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贴: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 ——世界最大天文射电望远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58:46
转载自超级工程一览博客


        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一片名叫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中,将架起能够探寻和接受可能存在“地外文明”信息的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此项目将采用中国科学家独创设计,利用贵州独特喀斯特地形条件和极端安静的电波环境,建造一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500米口径的反射面由约1800个15米的六边形球面单元拼合而成。此方案改正了球差,简化了馈源,克服了球反射面线焦造成的窄带效应。利用贵州南部独特的天然喀斯特洼坑可大大降低望远镜工程造价。

    FAST项目具有3项自主创新: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全新的设计思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台址优势,FAST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
   
    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此项目总投资6.27亿元,建设期为5年,2008年12月26日在贵州平塘正式开工。项目法人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它的建设将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观测与研究平台,探寻被称为21世纪物理学最大之谜的“暗物质”、“暗能量”本质,为中国开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空生命起源和寻找地外文明等研究活动提供重要支持。

     FAST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方向的意义
      FAST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有能力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能用一年时间发现约7000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发现中子星——黑洞双星,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作为最大的台站加入国际甚长基线网,为天体超精细结构成像;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等等。
      FAST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把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目前的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作为“子午工程”的非相干散射雷达接收系统,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FAST研究涉及了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超宽带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FAST关键技术成果可应用于诸多相关领域,如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FAST的建设经验将对我国制造技术向信息化、极限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产生影响。

     FAST的系统构成
射电天文望远镜通常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汇聚电磁波的反射面、收集信号的接收机以及指向装置。 FAST在贵州喀斯特洼地内铺设口径为500米的球冠形主动反射面,通过主动控制在观测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瞬时抛物面;采用光机电一体化的索支撑轻型馈源平台,加之馈源舱内的二次调整装置,在馈源与反射面之间无刚性连接的情况下,实现高精度的指向跟踪;在馈源舱内配置覆盖频率70MHz—3GHz的多波段、多波束馈源和接收机系统;针对FAST科学目标发展不同用途的终端设备;建造一流的天文观测站。


FAST项目进展情况
    FAST的预研究历时13年,1993年国际无线电联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巨型望远镜计划。自1994年,我国天文学家提出在贵州喀斯特洼地中建造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议和工程方案,它是我国射电天文学家根据国际大环境、我国特有的地理条件、国内外合作、和工程团队不断探索,逐步研究和提出来的。这一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天文学界的广泛支持,目前我国经济实力、制造能力、天文学发展、方案设计、地质条件等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可以建造这样一个大射电望远镜的条件和能力。
建造如此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国际上没有先例,很多技术更是要靠我们自己钻研和解决,特别是在选址、主动反射面设计、馈源(注:馈源可理解为抛物面天线的焦点处设置的一个收集卫星信号的喇叭式装置)支撑系统优化、馈源与接收机及关于测量与控制技术等方面,面临巨大课题和挑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动手建造。自1994年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20多所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开展了对FAST的长期合作研究,同时FAST被列入首批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通过10多年的探索,完成了预研和优化研究两个环节,具备了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的科技实力。

2007年7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则同意将FAST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发改高技[2007]1538号文件),要求抓紧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在条件具备后上报可行性报告。


FAST的总体技术指标
主动反射面          半径300m, 口径500m,球冠张角 110-120°
有效照明口径        Dill=300m
焦比                0.467
天空覆盖            天顶角40°
工作频率            70MHz-3GHz
灵敏度(L波段)       天线有效面积与系统噪声温度之比 A/T~2000 m2/K
系统噪声温度        T~20K
分辨率(L波段)       2.9′
多波束(L波段)       19个
观测换源时间        <10min
指向精度            8″
衡量射电望远镜是否先进,主要的指标是灵敏度和分辨率。为提高灵敏度,常用的办法有降低接收机本身的固有噪声、增大天线接收面积、延长观测积分时间等。而分辨率则是指对临近的不同波长的射电的区分能力。怎样提高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呢?对单天线射电望远镜来说,天线的直径越大,分辨率越高。所以,射电天文学家一直追求大而精的反射面、尽可能低噪声的接收机、并配置适应不同观测课题的较完备的后端,以满足射电天文学发展的需要。

    FAST,主反射面由460000块三角形单元拼接成球冠,口径达到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比目前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有效接收面积扩大了2.3倍,意味着其灵敏度分别是目前世界上几个最大的射电望远镜——VLA(美国的特大天线阵)、阿雷西博和印度GMRT(巨型米波射电望远镜)的5.4倍、2.3倍和1.5倍,其可探测射电源数在相同天空覆盖情况下增加约10倍。


