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是否物有所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24:16

体检是否物有所值?
摘自《美国医生谈》一书


我妻子有北京当地的医保,其中包括一份一年一度的体检,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去一家著名的体检中心进行检查。这家大型连锁机构的分支遍布全中国,它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大家体检。反正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这家著名的体检中心不是医院,而是一栋医生多多、护士多多的办公室风格建筑,最重要的是,那儿有众多花里胡哨的仪器。你可以订制自己的个性化检查内容,花费几千元人民币,就可以进行常规血液测试,以及众多其他检查,包括:

    ●癌症标志物筛查
    ● 幽门螺旋菌呼气测试
    ●由中医大夫进行的中医检查(必要时还可以开药,似乎每个人都存在体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各个重要部位的超声检查:腹部、颈动脉、心脏、前列腺/子宫
    ● CT扫描和X射线检查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进行更多的花哨检查,比如经颅多普勒超声,它可以在你的脑血管内寻找动脉硬化。我见到的最有趣的一项叫热代谢检测 (我在医学院中对其可是闻所未闻),你要几乎全裸地站在一个温度测试仪前面,由它来寻找你体内不正常的地方。最近我还自己体验了一台名叫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分析仪 (Quantum FAFA bio-energy screening tracing system )的仪器,它对我的健康风险和营养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可这台机器仅仅扫描了我的手掌。

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穿着统一的病号服穿梭在不同的房间之中,护士在我身旁进行指引,偶尔还会有人把茶水和点心塞给我。几天后,检查数据会被打印出来,下面还附着一份医生建议。体检中心的仪器十分先进,还很干净,整体感觉也很专业,但是……

但是?

没错,我现在要提出质疑了: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医生询问我的病史,哪怕一次。没人问过我现在服用什么药物、当前的健康问题、过敏史、家庭病史,或者手术史。甚至没人掏出过听诊器听听我的心脏和肺部情况,检查我的皮肤上是否有吓人的痣,或者触摸我的腹部,看看是否有硬块。

这真的让我感到十分困扰。因为,任何一个好医生都明白,80%-90% 的诊断都是通过病史和体外症状做出的,体检不过是确定或否认诊断的一种手段。因此,任何百分百依赖于体检、而从不询问病人健康历史的健康机构都无法提供有效和高效率的保健。当然了,体检中心不是诊所或医院,不负责治疗,只不过进行筛查测试和身体检查罢了。这家体检中心进行的筛查检测和其他常规健康检查对于在初期发现疾病至关重要,这样你就不会在出现症状和饱受折磨之后才发现自己生病了。很多筛查测试——例如血压检查、血糖检查、子宫颈抹片检查以及50 岁以后的乳腺检查——都很有用,拯救了不少生命。但类似这家体检中心的地方的一大问题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们曾挽救过生命。

是的,偶尔它们做出的检测结果令人担忧,后续检查会发现一些危险的疾病,但大多数情况下,那些癌标检测、CT 、超声和热代谢检测仪发现的只是偶发瘤——那是些良性瘤体,但病人往往会吓得失魂落魄,不惜花费重金进行后续检查,结果却发现是虚惊一场。

另外,筛查检测本身可能就会引发问题:一位每年定期接受CT 检查的病人不仅可能被检查结果欺骗,其患癌的风险还会因为CT 带来的高辐射而显著增加。这就是最近美国的CT 检查中心一窝蜂关门大吉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大量的保健经费都被投入到了这些其他国家并不推荐进行的筛查检测当中——这些检查有的不具备证据支持,有的具有极差的投入产出比。

初级保健医生在哪里?

我认为,中国保健方面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这里仍旧没有建立初级保健制度和文化。中国人几乎没有家庭医生的概念,而其实家庭医生很重要,他可以常年为整个家庭提供医疗服务,追踪他们的风险因素,并在适当的时候建议他们进行合理的筛查测试。在这样的缺失之下,人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到私立或公立的体检中心去进行健康体检。但这样的机构并不能为人们提供持续性的健康保障。

此外,关于预防性措施,人们到底理解多少呢?有没有人能及时自省,你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每天要抽一包烟,并且每晚都要饮酒,因此在重复接受胸部CT 扫描之前,也许你应该首先解决这些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对着体检结果洋洋得意。

类似的体检机构不过是在强化着中国人这样的观念:检查总是有益的,而且多多益善。有人告诉我,在中国有很多医院设立了类似的VIP体检病房,你可以在那儿待上几天,接受各种VIP 优质体检检测。最终的受益者到底是谁?当然了,没有人强迫你接受这些检查,而全部费用也要自掏腰包。也许当地医院会从体检者的钱包里获得额外的收益,因此拥有更多预算,来满足其他病人的需求。即便如此,我也很为整个国家国民的健康前景担忧:也许中国的新贵们会觉得此类检查就是他们保持健康的手段,但为什么没有人大力推动私立初级保健诊所的建立,为大众提供更多家庭医生呢?

