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动荡背后的影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49:55
苏联解体以后,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地缘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今年以来,中亚地区事变频仍。3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颜色革命”,5月中旬乌兹别克斯坦爆发了武装骚乱,中亚地区正在变成新的“热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动荡,中亚的未来又会如何?就相关问题,我们采访了三位专家。
  主持人:张红 张秀娟
  邢广程: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中简称“邢”)
  赵华胜: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文中简称“赵”)
  汪金国: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教授(文中简称“汪”)
  *问:您认为造成中亚局势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赵:概而言之,有五大问题困扰着中亚稳定。
  宗教极端势力是其中之一:中亚宗教极端势力活跃,它们主张在中亚建立伊斯兰国家,不接受世俗政权,必欲推翻现行国家体制和政权,为达目的不惜使用暴力和恐怖手段。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是另一原因:失业、贫困、社会分化成为普遍现象,一些中亚国家居民的月收入不超过20—30美元;此外,少数人暴富,官吏贪污腐败,裙带关系盛行,民众普遍存在不满情绪。地区和部族矛盾对中亚稳定也影响极大: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中亚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和部族问题,比如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都有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鸿沟问题。中亚国家政权的脆弱也是中亚稳定的隐患:中亚各国均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大权集于总统一身,政治反对派受到严厉压制,没有形成结构性的稳定框架。
  外部因素对中亚稳定也有重大作用。外部因素特别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恐怖主义对中亚地区的渗透,另一个方面是大国竞争对中亚的影响。中亚地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活跃地区的周边,近邻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高加索,远接阿拉伯半岛和中东地区。此外,由于中亚战略地位的重要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一地区也为大国所高度重视,这使中亚也成了大国角逐的舞台。
  汪:几个月来发生系列“颜色革命”的国家存在一些共同点: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盛行,经济落后、贫富悬殊,民众不满日渐上升,而原有领导人又无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操纵或蛊惑起来反对原有政权及其领导人。
  事件的发生也有其深层原因。第一,苏联解体后,人类发展史上现有几大文化力量的大交流、大较量时代业已开始。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事件表现为俄罗斯和西方文化力量的交锋;乌兹别克斯坦骚乱则既有俄罗斯和西方文化力量的较量,同时也有伊斯兰文化力量的趁势跟进。第二,美俄对势力范围、能源的争夺和价值观的较量已经具体到了各国政治层面,这将关乎到两国甚至伊斯兰极端势力能否日后在这些地区继续施加影响。第三,具体到各国新老政权交替这样一些事实,那么可以说这既是各种文化力量多年来暗中较量的一次集中爆发,同时也是新生代领导人接替原有政权领导人的一次总演练。
  究其实质而言,系列事件表明:多年来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已颇具成果,俄罗斯影响力继续下降,伊斯兰极端势力从未放弃在费尔干纳乃至整个中亚地区创建伊斯兰国家的“宏伟目标”。
  问:美俄在这一地区争夺的原因是什么?双方的优劣如何?
  邢:可以明确地说,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政治事变都潜藏着美国的影子。美国之所以要改变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其最重要的目的有三:一是“改造”这些国家,使其朝着美国所希望的“民主自由”方向发展;二是遏制俄罗斯,继续挤压俄罗斯原有的影响空间;三是获取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俄美在独联体范围内的争夺离不开“苏联解体”这个最基本的政治效应。冷战是以苏联顷刻解体和美国更加强大为标志结束的。新的历史决定了俄罗斯必然要受到美国的战略挤压。随着美国及西方盟国将中东欧国家消化完毕,自然就会深入俄罗斯的传统影响腹地地区———独联体。这是俄罗斯所不能容忍的。尽管在独联体问题上俄罗斯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但是主张“看管好”独联体后院的主张毕竟占大多数。这样,俄美在独联体范围内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会持久下去。目前独联体的离心力显然大于向心力。俄罗斯实力的弱势和美国实力的强势是这种情况出现的最大原因。
  赵:目前,独联体正在变成俄罗斯和美国角逐的主战场,中亚地区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总的说来,在这场竞争中,美国占有明显的上风,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俄罗斯穷于应付,步步后退。俄罗斯不仅在“硬”力量上难望美国的项背,而且在“软”力量上也只能自叹不如。在政治文化上,俄罗斯提不出任何可与美国和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相抗衡的概念;在经济模式上,俄罗斯显然不是值得仿效的样板;在生活方式上,俄罗斯已经引不起人们的羡慕之感。在独联体国家的年轻一代中,亲俄感情已经日渐式微,而亲美和亲西方的情绪却不断涌涨。这一切都使俄罗斯在与美国对苏联国家的争夺中处境艰难,这一总的态势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恐怕也难以改变。
  不过,中亚地区虽然也存在亲美情绪,但没有强烈的反俄情结。而且,不管在安全还是在经济上,中亚地区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更深。
  问:您认为接下来中亚局势将走向何方?
