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号潜水员摸底南海深海313.5米 出舱探底互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20:13
深潜号潜水员摸底南海深海313.5米 出舱探底互拍

2014年01月13日  来源:京华时报 






昨天,工作人员向海里下放潜水钟。新华社发


  [承受着深海刺骨的寒冷与沉重压力,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潜水员昨天成功完成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海底出潜探摸作业,巡回深度达到313.5米,刷新此前198米的纪录,这标志中国具备人工潜入300米深海作业的能力。


  0:50
  首次成功抵深海300米
  经17小时航行,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前天抵达北纬20° 34′57.434、东经115° 17′33.384南海海域,这里距离启航的深圳赤湾码头近200海里。
  船上6名饱和潜水员为胡建、管猛、董猛、谭辉、罗小明、李洪健。按照原计划,此次深潜时间是昨天上午10点半,但根据气象预报下午海上将起大风浪,潜水作业需终止并返航,因此指挥部临时决定提前执行饱和潜水作业。
  前天晚上9时,潜水员开始检测饱和潜水系统里的各种设备。前晚11点30分,胡建、管猛、董猛3名潜水员从生活舱经过渡舱进入潜水钟。
  昨天凌晨0点10分,潜水钟搭载第一组潜水员缓缓向深海挺近。随着距离300米的目的地越来越近,工作人员神情都紧张起来。
  凌晨零点50分,潜水钟抵达300米海底,3名潜水员合力打开位于潜水钟底部的门。在队友的帮助下,胡建第一个背起气瓶,钻出潜水钟,滑向大海,顺利出舱,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300米深海的人。
  3:33
  首名出舱潜水员出意外
  胡建在300米深海游了几米后发生意外,因搭扣松开,背上的气瓶滑落,中国第一位加压潜水员、此次项目潜水总监金峰让他立刻回潜水钟。
  尽管胡建去年曾在海底198米连续工作8小时,但这次海底300米的短短几分钟却消耗了他大量的体能,在征询其个人意见后,换第二名潜水员。
  凌晨2点22分管猛出舱。这次装备没出意外,但却遇到严峻的自然挑战——海底水流太大。为保证潜水员的人身安全,金峰又把他叫回了潜水钟。“主要担心体力,比计划提前,没休息好”,金峰说,“以我对他们的了解应该是行的”。
  为避开急速水流,金峰决定让潜水钟再往下3米,安放妥当后,第三名潜水员董猛出舱,金峰嘱咐他“到水底探一探”,此时已是凌晨3点33分。
  董猛游到海里进行探摸,并成功探底,潜水实际深度达313.5米,打破我国深海作业纪录。但因凌晨的海底实在太冷,董猛在出潜10分钟后按照指令回到潜水钟。
  凌晨4点29分,3人完成探摸巡潜相继回到潜水钟,30分钟后乘坐潜水钟“电梯”安全返回甲板上的生活舱。尽管未完成两名潜水员在海底互拍的原计划,但成功挑战深海300米出潜,积累宝贵经验。
  8:38
  第二批潜水员出舱互拍
  昨天早晨7点30分,搭载第二批3名潜水员谭辉、罗小明、李洪健的潜水钟释放入水,8点14分到达水下作业位置。稍作停顿和准备之后,8点38分和8点52分,谭辉、罗小明相继出舱,继续验证饱和水下作业巡潜的能力。
  两名潜水员同时在水下作业,不仅能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同时还能通过对方头盔上的摄像头进行互拍,把非常珍贵的水下作业画面传回地面。
  在风浪较大的海况下进行长时间水下作业非常不易,两名潜水员找到预先放置在海底的压重块进行观察,水下作业时间都已经超过2个小时。第三名潜水员在潜水钟里,手中牢牢攥着脐带,这条带子为深海里的两名潜水员提供呼吸器、照明、通讯等支持。待谭辉、罗小明返回后,李洪健出舱。
  中午12点46分,第二批3位潜水员随潜水钟顺利回到母船上,和生活舱进行对接,轮流洗澡、吃中饭,随后休息。水下作业身体感受如何?谭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说“刚刚出去的时候非常不适应,人在水下感觉体能消耗特别特别快,呼吸阻力增大,但到达一个从来没有到达过的地方,非常的自豪”。
  昨天,“深潜号”已经开始返航,生活舱内的6名潜水员开始减压,预计这个过程将持续10天左右,让潜水员的身体逐渐适应正常的大气环境,然后出舱。
  □探秘
  饱和潜水员的生活与常人有什么不同
  呼吸声音像鸭子叫一样
  昨天,6名潜水员先后潜入300米深的海底进行作业,成为中国首批进入300米海底的人。他们1月9日进入生活舱,24日才能出来。他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于常人?
  ◎呼吸
  声音像鸭子叫
