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国际时评:《纽约时报》的失实、失态、失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42:00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15/c_1113262751.htm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  《纽约时报》网站12日发表社论,批评中国限制向其驻华记者颁发签证。作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传统大报,社论无疑代表报纸的灵魂。然而,如果细看该社论观点,只能暴露其言论的失实、失态、失信。

    一是失实。

    社论说,外国记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一直很难获得在中国工作的许可。

    情况果真如此吗?

    远的不说,中国今年举办了多次国际大型会议和活动,诸多外国记者齐聚中国进行采访报道。

    刚刚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系列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多名记者,人数居历届之首;9月,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超过500多名中外记者参会;8月,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有境外主流媒体的700多名记者前来采访。

    事实不言自明。

    二是失态。

    社论还说,中方传递讯息意在提醒外国新闻机构,他们正在因为自己的报道遭受惩罚。

    究竟是什么惩罚?如果了解了其中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黑白自分。

    今年1月底,《纽约时报》一名叫王霜舟的记者违反签证规定,被中方要求离开中国。这件事让《纽约时报》耿耿于怀,不惜借中美元首记者会的时候旧话重提。

    2013年5月,王霜舟从老东家《时代》周刊离职,并交回了中国主管部门颁发的外国常驻记者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其常驻记者签证已经失效,王应在规定时限内离境,或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签证或居留证变更签证。随后,《纽约时报》向中方提交了派王霜舟任驻京记者的申请。但在中方依法依规审理申请的过程中,在不具备《纽约时报》驻京记者资格情况下,王霜舟继续持原有居留许可入出境。这违反了中方有关法律和规定。

    根据国际法的国家主权原则,主权国家享有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外国人受所在国和国籍国的双重管辖。中国如此,美国也如此。“记者”两个字绝不是违法违规的借口,“白马非马”的诡辩逻辑也绝不是外国记者胡作非为的托词。

    近些年来,中国对境外媒体越来越开放,境外媒体记者在中国采访越来越便捷。特别是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极大方便了境外记者在中国大陆的采访活动。

    但是,权利,伴随着义务。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媒体的正当权益,各媒体也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条例》规定,违反这一条例的,将予以警告,责令暂停或者终止其业务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外国常驻新闻机构证、外国常驻记者证或者记者签证。

    《纽约时报》把记者个人违规算到中国政府账上,这种预设立场、故意误导舆论的言行,是别有用心的“煽动性”宣传。

    三是失信。

    现实总能在历史中找到蛛丝马迹。

    2004年,《纽约时报》承认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前错误地促进了公众相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而讽刺的是,这篇社论却对曾经的丑闻选择性忘记,并称该报“从不打算为了迎合任何政府的要求而变更自己的报道”。

    《纽约时报》舆论监督员奥克伦特曾总结出美国新闻报道5种“病态的新闻炒作方式”,即求一时哗众取宠、打匿名消息来源牌、为抢头版不加核实、千方百计抢“独家”和媒体袒护记者。

    这篇社论并不是《纽约时报》第一次失信,可以预见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奉劝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媒体,走出国门的时候须先学会怎样尊重他国主权、遵守他国法律,以免再次作出失实、失态、失信的报道。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15/c_1113262751.htm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  《纽约时报》网站12日发表社论,批评中国限制向其驻华记者颁发签证。作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传统大报,社论无疑代表报纸的灵魂。然而,如果细看该社论观点,只能暴露其言论的失实、失态、失信。

    一是失实。

    社论说,外国记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一直很难获得在中国工作的许可。

    情况果真如此吗?

    远的不说,中国今年举办了多次国际大型会议和活动,诸多外国记者齐聚中国进行采访报道。

    刚刚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系列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多名记者,人数居历届之首;9月,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超过500多名中外记者参会;8月,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有境外主流媒体的700多名记者前来采访。

    事实不言自明。

    二是失态。

    社论还说,中方传递讯息意在提醒外国新闻机构,他们正在因为自己的报道遭受惩罚。

    究竟是什么惩罚?如果了解了其中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黑白自分。

    今年1月底,《纽约时报》一名叫王霜舟的记者违反签证规定,被中方要求离开中国。这件事让《纽约时报》耿耿于怀,不惜借中美元首记者会的时候旧话重提。

    2013年5月,王霜舟从老东家《时代》周刊离职,并交回了中国主管部门颁发的外国常驻记者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其常驻记者签证已经失效,王应在规定时限内离境,或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签证或居留证变更签证。随后,《纽约时报》向中方提交了派王霜舟任驻京记者的申请。但在中方依法依规审理申请的过程中,在不具备《纽约时报》驻京记者资格情况下,王霜舟继续持原有居留许可入出境。这违反了中方有关法律和规定。