外资诊所的情况如何?

我并不反对全面检查,只是希望这些检查有更多科学依据。所有的北京外资诊所,包括我所在的和睦家,都提供各种全面检查。我的确觉得在诊所进行的检查比在各类私立的体检机构进行的检查要好,理由如下:

    ●第一,你可以和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的关系,后者可以处理各种后续问题。
    ●第二,我们会对你进行结合病史的触诊式全面检查(比任何筛查测试都更为重要)。
    ●第三,我们的检测更具有科学依据(绝对没有热新陈代谢、解读掌纹等)。

我希望,随着中国医疗水平的提高,这里能遍布现代化的诊所和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初级保健医生 (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只有这样,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才能得到他们值得拥有的健康检查、预防性保健和专业性建议。



摘自《美国医生谈:我在中国的高水平健康生活》

体检是否物有所值?
摘自《美国医生谈》一书


我妻子有北京当地的医保,其中包括一份一年一度的体检,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去一家著名的体检中心进行检查。这家大型连锁机构的分支遍布全中国,它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大家体检。反正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这家著名的体检中心不是医院,而是一栋医生多多、护士多多的办公室风格建筑,最重要的是,那儿有众多花里胡哨的仪器。你可以订制自己的个性化检查内容,花费几千元人民币,就可以进行常规血液测试,以及众多其他检查,包括:

    ●癌症标志物筛查
    ● 幽门螺旋菌呼气测试
    ●由中医大夫进行的中医检查(必要时还可以开药,似乎每个人都存在体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各个重要部位的超声检查:腹部、颈动脉、心脏、前列腺/子宫
    ● CT扫描和X射线检查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进行更多的花哨检查,比如经颅多普勒超声,它可以在你的脑血管内寻找动脉硬化。我见到的最有趣的一项叫热代谢检测 (我在医学院中对其可是闻所未闻),你要几乎全裸地站在一个温度测试仪前面,由它来寻找你体内不正常的地方。最近我还自己体验了一台名叫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分析仪 (Quantum FAFA bio-energy screening tracing system )的仪器,它对我的健康风险和营养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可这台机器仅仅扫描了我的手掌。

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穿着统一的病号服穿梭在不同的房间之中,护士在我身旁进行指引,偶尔还会有人把茶水和点心塞给我。几天后,检查数据会被打印出来,下面还附着一份医生建议。体检中心的仪器十分先进,还很干净,整体感觉也很专业,但是……

但是?

没错,我现在要提出质疑了: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医生询问我的病史,哪怕一次。没人问过我现在服用什么药物、当前的健康问题、过敏史、家庭病史,或者手术史。甚至没人掏出过听诊器听听我的心脏和肺部情况,检查我的皮肤上是否有吓人的痣,或者触摸我的腹部,看看是否有硬块。

这真的让我感到十分困扰。因为,任何一个好医生都明白,80%-90% 的诊断都是通过病史和体外症状做出的,体检不过是确定或否认诊断的一种手段。因此,任何百分百依赖于体检、而从不询问病人健康历史的健康机构都无法提供有效和高效率的保健。当然了,体检中心不是诊所或医院,不负责治疗,只不过进行筛查测试和身体检查罢了。这家体检中心进行的筛查检测和其他常规健康检查对于在初期发现疾病至关重要,这样你就不会在出现症状和饱受折磨之后才发现自己生病了。很多筛查测试——例如血压检查、血糖检查、子宫颈抹片检查以及50 岁以后的乳腺检查——都很有用,拯救了不少生命。但类似这家体检中心的地方的一大问题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们曾挽救过生命。

是的,偶尔它们做出的检测结果令人担忧,后续检查会发现一些危险的疾病,但大多数情况下,那些癌标检测、CT 、超声和热代谢检测仪发现的只是偶发瘤——那是些良性瘤体,但病人往往会吓得失魂落魄,不惜花费重金进行后续检查,结果却发现是虚惊一场。

另外,筛查检测本身可能就会引发问题:一位每年定期接受CT 检查的病人不仅可能被检查结果欺骗,其患癌的风险还会因为CT 带来的高辐射而显著增加。这就是最近美国的CT 检查中心一窝蜂关门大吉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大量的保健经费都被投入到了这些其他国家并不推荐进行的筛查检测当中——这些检查有的不具备证据支持,有的具有极差的投入产出比。

初级保健医生在哪里?

