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什么要极力支持中国成为世界大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4:03:15
大家都知道,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战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在此期间,中国也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以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在盟国最高级会议上与美英首脑同桌议事并与美英苏发表共同宣言等一系列事件确立起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国地位,并最终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形式使这一大国地位得到了法理肯定。
  
无须赘言,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中国军民艰苦抗战的结果,但如果就此将其视为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充分条件则显然缺乏事实依据,因为这一结论的得出至少有赖于两大前提:其一,中国的贡献得到了各国公认;其二,只要各国公认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世界大国。很明显,这两个前提都值得商榷。首先,大家对中国贡献的高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事后判断,但中国大国地位的基本确立完成于战争期间,这时战事尚未尘埃落定,盟国即使对中国在战争中所作之贡献有所体认,也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这种盖棺定论。另一方面,大国地位的自然确立主要基于强大的国家实力,但二十世纪40年代的中国显然不具有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实力,这便排除了中国大国地位自然获得的可能。换言之,中国在二战期间取得的大国地位不同于那种依靠国家实力而逐渐形成的大国地位,历史资料与相关研究也表明,中国之所以成为大国的确与他国的极力支持(或者说是有意抬高)有关。
   
首先提出要与中国保持积极有效的接触并提高中国地位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丘吉尔则对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化”政策大为不满。当罗斯福在阿卡迪亚会议上推举蒋介石为中国、泰国和印度支那的盟军最高指挥官,并提出在重庆设立一个联合计画参谋部以建立蒋介石与驻印度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司令部之间的联系的时候,丘吉尔感到恼怒。他后来抱怨说,他在华盛顿“发现中国在相当多的美国人的心目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上层也是如此,这是令人奇怪地感到不相称的”。他认为,美国人不应“把中国看作几乎同大英帝国相等的参战大国,并且带著偏爱把中国军队同苏联军队相提并论”。总的说来,他在“信念”和“价值标准”上并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事实上,他也几乎从不掩饰对中国的轻蔑。他曾刻薄地说:“把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是场绝对的滑稽剧。”1942年10月,他曾告诉外交大臣艾登,不能“把重庆政府看作一个世界大国”。1943年3月,罗斯福在华盛顿会见艾登时说,在解决世界性问题时需要把中国与其他世界大国同等看待,艾登对此不感兴趣,他向丘吉尔报告了会谈情况,丘吉尔则很直白地说:“把中国同英、美、苏等世界大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极不正确的。”当时英外交部根据《罗艾会谈》精神拟发表一项声明,其中提到:“在处理我们即将面临的重建世界的广泛问题上……我们把中国看作是能作出最伟大贡献四大国之一。”丘吉尔不以为然,坚决反对这项声明,他再次强调了他关于中国问题的观点:“说中国将在欧洲事务中拥有超出礼节性之外的发言权,抑或说,为著欧洲的利益,中国的重要性将超过法国或波兰、或者将取代奥─匈帝国的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哪怕是超过最小的,但古老而又历史悠久的盟国,如荷兰、比利时、希腊、南斯拉夫等──这种说法根本不屑一顾。”斯大林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与丘吉尔相近。他认为,“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中国都够不上大国的标准”。当1943年11月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提出四大战胜国的构想时,斯大林表示忧虑:如果中国试图出面解决欧洲的争端,欧洲人将如何反应?他又说,以他的看法,中国不够强大到足可担负此一世界大国角色,因此建议创立一个地区委员会时代,来维持和平。
  
最终,罗斯福的观点占了上风。英苏两家至少在表面上接受了美国扶持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做法。但在筹建联合国的具体过程中,美国和英苏之间未根本消除的分歧则使中国走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道路更显崎岖艰难。
  
