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是罗斯福主动逼迫希特勒对美国宣战,导致纳粹德国走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27:43
现在很多人认为美国必须援助苏联,否则希特勒打完苏联后就会反过头来进攻美国,姑且不说就靠希特勒那悲催的堑壕空军和内河海军能否越过浩瀚的大西洋威胁美国本土,就历史事实而言,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往往忽略了二战美德两国最终兵戎相见,根本原因在于罗斯福决意与希特勒德国干到底,主动出击,逼迫希特勒走上与美国生死厮杀之路,最终埋葬希特勒帝国。我们来看看罗斯福是如何引导美国摆脱孤立主义的羁绊,主动卷入对纳粹德国的这场规模宏大,残酷激烈的世界大战的。

众所周知,1930年代,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这突出的反应在美国几个重要法案的出台上。1934年1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参议员约翰逊提出的《战债拖欠法》,规定美国人不得向拒绝偿还美国政府或美国公民债务的国家贷款或购买他们发行的债务。1935年—1937年美国国会接连通过了三个《中立法》。1935年8月,第一个中立法通过,法案主要内容是对所有交战国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禁运,该法有效期为6个月,该法案表明了当时美国严守中立的态度。1936年1月,第二个中立法通过,除了维持原有的内容外,增加了禁止给予贷款的条款,拒绝给予美国总统对武器贸易的自由处置权,该法案表明孤立主义势力仍左右着美国。1937年5月,第三个中立法即永久中立法生效,该法案增加了“现购自运”条款。

为了修改中立法,罗斯福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工作。在1937年10月5日,他在芝加哥发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说,不指名地谴责了纳粹德国的侵略,警告“不要幻想美国能够避免战祸”,并暗示了美国卷入战争的可能性。至此,美国外交政策开始有所调整,逐渐偏袒英国。1939年1月4日,罗斯福在致国会咨文中指出,现行“中立法”可能在实际上有助于侵略者而无助于受害者。同年3月17日,他对报界说:“过去几天欧洲事态的发展表明,我们需要修改中立法。”同年9月3日,英国对纳粹德国宣战,欧洲战事全面扩大。在这种情况下,1939年10月27日,第四次修改后的中立法出台。修改后的中立法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武器禁运,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即交战国用现金购买武器,由悬挂本国国旗的购货船只运输。由于英国的海上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新的中立法有利于英国而不利于德国。至此,美国的态度已由严守中立变为了善意中立。1940年11月,罗斯福再次出任美国总统,12月9日,罗斯福收到丘吉尔一封经内阁讨论批准的长信。信中列举了英国面临的两大威胁:一是船舰损失重大,难以运输自理建议美国出动军舰和飞机护航;二是英国黄金储备消耗殆尽,无力现款购货。12月29日,罗斯福又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明确指出,美国必须“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合众国卷入战争的机会要少得多”。因此,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自此,罗斯福成功地使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发生了实质转变。1941年1月10日,租借法案草案提交国会。经过激烈讨论,众议院以260票对145票,参议院以60票对31票先后通过了该法。同年3月11日,租借法案正式生效。该法规定,不管其他法律如何规定,当总统认为有利于国家防务的时候,他可以随时授权陆军部长、海军部长或政府任何其他部门或机构向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政府出售、转让、交换、借予、租给或用其他方法安排任何防务物资。《租借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罗斯福带领美国走出了孤立主义。

《租借法案》通过之后,美英两国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1941年1月29日至3月27日,英美两国参谋部代表在华盛顿举行协调全球战略的首次秘密会议。会议就重要问题达成协议,史称《ABC-1备忘录》。备忘录提到:“既然双方同意德国是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因而大西洋和欧洲战区被认为是决定性的战区。”如果日本参战,远东军事战略将是防御性的。这是美英两国首次共同明确先欧后亚大战略方针,它标志着两国军事联盟的建立。到了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决意采取行动。我们来看看罗斯福美国是如何频频违背中立原则,在大西洋上对希特勒德国步步进逼,故意挑衅希特勒德国,逼迫希特勒德国对美国宣战的。其目的用德国驻美代办托姆森的话说就是罗斯福决心使用总统权力“尽可能快地引起与德国的战争状态”。

