倍。但这种押注的不利之处是,即使发生很小的变动,也可能导致全部输光。

  为防止损失超出可控范围,投资者和交易公司经常会在汇率大幅波动时设置自动卖出指令。但瑞士法郎此次的急剧上涨如此迅速,以至于大家同时试图平仓。市场流动性不复存在,使得交易无法执行,从而导致损失急剧增加。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驻新加坡的亚洲外汇及利率策略主管Mirza Baig称,由于市场瞬时波动,经纪公司根本不可能覆盖这些头寸。在谈到汇率跌破某一水平就会触发的止损指令时,他说,市场在止损水平没有流动性。

  随着瑞士央行宣布相关决定,欧元几乎立即从1.2009瑞士法郎下跌,投资者几乎没有任何在其间进行交易的机会。
自此之后,欧元先后触及0.9750和0.85瑞郎,随后有所反弹。

  至少有一家大型的外汇交易银行曾暂停发布欧元兑瑞士法郎报价。这意味着任何人如果赌定欧元上涨,并在1.20瑞郎或附近设置了卖出指令作为保险措施,都会被套住。这也意味着即便有零售经纪商的系统表面上仍显示可以在这些递增的价位上买卖,但实际上也无法执行交易。


  总部位于丹麦的盛宝银行(Saxo Bank A/S)向散户提供一些金融产品的交易,该公司周四在客户报告中称,所有已经被执行的档位均将再次触及,并将被修订和改正至更为准确的水平,这可能会带来比最初档位更糟糕的执行汇率水平。

  总部位于伦敦的券商IG Group Holdings PLC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散户投资者,该公司周四也称,在瑞士法郎出现突然和极端的走势后,该公司的亏损多达3000万英镑(约合4570万美元)。

  散户、对冲基金和银行电子交易平台360T亚太首席运营官萨拉蒙(Jamie Salamon)称,该公司遇到了创纪录的成交量,从交易规模来看多为散户实施的交易。

  许多人利用通常很稳定的瑞士法郎进行套利交易。套利交易指投资者从低利率国家借入货币,并将它兑换称高利率国家的货币,从而赚取利差。在这种类型(通常杠杆率都很高)的交易中,投资者实际上是在看跌瑞郎。

  法国巴黎银行的Baig称,理论上来说,一种货币的现金头寸会导致投资者遭受无限损失。

  澳大利亚外汇经纪公司OANDA也因市场“流动性消失”而蒙受了损失。该公司称,已经豁免了所有的客户负账户余额,这是由交易员未能及时平仓导致的。

  投资者周五纷纷买入安全资产日本国债,同时抛售股票、大宗商品和其他货币。日经指数跌1.4%,欧元兑日圆跌至三个月低点134.70日圆,但随后有所回升。

  澳大利亚外汇交易公司Go Markets外汇分析师Tom Williams称,瑞士央行的决定令外汇市场感到吃惊,该决定可能还会产生进一步影响。瑞士法郎的流动性不足说明该货币兑其他货币的实际汇率水平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相关交易有可能发生变动,导致一些外汇经纪公司面临风险。

  Williams称,围绕实际成交的汇率水平存在很多问题,这也许是下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但现在人们正试着收拾残局。




美高频交易神话:1238天只亏1天 中国无法复制

2014年03月12日 01:41  第一财经日报  周绾绾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312/11865990_0.shtml

  [ 比起“基本面”,该类机构更关注“抢跑道”,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抢先下单,从每一个市场单中刮取几美分,因此在4年的时间里可能要进行数十上百亿次交易 ]

  3月11日凌晨消息,高频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已于周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初步的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申请文件中称,在过去的总共1238个交易日里只有1天出现亏损。

  比起国内券商谈高频交易色变的谨慎与惶恐,海外的高频交易神话却屡创佳绩。而高频交易的神话究竟是“利器”还是“杀器”,市场各方依旧贬褒不一。

  高频交易“神话”

  高频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周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初步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申请文件显示,该公司2013年营收约为6.65亿美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1.82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从2009年初到2013年底,该公司仅有一个交易日出现了亏损。该机构在文件中称:“由于我们实时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技术,我们在总共1238个交易日里只有1天出现亏损。”

