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續研發超高音速巡弋飛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53:41
雄三飛彈因配備衝壓引擎而具備高速,在雄三飛彈正式服役後,中科院另外已經掌握衝壓引擎新一代技術,接下來將全力研發超音速巡弋飛彈,預期速度為六馬赫,射程約二到三千公里,以收嚇阻之效,數年內應該會有結果。
不過當飛彈在高空以六倍音速巡航時,彈體與空氣摩擦產生的溫度將近二千度,在這個溫度金屬會延展伸長,倘若飛彈組成各部件的膨脹係數不同,飛彈將會因此而解體,而且當抵達目標上空俯衝攻擊時,速度將高達十馬赫。
中科院研發衝壓引擎的時間非常早,至今已經三十年,雄三飛彈的問世,對中科院掌握衝壓引擎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同時也有助於開發新世代技術,像是美軍也在研發的雙燃燒室衝壓引擎,中科院已有相當程度的掌握,這類引擎的極速可達六到八馬赫。
到底超音速巡弋飛彈對守方會帶來多大的壓力﹖根據美軍的研究,若巡弋飛彈為四馬赫,守方必須在目標之外八百七十三公里確認威脅,才來得及在飛彈路徑上派出戰機或是發射飛彈攔截﹔若速度高達六馬赫,守方更必須在一千一百六十公里外確認威脅,否則一錯過這個距離,連攔截的機會都沒有。
巡弋飛彈飛得越快,飛得就越高,若以四馬赫速度飛行,高度可達三萬公尺,若是六馬赫,高度更可達三萬八千公尺,在這個高度沒有飛機飛得到,像是俄製米格廿五與卅一戰機最大飛行上限也只有二萬四千公尺。
若是地面防空飛彈,射高能夠超過卅公里的飛彈極少,目前只有俄羅斯的S-400防空飛彈宣稱最大射高為四萬公尺,這幾乎是唯一可能攔截超音速巡弋飛彈的地面飛彈,只是當飛彈速度高達六馬赫時,攔截難度也隨之增加。雄三飛彈因配備衝壓引擎而具備高速,在雄三飛彈正式服役後,中科院另外已經掌握衝壓引擎新一代技術,接下來將全力研發超音速巡弋飛彈,預期速度為六馬赫,射程約二到三千公里,以收嚇阻之效,數年內應該會有結果。
不過當飛彈在高空以六倍音速巡航時,彈體與空氣摩擦產生的溫度將近二千度,在這個溫度金屬會延展伸長,倘若飛彈組成各部件的膨脹係數不同,飛彈將會因此而解體,而且當抵達目標上空俯衝攻擊時,速度將高達十馬赫。
中科院研發衝壓引擎的時間非常早,至今已經三十年,雄三飛彈的問世,對中科院掌握衝壓引擎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同時也有助於開發新世代技術,像是美軍也在研發的雙燃燒室衝壓引擎,中科院已有相當程度的掌握,這類引擎的極速可達六到八馬赫。
到底超音速巡弋飛彈對守方會帶來多大的壓力﹖根據美軍的研究,若巡弋飛彈為四馬赫,守方必須在目標之外八百七十三公里確認威脅,才來得及在飛彈路徑上派出戰機或是發射飛彈攔截﹔若速度高達六馬赫,守方更必須在一千一百六十公里外確認威脅,否則一錯過這個距離,連攔截的機會都沒有。
巡弋飛彈飛得越快,飛得就越高,若以四馬赫速度飛行,高度可達三萬公尺,若是六馬赫,高度更可達三萬八千公尺,在這個高度沒有飛機飛得到,像是俄製米格廿五與卅一戰機最大飛行上限也只有二萬四千公尺。
若是地面防空飛彈,射高能夠超過卅公里的飛彈極少,目前只有俄羅斯的S-400防空飛彈宣稱最大射高為四萬公尺,這幾乎是唯一可能攔截超音速巡弋飛彈的地面飛彈,只是當飛彈速度高達六馬赫時,攔截難度也隨之增加。
雄4?
总是这个话题
性趣很高嘛
呵呵
顺便问一句
连战回去之后赞扬的多 还是批评的多?
[em02][em02]
超燃冲压..呵呵,数年内有结果...这个牛吹的有点大了...
楼主有些文字,反复说N次以后,就会让大家对你仅存的一点点好奇和好感都抹杀掉了...