1943年10月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英国外长艾登反对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参与签署《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并因此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苏联的态度比英国更为激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坚决反对中国作为签字国,他认为在仅有三国参加的会议上讨论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赫尔为说服莫洛托夫颇费了些口舌。他说:“对于中国形势,美国政府已经作了并且正在作著一切可能的努力。在我看来,把中国排除出四国宣言是不可能的。我国政府相信中国在战争中已作为四大国之一出现在世界舞台之上,现在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三国将其当面摒弃,完全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产生极其恶劣的反应。不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军事方面,从而可能需要我国政府作出种种调整,以保持在太平洋地区政治和军事形势的恰当稳定……再者,我国公众可能把从宣言中排除中国解释为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一起将中国抛出战争舞台,因此,一旦获悉此讯,我国公众舆论将会失望地分裂并受到伤害……。”赫尔花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说服莫洛托夫,甚至表示将不惜以会议达不成协议为代价。他最终说服了莫洛托夫。10月29日,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受权与美、英、苏三国外长一起在关于普遍安全的《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上签字。
  
正是根据这个宣言,中国参加了1944年夏天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发起了1945年春的三藩市会议,而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历史学家认为,签字于《莫斯科宣言》是中国正式成为四强之一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如果没有赫尔极力说服,中国势必失去在《四国宣言》上签字的机会,这将直接影响到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三藩市会议上的中国地位问题,而这两次会议对于联合国筹建又是至关重要的。
  
在筹建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苏联代表借口在太平洋战争中保持中立,拒绝与中国代表同桌讨论问题,于是会议改以开罗会议模式举行,第一阶段于8月21日至9月28日在美、英、苏三国间进行,第二阶段于9月29日至10月7日在美、英、中三国间进行。会议过程上,英国代表联合苏联代表,借口中国的豫湘桂大溃退重提三强观点。围绕会议后发表的声明,苏联主张以美、英、苏三国的名义发表,英国主张除此之外应加上联合国名。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顾维钧认为,苏方的主张很明显是以将中国排除在外为主,在苏联方案中明显包含着:“中国不是一个大国,不能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提并论”的中国认识,对此,虽说英国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同苏联一样决不把中国作为大国来对待。
  
直到1945年三藩市会议上,苏联方面还重提三强观点,并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式、否决施用范围、国际托管制度以及区域性组织等问题上有颇多针对中国代表团的非难之举。英国代表也曾反对中国首席代表担任会议主席。
   
综上,英苏两国一开始都极力反对“中国大国化政策”,虽然后来迫于美国的极力坚持勉强认同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但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三藩市会议上对中国仍多有刁难和排挤之行,在此过程中,中国一直是应美国的邀请被作为联合国方面的大国的。从这一点来看,无论美国出于何种考虑而实行“中国大国化”政策,它在客观上对于中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积极的,这种美国因素至少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与中国贡献这一基础性因素一起,构成了中国取得常任理事国席位所不可偏废的两大原因。大家都知道,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战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在此期间,中国也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以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在盟国最高级会议上与美英首脑同桌议事并与美英苏发表共同宣言等一系列事件确立起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国地位,并最终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形式使这一大国地位得到了法理肯定。
  
无须赘言,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中国军民艰苦抗战的结果,但如果就此将其视为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充分条件则显然缺乏事实依据,因为这一结论的得出至少有赖于两大前提:其一,中国的贡献得到了各国公认;其二,只要各国公认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世界大国。很明显,这两个前提都值得商榷。首先,大家对中国贡献的高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事后判断,但中国大国地位的基本确立完成于战争期间,这时战事尚未尘埃落定,盟国即使对中国在战争中所作之贡献有所体认,也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这种盖棺定论。另一方面,大国地位的自然确立主要基于强大的国家实力,但二十世纪40年代的中国显然不具有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实力,这便排除了中国大国地位自然获得的可能。换言之,中国在二战期间取得的大国地位不同于那种依靠国家实力而逐渐形成的大国地位,历史资料与相关研究也表明,中国之所以成为大国的确与他国的极力支持(或者说是有意抬高)有关。
   
