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天龙八部一段宋哲宗与其祖母的对话,感觉当时辽宋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27:48
按照我个人意愿,非常愿意一战彻底把倭寇打残,但是一旦开战,后果如何非常难料,其实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最好,我们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疆土辽阔,只要没有战争,我们安心发展,几十年内,我们的力量就可以十倍于日本,到时候日本的心态就会发生微妙变化。其内部必然分化,亲华人数越来越多,也许就可以不战而降了吧,当然这不是回避战争,如果它主动挑衅,那没的说,打他个狗日的。

天龙八部:第四十九章 敝屣荣华 浮云生死 此身何惧

大理皇宫之中,段正明将帝位传给侄儿段誉,诫以爱民、纳谏二事,叮嘱于国事不可妄作更张,不可擅动刀兵。就在这时候,数千里外北方大宋京城汴梁皇宫之中,崇庆殿后阁,太皇太后高底病势转剧,正在叮嘱孙子赵煦(按:后来历史上称为哲宗):“孩儿,祖宗创业艰难,天幸祖泽深厚,得有今日太平。”但你爹爹秉政时举国鼎沸,险些酿成巨变,至今百姓想来犹有余怖,你道是什么缘故?”

    赵煦道:“孩儿常听奶奶说,父皇听信王安石的话,更改旧法,以致害得民不聊生。”

    太皇太后干枯的脸微微一动,叹道:“王安石有学问,有才干,原本不是坏人,用心自然也是为国为民,可是……唉……可是你爹爹,一来性子急躁,只盼快快,殊不知天下事情往往欲速则不达,手忙脚乱,反而弄糟了。”她说到这里,喘息半晌,接下去道:“二来……二来他听不得一句逆耳之言,旁人只有歌功颂德,说他是圣明天子,他才喜欢,倘若说他举措不当,劝谏几句,他便要大发脾气,罢官的罢官,放逐的放逐,这样一来,还有谁敢向他直言进谏呢?”

    赵煦道:“奶奶,只可惜父皇的遗志没能完成,他的良法美意,都让小人给败坏了。”

    太皇太后吃了一惊,颤声问道:“什……什么良法美意?什……什么小人?”

    赵煦道:“父皇手创的青苗法、保马法、保甲法等等,岂不都是富国强兵的良法?只恨司马光、吕公著、苏轼这些腐儒坏了大事。”

    太皇太后脸上变色,撑持着要坐起身来,可是衰弱已极,要将身子抬起一二寸,也是难能,只不住的咳嗽。赵煦道:“奶奶,你别气恼,多歇着点儿,身子要紧。”他虽是劝慰,语调中却殊无亲厚关切之情。

    太皇太后咳嗽了一阵,渐渐平静下来,说道:“孩儿,你算是做了九年皇帝,可是这九年……这九年之中,真正的皇帝却是你奶奶,你什么事都要听奶奶吩咐着办,你……你心中一定十分气恼,十分恨你奶奶,是不是?”

    赵煦道:“奶奶替我做皇帝,那是疼我啊,生怕我累坏了。用人是奶奶用的,圣旨是奶奶下的,孩儿清闲得紧,那有什么不好?怎么敢怪奶奶了?”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轻轻的道:“你十足像你爹爹,自以为聪明能干,总想做一番大事业出来,你心中一直在恨我,我……我难道不知道吗?”

    赵煦微微一笑,说道:“奶奶自然知道的了。宫中御林军指挥是奶奶的亲信,内侍太监头儿是奶奶的心腹,朝武大臣都是奶奶委派的。孩儿除了乖乖的听奶奶吩咐之外,还敢随便干一件事、随口说一句话吗?”

    太皇太后双眼直视帐顶,道:“你天天在指望今日,只盼我一旦病重死去,你……你便可以大显身手了。”赵煦道:“孩儿一切都是奶奶所赐,当年若不是奶奶一力主持,父皇崩驾之时,朝中大臣不立雍王,也立曹王了。奶奶的深恩,孩儿又如何敢忘记?只不过……只不过……”太皇太后道:“只不过怎样?你想说什么,尽管说出来,又何必吞吞吐吐?”

    赵煦道:“孩儿曾听人说,奶奶所以要立孩儿,只不过贪图孩儿年幼,奶奶自己可以亲临朝政。”他大胆说了这几句话,心中怦怦而跳,向殿门望了几眼,见把守在门口的太监仍都是自己那些心腹,守卫严密,这才稍觉放心。

    太皇太后缓缓点了点头,道:“你的话不错,我确是要自己来治理国家。这九年来,我管得怎样?”

