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千年兴亡话岳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28:20
引子
  本文对岳飞本身的生平,史迹不与置评,关注的是历朝历代,隐在岳飞身后的制作人们。
  
  南宋,从赵,秦时的铁案一桩,到孝宗后的平反,乃至之后,关于岳飞的叙述,始终处于一种半温不火的尴尬境遇中。即便在岳飞之孙,时任户部侍郎的岳坷所修之《金陀粹编》里,关于岳飞之死,依旧隐讳,叙述的重点只在于其生前抗金事迹。终宋一朝,既有强烈的恢复情结,又不能不避高宗之讳,岳飞始终不能走上神坛。
  
  元朝,蒙元是一个特殊的朝代,论出身,蒙古本身也属于胡人系统,因此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政府行为的祭祀褒扬活动,不过,毕竟鉴于年代之不同,加之岳飞所抗之金国和蒙古的祖宗也有世仇,所以有元以来,整个是处于政府不鼓励,民间随你去的态势中。有意思的是,蒙古人好像对文史,舆论掌控的什么文治手段的确不感什么兴趣,或是说不在行。所以其所修的《宋,辽,金》史,虽挂丞相脱脱之名,实际主修的却是宋,金之遗臣,因此在元版的《宋史》里,偶们居然看到这样的叙述“岳飞文武兼备,一代岂多见哉,高宗忍自弃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摆明了是吃元朝饭,想宋朝事的史官所修。在汉族士大夫的眼里,凡是汉人主政的年代就号称是所谓的“唐诗,宋词,汉文章”,一到了胡人王朝,即便是元曲,清戏之类的戏曲繁荣,也是倡优横行,末世景象。当然这并不代表汉族文人不借曲言志,文人从事编曲的大有人在,如此一来,戏码就别有看头,如《宋大将岳飞尽忠报国》一类的南戏,风靡一时,台上演的,底下看的汉人当然是心知肚明,可怜的是,蒙籍戏迷,FANS们也傻乎乎跟着一块喊好,实在是欺人太甚。
  
  朱明,有句话叫做“守得云开见月明”,用来形容岳飞在明朝的待遇那是再合适不过。洪武年间,岳飞受封为“武穆”,“历代三十七位名臣”之一,“靖魔大帝”,从祭历代帝王之太祀殿,此后封号是一路追加,特别是土木之变后,英宗北狩,举国震动。朝野间,都以靖康为鉴,于是一窝蜂的赶去拜神(中国人就这点,喜欢临时抱佛脚),各地建庙,刊布文集,文人题咏,纷至沓来。再往后,后金崛起,那就更要拜祖先了。岳飞的封号,创记录的达到“三界伏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圣帝君”的高度。可惜的是,烧香也没带来好运气,明朝两线作战,倒底还是罩不住,彩票最后还是被多尔衮中走了。
  
  大清,国朝初建,玩的是宝刀烈马,讲的是“留发不留头”,世仇鹏举,也就只有靠边站了,除了不要命的,再没谁敢往岳庙边上凑活了。雍正年间,干脆,把岳飞迁出了武庙。直到乾隆时,才有了微妙的变化。姜还是老的辣,在密布文网屡兴大狱的同时,弘历同学六次南巡,数度驾幸岳庙,题咏不断。抄几首,鉴赏一下:“读史常思忠孝诚,重瞻冢树拱佳城。莫须有狱何须很,义所重人死所轻。梓里秋风还忆昨,石门古月增如生。夜台犹切偏安愤,想对余杭气未平”。要不是看了落款是陈弘历,偶还以为是天地会陈近南写的。再看一段乾隆所撰《岳武穆论》“......夫以武穆之用兵,驭将勇敢无敌,若韩信彭越辈皆能之,乃加之以文武皆备,仁智并施,精忠无贰,则古名将亦未有逮焉。知君命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构,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兵于分疆之外。呜呼,以公之精诚,虽死于桧手,而天下后世仰望,风烈实与日月争光”。至此而后,钱彩所写《说岳》也一并开禁。不过关键在于,钦定宣传大纲规定,关于岳飞的叙述,一是突出忠君概念,二是淡化宋金争战。好一招诛心,就冲这一点,清朝的统驭手段就比当年蒙元强,活该打破“胡人无百年之国运”这一诅咒。

  好景毕竟不长,国内的超稳定结构毕竟挡不住晚清的风云激荡。岳飞再次被海外流亡的革命党人,捧上神坛。1903年,日本学者世川仲郎写了一本叫做《中国第一大伟人岳飞》的著作,刊行量相当大,正好被留日清国留学生看见,如获至宝,于是革命党借机再铸国魂,各种民族主义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而起。譬如安徽中学教员陈仲甫(独秀)搞的岳王会,江浙陶成章等的龙华会,统统都以岳飞为精神领袖,试看他们的会章:“凡入会,必供少保忠武王岳爷爷神位于中央,左首列杨将军再兴之神位,右首列牛皋之神位,左下列王将军佐之神位,右下列施义士全之神位,供三牲......刺左臂,歃血盟,祭文(黄纸写),四起四拜,誓毕,斩鸡头......”据说每次行事,都要重复以上程序。好像全世界民粹组织,远说当年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黑手党,近说哈马斯等等恐怖组织,都有类似行为,唯一的不同在于念的经而已。
  
