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帖子总是被转移、锁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17:18


    郁闷死了,今天发了个帖子《解决恐怖袭击问题只有掌握宗教话语权 》。发完没有多长时间就被从军事畅谈转移到讨论畅谈。

我郁闷解决恐怖袭击不是与军事有关的吗,为什么要转移到讨论畅谈??

更可气的是没多长时间就被锁帖,连个理由都没有!郁闷死了劳动成果白费了!

或许你们有自己大理由,但是我不吐不快!对吗“杀之"版主


    郁闷死了,今天发了个帖子《解决恐怖袭击问题只有掌握宗教话语权 》。发完没有多长时间就被从军事畅谈转移到讨论畅谈。

我郁闷解决恐怖袭击不是与军事有关的吗,为什么要转移到讨论畅谈??

更可气的是没多长时间就被锁帖,连个理由都没有!郁闷死了劳动成果白费了!

或许你们有自己大理由,但是我不吐不快!对吗“杀之"版主
我已经三次发现你在宣扬某种教派了。这不是传教又是什么?
我非教徒,我倡导以巴哈伊教派代替极端教派是出于功利目的。教徒一般是不会拿宗教作为工具的。


随你便吧,其实我也不想和你冲突,其实我和向蒙古人传播喇嘛教的清朝统治者的心态差不多。清朝统治者也不全是信喇嘛教的吧,比如顺治皇帝。

随你便吧,其实我也不想和你冲突,其实我和向蒙古人传播喇嘛教的清朝统治者的心态差不多。清朝统治者也不全是信喇嘛教的吧,比如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出家之谜


http://fo.ifeng.com/zhongsheng/detail_2012_04/18/13972436_0.shtml

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辅佐下即了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多尔衮独断专行,多智多谋。只有在其病逝后,顺治才开始摆脱傀儡地位,尽管顺治很想有番作为,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政治上的失意,使顺治帝沉湎于与其弟媳董鄂氏的爱情之中。随着与佛教高僧木陈忞等人的交往,他产生了遁入空门的思想。当他挚爱的皇贵妃董鄂氏死后,他的精神支柱完全崩溃。

顺治皇帝是一位痴情皇帝,属于那种“不爱江山爱美人”,追求纯真爱情的人,比其父皇太极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爱情专一,愿为心爱者抛弃一切,甚至为她去死。所以,董鄂氏的早逝,使他看破红尘,万念俱灰。认为“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摆拨不下底,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系”。

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帝因身边太监的鼓动,遂于南海子召见了当时的佛教高僧憨璞聪。听了他的一番关于佛教经义的谈论后,顺治帝很是高兴,从此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又延纳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陈忞等入京师,供奉之于西苑万善殿,对他们崇礼优握。

顺治十六年,顺治帝竟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顺治自择“行痴”,号“痴道人”。顺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讲经释教为常事,甚至董鄂氏也在他的影响下由不信佛到笃信于佛,直至“口呼佛号而终”。在顺治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也说:“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典义,由是崇敬三宝,专心禅学。”

由于顺治帝沉迷于佛事,当他最心爱的人病逝这一无情现实的打击下,便产生悲观厌世,企望遁入空门,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曾命茆溪森为其削发剃度,决心出家,孝庄皇太后百般劝解,命人急召高僧玉林琇抵京,玉林琇闻知后,一面痛责弟子茆溪森,一面命人取来柴薪,倘若茆溪森敢引顺治帝为僧,就要将其烧死。无奈,顺治帝才勉强答应蓄发留俗。顺治出家不成,后来只好命他的亲信太监吴良辅作替身,入悯忠寺修行。

他想为爱妃而死,自然不成,况且在封建社会里,身为帝王,且上有高堂,觅死便为大不孝。既死不成,又欲遁迹空门,愿清灯古佛,伴其终生,以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又有皇太后“挂念”,想“随老和尚出家去”,也未成行,皇冠仍然戴在他的头上,死也不行,皈依佛门也不行。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郁郁寡欢。使这位身体素质本来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虚弱。结果,时年24岁,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养心殿,追随著他的爱妃而去了。只留下风流天子爱美人的佳话。


