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面临日本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05:17
中药面临日本挑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日本的东洋医学会组织正在不断扩大,而东洋医学会就是研究中医药的组织,中医药在日本一直被称为“汉方医药”,但是目前日本相当一部分人正在筹划将“汉方医药”更名为“东洋医药”,并且正在运作,希望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支持。
  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敏表示,目前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大餐”,日本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处方来自中国,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据最新统计,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仅占5%左右,只有5.8亿美元(其中中成药1.26亿美元,绝大多数是原料初级品且多以添加剂形式出口)。另外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
  “由于日本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中国对中药的研究却没有日本发达,加之日本汉方药在国际市场占有80%的比例,所以相当一部分日本人认为,汉方药才是正宗的中药,中国的中药是不正宗的,于是相当一部分人想把‘汉方药’在国际市场上更名为‘东洋药’。”姚新生说。
  姚新生表示,日本有关人士的这种举动,应当引起中国相关管理部门和中药企业界的足够重视。目前,中国的中药基本不能申请到知识产权,而只有国家行政保护,这对中国的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很不利。之所以不能申请到国际知识产权,就是因为中国中药企业对自己产品的成分作用机理讲不清,不符合国际申请知识产权新颖性、创造性和适用性的标准,日本的汉方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
  广州药业(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副总经理李楚源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中药成分作用机理讲不清,让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吃了很多哑巴亏。以白云山(资讯 行情 论坛)中药厂消炎利胆片为例,该产品在国内年销售3000万元,占据同类药30%市场,要走向更大的国际市场则必须要搞两次开发,弄清楚其成分作用机理,所以该公司正与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广州市科技局合作搞两次开发。

最后通牒指向日本公司 中药再起“国际争端”

  中药再起“国际争端”。一中药研制人在京向日本70家公司和数百家网站发出最后警告,要求这些机构必须停止未经授权即销售其专利产品的行为及其他相关经营行为,否则他将以特许经营权、名誉权、肖像权及专利权受到侵害为由,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有关人士认为,从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到重视经营权保护,从关注出口销量到关注海外营销形象,这种变化标志着中药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引起争议的中药为“天仙系列”抗癌药,研制人是吉林省通化市长白山药物研究所所长王振国。去年底,他在接受部分日本癌症患者的咨询时发现,一些日本公司未经授权,却以代理商的名义进行销售。今年4月,王振国在日本了解到有70家未经许可从事经营的公司,通过搜索引擎,他还发现日本网站的400余个网页上有该中药的销售广告。他说,非特许经营渠道的药物销售存在价格混乱,将其他药物搭配销售,不对症下药,缺少用药指导等问题,而在广告中则出现了把药物的成分公开、使用他的肖像等情形,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其个人的权利,从长远看,最终还会有损中药的声誉,影响中药在海外的销售。
    
  他分析,这些日本公司多是以非正常渠道购入药品的:一些个人以自用为名从国内买走药品带进日本,这些公司从个人手中买进后,再以代理商的名义销售,并进行广告宣传。
    
  王振国说,发现权利被侵害后,他立即向这些机构发去了律师函,但是大部分公司和网站没有理会,因此,他在新华社新闻发布厅向这些机构发出最后警告。
    
  据了解,中医药产业正面临外国医药产业的严峻挑战。目前已有四成国有医药企业与国外合资,全国三资医药企业达到1500家,进口药品占据了三成国内药品市场,每年进口中药近1亿美元。国外许多制药大企业还纷纷来中国寻找成熟的项目,开发出自主产权的新药,例如日本的汉方药就是在中国古方基础上改造而成,申请专利后在国际市场上竟赚得盆满钵盈。外国制药企业投入巨额资金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销往中国,并在中国注册,取得专利保护的事例并不鲜见,而相比之下国内中医药产业专利意识还远远不够,生产企业存在着多、小、散、乱的现象,令人担忧。
    
  参加会议的全国工商联、中药界等有关人士也对中药的保护发表意见说,近一段时期,中药药方被剽窃、中药被FDA拒之门外等国际纠纷频出,因此各方应重视对中药的全面保护。 (王小星 赵孟轶)