  接下去就是晚清十年笔战,对战双方却又都是汉人。一方叫维新党,一方叫革命党。双方都想从故纸堆中找出国魂,不过梁启超爱讲的是汉唐故事,而党人喜欢说得却是宋明痛史。笔战经年,梁始终处于下风。也不能怪他,论国学,他碰上的是比他老师康师傅还BT的余杭章太炎;讲西学,南海汪兆铭开口就是“nation--state”,闭口是“民族の国家”,侃的是云山雾罩;说脏话,在吴稚辉口中,连太后,皇上都是“上海四马路的野鸡齤”,“巴黎扫马粪的小孩”,何况区区一个梁卓如,用吴的原话:“梁乌龟,梁强盗侍侯着小狼主爷,洗干净PP,拉JB来干”(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位文胆,最后成大器的,既不是文豪章氏,也不是文青汪氏,而是老吴,活着是党国国师,死了配飨蒋陵,看来三分文,七分痞才是王道),要说文斗不行,那武斗就更别提了,同盟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暴力组织,梁本一介文人,刚在东京开个庆祝预备立宪大会,湖湘宋渔父立刻带人上门寻衅滋事,这就是著名的冲砸锦辉馆事齤件。参与的都是日后党国精英,立法院长张继,司法院长居正,云南省长李根源,立委,中委等等,全到齐了,亲手海扁梁的是未来的天津市长,山西人南桂馨,当时是警校学生。(其实任公的面子算不错得了,日后蒋委员长开会,也凑不齐这么强大的全明星阵容了)。
  
  民国初年,鞑虏是驱除了,岳飞自然也就下岗了。当年的革命同志,排排坐,吃果果,没功夫接这个茬了。只有个别学者,偶有谈及。比较有影响的是吕思勉。吕字诚之,江苏武进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1921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有关岳飞一节,一石激起千层浪。摘录宋金和战一节,《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剪除》:1,和议在当时是不可免得事;2,秦桧是爱国的,不是金国奸细;3,岳,韩是军阀......吕的本意可能是想借故谕今,骂骂当时的军阀,结果呢,把自己给栽进去了,此论一出,舆论哗然,抗战初,国民政府就势把他给抓进去了,以汉奸罪起诉,虽说后来释放,活罪可受了不少。所以说借古言事也要注意,千万不能玩出圈,真要讲暗讽军阀,不如讲个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嘛,何必那么另类,去找岳飞的晦气。
  
  日寇内侵,岳飞再次出山。“9。18”之后,周承忠,江苏嘉定人,文字学家。立马把岳飞之《吊古战场文》碑拓中“河水荥带,群山纠纷”一句里的“河”,“山”二字摘出,又取“秦没而还”中的“还”字,“奇中有异于仁羲”中的“羲”下半截“我”字,配上岳飞图章,编成“还我河山”四字,地理学家,嘉定同乡童世亨立刻将此刊出,配合《满江红》一词,传遍全国。(这就是著名的“还我河山”四字”由来,据说满江红也是明人所作,不过当时是管不了那么多了)
  
  国民政府自然也顺水推舟,让这把火烧得再旺一点。明令将岳飞列入先哲类神祀飨祭(另外几个也一并列出,分别是伏曦,神农,黄帝,嫘祖,仓颉,后稷,大禹,孔子,孟子,岳飞,关羽,公输班,排职称的话,为什么连木匠也入选,女娲姐姐反而没有,待考)。抗战时,国府更是不仅派出由高官领衔的参访团去各地岳庙拜祭,而且国齤民党四大,明确提出,要千万个岳武穆。还曾编演四幕剧,款待美英法苏驻华大使,并赠以“还我河山”拓本。当然各党派借着岳飞指桑骂槐的伎俩,也纷纷出笼。重庆方面的重点在于爆炒岳飞剿灭钟相,杨么一战,攘外必先安内,正好先学岳武穆PK江西土寇先。延安方面,看看当时新华书店出版的《封建经济南盛北衰时代-金与南宋》一节:“秦桧是金国奸细,宋高宗是投降派,岳,韩二军连年抗战中锻炼出的两支新的有力部队,金人知道赵构易灭,中国人民不易灭,赵构愿降,中国人民不愿降......”,这那里是在讲古,分明是在说四,八军嘛,顺带攻击中央。两边都把自己打扮成岳飞的转世灵童,捞取政治资本,实践证明,在野党在作秀方面的确比执政党占便宜。
  