    赵煦从怀中取出一卷纸来,说道:“奶奶,朝野文士歌功颂德的话,这九年中已不知说了金少,只怕奶奶也听得腻烦了。今日北面有人来,说道辽国宰相有一封奏章进呈辽帝,提到奶奶的施政。这是敌国大臣之论,奶奶可要听听?”

    太皇太后叹道:“德被天下也好,谤满天下也好,老……老身是活不过今晚了。我……我不知是不是还能看到明天早晨的日头?辽国宰相……他……他怎么说我?”

    赵煦展开纸卷,说道:“那宰相在奏章中说太皇太后:‘自垂帘以来,召用名臣,罢废新法苛政,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裁抑外家私恩,文恩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他读到这里,顿了一顿,见太皇太后本已没半点光采的眸子之中,又射出了几丝兴奋的光芒,接下去读道:“……‘人以为女中尧舜!’”

    太皇太后喃喃的道:“人以为女中尧舜,人以为女中尧舜!就算真是尧舜吧,终于也是难免一死。”突然之间,她那正在越来越模糊迟钝的脑中闪过一丝灵光,问道:“辽国的宰相为什么提到我?孩儿,你……你可得小心在意,他们知道我快死了,想欺侮你。”

    赵煦年青的脸上登时露出了骄傲的神色,说道:“想欺侮我,哼,话是不错,可也没这么容易。契丹人有细作在东京,知道奶奶病重,可是难道咱们就没细作在上京?他们宰相的奏章,咱们还不是都抄了来?契丹君臣商量,说道等奶奶……奶奶千秋万岁之后,倘若文武大臣一无更改,不行新法,保境安民,那就罢了。要是孩儿有什么……哼哼,有什么轻举妄动……轻举妄动,他们便也来轻举妄动一番。”

    太皇太后失声道:“果真如此,他们便要出兵南下?”

    赵煦道:“不错!”他转过身来走到窗边,只见北斗七星闪耀天空,他眼光顺着斗杓,凝视北极星,喃喃说道:“我大宋兵精粮足,人丁众多,何惧契丹?他便不南下,我倒要北上去和他较量一番呢!”

    太皇太后耳音不灵,问道:“你说什么?什么较量一番?”赵煦走到病榻之前,说道:“奶奶,咱们大宋人丁比辽国多上十倍,粮草多上三十倍,是不是?以十敌一,难道还打他们不过?”太皇太后颤声道:“你说要和辽国开战?当年真宗皇帝如此英武,御驾亲征,才结成澶州之盟,你……你如何敢擅动兵?”

    赵煦气忿忿的道:“奶奶总是瞧不起孩儿,只当孩儿仍是乳臭未干、什么事情也不懂的婴儿。孩儿就算及不上太祖、太宗,却未必及不上真宗皇帝。”太皇太后低声说道:“便是太宗皇帝,当年也是兵败北国,重伤而归,伤疮难愈,终于因此崩驾。”赵煦道:“天下之事,岂能一概而论。当年咱们打不过契丹人,未必永远打不过。”

    太皇太后有满腔言语要说,但觉业一点一滴的离身而去,眼前一团团白雾晃来晃去,脑中茫茫然的一片,说话也是艰难之极,然而在她心底深处,有一个坚强而清晰的声音在不断响着:“兵战战危,生灵涂炭,可千万不能轻举妄动。”

    过了亿因此崩驾。”赵煦道:“天下之事,岂能一概而论。当年咱们打不过契丹人,未必永远打不过。”

    太皇太后有满腔言语要说,但觉业一点一滴的离身而去,眼前一团团白雾晃来晃去,脑中茫茫然的一片,说话也是艰难之极,然而在她心底深处,有一个坚强而清晰的声音在不断响着:“兵战战危,生灵涂炭,可千万不能轻举妄动。”

    过了一会,她深深吸口气,缓缓的道:“孩儿,这九年我大权一把抓,没好好跟你分说剖析,那是奶奶错了。我总以为自己还有许多年好活,等你年纪大些,再来开导你,你更容易领会明白。哪知道……哪知道……”她干咳了几声,又道:“咱们人多粮足,那是不错的,但大文人文弱,不及契丹人勇悍。保况一打上仗,军民肝脑涂地,不知要死多少人,要烧毁多少房屋,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家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为君者胸中时时刻刻要存着一个‘仁’字,别说胜败之数难料,就算真有必胜把握,这仗嘛,也还是不打的好。”

