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谈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军民融合、技术整合、产研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4:52:03
马伟明院士谈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军民融合、技术整合、产研结合
(2014-01-13)  编辑发布:中国船舶在线  
    马伟明院士“星”路历程
    1960年4月6日出生,江苏省镇江市扬中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电气工程专家,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双聘院士、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1982年获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电气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同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5月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后兼任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11年12月,为表彰马伟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贡献,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为其记一等功。2012年11月14日,马伟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马伟明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30年来始终工作在教育和科研一线,为我国装备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马伟明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成功研制了一系列适合海军装备和民用船舶使用的电力电气产品,相关产品技术达到或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电力工程装备的研发、国防建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合作,是在信息化时代双方共同作出的历史选择。相信通过我们的精诚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中船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研队伍素质的提高,也能借此推动我国舰船动力装备研发技术的革新,促进船舶工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船舶产业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化,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作出更大贡献,引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潮流。”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在受聘成为中船集团公司双聘院士并担任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时表示,以其常年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结合中船集团公司全面转型发展的需求,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军民融合、技术整合以及产研结合,将对实现三者“耦合”的舰船动力革命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必将促进中国舰船动力装备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既当科学家 难做工程师
    “人们常说,科研工作应该走出‘象牙塔’,面向企业、面向市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仅就船舶动力装备而言,还是应该区别对待。”马伟明开门见山。依赖其数十年的工作经验,马伟明深知科研工作走出“象牙塔”的重要性,如果只顾着闭门造车,无异于盲人摸象;但是如果单纯为了走出“象牙塔”,而不重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则更有可能造成“驴唇不对马嘴”,反而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正因为如此,过去这些年,我们的团队既当科学家,也做工程师,技术创新是责任所在,工程实现也责无旁贷。但当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程化的时候,创新就很难持续下去了。”马伟明介绍。
    随着船舶设备技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向各行各业的渗透,传统船舶配套模式所依赖的全球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模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故障诊断、智能维护、远程支援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航空等领域,今后也必将应用于船舶配套领域,国产设备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鸿沟”将不复存在。“与中船集团公司合作,就是看中了中船集团公司在舰船装备制造和技术研发领域具有重要的行业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双方已有的科技、人才资源,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军民融合发展,那就使得我们团队可以专心只做科学家,而由中船集团公司去实现工程化。”马伟明认为。
    “我们有技术,中船集团公司有诚意,这是一拍即合的合作,能产生‘谐振’的效果。”提及合作的初衷,马伟明表示。以此前刚刚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船舶综合电力全系统研制”项目而言,其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在未来应用于各类民用船舶、多电飞机、轨道交通和陆用柔性直流输配电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一研发成果一旦实现转化,将给船舶动力装备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解决长期困扰我国船舶行业的动力‘空心化’难题。从目前来看,欧美等国家因为还没有攻克某些关键技术难关,所以只能在舰船综合电力系统上使用交流输电。而我们已经能够实现分布式直流输电,这项技术除可以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能耗外,还避开了我国在原动机方面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在动力布局的灵活性和储备能量产生瞬时高能方面都具有巨大优势,不但促进了综合电力系统的技术进步,还使得我国的舰船动力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马伟明介绍。“与中船集团公司合作后,我们可以明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工程转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提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率,也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可谓一举两得。”马伟明强调。

    原是高材生 现为弄潮儿
    “技术创新并非凭空产生,要创新必先具备技术基础。过去数十年,我国的不少科研工作总是处在跟随发展的区间内,模仿、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这是我们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从学生转变为学者的时候。”马明伟指出,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解决了工业流水线的问题,那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集成,就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有首先实现技术集成,然后通过技术整合,方能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长期以来的模仿、学习已经让中国不少企业成为了“高材生”,但是这种技术转化能力还远远谈不上是创新。“我们倡导的创新应该是在几十年的模仿学习、跟踪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并驾齐驱,最终完成引领未来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必须让企业成为创新的真正主体,让技术在与市场的结合中实现突破。”
    对于创新而言,是否具备技术整合的主动性、是否拥有技术整合的创新力显得非常关键。马伟明介绍,其团队研发的“船舶综合电力全系统”就是通过理论分析、数字仿真、系统试验,成功构建了船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演示验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全系统的拓展试验,从而在世界船舶领域首次提出了分布式中压直流输电、直流区域变配电的电网结构,研制了发电分系统、输电分系统、变配电分系统、推进分系统和能量管理分系统等关键设备,实现了大功率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集成,解决了原动机动态性能不高、交流综合电力系统功率密度低、适装性差等难题,为综合电力系统的实船应用奠定了基础。
    “综合电力演示验证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船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舰船动力平台的跨越式发展。”马伟明自豪地介绍。这项技术不仅能大幅降低舰船全寿命周期费用,而且在操纵性、经济性、环保性以及总体优化布局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可以说是起点高、难度大、创新性强,各类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的整合带来了创新的质变,综合集成能力的飞跃将是船舶工业技术发展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的‘弄潮儿’。”马伟明强调。

