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忌讳谈体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03:33
ABBY ELLIN

Lars Leetaru


体重秤和我之间达成了谅解。也就是说:我不再管它了,而它对我也待之以同样的态度。我几乎再也不站在它上面,这样一来,我们彼此都更加轻松。

我已经争取到了拒绝的权力。作为一个从10岁到25岁间几乎天天都量体重的人,作为一个在减肥训练营里呆的时间加起来长达六年,甚至在去中东旅行时背包深处还藏着一个体重秤的人(我知道,我知道您会怎么说……),我对它已经仁至义尽。甚至现在在去医生诊室时我也不会称体重。知道我又轻了三磅或是重了两磅,这对我没有任何好处。

“大家对它太执着了——为了几两体重就会发狂,”美国营养学会(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发言人、注册营养师吉姆·怀特说:“我有些客户,他们的围度和体脂明显减少,看着棒极了,自我感觉也不错,可如果体重秤上的刻度没有往左边移,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体重秤上的数字成为他们的定义。”

好在我已经多多少少抛弃了体重秤,直到几个月前,当时我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一月、每周两次的健身课程。减几斤体重并非我的本意;我只想要好好努力锻炼一下,但教练坚持要记录我们每个人“之前”和“之后”的数据,包括体重和体脂比。

我畏缩了,但在教练跟我保证说“我不会跟你说你现在的体重是多少”后,我还是屏住呼吸,就好像奔赴刑场那样慢吞吞地走到了体重秤上。我确实是很好奇,可还是紧紧闭住了眼睛,没有偷看一眼。

于是,这件事就算完结了——直到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一封教练群发的邮件,发现了一张表格,上面写明了全班所有人的姓名,旁边还标注了我们各自的体重和围度。

一团橡皮筋从我的胃里弹了出来,堵在了喉咙里。“有没有搞错啊?”我想。

这看起来真是太冒犯人了。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对密友的性生活、用药习惯和每月房租钱了如指掌,可是要问朋友的体重是多少,对方一定会紧咬牙关。就连国家安全局(NSA)都撬不开。

“我们会频繁问别人的体重是多少吗?除非你跟对方真的非常熟,否则根本不会开这个口,”圣卢克-罗斯福医院中心(St. Luke’s-Roosevelt Hospital Center)纽约肥胖营养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亚伦·格里伯特(Allan Geliebter)说:“你不可能开口就告诉人家,他近来发福了。”

暗自思量后,我发觉我并不是真的介意是否有15个陌生人知道了我的体重。我就是不想自己知道——尤其是在知道比我猜想的重了5磅后。这让我特别不安。

那位教练跟我道了歉。但她说,体重“无非是个数字”。“你真正应当担心的是体脂。”

确实如此,大部分专家都认同这种说法:相比体重,体脂比是健康状况更好的指示器,男性体脂比超过25%,女性超过35%,通常就可以定义为肥胖了。腹部或者说是内脏脂肪,比起在皮肤表面下、囤积在大腿和臀后可以摸到的皮下脂肪更加有害——可是无论内脏脂肪还是皮下脂肪,通过传统的体重秤都无法测量。

“体重本身在量度健康状况方面,是不完美的,”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临床肥胖和代谢中心主任菲利普·绍尔(Philip Schauer)博士说:“如果有人超重了30磅,但如果他是梨型身材,很可能健康状况很好。可是如果你是苹果身材,超重了30磅就可能会有糖尿病。”

他说,相比体重,更直观准确的评估方式是测量腰围——女性腰围超过35英寸(合89厘米),男性超过40英寸(合102厘米)就有问题了——或者用卡尺测量皮下脂肪厚度。这些标准往往比身体质量指数(BMI)更可靠,因为后者无法区分脂肪与肌肉组织,也无法将体型纳入计量方式中。

那么,如果体重是那么靠不住的标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使用它呢?

“它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流行病学副教授詹妮弗·林德(Jennifer Linde)说:“它每天都会为你提供反馈,而且你可以教育人们中立地看待体重秤上的数字。它不一定非得成为某种价值判断。”

一些研究推想人们可以将体重看成“中立”的事物,并证明你越频繁地称自己的体重,状态就会越好,至少在控制体重这方面如此。去年9月发表在《肥胖学》(Obesity)的一项为期6个月的研究就证明了这种推论。这项研究涉及的是超重和肥胖、并希望减重的成年人,在研究中,其中一组受试者每天用便携秤称体重,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减重曲线图,并能每周从研究人员处得到反馈,结果这组每天称体重的人平均减去了13磅体重。而另一组受试者每周称一次体重,他们一点没减下来。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营养学和心理学教授大卫·七维茨基(David A. Levitsky)自1992年开始从事每天称重产生功效的研究,他相信每天称重对于防止体重反弹是必要的。

“无论是对征油脂税,征可乐税,鼓励人们多多运动以控制体重,我觉得都没用,”他说,“已经有足够的数据显示这些办法不起作用了。但如果你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到秤上,这可以帮助你抵御让你吃的比消耗的更多的环境诱因。”

对于我们这些对磅秤避之不及的人,有个好消息是:大部分医学专业人士都认为,自行测量——不管计算的是进食的卡路里,记录每日食谱,或者定期称重——可以预示着你的成功。我们的任务就是选择一种最不会让你抵触的测量方式,然后坚持到底。