1、3月25日和4月2日,罗斯福授权美国的船坞可以修理英国的船只,并将10艘汽船转让英国舰队,帮助反潜艇作战,同时扣留轴心国在美国港口的30艘船只;
2、4月3日,罗斯福总统批准美国海军护航计划,从太平洋舰队3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及其它军舰到大西洋上执行护航计划;
3、4月10日,罗斯福决定把美国的安全区延伸到大西洋的中点,即由美国海军负责巡逻的美洲‘安全地带’从西经60度向东伸展到西经26度,包括格陵兰岛和亚速尔群岛在内,这就涵盖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大西洋水域,同时派遣海军和航空兵在此巡逻。海军军舰搜索德国潜艇的行踪,但不实行攻击,而是将情报及时通知英国。后来,又采取海军护航的办法,其活动不再限于巡逻,还奉命摧毁“西太平洋的敌军”。美德之间开始发生军事上的冲突事件。4月初,美国“尼伯拉克号”驱逐舰与一艘德国潜艇发生交火,6月20日,又发生德国潜艇追踪进入交战区的美国巡洋舰“得克萨斯号”的事件;
4、5月初,美国在太平洋的舰队大约四分之一的力量转移到大西洋;
5、5月27日,罗斯福警告说:“一切运送物资必须的其它措施都将采用,并宣布全国处于无限期的紧急状态”;
6、7月初,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接替英国驻军的防务,而从那时起,来往于冰岛与美国间的美国商船也由美国海军负责保护。所以美国在大西洋的‘中立’,已经日益变得不中立了;
7、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的外海的一艘巡洋舰上会面,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8、7月,在罗斯福的指令下,美国制订了《联合局关于美国通盘生产需要的估计》这一文件,即“胜利大纲”。大纲明确指出,美国必须在西半球以外夺取军事胜利。美国准备花费1500亿美元,在1944年春使本国和盟友得到的军火储备量多到足以打败轴心国,使美国陆军扩充到880万人,空军扩充到6万架飞机和220万以上的官兵。空军将成为与陆海军相等的战略兵种。该大纲表明,美国在进入战争以前,就已经部署好对德意两国进行防御性战争的总体战略和动员计划,作出了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基本战略决策;
9、9月美国迈出走向战争决定性一步。9月4日,美国驱逐舰葛瑞尔号向英国战机发出某艘德国潜艇所在位置的信号时,遭水雷攻击。9月11日,罗斯福在没有说明事件背景的情况下,发表了被称为“总统对德国潜艇的宣战”的激烈演说,谴责德国的“海盗行为”,宣布从即日起美国海军对进入“美洲中立区”的轴心国船只将一见就打,一发现德国或意大利的潜艇,即予以击沉,这表明美德两国显然已经处于事实上的战争状态了。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发生,美日正式开战,希特勒考虑到远东的日本已不可能临阵脱逃,考虑到德国从此不必再担心美国把其全部力量都压向大西洋,考虑到当时德美关系的现状,即便纳粹德国不宣战,罗斯福美国也会找借口对德宣战,在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要准备在德国国会向美国宣战。12月9日,希特勒下令德国海军不论在何时何地遭遇美国船只,即行进攻,12月11日,德国正式主动对美国宣战。至此,在罗斯福美国步步进逼之下,希特勒德国终于从两年多来竭力防止美国参战的政策走到反面,最终与罗斯福美国兵戎相见。现在很多人认为美国必须援助苏联,否则希特勒打完苏联后就会反过头来进攻美国,姑且不说就靠希特勒那悲催的堑壕空军和内河海军能否越过浩瀚的大西洋威胁美国本土,就历史事实而言,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往往忽略了二战美德两国最终兵戎相见,根本原因在于罗斯福决意与希特勒德国干到底,主动出击,逼迫希特勒走上与美国生死厮杀之路,最终埋葬希特勒帝国。我们来看看罗斯福是如何引导美国摆脱孤立主义的羁绊,主动卷入对纳粹德国的这场规模宏大,残酷激烈的世界大战的。