顺治皇帝出家之谜


http://fo.ifeng.com/zhongsheng/detail_2012_04/18/13972436_0.shtml

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辅佐下即了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多尔衮独断专行,多智多谋。只有在其病逝后,顺治才开始摆脱傀儡地位,尽管顺治很想有番作为,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政治上的失意,使顺治帝沉湎于与其弟媳董鄂氏的爱情之中。随着与佛教高僧木陈忞等人的交往,他产生了遁入空门的思想。当他挚爱的皇贵妃董鄂氏死后,他的精神支柱完全崩溃。

顺治皇帝是一位痴情皇帝,属于那种“不爱江山爱美人”,追求纯真爱情的人,比其父皇太极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爱情专一,愿为心爱者抛弃一切,甚至为她去死。所以,董鄂氏的早逝,使他看破红尘,万念俱灰。认为“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摆拨不下底,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系”。

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帝因身边太监的鼓动,遂于南海子召见了当时的佛教高僧憨璞聪。听了他的一番关于佛教经义的谈论后,顺治帝很是高兴,从此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又延纳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陈忞等入京师,供奉之于西苑万善殿,对他们崇礼优握。

顺治十六年,顺治帝竟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顺治自择“行痴”,号“痴道人”。顺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讲经释教为常事,甚至董鄂氏也在他的影响下由不信佛到笃信于佛,直至“口呼佛号而终”。在顺治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也说:“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典义,由是崇敬三宝,专心禅学。”

由于顺治帝沉迷于佛事,当他最心爱的人病逝这一无情现实的打击下,便产生悲观厌世,企望遁入空门,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曾命茆溪森为其削发剃度,决心出家,孝庄皇太后百般劝解,命人急召高僧玉林琇抵京,玉林琇闻知后,一面痛责弟子茆溪森,一面命人取来柴薪,倘若茆溪森敢引顺治帝为僧,就要将其烧死。无奈,顺治帝才勉强答应蓄发留俗。顺治出家不成,后来只好命他的亲信太监吴良辅作替身,入悯忠寺修行。

他想为爱妃而死,自然不成,况且在封建社会里,身为帝王,且上有高堂,觅死便为大不孝。既死不成,又欲遁迹空门,愿清灯古佛,伴其终生,以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又有皇太后“挂念”,想“随老和尚出家去”,也未成行,皇冠仍然戴在他的头上,死也不行,皈依佛门也不行。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郁郁寡欢。使这位身体素质本来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虚弱。结果,时年24岁,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养心殿,追随著他的爱妃而去了。只留下风流天子爱美人的佳话。


http://blog.renren.com/share/221831740/9310423565

清朝对黄教采取了提倡和鼓励的政策,使蒙古地区的黄教得到空前的发展。蒙古各地喇嘛、班第人数大增,大小寺庙相继筑建,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活佛和呼图克图。于是理藩院奉旨规定:"喇嘛之辖众者,令治其事如札萨克"。从而产生了拥有宗教行政权力的喇嘛旗和札萨克达喇嘛。蒙古的喇嘛旗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旗(在土谢图汗部中旗境内)、额尔德尼班第达呼图克图旗(赛音诺颜部境内)、扎牙班第达呼图克图旗(赛音诺颜部右翼前旗之西南)、青苏珠克图诺们罕旗(赛音诺颜部右翼末旗之西南)、那鲁班禅呼图克图旗(札萨克图汗中后旗之南)、青海察汉诺们罕旗、锡列图库伦札萨克喇嘛旗(今哲里木盟库伦旗)等。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又将喀尔喀诺延呼图克图罗卜藏扎木扬丹津属下徒众编为旗。为喇嘛总管旗。除喇嘛旗外,在呼和浩特和多伦诺尔等地,也设了札萨克达喇嘛。
  1822年(道光二年)又议准,如徒众(沙毕纳尔)超过五百名,而庙宇距该旗在五百里以内者,赏给札萨克达喇嘛职衔,庙宇距该旗五百里以外者,给予印信。在喀尔喀得到印信而拥有管辖权的呼图克图共有十一人,实际上成了喇嘛旗。
  喇嘛旗的政治地位与札萨克旗相同。札萨克王公无权干预喇嘛旗的内部事务。喇嘛旗属下徒众和平民都称为沙毕纳尔。沙毕纳尔对本旗上层喇嘛负有劳役、赋税等义务,免除了对外所负的兵役、徭役和赋税。因此,在绝大多数喇嘛旗内,并未设管旗章京、参领、佐领和骁骑校,仍沿用宰桑、达鲁噶、收楞额、得木齐等旧号。