如果真的有兴趣讨论军事问题,何不客观冷静滴讨论呢?
我只是轉貼新聞
继续![em01][em01]
天啊!牛啊,好大的牛啊!
天啊,我还看到牛在天上飞啊~~~~
好像这是你亲自出马研制的一样
勇气可嘉
台湾的所谓战略导弹,可能不是我们先前认为的地对地弹道导弹(台湾没有
那个能力做大直径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相关的制导手段更欠缺),根据其公
开的描述来看,几乎100%可以确认是高弹道2.5-3.x倍马赫巡航的固体火箭
冲压巡航导弹。现在研制的目标应该是射程在600-1200km,巡航高度18-24
km。未来可能射程会更高(20+年后或许有可能达到2000-3000km)
Su27m兄,昨天你一句话提醒了我。我一直以为他们的战略导弹是弹道导弹
其实错了,而是相当先进的固冲弹。
不过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台湾固冲引擎是有一定研发历史的,虽然大陆研制
更早,台湾1983年才开始正式介入,那时大陆已经发展了一型地空导弹的固
冲引擎,但是发展并不是很成功,加之军费缩减,就停了。后来台湾一直在
继续研究,在90年代末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而国内对固冲发动机的发展直到
96年才重新重视,因为当时世界固冲发动机终于取得整体突破,成为公认的
21世纪初,中小型导弹发动机的首选动力之一(空空,空地,地空),并有
发展成为600km左右远程对地打击武器的潜力。
据我所知我们的新固冲引擎,也主要用于中远程空空、空地、地空弹。
采用新固冲发动机改进某地空弹,理论可提高其射程的7倍。
但没有发现有意图发展超过600km以上的对地打击巡航导弹(现阶段)。

没想到台湾居然如此激进,要将其发展成为远程打击的巡航导弹。不过早在
90年代初,台湾就曾提出这个想法。看来他们真想去实现。

不过一般国家都不把现在固冲引擎的导弹作为长程巡航导弹来进行发展。
因为普遍看好下一代超燃引擎(现在的固冲是指亚燃)。美国海军空军计划
2010和2012年完成研制的两款超燃冲压发动机,射程最大也就800-1000左右。
马赫6.5-7。