世界主要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与光学望远镜不同,它既没有高高竖起的望远镜镜筒,也没有物镜、目镜,它由天线和接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巨大的天线是射电望远镜最显著的标志,它的种类很多,有抛物面天线、球面天线、半波偶极子天线、螺旋天线等。最常用的是抛物面天线。天线对射电望远镜来说,就好比是它的眼睛,它的作用相当于光学望远镜中的物镜,它要把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收集起来,然后通过一根特制的管子(波导)把收集到的信号传送到接收机中去放大。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普通收音机差不多,但它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接收系统将信号放大,从噪音中分离出有用的信号,并传给后端的计算机记录下来。
    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光学反射望远镜相似﹐投射来的电磁波被一精确镜面反射后,同相到达公共焦点。用旋转抛物面作镜面易于实现同相聚焦﹐因此﹐射电望远镜天线大多是抛物面。因为射电望远镜的极限分辨率取决于望远镜的口径和观测所用的波长。口径越大,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由于无线电波的波长要远远大于可见光的波长,因此射电望远镜的分辨本领远远低于相同口径的光学望远镜,而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又不能无限做大。这在射电天文学诞生的初期严重阻碍了射电望远镜的发展。
    射电天文学中按电磁波波段区分﹐使用毫米波段(波长1—10毫米,频率为30—300GHz)和亚毫米波段(波长约为0.35—1毫米,频率为300—1,100GHz)进行天文观测研究的一个分支。20世纪50年代研制成一系列小型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主要用于测量大气对毫米波传播的效应和观测太阳﹑月球和行星的准热辐射。到六十年代后期﹐从毫米波向短波方向和从红外波段向长波方向的技术发展使天文观测进入了亚毫米波段。亚毫米波与较低频段的微波相比,其特点是:①可利用的频谱范围宽,信息容量大;②天线易实现窄波束和高增益,因而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好;③穿透等离子体的能力强;④多普勒频移大,测速灵敏度高。其缺点是在大气中的传播衰减严重和器件加工的精度要求高。毫米波、亚毫米波与光波相比,受自然光和热辐射源的影响小。
    1962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赖尔(Martin Ryle,1918—1984)利用干涉的原理,发明了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大大提高了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其基本原理是:用相隔两地的两架射电望远镜接收同一天体的无线电波,两束波进行干涉,其等效分辨率最高可以等同于一架口径相当于两地之间距离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赖尔因为此项发明获得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始建造直径66.5米的固定抛物面射电望远镜。 1955年,英国在曼彻斯特的焦德雷尔班克观测站建成直径76米的Lovell全可动抛物面射电望远镜,并在1957年跟踪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发挥重要作用,从此闻名于世。1959年,Lovell射电望远镜最先接收到一架俄罗斯月球探测器发回来的图片。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建成的有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的42.7米射电望远镜,加拿大的46米射电望远镜﹑澳大利亚的64米的Parkes射电望远镜,它们都是全可转抛物面射电望远镜。

       2002年10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在北京密云天文台启动50米射电望远镜工程。该镜天线高56米,总重680吨,由结构、馈源和伺服控制三部分组成;历时4年建成,2006年10月通过验收评审,已成为我国深空探测和射电天文的重要设备;在嫦娥工程中,承担着科学数据接收和VLBI精密测轨两项重要任务,成功地接收到第一张月球照片,标志着嫦娥工程的圆满成功。
    2009年12月29日,上海天文台在松江佘山举行65米射电望远镜奠基仪式。该镜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承建,天线口径65米,高度70米,总重约2700吨。天线抛物面共14环由1008块面板铺成,底部为直径为42米的环形轨道,用于镜身调向。该台望远镜可用于我国探月二、三期工程、火星探测及其它深空探测工程,成为亚洲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的组成部分。
    2010年12月初,中国国家天文台召开了“中国射电望远镜阵”(China-ART)科学与技术目标咨询会,这是面向国家“十三五计划”提出的天文项目。China-ART初步规划由12台80米射电望远镜组成,其中10台望远镜组成致密中心阵,建于无线电干扰极小的青藏高原或川西地区;其余2台望远镜建在东北和西南,与在建的上海65米和即将建设的乌鲁木齐80米射电望远镜一起分布在中国各地。China-ART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角分辨率,它们联合观测时相当于304米有效口径,与我国在建FAST的发现能力匹配,其威力是目前世界最好的射电望远镜阵VLA的5倍,VLBA的14倍。
    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经过四年选址,确定在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石河子村,建设110米全可动射电望远镜。该镜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9研究所承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可动射电望远镜。其建成后作为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深度空间探测重要设备,可满足多个基础科学研究需要。110米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科学目标包括脉冲星观测研究、恒星形成与演化研究、高精度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天体测量及天文地球动力学和空间VLBI研究、活动星系核研究、巡天发现更多未知天体等,其科学应用将集中于3方面:一是航天器VLBI深空探测,包括探月、火星探测、深空测轨应用;二是脉冲星深空自主导航应用;三是脉冲星时间基准。
   