  抗战胜利后,至红朝立国前,波澜不惊,史学界主流派是以李汉魂所著《岳武穆年谱》为正统。李汉魂其人字伯豪,号南华,广东吴川人,党国元老。政,学两界都颇富名望,治史自然事半功倍。少数不同的声音来自于周谷城。周谷城,湖南益阳人,搞农运出身,是属于红专型的学者。他的观点,岳飞至多是一员名将,作民族英雄不太合适之类。当然,当时搭理他的人也不多。史学界是主流派的天下。

  红朝定鼎,主流派大多跑路到港台美洲去了,大陆学界剩下的大致可份四类。第一拨,政治型学者,简称红专派,走实用主义路线,为了民族团结,把岳飞踢出英雄行列;领军人物为已公开卧底身份周谷城等,第二拨,学院型学者,也就是日后所称的“白专”,主要是遗留在大陆的自由学者,比如邓广铭,字恭三,山东临邑人,公认的宋史泰斗,观点与去港台之学人前辈,没太多差异。第三拨,无学历型学者,简称赤心派,持阶级论,观点纠缠于岳飞剿灭江西土寇方面。第四拨,和泥型学者,学院派的重要分支,但善于和泥,为了应对红专,照顾满族感情,于是创造性提出女真贵族与女真人民分辨说,为了应对赤心,考证出岳飞是个佃农出身等等,到处救火。不容易的,就拿(女真贵族与女真人民分辨论)来说,就如同(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不同论)一样,不能深究,一究就说不清了。
  
  整个五十直到六十年代初,考虑当时国际环境,反美反苏,因此关于岳飞争辩一直没有玩出圈,各流派的呼声此起彼落,基本还停留在学术圈的范畴,不过学院派里的大部分已经因为各种原因,戴了右齤派的帽子。红专派逐渐把持了话语权。
  
  讽刺的转机,出现在革兴初年,赤心派如黑马突起,矛头直指红专旗手周谷城。两报一刊率先发难,《红旗》发布(周谷城是怎样为汉奸秦桧,张邦昌翻案》,《解放日报》之(为什么要替秦桧翻案》,《文汇报》之(批判18篇)等等,幕后总瓢把子就是敬爱的姚文元同志,那位要问,为什么老姚要替岳飞出头,主要是为了把17年教育黑线连根拔起。红专虽然也倒了,岳庙终究还是没有保住,谁让岳飞当年做过封建地主阶级代言人,又有人问,当年岳飞要是贫农造了皇帝的反呢?那也不行,那就是蜕变,一样不符合无产阶级要求。
  
  八十年代初,不管是红专,还是白专,大家都刚从牛棚里和牛魔王一起看赤帝回来,暂时无心再战。此时,一股评书热在大陆兴起,说得是《岳飞传》,风靡一时,当然听得是宋朝事,想的可是十年情。饶有趣味的是说书的刘兰芳,却是满人后裔。在说这部书时,到底还是有些偏私,把宋金民族矛盾的大部分情节都做了修改,不过这是小问题,于当时盛行的伤痕文学的表达手法来说是无关痛痒的。
  
  回过头来,再看看南狩之后的国民政府,岳飞在大陆日渐势衰的时候,在台湾倒是焕发了青春。配合反齤攻大陆的需要,岳飞一直是政府宣传的宠儿,各类文献,考证洋洋洒洒层出不穷。抗鼎之作是蒋复璁的《岳飞传》。蒋复璁字美如,号慰堂。硖石人。蒋光煦曾孙,蒋百里的侄儿。故宫博物院院长,宿儒。看看他所写《岳飞传》目录:“忠义感人,报国有路,一帆风顺,削平群盗,打击刘豫,直捣中原,唾手幽云,功亏一篑,慷慨赴死,万古垂民”就知道海外港台的主流观点了。每逢重要节日,蒋经国总亲率青年,军人于岳王亭高唱满江红,鼓舞士气。连李登辉,在当时都主持过在岳飞民族英雄铜像的开光礼。只有既是台独又是胡人,号称台独教母的金美琳之流持异义,不过在二蒋时代,台独也不过是个屁而已,翻不起什么浪来,要到李逆登辉篡权,金等野百合才有了春天。
  
  回首大陆,整个八九十年,波澜不惊,直到03年,网络横行,关于岳飞争辩,又有一次高峰,以网络开头,其中是口水无数,闹到最后,在岳飞老家汤阴等地,甚至出现了民间的群众游行,最后以教育部和泥声明结束。事隔不远,无需多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口水战,虽说聊无新意,但恍惚间,让人隐约看见晚清十年笔战的影子,也许是百年一轮回(第一次留学生发起岳飞崇拜,恰在1903年,至2003年网络口水大战,恰好百年,说两次相像,不仅是因为论点,论题相近,随之而起都是满眼的民族主义符号,汉服与唐装等等,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不过,下一次的高潮会出现在何时,那就要待续了,不过最好是不要了,凡是岳武穆重新上岗之日,一般都是外敌入寇之时。^_^
  
