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男人为什么觉得听老婆话幸福:大米惹的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23:18
南方男人为什么觉得听老婆话幸福:大米惹的祸



2014-05-25 来源:综合 作者:钱江晚报


  科学家说:大米和小麦,造就不同性格
  中国南方人、北方人;水稻田、小麦场;白米饭,面疙瘩;南边的小家碧玉,北方的彪形大汉,原来都是有关系的。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封面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大米理论”。他们认为:农业差异,是中国南北方人群性格心理差异的根本原因。发表这篇文章的是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
  这是不是说,南方妹子柔情似水、北方姑娘爽朗直接;南方男人觉得听老婆话幸福,北方汉子就得是家里大丈夫……这些都有了科学解释:性格是大米和小麦造就的?记者结合论文原文,请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福俤教授,为大家解读这项研究成果。“从实验结果来看,确实很有利地验证了作者的观点,得到了一条很完美的‘南北方人耕作习惯—文化性格’相匹配的曲线。”王福俤教授告诉记者。
  国内学者们都认为,这篇论文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提出了“南北方人耕作习惯—文化性格相匹配”创新的观点。
  他的奇思妙想
  源于来中国交流的经历
  文章的第一作者托马斯·托尔汉姆(Thomas Talhelm),是一位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博士,美国人。小伙子不研究人类学,也不搞田间地头的农业种植研究,是一位新晋心理学研究者。
  2007年,托尔汉姆作为交流访问学者来中国,他曾在广州的一所高中教书。跟《江城》作者、《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彼得·海斯勒(何伟)一样,托尔汉姆也非常善于观察中国人的生活细节。
  比如,他留意到广州人,非常注意规避冲突。“当我在超市的狭窄过道与他们狭路相逢,他们总是紧张兮兮地看着地板,拖着脚静静走过。”
  几个月后,托尔汉姆去北方旅游。他和美国室友一起参观博物馆。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说话很直接:“哎妈呀,你们的中文真好!”
  两位美国朋友正暗爽的时候,这位大姐又指着其中一位说:“但你的中文,比他的好。”
  “从那时起,我开始假设中国北方与中国南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但我想要知道它们为什么不同。”
  他想,如果用中国传统的手工木椅打比方,中国的南方人可能像是靠背、扶手整个呈现圆圈状的圈椅;而更加直率的北方人,比较像整个背脊、手臂部分都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的玫瑰式椅。
  后来,托尔汉姆了解到长江一线是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分割线。长江以南通常种植水稻,人们以大米为主食;而长江以北,则种植小麦一类的旱田作物,主食多面食。
  托尔汉姆同时阅读了人类学家关于现代农村生活的著作,发现水稻种植与小麦种植对应着迥然不同的耕作体系,其中以灌溉方式和劳动力投入最为突出—
  稻田需要持续的供水,农民需要相互合作建设灌溉系统,并协调各人的用水与耕作日程,因此稻农倾向于建立基于互惠的紧密联系并避免冲突。
  相比之下,小麦的种植更简单:小麦基本不需精细灌溉,麦农不需依靠他人就能自给自足。
  “大米理论”指出:水稻种植的历史,可能使文化更倾向于相互依赖;而小麦种植的历史则使文化变得更加独立。
  北方人强调自我
  南方人愿意维持婚姻
  为了检验大米理论的可行性,研究者在北京、福建、广东、云南、四川和辽宁六个地域对1162名汉族大学生进行被试调查(被试又称推断理论,心理学实验中接受实验或测验的对象,可产生或显示被观察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特质)。托尔汉姆和同事设计了几项非常有意思的实验。
  实验1:南方人倾向整体思考
  为了测试被试的文化思想倾向,研究者提供三个词语,比如:“狗”、“兔子”、“胡萝卜”。被试的任务是,选择把哪两个词语归为一类。
  结论:来自种植稻子比例更高省份的人群,更可能进行关系性的配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提示了他们更倾向整体性思考。
  实验2:北方人更自我些
  为了检验大米理论是否会超越认知水平,在行为层面上造成影响,研究者对被试进行了社会关系测试:他们让被试画出自己的社会网络,用圆圈表明自己和他人。
  研究者测量代表自己的圈和代表朋友的圈的大小,从而得到对自我的隐性测量。
  在托尔汉姆的研究中,来自水稻种植区的人更可能把自己画得比他人小。
  结论:小麦种植区的人自我膨胀了1.5毫米(接近欧洲人),水稻种植区的人则自我缩小了0.03毫米(类似日本人)。
  实验3:南方人更愿意维持婚姻
  为检测文化差异是否会推广到更大人群,研究者还收集了不同省份的离婚率和创新专利数量。
  作者对1996、2000、2010年的中国离婚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种植水稻的省份,有着更低的离婚率。“这可能是由于大米文化强调避免冲突和维持关系的结果。”
  而在研究了人均GDP之后,研究者指出种植大米省份比种植小麦省份拥有的创新要少。
  结论:南方人做人做事比较温婉一点,相对冲劲就会弱一些,创造力可能也会打折扣。不过,大米理论还需要接受进一步检验。
  参与实验的学生,并不从事农耕工作呀
  不过从学术角度讲,也有学者表示疑惑:比如,接受试验的1000多名被试,几乎都已经不再从事农耕工作,那么难道是耕作基因根植在他们身上,产生了心理暗示?并且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包括年青一代学生上学的南北“走动”,吃的食物也不分“姓米”“姓麦”了呀。
  就是说食物的事,有研究者也认为,食物营养结构本身,也可能会影响人的身体系统,进而改变人的心理特质。
  “从营养来讲,小麦高于精加工的水稻,小麦制作的食物,蛋白质含量更高。”水稻所的专家介绍,已经有研究结论表明,体内蛋白质含量更高的人,性格更加果断;蛋白质摄入少的人,比如以素食为主的人,相对性格比较犹豫。
  这一点从动物身上,也可以明显看到区别—一食肉动物在猎食的时候,是瞬间反应,冲向猎物捕食;而食草的牛、羊,通常都是慢慢来,你牵着它们走了,大不了换个地儿吃饭。