  常人呼吸的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体,呼吸过程是几乎没有感觉的轻松行为。饱和潜水员的呼吸则大异于常人。300米饱和潜水员带队负责人胡建说,他们呼吸的气体是由氦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体,氦气多,氧气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潜水员在生活舱和海底呼吸的都是这种气体,呼吸过程倒不困难,但声音变得像鸭子叫一样。
  ◎吃饭
  味觉变得迟钝
  潜水员吃饭也与常人不一样。有一名专门的厨师为他们做饭,饭菜通过生活舱上的一个圆柱一样的洞送进来。潜水员不能吃硬的,会损伤牙齿;不能吃黄豆等容易放屁的食物;不能吃萝卜、韭菜等味道重的食物,以免污染狭小的环境;米饭、馒头被挤压粘在牙上,很难受,需要使劲咀嚼,才能吃下去;味觉变迟钝,饭菜吃不出咸味来;要多吃牛排、鸡鸭鱼肉等高热量食物。
  ◎如厕
  冲马桶听指令
  潜水员如厕、洗澡都在生活舱里,如厕、洗澡前要向地面监控人员报告,如厕完成后,也要报告。地面监控人员发出指令,潜水员才可放水冲马桶,并关上放水阀门。然后,地面人员再打开另一个阀门,把污物排到一个圆筒内。这样做的目的是,绝对保证生活舱里不出现漏气现象。洗澡也是如此。生活舱里的阀门和生活舱外的阀门,两个只能有一个动,而且必须一个关闭,另一个打开,反向而行。
  ◎睡觉
  一天睡12小时
  6个人挤在长11米、宽3.8米、高3.5米的生活舱里。舱里有6个上下设置的床铺。没有白天黑夜的感觉,睡觉不能关灯,以便地面上的监控室随时监控着潜水员的生命安全。由于容易疲劳,一天睡12个小时以上。
  ◎穿衣
  温度高穿短袖
  生活舱里保持着38摄氏度至40摄氏度的温度,潜水员在舱里穿着短袖等纯棉宽松的衣服。下海作业时,穿的是“热水服”,不停止地给潜水员加热,以抵御海水的寒冷和补充潜水员呼吸氦气而被带走的热量,保持潜水员的正常体温。
  ◎压力
  比常人多30倍
  常人承受的压力是一个大气压。在300米的深海里,潜水员要承受的压力是31个大气压,比常人多30倍。胡建说,在这种压力下,人感觉就像被挤压住了一样,骨头与骨头贴得很紧,抬下手、动动脚,都很费力。
  ■链接 饱和潜水
  深潜水是世界各国正在攻克的尖端难关,实现深潜水的关键技术,就是饱和潜水。据300米饱和潜水现场总指挥郭杰介绍,潜水深度每超过10米,压力就增加1个大气压。潜水员潜水完毕后,人必须减压。如果不减压,在高压下溶解进潜水员身体内的惰性气体会残留在身体组织中,造成严重的减压病,甚至危及生命。
  美国1957年提出“饱和潜水”,就是创造出一种环境和条件,使潜水员体内各组织体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气体达到完全饱和的程度,潜水员可以在高压下停留几十天,待作业完成后,一次减压,返回正常生活。这就需要建造一个生活舱,给舱里加压形成高压环境,潜水员在舱里呼吸的气体是氦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的深度和高压环境下,混合气体的配比和加压时间都不同。1981年,美国完成了第一次实验,3名潜水员在686米的海底,生活工作了7个昼夜。
  □释疑
  与蛟龙号潜水有何不同?
  潜水员由舱内走向舱外
  在蛟龙号已经到达水下7200多米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关注一次300多米的作业呢?蛟龙号的船员是在舱内,而饱和潜水则是潜水员身体直接承受海底压力,在舱外作业。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介绍,蛟龙号沉到7000米,人依然在1个大气压力下面,与在地面上生活没有什么差别,但饱和潜水员是在高压下面,比如水下300米就要承受1平方厘米30公斤的压力,“有一次一名潜水员在海底100多米拿了一只龙虾上来,送上来以后龙虾就爆掉了,这说明压力差对人体有多大危害”。
  实现300米作业有何意义?
  多数海洋工程自力更生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海底300米是一个大的门槛,英、法、美、日、俄等8个国家已经掌握,但核心技术都对别国封锁。
  “我们马上可以为海底石油勘探开发来作业”,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振亮介绍,“如果一旦在300米的水深发生了重大突发事件,我们马上可以应对”。
  掌握300米海底潜水作业能力意味着中国的整体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也意味着渤海、黄海、东海的所有经济海域以及南海绝大多数经济海域里的海洋工程和海底突发事件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记者商西)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01-13/5727621.shtml