  华尔街各大银行旗下交易业务部门在2013年中表现不一,高盛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出现交易亏损的交易日数量分别为27天、10天和33天;调整交易日亏损计算方法后,摩根大通2013年中出现交易亏损的交易日数量为83个,但如果根据原来的方法,则全年无亏损记录。

  惊为天人的交易记录难道真是因为有人找到了交易的“圣杯”?Virtu的披露文件显示,比起“基本面”,该类机构更关注“抢跑道”,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抢先下单,从每一个市场单中刮取几美分,因此在4年的时间里可能要进行数十上百亿次交易。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完全有可能性。”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光大证券原董事总经理杨剑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因为国外的投行都是风险中心的交易,只要没有重大的运营风险,出现亏损的情况较少。”

  然而宋鸿兵则在其所著的《货币战争》中,把高频交易形容为一直盘旋在市场上空的一只黑色秃鹫,在市场稳定时,它盘剥全体股民,效果相当于变相征税;而在市场需要流动性时,它又迅速消失,导致市场的激烈动荡。“2013年交易所的处理速度已达到令人晕眩的每秒200万个报价,高频交易占全部市场报价的90%~95%!制造海量报价“噪音”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成交,而是延缓交易所数据处理的速度,挤占普通股民的信道,推迟市场获得真实交易信息的时间,这相当于互联网的‘阻塞攻击’。”他在书中写道。

  华安基金系统化投资部总监董梁称,高频交易属于算法交易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信息时代的产物。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代替交易员下单,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市场流动性的统计分布特征,结合实时市况和成交情况,动态调整下单策略,以达到投资者预期的成交效果。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一些策略变得越来越具掠夺性,可以说他们的利润的相当一部分是以其他投资者交易成本的上升为代价的。

  高频交易引入中国或水土不服

  高频交易在美国的股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对市场交易机会的捕捉则精确至毫秒级,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2014年2月20日美国时间下午4点,上市公司Acacia Research Corp发布了低于预期的财报。美国股市官方的收盘时间是下午4点整,但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两个系统中的一个以及纳斯达克交易所需要额外的时间来执行收盘的指令所需的时间大概是1~2秒。该公司的股价在127毫秒内出现了一连串的可疑交易,美国当地时间的15:59分58秒的成交价格为15.36美元,16:00分01秒的成交价格为14.90,且最后1毫秒放量成交15177股。

  这一两秒的时间差给高频交易公司创造了完美的机会。此前商业资讯供应商Business Wire可以让付费用户提早一秒得到公司的新闻,这一秒的时间优势看上去做不了什么,但对于以毫秒来计算时间的高频交易程式来说,则可以像“秃鹫”般迅速扑向猎物,上演一场“突袭美股收盘市场”的大戏。

  2013年4月23日,美国东部时间13点07分:黑客使用美联社账号发布消息称,白宫受到两次爆炸袭击,而总统奥巴马受伤,此消息导致道指3分钟之内大跌超过150点之后再涨120点。一位华尔街前交易员称:“市场在3分钟之内大跌后迅速大涨主要是高频交易的系统自动下单并自动纠错所致,普通的人脑完全不可能在短时间迅速搜集信息、判断并做出交易。”

  不过高频交易在引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遭遇更多的则是“水土不服”。2013年8月份光大乌龙指事件后,则让很多市场人士对“高频交易”谈虎色变。

  光大事件乌龙指事件后国内各家券商和基金公司都对算法交易和量化投资系统进行了自检,高频交易策略尤其是关注的重点。董梁称,在信息化、自动化的大趋势下,此类“黑天鹅”事件的出现是难以完全消除的,但是通过缜密的系统设计、严格的风控、完善的流程,是可以使其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的。