  邢:吉尔吉斯斯坦政治事变之后,最近乌兹别克斯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表明中亚地区从此进入了一个不稳定时期。事实上,这十几年来,中亚国家一直面临着许多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中亚国家面临着建立独立国家、完善独立进程和进行全面的社会制度转型的重大任务。这些任务并行给中亚国家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加上中亚国家缺乏现代国家所应有的综合性基本条件,它们需要积累,需要喘息,需要经验,需要国际社会的最大限度的接纳、宽容和支持。但是,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中亚国家必然成为大国角逐的舞台。中亚地区丰富的资源既为复兴经济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也埋下了发生竞争、争夺以及因争夺而引发冲突的种子。中亚地区是各种文化和宗教交织混杂之地,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恐怖主义势力也在逐步增强。所以,中亚地区未来可能会出现稳定与动荡相互并存的局面。过去十几年中亚地区大致保持稳定状态实属不易。未来中亚各国若继续保持稳定需要许多内外条件的支撑。其中内部条件和因素最为重要。
  汪:我们认为,随着原有政权领导人年龄的老化,新老政权的更替不可避免,这有可能在中亚引发一系列重大事件。在中亚最近几年不可避免的政权更替中,将有三种最为重要的外部力量发挥作用,那就是美国、俄罗斯和伊斯兰极端势力;在个别国家,伊斯兰极端势力的表现将会非常突出,这可能是中亚国家政权更替有别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地方。可以肯定地说,中亚地区最大的隐患应在费尔干纳盆地,来自该地区的极端势力将会直接影响到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政局的稳定。
  在此,我们不难总结和推测独联体国家新老政权更替的几种方式:第一,像俄罗斯一样主动交接;第二,出现“颜色革命”被动交接;第三,吸取“颜色革命”教训主动交接;第四,可能出现极端势力趁机夺取政权从而引发混乱的现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5月21日 第五版苏联解体以后,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地缘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今年以来,中亚地区事变频仍。3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颜色革命”,5月中旬乌兹别克斯坦爆发了武装骚乱,中亚地区正在变成新的“热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动荡,中亚的未来又会如何?就相关问题,我们采访了三位专家。
  主持人:张红 张秀娟
  邢广程: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中简称“邢”)
  赵华胜: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文中简称“赵”)
  汪金国: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教授(文中简称“汪”)
  *问:您认为造成中亚局势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赵:概而言之,有五大问题困扰着中亚稳定。
  宗教极端势力是其中之一:中亚宗教极端势力活跃,它们主张在中亚建立伊斯兰国家,不接受世俗政权,必欲推翻现行国家体制和政权,为达目的不惜使用暴力和恐怖手段。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是另一原因:失业、贫困、社会分化成为普遍现象,一些中亚国家居民的月收入不超过20—30美元;此外,少数人暴富,官吏贪污腐败,裙带关系盛行,民众普遍存在不满情绪。地区和部族矛盾对中亚稳定也影响极大: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中亚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和部族问题,比如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都有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鸿沟问题。中亚国家政权的脆弱也是中亚稳定的隐患:中亚各国均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大权集于总统一身,政治反对派受到严厉压制,没有形成结构性的稳定框架。
  外部因素对中亚稳定也有重大作用。外部因素特别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恐怖主义对中亚地区的渗透,另一个方面是大国竞争对中亚的影响。中亚地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活跃地区的周边,近邻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高加索,远接阿拉伯半岛和中东地区。此外,由于中亚战略地位的重要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一地区也为大国所高度重视,这使中亚也成了大国角逐的舞台。
  汪:几个月来发生系列“颜色革命”的国家存在一些共同点: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盛行,经济落后、贫富悬殊,民众不满日渐上升,而原有领导人又无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操纵或蛊惑起来反对原有政权及其领导人。
  事件的发生也有其深层原因。第一,苏联解体后,人类发展史上现有几大文化力量的大交流、大较量时代业已开始。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事件表现为俄罗斯和西方文化力量的交锋;乌兹别克斯坦骚乱则既有俄罗斯和西方文化力量的较量,同时也有伊斯兰文化力量的趁势跟进。第二,美俄对势力范围、能源的争夺和价值观的较量已经具体到了各国政治层面,这将关乎到两国甚至伊斯兰极端势力能否日后在这些地区继续施加影响。第三,具体到各国新老政权交替这样一些事实,那么可以说这既是各种文化力量多年来暗中较量的一次集中爆发,同时也是新生代领导人接替原有政权领导人的一次总演练。
  究其实质而言,系列事件表明:多年来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已颇具成果,俄罗斯影响力继续下降,伊斯兰极端势力从未放弃在费尔干纳乃至整个中亚地区创建伊斯兰国家的“宏伟目标”。
  问:美俄在这一地区争夺的原因是什么?双方的优劣如何?