引子
  本文对岳飞本身的生平,史迹不与置评,关注的是历朝历代,隐在岳飞身后的制作人们。
  
  南宋,从赵,秦时的铁案一桩,到孝宗后的平反,乃至之后,关于岳飞的叙述,始终处于一种半温不火的尴尬境遇中。即便在岳飞之孙,时任户部侍郎的岳坷所修之《金陀粹编》里,关于岳飞之死,依旧隐讳,叙述的重点只在于其生前抗金事迹。终宋一朝,既有强烈的恢复情结,又不能不避高宗之讳,岳飞始终不能走上神坛。
  
  元朝,蒙元是一个特殊的朝代,论出身,蒙古本身也属于胡人系统,因此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政府行为的祭祀褒扬活动,不过,毕竟鉴于年代之不同,加之岳飞所抗之金国和蒙古的祖宗也有世仇,所以有元以来,整个是处于政府不鼓励,民间随你去的态势中。有意思的是,蒙古人好像对文史,舆论掌控的什么文治手段的确不感什么兴趣,或是说不在行。所以其所修的《宋,辽,金》史,虽挂丞相脱脱之名,实际主修的却是宋,金之遗臣,因此在元版的《宋史》里,偶们居然看到这样的叙述“岳飞文武兼备,一代岂多见哉,高宗忍自弃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摆明了是吃元朝饭,想宋朝事的史官所修。在汉族士大夫的眼里,凡是汉人主政的年代就号称是所谓的“唐诗,宋词,汉文章”,一到了胡人王朝,即便是元曲,清戏之类的戏曲繁荣,也是倡优横行,末世景象。当然这并不代表汉族文人不借曲言志,文人从事编曲的大有人在,如此一来,戏码就别有看头,如《宋大将岳飞尽忠报国》一类的南戏,风靡一时,台上演的,底下看的汉人当然是心知肚明,可怜的是,蒙籍戏迷,FANS们也傻乎乎跟着一块喊好,实在是欺人太甚。
  
  朱明,有句话叫做“守得云开见月明”,用来形容岳飞在明朝的待遇那是再合适不过。洪武年间,岳飞受封为“武穆”,“历代三十七位名臣”之一,“靖魔大帝”,从祭历代帝王之太祀殿,此后封号是一路追加,特别是土木之变后,英宗北狩,举国震动。朝野间,都以靖康为鉴,于是一窝蜂的赶去拜神(中国人就这点,喜欢临时抱佛脚),各地建庙,刊布文集,文人题咏,纷至沓来。再往后,后金崛起,那就更要拜祖先了。岳飞的封号,创记录的达到“三界伏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圣帝君”的高度。可惜的是,烧香也没带来好运气,明朝两线作战,倒底还是罩不住,彩票最后还是被多尔衮中走了。
  
  大清,国朝初建,玩的是宝刀烈马,讲的是“留发不留头”,世仇鹏举,也就只有靠边站了,除了不要命的,再没谁敢往岳庙边上凑活了。雍正年间,干脆,把岳飞迁出了武庙。直到乾隆时,才有了微妙的变化。姜还是老的辣,在密布文网屡兴大狱的同时,弘历同学六次南巡,数度驾幸岳庙,题咏不断。抄几首,鉴赏一下:“读史常思忠孝诚,重瞻冢树拱佳城。莫须有狱何须很,义所重人死所轻。梓里秋风还忆昨,石门古月增如生。夜台犹切偏安愤,想对余杭气未平”。要不是看了落款是陈弘历,偶还以为是天地会陈近南写的。再看一段乾隆所撰《岳武穆论》“......夫以武穆之用兵,驭将勇敢无敌,若韩信彭越辈皆能之,乃加之以文武皆备,仁智并施,精忠无贰,则古名将亦未有逮焉。知君命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构,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兵于分疆之外。呜呼,以公之精诚,虽死于桧手,而天下后世仰望,风烈实与日月争光”。至此而后,钱彩所写《说岳》也一并开禁。不过关键在于,钦定宣传大纲规定,关于岳飞的叙述,一是突出忠君概念,二是淡化宋金争战。好一招诛心,就冲这一点,清朝的统驭手段就比当年蒙元强,活该打破“胡人无百年之国运”这一诅咒。

  好景毕竟不长,国内的超稳定结构毕竟挡不住晚清的风云激荡。岳飞再次被海外流亡的革命党人,捧上神坛。1903年,日本学者世川仲郎写了一本叫做《中国第一大伟人岳飞》的著作,刊行量相当大,正好被留日清国留学生看见,如获至宝,于是革命党借机再铸国魂,各种民族主义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而起。譬如安徽中学教员陈仲甫(独秀)搞的岳王会,江浙陶成章等的龙华会,统统都以岳飞为精神领袖,试看他们的会章:“凡入会,必供少保忠武王岳爷爷神位于中央,左首列杨将军再兴之神位,右首列牛皋之神位,左下列王将军佐之神位,右下列施义士全之神位,供三牲......刺左臂,歃血盟,祭文(黄纸写),四起四拜,誓毕,斩鸡头......”据说每次行事,都要重复以上程序。好像全世界民粹组织,远说当年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黑手党,近说哈马斯等等恐怖组织,都有类似行为,唯一的不同在于念的经而已。
  