上千中药配方被国外公司抢先申请专利


  
本报讯(记者马北北)国外公司在中国抢先申请的中国草药专利已经达到1000件,而1994年至1999年我国只有24种中药申请了国际专利,目前,中国的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大餐”。在北京“两会”上,政协委员、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敏的发言引起众多委员的关注。
李敏委员介绍说,据一项最新统计显示: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其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占10%,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占7%,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只有5.8亿美元。另外,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洋中药”超过一亿美元。日本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处方来自中国,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
他指出:更让人担心的是,国外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一方面利用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来获得我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则抢先在中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最后通过侵权赔偿来打垮中国企业。
李敏委员建议:中国中药产品应通过美国FDA、欧盟GMP等国际认证占领国际市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8 15:55:15编辑过]
中药面临日本挑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日本的东洋医学会组织正在不断扩大,而东洋医学会就是研究中医药的组织,中医药在日本一直被称为“汉方医药”,但是目前日本相当一部分人正在筹划将“汉方医药”更名为“东洋医药”,并且正在运作,希望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支持。
  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敏表示,目前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大餐”,日本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处方来自中国,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据最新统计,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仅占5%左右,只有5.8亿美元(其中中成药1.26亿美元,绝大多数是原料初级品且多以添加剂形式出口)。另外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
  “由于日本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中国对中药的研究却没有日本发达,加之日本汉方药在国际市场占有80%的比例,所以相当一部分日本人认为,汉方药才是正宗的中药,中国的中药是不正宗的,于是相当一部分人想把‘汉方药’在国际市场上更名为‘东洋药’。”姚新生说。
  姚新生表示,日本有关人士的这种举动,应当引起中国相关管理部门和中药企业界的足够重视。目前,中国的中药基本不能申请到知识产权,而只有国家行政保护,这对中国的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很不利。之所以不能申请到国际知识产权,就是因为中国中药企业对自己产品的成分作用机理讲不清,不符合国际申请知识产权新颖性、创造性和适用性的标准,日本的汉方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
  广州药业(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副总经理李楚源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中药成分作用机理讲不清,让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吃了很多哑巴亏。以白云山(资讯 行情 论坛)中药厂消炎利胆片为例,该产品在国内年销售3000万元,占据同类药30%市场,要走向更大的国际市场则必须要搞两次开发,弄清楚其成分作用机理,所以该公司正与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广州市科技局合作搞两次开发。

最后通牒指向日本公司 中药再起“国际争端”

  中药再起“国际争端”。一中药研制人在京向日本70家公司和数百家网站发出最后警告,要求这些机构必须停止未经授权即销售其专利产品的行为及其他相关经营行为,否则他将以特许经营权、名誉权、肖像权及专利权受到侵害为由,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有关人士认为,从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到重视经营权保护,从关注出口销量到关注海外营销形象,这种变化标志着中药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引起争议的中药为“天仙系列”抗癌药,研制人是吉林省通化市长白山药物研究所所长王振国。去年底,他在接受部分日本癌症患者的咨询时发现,一些日本公司未经授权,却以代理商的名义进行销售。今年4月,王振国在日本了解到有70家未经许可从事经营的公司,通过搜索引擎,他还发现日本网站的400余个网页上有该中药的销售广告。他说,非特许经营渠道的药物销售存在价格混乱,将其他药物搭配销售,不对症下药,缺少用药指导等问题,而在广告中则出现了把药物的成分公开、使用他的肖像等情形,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其个人的权利,从长远看,最终还会有损中药的声誉,影响中药在海外的销售。
    
  他分析,这些日本公司多是以非正常渠道购入药品的:一些个人以自用为名从国内买走药品带进日本,这些公司从个人手中买进后,再以代理商的名义销售,并进行广告宣传。
    
  王振国说,发现权利被侵害后,他立即向这些机构发去了律师函,但是大部分公司和网站没有理会,因此,他在新华社新闻发布厅向这些机构发出最后警告。
    
  据了解,中医药产业正面临外国医药产业的严峻挑战。目前已有四成国有医药企业与国外合资,全国三资医药企业达到1500家,进口药品占据了三成国内药品市场,每年进口中药近1亿美元。国外许多制药大企业还纷纷来中国寻找成熟的项目,开发出自主产权的新药,例如日本的汉方药就是在中国古方基础上改造而成,申请专利后在国际市场上竟赚得盆满钵盈。外国制药企业投入巨额资金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销往中国,并在中国注册,取得专利保护的事例并不鲜见,而相比之下国内中医药产业专利意识还远远不够,生产企业存在着多、小、散、乱的现象,令人担忧。
    