我认为,中国保健方面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这里仍旧没有建立初级保健制度和文化。中国人几乎没有家庭医生的概念,而其实家庭医生很重要,他可以常年为整个家庭提供医疗服务,追踪他们的风险因素,并在适当的时候建议他们进行合理的筛查测试。在这样的缺失之下,人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到私立或公立的体检中心去进行健康体检。但这样的机构并不能为人们提供持续性的健康保障。

此外,关于预防性措施,人们到底理解多少呢?有没有人能及时自省,你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每天要抽一包烟,并且每晚都要饮酒,因此在重复接受胸部CT 扫描之前,也许你应该首先解决这些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对着体检结果洋洋得意。

类似的体检机构不过是在强化着中国人这样的观念:检查总是有益的,而且多多益善。有人告诉我,在中国有很多医院设立了类似的VIP体检病房,你可以在那儿待上几天,接受各种VIP 优质体检检测。最终的受益者到底是谁?当然了,没有人强迫你接受这些检查,而全部费用也要自掏腰包。也许当地医院会从体检者的钱包里获得额外的收益,因此拥有更多预算,来满足其他病人的需求。即便如此,我也很为整个国家国民的健康前景担忧:也许中国的新贵们会觉得此类检查就是他们保持健康的手段,但为什么没有人大力推动私立初级保健诊所的建立,为大众提供更多家庭医生呢?

外资诊所的情况如何?

我并不反对全面检查,只是希望这些检查有更多科学依据。所有的北京外资诊所,包括我所在的和睦家,都提供各种全面检查。我的确觉得在诊所进行的检查比在各类私立的体检机构进行的检查要好,理由如下:

    ●第一,你可以和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的关系,后者可以处理各种后续问题。
    ●第二,我们会对你进行结合病史的触诊式全面检查(比任何筛查测试都更为重要)。
    ●第三,我们的检测更具有科学依据(绝对没有热新陈代谢、解读掌纹等)。

我希望,随着中国医疗水平的提高,这里能遍布现代化的诊所和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初级保健医生 (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只有这样,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才能得到他们值得拥有的健康检查、预防性保健和专业性建议。



摘自《美国医生谈:我在中国的高水平健康生活》
体检真的对你有用吗?

上一篇文章中,我和大家谈了我对中式体检的体会,现在我想问问我的读者朋友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不是每年都要去医院或者体检中心做一次体检?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很傻,尤其是这个问题还出自于我这个经常在文章中讨论预防医学的全科医生之口。当然,我很乐意每年看到我的老病人们回来,给他们做个检查,确保他们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从医学角度提供一些 “调整建议”。

我的大多数同事和病人们都觉得每年体检是很有帮助的,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体检中的多数医嘱不见得能切实帮助到大部分人,也未必能使我们活得更久更好。实际上,一份20 12 年的考克兰荟萃分析对超过 18 万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者们在被试参与体检后的10 年内对其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死亡率、癌症或心脏病发病率并没有显著降低。美国普通内科学会也提醒医生,“不要对无症状的成年人进行常规的普通体检……没有特别原因而定期安排的普通体检,包括‘保健’内的年检,在减少发病率、死亡率或住院率方面并无明显作用,并且不必要的检查还引发了潜在危害。”

既然没有证据支持,为什么我们——尤其是我所接触的大部分中国人如此着迷于体检呢?许多中国人似乎对每年的体检套餐相当热衷,他们多数人相信,做的检查项目越多,就越能确保他们的个人健康。我个人也去过三次那些著名的私立体检中心,虽然它们的效率令人赞叹,但让我不安的是,我接受的大量检查都是毫无依据的。我感觉自己就像被赶进屠宰场里的牛,在一个接一个的装配线上移动,各个令人尴尬的部位被人又戳又刺。可我周围的人看上去却十分快乐,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正在进行 “彻彻底底的健康检查”。

像我上篇文章中写的那样,除了发现部分检测并没有意义外,我还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在体检过程中,没有任何医生曾坐下来跟我聊聊,问我有哪些潜在病因,或者解我的生活习惯和家族史,然后再决定要做哪些检测。价钱再高的体检套餐也比不上一个了解你的家庭医生,他/ 她只需问你几个简单问题,就能掌握状况症结。每个好医生都知道,80% 至90% 的诊断都仅仅是通过病人的病史和体表特征做出的。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姆 奥斯勒有句名言:“认真倾听你的病人,他正在说着•诊断结果。”