蒙古喇嘛教

清朝一代对佛教的尊崇与扶植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清朝皇帝的庇护下以制度化和法律化的形式,制定了对蒙藏佛教上层喇嘛封授职衔、名号的规定,从而优越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成为僧侣贵族。在清代够得上称为僧侣贵族的上层喇嘛的蒙藏语名号是:呼图克图,诺门汗,绰尔济,班智达,沙布隆,呼毕勒罕,格根等。这些上层喇嘛中,大者可以享有土地、属民及寺庙,小的至少是一寺之主。他们都是“呼毕勒汗”,呼毕勒汗是蒙古语:意为“转生”。《大清会典》里说:“呼毕勒汗即转世之意,因呼图克图(活佛)寿不终止,肉体虽死,灵魂不灭,仍可世世转生之谓也。”我们在清代官方文书中所见的“呼毕勒汗”都是经过清廷承认或是皇帝敕封的。其实在蒙古地区还有许多不见于清代官文书的“呼毕勒汗”。这些呼毕勒汗中,最高一级的法号是“呼图克图”。清廷所封的呼图克图有四个等级:

(1)清廷四大呼图克图,即章嘉呼图克图、噶勒丹·锡埒图呼图克图、敏珠尔呼图克图、济隆呼图克图。

(2)驻京八大呼图克图,即洞克尔呼图克图、果蟒呼图克图、那木喀呼图克图、鄂萨尔呼图克图、阿嘉呼图克图、喇果呼图克图、贡唐呼图克图、土观呼图克图。

(3)多伦诺尔呼图克图,即锡库尔·锡埒图·诺颜·绰尔济呼图克图。

(4)各游牧部喇嘛呼图克图,即归化城十二人,察哈尔九人,锡埒图库伦二人,科尔沁三人,郭尔罗斯一人,土默特六人,乌珠穆沁六人,浩齐特一人,阿巴哈纳尔五人,苏尼特二人,四子部落一人,乌拉特五人,鄂尔多斯一人,计五十五位呼图克图。

上述呼图克图均属清廷以法律承认而入册的在京和内蒙古地区的诸呼图克图。其中清廷的四大呼图克图,除了西藏的达赖、班禅两大法主和外蒙古的最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以外,依清朝法律均属最高一级的呼图克图。四大呼图克图中,地位最高的是章嘉,其第一世阿旺罗桑却丹(1642~1714)于康熙三十六年(1693年)被康熙迎请入京,驻锡法渊寺。康熙授章嘉一世为札萨克大喇嘛之职,又赏章喜一世呼图克图名号,还封他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从此尊定了章嘉一系呼图克图的优势地位。至民国初,章嘉呼图克图共转世六代。历辈章嘉君临北京,总管漠南蒙古地区的宗教事务,成为漠南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尤其是转世章嘉若比多吉(1717—1786)成了清廷对蒙古政策中的一位关键入物。比这四位大呼图克图略逊一筹的,乃是通称的“驻京八大呼图克图”。此外还有在内蒙古经济、宗教中心多伦诺尔的一个呼图克图。这些呼图克图共十三人,差不多都出身藏区并在藏区转世。但在他们当中,除了少数人在北京有寺庙而外,大部分在蒙古地区有寺庙、财产、属民等。如章嘉、阿嘉、锡库尔等都在多伦诺尔地区占有牧地和属民。他们虽名为“驻京呼图克图”,实际上亦成了内蒙古地区的僧侣贵族,并对内蒙古地区的佛教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内蒙古地区各游牧部喇嘛呼图克图五十一人,据嘉庆朝《大清会典》记载,都是在理藩院入册,出身于内蒙古各盟旗并在内蒙古地区转世的呼图克图。当然,随着内蒙古地区佛教的兴盛,蒙古呼图克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1900年之前,在内蒙古地区出现的呼图克图就有位。这些高级僧侣大多数是享有寺庙、僧徒、寺产及隶属于寺庙或他们本人的属民(即沙比纳尔)。据此,清廷规定,凡喇嘛徒众比较集中的地区或有重要喇嘛首领的居住区内,设立喇嘛旗、任命大喇嘛为札萨克(旗长),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行政、司法和税收之权。于是清朝一代,在蒙古地区设立了七个札萨克喇嘛旗,其中内蒙古有一处即内蒙古锡埒图库伦萨克喇嘛旗。此外,在多伦诺尔地方的“沙毕纳尔”,分属于汇宗寺和善因寺,由蒙藏十三位呼图克图克图分别管理。