    赵煦道:“咱们燕云十六州给辽了占了去,每年还要向他进贡金帛,既像藩属,又似臣邦,孩儿身为大宋天子,这口气如何呖得下去?难道咱们永远受辽人欺压不成?”他声音越说越响:“当年王安石变法,创行保甲、保马之法,还不是为了要国家富强,洗雪历年祖宗之耻。为子孙者,能为祖宗雪恨,方为大教。父皇一生励精图治,还不是为此?孩子定当继承爹爹志。此志不遂,有如此椅。”突然从腰间拔出佩剑,将身旁一张椅子劈为两截。

    皇帝除了大操阅兵,素来不佩刀带剑,太皇太后见这个小孩子突然拔剑斩椅,不由得吃了一惊,模模糊糊的想道:“他为什么要带剑?是要来杀我么?是不许我垂帘听政么?这孩子胆大妄为,我废了他。”她虽秉性慈爱,但掌权既久,一遇到大权受胁,立时便想到排除敌人,纵然是至亲骨肉,亦毫不宽贷,刹那之间,她忘了自己已然油尽灯枯,转眼间便要永离人世。

    赵煦满心想的却是如何破阵杀敌,收复燕云十六州,幻想自己坐上高头大马,统率百万雄兵,攻破上京,辽主耶律洪基肉袒出降。他高举佩剑,昂然说道:“国家大事,都误在一般胆小怕事的腐儒手中。他们自称君子,其实都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小人,我……我非将他们重重惩办不可。”

    太皇太后蓦地清醒过来,心道:“这孩子是当今皇帝,他有他自己的主意,我再也不能叫他听我话了。我是个快要死的老太婆,他是年富力壮的皇帝,他是皇帝,他是皇帝。”她尽力提高声音,说道:“孩子,佻有这番志气,奶奶很是高兴。”赵煦一喜,还剑入鞘,说道:“奶奶,我说的很对,是不是?”太皇太后道:“你可知什么是万全之策,必胜之算?”赵煦皱起眉头,说道:“选将练兵,秣马贮粮,与辽人在疆场上一决雌雄,有可胜之道,却无必胜之理。”太皇太后道:“你也知道角斗疆场,并无必胜之理。但咱们大宋却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赵煦道:“与民休息,颁行仁政,即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不是?奶奶,这是司马光他们的书生迂腐之见,济得什么大事?”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缓缓的道:“司马相公识见卓越,你怎么说是书生迂腐之见?你是一国之主,须当时时披读司马相公所著的〈资治通鉴〉。千余年来,每一朝之所以兴、所以衰、所以败、所以亡,那部书中都记得明明白白。咱们大宋土地富庶,人丁众多,远胜辽国十倍,只要没有征战,再过十年、二十年,咱们更加富足。辽人悍勇好斗,只须咱们严守边境,他部落之内必定会自伤残杀,一次又一次地打下来,自能元气大伤。前年楚王之乱,辽国精兵锐卒,死伤不少……”

    赵煦一拍大腿,说道:“是啊,其时孩儿就想该当挥军北上,给他一个内外夹攻,辽人方有内忧,定然难以应付。唉,只可惜错过了千载一时的良机。”

    太皇太后厉声道:“你念念不忘与辽国开仗,你……你……你……”突然坐起身来,右手食指伸出,指着赵煦。

    在太皇太后积威之下,赵煦只吓得连退三步,脚步踉跄,险些晕倒,手按剑柄,心中突突乱跳,叫道:“快,你们快来。”

    众太监听得皇上呼召,当即抢进殿来。赵煦颤声道:“她……她……你们瞧瞧她,却是怎么了?”他适才满口雄心壮志,要和契丹人决一死战,但一个病骨支离的老太婆一发威,他登时便骇得魂不附体,手足无措。一名太监走上几步,向太皇太后凝视片刻,大着胆子,伸出手去一搭脉息,说道:“启奏皇上,太皇太后龙驭宾天了。”

    赵煦大喜,哈哈大笑,叫道:“好极,好极!我是皇帝了,我是皇帝了!”

    他其实已做了九年皇帝,只不过九年来这皇帝有名无实,大权全在太皇太后之手,直到此刻,他才是真正的皇帝。
=====================
就是这一段: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缓缓的道:“司马相公识见卓越,你怎么说是书生迂腐之见?你是一国之主,须当时时披读司马相公所著的〈资治通鉴〉。千余年来,每一朝之所以兴、所以衰、所以败、所以亡,那部书中都记得明明白白。咱们大宋土地富庶,人丁众多,远胜辽国十倍,只要没有征战,再过十年、二十年,咱们更加富足。辽人悍勇好斗,只须咱们严守边境,他部落之内必定会自伤残杀,一次又一次地打下来,自能元气大伤。前年楚王之乱,辽国精兵锐卒,死伤不少……”
按照我个人意愿,非常愿意一战彻底把倭寇打残,但是一旦开战,后果如何非常难料,其实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最好,我们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疆土辽阔,只要没有战争,我们安心发展,几十年内,我们的力量就可以十倍于日本,到时候日本的心态就会发生微妙变化。其内部必然分化,亲华人数越来越多,也许就可以不战而降了吧,当然这不是回避战争,如果它主动挑衅,那没的说,打他个狗日的。