如果一定要安排一项检测去判定是否存在某一病症,医生应当首先确保已存在多项研究对该诊断加以佐证,证明该检测是准确的,不会错过任何真正的病症,也不会误诊。对于大众来说,这种检查也应当有不错的成本效益。一个好的筛查测试也应当能够找出我们容易治愈和治疗的疾病。许多筛选检测的确很有效,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如量血压、葡萄糖含量测定,以及对50 岁以上的人进行直肠癌筛查等。多项研究已证实,这些检测的确能拯救很多生命。

但也有大量检测并无有力证据对其进行证实。就癌症筛查来说,已有大量证据证明,子宫颈抹片检查、乳房X 线成像以及结肠镜检查对特殊年龄段的人尤其有救命效果;但其它癌症筛查检测——包括胸部X光片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尤其是肿瘤标记物的抽血化验——几乎无效。和美国相比,许多我接触到的中国病人似乎更愿意在体检中对肿瘤标记物做尽可能多的血检,但这些检查很少能像筛查测试一样精确或有用。美国癌症协会针对这些肿瘤标记物写过一篇很好的回顾性文章,该文章说道,“肿瘤标记物主要是用于已经被诊断患癌症的病人,用以观察他们对治疗的反应或查看治疗后是否有复发症状。”多数完成体检的中国病人会给我看他们的肿瘤检查报告,如果上面写着一系列 “正常”,他们就高兴的不得了,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测试大部分并不准确。

他们觉得自己没得癌症,便安心了,但从这些检测中并不能准确得出是否患病的结论。我希望这样的检测在几年后能变得更加精确,但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它显然并非如此。



当然,也有许多时候,如果一项检测结果显示异常,之后可能真的发现一些虽然危险但可以治愈的疾病,从而救病人一命。但肿瘤标记物、电脑断层成像 (CT )、X 射线和其他筛查测试有时会检测到偶发瘤——也就是些良性肿块,但病人会被吓得去做价格昂贵且对身体损害极大的其他试验,结果却没发现任何严重问题。同样地,筛查检测本身也有可能引起问题——如果一位年轻女性为了排除癌症,每年做一次CT 扫描,这样不仅是在错误地试图用常规检测排除癌症,而且由于CT 的强辐射,反而大大提高了她患癌症的风险。

用有潜在危险的筛查测试对病人进行过量检查实际上是个大问题,并且在全世界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浪费。在美国,众多最具声望的医学社团做了一份名为 “明智选择”的年度清单,其中列出了应当尽量少做的普通检查。举例来说,我所隶属的美国家庭医师协会建议,所有健康人在年度体检中不要做常规心电图 (ECG )检查;65 岁以下的健康女性不要做骨密度 (DEXA )扫描;2 1 岁以下的女性不要做子宫颈抹片检查。

那么病人该怎样做出最佳选择?如果有可能,不要选已经规定好的体检套餐,最好的方式是私人订制体检内容。最开始的时候,病人和医生要坐下来,共同回顾病史并进行体表检查。在完成这关键的第一步之后,医生应该再决定有哪些合适的检查需要做。相比一个肚子大、从12 岁时就开始抽烟且每天睡眠不足6 小时的35 岁男人,与他同龄的、体形瘦削的男人需要的筛查测试则要少得多。实际上,前者从医嘱中所能收获的东西要比检查多得多!

但愿我这篇文章不会让自己失业!能再次看到我的病人当然很高兴,我也欢迎他们定期来访。我只是希望他们中的更多人能不再觉得自己迫切需要先买一套豪华体检套餐。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希望他们能明白,他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去看家庭医生,最好每年是同一位医生。我们得先聊聊,互相了解,看看一年来你的身体怎么样,然后再做一个测试。然后,我们再决定你需要做哪些检查——如果你需要任何检查的话。希望在离开我的诊所时,你不仅觉得更健康,而且能更加确信交流触诊比体检套餐更有效。永远要记得奥斯勒医生所说的:“认真倾听你的病人,他正在说着诊断结果。”


摘自《美国医生谈:我在中国的高水平健康生活》
说的很有道理。不过这是在大城市吧,中国这么大,还有很多人从来没做过体检呢。
关键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要检查哪些项目,才可以预防那些可怕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