http://blog.renren.com/share/221831740/9310423565

清朝对黄教采取了提倡和鼓励的政策,使蒙古地区的黄教得到空前的发展。蒙古各地喇嘛、班第人数大增,大小寺庙相继筑建,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活佛和呼图克图。于是理藩院奉旨规定:"喇嘛之辖众者,令治其事如札萨克"。从而产生了拥有宗教行政权力的喇嘛旗和札萨克达喇嘛。蒙古的喇嘛旗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旗(在土谢图汗部中旗境内)、额尔德尼班第达呼图克图旗(赛音诺颜部境内)、扎牙班第达呼图克图旗(赛音诺颜部右翼前旗之西南)、青苏珠克图诺们罕旗(赛音诺颜部右翼末旗之西南)、那鲁班禅呼图克图旗(札萨克图汗中后旗之南)、青海察汉诺们罕旗、锡列图库伦札萨克喇嘛旗(今哲里木盟库伦旗)等。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又将喀尔喀诺延呼图克图罗卜藏扎木扬丹津属下徒众编为旗。为喇嘛总管旗。除喇嘛旗外,在呼和浩特和多伦诺尔等地,也设了札萨克达喇嘛。
  1822年(道光二年)又议准,如徒众(沙毕纳尔)超过五百名,而庙宇距该旗在五百里以内者,赏给札萨克达喇嘛职衔,庙宇距该旗五百里以外者,给予印信。在喀尔喀得到印信而拥有管辖权的呼图克图共有十一人,实际上成了喇嘛旗。
  喇嘛旗的政治地位与札萨克旗相同。札萨克王公无权干预喇嘛旗的内部事务。喇嘛旗属下徒众和平民都称为沙毕纳尔。沙毕纳尔对本旗上层喇嘛负有劳役、赋税等义务,免除了对外所负的兵役、徭役和赋税。因此,在绝大多数喇嘛旗内,并未设管旗章京、参领、佐领和骁骑校,仍沿用宰桑、达鲁噶、收楞额、得木齐等旧号。

蒙古喇嘛教

清朝一代对佛教的尊崇与扶植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清朝皇帝的庇护下以制度化和法律化的形式,制定了对蒙藏佛教上层喇嘛封授职衔、名号的规定,从而优越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成为僧侣贵族。在清代够得上称为僧侣贵族的上层喇嘛的蒙藏语名号是:呼图克图,诺门汗,绰尔济,班智达,沙布隆,呼毕勒罕,格根等。这些上层喇嘛中,大者可以享有土地、属民及寺庙,小的至少是一寺之主。他们都是“呼毕勒汗”,呼毕勒汗是蒙古语:意为“转生”。《大清会典》里说:“呼毕勒汗即转世之意,因呼图克图(活佛)寿不终止,肉体虽死,灵魂不灭,仍可世世转生之谓也。”我们在清代官方文书中所见的“呼毕勒汗”都是经过清廷承认或是皇帝敕封的。其实在蒙古地区还有许多不见于清代官文书的“呼毕勒汗”。这些呼毕勒汗中,最高一级的法号是“呼图克图”。清廷所封的呼图克图有四个等级:

(1)清廷四大呼图克图,即章嘉呼图克图、噶勒丹·锡埒图呼图克图、敏珠尔呼图克图、济隆呼图克图。

(2)驻京八大呼图克图,即洞克尔呼图克图、果蟒呼图克图、那木喀呼图克图、鄂萨尔呼图克图、阿嘉呼图克图、喇果呼图克图、贡唐呼图克图、土观呼图克图。

(3)多伦诺尔呼图克图,即锡库尔·锡埒图·诺颜·绰尔济呼图克图。

(4)各游牧部喇嘛呼图克图,即归化城十二人,察哈尔九人,锡埒图库伦二人,科尔沁三人,郭尔罗斯一人,土默特六人,乌珠穆沁六人,浩齐特一人,阿巴哈纳尔五人,苏尼特二人,四子部落一人,乌拉特五人,鄂尔多斯一人,计五十五位呼图克图。

上述呼图克图均属清廷以法律承认而入册的在京和内蒙古地区的诸呼图克图。其中清廷的四大呼图克图,除了西藏的达赖、班禅两大法主和外蒙古的最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以外,依清朝法律均属最高一级的呼图克图。四大呼图克图中,地位最高的是章嘉,其第一世阿旺罗桑却丹(1642~1714)于康熙三十六年(1693年)被康熙迎请入京,驻锡法渊寺。康熙授章嘉一世为札萨克大喇嘛之职,又赏章喜一世呼图克图名号,还封他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从此尊定了章嘉一系呼图克图的优势地位。至民国初,章嘉呼图克图共转世六代。历辈章嘉君临北京,总管漠南蒙古地区的宗教事务,成为漠南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尤其是转世章嘉若比多吉(1717—1786)成了清廷对蒙古政策中的一位关键入物。比这四位大呼图克图略逊一筹的,乃是通称的“驻京八大呼图克图”。此外还有在内蒙古经济、宗教中心多伦诺尔的一个呼图克图。这些呼图克图共十三人,差不多都出身藏区并在藏区转世。但在他们当中,除了少数人在北京有寺庙而外,大部分在蒙古地区有寺庙、财产、属民等。如章嘉、阿嘉、锡库尔等都在多伦诺尔地区占有牧地和属民。他们虽名为“驻京呼图克图”,实际上亦成了内蒙古地区的僧侣贵族,并对内蒙古地区的佛教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内蒙古地区各游牧部喇嘛呼图克图五十一人,据嘉庆朝《大清会典》记载,都是在理藩院入册,出身于内蒙古各盟旗并在内蒙古地区转世的呼图克图。当然,随着内蒙古地区佛教的兴盛,蒙古呼图克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1900年之前,在内蒙古地区出现的呼图克图就有位。这些高级僧侣大多数是享有寺庙、僧徒、寺产及隶属于寺庙或他们本人的属民(即沙比纳尔)。据此,清廷规定,凡喇嘛徒众比较集中的地区或有重要喇嘛首领的居住区内,设立喇嘛旗、任命大喇嘛为札萨克(旗长),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行政、司法和税收之权。于是清朝一代,在蒙古地区设立了七个札萨克喇嘛旗,其中内蒙古有一处即内蒙古锡埒图库伦萨克喇嘛旗。此外,在多伦诺尔地方的“沙毕纳尔”,分属于汇宗寺和善因寺,由蒙藏十三位呼图克图克图分别管理。
超大的三个认同是什么你知道吗?
超大的三个认同是什么你知道吗?
不知道啊。帅哥帮忙提醒一下吧
阴暗面 发表于 2014-5-22 23:42
我非教徒,我倡导以巴哈伊教派代替极端教派是出于功利目的。教徒一般是不会拿宗教作为工具的。
不得在公共场所传教。
  超大不是一个宗教论坛,在非宗教场所之外传教,是违法的。
“抱歉,您目前还不能使用发送短消息功能”
我之前的号就没事啊,谢谢版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