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 且无法逆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38:42


制图 邬思蓓
  晚报记者 朱蒙雪 报道
  前段时间,受区域雾霾影响,本市空气污染水平一度明显上升,10个PM2.5监测点更于上周末全线“飘紫”。不少市民咽炎发作、老慢支复发……本市各大医院呼吸科的病人数量一度明显上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善群教授日前针对PM2.5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PM2.5可放大吸烟对肺部的损害,建议城市烟民赶紧戒烟。李善群教授还表示,个人对抗PM2.5带来的危害,关键还在于增强体质,同时辅以净化室内空气。
  PM2.5可增加心肺疾病患者死亡风险
  PM2.5表面积相对较大,可以吸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过渡金属(铁、钒、锰等)、硝酸盐、硫酸盐和病原微生物等;同时,由于PM2.5粒径小,使其可通过呼吸沉积在肺泡,甚至可以通过肺换气到达其它器官,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毒理学资料研究表明:PM2.5与人类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关系密切,能引起哮喘、肺功能下降、呼吸系统炎症,甚至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促使癌症发生。国外权威研究者Pope发现,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PM2.5浓度上升10微克,肺心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的危险性分别增加6%和8%。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则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
  同时,现有资料还显示,老年人群和原先患有心肺疾病的人群对大气中颗粒物的污染更加敏感。 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和1952年英国伦敦的大气污染事件就表明:偶然暴露于高浓度的颗粒物中,能够明显增加那些已经患有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别的心肺疾病患者的入院率和死亡率。
  最新研究:PM2.5放大吸烟对肺部伤害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善群教授就PM2.5对机体的损伤作用机制,如PM2.5对健康人群、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等,做了系统研究,旨在为本市制定更为有效的颗粒物污染控制措施、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提供确凿的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 PM2.5自身会吸附许多过渡金属元素,进入人体后,可在局部释放出浓度较高的转运金属离子,它们产生自由基的能力很强。颗粒物进入肺内后,肺泡巨噬细胞将整个颗粒物吞噬,并释放出一系列细胞因子和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核转录因子,而前炎症因子或沉积于肺部的颗粒物进一步作用于肺上皮细胞、成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等后,分泌粘附分子及细胞因子,这些粘附分子及细胞因子使各种炎症细胞 (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聚集,从而导致炎症发生。
  “PM2.5对人体是一个长期的危害,颗粒物质沉积,继而氧化、产生炎症甚至肿瘤”,李善群教授说,“同样的,吸烟也会使颗粒物质沉淀在肺部。在PM2.5持续比较高浓度的作用下,长期吸烟使肺部所受伤害将被放大、将变得更明显。 ”
  至于如何减轻伤害?李善群教授说道,“通俗地说,在空气清新的乡间吸烟,和在PM2.5污染相对更厉害的城市里吸烟,对人体的损害程度是不一样的,还是建议戒烟。 ”
  呼吁:降PM2.5,从绿色出行做起
  恼人的PM2.5从哪里来?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其中,机动车尾气中PM2.5含量较高。李善群教授表示,随着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类型从传统的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转变,PM2.5污染水平以及在总悬浮性颗粒物(TSP)中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出示的一份数据显示,上海癌症患者三成是肺癌,肺癌发病率高居全国之首。不仅是上海,这些年,北京、广州、天津乃至全国的肺癌发病率也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主要与吸烟、环境污染和工业化进程加剧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与北方城市采用烧煤供暖不同,上海的城市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苯并芘类物质属强致癌物,长期吸入有可能引发肺部癌变。
