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夏培肃先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33:27
http://www.loongson.cn/20140828-1.php
胡伟武 2014年8月28日     
     2014年8月27日上午11时10分,我敬爱的导师夏培肃先生离开了人世。由于26日晚刚去看过弥留中的夏老师,有心里准备,所以刚听到这个噩耗时不觉得太难过。但到了下午和晚上,工作之余总是想起夏老师的事,晚上半夜醒来睡不着,非常悲痛。夏老师在时不觉得什么,一旦夏老师走了,自己就缺了点什么,身心都不完整了,很不习惯,可能需要好长时间来适应。今天一早起来,把原来的一些材料翻出来,写成文章,以纪念夏老师。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991年9月,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所读研究生,师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创始人夏培肃院士,1996年3月获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并入选“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导师夏培肃院士手把手地教会我做科学研究的方法,教我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我的每一点成就的取得,都凝聚着恩师的心血。
    在学习上,夏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十分关心。在我攻读学位期间,夏老师经常告戒我,一篇博士论文一定要有明显的创新,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否则,即使有很大的工作量,可以算若干篇硕士论文,也算不了一篇博士论文。我的博士学习生涯中,有近两年的时间就是在怕毕不了业的压力下度过的。我在1995年6月完成博士论文的初稿,一直到1996年2月29日才答辩,中间根据夏老师的要求修改了二十多稿,历时8个月。夏老师不顾年逾古稀,对我的论文从它的学术内容,到章节的安排,甚至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改。一个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的结论,夏老师却要求我给出严格的证明。到答辩时,我的论文与其初稿相比已经是脱胎换骨。在这8个月的论文修改过程中,是导师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如何做学问。
    在治学中,夏老师虚怀若谷、实事求是。按照国内外学术界的惯例,研究生写的学术论文一般都把导师作为作者之一。但夏老师却从不允许我这样做,除非论文中确实包括她的实质性贡献。夏老师在成果和荣誉方面也十分谦让。我刚入师门的时候,夏老师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行计算机及并行算法”已接近尾声,我只参加了部分扫尾工作,在项目主要完成人员中排名在十几位。该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按规定有9人可以获奖。但我却意外地得到了获奖证书,后来我的师兄告诉我,在申报时,夏老师觉得自己具体工作做得较少, 就把自己的获奖名额让给了我。一个项目获了奖,项目的主持人却没有获奖,这恐怕在科技界是罕见的。从此也可窥见夏老师注重培养年轻人之一斑。在我开始独立带学生承担项目时,有一次夏老师住院,我去看她时谈起研究生培养,她说,我们当老师的就是人梯,给别人当梯子自己要不断长高,不够高的梯子没人愿意爬。 http://www.loongson.cn/20140828-1.php
胡伟武 2014年8月28日     
     2014年8月27日上午11时10分,我敬爱的导师夏培肃先生离开了人世。由于26日晚刚去看过弥留中的夏老师,有心里准备,所以刚听到这个噩耗时不觉得太难过。但到了下午和晚上,工作之余总是想起夏老师的事,晚上半夜醒来睡不着,非常悲痛。夏老师在时不觉得什么,一旦夏老师走了,自己就缺了点什么,身心都不完整了,很不习惯,可能需要好长时间来适应。今天一早起来,把原来的一些材料翻出来,写成文章,以纪念夏老师。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991年9月,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所读研究生,师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创始人夏培肃院士,1996年3月获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并入选“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导师夏培肃院士手把手地教会我做科学研究的方法,教我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我的每一点成就的取得,都凝聚着恩师的心血。
    在学习上,夏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十分关心。在我攻读学位期间,夏老师经常告戒我,一篇博士论文一定要有明显的创新,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否则,即使有很大的工作量,可以算若干篇硕士论文,也算不了一篇博士论文。我的博士学习生涯中,有近两年的时间就是在怕毕不了业的压力下度过的。我在1995年6月完成博士论文的初稿,一直到1996年2月29日才答辩,中间根据夏老师的要求修改了二十多稿,历时8个月。夏老师不顾年逾古稀,对我的论文从它的学术内容,到章节的安排,甚至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改。一个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的结论,夏老师却要求我给出严格的证明。到答辩时,我的论文与其初稿相比已经是脱胎换骨。在这8个月的论文修改过程中,是导师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如何做学问。