首先提出要与中国保持积极有效的接触并提高中国地位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丘吉尔则对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化”政策大为不满。当罗斯福在阿卡迪亚会议上推举蒋介石为中国、泰国和印度支那的盟军最高指挥官,并提出在重庆设立一个联合计画参谋部以建立蒋介石与驻印度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司令部之间的联系的时候,丘吉尔感到恼怒。他后来抱怨说,他在华盛顿“发现中国在相当多的美国人的心目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上层也是如此,这是令人奇怪地感到不相称的”。他认为,美国人不应“把中国看作几乎同大英帝国相等的参战大国,并且带著偏爱把中国军队同苏联军队相提并论”。总的说来,他在“信念”和“价值标准”上并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事实上,他也几乎从不掩饰对中国的轻蔑。他曾刻薄地说:“把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是场绝对的滑稽剧。”1942年10月,他曾告诉外交大臣艾登,不能“把重庆政府看作一个世界大国”。1943年3月,罗斯福在华盛顿会见艾登时说,在解决世界性问题时需要把中国与其他世界大国同等看待,艾登对此不感兴趣,他向丘吉尔报告了会谈情况,丘吉尔则很直白地说:“把中国同英、美、苏等世界大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极不正确的。”当时英外交部根据《罗艾会谈》精神拟发表一项声明,其中提到:“在处理我们即将面临的重建世界的广泛问题上……我们把中国看作是能作出最伟大贡献四大国之一。”丘吉尔不以为然,坚决反对这项声明,他再次强调了他关于中国问题的观点:“说中国将在欧洲事务中拥有超出礼节性之外的发言权,抑或说,为著欧洲的利益,中国的重要性将超过法国或波兰、或者将取代奥─匈帝国的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哪怕是超过最小的,但古老而又历史悠久的盟国,如荷兰、比利时、希腊、南斯拉夫等──这种说法根本不屑一顾。”斯大林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与丘吉尔相近。他认为,“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中国都够不上大国的标准”。当1943年11月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提出四大战胜国的构想时,斯大林表示忧虑:如果中国试图出面解决欧洲的争端,欧洲人将如何反应?他又说,以他的看法,中国不够强大到足可担负此一世界大国角色,因此建议创立一个地区委员会时代,来维持和平。
  
最终,罗斯福的观点占了上风。英苏两家至少在表面上接受了美国扶持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做法。但在筹建联合国的具体过程中,美国和英苏之间未根本消除的分歧则使中国走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道路更显崎岖艰难。
  
1943年10月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英国外长艾登反对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参与签署《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并因此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苏联的态度比英国更为激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坚决反对中国作为签字国,他认为在仅有三国参加的会议上讨论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赫尔为说服莫洛托夫颇费了些口舌。他说:“对于中国形势,美国政府已经作了并且正在作著一切可能的努力。在我看来,把中国排除出四国宣言是不可能的。我国政府相信中国在战争中已作为四大国之一出现在世界舞台之上,现在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三国将其当面摒弃,完全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产生极其恶劣的反应。不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军事方面,从而可能需要我国政府作出种种调整,以保持在太平洋地区政治和军事形势的恰当稳定……再者,我国公众可能把从宣言中排除中国解释为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一起将中国抛出战争舞台,因此,一旦获悉此讯,我国公众舆论将会失望地分裂并受到伤害……。”赫尔花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说服莫洛托夫,甚至表示将不惜以会议达不成协议为代价。他最终说服了莫洛托夫。10月29日,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受权与美、英、苏三国外长一起在关于普遍安全的《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上签字。
  
正是根据这个宣言,中国参加了1944年夏天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发起了1945年春的三藩市会议,而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历史学家认为,签字于《莫斯科宣言》是中国正式成为四强之一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如果没有赫尔极力说服,中国势必失去在《四国宣言》上签字的机会,这将直接影响到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三藩市会议上的中国地位问题,而这两次会议对于联合国筹建又是至关重要的。
  
在筹建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苏联代表借口在太平洋战争中保持中立,拒绝与中国代表同桌讨论问题,于是会议改以开罗会议模式举行,第一阶段于8月21日至9月28日在美、英、苏三国间进行,第二阶段于9月29日至10月7日在美、英、中三国间进行。会议过程上,英国代表联合苏联代表,借口中国的豫湘桂大溃退重提三强观点。围绕会议后发表的声明,苏联主张以美、英、苏三国的名义发表,英国主张除此之外应加上联合国名。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顾维钧认为,苏方的主张很明显是以将中国排除在外为主,在苏联方案中明显包含着:“中国不是一个大国,不能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提并论”的中国认识,对此,虽说英国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同苏联一样决不把中国作为大国来对待。
  
直到1945年三藩市会议上,苏联方面还重提三强观点,并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式、否决施用范围、国际托管制度以及区域性组织等问题上有颇多针对中国代表团的非难之举。英国代表也曾反对中国首席代表担任会议主席。
   