    根据国际法的国家主权原则,主权国家享有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外国人受所在国和国籍国的双重管辖。中国如此,美国也如此。“记者”两个字绝不是违法违规的借口,“白马非马”的诡辩逻辑也绝不是外国记者胡作非为的托词。

    近些年来,中国对境外媒体越来越开放,境外媒体记者在中国采访越来越便捷。特别是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极大方便了境外记者在中国大陆的采访活动。

    但是,权利,伴随着义务。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媒体的正当权益,各媒体也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条例》规定,违反这一条例的,将予以警告,责令暂停或者终止其业务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外国常驻新闻机构证、外国常驻记者证或者记者签证。

    《纽约时报》把记者个人违规算到中国政府账上,这种预设立场、故意误导舆论的言行,是别有用心的“煽动性”宣传。

    三是失信。

    现实总能在历史中找到蛛丝马迹。

    2004年,《纽约时报》承认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前错误地促进了公众相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而讽刺的是,这篇社论却对曾经的丑闻选择性忘记,并称该报“从不打算为了迎合任何政府的要求而变更自己的报道”。

    《纽约时报》舆论监督员奥克伦特曾总结出美国新闻报道5种“病态的新闻炒作方式”,即求一时哗众取宠、打匿名消息来源牌、为抢头版不加核实、千方百计抢“独家”和媒体袒护记者。

    这篇社论并不是《纽约时报》第一次失信,可以预见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奉劝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媒体,走出国门的时候须先学会怎样尊重他国主权、遵守他国法律,以免再次作出失实、失态、失信的报道。
就应该多拍点耳光给世人看看。。。
其实中国政府要是聪明的,多用一些行会审查来代替政府审查,这样更隐蔽,也更不容易让人说道,比如广播电视协会,艺人记者协会,网络新媒体协会,让这些协会来颁发执照,如果老外不满意,他也骂不着政府。咱们国家党政府事业单位部分,很容易被人家因为一点破事就说道,从长远将,还是分开好,好管理,也更隐蔽,也更去官僚化
公子律 发表于 2014-11-17 22:22
就应该多拍点耳光给世人看看。。。

报社记者违反了中国的签证管理办法, 依法驱离,合理合法。

就应该多用这些法律的方法,哈哈。

他们不是叫嚷着要法治么,就让他们体验一把法治的力量。
关键是造谣27亿美元污蔑我国受人民爱戴的领导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实中国政府要是聪明的,多用一些行会审查来代替政府审查,这样更隐蔽,也更不容易让人说道,比如广播电视 ...
为政府的聪明叫好喝彩!好支持威武有希望了!
彭总冠帝神 发表于 2014-11-18 07:51
关键是造谣27亿美元污蔑我国受人民爱戴的领导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个嘛,不能明说啊。
芮代表不就是因为这个一撸到底了。。。
媒体都是各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怎么可能客观公正?
媒体都是各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怎么可能客观公正?
原因都知道了,别再描了
271那会儿咋不见新华社跳出来辟谣呢
法律又成挡箭牌了吗
悠悠刀 发表于 2014-11-18 07:56
这个嘛,不能明说啊。
芮代表不就是因为这个一撸到底了。。。
这个消息表示非常滴震惊
宇文西城 发表于 2014-11-18 09:18
271那会儿咋不见新华社跳出来辟谣呢
那篇报道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不是那么容易拿的,没点干货不行滴
曹刘 发表于 2014-11-18 09:39
法律又成挡箭牌了吗
违反中国签证管理办法,当然得依法逐出国境,这才叫依法治国。
彭总冠帝神 发表于 2014-11-18 07:53
为政府的聪明叫好喝彩!好支持威武有希望了!