  杨剑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高频交易在国外虽然已普及,并成为国际投行交易“利器”,但引入国内尚需时日。第一,T+0交易制度未推出,高频交易买入后无法及时卖出。第二,国内证券交易系统的交易数据记录“连续”,高频交易对交易数据的要求非常苛刻,需要精确至毫秒,而中金所目前的交易记录数据披露不能达到国外对高频交易的要求。第三,中国的交易所和监管机构除监管外,更多的会兼顾散户的利益诉求,高频交易本身对散户而言是不公平的竞争。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复旦大学联合课题组发布的《高频交易及其在中国应用市场研究》中提出对于高频交易的监管,要在保留高频交易现有优点的基础上降低风险。美国的监管体系中有熔断机制、取消错单、无成交意向报价、综合审计跟踪系统、大额交易报告系统等各种监管机制。我国要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高频交易存在T+1交易制度、缺乏做市商制度、交易成本高、批量挂单撤单不合法等成本、制度和法规的制约。



美高频交易神话:1238天只亏1天 中国无法复制

2014年03月12日 01:41  第一财经日报  周绾绾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312/11865990_0.shtml

  [ 比起“基本面”,该类机构更关注“抢跑道”,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抢先下单,从每一个市场单中刮取几美分,因此在4年的时间里可能要进行数十上百亿次交易 ]

  3月11日凌晨消息,高频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已于周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初步的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申请文件中称,在过去的总共1238个交易日里只有1天出现亏损。

  比起国内券商谈高频交易色变的谨慎与惶恐,海外的高频交易神话却屡创佳绩。而高频交易的神话究竟是“利器”还是“杀器”,市场各方依旧贬褒不一。

  高频交易“神话”

  高频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周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初步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申请文件显示,该公司2013年营收约为6.65亿美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1.82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从2009年初到2013年底,该公司仅有一个交易日出现了亏损。该机构在文件中称:“由于我们实时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技术,我们在总共1238个交易日里只有1天出现亏损。”

  华尔街各大银行旗下交易业务部门在2013年中表现不一,高盛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出现交易亏损的交易日数量分别为27天、10天和33天;调整交易日亏损计算方法后,摩根大通2013年中出现交易亏损的交易日数量为83个,但如果根据原来的方法,则全年无亏损记录。

  惊为天人的交易记录难道真是因为有人找到了交易的“圣杯”?Virtu的披露文件显示,比起“基本面”,该类机构更关注“抢跑道”,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抢先下单,从每一个市场单中刮取几美分,因此在4年的时间里可能要进行数十上百亿次交易。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完全有可能性。”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光大证券原董事总经理杨剑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因为国外的投行都是风险中心的交易,只要没有重大的运营风险,出现亏损的情况较少。”

  然而宋鸿兵则在其所著的《货币战争》中,把高频交易形容为一直盘旋在市场上空的一只黑色秃鹫,在市场稳定时,它盘剥全体股民,效果相当于变相征税;而在市场需要流动性时,它又迅速消失,导致市场的激烈动荡。“2013年交易所的处理速度已达到令人晕眩的每秒200万个报价,高频交易占全部市场报价的90%~95%!制造海量报价“噪音”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成交,而是延缓交易所数据处理的速度,挤占普通股民的信道,推迟市场获得真实交易信息的时间,这相当于互联网的‘阻塞攻击’。”他在书中写道。

  华安基金系统化投资部总监董梁称,高频交易属于算法交易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信息时代的产物。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代替交易员下单,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市场流动性的统计分布特征,结合实时市况和成交情况,动态调整下单策略,以达到投资者预期的成交效果。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一些策略变得越来越具掠夺性,可以说他们的利润的相当一部分是以其他投资者交易成本的上升为代价的。

  高频交易引入中国或水土不服

  高频交易在美国的股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对市场交易机会的捕捉则精确至毫秒级,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2014年2月20日美国时间下午4点,上市公司Acacia Research Corp发布了低于预期的财报。美国股市官方的收盘时间是下午4点整,但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两个系统中的一个以及纳斯达克交易所需要额外的时间来执行收盘的指令所需的时间大概是1~2秒。该公司的股价在127毫秒内出现了一连串的可疑交易,美国当地时间的15:59分58秒的成交价格为15.36美元,16:00分01秒的成交价格为14.90,且最后1毫秒放量成交15177股。