http://news.sohu.com/20140525/n399996903.shtml南方男人为什么觉得听老婆话幸福:大米惹的祸



2014-05-25 来源:综合 作者:钱江晚报


  科学家说:大米和小麦,造就不同性格
  中国南方人、北方人;水稻田、小麦场;白米饭,面疙瘩;南边的小家碧玉,北方的彪形大汉,原来都是有关系的。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封面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大米理论”。他们认为:农业差异,是中国南北方人群性格心理差异的根本原因。发表这篇文章的是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
  这是不是说,南方妹子柔情似水、北方姑娘爽朗直接;南方男人觉得听老婆话幸福,北方汉子就得是家里大丈夫……这些都有了科学解释:性格是大米和小麦造就的?记者结合论文原文,请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福俤教授,为大家解读这项研究成果。“从实验结果来看,确实很有利地验证了作者的观点,得到了一条很完美的‘南北方人耕作习惯—文化性格’相匹配的曲线。”王福俤教授告诉记者。
  国内学者们都认为,这篇论文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提出了“南北方人耕作习惯—文化性格相匹配”创新的观点。
  他的奇思妙想
  源于来中国交流的经历
  文章的第一作者托马斯·托尔汉姆(Thomas Talhelm),是一位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博士,美国人。小伙子不研究人类学,也不搞田间地头的农业种植研究,是一位新晋心理学研究者。
  2007年,托尔汉姆作为交流访问学者来中国,他曾在广州的一所高中教书。跟《江城》作者、《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彼得·海斯勒(何伟)一样,托尔汉姆也非常善于观察中国人的生活细节。
  比如,他留意到广州人,非常注意规避冲突。“当我在超市的狭窄过道与他们狭路相逢,他们总是紧张兮兮地看着地板,拖着脚静静走过。”
  几个月后,托尔汉姆去北方旅游。他和美国室友一起参观博物馆。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说话很直接:“哎妈呀,你们的中文真好!”
  两位美国朋友正暗爽的时候,这位大姐又指着其中一位说:“但你的中文,比他的好。”
  “从那时起,我开始假设中国北方与中国南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但我想要知道它们为什么不同。”
  他想,如果用中国传统的手工木椅打比方,中国的南方人可能像是靠背、扶手整个呈现圆圈状的圈椅;而更加直率的北方人,比较像整个背脊、手臂部分都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的玫瑰式椅。
  后来,托尔汉姆了解到长江一线是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分割线。长江以南通常种植水稻,人们以大米为主食;而长江以北,则种植小麦一类的旱田作物,主食多面食。
  托尔汉姆同时阅读了人类学家关于现代农村生活的著作,发现水稻种植与小麦种植对应着迥然不同的耕作体系,其中以灌溉方式和劳动力投入最为突出—
  稻田需要持续的供水,农民需要相互合作建设灌溉系统,并协调各人的用水与耕作日程,因此稻农倾向于建立基于互惠的紧密联系并避免冲突。
  相比之下,小麦的种植更简单:小麦基本不需精细灌溉,麦农不需依靠他人就能自给自足。
  “大米理论”指出:水稻种植的历史,可能使文化更倾向于相互依赖;而小麦种植的历史则使文化变得更加独立。
  北方人强调自我
  南方人愿意维持婚姻
  为了检验大米理论的可行性,研究者在北京、福建、广东、云南、四川和辽宁六个地域对1162名汉族大学生进行被试调查(被试又称推断理论,心理学实验中接受实验或测验的对象,可产生或显示被观察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特质)。托尔汉姆和同事设计了几项非常有意思的实验。
  实验1:南方人倾向整体思考
  为了测试被试的文化思想倾向,研究者提供三个词语,比如:“狗”、“兔子”、“胡萝卜”。被试的任务是,选择把哪两个词语归为一类。
  结论:来自种植稻子比例更高省份的人群,更可能进行关系性的配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提示了他们更倾向整体性思考。
  实验2:北方人更自我些
  为了检验大米理论是否会超越认知水平,在行为层面上造成影响,研究者对被试进行了社会关系测试:他们让被试画出自己的社会网络,用圆圈表明自己和他人。
  研究者测量代表自己的圈和代表朋友的圈的大小,从而得到对自我的隐性测量。
  在托尔汉姆的研究中,来自水稻种植区的人更可能把自己画得比他人小。
  结论:小麦种植区的人自我膨胀了1.5毫米(接近欧洲人),水稻种植区的人则自我缩小了0.03毫米(类似日本人)。
  实验3:南方人更愿意维持婚姻
  为检测文化差异是否会推广到更大人群,研究者还收集了不同省份的离婚率和创新专利数量。
  作者对1996、2000、2010年的中国离婚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种植水稻的省份,有着更低的离婚率。“这可能是由于大米文化强调避免冲突和维持关系的结果。”
  而在研究了人均GDP之后,研究者指出种植大米省份比种植小麦省份拥有的创新要少。
  结论:南方人做人做事比较温婉一点,相对冲劲就会弱一些,创造力可能也会打折扣。不过,大米理论还需要接受进一步检验。
  参与实验的学生,并不从事农耕工作呀
  不过从学术角度讲,也有学者表示疑惑:比如,接受试验的1000多名被试,几乎都已经不再从事农耕工作,那么难道是耕作基因根植在他们身上,产生了心理暗示?并且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包括年青一代学生上学的南北“走动”,吃的食物也不分“姓米”“姓麦”了呀。
  就是说食物的事,有研究者也认为,食物营养结构本身,也可能会影响人的身体系统,进而改变人的心理特质。
  “从营养来讲,小麦高于精加工的水稻,小麦制作的食物,蛋白质含量更高。”水稻所的专家介绍,已经有研究结论表明,体内蛋白质含量更高的人,性格更加果断;蛋白质摄入少的人,比如以素食为主的人,相对性格比较犹豫。
  这一点从动物身上,也可以明显看到区别—一食肉动物在猎食的时候,是瞬间反应,冲向猎物捕食;而食草的牛、羊,通常都是慢慢来,你牵着它们走了,大不了换个地儿吃饭。






