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同轨”新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9 12:03:07


f3d3572c11dfa9eca5d9999362d0f703908fc1bb.jpg
“车同轨”通常的解释是这样: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就叫做“车同轨”。但“车同轨“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近来据考古发现,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有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居然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火车用的,而是马车使用的。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

现在铁路是钢轨。秦始皇的“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可以称之为“木路“。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

所以,个人认为“车同轨“绝不像后人通常解释那样的简单。个人猜想:在战国时代末期,乃至秦代畜力车应该是一种很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但无论牛车马车在土道上行进,沉重的车身会道路上形成深深的车辙,一旦遭受雨雪还会加深下陷,以至于道路很快无法使用。但如果用类似现代铁轨的木轨,车轮在木轨上跑,这样就不会下陷,道路就经久耐用,而且由于摩擦力小,也可提升车辆速度。这种木轨道应该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就存在的产物。或者更进一步猜想,秦驰道是否全部由这种木轨道连接而成?秦驰道是在公元前222年,秦始皇所修筑的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秦代标准化道路,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据描述:秦驰道均宽五十步,可并驰2车。与河南安阳这种复线式道路极为相似。

而汉代后为什么这种木轨道不再流行?恐怕是因为汉代后,人口、技术、生产力由于战乱,与秦代相比曾经出现了大倒退。而且西汉前期分封诸侯国,实无修建类似秦驰道沟通全国,实现统一的必要。并且战国秦时代主要交通工具为车,而汉代后逐渐演变为骑乘马匹。而现代发现的木轨道恐怕也是汉代曾经荒废了的道路。

而为什么要车同轨,恐怕也是因为战国末期的各国车轨宽窄不同,各国的车辆轮距也互不相同,而且恐怕战国末期这种木质轨道的应用应该非常之普遍,至少在多国存在。就像现代国家一样,为了防止侵略,为了防止敌国战时利用己方铁路,或者和平时期被敌国所渗透。所以各国铁路宽窄不一。战国时期也一样,各国之间,车辆的轮距不同,木轨道的宽窄也不相同,这样他国的车辆无法适应本国的道路。所以笔者猜想,“车同轨”绝不是历史书中简简单单一句统一轮距就完事儿这么简单。而是一场不亚于修建长城这么浩大的工程,将全国道路连接起来,并将原来各国存在的车辆统一为六尺,同时改建各国已经存在的木轨道,使其能够适应六尺的车辆。而这个“轨”在以往的解释中是车辙的意思,但在新解说下,实际上就是指这种木轨道的意思,更加贴近本意。

无疑,这个工程量十分巨大,没有投入举国之力,无法建立贯通全国的,统一标准的车轨。秦之伟大,古人之智慧,其实不下今人,实在令人惊叹!!!

本文作者renfeng为海疆在线专栏作者,原创首发于海疆在线,首发链接:h t t p ://news.haijiangzx.com/wshaijiangzx/zlxsw/20140810/399233.html


                                                                       2014年8月10日

f3d3572c11dfa9eca5d9999362d0f703908fc1bb.jpg
“车同轨”通常的解释是这样: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就叫做“车同轨”。但“车同轨“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近来据考古发现,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有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居然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火车用的,而是马车使用的。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

现在铁路是钢轨。秦始皇的“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可以称之为“木路“。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

所以,个人认为“车同轨“绝不像后人通常解释那样的简单。个人猜想:在战国时代末期,乃至秦代畜力车应该是一种很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但无论牛车马车在土道上行进,沉重的车身会道路上形成深深的车辙,一旦遭受雨雪还会加深下陷,以至于道路很快无法使用。但如果用类似现代铁轨的木轨,车轮在木轨上跑,这样就不会下陷,道路就经久耐用,而且由于摩擦力小,也可提升车辆速度。这种木轨道应该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就存在的产物。或者更进一步猜想,秦驰道是否全部由这种木轨道连接而成?秦驰道是在公元前222年,秦始皇所修筑的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秦代标准化道路,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据描述:秦驰道均宽五十步,可并驰2车。与河南安阳这种复线式道路极为相似。

而汉代后为什么这种木轨道不再流行?恐怕是因为汉代后,人口、技术、生产力由于战乱,与秦代相比曾经出现了大倒退。而且西汉前期分封诸侯国,实无修建类似秦驰道沟通全国,实现统一的必要。并且战国秦时代主要交通工具为车,而汉代后逐渐演变为骑乘马匹。而现代发现的木轨道恐怕也是汉代曾经荒废了的道路。