    在治学中,夏老师虚怀若谷、实事求是。按照国内外学术界的惯例,研究生写的学术论文一般都把导师作为作者之一。但夏老师却从不允许我这样做,除非论文中确实包括她的实质性贡献。夏老师在成果和荣誉方面也十分谦让。我刚入师门的时候,夏老师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行计算机及并行算法”已接近尾声,我只参加了部分扫尾工作,在项目主要完成人员中排名在十几位。该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按规定有9人可以获奖。但我却意外地得到了获奖证书,后来我的师兄告诉我,在申报时,夏老师觉得自己具体工作做得较少, 就把自己的获奖名额让给了我。一个项目获了奖,项目的主持人却没有获奖,这恐怕在科技界是罕见的。从此也可窥见夏老师注重培养年轻人之一斑。在我开始独立带学生承担项目时,有一次夏老师住院,我去看她时谈起研究生培养,她说,我们当老师的就是人梯,给别人当梯子自己要不断长高,不够高的梯子没人愿意爬。
成为我国装备和指挥系统的主选CPU。在商业应用方面,在安全适用计算机及服务器、税控机、智能电表集总器、智能水表、高端数控机床、数字电视等方面形成批量应用,建立起几百家企业参与的产业生态,产业环境大幅改善。看到自己的研发成果能够为国家安全和产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每次取得进展,我都跟夏老师汇报并得到夏老师的鼓励。
    在我全力投入龙芯产业化的过程中,夏老师又反复告诫我要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她多次跟我谈起希望在龙芯发展到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建立起像IBM的Watson实验室或朗讯的Bell实验室那样的前瞻研究机构。这也是我近几年的一个重要目标。
    正是因为传承了夏老师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使命感,龙芯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到了今天。
http://www.loongson.cn/20140828-3.php#qiuxue
1、求学
    夏先生出生在教育世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聪颖好学,刻苦努力,走上了一条博学笃志、工业救国的人生历程。
2、开创
    夏先生是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的成员,开拓了我国计算机起步发展的道路。她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计算机科技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自主创新
    夏先生一直强调自主创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坚持做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花落庭院 发表于 2014-8-28 22:05
龙芯课题组成立之初,只有唐志敏和我带领十来个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一支有几百人的有战斗力的队 ...
唐志敏已经走了吧?
希望龙芯能一直走下去,走到成功的那一天。
壮东风 发表于 2014-8-28 22:09
唐志敏已经走了吧?
希望龙芯能一直走下去,走到成功的那一天。
唐还在计算所做研究员。。。。。。
花落庭院 发表于 2014-8-28 22:11
唐还在计算所做研究员。。。。。。
啊,前几年唐离开,我还以为他下海发财去了呢,有谣传说他受不了老胡的太祖思想。。。
还是缺少真正的科学家
唐离开后,又回计算所了吧。不过估计没事做了。
业余分析员 发表于 2014-8-29 09:29
还是缺少真正的科学家
是的,确实,没有自主的稳定系统
他想当柳传志第二


中国人自己出不了头,也不许人家出头的本事上来了!

中国人自己出不了头,也不许人家出头的本事上来了!
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逝世 生前访谈:我与中国科大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3da50a1b4ba91063#rd
著名计算机专家和教育家、我国计算机研究的先驱和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大首任计算机系主任夏培肃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2014年8月27日11时10分逝世,享年91岁。夏培肃先生1923年出生,曾留学英国,后受华罗庚号召回国,1952年成为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三人小组成员,1960年,她设计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计算机——107计算机。夏培肃先生也是我国第一本计算机原理讲义的编写者,首次将英文术语译成中文。
    本文系2007年中国科大“口述校史”项目中夏培肃先生的访谈,文字内容根据夏培肃先生访谈录音整理,有删节调整。
问:中国科大“口述校史”项目组孙洪庆、何昊华
答:夏培肃院士
时间:2007年9月21日
地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
问:夏先生您好!您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大计算机专业的创建者。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今天访谈的主要内容就是您当年在科大的一些往事以及107计算机的研制过程。您当时怎么得知科学院创办科大的?