违法中国法律,当然得驱逐出境,难道你不想依法治国?
cutter 发表于 2014-11-18 10:15
违法中国法律,当然得驱逐出境,难道你不想依法治国?
不认识汉字吗?
cutter 发表于 2014-11-18 10:13
违反中国签证管理办法,当然得依法逐出国境,这才叫依法治国。
只要是他们想干的事,他们做什么坏事都说“依法”,依法截访、依法堕胎、依法劳教、依法没收、依法绑架、依法驱逐、依法强拆房子、依法监听电话、依法断水电断网络;只要是他们不愿让你干的事,你做任何正当的事,他们都说“非法”,非法聚餐、非法聚集、非法摆摊、非法生育、非法上访、非法发表言论-
彭总冠帝神 发表于 2014-11-18 10:15
不认识汉字吗?
依法治国,不是聪明,而是本分!

cutter 发表于 2014-11-18 10:18
依法治国,不是聪明,而是本分!
哦,你说得对,那我们为政府的本分叫好喝彩!好支持威武有希望了!
彭总冠帝神 发表于 2014-11-18 07:51
关键是造谣27亿美元污蔑我国受人民爱戴的领导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说好不打脸
彭总冠帝神 发表于 2014-11-18 10:19
哦,你说得对,那我们为政府的本分叫好喝彩!好支持威武有希望了!
你应该为政府依法治国喝彩!

爱无限马甲2 发表于 2014-11-18 10:21
说好不打脸
违法中国法律,驱逐出境,合理合法,充分体现依法治国的精神!
cutter 发表于 2014-11-18 10:23
违法中国法律,驱逐出境,合理合法,充分体现依法治国的精神!
这事不用洗了 广州那么多黑鬼 咋不见驱逐出境 普遍性违法 选择性执法 至于为啥选你执法 你自己心里清楚
爱无限马甲2 发表于 2014-11-18 10:25
这事不用洗了 广州那么多黑鬼 咋不见驱逐出境 普遍性违法 选择性执法 至于为啥选你执法 你自己心里清楚{: ...
搞笑啊,世界各地偷渡到美国,黑身份在美国的人少吗?也没见美国驱逐多少啊?

cutter 发表于 2014-11-18 10:30
搞笑啊,世界各地偷渡到美国,黑身份在美国的人少吗?也没见美国驱逐多少啊?
说的是天朝 你又转进到美国  你们这些人一贯的作风 一旦道理说不通就说别人怎么样
说别人一万个错误 也不能证明自己一个正确
你要喜欢转进就继续 没空陪你玩
爱无限马甲2 发表于 2014-11-18 10:34
说的是天朝 你又转进到美国  你们这些人一贯的作风 一旦道理说不通就说别人怎么样
说别人一万个错误 也 ...
啥错误了?啥正确了?