  接下去就是晚清十年笔战,对战双方却又都是汉人。一方叫维新党,一方叫革命党。双方都想从故纸堆中找出国魂,不过梁启超爱讲的是汉唐故事,而党人喜欢说得却是宋明痛史。笔战经年,梁始终处于下风。也不能怪他,论国学,他碰上的是比他老师康师傅还BT的余杭章太炎;讲西学,南海汪兆铭开口就是“nation--state”,闭口是“民族の国家”,侃的是云山雾罩;说脏话,在吴稚辉口中,连太后,皇上都是“上海四马路的野鸡齤”,“巴黎扫马粪的小孩”,何况区区一个梁卓如,用吴的原话:“梁乌龟,梁强盗侍侯着小狼主爷,洗干净PP,拉JB来干”(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位文胆,最后成大器的,既不是文豪章氏,也不是文青汪氏,而是老吴,活着是党国国师,死了配飨蒋陵,看来三分文,七分痞才是王道),要说文斗不行,那武斗就更别提了,同盟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暴力组织,梁本一介文人,刚在东京开个庆祝预备立宪大会,湖湘宋渔父立刻带人上门寻衅滋事,这就是著名的冲砸锦辉馆事齤件。参与的都是日后党国精英,立法院长张继,司法院长居正,云南省长李根源,立委,中委等等,全到齐了,亲手海扁梁的是未来的天津市长,山西人南桂馨,当时是警校学生。(其实任公的面子算不错得了,日后蒋委员长开会,也凑不齐这么强大的全明星阵容了)。
  
  民国初年,鞑虏是驱除了,岳飞自然也就下岗了。当年的革命同志,排排坐,吃果果,没功夫接这个茬了。只有个别学者,偶有谈及。比较有影响的是吕思勉。吕字诚之,江苏武进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1921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有关岳飞一节,一石激起千层浪。摘录宋金和战一节,《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剪除》:1,和议在当时是不可免得事;2,秦桧是爱国的,不是金国奸细;3,岳,韩是军阀......吕的本意可能是想借故谕今,骂骂当时的军阀,结果呢,把自己给栽进去了,此论一出,舆论哗然,抗战初,国民政府就势把他给抓进去了,以汉奸罪起诉,虽说后来释放,活罪可受了不少。所以说借古言事也要注意,千万不能玩出圈,真要讲暗讽军阀,不如讲个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嘛,何必那么另类,去找岳飞的晦气。
  
  日寇内侵,岳飞再次出山。“9。18”之后,周承忠,江苏嘉定人,文字学家。立马把岳飞之《吊古战场文》碑拓中“河水荥带,群山纠纷”一句里的“河”,“山”二字摘出,又取“秦没而还”中的“还”字,“奇中有异于仁羲”中的“羲”下半截“我”字,配上岳飞图章,编成“还我河山”四字,地理学家,嘉定同乡童世亨立刻将此刊出,配合《满江红》一词,传遍全国。(这就是著名的“还我河山”四字”由来,据说满江红也是明人所作,不过当时是管不了那么多了)
  
  国民政府自然也顺水推舟,让这把火烧得再旺一点。明令将岳飞列入先哲类神祀飨祭(另外几个也一并列出,分别是伏曦,神农,黄帝,嫘祖,仓颉,后稷,大禹,孔子,孟子,岳飞,关羽,公输班,排职称的话,为什么连木匠也入选,女娲姐姐反而没有,待考)。抗战时,国府更是不仅派出由高官领衔的参访团去各地岳庙拜祭,而且国齤民党四大,明确提出,要千万个岳武穆。还曾编演四幕剧,款待美英法苏驻华大使,并赠以“还我河山”拓本。当然各党派借着岳飞指桑骂槐的伎俩,也纷纷出笼。重庆方面的重点在于爆炒岳飞剿灭钟相,杨么一战,攘外必先安内,正好先学岳武穆PK江西土寇先。延安方面,看看当时新华书店出版的《封建经济南盛北衰时代-金与南宋》一节:“秦桧是金国奸细,宋高宗是投降派,岳,韩二军连年抗战中锻炼出的两支新的有力部队,金人知道赵构易灭,中国人民不易灭,赵构愿降,中国人民不愿降......”,这那里是在讲古,分明是在说四,八军嘛,顺带攻击中央。两边都把自己打扮成岳飞的转世灵童,捞取政治资本,实践证明,在野党在作秀方面的确比执政党占便宜。
  
  抗战胜利后,至红朝立国前,波澜不惊,史学界主流派是以李汉魂所著《岳武穆年谱》为正统。李汉魂其人字伯豪,号南华,广东吴川人,党国元老。政,学两界都颇富名望,治史自然事半功倍。少数不同的声音来自于周谷城。周谷城,湖南益阳人,搞农运出身,是属于红专型的学者。他的观点,岳飞至多是一员名将,作民族英雄不太合适之类。当然,当时搭理他的人也不多。史学界是主流派的天下。