天龙八部:第四十九章 敝屣荣华 浮云生死 此身何惧

大理皇宫之中,段正明将帝位传给侄儿段誉,诫以爱民、纳谏二事,叮嘱于国事不可妄作更张,不可擅动刀兵。就在这时候,数千里外北方大宋京城汴梁皇宫之中,崇庆殿后阁,太皇太后高底病势转剧,正在叮嘱孙子赵煦(按:后来历史上称为哲宗):“孩儿,祖宗创业艰难,天幸祖泽深厚,得有今日太平。”但你爹爹秉政时举国鼎沸,险些酿成巨变,至今百姓想来犹有余怖,你道是什么缘故?”

    赵煦道:“孩儿常听奶奶说,父皇听信王安石的话,更改旧法,以致害得民不聊生。”

    太皇太后干枯的脸微微一动,叹道:“王安石有学问,有才干,原本不是坏人,用心自然也是为国为民,可是……唉……可是你爹爹,一来性子急躁,只盼快快,殊不知天下事情往往欲速则不达,手忙脚乱,反而弄糟了。”她说到这里,喘息半晌,接下去道:“二来……二来他听不得一句逆耳之言,旁人只有歌功颂德,说他是圣明天子,他才喜欢,倘若说他举措不当,劝谏几句,他便要大发脾气,罢官的罢官,放逐的放逐,这样一来,还有谁敢向他直言进谏呢?”

    赵煦道:“奶奶,只可惜父皇的遗志没能完成,他的良法美意,都让小人给败坏了。”

    太皇太后吃了一惊,颤声问道:“什……什么良法美意?什……什么小人?”

    赵煦道:“父皇手创的青苗法、保马法、保甲法等等,岂不都是富国强兵的良法?只恨司马光、吕公著、苏轼这些腐儒坏了大事。”

    太皇太后脸上变色,撑持着要坐起身来,可是衰弱已极,要将身子抬起一二寸,也是难能,只不住的咳嗽。赵煦道:“奶奶,你别气恼,多歇着点儿,身子要紧。”他虽是劝慰,语调中却殊无亲厚关切之情。

    太皇太后咳嗽了一阵,渐渐平静下来,说道:“孩儿,你算是做了九年皇帝,可是这九年……这九年之中,真正的皇帝却是你奶奶,你什么事都要听奶奶吩咐着办,你……你心中一定十分气恼,十分恨你奶奶,是不是?”

    赵煦道:“奶奶替我做皇帝,那是疼我啊,生怕我累坏了。用人是奶奶用的,圣旨是奶奶下的,孩儿清闲得紧,那有什么不好?怎么敢怪奶奶了?”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轻轻的道:“你十足像你爹爹,自以为聪明能干,总想做一番大事业出来,你心中一直在恨我,我……我难道不知道吗?”

    赵煦微微一笑,说道:“奶奶自然知道的了。宫中御林军指挥是奶奶的亲信,内侍太监头儿是奶奶的心腹,朝武大臣都是奶奶委派的。孩儿除了乖乖的听奶奶吩咐之外,还敢随便干一件事、随口说一句话吗?”

    太皇太后双眼直视帐顶,道:“你天天在指望今日,只盼我一旦病重死去,你……你便可以大显身手了。”赵煦道:“孩儿一切都是奶奶所赐,当年若不是奶奶一力主持,父皇崩驾之时,朝中大臣不立雍王,也立曹王了。奶奶的深恩,孩儿又如何敢忘记?只不过……只不过……”太皇太后道:“只不过怎样?你想说什么,尽管说出来,又何必吞吞吐吐?”

    赵煦道:“孩儿曾听人说,奶奶所以要立孩儿,只不过贪图孩儿年幼,奶奶自己可以亲临朝政。”他大胆说了这几句话,心中怦怦而跳,向殿门望了几眼,见把守在门口的太监仍都是自己那些心腹,守卫严密,这才稍觉放心。

    太皇太后缓缓点了点头,道:“你的话不错,我确是要自己来治理国家。这九年来,我管得怎样?”