外国人违法了中国法律,就得面临被驱逐,没啥好说的。
违反中国签证管理办法,当然得依法逐出国境,这才叫依法治国。
271依法判多少年啊
该报27岁的黑人记者布莱尔大肆编造独家新闻的老底。文章详细报道了布莱尔在36篇新闻稿中捏造、抄袭以及报道与事实有出入的行为。如布莱尔曾写过的伊拉克战争被俘女兵林奇的长篇报道,而林奇的家人根本不记得与这位记者交谈过,但布莱尔的文章中却有大段直接引语的亲友回忆。此事成为《纽约时报》创刊以来爆出的最大丑闻。
无独有偶,布莱尔大肆编造独家新闻的丑闻热炒之际,一名违者投函《纽约时报》揭露,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名记者布拉格2002年6月一则在佛罗里达州城镇阿巴拉契科拉的报道中“贪他人之功为己有”。当地民众没有见过布拉格当时在阿巴拉契科拉出现过,后来却写出有关报道。于是报社进行调查,发现这篇文章主要是由跟着布拉格的实习记者约德实地采访后写的,而非布拉格本人所为。报社认为,文章应附加约德的署名。5月28日,布拉格提出辞职,《纽约时报》当即批准。
“两布事件”曝光后,《纽约时报》的“报誉”,甚至美国民众对媒体的信心都已大受影响。这家“百年老店”采编业务一、二把手引咎辞职的消息震动了美国新闻界,同时也显示美国新闻界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律师著书称《纽约时报》长期造假
原来,《纽约时报》作假已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该报多年来一直悄悄地对新闻细节进行歪曲,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来实现政治目的。《纽约时报》爆出编造假新闻的丑闻,只是冰山一角。早已有一本揭露《纽约时报》内幕的书出版,爆出该报多年来的所作所为。
在《新闻欺骗》(JOURNALISTIC FRAUD)一书中,作者博康揭露了《纽约时报》如何在政治利益的驱使之下,远离该报的办报宗旨,利用传媒优势,进行别有用心的政治宣传。 以“《纽约时报》如何歪曲事实及为何它不再可信”作为副题的《新闻欺骗》一书,揭示《纽约时报》如何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数以百万计的读者“洗脑”。该报拥有650名网上订阅读者,在全美读者达数千万,他们每日所阅读的文章,充满偏激和不实的言论。
博康在书中揭示《纽约时报》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手段达到目的:透过导言,大标题及排版方式歪曲事实;利用民意调查,表格和夸张的语言蒙骗读者;雇佣擅长扭曲新闻报道来实现左倾政治目的的采编人员。
博康是一名律师,娱乐和高科技行业资深的行政人员,也是获奖的作家。《新闻欺骗》是在《纽约时报》传出作假新闻后第一本批评该报的书。《世界互联网日报》的编辑法拉表示:“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可能从此不会再看《纽约时报》。此书将可能为美国《纽约时报》时代敲起丧钟。”
读者:《纽约时报》已经不值得我们信任了
一位《纽约时报》的忠诚读者马克·阿德勒日前称:“在我对《纽约时报》丧失信任之前,我也一直习惯阅读它想让我读的部分——头版啊、编者按语啊、头版底部广告栏里那些醒目的标题啊,还有“时报特迅”之类的版块。
我读了简·梅尔女士的书《黑暗面:内幕之反恐战争如何变为对美国理想开战》,她在其中爆料说,《纽约时报》早就对伊拉克战争内幕有所了解,但他们慑于布什政府的强硬,只选择将一些战争丑闻隐蔽地刊登在报纸最后的角落里。即便如此,我也还没有对《纽约时报》完全失望。直到我听到来自不同政见者有关大众媒体的反对声音,像诺曼·乔姆斯基在《伪造共识》中指出的,大众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头公司,它是只为股东和国家政权服务的。于是,后来我每次再看《纽约时报》的时候,都一定会到犄角旮旯里去找那些被有意冷落的文章。
2011年春天,飓风、洪水、旱情、火情在这段时间席卷了全球以及美国的许多地区,每一种灾情都堪称长久以来破纪录似的的严重,几乎可以与历史上‘最糟糕的情况’相提并论。尽管在现代美国历史上,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但是从没出现数种极端天气于在一个月里集中袭来的情况。”这段话严厉否定了《纽约时报》一直声称的气候情况和20世纪初并无二致的言论。《纽约时报》关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报道的确是扰乱视听的,因为,先不说这种新闻事实上绝对应该登上头版头条,就说说在城市文明遭到全球变暖重创的情况下,被那些一丝不苟从头到尾研读报纸的人们寄予厚望、委以信任的唯一的新闻报道,也终于彻底地让他们失望了。更让人感到气愤的是,这样的新闻报道还会助长那些反气候变化论者的气焰,他们会在网站上将这些文章当作论据大发言论,说什么连“自由的”《纽约时报》都已经承认“毫无证据表明是人类的行为造成了全球变暖”。可是标榜自由的《纽约时报》却基本上变成了对巴拉克·奥巴马言听计从,这着实反映出财团支持下的右翼媒体机器是怎样彻底地遭到了政治纷争的挟持。《纽约时报》成为政府或者财团说一不二的宣传工具非常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在那些财团支持下,《纽约时报》已经不值得我们信任了。”
南方网讯  《纽约时报》“骗子记者”杰森·布莱尔的倒台,使该报另一名更为著名的记者、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里克·布拉格也受到了连带影响。
      《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23日称,去年6月,布拉格只对佛罗里达的阿帕拉契科拉镇进行了简短采访,然后就向报社发回了一篇报道,其实该报道的大部分内容是由一名特约自由撰稿人J·韦斯·约德写就的,约德的名字也应该与布拉格的名字署在一起,但事实上,约德并未得到这样的待遇。
      报社与布拉格本人的口径基本一致