  红朝定鼎,主流派大多跑路到港台美洲去了,大陆学界剩下的大致可份四类。第一拨,政治型学者,简称红专派,走实用主义路线,为了民族团结,把岳飞踢出英雄行列;领军人物为已公开卧底身份周谷城等,第二拨,学院型学者,也就是日后所称的“白专”,主要是遗留在大陆的自由学者,比如邓广铭,字恭三,山东临邑人,公认的宋史泰斗,观点与去港台之学人前辈,没太多差异。第三拨,无学历型学者,简称赤心派,持阶级论,观点纠缠于岳飞剿灭江西土寇方面。第四拨,和泥型学者,学院派的重要分支,但善于和泥,为了应对红专,照顾满族感情,于是创造性提出女真贵族与女真人民分辨说,为了应对赤心,考证出岳飞是个佃农出身等等,到处救火。不容易的,就拿(女真贵族与女真人民分辨论)来说,就如同(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不同论)一样,不能深究,一究就说不清了。
  
  整个五十直到六十年代初,考虑当时国际环境,反美反苏,因此关于岳飞争辩一直没有玩出圈,各流派的呼声此起彼落,基本还停留在学术圈的范畴,不过学院派里的大部分已经因为各种原因,戴了右齤派的帽子。红专派逐渐把持了话语权。
  
  讽刺的转机,出现在革兴初年,赤心派如黑马突起,矛头直指红专旗手周谷城。两报一刊率先发难,《红旗》发布(周谷城是怎样为汉奸秦桧,张邦昌翻案》,《解放日报》之(为什么要替秦桧翻案》,《文汇报》之(批判18篇)等等,幕后总瓢把子就是敬爱的姚文元同志,那位要问,为什么老姚要替岳飞出头,主要是为了把17年教育黑线连根拔起。红专虽然也倒了,岳庙终究还是没有保住,谁让岳飞当年做过封建地主阶级代言人,又有人问,当年岳飞要是贫农造了皇帝的反呢?那也不行,那就是蜕变,一样不符合无产阶级要求。
  
  八十年代初,不管是红专,还是白专,大家都刚从牛棚里和牛魔王一起看赤帝回来,暂时无心再战。此时,一股评书热在大陆兴起,说得是《岳飞传》,风靡一时,当然听得是宋朝事,想的可是十年情。饶有趣味的是说书的刘兰芳,却是满人后裔。在说这部书时,到底还是有些偏私,把宋金民族矛盾的大部分情节都做了修改,不过这是小问题,于当时盛行的伤痕文学的表达手法来说是无关痛痒的。
  
  回过头来,再看看南狩之后的国民政府,岳飞在大陆日渐势衰的时候,在台湾倒是焕发了青春。配合反齤攻大陆的需要,岳飞一直是政府宣传的宠儿,各类文献,考证洋洋洒洒层出不穷。抗鼎之作是蒋复璁的《岳飞传》。蒋复璁字美如,号慰堂。硖石人。蒋光煦曾孙,蒋百里的侄儿。故宫博物院院长,宿儒。看看他所写《岳飞传》目录:“忠义感人,报国有路,一帆风顺,削平群盗,打击刘豫,直捣中原,唾手幽云,功亏一篑,慷慨赴死,万古垂民”就知道海外港台的主流观点了。每逢重要节日,蒋经国总亲率青年,军人于岳王亭高唱满江红,鼓舞士气。连李登辉,在当时都主持过在岳飞民族英雄铜像的开光礼。只有既是台独又是胡人,号称台独教母的金美琳之流持异义,不过在二蒋时代,台独也不过是个屁而已,翻不起什么浪来,要到李逆登辉篡权,金等野百合才有了春天。
  
  回首大陆,整个八九十年,波澜不惊,直到03年,网络横行,关于岳飞争辩,又有一次高峰,以网络开头,其中是口水无数,闹到最后,在岳飞老家汤阴等地,甚至出现了民间的群众游行,最后以教育部和泥声明结束。事隔不远,无需多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口水战,虽说聊无新意,但恍惚间,让人隐约看见晚清十年笔战的影子,也许是百年一轮回(第一次留学生发起岳飞崇拜,恰在1903年,至2003年网络口水大战,恰好百年,说两次相像,不仅是因为论点,论题相近,随之而起都是满眼的民族主义符号,汉服与唐装等等,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不过,下一次的高潮会出现在何时,那就要待续了,不过最好是不要了,凡是岳武穆重新上岗之日,一般都是外敌入寇之时。^_^
  