由此可见台湾报道几年之后发展出射程2000-3000km,超音速6.5-10倍的远
程战略巡航武器,这个牛吹得有多大。我估计台湾最少需要15-20+年以上的
时间来完成超音速6左右,射程1000km的这类导弹。
大陆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样机)已经在实现7马赫下稳定点火和燃烧了。
但工程化完成至少也还需要差不多8-10年(型号)。现在台湾还仅有高超音
速激波风洞,缺乏专用的超燃风洞的前提下。恐怕很难对超燃发动机进行大
量实验和验证。
尖端科技是在拥有良好和庞大的基础科技上建立的!
就个人观点而言,台湾缺乏相关的能力!
台灣中程陸攻飛彈路線之爭──衝壓飛彈V.S.彈道飛彈
Ramjet Missiles V.S. Ballistic Missiles in Taiwan
作者:啟元
陳總統在2003年11月底公開宣稱,共軍在大陸東南沿海部署496枚飛彈,對台灣形成嚴重威脅。由於共軍飛彈威脅已非一朝一夕,因此台灣軍方早已研擬反制作為,其中一項就是「秘密發展中程陸攻飛彈」。
台灣秘密研發中程陸攻飛彈的傳言一直不斷,國防部在2003年底對立法院提出的業務報告中更首度提及將採源頭反制、加速整建精準導引飛彈和成立獨立的飛彈司令部;另外,國防部對媒體報導去年9月底中科院試射中程陸攻衝壓飛彈失敗一事,也採取不否認也不承認,與過去一概否認完全不同的「不評論」態度,似乎暗示中程陸攻飛彈的研發已是「只能做不能說」的進行式。其實真象已很明確,就是中科院中程陸攻飛彈的研發工作已如火如荼進行中。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研發中程陸攻飛彈是採雙管齊下方式進行。目前是由「擎天計畫室」推出利用擎天載具衝壓發動機技術,體積和射程皆加大的中程陸攻衝壓飛彈;另外,「天弓計畫室」也以太空計畫室「次軌道科學實驗計畫」所使用的探空火箭為基礎,研發中程彈道飛彈。表面上,兩個計畫室同時投入中程陸攻飛彈研發工作,在現在國防預算吃緊的情形下,似乎有浪費資源之嫌。事實是,因為中科院研發經費越來越有限,各計畫室必須想辦法爭取計畫養活所屬研發人員,所以才會出現天弓和擎天兩個計畫室分別提出各自的中程陸攻飛彈構想,以爭取軍方訂單。
像「擎天計畫室」成立十餘年來,雖有擎天載具的研發成果,但與天弓、雄風等計畫室相比,尚無研究成果成軍服役。由於國防經費緊縮,因此必須有新的研發計畫爭取軍方經費維持整個計畫室研發團隊,延續衝壓發動機的研發技術能量,否則相關人才一但散去,多年的技術結晶也將消失無蹤。「天弓計畫室」則因陸軍訂購的天弓飛彈已陸續運交,加上低層反彈道飛彈系統尚未研發成功,因此短時間內軍方並沒有大量的防空飛彈訂單,而民間計畫只有太空計畫室一年一枚的探空火箭發射計畫,根本無法維持整個計畫室運作。投入中程彈道飛彈研發,除了可避免人才和研發資源閒置,還可提升大型火箭的研發技術能量。
目前「擎天計畫室」已完成中程陸攻衝壓飛彈初步構型,外型已與擎天載具大不相同,體積和射程皆遠大於擎天載具,並配備先進的「整合式火箭衝壓發動機」,即助推的固體火箭加力器與續航衝壓發動機整合為一體裝置於彈體內部的後段,位於彈體尾段的固體火箭加力器先燃燒,其固體藥柱燒完留下的空間就作為衝壓發動機的燃燒室,因而能節省飛彈的長度與體積。發射時,先由4隻側掛的固體火箭加力器和飛彈主體的「整合式火箭衝壓發動機」加力器將飛彈送至高空,並加速到一定速度,再點燃衝壓發動機,進行後續航程。中程陸攻衝壓飛彈可在二十多公里的高空以4馬赫速度飛行1,000公里,利用高空高速特性穿破敵方防空網。