    赵煦从怀中取出一卷纸来,说道:“奶奶,朝野文士歌功颂德的话,这九年中已不知说了金少,只怕奶奶也听得腻烦了。今日北面有人来,说道辽国宰相有一封奏章进呈辽帝,提到奶奶的施政。这是敌国大臣之论,奶奶可要听听?”

    太皇太后叹道:“德被天下也好,谤满天下也好,老……老身是活不过今晚了。我……我不知是不是还能看到明天早晨的日头?辽国宰相……他……他怎么说我?”

    赵煦展开纸卷,说道:“那宰相在奏章中说太皇太后:‘自垂帘以来,召用名臣,罢废新法苛政,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裁抑外家私恩,文恩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他读到这里,顿了一顿,见太皇太后本已没半点光采的眸子之中,又射出了几丝兴奋的光芒,接下去读道:“……‘人以为女中尧舜!’”

    太皇太后喃喃的道:“人以为女中尧舜,人以为女中尧舜!就算真是尧舜吧,终于也是难免一死。”突然之间,她那正在越来越模糊迟钝的脑中闪过一丝灵光,问道:“辽国的宰相为什么提到我?孩儿,你……你可得小心在意,他们知道我快死了,想欺侮你。”

    赵煦年青的脸上登时露出了骄傲的神色,说道:“想欺侮我,哼,话是不错,可也没这么容易。契丹人有细作在东京,知道奶奶病重,可是难道咱们就没细作在上京?他们宰相的奏章,咱们还不是都抄了来?契丹君臣商量,说道等奶奶……奶奶千秋万岁之后,倘若文武大臣一无更改,不行新法,保境安民,那就罢了。要是孩儿有什么……哼哼,有什么轻举妄动……轻举妄动,他们便也来轻举妄动一番。”

    太皇太后失声道:“果真如此,他们便要出兵南下?”

    赵煦道:“不错!”他转过身来走到窗边,只见北斗七星闪耀天空,他眼光顺着斗杓,凝视北极星,喃喃说道:“我大宋兵精粮足,人丁众多,何惧契丹?他便不南下,我倒要北上去和他较量一番呢!”

    太皇太后耳音不灵,问道:“你说什么?什么较量一番?”赵煦走到病榻之前,说道:“奶奶,咱们大宋人丁比辽国多上十倍,粮草多上三十倍,是不是?以十敌一,难道还打他们不过?”太皇太后颤声道:“你说要和辽国开战?当年真宗皇帝如此英武,御驾亲征,才结成澶州之盟,你……你如何敢擅动兵?”

    赵煦气忿忿的道:“奶奶总是瞧不起孩儿,只当孩儿仍是乳臭未干、什么事情也不懂的婴儿。孩儿就算及不上太祖、太宗,却未必及不上真宗皇帝。”太皇太后低声说道:“便是太宗皇帝,当年也是兵败北国,重伤而归,伤疮难愈,终于因此崩驾。”赵煦道:“天下之事,岂能一概而论。当年咱们打不过契丹人,未必永远打不过。”

    太皇太后有满腔言语要说,但觉业一点一滴的离身而去,眼前一团团白雾晃来晃去,脑中茫茫然的一片,说话也是艰难之极,然而在她心底深处,有一个坚强而清晰的声音在不断响着:“兵战战危,生灵涂炭,可千万不能轻举妄动。”

    过了亿因此崩驾。”赵煦道:“天下之事,岂能一概而论。当年咱们打不过契丹人,未必永远打不过。”

    太皇太后有满腔言语要说,但觉业一点一滴的离身而去,眼前一团团白雾晃来晃去,脑中茫茫然的一片,说话也是艰难之极,然而在她心底深处,有一个坚强而清晰的声音在不断响着:“兵战战危,生灵涂炭,可千万不能轻举妄动。”

    过了一会,她深深吸口气,缓缓的道:“孩儿,这九年我大权一把抓,没好好跟你分说剖析,那是奶奶错了。我总以为自己还有许多年好活,等你年纪大些,再来开导你,你更容易领会明白。哪知道……哪知道……”她干咳了几声,又道:“咱们人多粮足,那是不错的,但大文人文弱,不及契丹人勇悍。保况一打上仗,军民肝脑涂地,不知要死多少人,要烧毁多少房屋,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家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为君者胸中时时刻刻要存着一个‘仁’字,别说胜败之数难料,就算真有必胜把握,这仗嘛,也还是不打的好。”

