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测网明年有望深入东海水下50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7 10:11:10
科学观测网明年有望深入东海水下50米



2013年11月22日  来源:新民晚报 


  无需顶风迎浪,稳坐办公室,随时看清海洋深处的风吹草动。昨天,记者从市科协举办的“数字海洋”建设与应用论坛上获悉,上海科学家正在努力将科学实验室搬进海洋深处:明年50公里长的东海海底观测网有望下海,探测上海市民“鱼盘子”——东海海域渔业资源状况及相关生态环境,并开展长江口泥沙沉积变化等海洋科学研究。

  面对神秘莫测的海洋世界,人们总想有副深邃的眼睛,将其看透。为此,各国海洋科学家编制了一项又一项“超级海底计划”——用万米光缆联接无数传感器,编织出一张覆盖全球洋底的深海观测系统。例如,美国的生态环境海底观测网、欧洲的海底观测网、日本的深海地震观测网、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在东北太平洋海底建设“海王星”海底观测网络,展开对水层、海底和地壳长达25年的实时连续观测。

  去年,我国发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在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建立一张庞大的海底科学观测网首当其冲。

  早在2009年,由汪品先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上海建成我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试验与示范系统——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这条长约1公里的海底观测试验段,位于杭州湾口外十余米深的海底,放置了多普勒声学仪、浊度仪等仪器,全天候观测海底世界,相关数据通过每根千兆级流量的光纤实时传回同济大学实验室。智利8.8级地震、日本大地震时,海底试验站均第一时间捕捉到海底异动。

  “在此基础上,长约50公里的海底观测网已经准备就绪,明年有望以东海朱家尖为起点,深入50米深的海底附着在东海大陆架上,形成一张看不见的海底‘视网膜’。”同济大学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惠平教授告诉记者,研究人员已经突破了海底高压密封、水下接驳盒、水下通信中转站、变电站等一系列海底观测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有望在上海东南海域建成一个集地震、海啸、水文、气象、底质、泥沙、化学等多功能观测要素的海底综合试验站,实时“直播”上海周边渔业资源状况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

  “未来,这张50公里的东海海底观测网还将不断扩容,最终融入遍布中国海岸线的全国海底观测网。”许惠平说,上海周边海域有很多航道和海上工程,来自长江的大量沉积泥沙会影响到航道和工程的稳定性,海洋深处的内波也会破坏海底工程。有了海底“视网膜”,研究人员就能监测泥沙走势、内波流向,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同时,海底观测网还能获取海底缺氧或低氧的信息,及时掌握并发布东海长江入海口赤潮、海底缺氧等灾害信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安全。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11-22/5537223.shtml科学观测网明年有望深入东海水下50米



2013年11月22日  来源:新民晚报 


  无需顶风迎浪,稳坐办公室,随时看清海洋深处的风吹草动。昨天,记者从市科协举办的“数字海洋”建设与应用论坛上获悉,上海科学家正在努力将科学实验室搬进海洋深处:明年50公里长的东海海底观测网有望下海,探测上海市民“鱼盘子”——东海海域渔业资源状况及相关生态环境,并开展长江口泥沙沉积变化等海洋科学研究。

  面对神秘莫测的海洋世界,人们总想有副深邃的眼睛,将其看透。为此,各国海洋科学家编制了一项又一项“超级海底计划”——用万米光缆联接无数传感器,编织出一张覆盖全球洋底的深海观测系统。例如,美国的生态环境海底观测网、欧洲的海底观测网、日本的深海地震观测网、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在东北太平洋海底建设“海王星”海底观测网络,展开对水层、海底和地壳长达25年的实时连续观测。

  去年,我国发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在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建立一张庞大的海底科学观测网首当其冲。

  早在2009年,由汪品先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上海建成我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试验与示范系统——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这条长约1公里的海底观测试验段,位于杭州湾口外十余米深的海底,放置了多普勒声学仪、浊度仪等仪器,全天候观测海底世界,相关数据通过每根千兆级流量的光纤实时传回同济大学实验室。智利8.8级地震、日本大地震时,海底试验站均第一时间捕捉到海底异动。

  “在此基础上,长约50公里的海底观测网已经准备就绪,明年有望以东海朱家尖为起点,深入50米深的海底附着在东海大陆架上,形成一张看不见的海底‘视网膜’。”同济大学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惠平教授告诉记者,研究人员已经突破了海底高压密封、水下接驳盒、水下通信中转站、变电站等一系列海底观测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有望在上海东南海域建成一个集地震、海啸、水文、气象、底质、泥沙、化学等多功能观测要素的海底综合试验站,实时“直播”上海周边渔业资源状况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

  “未来,这张50公里的东海海底观测网还将不断扩容,最终融入遍布中国海岸线的全国海底观测网。”许惠平说,上海周边海域有很多航道和海上工程,来自长江的大量沉积泥沙会影响到航道和工程的稳定性,海洋深处的内波也会破坏海底工程。有了海底“视网膜”,研究人员就能监测泥沙走势、内波流向,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同时,海底观测网还能获取海底缺氧或低氧的信息,及时掌握并发布东海长江入海口赤潮、海底缺氧等灾害信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安全。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11-22/55372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