雖然中程陸攻衝壓飛彈因飛行高度較高,遠比低空穿透的巡弋飛彈要容易被敵人偵知,但是其高空巡航彈道並非一般彈道飛彈的拋物線,所以無法預測,因此敵人很難展開攔截行動。彈道飛彈為達到最大射程,必需採拋物線彈道,也正因此敵方只要偵測到初期彈道的一段,就可推算出全部的彈道路線和可能落點,可以馬上展開攔截動作。中程陸攻衝壓飛彈的飛行模式類似飛機,無法根據拋物線公式推算攔截點;加上3~4倍馬赫的高速將大幅縮短敵人反應時間,因此可用於攻擊一些需要快速反應的敵人目標,如:彈道飛彈發射車、指揮中心等,而且二十餘公里的飛行高度要中長程防空飛彈才打得到;另外,遠較飛機小的彈體,將會增加防空飛彈系統射控雷達鎖定的困難度。其部署方式與巡弋飛彈和彈道飛彈類似,可採掩體式發射基地或機動部署,部署彈性很大。
至於中程陸攻衝壓飛彈的競爭對手,「天弓計畫室」的探空火箭是一種兩節式固體燃料火箭,為天弓飛彈加上一節固體火箭加力器組成,全長7.7公尺,重量1,680公斤。火箭射高可達300公里,射程200公里,酬載為130公斤。只要增加射程、酬載和配備導引系統,便成為射程遠達1,000公里的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
太空計畫室「92年度次軌道科學實驗酬載計畫書」中提到次軌道科學實驗可從事的任務包括:火箭發射環境和進行衛星酬載先期測試與研究。另外,實驗所使用的探空火箭將依據科學酬載及太空計畫室的需求,逐步提升性能,由基本型探空火箭研製成多功能型探空火箭。基本型探空火箭為無控制系統,採自由彈道飛行,而多功能型探空火箭將具備如姿態控制、回收系統等多項關鍵技術,就是可以從地面控制火箭升空後的姿態和動作,例如打開火箭前端鼻錐罩,讓需要有較複雜動作的科學儀器運作,或是讓火箭由直上直下改為平飛一小段,以增加滯空時間。顯示探空火箭擴增性能的彈性相當大,終極目標就是要發射人造衛星,這也意謂未來的多功能型探空火箭已具有改造成彈道飛彈的潛力。太空計畫室預定每年發射一枚探空火箭,2004~2009年發射基本型探空火箭,2010~2018年發射多功能型探空火箭。
探空火箭最大利基是產品成熟且有成功發射記錄,這是「擎天計畫室」的中程陸攻衝壓飛彈所遠不及的。因為中科院研發彈道飛彈的基礎,遠從1970年代中期「青蜂計畫」研發青蜂短程彈道飛彈時就已奠定。該計畫於1976年展開,之前中科院即開始從事慣性導引方面的研究,從建立地球重力場模式、三自由度彈道程式等基本工具開始,進而發展完成六自由度彈道模擬、慣性導引、把舵定律、武器系統軟硬體迴路模擬等技術能力。青蜂計畫很多研發項目在中科院均屬首創,例如慣性導航儀、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液壓致動器、高馬赫氣動力計算、較大型飛彈結構設計分析、飛彈系統界面設計與整合、大型發射器、飛行試驗規畫與執行等。
當時「青蜂計畫室」先由系統工程小組進行概念設計,接著進行初步設計,逐步設計出推力曲線、全彈外形與重量分佈,隨著系統工作的進行,在各功能逐步成立分系統後,再組成全彈。同時還發展飛行試驗規畫與執行、飛行試驗前的系統模擬、飛行試驗後的資料分析與失效事件排除等能力。另外,為了研究慣性導航儀的精度要求,還發展出從飛彈擊靶精度規格反推導航儀精度的方法,簡稱誤差分析法。為了配合飛彈軟硬體迴路即時模擬的需求,發展成功數位式即時彈道計算與數位式即時系統模擬程式。青蜂飛彈共進行7次飛行試驗,第8次即進行全功能彈飛試,雖說是全功能彈但未配備彈頭,仍是搭載遙測儀器。
在「青蜂計畫」的後期,研發中程彈道飛彈的「天馬計畫」即開始規畫並完成系統概念設計。「天馬計畫」正式核准後,發射場就開始動工,重要儀具採購也立刻進行。同時以青蜂飛彈為基礎進行脫節機構關鍵技術開發,以及脫節後第二節火箭在空中點火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曾發射一枚探空火箭進行脫節和空中點火飛行試驗,初步驗証成功。由此可知,發射探空火箭絕非只有單純的科學研究目的。