而为什么要车同轨,恐怕也是因为战国末期的各国车轨宽窄不同,各国的车辆轮距也互不相同,而且恐怕战国末期这种木质轨道的应用应该非常之普遍,至少在多国存在。就像现代国家一样,为了防止侵略,为了防止敌国战时利用己方铁路,或者和平时期被敌国所渗透。所以各国铁路宽窄不一。战国时期也一样,各国之间,车辆的轮距不同,木轨道的宽窄也不相同,这样他国的车辆无法适应本国的道路。所以笔者猜想,“车同轨”绝不是历史书中简简单单一句统一轮距就完事儿这么简单。而是一场不亚于修建长城这么浩大的工程,将全国道路连接起来,并将原来各国存在的车辆统一为六尺,同时改建各国已经存在的木轨道,使其能够适应六尺的车辆。而这个“轨”在以往的解释中是车辙的意思,但在新解说下,实际上就是指这种木轨道的意思,更加贴近本意。

无疑,这个工程量十分巨大,没有投入举国之力,无法建立贯通全国的,统一标准的车轨。秦之伟大,古人之智慧,其实不下今人,实在令人惊叹!!!

本文作者renfeng为海疆在线专栏作者,原创首发于海疆在线,首发链接:h t t p ://news.haijiangzx.com/wshaijiangzx/zlxsw/20140810/399233.html


                                                                       2014年8月10日
作者说了,猜的。得不到文献支持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4-8-11 10:11
作者说了,猜的。得不到文献支持
这时候开始讲究文献了吧。。。

西方不是重考古,不重文献的嘛???
renfeng027 发表于 2014-8-11 10:54
这时候开始讲究文献了吧。。。

西方不是重考古,不重文献的嘛???
两相对照,信息越多越全面。
南阳的“秦朝木头轨道”不是假的吗?想想也是,明朝的砖石长城都风化成什么样子了,秦朝的木头?就算是防腐处理过又能怎样


大家先别急着说真假,这种事情上多考证一下没坏处,总之不管是不是先看下考古文献报告比较好。

在网上可以看到一些关于秦“铁轨”的帖子和转帖,可惜内容都是基本一样,关于考古发现方面说多很少而且含糊其辞,不知道消息来源。最早的帖子貌似是2007年的,说的是“近来的考古发现”,所以我就去翻了07、06、05、04的《考古》、《文物》、《考古学报》等,但是都没有找到任何河南安阳的报告。

反正大家先找到可靠资料再讨论不迟。楼主你作为记者或写手,写文章多些考证、严谨和专业,标注依据和引用出处,既可以提高文章说服力可信度,也是一种责任。

大家先别急着说真假,这种事情上多考证一下没坏处,总之不管是不是先看下考古文献报告比较好。

在网上可以看到一些关于秦“铁轨”的帖子和转帖,可惜内容都是基本一样,关于考古发现方面说多很少而且含糊其辞,不知道消息来源。最早的帖子貌似是2007年的,说的是“近来的考古发现”,所以我就去翻了07、06、05、04的《考古》、《文物》、《考古学报》等,但是都没有找到任何河南安阳的报告。

反正大家先找到可靠资料再讨论不迟。楼主你作为记者或写手,写文章多些考证、严谨和专业,标注依据和引用出处,既可以提高文章说服力可信度,也是一种责任。
感觉牛皮吹大了,不如做下碳14监测吧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是洼地修路垫个基桩吧
全铺设木轨这多大工程量?
十年生桦木,砍伐后得到一根5m长的木桩,1km木轨至少需要砍伐400株以上的桦木
阿旁宫,皇陵,长城都需要大把的木材
哪有这么多资源
斯巴达国王 发表于 2014-8-11 13:54
是洼地修路垫个基桩吧
全铺设木轨这多大工程量?
十年生桦木,砍伐后得到一根5m长的木桩,1km木轨至少需 ...
秦为了打通去巴蜀的道路,在悬崖峭壁之间修栈道达数百公里,这个是有实物可证的,文献中也有火烧栈道一说。。。要照上面有人的说法就是双重认证了。。。这个施工难度工程量恐怕也不亚于全国的驰道都修上木轨道了吧。。。