综上,英苏两国一开始都极力反对“中国大国化政策”,虽然后来迫于美国的极力坚持勉强认同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但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三藩市会议上对中国仍多有刁难和排挤之行,在此过程中,中国一直是应美国的邀请被作为联合国方面的大国的。从这一点来看,无论美国出于何种考虑而实行“中国大国化”政策,它在客观上对于中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积极的,这种美国因素至少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与中国贡献这一基础性因素一起,构成了中国取得常任理事国席位所不可偏废的两大原因。
美国为何这样做?即美国扶持中国的政策动因是什么?请大家理性探讨
很简单,因为这样做符合美国的利益。
美国为何这样做?即美国扶持中国的政策动因是什么?请大家理性探讨
说实在的,模拟桑您老就很不理性,咋让其他筒子理性呢!哈哈
从地缘的角度来看,中美是天生的盟友,中俄天生对头。罗斯福明显地缘平衝大师。
我帮你说吧,美利坚~人类的希望~冥煮的灯塔~
工资拿来
因为他没想到最后是共党统治中国!
因为要中国牵制苏联,因为蒋不搞共产主义。


英国有个印度,当时的美国艳羡无比,美国也怕二战结束后印度成了亚洲的老大,跟着英国屁股后面,对英国言听计行。

美国希望也有个亚洲的印度,做美国的小跟班,这个国家最好就是中国

英国有个印度,当时的美国艳羡无比,美国也怕二战结束后印度成了亚洲的老大,跟着英国屁股后面,对英国言听计行。

美国希望也有个亚洲的印度,做美国的小跟班,这个国家最好就是中国
因为对美国有利。
我帮你说吧,美利坚~人类的希望~冥煮的灯塔~
工资拿来
胸蒂,你这样就要工资啊!
虽然你很精准的指出了模拟桑的主题思想,一句顶模拟桑一万句,但是,你这样让模拟桑情何以堪啊!!!
一个衰了一百多年的古老国家,沦落到谁都能踩上一脚的地步,那时的MD能够想到这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吗?就算是想到这个国家曾经辉煌过,能想到还能崛起吗?沦落后的帝国再也爬不起来的先例有的是。MD恐怕根本没把拿破仑的那句话当回事。
积极支持个屁!

一个豫湘桂大溃败,美国转眼就把中国利益出卖换取苏军在东亚反攻了
風輕揚 发表于 2014-5-10 21:32
胸蒂,你这样就要工资啊!
虽然你很精准的指出了模拟桑的主题思想,一句顶模拟桑一万句,但是,你这样让 ...
咋,我这叫开门见山,一针见血,
再说了,工资不是按贴给的吗,又不是按字数,打那么多字干什么
美国意识到(或者说他偏要这么认为),二战后新的世界秩序制定完,美国的潜在敌人是苏联。而欧洲有英国等西欧联合潜质住共产主义;在远东地区,日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无法完成对抗苏联的重任,而当时在亚洲合适的也就只有中国了。当然,美帝万万没想到党国这么无能,居然被TG在短期内就打败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就好像你做了总经理,你肯定也想拉点为你的马首是瞻的小弟进来,虽然小弟也赚了不少便宜,但是这也是你的需要
原因1:地缘政治的需要,至少从牵制苏联和掌握联合国的话语权两点来说,扶持一个名义上的大国符合当时MD的利益。
原因2:蒋公善运输不善经营,有他做小弟MD放心。可惜扶不起的阿斗非TG之过也,其远嫁4V实乃中国之幸。


米帝两百年来一直有种中国情节,把中国看成是他庇护下的孩子,他有某种粑粑式的义务。这中间米帝对中国的宗教情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不过近几十年来随着美国移民成份的改变,宗教狂热的白种人人口比例的下降,这种情节在逐步减少。