  这一两秒的时间差给高频交易公司创造了完美的机会。此前商业资讯供应商Business Wire可以让付费用户提早一秒得到公司的新闻,这一秒的时间优势看上去做不了什么,但对于以毫秒来计算时间的高频交易程式来说,则可以像“秃鹫”般迅速扑向猎物,上演一场“突袭美股收盘市场”的大戏。

  2013年4月23日,美国东部时间13点07分:黑客使用美联社账号发布消息称,白宫受到两次爆炸袭击,而总统奥巴马受伤,此消息导致道指3分钟之内大跌超过150点之后再涨120点。一位华尔街前交易员称:“市场在3分钟之内大跌后迅速大涨主要是高频交易的系统自动下单并自动纠错所致,普通的人脑完全不可能在短时间迅速搜集信息、判断并做出交易。”

  不过高频交易在引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遭遇更多的则是“水土不服”。2013年8月份光大乌龙指事件后,则让很多市场人士对“高频交易”谈虎色变。

  光大事件乌龙指事件后国内各家券商和基金公司都对算法交易和量化投资系统进行了自检,高频交易策略尤其是关注的重点。董梁称,在信息化、自动化的大趋势下,此类“黑天鹅”事件的出现是难以完全消除的,但是通过缜密的系统设计、严格的风控、完善的流程,是可以使其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的。

  杨剑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高频交易在国外虽然已普及,并成为国际投行交易“利器”,但引入国内尚需时日。第一,T+0交易制度未推出,高频交易买入后无法及时卖出。第二,国内证券交易系统的交易数据记录“连续”,高频交易对交易数据的要求非常苛刻,需要精确至毫秒,而中金所目前的交易记录数据披露不能达到国外对高频交易的要求。第三,中国的交易所和监管机构除监管外,更多的会兼顾散户的利益诉求,高频交易本身对散户而言是不公平的竞争。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复旦大学联合课题组发布的《高频交易及其在中国应用市场研究》中提出对于高频交易的监管,要在保留高频交易现有优点的基础上降低风险。美国的监管体系中有熔断机制、取消错单、无成交意向报价、综合审计跟踪系统、大额交易报告系统等各种监管机制。我国要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高频交易存在T+1交易制度、缺乏做市商制度、交易成本高、批量挂单撤单不合法等成本、制度和法规的制约。

同时,“快”很容易出错,而且一旦出错就“覆水难收”。2010年5月初,纽约道琼斯指数瞬间出现接近10%的“闪电暴跌”(Flash Crash)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其事后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市场大幅异动与相关机构的高频交易有着直接关联。此后,高频交易引发的市场大幅动荡屡见不鲜。2012年8月,身为纽交所主要做市商的骑士资本集团(Knight Capital)发生交易系统故障,不到45分钟的时间内就损失超过4亿美元,公司几乎破产,随后被对手所收购。同样是在2102年初,由于电子交易系统故障,美第三大交易所电子运营商BATS新股发行仅900毫秒就闪电式崩盘,结果导致其IPO胎死腹中。随后,2013年,包括光大“8.16”事件、纳斯达克系统故障、高盛期权交易系统故障等事件接连发生,都或多或少地与高频交易有关,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和不良的市场影响。

  “跟其他的交易方式相比,高频交易有一个非常显著特点就是‘赢者通吃’。”柳峰表示,通常高频交易策略的资金容量并不大,但“赢者通吃”的特性就造成高频交易机构之间激烈的速度优势竞争。“而且这样的比拼过程中,速度的绝对优势并不重要,相对优势才更重要。”

  激烈而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快”成了高频交易机构盈利的唯一方法。而要在高频交易领域生存下去,置身之中的机构又要不停地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参与到这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中。而市场竞争选择的结果便是,高频交易领域成了寡头林立的市场,行业壁垒和准入门槛非常高。目前海外市场中,高频交易的主要参与者不外乎有,如Getco、Citadel等大型高频做市商,如Renaissance Technologies(文艺复兴基金)、SAC GlobalAdvisor等大型对冲基金,以及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为首的大投行等。