深潜号潜水员摸底南海深海313.5米 出舱探底互拍

2014年01月13日  来源:京华时报 






昨天,工作人员向海里下放潜水钟。新华社发

  [承受着深海刺骨的寒冷与沉重压力,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潜水员昨天成功完成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海底出潜探摸作业,巡回深度达到313.5米,刷新此前198米的纪录,这标志中国具备人工潜入300米深海作业的能力。


  0:50
  首次成功抵深海300米
  经17小时航行,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前天抵达北纬20° 34′57.434、东经115° 17′33.384南海海域,这里距离启航的深圳赤湾码头近200海里。
  船上6名饱和潜水员为胡建、管猛、董猛、谭辉、罗小明、李洪健。按照原计划,此次深潜时间是昨天上午10点半,但根据气象预报下午海上将起大风浪,潜水作业需终止并返航,因此指挥部临时决定提前执行饱和潜水作业。
  前天晚上9时,潜水员开始检测饱和潜水系统里的各种设备。前晚11点30分,胡建、管猛、董猛3名潜水员从生活舱经过渡舱进入潜水钟。
  昨天凌晨0点10分,潜水钟搭载第一组潜水员缓缓向深海挺近。随着距离300米的目的地越来越近,工作人员神情都紧张起来。
  凌晨零点50分,潜水钟抵达300米海底,3名潜水员合力打开位于潜水钟底部的门。在队友的帮助下,胡建第一个背起气瓶,钻出潜水钟,滑向大海,顺利出舱,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300米深海的人。
  3:33
  首名出舱潜水员出意外
  胡建在300米深海游了几米后发生意外,因搭扣松开,背上的气瓶滑落,中国第一位加压潜水员、此次项目潜水总监金峰让他立刻回潜水钟。
  尽管胡建去年曾在海底198米连续工作8小时,但这次海底300米的短短几分钟却消耗了他大量的体能,在征询其个人意见后,换第二名潜水员。
  凌晨2点22分管猛出舱。这次装备没出意外,但却遇到严峻的自然挑战——海底水流太大。为保证潜水员的人身安全,金峰又把他叫回了潜水钟。“主要担心体力,比计划提前,没休息好”,金峰说,“以我对他们的了解应该是行的”。
  为避开急速水流,金峰决定让潜水钟再往下3米,安放妥当后,第三名潜水员董猛出舱,金峰嘱咐他“到水底探一探”,此时已是凌晨3点33分。
  董猛游到海里进行探摸,并成功探底,潜水实际深度达313.5米,打破我国深海作业纪录。但因凌晨的海底实在太冷,董猛在出潜10分钟后按照指令回到潜水钟。
  凌晨4点29分,3人完成探摸巡潜相继回到潜水钟,30分钟后乘坐潜水钟“电梯”安全返回甲板上的生活舱。尽管未完成两名潜水员在海底互拍的原计划,但成功挑战深海300米出潜,积累宝贵经验。
  8:38
  第二批潜水员出舱互拍
  昨天早晨7点30分,搭载第二批3名潜水员谭辉、罗小明、李洪健的潜水钟释放入水,8点14分到达水下作业位置。稍作停顿和准备之后,8点38分和8点52分,谭辉、罗小明相继出舱,继续验证饱和水下作业巡潜的能力。
  两名潜水员同时在水下作业,不仅能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同时还能通过对方头盔上的摄像头进行互拍,把非常珍贵的水下作业画面传回地面。
  在风浪较大的海况下进行长时间水下作业非常不易,两名潜水员找到预先放置在海底的压重块进行观察,水下作业时间都已经超过2个小时。第三名潜水员在潜水钟里,手中牢牢攥着脐带,这条带子为深海里的两名潜水员提供呼吸器、照明、通讯等支持。待谭辉、罗小明返回后,李洪健出舱。