    赵煦道:“咱们燕云十六州给辽了占了去,每年还要向他进贡金帛,既像藩属,又似臣邦,孩儿身为大宋天子,这口气如何呖得下去?难道咱们永远受辽人欺压不成?”他声音越说越响:“当年王安石变法,创行保甲、保马之法,还不是为了要国家富强,洗雪历年祖宗之耻。为子孙者,能为祖宗雪恨,方为大教。父皇一生励精图治,还不是为此?孩子定当继承爹爹志。此志不遂,有如此椅。”突然从腰间拔出佩剑,将身旁一张椅子劈为两截。

    皇帝除了大操阅兵,素来不佩刀带剑,太皇太后见这个小孩子突然拔剑斩椅,不由得吃了一惊,模模糊糊的想道:“他为什么要带剑?是要来杀我么?是不许我垂帘听政么?这孩子胆大妄为,我废了他。”她虽秉性慈爱,但掌权既久,一遇到大权受胁,立时便想到排除敌人,纵然是至亲骨肉,亦毫不宽贷,刹那之间,她忘了自己已然油尽灯枯,转眼间便要永离人世。

    赵煦满心想的却是如何破阵杀敌,收复燕云十六州,幻想自己坐上高头大马,统率百万雄兵,攻破上京,辽主耶律洪基肉袒出降。他高举佩剑,昂然说道:“国家大事,都误在一般胆小怕事的腐儒手中。他们自称君子,其实都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小人,我……我非将他们重重惩办不可。”

    太皇太后蓦地清醒过来,心道:“这孩子是当今皇帝,他有他自己的主意,我再也不能叫他听我话了。我是个快要死的老太婆,他是年富力壮的皇帝,他是皇帝,他是皇帝。”她尽力提高声音,说道:“孩子,佻有这番志气,奶奶很是高兴。”赵煦一喜,还剑入鞘,说道:“奶奶,我说的很对,是不是?”太皇太后道:“你可知什么是万全之策,必胜之算?”赵煦皱起眉头,说道:“选将练兵,秣马贮粮,与辽人在疆场上一决雌雄,有可胜之道,却无必胜之理。”太皇太后道:“你也知道角斗疆场,并无必胜之理。但咱们大宋却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赵煦道:“与民休息,颁行仁政,即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不是?奶奶,这是司马光他们的书生迂腐之见,济得什么大事?”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缓缓的道:“司马相公识见卓越,你怎么说是书生迂腐之见?你是一国之主,须当时时披读司马相公所著的〈资治通鉴〉。千余年来,每一朝之所以兴、所以衰、所以败、所以亡,那部书中都记得明明白白。咱们大宋土地富庶,人丁众多,远胜辽国十倍,只要没有征战,再过十年、二十年,咱们更加富足。辽人悍勇好斗,只须咱们严守边境,他部落之内必定会自伤残杀,一次又一次地打下来,自能元气大伤。前年楚王之乱,辽国精兵锐卒,死伤不少……”

    赵煦一拍大腿,说道:“是啊,其时孩儿就想该当挥军北上,给他一个内外夹攻,辽人方有内忧,定然难以应付。唉,只可惜错过了千载一时的良机。”

    太皇太后厉声道:“你念念不忘与辽国开仗,你……你……你……”突然坐起身来,右手食指伸出,指着赵煦。

    在太皇太后积威之下,赵煦只吓得连退三步,脚步踉跄,险些晕倒,手按剑柄,心中突突乱跳,叫道:“快,你们快来。”

    众太监听得皇上呼召,当即抢进殿来。赵煦颤声道:“她……她……你们瞧瞧她,却是怎么了?”他适才满口雄心壮志,要和契丹人决一死战,但一个病骨支离的老太婆一发威,他登时便骇得魂不附体,手足无措。一名太监走上几步,向太皇太后凝视片刻,大着胆子,伸出手去一搭脉息,说道:“启奏皇上,太皇太后龙驭宾天了。”

    赵煦大喜,哈哈大笑,叫道:“好极,好极!我是皇帝了,我是皇帝了!”

    他其实已做了九年皇帝,只不过九年来这皇帝有名无实,大权全在太皇太后之手,直到此刻,他才是真正的皇帝。
=====================
就是这一段: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缓缓的道:“司马相公识见卓越,你怎么说是书生迂腐之见?你是一国之主,须当时时披读司马相公所著的〈资治通鉴〉。千余年来,每一朝之所以兴、所以衰、所以败、所以亡,那部书中都记得明明白白。咱们大宋土地富庶,人丁众多,远胜辽国十倍,只要没有征战,再过十年、二十年,咱们更加富足。辽人悍勇好斗,只须咱们严守边境,他部落之内必定会自伤残杀,一次又一次地打下来,自能元气大伤。前年楚王之乱,辽国精兵锐卒,死伤不少……”
辽宋两国本来相安无事,宋国却贪图十六州,背信弃义,勾结金兵,对付辽国,最后引狼入室,活该倒霉
我觉得更类似汉与夜郎国
你说的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金庸书生愚见  对话都是他编的。
不管怎么就是不能打 你不战就肯定能屈到别人的兵了?
该打打 不该打不打
有史书不看,用小说当依据,我只能呵呵
书生误国.exe
类比中日?中米?
更喜欢汉武帝的那句话:“寇可往~我亦可往~!!!!!!!”
大宋小年轻图样图森破,还不如三胖的政治IQ高