光头那时候不是经常让手下的学做岳武穆吗。


读史常思忠孝诚,
重瞻冢树拱佳城。
莫须有狱何须很,
义所重人死所轻。
梓里秋风还忆昨,
石门古月增如生。
夜台犹切偏安愤,
想对余杭气未平。

乾隆的诗质量不高,这首却十分说得过去,算是读过的乾诗里较好的了。

读史常思忠孝诚,
重瞻冢树拱佳城。
莫须有狱何须很,
义所重人死所轻。
梓里秋风还忆昨,
石门古月增如生。
夜台犹切偏安愤,
想对余杭气未平。

乾隆的诗质量不高,这首却十分说得过去,算是读过的乾诗里较好的了。
最近看呂思勉(1884-1957) - 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 所著<中国史>有关南宋初的一段令我惊讶:
....
以上都见《文献通考》卷一五四。马端临也说:“建炎中兴之后,兵弱敌强,动辄败北,以致王业偏安者,将骄卒惰,军政不肃所致。”“张、韩、刘、岳之徒,…究其动庸,亦多是削平内难,抚定东南耳;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这种兵,好靠着他谋恢复否?韩世忠江中之捷,是乘金人不善用水兵,而且利用大船的优势,幸而获胜;然亦终以此致败。大仪之战,只是小胜;当时金人以太宗之死,自欲引归,和世忠无涉;参看《金史》便知。岳飞只郾城打一个胜战。据他本集的捷状,金兵共只一万五千人;岳飞的兵,合前后的公文算起来,总在二万人左右,苦战半日,然后获胜,并不算什么希奇。《宋史》本传,巧于造句,说“兀术有劲兵拐子马,是役以万五千骑来”,倒像单拐子马就有一万五千,此外还有无数大兵,岳飞真能以寡敌众了。以下又铺张扬厉,说什么“磁、相、开、德、泽、潞、汾、隰、晋、绛,皆期日与官军会”; “自燕以南,金人号令不行”,真是说得好听,其实只要把宋、金二《史》略一对看,就晓得全是瞎说的。十二金字牌之召,《本传》可惜他“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然而据《本纪》所载,则还军未几,就“诸军皆溃”了。进兵到朱仙镇,离汴京只四十多里,更是必无之事。郾城以外的战绩,就全是莫须有的。最可笑的,宗弼渡江的时候,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受金人追逐;《宋史》本传,还说他清水亭一战,金兵横尸十五里,那么,金兵倒好杀尽了。韩、岳二人,是最受人崇拜的,然而其战绩如此。至于刘光世,则《宋史》本传说他的话,就已经够了。依我看,倒还是张俊,高宗逃入海的时候,在明州,到底还背城一战。   
  然而既不能言和,这种兵就不能去;留着他又是如此;真是载胥及溺了。幸而当时有一个机会。   
  原来金朝的王位继承法(从太祖以前,只好说是生女直部族节度使的继承)是不确定的(把王位继承,看得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除掉合法应继承的人以外,都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意思,这是君主专制政体,几经进化以后的情形。像女真这种浅演的国家,当然没有这种观念)。景祖就舍长子劾孙而传位于世祖;世祖、肃宗、穆宗,都是兄弟相及(《金史》说都是景祖之意。世祖、肃宗之间,又越掉一个劾孙);康宗以后,又回到世祖的儿子(世祖共有十一个儿子,三个是做金主的);太宗又传太祖的儿子;大约是只凭实际的情势,毫无成法可言的。那么,就人人要“觊觎非分”了。至于实权,这种侵略主义的国家,自然在军人手里。金初用兵,常分为左右两军。其初都元帅是辽王杲;左副元帅是宗望,右副元帅是宗翰。辽王死后,宗翰以右副元帅兼都元帅(宗翰就有不臣之心)。宗望死后,代以宗辅。这时候都死了,军人中老资格,只有宗弼和挞懒,而挞懒辈行又尊,和内里的宗隽(右相)宗磐(太师领三省事,位在宗翰上),都有异志。干国政的宗斡斜也制不住他。这种人,自然是不关心国事的。于是宋朝利用这个机会,差王伦到金朝去,“求河南地”(前七七五二月)。就是这一年,金朝把刘豫废了。十二月,王伦从金朝回来,说金朝人答应还二帝的梓宫,及太后,和河南诸州(把时间核起来,金朝人是先有还宋朝河南之意,然后废掉刘豫的。王伦的外交,也很为有功,不过《宋史》上也把他算作坏人了)。明年三月里,高宗就用秦桧做宰相,专意言和。十月里,王伦闻着金使萧哲、张通古来,许先归河南诸州,徐议馀事。   