  中午12点46分,第二批3位潜水员随潜水钟顺利回到母船上,和生活舱进行对接,轮流洗澡、吃中饭,随后休息。水下作业身体感受如何?谭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说“刚刚出去的时候非常不适应,人在水下感觉体能消耗特别特别快,呼吸阻力增大,但到达一个从来没有到达过的地方,非常的自豪”。
  昨天,“深潜号”已经开始返航,生活舱内的6名潜水员开始减压,预计这个过程将持续10天左右,让潜水员的身体逐渐适应正常的大气环境,然后出舱。
  □探秘
  饱和潜水员的生活与常人有什么不同
  呼吸声音像鸭子叫一样
  昨天,6名潜水员先后潜入300米深的海底进行作业,成为中国首批进入300米海底的人。他们1月9日进入生活舱,24日才能出来。他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于常人?
  ◎呼吸
  声音像鸭子叫
  常人呼吸的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体,呼吸过程是几乎没有感觉的轻松行为。饱和潜水员的呼吸则大异于常人。300米饱和潜水员带队负责人胡建说,他们呼吸的气体是由氦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体,氦气多,氧气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潜水员在生活舱和海底呼吸的都是这种气体,呼吸过程倒不困难,但声音变得像鸭子叫一样。
  ◎吃饭
  味觉变得迟钝
  潜水员吃饭也与常人不一样。有一名专门的厨师为他们做饭,饭菜通过生活舱上的一个圆柱一样的洞送进来。潜水员不能吃硬的,会损伤牙齿;不能吃黄豆等容易放屁的食物;不能吃萝卜、韭菜等味道重的食物,以免污染狭小的环境;米饭、馒头被挤压粘在牙上,很难受,需要使劲咀嚼,才能吃下去;味觉变迟钝,饭菜吃不出咸味来;要多吃牛排、鸡鸭鱼肉等高热量食物。
  ◎如厕
  冲马桶听指令
  潜水员如厕、洗澡都在生活舱里,如厕、洗澡前要向地面监控人员报告,如厕完成后,也要报告。地面监控人员发出指令,潜水员才可放水冲马桶,并关上放水阀门。然后,地面人员再打开另一个阀门,把污物排到一个圆筒内。这样做的目的是,绝对保证生活舱里不出现漏气现象。洗澡也是如此。生活舱里的阀门和生活舱外的阀门,两个只能有一个动,而且必须一个关闭,另一个打开,反向而行。
  ◎睡觉
  一天睡12小时
  6个人挤在长11米、宽3.8米、高3.5米的生活舱里。舱里有6个上下设置的床铺。没有白天黑夜的感觉,睡觉不能关灯,以便地面上的监控室随时监控着潜水员的生命安全。由于容易疲劳,一天睡12个小时以上。
  ◎穿衣
  温度高穿短袖
  生活舱里保持着38摄氏度至40摄氏度的温度,潜水员在舱里穿着短袖等纯棉宽松的衣服。下海作业时,穿的是“热水服”,不停止地给潜水员加热,以抵御海水的寒冷和补充潜水员呼吸氦气而被带走的热量,保持潜水员的正常体温。
  ◎压力
  比常人多30倍
  常人承受的压力是一个大气压。在300米的深海里,潜水员要承受的压力是31个大气压,比常人多30倍。胡建说,在这种压力下,人感觉就像被挤压住了一样,骨头与骨头贴得很紧,抬下手、动动脚,都很费力。
  ■链接 饱和潜水
  深潜水是世界各国正在攻克的尖端难关,实现深潜水的关键技术,就是饱和潜水。据300米饱和潜水现场总指挥郭杰介绍,潜水深度每超过10米,压力就增加1个大气压。潜水员潜水完毕后,人必须减压。如果不减压,在高压下溶解进潜水员身体内的惰性气体会残留在身体组织中,造成严重的减压病,甚至危及生命。
  美国1957年提出“饱和潜水”,就是创造出一种环境和条件,使潜水员体内各组织体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气体达到完全饱和的程度,潜水员可以在高压下停留几十天,待作业完成后,一次减压,返回正常生活。这就需要建造一个生活舱,给舱里加压形成高压环境,潜水员在舱里呼吸的气体是氦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的深度和高压环境下,混合气体的配比和加压时间都不同。1981年,美国完成了第一次实验,3名潜水员在686米的海底,生活工作了7个昼夜。