太空計畫室探空火箭一號和二號分別在1999年8月和2001年10月發射,第一次發射成功,但並未攜帶任何科學儀器,第二次發射原本是要研究距離地表80公里到150公里之間的太空電離層大氣流向,當時探空火箭是要將中央大學研製的三鋁甲烷實驗酬載送上次軌道,再以地面照相儀觀測三鋁甲烷在太空燃燒的火焰,推算高空風場分布及大氣亂流變化,可惜因第二節火箭未能順利點火而失敗。表面上,探空火箭執行的是科學實驗,但是前述中科院過去利用探空火箭試驗火箭脫節和空中點火技術,也是利用類似中央大學實驗的方法,來觀察火箭彈道和彈道偏移狀況,這也透露出探空火箭的科學實驗是「一魚兩吃」,除了檯面上的科學實驗外,還可測試中程彈道飛彈極重要的脫節項目和蒐集飛彈高空彈道等資料。
「天弓計畫室」的中程陸攻飛彈研發計畫除透過探空火箭進行研發外,還有很多研發項目是以研發低層反彈道飛彈系統的「層系計畫」做為掩護。因為「層系計畫」中一些低層反戰術彈道飛彈系統規劃與裝備採購,如飛彈中、高空操控能力、程控飛試等科目和靶彈、加力器研發等,都可以掩護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的彈道修正、慣性導引系統和重返載具構型等研發科目。只要稍微留意,可以發現研發低層反彈道飛彈系統的「層系計畫」預算中,曾出現一些類似美國戰區飛彈防禦(TMD)所使用的THAAD高層反彈道飛彈系統研發時的中、高空攔截測試科目,透露出「層系計畫」另一個更深層的研發目的。
很多人都質疑台灣海空域有限,研發中程陸攻飛彈無法進行全射程飛試。其實中科院九鵬試射場的測試儀具雖只裝設在九鵬、蘭嶼、綠島三地,但現有測試能量已非侷限於九鵬附近海空域,只要以無線或有線通訊方式與九鵬控制中心電腦連線,就可延伸至其他地方執行任務,擴展測試範圍。雖然測試保密有些困難,不過仍有解決之道,像中程彈道飛彈可以大仰角發射,雖然射程會較短,不過已可模擬出實際彈道;而中程陸攻衝壓飛彈因可改變飛行方向,可以繞圈方式進行長程飛試。
中程彈道飛彈和中程陸攻衝壓飛彈到底誰能勝出?目前尚難定論,因為兩者各有優缺點。探空火箭已是成品,技術成熟穩定、隨時可生產,目前的技術難處在導引系統,即慣性導引系統與GPS的配合以及終端彈道修正。不過中程彈道飛彈成軍的最大阻礙並不在技術問題,而是因部署彈道飛彈引發的國際壓力。中程陸攻衝壓飛彈因屬新構想,彈體和導引系統都在測試中,技術難度較高、研發風險較大,要正式成軍服役仍待努力。媒體報導2003年9月底在九鵬基地進行第一次試射,曾發生加力器脫離後,飛彈主體的衝壓發動機無法接續點火而告失敗,顯示仍有不少技術需要突破。雖然成軍之路障礙重重,但中程陸攻衝壓飛彈已為台灣發展反制武器開啟了另一扇窗,成為發展巡弋飛彈和彈道飛彈外的另類選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隱藏真正任務,即以岸基反艦飛彈名義成軍,遂行中程陸攻任務,以降低國際關切的敏感性。
雖然中程陸攻衝壓飛彈首次測試失敗,不過這是研發的必經過程,探空火箭第二次試射也曾失敗,所以即使中程陸攻衝壓飛彈這次測試失敗,並不會影響最終結果。目前天弓和擎天計畫室現在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國防經費有限必須用在刀口上,軍方可透過這種良性競爭獲得最合適的中程陸攻飛彈。
楼主发点台湾其他的军事新闻吧
每天看见的都是飞弹。。
晕得不行了
楼主是蓝还是绿啊?
信法轮吗?
呵呵
[em02]
楼主是学生吗?[em05][em05]
老牛居兄,我不是學生都30了
[B]以下是引用[I]中华土鸡[/I]在2005-5-11 1:02:00的发言:[/B][BR]台湾的所谓战略导弹,可能不是我们先前认为的地对地弹道导弹(台湾没有
那个能力做大直径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相关的制导手段更欠缺),根据其公
开的描述来看,几乎100%可以确认是高弹道2.5-3.x倍马赫巡航的固体火箭
冲压巡航导弹。现在研制的目标应该是射程在600-1200km,巡航高度18-24
km。未来可能射程会更高(20+年后或许有可能达到2000-3000km)
......