这个栈道也可以说得上是古代工程奇迹之一。。。既然秦为了控制巴蜀有如此决心与毅力在崇山峭壁之间硬生生搭出一条木路来,为什么对秦为了控制全国,搞覆盖全国的木轨体系而质疑其工程量呢。。。

可惜栈道国人熟视无睹,要是韩国人不定吹成啥样,要是西方人,就连几百公里的哈德孙长墙都吹得天花乱坠,没有历史,可以硬生生编出一整套历史来。。。我们实在太谦逊了。。。
而且,西方人说,我们不信你们的史书(因为他们史官制度不健全,没有流传有序的史书),我们只信实物考古。。。

那么好,我们自己流传有序的史书,我们自己也不信了,我们也来考古发掘,还搞一个什么夏商周断代工程。。。现在我们有考古实物了,这回你们又要文献了???没有这么玩的知道不???这是一种史观不自信的表现。。。我看这一点我们就要学学人家韩国人,搭上点边,就敢吹,就敢申遗。。。要想西方人学习,没有历史也要编历史。。。

我们太谦逊了,谦逊到都不自信了。。。如果是这种不自信的谦逊,我看这种谦逊不要也罢。。。
再从常理推断。。。

如果按照秦朝的车同轨,车的轮距都一样,那么请问大家如何解决沉重的车辆压出深深的车辙这个问题???尤其是道路要往往经受雨淋大雪,即使是夯筑的道路,也无法避免这个深深的车辙,导致道路最终无法使用的问题???

请给出一个简便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据个人来看,要想简便的解决这个问题,铺设木轨道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还有的办法就是在车辙处铺设两条石道,或者砖道,但无论是石道也避免不了雨淋泥泞下陷,砖道可能破碎。。。都不如下面有枕木的木轨道。。。

当然,孤例不证,只有南阳这个考古实例无法证明秦驰道都是由这种统一规格的木轨道铺设而成。。。但是如果我们在发现一条其他类似的秦木轨,并且都是适应六尺轮距的车的话,我看就说服力就会增大很多。。。但这种木轨道在人烟稠密处不好找,但在历史上人烟稀少处,并曾经作为秦驰道的道路上我相信还会有相似的木轨。。。所以,只有南阳的考古成果,我们只能说是猜想,如果有两条或者更多的例证,我看就可以宣布这种木轨是驰道的一部分。。。这个遍布全国的木轨的意义,实际上不亚于兵马俑,也不亚于长城。。。

与其搞什么夏商周断代工程来获得外国人的承认,我看不如搞这个更能增强民族自信心。。。



胡球扯的玩意,还当新发现?

renfeng027 发表于 2014-8-11 14:15
秦为了打通去巴蜀的道路,在悬崖峭壁之间修栈道达数百公里,这个是有实物可证的,文献中也有火烧栈道一说 ...
栈道这个东西,要怎么看?

刘备就藩的时候把入汉中的栈道烧掉了,然后搞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蜀汉后期与曹魏多次在这个栈道上拉锯、诸葛亮刚死魏延拆掉栈道然后杨仪抢修。

这个栈道的工程量恐怕不能高估。
古猛龙 发表于 2014-8-11 21:35
栈道这个东西,要怎么看?

刘备就藩的时候把入汉中的栈道烧掉了,然后搞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

我无话可说。。。
南阳的这段木轨现在连个照片都没有,怎么能证明这个不是瞎编的呢?
想问一下,碳14测定能精确到百年级别么?


这个有图,聊聊伟大的秦代铁路——秦驰道-中外历史-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
http://lt.cjdby.net/thread-1291935-1-1.html
4月1日梦游南阳伏牛山 - 蒙泰恩的游记 - 517旅行
http://www.517huwai.com/blog/14905/p/2/

你配的那图是这个吧,驰道百度百科还说是伦敦博物馆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thread-643155-1-1.html
POST6307.jpg

游记图不对,果然有反方
关于中外古代筑路技术_元清水吧吧_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p/1718309262

进而找到这个
请搜索拙作《秦始皇的铁路》和《秦始皇的铁路是我的哥德巴赫猜想》。


后面我就不搜了

还是忍不住搜了下,扫了一眼,作者曹为平,好像是说有编的,但也不全是胡猜?这回真不搜了。
秦始皇的铁路是我的歌德巴赫猜想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85231440
  有些事情不能不出来澄清:

  第一:“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

  ——说几乎无法停下来,过分了,但是如果枕木突出在地面上,确实需要和马步合拍,不然马没法奔跑,效率也就不会高了。不然的话,必须把枕木中间填平。

  第二:“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没有理会也没有想到这中间会有什么奥秘。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