笑尿了 小说里的胡扯也能当真?而且就算这种策略是真实的 那它效果就是不但没能坐等人家归顺 反而自己从北方滚到了南方 皇帝老儿被绑了票 。。。

笑尿了 小说里的胡扯也能当真?而且就算这种策略是真实的 那它效果就是不但没能坐等人家归顺 反而自己从北方滚到了南方 皇帝老儿被绑了票 。。。
杨威利0607 发表于 2013-11-27 07:32
有史书不看,用小说当依据,我只能呵呵
不是当依据,这段对话自然是金庸编的,但是放到今日局面,未尝不是一个对策
aappaapp 发表于 2013-11-27 05:45
辽宋两国本来相安无事,宋国却贪图十六州,背信弃义,勾结金兵,对付辽国,最后引狼入室,活该倒霉
胡扯淡,要是这样说,今日中日中美也相安无事,我们就得老老实实的维持现状?
以现在的角度,当年是人民内部矛盾, 中日是敌我矛盾。
aappaapp 发表于 2013-11-27 05:45
辽宋两国本来相安无事,宋国却贪图十六州,背信弃义,勾结金兵,对付辽国,最后引狼入室,活该倒霉
正解
       楼主错了。中美两国如同黑社会抢地盘,MD是老大,TG现在是老二。如果老二直接挑战老大,实力还差一些,看看周围,老大旁边有一帮小弟:脚盆、棒子、WW、狒狒直流,其中脚盆狐假虎威,蹦的正欢。
    TG上去劈头盖脸将脚盆海扁一顿,MD如果护不住小弟,这老大也就到头了。这才是中国现在的目的。因此,别太把脚盆当一回事。
古人说的,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这小说写得好。。。
辽宋不能类比于中日,因为日本的分量不够。当时辽宋可是该地理区域内的第一第二强国啊,是两极世界的格局呢。而今天日本只是美国卵翼下一部分。宋弱势于辽,有个委屈求全。中国跟美国打过,而且局面不亏。这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今日中国力量飞跃式增长,跟宋辽时相比也完全不同。
这段看起来还是有点意思啊宋辽不像中日,反倒有点像中美
aappaapp 发表于 2013-11-27 05:45
辽宋两国本来相安无事,宋国却贪图十六州,背信弃义,勾结金兵,对付辽国,最后引狼入室,活该倒霉
金灭辽国的根本在于辽国的衰落,跟宋没什么关系,宋和金结不结盟对战局没什么影响
从北宋到南宋,始终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辽宋夏金元时代的中国,不是汉唐盛世的时代,中国强而四夷弱,中国只需要谨慎守成就可以。而是战国和南北朝的时代,不选贤任能,国家时刻都有倾覆之危。
金庸出身旧式名门,看法自然是老一套,但从历史来看,高老太实在配不上女中尧舜的称号,但是他拉旧党压新党,以至于掌握笔杆子的旧党文人可劲吹嘘罢了。再说,辽国的赞美值得骄傲?那戈尔巴乔夫不愧是最伟大的苏联领袖→_→
辽宋不能类比于中日,因为日本的分量不够。当时辽宋可是该地理区域内的第一第二强国啊,是两极世界的格局呢 ...
小说里的那个小皇帝也是想你这么想的
宋兵比辽兵弱?是宋将比辽兵弱吧
从宋朝起中国就开始重文轻武,除了开国很少出过名将了,打仗能不输么?
纵观中国历史,宋朝以前除了乱世,基本上都是压着周围打
kleinmmc 发表于 2013-11-27 07:58
以现在的角度,当年是人民内部矛盾, 中日是敌我矛盾。

越南古代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现在的中越矛盾是“内部矛盾”吗?
何况辽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宋朝还要交保护费。