兄台!高度达到2000-3000km,合200到300万米,有这么高么?这不是太空的轨道了吗?难道将来要把导弹当成卫星打到太空中去,然后再俯冲攻击地球上的目标了吗?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5-11 11:35:00的发言:[/B][BR]老牛居兄,我不是學生都30了

====不知老弟当年在那里服役?
[em10][em10]
超燃冲压发动机,大陆一直在研制,并非是96年才开始,起预研时间可以推到哪个核防空导弹的时期,但是因为技术要求十分苛刻,放弃很多年,但是在我们工业基础大幅改善后此工程很快被重新恢复,是国家绝对的一号工程。目前主要用于弹道导弹弹头的大气层再机动方面,能使弹头在大气层内,进行长时间变轨,对抗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但是很多方面我也是看过一些资料和简单的原理图,并不了解。只知道他要依靠弹头的自身的高速度6M一上才能启动。
老牛居兄,小弟是空軍的
不过我估计如此尖端航空科技项目只有俄罗斯,已经取得重大成功,就是他的白杨M最新型号,中国在这个方面和也有优势

有点不明白
容子文在14楼文中有「秘密發展中程陸攻飛彈」
为啥陈水扁又拿出来大肆公布捏
我去过台湾的军事论坛发现那里面懂导弹原理的都很少,说明台湾航天水平是什么水平,只那那些小报上的东西来说事,根本没有什么依据,关于此贴说的超高音素冲压发动机属于世界前沿科学领域的重点军事技术水平项目,关系下一代核打击威慑力量的水平。台湾小小的地方那里有此水平,牛皮吹大拉哈哈哈哈
SU27m兄,台灣雄三才1000公斤射程200公里,獨步全球連老俄都作不到台灣卻作到了[em02][em02]
我给我老婆说过你的300公里,我老婆当时笑的已经直不起腰拉。哈哈哈哈。200公里掠海飞行的燃料恐怕也要1000千克多。哈哈哈哈。最近好象大陆在研究射程300到500公里的电磁大炮,可以覆盖台湾,个人认为这个比较剩钱
SU27m
台湾基本上没什么懂弹道导弹的技术细节。但是我感觉到冲压方面还是
稍微好一点点。有一次我拿RBCC和TBCC概念去糊弄他们玩的时候。
就曾遇到一个,不能说他本人真懂,但是他老师至少一定说过。
比起侃弹道导弹时一大堆人窝在一起胡说,完全一点概念都没有,还是
要强点。
台湾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期,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燃烧机理研究
方面确实发表过一些价值相当高的论文,国内资料有提到过,这也不能
否认。因此我认为他们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不过,感觉上他们的计划有点过于激进,这反而不利于整个工程的发展.
很容易到最后出问题耽搁时间。

至于超燃发动机,我也觉得是吹牛。不过我想多是台湾记者把几个话题,
给弄混了。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几年之后,就可以基本完成中程路攻飞
弹的研制(他们的研制基本完成,大概就是试射基本开始),未来将向
超燃领域发展”的意思。呵呵
1000kg的导弹。估计弹头很小,威力不大才行,还有,这个重量是否包含固体火箭助推器也不知道。
我本人估计台湾直接引进美国的MARC-R-282型4进气口固体燃料可变流器冲压式火箭(VFDR)喷气发动机,比较现实一点,自己研制困难重重。超燃等等估计很遥远。
中华土鸡
   
   
   
    等级:列兵
    文章:42
    积分:102
    注册:2005-05-02      第 29 楼



1000kg的导弹。估计弹头很小,威力不大才行,还有,这个重量是否包含固体火箭助推器也不知


======================================================================
中华土鸡兄,你說到重點了想想台灣花了大把鈔票,怎麼可能去研發一款達不到作戰基本性能要求的超音速反艦飛彈,另外SU27m兄你改天再去跟你老婆說台灣雄三才1000公斤射程200公里,獨步全球連老俄都作不到台灣卻作到了寶石飛彈算什麼,近期老美可能要求雄三工作員到太空總署上班吧
[em02][em02][em02]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5-12 0:29:00的发言:[/B][BR]
中华土鸡兄,你說到重點了想想台灣花了大把鈔票,怎麼可能去研發一款達不到作戰基本性能要求的超音速反艦飛彈,另外SU27m兄你改天再去跟你老婆說台灣雄三才1000公斤射程200公里,獨步全球連老俄都作不到台灣卻作到了寶石飛彈算什麼,近期老美可能要求雄三工作員到太空總署上班吧
[em02][em02][em02]