  ——这是我瞎编出来的,是为了加强戏剧性,也是故意留下破绽。我没见过西安的铜车马,就是秦始皇时代真的修建了“铁路”也未必既在“铁路”上跑,又在“公路”上跑。不过作为一个科学幻想家,我倒确实设想过一种既能在公路上跑,又能在铁轨上跑的汽车或装甲战车。有机会我也想看看西安的铜车马,也许就是一般的轮子,没有什么“奇特”。我本来想会有人出来说:“西安的铜车马轮子并不能上铁路”不料竟然没有人出来说。

  第三:碳14测定自然更不可能了。

  不过:

  “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这在中国古代确有事实。

  “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这不是事实也不是毫无根据。在古籍中好几次提到了双车道。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有:

    “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後。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後也。是故恫疑虚猲,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列传第九》说: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後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

  有人解释道,车不得方轨,是指不得两车并行。《汉书》里也有“方轨”这一词。依此看来,这在那时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双车道。

  “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

  ——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人跑步一个小时可以达到十公里,当然不能持久。马的速度是人的三倍,应该在一个小时内达到三十公里。照此如果每过一站换一次马二十四小时就是720公里了,考虑到换马需要时间,就定为一天一夜六百公里,多则可以达到七百公里。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现在留下的秦直道就是这样,两千年来不长草。

  至于问为什么要说在河南的南阳山区发现的,那是因为秦灭楚国是最大规模的战争,最最需要后勤保障,开始只发兵二十万行不通,后来发兵六十万才灭了楚国。南阳是必须经过的,既然在南阳“发现”,自然应该在山区,而且没有“公路”相伴,不然二千年来早就破坏了或者被发现了。有的网友说:“河南人最会吹牛”,那是误解了,得为河南人说句公道话。我姓曹,最早祖先出于山东,所以是山东人,后来我们的老祖宗大英雄曹操家在安徽,我们从安徽迁到浙江宁波,所以我既是安徽人、又是宁波人。我父亲1934年逃壮丁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就业、落户、安家并生下了我,所以我又是上海人。现在我在四川南充,所以又是四川南充人。所以我无论如何不是河南人,不是河南人爱吹牛。不过1970年毕业时工宣队将我分配在许昌,我们老祖宗的首都里。后来有人希望离家近一点,要和我调换,尽管他有意把四川大大地吹嘘了一通,我却明白南充是个小城市,天府之国是成都平原不包括南充,还不通铁路,说嘉陵江通船也是骗我的,无论如何不如许昌通铁路好。如果南充真的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和我换呢?但是我的思想就有那么好,现在还是那么好,人家要换我就换了。所以我差一点就成为河南人,但是终究没有成为河南人,终究不是河南人爱吹牛。我在网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也得到了不少资料,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搜索我的名字“曹为平”。需要资料也可以来信。


这个有图,聊聊伟大的秦代铁路——秦驰道-中外历史-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
http://lt.cjdby.net/thread-1291935-1-1.html
4月1日梦游南阳伏牛山 - 蒙泰恩的游记 - 517旅行
http://www.517huwai.com/blog/14905/p/2/

你配的那图是这个吧,驰道百度百科还说是伦敦博物馆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thread-643155-1-1.html
POST6307.jpg

游记图不对,果然有反方
关于中外古代筑路技术_元清水吧吧_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p/1718309262

进而找到这个
请搜索拙作《秦始皇的铁路》和《秦始皇的铁路是我的哥德巴赫猜想》。


后面我就不搜了

还是忍不住搜了下,扫了一眼,作者曹为平,好像是说有编的,但也不全是胡猜?这回真不搜了。
秦始皇的铁路是我的歌德巴赫猜想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85231440
  有些事情不能不出来澄清:

  第一:“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

  ——说几乎无法停下来,过分了,但是如果枕木突出在地面上,确实需要和马步合拍,不然马没法奔跑,效率也就不会高了。不然的话,必须把枕木中间填平。

  第二:“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没有理会也没有想到这中间会有什么奥秘。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