  参加会议的全国工商联、中药界等有关人士也对中药的保护发表意见说,近一段时期,中药药方被剽窃、中药被FDA拒之门外等国际纠纷频出,因此各方应重视对中药的全面保护。 (王小星 赵孟轶)


上千中药配方被国外公司抢先申请专利


  
本报讯(记者马北北)国外公司在中国抢先申请的中国草药专利已经达到1000件,而1994年至1999年我国只有24种中药申请了国际专利,目前,中国的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大餐”。在北京“两会”上,政协委员、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敏的发言引起众多委员的关注。
李敏委员介绍说,据一项最新统计显示: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其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占10%,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占7%,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只有5.8亿美元。另外,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洋中药”超过一亿美元。日本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处方来自中国,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
他指出:更让人担心的是,国外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一方面利用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来获得我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则抢先在中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最后通过侵权赔偿来打垮中国企业。
李敏委员建议:中国中药产品应通过美国FDA、欧盟GMP等国际认证占领国际市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8 15:55:15编辑过]
知识产权困惑中国中药





  曾有人乐观地认为,中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因为全世界有17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近10年来,中成药制品在世界市场已经打开了一条通道。

  美国现已开始进行中药复方与制剂的临床试验,德国则打算在现行医疗保险法中将中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俄罗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药,日本及东南亚许多国家更是早已将中药作为家庭必备药品,这为中药走向全球提供了巨大机遇。毕竟中国西药97%以上是仿制国外而成,而中医药则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配方。

  也就是说,自主知识产权是中药产业的救命稻草!

  可惜,稻草终归稻草,不是救生船!

  一方面,有的中医药企业,急功近利,为了所谓的招商引资不惜以成方甚至秘方作为无形资产拱手相让。另一方面,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为什么?有专家指出:第一,很多中药都是来自于动植物,很难申请到专利。第二,中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的数据,因此很难证明中药所具有的疗效。第三,从西方的观点来看,中药好像没有什么标准化的问题。作为药品,必须标准化,让它对大范围的人群都有作用,也就是说,试验的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然后才可以大量地生产这种药品,而中医和中药是把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来看待的,对不同的人哪怕是同一种病都可以开出不同的药,标准化正是中药想打入国际市场所必须面临的问题。第四,从政府审批的角度来说,对西药的了解可能要更加具体一些,比如西药有很清楚的分子结构,怎样与酶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又怎样作用于细胞,这些都是很直观的,而中药领域就很难有这样的资料,很多中医药的知识都是作为一种秘密存在的,比如秘方之类的。毫无疑问,有些中药是有很好的疗效,但它的机理是什么却说不清楚,既然如此,就很难在西方按照药品注册,从而面临不能申请专利这个问题。从法律角度来说,没有专利去保护,仿制也就完全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有业内人士介绍,西方人普遍认为,把中药作为食品是可以的,但是作为药品批准上市就比较困难。所以,中药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先在中药材里提取一些活性成分,然后把这些活性成分在身体内的作用阐述清楚,才能按照药品去注册和上市。

  那么中药的这种现状,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是科研力量不足,是政府引导不够,还是企业没有能力做到?

  有专家指出,药品研发实际上是一件跨领域合作的事情。对中药来说,很多都是以配方的形式存在,也许大多数都是一两个人或者几个人在作坊里搞出来的,在目前这种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做法已经落伍了。

  也有人指出,当务之急是政府要赶快行动起来,必须舍得付出代价,甚至是巨额代价进行中药的化学研究,否则,中药不但不能走向国际市场,弄不好连国内中药市场都无法保留。

  中药没有了专利的保护,也就等于失去了法律的保护,当外国人用高科技手段“敲碎”了中药的这道屏障之后,将长驱直入,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那将对民族中药产业形成巨大的打击!
据说中药药理研究,小日本和南朝鲜走在我们前面
所以要支持我国的盗版大业,以此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