  邢:可以明确地说,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政治事变都潜藏着美国的影子。美国之所以要改变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其最重要的目的有三:一是“改造”这些国家,使其朝着美国所希望的“民主自由”方向发展;二是遏制俄罗斯,继续挤压俄罗斯原有的影响空间;三是获取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俄美在独联体范围内的争夺离不开“苏联解体”这个最基本的政治效应。冷战是以苏联顷刻解体和美国更加强大为标志结束的。新的历史决定了俄罗斯必然要受到美国的战略挤压。随着美国及西方盟国将中东欧国家消化完毕,自然就会深入俄罗斯的传统影响腹地地区———独联体。这是俄罗斯所不能容忍的。尽管在独联体问题上俄罗斯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但是主张“看管好”独联体后院的主张毕竟占大多数。这样,俄美在独联体范围内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会持久下去。目前独联体的离心力显然大于向心力。俄罗斯实力的弱势和美国实力的强势是这种情况出现的最大原因。
  赵:目前,独联体正在变成俄罗斯和美国角逐的主战场,中亚地区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总的说来,在这场竞争中,美国占有明显的上风,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俄罗斯穷于应付,步步后退。俄罗斯不仅在“硬”力量上难望美国的项背,而且在“软”力量上也只能自叹不如。在政治文化上,俄罗斯提不出任何可与美国和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相抗衡的概念;在经济模式上,俄罗斯显然不是值得仿效的样板;在生活方式上,俄罗斯已经引不起人们的羡慕之感。在独联体国家的年轻一代中,亲俄感情已经日渐式微,而亲美和亲西方的情绪却不断涌涨。这一切都使俄罗斯在与美国对苏联国家的争夺中处境艰难,这一总的态势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恐怕也难以改变。
  不过,中亚地区虽然也存在亲美情绪,但没有强烈的反俄情结。而且,不管在安全还是在经济上,中亚地区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更深。
  问:您认为接下来中亚局势将走向何方?
  邢:吉尔吉斯斯坦政治事变之后,最近乌兹别克斯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表明中亚地区从此进入了一个不稳定时期。事实上,这十几年来,中亚国家一直面临着许多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中亚国家面临着建立独立国家、完善独立进程和进行全面的社会制度转型的重大任务。这些任务并行给中亚国家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加上中亚国家缺乏现代国家所应有的综合性基本条件,它们需要积累,需要喘息,需要经验,需要国际社会的最大限度的接纳、宽容和支持。但是,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中亚国家必然成为大国角逐的舞台。中亚地区丰富的资源既为复兴经济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也埋下了发生竞争、争夺以及因争夺而引发冲突的种子。中亚地区是各种文化和宗教交织混杂之地,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恐怖主义势力也在逐步增强。所以,中亚地区未来可能会出现稳定与动荡相互并存的局面。过去十几年中亚地区大致保持稳定状态实属不易。未来中亚各国若继续保持稳定需要许多内外条件的支撑。其中内部条件和因素最为重要。
  汪:我们认为,随着原有政权领导人年龄的老化,新老政权的更替不可避免,这有可能在中亚引发一系列重大事件。在中亚最近几年不可避免的政权更替中,将有三种最为重要的外部力量发挥作用,那就是美国、俄罗斯和伊斯兰极端势力;在个别国家,伊斯兰极端势力的表现将会非常突出,这可能是中亚国家政权更替有别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地方。可以肯定地说,中亚地区最大的隐患应在费尔干纳盆地,来自该地区的极端势力将会直接影响到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政局的稳定。
  在此,我们不难总结和推测独联体国家新老政权更替的几种方式:第一,像俄罗斯一样主动交接;第二,出现“颜色革命”被动交接;第三,吸取“颜色革命”教训主动交接;第四,可能出现极端势力趁机夺取政权从而引发混乱的现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5月21日 第五版
除了霉国这个黑手之外还有谁?
美国呀!!!!!!!!!!!!!!!!!!!!!
乌兹别克的这次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美国想歇会!
[em01]
那边局势很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