  ——这是我瞎编出来的,是为了加强戏剧性,也是故意留下破绽。我没见过西安的铜车马,就是秦始皇时代真的修建了“铁路”也未必既在“铁路”上跑,又在“公路”上跑。不过作为一个科学幻想家,我倒确实设想过一种既能在公路上跑,又能在铁轨上跑的汽车或装甲战车。有机会我也想看看西安的铜车马,也许就是一般的轮子,没有什么“奇特”。我本来想会有人出来说:“西安的铜车马轮子并不能上铁路”不料竟然没有人出来说。

  第三:碳14测定自然更不可能了。

  不过:

  “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这在中国古代确有事实。

  “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这不是事实也不是毫无根据。在古籍中好几次提到了双车道。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有:

    “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後。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後也。是故恫疑虚猲,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列传第九》说: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後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

  有人解释道,车不得方轨,是指不得两车并行。《汉书》里也有“方轨”这一词。依此看来,这在那时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双车道。

  “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

  ——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人跑步一个小时可以达到十公里,当然不能持久。马的速度是人的三倍,应该在一个小时内达到三十公里。照此如果每过一站换一次马二十四小时就是720公里了,考虑到换马需要时间,就定为一天一夜六百公里,多则可以达到七百公里。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现在留下的秦直道就是这样,两千年来不长草。

  至于问为什么要说在河南的南阳山区发现的,那是因为秦灭楚国是最大规模的战争,最最需要后勤保障,开始只发兵二十万行不通,后来发兵六十万才灭了楚国。南阳是必须经过的,既然在南阳“发现”,自然应该在山区,而且没有“公路”相伴,不然二千年来早就破坏了或者被发现了。有的网友说:“河南人最会吹牛”,那是误解了,得为河南人说句公道话。我姓曹,最早祖先出于山东,所以是山东人,后来我们的老祖宗大英雄曹操家在安徽,我们从安徽迁到浙江宁波,所以我既是安徽人、又是宁波人。我父亲1934年逃壮丁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就业、落户、安家并生下了我,所以我又是上海人。现在我在四川南充,所以又是四川南充人。所以我无论如何不是河南人,不是河南人爱吹牛。不过1970年毕业时工宣队将我分配在许昌,我们老祖宗的首都里。后来有人希望离家近一点,要和我调换,尽管他有意把四川大大地吹嘘了一通,我却明白南充是个小城市,天府之国是成都平原不包括南充,还不通铁路,说嘉陵江通船也是骗我的,无论如何不如许昌通铁路好。如果南充真的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和我换呢?但是我的思想就有那么好,现在还是那么好,人家要换我就换了。所以我差一点就成为河南人,但是终究没有成为河南人,终究不是河南人爱吹牛。我在网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也得到了不少资料,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搜索我的名字“曹为平”。需要资料也可以来信。
已注册用户名 发表于 2014-8-12 12:57
这个有图,聊聊伟大的秦代铁路——秦驰道-中外历史-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
http://lt.c ...
是的,这是我在网上找的英国博物馆的图,这张图明显可以看出车辆模型是西方的车,而不是中国的车。。。
renfeng027 发表于 2014-8-12 13:05
是的,这是我在网上找的英国博物馆的图,这张图明显可以看出车辆模型是西方的车,而不是中国的车。。。
有反转,看上面编辑后的
实际上,无论从字面解释上,还是逻辑上,木质轨道才可以说得通车同轨。。。

如果说仅仅是统一了车的轮距,那么为什么不说车同辙呢???而非得叫车同轨???车为什么要同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八九十年代在农村呆过的经历。。。那个时候农村的胶轮马车很多。。。而且很多乡村公路都是土路。。。经过胶轮大车的一压,会在土路上形成深深地车辙,有的比较松软的土路,车辙可能达一二尺深。。。一到雨雪天气,胶轮大车就会陷在深深的车辙里出不来。。。

想必当时的战国末期各国,以及秦国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而且当时的车轮是木质的,压强更大,虽然轮子高大,离地间隙比现代的胶轮马车大,但是禁不住压强也大,陷的就更深。。。如此修的再好的道路也会损毁。。。要想保证道路可用,就需要大量的人工不断地维护道路。。。

那么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看到了关于南阳发现秦代木轨的发现。。。个人认为这是解决车辙深陷的好办法,就像现代铁路一样,底下有软木料的枕木,两条硬木作为承载车辙轨道。。。如此可以最大程度保护路面,并且由于摩擦力小,也导致了车速的提升。。。