正因为这样,在我的最后一堂健身课上,我最终没有量体重。没有理由这么去做。我感觉自己更强壮了,我的衣服更加合身了,这对我已经足够。
ABBY ELLIN

Lars Leetaru


体重秤和我之间达成了谅解。也就是说:我不再管它了,而它对我也待之以同样的态度。我几乎再也不站在它上面,这样一来,我们彼此都更加轻松。

我已经争取到了拒绝的权力。作为一个从10岁到25岁间几乎天天都量体重的人,作为一个在减肥训练营里呆的时间加起来长达六年,甚至在去中东旅行时背包深处还藏着一个体重秤的人(我知道,我知道您会怎么说……),我对它已经仁至义尽。甚至现在在去医生诊室时我也不会称体重。知道我又轻了三磅或是重了两磅,这对我没有任何好处。

“大家对它太执着了——为了几两体重就会发狂,”美国营养学会(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发言人、注册营养师吉姆·怀特说:“我有些客户,他们的围度和体脂明显减少,看着棒极了,自我感觉也不错,可如果体重秤上的刻度没有往左边移,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体重秤上的数字成为他们的定义。”

好在我已经多多少少抛弃了体重秤,直到几个月前,当时我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一月、每周两次的健身课程。减几斤体重并非我的本意;我只想要好好努力锻炼一下,但教练坚持要记录我们每个人“之前”和“之后”的数据,包括体重和体脂比。

我畏缩了,但在教练跟我保证说“我不会跟你说你现在的体重是多少”后,我还是屏住呼吸,就好像奔赴刑场那样慢吞吞地走到了体重秤上。我确实是很好奇,可还是紧紧闭住了眼睛,没有偷看一眼。

于是,这件事就算完结了——直到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一封教练群发的邮件,发现了一张表格,上面写明了全班所有人的姓名,旁边还标注了我们各自的体重和围度。

一团橡皮筋从我的胃里弹了出来,堵在了喉咙里。“有没有搞错啊?”我想。

这看起来真是太冒犯人了。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对密友的性生活、用药习惯和每月房租钱了如指掌,可是要问朋友的体重是多少,对方一定会紧咬牙关。就连国家安全局(NSA)都撬不开。

“我们会频繁问别人的体重是多少吗?除非你跟对方真的非常熟,否则根本不会开这个口,”圣卢克-罗斯福医院中心(St. Luke’s-Roosevelt Hospital Center)纽约肥胖营养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亚伦·格里伯特(Allan Geliebter)说:“你不可能开口就告诉人家,他近来发福了。”

暗自思量后,我发觉我并不是真的介意是否有15个陌生人知道了我的体重。我就是不想自己知道——尤其是在知道比我猜想的重了5磅后。这让我特别不安。

那位教练跟我道了歉。但她说,体重“无非是个数字”。“你真正应当担心的是体脂。”

确实如此,大部分专家都认同这种说法:相比体重,体脂比是健康状况更好的指示器,男性体脂比超过25%,女性超过35%,通常就可以定义为肥胖了。腹部或者说是内脏脂肪,比起在皮肤表面下、囤积在大腿和臀后可以摸到的皮下脂肪更加有害——可是无论内脏脂肪还是皮下脂肪,通过传统的体重秤都无法测量。

“体重本身在量度健康状况方面,是不完美的,”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临床肥胖和代谢中心主任菲利普·绍尔(Philip Schauer)博士说:“如果有人超重了30磅,但如果他是梨型身材,很可能健康状况很好。可是如果你是苹果身材,超重了30磅就可能会有糖尿病。”

他说,相比体重,更直观准确的评估方式是测量腰围——女性腰围超过35英寸(合89厘米),男性超过40英寸(合102厘米)就有问题了——或者用卡尺测量皮下脂肪厚度。这些标准往往比身体质量指数(BMI)更可靠,因为后者无法区分脂肪与肌肉组织,也无法将体型纳入计量方式中。

那么,如果体重是那么靠不住的标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使用它呢?

“它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流行病学副教授詹妮弗·林德(Jennifer Linde)说:“它每天都会为你提供反馈,而且你可以教育人们中立地看待体重秤上的数字。它不一定非得成为某种价值判断。”

一些研究推想人们可以将体重看成“中立”的事物,并证明你越频繁地称自己的体重,状态就会越好,至少在控制体重这方面如此。去年9月发表在《肥胖学》(Obesity)的一项为期6个月的研究就证明了这种推论。这项研究涉及的是超重和肥胖、并希望减重的成年人,在研究中,其中一组受试者每天用便携秤称体重,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减重曲线图,并能每周从研究人员处得到反馈,结果这组每天称体重的人平均减去了13磅体重。而另一组受试者每周称一次体重,他们一点没减下来。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营养学和心理学教授大卫·七维茨基(David A. Levitsky)自1992年开始从事每天称重产生功效的研究,他相信每天称重对于防止体重反弹是必要的。

“无论是对征油脂税,征可乐税,鼓励人们多多运动以控制体重,我觉得都没用,”他说,“已经有足够的数据显示这些办法不起作用了。但如果你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到秤上,这可以帮助你抵御让你吃的比消耗的更多的环境诱因。”

对于我们这些对磅秤避之不及的人,有个好消息是:大部分医学专业人士都认为,自行测量——不管计算的是进食的卡路里,记录每日食谱,或者定期称重——可以预示着你的成功。我们的任务就是选择一种最不会让你抵触的测量方式,然后坚持到底。

正因为这样,在我的最后一堂健身课上,我最终没有量体重。没有理由这么去做。我感觉自己更强壮了,我的衣服更加合身了,这对我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