众所周知,1930年代,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这突出的反应在美国几个重要法案的出台上。1934年1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参议员约翰逊提出的《战债拖欠法》,规定美国人不得向拒绝偿还美国政府或美国公民债务的国家贷款或购买他们发行的债务。1935年—1937年美国国会接连通过了三个《中立法》。1935年8月,第一个中立法通过,法案主要内容是对所有交战国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禁运,该法有效期为6个月,该法案表明了当时美国严守中立的态度。1936年1月,第二个中立法通过,除了维持原有的内容外,增加了禁止给予贷款的条款,拒绝给予美国总统对武器贸易的自由处置权,该法案表明孤立主义势力仍左右着美国。1937年5月,第三个中立法即永久中立法生效,该法案增加了“现购自运”条款。

为了修改中立法,罗斯福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工作。在1937年10月5日,他在芝加哥发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说,不指名地谴责了纳粹德国的侵略,警告“不要幻想美国能够避免战祸”,并暗示了美国卷入战争的可能性。至此,美国外交政策开始有所调整,逐渐偏袒英国。1939年1月4日,罗斯福在致国会咨文中指出,现行“中立法”可能在实际上有助于侵略者而无助于受害者。同年3月17日,他对报界说:“过去几天欧洲事态的发展表明,我们需要修改中立法。”同年9月3日,英国对纳粹德国宣战,欧洲战事全面扩大。在这种情况下,1939年10月27日,第四次修改后的中立法出台。修改后的中立法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武器禁运,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即交战国用现金购买武器,由悬挂本国国旗的购货船只运输。由于英国的海上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新的中立法有利于英国而不利于德国。至此,美国的态度已由严守中立变为了善意中立。1940年11月,罗斯福再次出任美国总统,12月9日,罗斯福收到丘吉尔一封经内阁讨论批准的长信。信中列举了英国面临的两大威胁:一是船舰损失重大,难以运输自理建议美国出动军舰和飞机护航;二是英国黄金储备消耗殆尽,无力现款购货。12月29日,罗斯福又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明确指出,美国必须“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合众国卷入战争的机会要少得多”。因此,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自此,罗斯福成功地使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发生了实质转变。1941年1月10日,租借法案草案提交国会。经过激烈讨论,众议院以260票对145票,参议院以60票对31票先后通过了该法。同年3月11日,租借法案正式生效。该法规定,不管其他法律如何规定,当总统认为有利于国家防务的时候,他可以随时授权陆军部长、海军部长或政府任何其他部门或机构向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政府出售、转让、交换、借予、租给或用其他方法安排任何防务物资。《租借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罗斯福带领美国走出了孤立主义。

《租借法案》通过之后,美英两国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1941年1月29日至3月27日,英美两国参谋部代表在华盛顿举行协调全球战略的首次秘密会议。会议就重要问题达成协议,史称《ABC-1备忘录》。备忘录提到:“既然双方同意德国是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因而大西洋和欧洲战区被认为是决定性的战区。”如果日本参战,远东军事战略将是防御性的。这是美英两国首次共同明确先欧后亚大战略方针,它标志着两国军事联盟的建立。到了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决意采取行动。我们来看看罗斯福美国是如何频频违背中立原则,在大西洋上对希特勒德国步步进逼,故意挑衅希特勒德国,逼迫希特勒德国对美国宣战的。其目的用德国驻美代办托姆森的话说就是罗斯福决心使用总统权力“尽可能快地引起与德国的战争状态”。