要用脑子看书,不要光读死书。
从历史角度看,当年北宋确实经济实力远胜辽国,但皇帝没有看到一点,辽军事实力强大,骑兵远胜北宋,其次,北宋军队作战效能不如辽国,最后,辽战略纵深大,即便一次败退,发挥骑兵优势后仍能保证精锐不失,辽国是两京制,有上京和南京两个重心,宋若想灭辽必须两路出击同时攻取两京才能确保击败辽国主力,但这无疑让本就战斗力较弱的宋军进退失据。宋自失燕云十六州后,汴京已无险可守,辽骑兵南下后几日便可抵达,作为农耕国家而言,重心太过靠近对方势力范围,当时应当抛弃皇族的享乐主义,在淮河南岸,长江以北地区建新都,以黄河淮河两道防线和西部大别山区作为作为大的战略支点,换取北方大的战略缓冲区,消耗辽国骑兵的进攻能力,以当年淮河破碎的河道分布与之做决战。因此,宋若想击败辽国,绝对不是一日之攻,需要国家战略的改变,当年宋太宗刚统一全国就北上进攻辽国,虽然从战略角度攻取燕云十六州是对的,但是从实际角度看是难以实现的,宋辽之争必然是持久战,文中太后的观点值得借鉴,可利用辽队宋文化的热衷,宋可暗中传播汉文化中的腐朽思想用以麻痹腐蚀对手,宣扬儒教中三纲五常之类的当时类似的“普世价值”观侵蚀对方原本草原民族的尚武精神,最后宋通过改革制度,提高生产力个军事实力,或可徐图辽国。


反观现在,中华之敌日本,并无战略纵深优势,军事实力并不占据优势,经济实力山河日下,民族尚武之风也已不在,理论上而言可图之,但放眼全球战略,日本一隅并非我中华战略重心,改革和发展仍是我国长期需要坚持的工作,且当今最大威胁是美帝对我国的战略压力,伐日并不能解决我国根本性战略矛盾,因此今后短期的局势仍然是与日本的斗而不破的态势。
aappaapp 发表于 2013-11-27 05:45
辽宋两国本来相安无事,宋国却贪图十六州,背信弃义,勾结金兵,对付辽国,最后引狼入室,活该倒霉
中国历史上凡偏安一隅的政权最后必被人所灭,所以才有的天下大势分旧必合的情况。汉唐之所以能保全疆土是因为他们执行的是攻势防御,将敌人消灭在对方的国土上。何况幽云十六州是石敬唐出卖的领土,宋王朝要收回来天经地义。
宋兵比辽兵弱?是宋将比辽兵弱吧
从宋朝起中国就开始重文轻武,除了开国很少出过名将了,打仗能不输么?
...
→_→宋朝其实是个将星辈出的朝代吧,奈何军队结构太差,击溃容易歼灭难罢了。
影射习总不知天高地厚, 上台想打仗
胡扯淡,要是这样说,今日中日中美也相安无事,我们就得老老实实的维持现状?
你没看他在其它帖子那里发言,更像“美国飞机飞过钓鱼岛,也是中国活该”之意!
→_→宋朝其实是个将星辈出的朝代吧,奈何军队结构太差,击溃容易歼灭难罢了。
守将辈出不是好事啊!
金庸就一老妇的水准,他再能吹,也吹不出郭靖统一中国,并把外敌赶过鸭绿江吧?他想都不敢想的,老毛都实现了。
从历史角度看,当年北宋确实经济实力远胜辽国,但皇帝没有看到一点,辽军事实力强大,骑兵远胜北宋,其次, ...
宋太宗争夺十六州,并不期望一举灭辽。虽然当时北伐很大程度了是为了自己证明不比太祖差,但如果有了十六州这条进可攻退可守的防线,北方游牧民族必然没那么容易南下,更乐让汉人在北方发展壮大!更有利于长期对峙!
aappaapp 发表于 2013-11-27 05:45
辽宋两国本来相安无事,宋国却贪图十六州,背信弃义,勾结金兵,对付辽国,最后引狼入室,活该倒霉
你是借喻台湾呢还是钓岛呢
小说而已,当不得真。
这个对比不好,日本没资格做宋辽的任何一方
金灭辽国的根本在于辽国的衰落,跟宋没什么关系,宋和金结不结盟对战局没什么影响
宋两次结盟两次都被被盟友坑爹,这国际战略的确不算感!
aliaselin 发表于 2013-11-27 08:27
宋兵比辽兵弱?是宋将比辽兵弱吧
从宋朝起中国就开始重文轻武,除了开国很少出过名将了,打仗能不输么?
...
宋少名将是从宋太祖开始自我阉割的结果,不是我华夏无人。
jbyyyyyyy 发表于 2013-11-27 09:02
影射习总不知天高地厚, 上台想打仗
哈哈,要是在清朝,这就是可兴文字狱啊
我说你不会以为习总改革是为了和日本逗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