      《纽约时报》消息人士23日称,布拉格目前也已经被解职。但《纽约时报》的女新闻发言人凯瑟琳·马蒂斯拒绝就布拉格是否因此而受到报社处分一事发表任何评论。在回答布拉格的这一问题是否严重时,马蒂斯表示:“尽管时间不长,但布拉格本人确实去了阿帕拉契科拉,他发回的报道内容也是准确的。”她解释说,布莱尔事件“已经引发了许多类似的小道消息”,《纽约时报》其他一些记者的信誉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我们已经给记者们打了电话,要他们对这些小道消息进行加以注意。”
      布拉格最近两天没有就有关他的报道发表任何言论,他拒绝接受任何人的采访。但他近期在新奥尔良的家中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从未在报道的日期方面造过假。不过他也承认,有时候他的报道主要依赖于特约撰稿人和一些研究人员的成果,有时候他会对某一指定的城镇进行采访,但一般都很简短,因为上面要求的时间限制很严格。布拉格坦言,“我犯过许多错误”,但他坚持称,虽然经常乘飞机四处走动,但在他所写的报道中从未有失实的内容出现。
      普利策奖得主已成为报社新的打击目标
      布拉格曾经为《纽约时报》写过一篇特写文章,是专门描述在海湾附近以捕捞牧蛎为生的人的艰苦生活的,这篇报道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自“骗子记者”布莱尔造假丑闻败露、并于今年5月1日辞职后,他的这篇报道引起了环保组织及环保人士的日益关注。《纽约时报》的编辑人员表示,象布拉格这一类在全国总部工作的记者,不断受到来自执行编辑豪威尔·雷恩斯和管理层的压力,他们被迫从一个城市出发赶往另一座城市,尽可能多地写出来自不同地方的报道文章。有些记者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抵达一座城市,主要靠纽约总部人员的电话采访内容便写成一篇长篇报道,而且还署明是在该城市采访的报道。
      早在两年之前,第二本书出版之后,布拉格就有萌生出离开《纽约时报》的念头。据信,他现在已经成为《纽约时报》内部层一个新的打击目标,因为他与来自南方的雷恩斯关系走的太近,他的所有外出采访任务都是雷恩斯交待给他的。
      布拉格以描写生活艰辛、酷爱饮酒的南方美国人而著称,他出版的第一本个人专著《All Over but the Soutin》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在这部书中描述了穷困潦倒的母亲如何在美国南部把他和他的两位兄弟养育成人的经历。布拉格描写南方人性格的艺术奠定了他在新闻界的地位,凭着这一地位和他在《纽约时报》里的工作表现,也于1996年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
      “枪手”约德对布拉格很满意
      阿拉斯加州《安尼斯顿星报》记者约德23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本人愿意为布拉格当助手,他还表示,他从来都不是《纽约时报》的正式特约记者。后来搬到新奥尔良居住的约德称,“我只是对他说,我想到这里向他学习”。约德说,他前后共帮助布拉格采访写作过15篇报道文章,关于牧蛎捕捞者的那篇报道,大部分内容是他完成的。布拉格因为他的帮助获得了不少声誉,但约德并未因此而感到被布拉格利用了。“我们没什么可隐瞒的,我们没做错过任何事情。”
      约德的手头拮据时,布拉格“向我表示很抱歉”,然后就帮助约德支付房租,还负责约德每天的午餐,有时候也帮他解决晚餐。约德坚持认为,布拉格非常慷慨大方,他相信布拉格在生活上对他的“关照”全都是自己掏腰包。
      布莱尔事件出现后,《纽约时报》专门组成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对报社记者报道的日期和特约记者的使用问题进行重新审查。该委员会的负责人、《纽约时报》副总编阿兰·西格尔表示,报社职员们将“对布莱尔事件本身进行反省”,“以搞清楚我们的编辑部的内部组织程序和实际行为何时、在哪里、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导致出现记者队伍的堕落的”。目前,该委员会还组织大批人力、投入大量精力,恢复外界公众对有着152年历史的《纽约时报》的信心,同时重振报社编辑队伍的士气。(编辑:许雨青)
10月,编辑部指派布莱尔到人手不足的国内专题版,并委派他协助报道华盛顿连环枪击案件。到达马里兰州后仅6天,布莱尔就在头版发表了一篇充满令人震惊细节的独家新闻,报道狙击手嫌疑犯之一的约翰穆罕·穆德被捕。根据5位没有表明身份的执法官员的陈述,文章写了马里兰州的联邦司法官迫于白宫压力,在穆罕默德也许准备认罪的前夕终止了对他的审问。   文章立即引起争议,美国联邦司法官和联邦调查局官员都发表声明,对其中的细节予以否认。
 在12月底,布莱尔故伎重演,他的又一篇关于狙击手枪击案的文章出现在头版。稿件同样根据不明身份的执法人员的陈述,同样引起了强烈的批评。《纽约时报》   后来的调查表明,他捏造了当事人的叙述和场景,但在当时并没有被发现。
在二战期间,时报编辑曾做出压制导致600万犹太人死亡的大屠杀报道的决定。在1999-2000年,时报发表了一篇被白宫描述为“爆炸性的几乎是歇斯底里的调查报告”来反对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文和。这篇报道导致了李文和9个月的无辜监禁并有可能被判死刑。   对李文和的遭遇,本应该负全部责任的时报只是发表了一则不情愿的道歉声明,却没有管教任何参与报道的记者。   时报歇斯底里地反对布莱尔的“欺骗”是在对伊拉克战争之后不久展开的。战争中布什政府的谎言多次在时报上出现却被认为是正当的,时报似乎认为撒谎只是布什政府的专利。
《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里森。
  里森曾在其著作中揭露一起美国中情局在伊朗的失败行动。自2006年起,美国联邦检察官要求他确认消息来源的身份,但他拒绝从命,自身面临牢狱之灾。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拒绝干预此案,意味着里森必须面对藐视法庭指控。
那篇报道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不是那么容易拿的,没点干货不行滴