  高频交易在中国

  高频交易自兴起到现在的时间不过20年,但其在全球的扩散速度却非常迅速。在国内,高频交易颇受金融行业机构的关注。

  一般来说,实施高频交易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条件:一是快速开平仓,二是市场具有足够的波动性使其价格差可以覆盖交易成本。对于国内股票市场来说,由于T+1交易制度的限制, 多数投资者更多关注中长线投资机会,对日内交易几乎没有涉及,高频交易自然也是关注不多。不过,随着具备一级市场申赎、信用交易等方式直接或变相的实现T+0交易的ETF和融资融券标的等创新产品的推出,高频交易也正逐步被一些机构运用到这些产品的交易中去。

  国内高频交易的主战场还是在期货市场。

  “国内期货市场高频交易的发展有两个历史性时点:一是股指期货的上市,另一个就是上期综合交易平台(CTP)的推出。”回顾国内期货高频交易发展历程,谈效俊这样向记者表示。尽管股指期货上市之前,国内商品期货市场中也可以做高频交易,但其发展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而在股指期货上市后,国内期货高频交易才有了显著进展。

  据了解,股指期货上市后,股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间的套利交易逐渐兴盛。一些机构在进行股指期现套利时,由于需要构建现货头寸,如何降低建仓成本成为其关注的重点问题。要么购买ETF组合配置,要么自建拟合一篮子股票。而利用高频交易策略就可以将大宗交易细分为很多小笔交易,通过减小价差而降低交易成本。“股指期货的报价延迟和交易手续费的显著下降,在降低市场冲击成本的同时,也使得股指期货为高频交易提供较为理想的交易品种。”

  “随着上期综合交易平台(CTP)的出现,国内期货高频交易的技术基础也日渐成型。”谈效俊表示,CTP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性期货交易、结算系统解决方案,其最大特点是提供了开放的API接口,这就给机构或个人投资者自主开发交易程序并直接接入交易后台的通畅渠道。对于高频交易者来说,这种类似于海外市场中直接市场接入(DMA)技术,对于交易速度的提升很有意义。

  由此开始,国内期货市场对交易速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CTP平台刚出现的时候,用的人并不多,当时一个交易委托单的往返时间(RTT)达到15毫秒已经非常先进了。”谈效俊说,当时市场中对速度竞争关注不多,但是到了现在如果还停留在这一水平,肯定会被业界嗤之以鼻了。如今再配合交易所的托管机房服务,交易通道速度达到1微秒甚至亚毫秒都不成问题。“几年之间,国内期货行业中的速度比拼已经上了一个量级。”

  市场的提速需求也在推动系统供应商间的竞争。据了解,目前国内除了CTP之外,恒生、金仕达、易盛、飞马、飞创等系统供应商也都开发出相应系统,满足客户对交易速度等方面的要求。而对期货投资者而言,不同期货公司之间交易系统速度的快慢和稳定性正在成为其选择的一项重要指标。

  不过,相对于海外市场中高频交易的大出风头,国内期货市场中高频交易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市场人士认为,这其中既有交易所对于单日报撤单最大次数等制度约束,限制了国内期货高频交易的发挥空间。同时,国内期货交易系统的速度和信息量比较有限,无法掌握市场微观情况也不利于高频交易的运用。此外,国内期货市场中交易价格形式比较简单,也使得相关高频交易策略的效果打了折扣。

  “尽管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随着期货新品种、创新业务的增多,特别是期权的推出,高频交易在国内期货市场的运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不一定都要按照海外的经验来走,国内高频交易的发展会逐步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来。”柳峰表示。

  没有终点的争论

  《快闪小子》自面世迄今已一月有余,期间引发的争论不计其数。而在盘点各方观点时,可以明显看到此次论战的焦点主要集中于高频交易者是否利用了自身优势,影响甚至操纵市场进而获得不当利益。同时,由于自身量大速度快的特点,高频交易在技术层面上存在系统崩溃的风险,如何防范高频交易系统故障对市场的冲击也成为热点话题。