    做好创新者 担当革命者
    “一种技术领先的研发成果能否真正变成生产力,考验的是成果转化能力,这其实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产研如何结合。”马伟明指出。不论是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还是直流区域变配电分系统,这些项目成果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将它转变为船舶工业实实在在的效益,就需要研发团队与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实现对接。而这也是马伟明团队看中中船集团公司的原因之一。“胡问鸣董事长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令人钦佩,正是他的诚意、魄力和决心,才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合作。我相信,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主力军,中船集团公司一定能发挥已有的人才、技术优势,在双方充分合作的基础上,以研促产、以产带研,开拓一片产研结合的广阔天地。”马伟明强调。
    在受聘成为中船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之后,马伟明领衔的团队将与中船集团公司的研发力量进行对接,在明确重点合作领域和研发项目的基础上,加快产研结合的步伐,协作攻坚,力争迅速形成设备、产品的研发能力,以增强中船集团公司的自主创新实力。“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中船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等单位在船舶、海工、动力机电等领域都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企业,懂得市场需求,因此,在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等领域,我们都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马伟明介绍。
    “就以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而言,系统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凭借其过往在舰船综合平台管理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经验,如与我们团队在能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对接,就能为加快成果转化发挥更大的作用。”马伟明举例介绍。“产研结合有时候看似复杂,但其实只隔了一层窗户纸,关键要看你拿什么去捅破它。”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下,强调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在信息革命、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坚持产业引领,做一个敢于开拓的“革命者”。
    创造一个新的思路、完成一种新的设计,这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能力。“因此,我们与中船集团公司的合作,除了技术研发,还有人才培养。积累高层次智力资源、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才是根本大计和长远之策。”马伟明强调。
    未来,以分布式中压直流输电、直流区域变配电等技术为核心的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将是船舶推进系统的发展方向。而这也恰恰是马伟明研究的重点领域,其先进的科研理念与科技创新成果一定能够对中船集团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和技术成果转化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对中船集团公司引领船舶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彼此信任、真诚合作,我们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军民融合发展、技术整合提升、产研紧密结合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最终为中船集团公司全面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进步提供创新基础,为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提供装备支持,贡献应有的力量。”马伟明最后表示。











http://www.shipol.com.cn/rwpd/285632.htm

马伟明院士谈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军民融合、技术整合、产研结合(2014-01-13)  编辑发布:中国船舶在线      马伟明院士“星”路历程
    1960年4月6日出生,江苏省镇江市扬中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电气工程专家,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双聘院士、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1982年获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电气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同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5月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后兼任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11年12月,为表彰马伟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贡献,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为其记一等功。2012年11月14日,马伟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马伟明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30年来始终工作在教育和科研一线,为我国装备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马伟明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成功研制了一系列适合海军装备和民用船舶使用的电力电气产品,相关产品技术达到或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电力工程装备的研发、国防建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合作,是在信息化时代双方共同作出的历史选择。相信通过我们的精诚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中船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研队伍素质的提高,也能借此推动我国舰船动力装备研发技术的革新,促进船舶工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船舶产业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化,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作出更大贡献,引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潮流。”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在受聘成为中船集团公司双聘院士并担任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时表示,以其常年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结合中船集团公司全面转型发展的需求,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军民融合、技术整合以及产研结合,将对实现三者“耦合”的舰船动力革命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必将促进中国舰船动力装备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既当科学家 难做工程师
    “人们常说,科研工作应该走出‘象牙塔’,面向企业、面向市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仅就船舶动力装备而言,还是应该区别对待。”马伟明开门见山。依赖其数十年的工作经验,马伟明深知科研工作走出“象牙塔”的重要性,如果只顾着闭门造车,无异于盲人摸象;但是如果单纯为了走出“象牙塔”,而不重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则更有可能造成“驴唇不对马嘴”,反而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正因为如此,过去这些年,我们的团队既当科学家,也做工程师,技术创新是责任所在,工程实现也责无旁贷。但当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程化的时候,创新就很难持续下去了。”马伟明介绍。
    随着船舶设备技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向各行各业的渗透,传统船舶配套模式所依赖的全球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模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故障诊断、智能维护、远程支援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航空等领域,今后也必将应用于船舶配套领域,国产设备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鸿沟”将不复存在。“与中船集团公司合作,就是看中了中船集团公司在舰船装备制造和技术研发领域具有重要的行业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双方已有的科技、人才资源,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军民融合发展,那就使得我们团队可以专心只做科学家,而由中船集团公司去实现工程化。”马伟明认为。
    “我们有技术,中船集团公司有诚意,这是一拍即合的合作,能产生‘谐振’的效果。”提及合作的初衷,马伟明表示。以此前刚刚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船舶综合电力全系统研制”项目而言,其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在未来应用于各类民用船舶、多电飞机、轨道交通和陆用柔性直流输配电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一研发成果一旦实现转化,将给船舶动力装备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解决长期困扰我国船舶行业的动力‘空心化’难题。从目前来看,欧美等国家因为还没有攻克某些关键技术难关,所以只能在舰船综合电力系统上使用交流输电。而我们已经能够实现分布式直流输电,这项技术除可以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能耗外,还避开了我国在原动机方面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在动力布局的灵活性和储备能量产生瞬时高能方面都具有巨大优势,不但促进了综合电力系统的技术进步,还使得我国的舰船动力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马伟明介绍。“与中船集团公司合作后,我们可以明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工程转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提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率,也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可谓一举两得。”马伟明强调。