呵呵,美国人想请就请吧,你当我傻、那么好糊弄?
你说台湾人技术NB,谁爱请就谁请,干我屁事?
不过先告诉你一个天打不动的大道理:
事实永远是事实,无论我看扁也好,高估也好,决不会影响到事实本身的真实水平和其固
有能力和价值。如果我试图以主观愿望去替代客观事实,那我就犯了唯物主义的大忌,我
的分析和评论在自己眼里就是一钱不值。台湾雄风III的真实性能是必须遵照和依赖于科学
的事实之上,不管是谁吹谁贬,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雄III的弹头威力,可以说是勉强
够用而已,法国的研究证明超音速下1个超音速2-3倍的200KG的弹头,基本相当于亚音
速下400KG弹头的威力(请不要学茶馆用中学生的方法得出什么动能大小来讨论应该是
速度的平方,威力增加4倍)。熊III的有效载荷,估计也就在150-180kg之间,刨去制导的
部分,弹头大小大概110-150KG。相当于220-300KG的亚音速弹头威力。比雄II弹头威力
只大不少。基本上可以说命中一枚应该可以轻易击沉或彻底瘫痪4000-4500吨以下的舰只
,但是要确保击沉现代这种级别的战舰,威力还有所欠缺,所以雄III要对现代饱和攻击(
看原文去),这对台湾海军来说威力是足够了。但是就世界同类导弹来说,弹头威力却
相对不大(也许国内某型也类似-纯猜测)。你明白了吗?
还有一个常识,雄3是掠海飞行器,NASA现在主要研究的主要是大气层外飞行器和大气
层内高速飞行器。什么时候台湾超燃技术以及火箭发动机取得极大的突破再说。就算要
挖也是波音诺马一类实际搞具体工程研究的公司来挖,说句实话,台湾雄III的研究设备,
计算和仿真手段,材料和加工技术都是从美国弄的,在美国直接做的,真有顶尖人才,
人家也早挖了。
今天给你补课就到这里,你以后可以拿出去吹了。
中华土鸡兄,不好意思那一句去太空總暑上班是我的玩笑話,你千萬別對我說的話太過認真,那是我在吐糟台灣媒體太過幻想的報導(雄三只有1000公斤),另外謝謝你又寫了這一段話讓小弟知道又讓我增加了一些知識謝謝你囉,嗯有機會的話我會拿去台灣吹。
雄3是部署在澎湖陸攻大陸的
> 雄3是部署在澎湖陸攻大陸的
雄3的导引方式载荷,做不到陆攻
[B]以下是引用[I]中华土鸡[/I]在2005-5-12 14:03:00的发言:[/B][BR]> 雄3是部署在澎湖陸攻大陸的
雄3的导引方式载荷,做不到陆攻


雄3是部署在空间站上,由上而下攻击大陸的
不要在做一个没有电子干扰还打不准的垃圾出来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5-12 0:29:00的发言:[/B][BR]中华土鸡
   
1000kg的导弹。估计弹头很小,威力不大才行,还有,这个重量是否包含固体火箭助推器也不知

[em02][em02][em02]

燃料耗尽后自动撒出宣扬自由民主的传单供乡农擦屁股。反正只要不偏航180度基本上都是大陆.... 这就叫熊X啊
[em01]
我一直不明白,台湾的导弹为何先进到 通用性这么强,空空导弹 和地空导弹通用,反舰导弹一下子又可以成战术导弹, 就这么一个东西,WW空军的人吹成一个样,陆军的又一个样, 一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 还望各位指正?
雄3吹得更是可笑, 性能指标已经远远超过了俄国的SS-N19 花岗岩反舰导弹, 众所周知,美国人对此类型导弹技术一无所知,连外形设计都是在趁着打捞 库尔斯克潜艇时 睁大眼睛看 才明白原来这样也可以。  看看雄3的研制周期, 不明白老美为何费那么大力气,不知道WW早有了吗?呵呵
老美可以不用找老俄買Kh3l了,台灣可望出售雄三給老美模擬日炙攻擊模式,另外雄三技術說不定來自法國或德國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