1932年,《纽约时报》一名记者沃特·杜兰蒂凭借其对前苏联斯大林政府“五年计划”的系列报道而获得了该奖。然而,71年后,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却将对此进行重新评估,而且很可能会作出撤消其奖项的决定。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将是普利策新闻奖设立86年来首次出现已颁发奖项被撤销的情况。 隐瞒饥荒报道 在1932年至1933年间,当时作为苏联一个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曾发生一场严重的饥荒,共造成约700万人死亡。西方舆论认为,这次大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前苏联斯大林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造成的。 根据记录,美国人沃特·杜兰蒂曾在1922年至1941年间担任《纽约时报》驻莫斯科的记者,并因在1929年对斯大林进行过一次独家专访而声名鹊起。1932年,他凭借其有关斯大林政府“五年计划”的系列报道而被授予普利策奖。当时,杜兰蒂在一篇报道中说,“乌克兰根本未发生饥荒,而且也不可能发生。”后来,杜兰蒂又在另外一篇报道中写道,“有关乌克兰饥荒的报道实际上被夸大了,是对苏联的恶意宣传。”但在一个月后,杜兰蒂却向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一位外交官坦陈,“在过去的一年中,全苏联很可能有高达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饥荒,其中乌克兰有数百万人。”对此,一位曾亲自前往前苏联采访这次饥荒的西方记者表示,杜兰蒂是他在50年记者生涯中遇到的最大的骗子记者。 获奖可能撤销 事实上,早在1990年,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就曾对杜兰蒂的获奖情况进行过调查,最后一致决定保留杜兰蒂的奖项,理由是“该奖是在一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情形下颁发的”。 不过,近10年来,不少国家的乌克兰人社团不断敦促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撤消杜兰蒂的奖项。他们称,杜兰蒂为了讨好当时的斯大林政府,故意在报道中向外界隐瞒了这次饥荒。 今年正值乌克兰饥荒70周年,乌克兰国会下属的美洲委员会发起了一场要求撤消杜兰蒂奖项的运动。迄今,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共收到了1.5万张投诉杜兰蒂的明信片以及数以千计的信件及电子邮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该委员会一个下属委员会从今年4月开始对杜兰蒂的获奖情况进行重新评估。这个下属委员会负责人西格·吉斯勒表示,这一事件正像不久前曝光的《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编造新闻的丑闻一样,涉及到新闻工作者的品质和职业道德问题,因此他们将会认真处理。 目前,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尚未透露将对杜兰蒂事件采取何种具体处理措施,但美国一些媒体猜测,该委员会很可能会撤消颁发给杜兰蒂的奖项。与此同时,有关杜兰蒂隐瞒乌克兰饥荒动机的种种猜测也在美国新闻界流传开来。有人认为,他是斯大林的崇拜者,因此不愿意给斯大林脸上抹黑;还有人认为,杜兰蒂可能是想借此保持他同斯大林政府的良好关系,以便于同斯大林本人进行接触。 报社“划清界限” 日前,《纽约时报》发表一份声明说,杜兰蒂的报道是该报“曾经刊载的最糟糕的报道之一”。为了证明报社与杜兰蒂划清界限的决心,《纽约时报》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在该报陈列室中杜兰蒂1932年所获得的普利策奖证书之下,《纽约时报》特意写道:“《纽约时报》及其他媒体的记者都不认可他的报道。”
这事不用洗了 广州那么多黑鬼 咋不见驱逐出境 普遍性违法 选择性执法 至于为啥选你执法 你自己心里清楚{: ...
看看美国会怎么执法呢?斯诺登泄密事件发生后,奥巴马政府以"防止泄密"为名,对"涉嫌泄密"的相关机构进行了空前的打击。去年,美国当局根据1917年的《间谍法案》起诉了6名政府官员和2名合同雇员,指控他们向媒体泄露机密。这一法律在过去90年里仅仅引用过3次。同时,奥巴马政府还命令联邦政府工作人员举报同事的可疑行为。
  多德问里森,为什么奥巴马政府能够用《间谍法案》拘禁记者与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这样的泄密者,却在中情局对恐怖主义嫌疑犯施加臭名昭著的酷刑和情报机构的肆意监听不管不顾。
  "这就是伪善",里森答到,"很多人依然认为这(拘禁记者与泄密者)只是玩玩的,或者只是点到为止。他们不想相信奥巴马真的想镇压媒体或者泄密者。但实际情况是奥巴马这样做了,他是我们这一代人中新闻自由的最大敌人。"
spinsatiable 发表于 2014-11-18 12:17
看看美国会怎么执法呢?斯诺登泄密事件发生后,奥巴马政府以"防止泄密"为名,对"涉嫌泄密"的相关机构进行 ...
26楼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
那篇报道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不是那么容易拿的,没点干货不行滴
2013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得主被指造假
时间:2013年05月16日来源:爱活网作者:x91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诸位觉得,一张新闻照片,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相信不少人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真实”。但是当一张撼动人心的获奖照片却被裁定为伪造的时候,恐怕心里打翻的,大概就不止一个五味瓶了。国外网站爆出猛料,有专家称,年初颁出的颇具权威性的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其中的一张获奖照片,是重度PS出来的。