米帝两百年来一直有种中国情节,把中国看成是他庇护下的孩子,他有某种粑粑式的义务。这中间米帝对中国的宗教情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不过近几十年来随着美国移民成份的改变,宗教狂热的白种人人口比例的下降,这种情节在逐步减少。
没有我粑粑,就没有中国!
你来或者不来,我都在这里。。。。
你扶或者不扶,我都是世界大国。忘说了,前提是TG领导下!
制衡英苏
再说空一格本来就是他的代理人
咋,我这叫开门见山,一针见血,
再说了,工资不是按贴给的吗,又不是按字数,打那么多字 ...
可是,兄弟,你只看出了模拟桑的主题思想没看出模拟桑的潜台词,还是拿不到工资的。
模拟桑的潜台词是TG的大国地位不是TG和MD在朝鲜打出来的而是靠MD全力支持得来的,胸蒂明白?
蓬舟 发表于 2014-5-10 21:26
从地缘的角度来看,中美是天生的盟友,中俄天生对头。罗斯福明显地缘平衝大师。
没有谁和谁是天生盟友,中美的关系主要取决世界大势,简单的说就是美欧苏中力量对比,由于西欧坚定站在美国一边,美国只要把中国整死弄残,美国的霸权就稳如泰山,因为只要中国一直保持落后或者干脆分裂,不帮、不敢帮、帮不了苏联,苏联就一定不是美欧的对手。

Superbow 发表于 2014-5-10 21:34
积极支持个屁!

一个豫湘桂大溃败,美国转眼就把中国利益出卖换取苏军在东亚反攻了


呵呵,你也好意思提雅尔塔密约啊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联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达举行会议。

这是一次秘密会议。这次会议,讨论了击败德国的联合军事计划,以及有关联合国问题和战后欧洲政治等问题。

但是,这次会议中,最重要的是三国首脑达成一项秘密协议,也称雅尔达密约。

在这次会议上,最主要的扮演者是苏联的斯大林。

早在一九四三年底,德黑兰会议时,斯大林就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是要取得中国的旅顺。以后,苏联更进一步向美国提出,要取得旅大,作为苏联对日参战条件之一,即把侵略又从旅顺扩大到大连。

当时,罗斯福说,大连应作为自由港,并不是将旅大租给苏联。

接着,在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又曾奉罗斯福之命,向斯大林探询苏俄对日参战条件时,斯大林更进一步表示:

一千岛群岛与库页岛南部归还苏联。

二租借旅顺、大连及其周围地区。

三租借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

四承认外蒙古现状,即维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斯大林的要价,是越提越高,贪心无厌。

在会议中谈到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时,曾由斯大林及罗斯福两人会谈一次;由罗斯福、哈里曼、斯大林、莫洛托夫四人会谈一次。

1945年2月8日下午,罗、斯二人会谈时,罗斯福对苏联提出参战的政治条件,指出:库页岛南部及千岛群岛交给苏联没有问题;大连只能成为一国际共管之自由港。中东与南满铁路租借苏联或中苏共管。斯大林则藉口为要说服苏联人,则应满足他们的政治条件。后藉口时间急促,无法征求中国蒋委员长之意见,斯大林要求先以三国同意,见诸文字。斯大林的所谓“见诸文字”,就是要先成立三国协定。罗斯福表示可以。

1945年2月10日,四人会谈时,莫洛托夫提出苏联对日作战政治条件的英文稿。哈里曼对苏稿提出三点修正:

第一,原稿之旅顺、大连之租借所有权,应使旅顺、大连为自由港;

第二,原稿之中东、南满铁路之管理权,应由中苏共管;

第三,应加入对海港及铁路之协议,尚待蒋委员长之同意。

后来,斯大林同意大连成为一国际共管之自由港,但旅顺应为苏联海军基地。罗同意。

斯大林进一步表示,他赞同上述几项事件须获得蒋委员长之同意;但蒋委员长对外蒙之现状,也应表示同意。后因丘吉尔介入,打乱了讨论。接着匆促完成协定。

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俄国历次逼迫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俄国侵略者执笔起草的。这次雅尔达密约也不例外,仍是由苏联起草。从这里不仅说明,苏联是主谋,更重要的是从草约中可以看出苏联的阴险、恶毒。

1945年2月11日,“在最严密和最秘密的集会中依次由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急急忙忙的签了字。当丘吉尔正准备在文件上签字时,英外相艾登 (Anthony Eden)企图劝阻丘签署这个协定,但丘撇开了艾登的争论而说:“整个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地位也许在此一举”。丘补充说:他将签字,为的是英国可能在远东立足。这份雅尔达密约,就这样地签了字。所谓英可在远东“立足”、“地位”,意指因苏俄占据了外蒙古,英国可因此使在远东香港的地位,得到巩固了。
Superbow 发表于 2014-5-10 21:34
积极支持个屁!