而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叫车同轨,而不是车同辙,车同宽。。。

既然说是要同轨,那么就说明不止一国存在这样的木轨,就像现代铁路一样,各国的木轨宽度可能还都不统一,自然车轮距也不统一。。。而秦始皇修建遍布全国的驰道,想必强力推行各国将轨道统一为六尺。。。这样统一为轮距六尺的车辆就可以全国通行了。。。

如果,再分析的细一点,为什么驰道需要宽五十步,这么宽???修这么宽有意义吗???就是现代国家一级二级公路仿佛也没有这么宽。。。

但是如果加上木轨道,就说明设计的很合理了。。。

那就是驰道已经修建了木轨,或者准备敷设木轨,而且马车跑的木轨是复线,也就是单向行驶的两条,同时还留有人行道,如此算来,五十步也差不多。。。

这样伟大的工程,其意义不亚于长城。。。已经被两千年的周期性战乱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可怜今人不争气,崇洋媚外,看到老祖宗的东西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不存在,而不想着其中的合理性,不去寻找挖掘更多的例证。。。如此不自信的史观,如何支撑起一个重新崛起的中国???
古猛龙 发表于 2014-8-11 21:35
栈道这个东西,要怎么看?

刘备就藩的时候把入汉中的栈道烧掉了,然后搞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栈道这个东西,去老川陕路去跑一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古代入川道路只有那几条,都是利用河道。河道宽阔的地方没必要栈道,路在河边。但在河道狭窄的险要处就不行了,河旁边就是山,这时要么凿山,要么铺栈道,而古蜀道两种都有。大概铺栈道的里程不到5%。凿山的更少。
栈道容易破坏,也容易恢复。栈道是在山体上开方形孔,然后用木柱打进去,下面做三角支撑,上面铺木板。所以一把火就能烧了,要恢复也不过就是搞点木材再打进去铺木板而已。
但开凿蜀道绝对是个宏伟的工程,主要的工程量在于在山上打孔。打一段铺一段,铺路工程量比打孔工程量小多了,别忘了那是金属工具缺乏的时代。
车同轨不过就是车轴距一样了而已,这样的话,车轮都能在一个车辙里走
喂你袋盐 发表于 2014-8-12 14:36
栈道这个东西,去老川陕路去跑一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古代入川道路只有那几条,都是利用河道。河道宽阔 ...
长知识了,谢谢。

惊现renfeng,恍若时光倒流回到了十年前JC上昏天黑地吵架的日子。
只不过,renfeng还是大仙,而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穷学生。
本人身为铁路工务专业从业人员,深知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维护的专业度和复杂度。首先,限于木材的性质,长距离运输物资用木头轨道不见得比直接土路好多少。第二,以当年的技术水平和国力,各国根本修不起、用不起、养不起大规模的木制轨道。最后,轨道线路不是拍拍脑袋跺跺脚就能铺出来就能用的,需要不断尝试、改进、完善等长时间的大量的经验积累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如果历史上真的大规模使用过,不可能在文献、出土实物上找不出什么像样的证据。
元光 发表于 2014-8-13 11:57
惊现renfeng,恍若时光倒流回到了十年前JC上昏天黑地吵架的日子。
只不过,renfeng还是大仙,而我已经不是 ...
先不要以你所见所识,你的经验下结论。。。

就像当年一样。。。

就像我同样认为把一块木料完成一个圆圈当车轮,是很困难无法完成的事情,但事实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大规模使用这样的车轮数千年。。。

同样的,对于古时来说,恐怕最不缺的,最好弄到的就是木料了吧。。。
renfeng027 发表于 2014-8-13 12:26
先不要以你所见所识,你的经验下结论。。。

就像当年一样。。。
不好意思,我拒绝与你深入“讨论”,因为这是浪费生命。
元光 发表于 2014-8-13 13:39
不好意思,我拒绝与你深入“讨论”,因为这是浪费生命。
是啊,因为根本说不过嘛。。。
车同轨,更大的意义我认为在于统一建造的标准。考古表明,秦汉对于军用装备生产的标准化和制式化的要求绝不亚于现代。同轨了,在统一生产、维修均有极大好处。至于楼主所说的轨道,不好发表意见。但是曾在河南看过直道的遗迹,非常坚实,没有轨道铺设的痕迹。再有,如果真是轨道的话,史书典籍,我想总会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renfeng027 发表于 2014-8-11 10:54
这时候开始讲究文献了吧。。。

西方不是重考古,不重文献的嘛???
既没文献,也没田野考古成果,这是纯猜,或者说就是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