  □释疑
  与蛟龙号潜水有何不同?
  潜水员由舱内走向舱外
  在蛟龙号已经到达水下7200多米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关注一次300多米的作业呢?蛟龙号的船员是在舱内,而饱和潜水则是潜水员身体直接承受海底压力,在舱外作业。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介绍,蛟龙号沉到7000米,人依然在1个大气压力下面,与在地面上生活没有什么差别,但饱和潜水员是在高压下面,比如水下300米就要承受1平方厘米30公斤的压力,“有一次一名潜水员在海底100多米拿了一只龙虾上来,送上来以后龙虾就爆掉了,这说明压力差对人体有多大危害”。
  实现300米作业有何意义?
  多数海洋工程自力更生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海底300米是一个大的门槛,英、法、美、日、俄等8个国家已经掌握,但核心技术都对别国封锁。
  “我们马上可以为海底石油勘探开发来作业”,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振亮介绍,“如果一旦在300米的水深发生了重大突发事件,我们马上可以应对”。
  掌握300米海底潜水作业能力意味着中国的整体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也意味着渤海、黄海、东海的所有经济海域以及南海绝大多数经济海域里的海洋工程和海底突发事件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记者商西)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01-13/5727621.shtml


1月12日,监视器显示胡建、管猛、董猛3名潜水员在水下展示国旗。 1月12日5时零9分,搭载着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胡建、管猛、董猛3名潜水员的潜水钟,从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完成与生活舱的对接,3名潜水员返回生活舱里,标志着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取得成功,下潜实际深度达到313.5米。新华社发


参加中国首次300米作业的6名饱和潜水员在潜水钟前合影(1月9日摄)。 1月12日5时零9分,搭载着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胡建、管猛、董猛3名潜水员的潜水钟,从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完成与生活舱的对接,3名潜水员返回生活舱里,标志着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取得成功,下潜实际深度达到313.5米。新华社发
1月12日0时,搭乘3名潜水员的潜水钟入水向300米目标冲刺。 1月12日5时零9分,搭载着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胡建、管猛、董猛3名潜水员的潜水钟,从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完成与生活舱的对接,3名潜水员返回生活舱里,标志着中国首次300米作业取得成功,下潜实际深度达到313.5米。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