一个豫湘桂大溃败,美国转眼就把中国利益出卖换取苏军在东亚反攻了


呵呵,你也好意思提雅尔塔密约啊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联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达举行会议。

这是一次秘密会议。这次会议,讨论了击败德国的联合军事计划,以及有关联合国问题和战后欧洲政治等问题。

但是,这次会议中,最重要的是三国首脑达成一项秘密协议,也称雅尔达密约。

在这次会议上,最主要的扮演者是苏联的斯大林。

早在一九四三年底,德黑兰会议时,斯大林就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是要取得中国的旅顺。以后,苏联更进一步向美国提出,要取得旅大,作为苏联对日参战条件之一,即把侵略又从旅顺扩大到大连。

当时,罗斯福说,大连应作为自由港,并不是将旅大租给苏联。

接着,在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又曾奉罗斯福之命,向斯大林探询苏俄对日参战条件时,斯大林更进一步表示:

一千岛群岛与库页岛南部归还苏联。

二租借旅顺、大连及其周围地区。

三租借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

四承认外蒙古现状,即维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斯大林的要价,是越提越高,贪心无厌。

在会议中谈到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时,曾由斯大林及罗斯福两人会谈一次;由罗斯福、哈里曼、斯大林、莫洛托夫四人会谈一次。

1945年2月8日下午,罗、斯二人会谈时,罗斯福对苏联提出参战的政治条件,指出:库页岛南部及千岛群岛交给苏联没有问题;大连只能成为一国际共管之自由港。中东与南满铁路租借苏联或中苏共管。斯大林则藉口为要说服苏联人,则应满足他们的政治条件。后藉口时间急促,无法征求中国蒋委员长之意见,斯大林要求先以三国同意,见诸文字。斯大林的所谓“见诸文字”,就是要先成立三国协定。罗斯福表示可以。

1945年2月10日,四人会谈时,莫洛托夫提出苏联对日作战政治条件的英文稿。哈里曼对苏稿提出三点修正:

第一,原稿之旅顺、大连之租借所有权,应使旅顺、大连为自由港;

第二,原稿之中东、南满铁路之管理权,应由中苏共管;

第三,应加入对海港及铁路之协议,尚待蒋委员长之同意。

后来,斯大林同意大连成为一国际共管之自由港,但旅顺应为苏联海军基地。罗同意。

斯大林进一步表示,他赞同上述几项事件须获得蒋委员长之同意;但蒋委员长对外蒙之现状,也应表示同意。后因丘吉尔介入,打乱了讨论。接着匆促完成协定。

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俄国历次逼迫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俄国侵略者执笔起草的。这次雅尔达密约也不例外,仍是由苏联起草。从这里不仅说明,苏联是主谋,更重要的是从草约中可以看出苏联的阴险、恶毒。

1945年2月11日,“在最严密和最秘密的集会中依次由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急急忙忙的签了字。当丘吉尔正准备在文件上签字时,英外相艾登 (Anthony Eden)企图劝阻丘签署这个协定,但丘撇开了艾登的争论而说:“整个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地位也许在此一举”。丘补充说:他将签字,为的是英国可能在远东立足。这份雅尔达密约,就这样地签了字。所谓英可在远东“立足”、“地位”,意指因苏俄占据了外蒙古,英国可因此使在远东香港的地位,得到巩固了。
風輕揚 发表于 2014-5-10 21:43
可是,兄弟,你只看出了模拟桑的主题思想没看出模拟桑的潜台词,还是拿不到工资的。
模拟桑的潜台词是TG ...
你这只是中间结论,LZ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引出我说的那句话,所以还是我的表达比较干净利落
咋,我这叫开门见山,一针见血,
再说了,工资不是按贴给的吗,又不是按字数,打那么多字 ...
你这是扒别人裤衩,其罪大矣
曼哈顿工程 发表于 2014-5-10 21:23
很简单,因为这样做符合美国的利益。
这话跟没说一样。老美想在联合国里找个帮手,中国无疑最够分量。这样可以牵制苏联,制衡英国。占压倒优势。因此英国死活拉着法国做为利益交换。否者凭着法国在二战中的糟糕表现真不应该有这个地位。
渔家衙内 发表于 2014-5-10 21:38
米帝两百年来一直有种中国情节,把中国看成是他庇护下的孩子,他有某种粑粑式的义务。这中间米帝对中国的宗 ...
这种情节你能具体说明一下吗,也好让我涨涨姿势。
冷战前,美国精英阶层对世界的看法比较理想主义。他们不倾向于压制一个潜在大国,而是想和他共处,美国人最初的常理人选,除了五常理,还有巴西。
美国想让中国多贡献点尸体来拖住日军主力,懂吗?