  其中,PM2.5的致癌作用在于通过诱发多环芳烃吸附至细胞表面,且PM2.5中的金属、苯或炎症反应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DNA,引起DNA损伤、断裂或DNA加合物形成。DNA损伤常常在启动阶段最先发生,损伤的DNA如不能完全修复则可能引起相关基因突变,启动致癌过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本市新增私人小轿车10.2万辆,总数则达129.1万辆,这还不包括50多万辆常年行驶在上海境内的外地牌照汽车。预计今年底,上海私人小汽车可达到140万辆。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工程师刘亚飞表示,经常性猛踩油门和刹车,造成汽油不完全燃烧,形成积碳,时间稍长,会导致尾气中有害物质越来越多。
  对此,李善群教授表示,若想降低PM2.5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是尽量避免其产生。对每位市民来说,不妨从绿色出行做起。例如,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此减少尾气排放、避免因交通拥堵引起的尾气排放增多,哪怕每周少开一天车,也是以个体的努力对环境做出的贡献。
  防护:净化室内空气 多吃水果增强体质
  为了减轻PM2.5带来的健康损害,市民们想出了一些“对策”。家住浦东的薛小姐表示,她本有早晨开窗透气的习惯,但考虑到前段时间PM2.5污染水平一度较高,她干脆紧闭门窗。她还发现,本周马路上戴口罩的行人明显多了,她也想 “跟风”去买一些口罩。在本市一家外企上班的万先生则临时取消了晨跑,遛狗的频率也从早晚各一次变成仅下班回家后遛一次。
  对此,李善群教授表示,关死门窗无法隔绝PM2.5,因为无论室内室外大气是相通的。不过,他建议,有条件的市民可通过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清洁,可能会减少PM2.5对肺部的影响。至于口罩,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但由于PM2.5颗粒很小,也不能隔绝。相对来说,口罩的纱布层数越厚,阻隔作用可能会更好。
  李善群教授强调,在同等PM2.5污染水平下,关键在于增强体质以减轻PM2.5对机体的伤害。他建议,多吃些新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的食物。
  由于运动时呼吸量增大,相应地,沉积到肺部的可吸入颗粒可能也有所增加,因此,在雾霾天气里因尽量避免户外剧烈运动,易感人群更要减少外出。李善群教授建议,想要锻炼的市民应根据当天空气状况,根据权威监测来源提供的信息,选择PM2.5较少的时候进行锻炼或选择室内锻炼。 http://news.hexun.com/2012-11-03/147568012.html



制图 邬思蓓  晚报记者 朱蒙雪 报道
  前段时间,受区域雾霾影响,本市空气污染水平一度明显上升,10个PM2.5监测点更于上周末全线“飘紫”。不少市民咽炎发作、老慢支复发……本市各大医院呼吸科的病人数量一度明显上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善群教授日前针对PM2.5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PM2.5可放大吸烟对肺部的损害,建议城市烟民赶紧戒烟。李善群教授还表示,个人对抗PM2.5带来的危害,关键还在于增强体质,同时辅以净化室内空气。
  PM2.5可增加心肺疾病患者死亡风险
  PM2.5表面积相对较大,可以吸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过渡金属(铁、钒、锰等)、硝酸盐、硫酸盐和病原微生物等;同时,由于PM2.5粒径小,使其可通过呼吸沉积在肺泡,甚至可以通过肺换气到达其它器官,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毒理学资料研究表明:PM2.5与人类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关系密切,能引起哮喘、肺功能下降、呼吸系统炎症,甚至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促使癌症发生。国外权威研究者Pope发现,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PM2.5浓度上升10微克,肺心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的危险性分别增加6%和8%。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则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
  同时,现有资料还显示,老年人群和原先患有心肺疾病的人群对大气中颗粒物的污染更加敏感。 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和1952年英国伦敦的大气污染事件就表明:偶然暴露于高浓度的颗粒物中,能够明显增加那些已经患有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别的心肺疾病患者的入院率和死亡率。