答:当时科学院需要很多新生力量,可是高等学校不能提供他们最好的学生到科学院。当时苏联科学院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们办了一所大学培养自己的学生。后来苏联专家来了以后,郭院长的苏联顾问建议中国科学院自己办中国科技大学。
各个所都抽调人员去,每个所的所长都去当系主任,所里的科研人员就去讲课。当时要办数学系,华老(华罗庚)就去当系主任。数学系除了数学专业,还有计算机专业,是华先生主持规划的。
华先生原来是我们计算机研究所筹备组的主任,后来是阎沛霖同志。他是原来延安的老干部。我记得他好像兼任数学系副主任。他就来找我,让我到科大去筹备计算机专业。当时都是兼职的,就是所里工作照样做,然后到科大去兼职。从56年开始,我们计算所就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办计算机训练班。训练班的业务是我负责,所以阎沛霖让我去科技大学,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我就把训练班的那套课程搬过去了,按照当时训练班的培养模式开设课程。
科技大学是5年毕业,比较重视公共课程,所以数学和物理都学得比我们训练班的学生好。一般计算机技术都是在高年级(四、五年级)上,我建议是不是三年级就提前上。于是58级的学生在60年就开始学计算机了,是和我们所里第四届训练班合在一起的。
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107机
问:107机(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通用计算机)研制成功之后就搬到科大去了?
答:107机在所里做好初步运转,然后搬到科技大学去调试。1960年4月通过调试之后就正规工作了。机器的性能很稳定。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都不停,后来我们人工把它停下来。可是我们所里从苏联买的仿制的机器,半个小时就停一次。107机的电路设计得很稳定,是我自己设计的。
学生都来排队上机实习,不光是计算机专业,别的系的学生都来上,自动化系、力学系的学生都来上机。
在我们国家第一个有计算机的学校是中国科技大学。当时其他学校的学生很难接触到计算机。后来南京大学在64年做了台计算机。他们宣传是全国高校第一台计算机。我说不对,应该是科技大学(指中国科大)。它只好把他的宣传材料撤掉了。
从计算机发展历程来看,107机功能比较简单,我觉得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培养计算机人才。之前的机器都是仿制别人的,这一台是我们设计的,在设计中培养了人才,然后培养了很多学生。当时很多单位都派人参加计算机训练班,他们回去以后就把自己的计算所办起来了。
科大的学生很好。韩承德是58年第一届入学的。他是他们班第一名,大学毕业论文是跟我做的,后来做我的研究生。他的大学毕业论文是用计算机算非线性问题,我认为做硕士论文都可以的。

三、导师的责任
问:胡伟武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导师的责任》。他提到您给他改博士论文相当认真,基本上每个字每一行您都帮他改过的,包括标点符号。您带学生非常严格、非常认真,你能谈一下这方面吗?
答:我觉得培养研究生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首先思想要端正。要搞清楚培养学生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我觉得这很有必要。你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不仅仅是完成你那点项目。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一点。主导思想不一样,效果就很不一样。像我们计算机,国外进展得那么快,我们当然也发展了,而且发展得也不慢。但是我们起步比人家晚,工业基础比人家差,所以跟人家还差一大截。我当然希望把计算机做得很好,我一上来做计算机就希望指标做得高一点。我的目标我没有实现,可是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实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要做点什么什么东西。当然要做点什么,要为国家做点事情!你的事业能够发扬光大,你一定要培养更好的学生。我觉得就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夏先生一直关心CCF的发展,多次到学会演讲,为学会发展献计献策。鉴于她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CCF奖励委员会将2010年首届“CCF终身成就奖”授予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