  平心而论:不烦一兵一卒,不折一矢,恢复河南的失地;这种外交,如何算失败?主持这外交的人,如何算奸佞?却不料金朝的政局变了,这是无可如何的事,也是不能预料的事;就能预料,这种有利的外交,也总得办办试试的;如何怪得办这外交的人?把河南还宋,宗翰本是不赞成的,但是拿这主持的人,无可如何。到后来宗弼入朝,形势就一变了。于是宗磐、宗隽,以谋反诛。挞懒以属尊,放了他,仍用他做行台尚书右丞相。谁想挞懒走到燕京,又有反谋。于是置行台尚书省于燕京,以宗弼领其事;而且兼领元帅府。宗弼遣人追杀挞懒,大阅于祁州(如今直隶的祁县),把到金朝去受地的王伦捉起来(前七七三年七月),发兵重取河南、陕西,而和议遂破。   
宗弼入河南,河南郡县多降,前锋到顺昌(如今安徽的阜阳县),为刘锜所败。岳飞又在郾城(如今河南的郾城县)把他打败。宗弼走还汴京。娄室入陕西,吴璘出兵和他相持,也收复许多州县。韩世忠也进兵复海州(如今江苏的东海县)。张俊复宿(如今安徽的宿县)、亳(如今安徽的亳县)。这一次的用兵,宋朝似乎是胜利的,然而顺昌、郾城,宗弼是以轻敌致败,再整顿前来,就不可知了。陕西不过是相持的局面,并无胜利之可言。持久下去,在宋朝总是不利,这是通观前后,很可明白的。当时诸将的主战,不过是利于久握兵柄,真个国事败坏下来,就都一哄而散,没一个肯负责任的了。所以秦桧不能不坚决主和。于是召回诸将,其中最倔强的是岳飞,乃先把各路的兵召还,然后一日发十二金牌,把他召回。前七一一年,和议成,其条件是:   
  宋朝称臣奉表于金。金主册封宋主为皇帝。   
  岁输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金主生辰及正旦,遣使致贺。 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   
  宋朝二十六路,就只剩两浙、两淮、江东西、湖南北、四川、福建、广东西十五路;和京南西路襄阳一府,陕西路的阶、成、秦、凤四州。金朝对宋朝,却不过归还二帝梓宫及太后。   
  这种条件,诚然是屈辱的。所以读史的人,都痛骂秦桧,不该杀岳飞,成和议。然而凡事都要论事实的,单大言壮语无用。我且再引《金史》郦琼的一段话,以见当时倘使续战,到底能不能胜?(见本传。案郦琼是刘光世部下。南渡诸将中,刘光世最骄蹇不用命。前七七五年,张俊做都督的时候,把他免掉,以大兵隶都督府,郦琼就叛降齐。)   
    和议既成,便可收拾诸将的兵柄了。当时韩、岳、张、刘和杨沂中的兵,谓之御前五军。杨沂中(中军)常居中宿卫。韩(后军)、岳(左军)、张(前军)、刘(右军)都驻扎于外。刘光世的兵降齐后,以吴玠的兵升补,四川离下流远,和议成后,仍用帅臣节制。对于韩、岳、张皆授以枢府,罢其兵柄,其中三人被召入朝,岳飞到得最晚,不多时,就被秦桧杀掉。这件事,本书篇幅无多,且莫去考证他的是非曲直。(但要注意的:据《宋史.张宪传》,则宪的谋还岳飞兵柄,并不是莫须有的事)从三宣抚司罢后,他的兵,都改称某州驻札御前诸军,直达朝廷,帅臣不得节制。骄横的武人既去,宋朝才可以勉强立国了。我如今请再引《文献通考》所载叶适论四大屯兵的几句话(案四大屯兵,就是指韩、岳、张和吴玠的兵),以见得当时的情形。   
 " ……诸将自夸雄豪,刘光世、张俊、吴玠兄弟、韩世忠、岳飞,各以成军,雄视海内。……廪稍惟其所赋,功勋惟其所奏;将版之禄,多于兵卒之数;朝廷以转运使馈饷,随意诛剥,无复顾惜,志意盛满,仇疾互生。……其后秦桧虑不及远,急于求和,以屈辱为安者,盖忧诸将之兵未易收,浸成疽赘,则非特北方不可取,而南方亦未易定也。故约诸军支遣之数;分天下之财,特令朝臣以总领之,以为喉舌出纳之要。诸将之兵,尽隶御前;将帅虽出于军中,而易置皆由人主。……向之大将,或杀或废,惕息俟命,而后江左得以少安...."   
  看了这一段,也可以知道当时的措置,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了。总而言之,古人滥得美名,或者枉受恶名,原不同咱们相干,不必要咱们替他平反;然而研究历史,有一件最要紧的事情,便是根据着现代的事情,去推想古代事实的真相。根据着历史上较为明白、近情的事情,去推想糊涂、荒诞的事情的真相。这么一来,自然见得社会上古今的现象,其中都有一个共通之点。得了这种原则公例,就好拿来应用,拿来应付现在的事情了。所谓“臧往以知来”。历史的用处,就在这里。倘使承认了历史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人物,譬如后世只有莽、操,在古代,却只有禅让的尧舜;现在满眼是骄横的军阀,从前偏有公忠体国的韩、岳、张、刘。那就人的性质,无从捉摸;历史上的事实,再无公例可求;历史可以不必研究了
枯骨 发表于 2014-6-12 13:48
读史常思忠孝诚,
重瞻冢树拱佳城。
莫须有狱何须很,
乾隆诗没超过秀才水平
用的韵都是最基础的
不过乾隆书法还可以
达到了举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