  “这次高频交易受到较大的市场非议,可能是与被诟病最多的‘闪电下单’(Flash Order)有关。”谈效俊认为,这种高频交易模式的原理很简单,以往美国一些证券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等为了获得交易手续费或推高成交量,便向高频交易员兜售提前获知其他投资者交易挂单信息,借助这一信息优势并辅之以高速运算能力,高频交易者就比普通投资先于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进行股票交易,进而获得暴利。“这一模式有内幕交易嫌疑,2009年时就被SEC令行禁止。”谈效俊说,这种模式并不是当今高频交易的主流交易策略,比较主流的交易策略则是跨市场套利、做市商策略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提供丰沛的市场流动性、成交价格的连续性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好处外,高频交易中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以速度为王模型策略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市场中其他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市场的公平性受到威胁。同时,高频交易中“止损指令”等的使用加剧了市场异动情况下市场剧烈波动风险,例如在2010年的“闪电崩盘”中,极端市场条件下高频交易止损指令被触发引发“断崖式”暴跌,进而形成了“技术性黑天鹅事件”的全市场系统性风险。

  “从其演进历程来看,高频交易是交易电子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柳峰认为,从最初的小单成交系统(SOES Trading)、日内交易(DayTrading)到直连市场交易 (Direct MarketAccess,DMA)技术被机构应用,再到算法交易、程序化交易以及现在盛行的高频交易(HFT),交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这也是交易成本下降、市场效率逐步提升的过程。在现今的技术条件下,在资本逐利天性的驱动下,高频交易一定也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对于高频交易在一定程度的上带来的市场公平性问题时,柳峰则表示,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竞争的环境中持续前进,期间必然也会涉及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协调问题。但这也正如19世纪时罗斯·柴尔德利用信鸽早于他人获得滑铁卢战役胜利的消息而大发横财,后来市场交易信息通过报纸、电报、电话等途径传输的升级演进,新技术的使用推广而带来的优势,都是逐渐从小部分群体逐步拓展至普通公众。同样对于高频交易来说,在市场效率提升的前提下,技术优势的利用也是从相对公平逐步过渡到一般公平。

  不过,也许是意识到抑制高频交易副作用的必要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各国监管当局已经开始有所行动。《快闪小子》出版后,美国司法部、SEC以及纽约总检察官各方相继宣布对相关高频交易机构展开调查。而在更早的2009年,SEC就颁布禁令,禁止高频交易机构使用“闪电下单”指令。在2010年的那次美国股市闪电暴跌之后,美国监管机构更是加强了对高频交易的管控力度。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欧洲方面则早有行动,今年年初欧洲议会和欧盟28个成员国同意一系列旨在限制商品期货衍生品和高频交易的新规定,以增进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纳税人利益。而在2013年时,意大利便对高频交易征收额外税,德国政府也在2013年通过新的《高频交易法》,标志着对程序化、高频交易正式被列入了政府监管范围。

  目前由于国内证券市场交易机制缺陷,高频交易在股票市场中的运用范围有限。即便是在交易机制完善的期货市场,由于交易所设定每日一定报撤单数目,对国内期货市场高频交易也形成了间接限制。而从监管层的表态来看,其对在国内市场引入高频交易相当谨慎。2012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公开表示,高频交易在技术上可以提高市场效率,但会使市场偏离价值投资的理念,中国股市不宜引入高频交易。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也表示,由于交易成本较高,中国开展高频交易的条件还不太具备。

  而对于由高频交易系统故障引发的风险事件,业内人士普遍认高频交易的风控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谈效俊就表示,从事后调查结果看,近年来几起高频交易引发的市场风险事件多数都是犯下比较低级的错误。例如,在Knight Capital的案例中,由于操作人员疏忽,将本应去除的交易系统模拟程序模块,阴错阳差地留在正式交易系统中,最终酿成巨亏。而在给光大“8.16”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交易系统中相关模块未经充分测试,偶发的系统Bug(漏洞),给整个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对于高频交易的风控,关键点是要在软件测试、系统操作流程和实时监控等重要环节做好万全准备,制定严格的规程守则,防止在细微末节犯下低级错误酿成大祸。”谈效俊说。