    原是高材生 现为弄潮儿
    “技术创新并非凭空产生,要创新必先具备技术基础。过去数十年,我国的不少科研工作总是处在跟随发展的区间内,模仿、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这是我们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从学生转变为学者的时候。”马明伟指出,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解决了工业流水线的问题,那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集成,就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有首先实现技术集成,然后通过技术整合,方能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长期以来的模仿、学习已经让中国不少企业成为了“高材生”,但是这种技术转化能力还远远谈不上是创新。“我们倡导的创新应该是在几十年的模仿学习、跟踪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并驾齐驱,最终完成引领未来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必须让企业成为创新的真正主体,让技术在与市场的结合中实现突破。”
    对于创新而言,是否具备技术整合的主动性、是否拥有技术整合的创新力显得非常关键。马伟明介绍,其团队研发的“船舶综合电力全系统”就是通过理论分析、数字仿真、系统试验,成功构建了船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演示验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全系统的拓展试验,从而在世界船舶领域首次提出了分布式中压直流输电、直流区域变配电的电网结构,研制了发电分系统、输电分系统、变配电分系统、推进分系统和能量管理分系统等关键设备,实现了大功率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集成,解决了原动机动态性能不高、交流综合电力系统功率密度低、适装性差等难题,为综合电力系统的实船应用奠定了基础。
    “综合电力演示验证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船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舰船动力平台的跨越式发展。”马伟明自豪地介绍。这项技术不仅能大幅降低舰船全寿命周期费用,而且在操纵性、经济性、环保性以及总体优化布局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可以说是起点高、难度大、创新性强,各类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的整合带来了创新的质变,综合集成能力的飞跃将是船舶工业技术发展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的‘弄潮儿’。”马伟明强调。

    做好创新者 担当革命者
    “一种技术领先的研发成果能否真正变成生产力,考验的是成果转化能力,这其实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产研如何结合。”马伟明指出。不论是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还是直流区域变配电分系统,这些项目成果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将它转变为船舶工业实实在在的效益,就需要研发团队与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实现对接。而这也是马伟明团队看中中船集团公司的原因之一。“胡问鸣董事长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令人钦佩,正是他的诚意、魄力和决心,才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合作。我相信,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主力军,中船集团公司一定能发挥已有的人才、技术优势,在双方充分合作的基础上,以研促产、以产带研,开拓一片产研结合的广阔天地。”马伟明强调。
    在受聘成为中船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之后,马伟明领衔的团队将与中船集团公司的研发力量进行对接,在明确重点合作领域和研发项目的基础上,加快产研结合的步伐,协作攻坚,力争迅速形成设备、产品的研发能力,以增强中船集团公司的自主创新实力。“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中船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等单位在船舶、海工、动力机电等领域都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企业,懂得市场需求,因此,在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等领域,我们都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马伟明介绍。
    “就以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而言,系统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凭借其过往在舰船综合平台管理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经验,如与我们团队在能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对接,就能为加快成果转化发挥更大的作用。”马伟明举例介绍。“产研结合有时候看似复杂,但其实只隔了一层窗户纸,关键要看你拿什么去捅破它。”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下,强调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在信息革命、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坚持产业引领,做一个敢于开拓的“革命者”。
    创造一个新的思路、完成一种新的设计,这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能力。“因此,我们与中船集团公司的合作,除了技术研发,还有人才培养。积累高层次智力资源、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才是根本大计和长远之策。”马伟明强调。
    未来,以分布式中压直流输电、直流区域变配电等技术为核心的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将是船舶推进系统的发展方向。而这也恰恰是马伟明研究的重点领域,其先进的科研理念与科技创新成果一定能够对中船集团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和技术成果转化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对中船集团公司引领船舶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彼此信任、真诚合作,我们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军民融合发展、技术整合提升、产研紧密结合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最终为中船集团公司全面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进步提供创新基础,为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提供装备支持,贡献应有的力量。”马伟明最后表示。











http://www.shipol.com.cn/rwpd/285632.htm

马工不想当工程师要当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