另外,所谓美国支持中国成为世界大国这种论调休矣,美国当然希望中国站在他那一边,你看看49年前的中国,有什么资格成为世界大国?

有人说,美国人支持中国作为五常,大错特错,试问中华民国作为五常之一,有什么贡献?丢了外蒙古,这算贡献吗?
酢浆草1 发表于 2014-5-10 21:47
没有谁和谁是天生盟友,中美的关系主要取决世界大势,简单的说就是美欧苏中力量对比,由于西欧坚定站在美 ...
你这个观点太奇葩了,提高地位,给中国常任理事国地位怎么跟保持落后联系在一起啦,有逻辑没有啊。老美是很希望当时的蒋光头能够独挡一面的。成为一个可靠的盟友。后来中国变了天,老美不得不扶植日本。
一个衰了一百多年的古老国家,沦落到谁都能踩上一脚的地步,那时的MD能够想到这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吗?就算 ...
拿破仑关于醒来的狮子那段我没见过英文版,或者法文版,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你这只是中间结论,LZ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引出我说的那句话,所以还是我的表达比较干净利落
胸蒂,这个你就外行了,我承认你的表达比较干净利落,可是你要知道模拟桑的这个工作可是把简单目的用超复杂的表述表达出来才能拿到更多的酬金啊!你这是在断人财路啊!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4-5-10 21:51
这话跟没说一样。老美想在联合国里找个帮手,中国无疑最够分量。这样可以牵制苏联,制衡英国。占压倒优势 ...
就是这个意思。当年的蒋先生可是对美完全依赖的。MD自认为可以完全控制中国。可惜没有想到老毛厉害,把蒋先生请到台湾去鸟。
当年美国政界和知识界可是爆发过一次大辩论,谁丢失了中国。可见美国也是痛心疾首啊。
美国想让中国多贡献点尸体来拖住日军主力,懂吗?

另外,所谓美国支持中国成为世界大国这种论调休矣,美 ...
守着苏联,不成为五常,蒙古就不丢了?
酢浆草1 发表于 2014-5-10 21:47
没有谁和谁是天生盟友,中美的关系主要取决世界大势,简单的说就是美欧苏中力量对比,由于西欧坚定站在美 ...
西欧为什么要站在美国人一边,没有北极熊强大的压力,西欧人绝对不会继续犯傻给央格鲁撒克逊人流血渔利,所以CAI才会在乌克兰买革命,目标就是为了捆绑西欧,好让自己有精力聚焦西太
为了战后能帮助美国从东边对付苏联。


二战时珍珠港前美国都是一直支持日本的吧。珍珠港后美国又给了中国什么支持了?蒋军都是清一色的德式装备和本土红缨枪。直到二战打完后,美国才给运输大队长美械装备用来打tg,然后74师这些美械师才被tg缴获.

二战时珍珠港前美国都是一直支持日本的吧。珍珠港后美国又给了中国什么支持了?蒋军都是清一色的德式装备和本土红缨枪。直到二战打完后,美国才给运输大队长美械装备用来打tg,然后74师这些美械师才被tg缴获.
珍珠港前美国都是一直支持日本的吧。珍珠港后美国又给了中国什么支持了?蒋军都是清一色的德式装备和本土红 ...
美国对日本的制裁很早就开始了。

珍珠港前有志愿人员来华吧。
路边社专员 发表于 2014-5-10 21:29
因为要中国牵制苏联,因为蒋不搞共产主义。
就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