  “风险控制无疑是高频交易中最重要的环节。”柳峰这样告诉记者,但应同时看到,风险控制又与高频交易中追求速度的目标相矛盾。如何妥善解决好这两者间的关系,将是对高频交易者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同时,近几年来高频交易风控技术方面,业界进展也非常快。为了适应高频交易的特点,风控不再单纯基于传统PC机结构上进行设置,而是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来做,例如通过FPGA技术将风控策略与交易策略集成固化,以达到降低系统反映速度延时又更安全的目的。“我们在进行日常的产品研发和业务推广时,都非常重视风控环节管理,力争为客户提供风控与交易效率更好协调的产品和服务。”
高 频交易之所以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股票交易,根本原因是纽交所、纳斯达克和BATS等交易所都鼓励这种做法。这些交易所并不只是被动地允许特定的投资者接入 其系统,它们还专门为高速交易建立了系统和分级定价方案。它们会向特定的客户提供更快的速度和更多数据,同时收取更高的费用。

而胜山所想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秩序,想法设法在系统中限制交易速度,从而使所有的投资者都能以同样的时间进行交易,无论它们的物理距离有多近,或者网速有多快。于是,他和他的团队成员离开了加拿大皇家银行,建立了一个名为IEX的交易平台。

在 IEX,他们把差不多38英里的光纤连在服务器上,卷在一个盒子里,这样就能创造出大概350毫秒的延时。他们不会允许任何交易员或者投资者在他们旁边放 电脑服务器或者拥有特别高速接口。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允许任何投资者进行直接操作,他们必须将订单交给代理人进行中介。简单来说,他们采取了一切方法延迟 交易速度,从而让所有的投资者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2013年10月25日,IEX开张了。在营业的第一天,他 们的交易量为568524股。订单主要来自他们熟识的客户,包括加拿大皇家银行。他们的业绩增长很快,第一周交易了超过1200万股,等到了12月18 日,他们单日交易量就已经超过了1180万股。真正让他们感到振奋的事情发生在2013年12月19日下午(准确时间是3点09分42秒662毫秒361 微秒406纳秒),他们得到了一份来自高盛的订单。但IEX的雇员还来不及为此感到兴奋,一个接一个的新订单又在他们的屏幕上亮了起来。他们纷纷从椅子上 站起来,大喊:

“我们达到1500万了!”

“2000万!”

“3000万!”

“我们刚刚超过了AMEX!”他们的首席财务官约翰·施威尔也激动起来:“我们比美国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还高!”

有个人接了个电话,说:“摩根大通问我们到底做了什么,他们也打算加入进来。”

还有一个人说:“刚刚高盛也打电话来了,他们说刚刚只是试水,他们打算明天再动真格的。”

在他们小小的办公室里,胜山看着眼前的欢庆景象,知道他做的这件事是正确的。“我们做的事情跟别人不一样,我们需要有人认可我们,说,‘你们是对的’。”他说,“现在高盛认可我们了,其他人也无法再忽视我们。我简直要哭了。”

在胜山的内心深处,他始终还是那个加拿大皇家银行的好人。他想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市场变得更加稳定、可靠而且公平。他和他的IEX都坚信着,为了能够长期稳定良好地运作,金融市场不需要提供给谁作弊的手段,不需要搞那些乱七八糟的花样,而只是需要投资者们都理解自己的机遇和风险,并且为此负责。“所谓市场,它真正的脊梁骨,”胜山说,“就是投资者们聚在一起做交易。”

胜 山的故事被著名畅销书作者迈克尔·刘易斯(著作:《魔球》、《大空头》等)写进了书里。这本名为《快闪小子:一场华尔街起义》(Flash Boys: A Wall Street Revolt)在2014年早春引发了剧烈震荡,高频交易也被纳入了审查机构的调查范围。目前,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CFTC(商品期货交易委 员会)和FBI(联邦调查局)都已经对高频交易展开了调查。FBI审查高频交易者是否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抢在机构投资者之前交易。有消息称,基于计算机算 法的高频交易可能会被以电信欺诈、证券欺诈和内幕交易等罪名起诉。

金融市场永远是散户被大户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