  最新研究:PM2.5放大吸烟对肺部伤害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善群教授就PM2.5对机体的损伤作用机制,如PM2.5对健康人群、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等,做了系统研究,旨在为本市制定更为有效的颗粒物污染控制措施、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提供确凿的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 PM2.5自身会吸附许多过渡金属元素,进入人体后,可在局部释放出浓度较高的转运金属离子,它们产生自由基的能力很强。颗粒物进入肺内后,肺泡巨噬细胞将整个颗粒物吞噬,并释放出一系列细胞因子和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核转录因子,而前炎症因子或沉积于肺部的颗粒物进一步作用于肺上皮细胞、成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等后,分泌粘附分子及细胞因子,这些粘附分子及细胞因子使各种炎症细胞 (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聚集,从而导致炎症发生。
  “PM2.5对人体是一个长期的危害,颗粒物质沉积,继而氧化、产生炎症甚至肿瘤”,李善群教授说,“同样的,吸烟也会使颗粒物质沉淀在肺部。在PM2.5持续比较高浓度的作用下,长期吸烟使肺部所受伤害将被放大、将变得更明显。 ”
  至于如何减轻伤害?李善群教授说道,“通俗地说,在空气清新的乡间吸烟,和在PM2.5污染相对更厉害的城市里吸烟,对人体的损害程度是不一样的,还是建议戒烟。 ”
  呼吁:降PM2.5,从绿色出行做起
  恼人的PM2.5从哪里来?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其中,机动车尾气中PM2.5含量较高。李善群教授表示,随着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类型从传统的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转变,PM2.5污染水平以及在总悬浮性颗粒物(TSP)中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出示的一份数据显示,上海癌症患者三成是肺癌,肺癌发病率高居全国之首。不仅是上海,这些年,北京、广州、天津乃至全国的肺癌发病率也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主要与吸烟、环境污染和工业化进程加剧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与北方城市采用烧煤供暖不同,上海的城市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苯并芘类物质属强致癌物,长期吸入有可能引发肺部癌变。
  其中,PM2.5的致癌作用在于通过诱发多环芳烃吸附至细胞表面,且PM2.5中的金属、苯或炎症反应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DNA,引起DNA损伤、断裂或DNA加合物形成。DNA损伤常常在启动阶段最先发生,损伤的DNA如不能完全修复则可能引起相关基因突变,启动致癌过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本市新增私人小轿车10.2万辆,总数则达129.1万辆,这还不包括50多万辆常年行驶在上海境内的外地牌照汽车。预计今年底,上海私人小汽车可达到140万辆。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工程师刘亚飞表示,经常性猛踩油门和刹车,造成汽油不完全燃烧,形成积碳,时间稍长,会导致尾气中有害物质越来越多。
  对此,李善群教授表示,若想降低PM2.5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是尽量避免其产生。对每位市民来说,不妨从绿色出行做起。例如,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此减少尾气排放、避免因交通拥堵引起的尾气排放增多,哪怕每周少开一天车,也是以个体的努力对环境做出的贡献。
  防护:净化室内空气 多吃水果增强体质
  为了减轻PM2.5带来的健康损害,市民们想出了一些“对策”。家住浦东的薛小姐表示,她本有早晨开窗透气的习惯,但考虑到前段时间PM2.5污染水平一度较高,她干脆紧闭门窗。她还发现,本周马路上戴口罩的行人明显多了,她也想 “跟风”去买一些口罩。在本市一家外企上班的万先生则临时取消了晨跑,遛狗的频率也从早晚各一次变成仅下班回家后遛一次。
  对此,李善群教授表示,关死门窗无法隔绝PM2.5,因为无论室内室外大气是相通的。不过,他建议,有条件的市民可通过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清洁,可能会减少PM2.5对肺部的影响。至于口罩,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但由于PM2.5颗粒很小,也不能隔绝。相对来说,口罩的纱布层数越厚,阻隔作用可能会更好。
  李善群教授强调,在同等PM2.5污染水平下,关键在于增强体质以减轻PM2.5对机体的伤害。他建议,多吃些新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的食物。
  由于运动时呼吸量增大,相应地,沉积到肺部的可吸入颗粒可能也有所增加,因此,在雾霾天气里因尽量避免户外剧烈运动,易感人群更要减少外出。李善群教授建议,想要锻炼的市民应根据当天空气状况,根据权威监测来源提供的信息,选择PM2.5较少的时候进行锻炼或选择室内锻炼。 http://news.hexun.com/2012-11-03/147568012.html

用来教育烟民太有说服力了。
广告贴,删了吧。
雾都伦敦咋样了?
PM2.5对照组大鼠经过隔天滴注总计6天后
---------------------------------------------------------------------------
有意思吗?连这种财也想发了?还枇杷膏预防,别说又说谁黑中医,自己黑自己而已,臭不要脸的东西。
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