  这张受到指控的照片是由作者Paul Hansen于去年11月20号,在加沙的一场葬礼上拍下的,照片中的人们正在为巴以火箭弹互相袭击中遇难的两个儿童送葬——当然,这个事件本身并非虚构,但是我们最后看到的照片,是由多张合成的。

  根据资深计算机专家和法医图像鉴定的分析,从JPEG的XMP块信息(记录了Photoshop的保存记录)来看,11月20号拍摄的那张照片是用于合成的第一张,并在当天经由Photoshop打开,进行RAW转JPEG处理;2013年1月4日,第二张RAW被打开并添加入11月20号的原片;一小时之后,又有一张图片被导入;照片随即被储存。

  专家们认为这个时间点十分微妙和可疑,因为当时距离1月17号的提交日期只有一个多星期,感觉上像是他为了参赛而专门对照片进行了处理。


  而ELA(错误级别分析)的结果更加坚定了他们的看法。ELA能准确反映出照片中哪些像素是由JPEG压缩算法修改,哪些又是人为手工修改的。人物轮廓边缘的白斑显示出Photoshop的锐化痕迹,这无可厚非;而其他的大块白斑就很可能是越线的修改。


  最后为这张照片盖棺的鉴定项目是阴影分析。11月20号的那张照片拍摄于上午10点40分,当时正值冬季,阳光入射角较小,在狭长荫蔽的巷道中必然会打上厚重的阴影,然而照片里左侧的墙面却亮得反常。

  也就是说,专家们推断,Hansen在11月20日拍下了最初的照片,却发现照片太暗,便再拍了一些照片,裁切后期过后得出成品。面对指控,Hansen本人予以否认,但不得不说,照片看着确实有些梦幻得过头了。截止发稿时,Hansen仍没能提供证明他清白的证据——原片的RAW格式文件。我们不禁感到担忧,图像处理技术的持续进步,正在挑战我们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在考验新闻从业人员和摄影师的职业道德;但是更加发人深省的是,照片是否应该“真实”,人们之间那摇摇欲坠的信任斜塔或许将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26楼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
不用你回答,大家自己对比一下看看吧。
spinsatiable 发表于 2014-11-18 12:28
不用你回答,大家自己对比一下看看吧。
不用对比 别人做错了 不代表你做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