1、3月25日和4月2日,罗斯福授权美国的船坞可以修理英国的船只,并将10艘汽船转让英国舰队,帮助反潜艇作战,同时扣留轴心国在美国港口的30艘船只;
2、4月3日,罗斯福总统批准美国海军护航计划,从太平洋舰队3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及其它军舰到大西洋上执行护航计划;
3、4月10日,罗斯福决定把美国的安全区延伸到大西洋的中点,即由美国海军负责巡逻的美洲‘安全地带’从西经60度向东伸展到西经26度,包括格陵兰岛和亚速尔群岛在内,这就涵盖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大西洋水域,同时派遣海军和航空兵在此巡逻。海军军舰搜索德国潜艇的行踪,但不实行攻击,而是将情报及时通知英国。后来,又采取海军护航的办法,其活动不再限于巡逻,还奉命摧毁“西太平洋的敌军”。美德之间开始发生军事上的冲突事件。4月初,美国“尼伯拉克号”驱逐舰与一艘德国潜艇发生交火,6月20日,又发生德国潜艇追踪进入交战区的美国巡洋舰“得克萨斯号”的事件;
4、5月初,美国在太平洋的舰队大约四分之一的力量转移到大西洋;
5、5月27日,罗斯福警告说:“一切运送物资必须的其它措施都将采用,并宣布全国处于无限期的紧急状态”;
6、7月初,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接替英国驻军的防务,而从那时起,来往于冰岛与美国间的美国商船也由美国海军负责保护。所以美国在大西洋的‘中立’,已经日益变得不中立了;
7、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的外海的一艘巡洋舰上会面,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8、7月,在罗斯福的指令下,美国制订了《联合局关于美国通盘生产需要的估计》这一文件,即“胜利大纲”。大纲明确指出,美国必须在西半球以外夺取军事胜利。美国准备花费1500亿美元,在1944年春使本国和盟友得到的军火储备量多到足以打败轴心国,使美国陆军扩充到880万人,空军扩充到6万架飞机和220万以上的官兵。空军将成为与陆海军相等的战略兵种。该大纲表明,美国在进入战争以前,就已经部署好对德意两国进行防御性战争的总体战略和动员计划,作出了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基本战略决策;
9、9月美国迈出走向战争决定性一步。9月4日,美国驱逐舰葛瑞尔号向英国战机发出某艘德国潜艇所在位置的信号时,遭水雷攻击。9月11日,罗斯福在没有说明事件背景的情况下,发表了被称为“总统对德国潜艇的宣战”的激烈演说,谴责德国的“海盗行为”,宣布从即日起美国海军对进入“美洲中立区”的轴心国船只将一见就打,一发现德国或意大利的潜艇,即予以击沉,这表明美德两国显然已经处于事实上的战争状态了。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发生,美日正式开战,希特勒考虑到远东的日本已不可能临阵脱逃,考虑到德国从此不必再担心美国把其全部力量都压向大西洋,考虑到当时德美关系的现状,即便纳粹德国不宣战,罗斯福美国也会找借口对德宣战,在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要准备在德国国会向美国宣战。12月9日,希特勒下令德国海军不论在何时何地遭遇美国船只,即行进攻,12月11日,德国正式主动对美国宣战。至此,在罗斯福美国步步进逼之下,希特勒德国终于从两年多来竭力防止美国参战的政策走到反面,最终与罗斯福美国兵戎相见。
这是我在贴吧发的帖子,现在放到CD历史版,以求教于超大同仁。
我看了半天也没找到美国是如何“主动出击,逼迫希特勒走上与美国生死厮杀之路”的。

他美国是搞了9·18还是7·7?9·18是倭国借口铁路挨炸,7·7是倭国借口士兵失踪,美国借口什么了?1941年10月31日,德国U-552号潜艇用鱼类击沉了美国海军鲁本詹姆士号战舰(DD-245),美国佬不主动宣战不主动进攻,反倒等了一个多月珍珠港都给倭国打爆了才仅仅对宣战,对德宣战?不好意思还是人家德国人先向美国佬宣战的……

美国佬真“主动”啊~美国佬现在要还这么“主动”,我早就上他了~
罗斯福只是把倾向清晰的表达出来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美帝拿枪指着希特勒了?输送物资给自己兄弟关你p事。
对望命运 发表于 2013-12-3 12:36
这是我在贴吧发的帖子,现在放到CD历史版,以求教于超大同仁。
其实,关于二战,对望兄仍然没有说透。一战后,德国的重建就是依靠美国的资本,第三帝国就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用来打破欧洲的战略平衡,最终目的就是把美国送上世界霸主的地位。可以说,罗瘸子代表的美国资本家才是二战的幕后总导演,德国和日本只不过是两条用完就被宰掉的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