http://news.sohu.com/20140525/n399996903.shtml
这家伙不知道东北都吃米饭吧?
他留意到广州人,非常注意规避冲突。“当我在超市的狭窄过道与他们狭路相逢,他们总是紧张兮兮地看着地板,拖着脚静静走过。”
难道是黑哥??????????
有些意思,有点机械唯物主义的味道。
3511687 发表于 2014-5-25 20:22
这家伙不知道东北都吃米饭吧?
还有日本人也吃米饭
更多是气候后纬度的影响吧。高纬度的物种体格和性格都比低纬度的物种强势些。来自: Android客户端
现在北方城市里吃米的比例显著高于吃面。做米饭简单迅速,面食就麻烦多了。
过去与未来之间 发表于 2014-5-26 08:24
更多是气候后纬度的影响吧。高纬度的物种体格和性格都比低纬度的物种强势些。

应该是城市化程度和富裕程度的问题。如果十几代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而且本身城市很富裕,像成都、广州这样的,市民脾气就比较好,像新移民比较多,城市本身不是很富裕的,比如重庆、武汉这样的,人跟人关系就比较紧张,市民的脾气就不太好。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泛泛而言。社会风气的养成,主要还是看环境、资源和历史,哪怕是同一个人,换个城市,脾气往往也可能跟着发生一些变化。
nmd 发表于 2014-5-26 11:44
现在北方城市里吃米的比例显著高于吃面。做米饭简单迅速,面食就麻烦多了。
主要是有电饭煲这个神器,  面条馒头还得下去买.  

BTV宣传面条机不错(饸饹面机...), 等哪天败一个试一下。
关键不在米 米也只是载物,关键是 南方人用尿浇地 北方人用大粪
明明是因为北方人吃盐多,南方人吃糖多闹的。

这种所谓的研究就是先设定了目的再去找材料。。。。。。
已经有研究结论表明,体内蛋白质含量更高的人,性格更加果断;蛋白质摄入少的人,比如以素食为主的人,相对性格比较犹豫。  这就是素食者鄙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4-5-26 19:16
应该是城市化程度和富裕程度的问题。如果十几代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而且本身城市很富裕,像成都、 ...
这个我觉得更接近事实

广州话有句“你系瓷器,人地系缸瓦”
意思是你是瓷器,人家是粗制滥造的陶器,你跟人家急个什么劲?
生活环境的舒适会让你考虑跟人冲突的成本
文章说的是 性格 吗?  我还以为是 智慧呢。
十大元帅从坟里窜出来把作者群殴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