      

   


转载自超级工程一览博客


        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一片名叫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中,将架起能够探寻和接受可能存在“地外文明”信息的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此项目将采用中国科学家独创设计,利用贵州独特喀斯特地形条件和极端安静的电波环境,建造一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500米口径的反射面由约1800个15米的六边形球面单元拼合而成。此方案改正了球差,简化了馈源,克服了球反射面线焦造成的窄带效应。利用贵州南部独特的天然喀斯特洼坑可大大降低望远镜工程造价。

    FAST项目具有3项自主创新: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全新的设计思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台址优势,FAST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
   
    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此项目总投资6.27亿元,建设期为5年,2008年12月26日在贵州平塘正式开工。项目法人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它的建设将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观测与研究平台,探寻被称为21世纪物理学最大之谜的“暗物质”、“暗能量”本质,为中国开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空生命起源和寻找地外文明等研究活动提供重要支持。

     FAST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方向的意义
      FAST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有能力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能用一年时间发现约7000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发现中子星——黑洞双星,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作为最大的台站加入国际甚长基线网,为天体超精细结构成像;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等等。
      FAST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把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目前的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作为“子午工程”的非相干散射雷达接收系统,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FAST研究涉及了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超宽带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FAST关键技术成果可应用于诸多相关领域,如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FAST的建设经验将对我国制造技术向信息化、极限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产生影响。

     FAST的系统构成
射电天文望远镜通常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汇聚电磁波的反射面、收集信号的接收机以及指向装置。 FAST在贵州喀斯特洼地内铺设口径为500米的球冠形主动反射面,通过主动控制在观测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瞬时抛物面;采用光机电一体化的索支撑轻型馈源平台,加之馈源舱内的二次调整装置,在馈源与反射面之间无刚性连接的情况下,实现高精度的指向跟踪;在馈源舱内配置覆盖频率70MHz—3GHz的多波段、多波束馈源和接收机系统;针对FAST科学目标发展不同用途的终端设备;建造一流的天文观测站。


FAST项目进展情况
    FAST的预研究历时13年,1993年国际无线电联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巨型望远镜计划。自1994年,我国天文学家提出在贵州喀斯特洼地中建造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议和工程方案,它是我国射电天文学家根据国际大环境、我国特有的地理条件、国内外合作、和工程团队不断探索,逐步研究和提出来的。这一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天文学界的广泛支持,目前我国经济实力、制造能力、天文学发展、方案设计、地质条件等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可以建造这样一个大射电望远镜的条件和能力。
建造如此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国际上没有先例,很多技术更是要靠我们自己钻研和解决,特别是在选址、主动反射面设计、馈源(注:馈源可理解为抛物面天线的焦点处设置的一个收集卫星信号的喇叭式装置)支撑系统优化、馈源与接收机及关于测量与控制技术等方面,面临巨大课题和挑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动手建造。自1994年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20多所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开展了对FAST的长期合作研究,同时FAST被列入首批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通过10多年的探索,完成了预研和优化研究两个环节,具备了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的科技实力。

2007年7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则同意将FAST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发改高技[2007]1538号文件),要求抓紧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在条件具备后上报可行性报告。


FAST的总体技术指标
主动反射面          半径300m, 口径500m,球冠张角 110-120°
有效照明口径        Dill=300m
焦比                0.467
天空覆盖            天顶角40°
工作频率            70MHz-3GHz
灵敏度(L波段)       天线有效面积与系统噪声温度之比 A/T~2000 m2/K
系统噪声温度        T~20K
分辨率(L波段)       2.9′
多波束(L波段)       19个
观测换源时间        <10min
指向精度            8″
衡量射电望远镜是否先进,主要的指标是灵敏度和分辨率。为提高灵敏度,常用的办法有降低接收机本身的固有噪声、增大天线接收面积、延长观测积分时间等。而分辨率则是指对临近的不同波长的射电的区分能力。怎样提高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呢?对单天线射电望远镜来说,天线的直径越大,分辨率越高。所以,射电天文学家一直追求大而精的反射面、尽可能低噪声的接收机、并配置适应不同观测课题的较完备的后端,以满足射电天文学发展的需要。

    FAST,主反射面由460000块三角形单元拼接成球冠,口径达到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比目前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有效接收面积扩大了2.3倍,意味着其灵敏度分别是目前世界上几个最大的射电望远镜——VLA(美国的特大天线阵)、阿雷西博和印度GMRT(巨型米波射电望远镜)的5.4倍、2.3倍和1.5倍,其可探测射电源数在相同天空覆盖情况下增加约10倍。


世界主要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与光学望远镜不同,它既没有高高竖起的望远镜镜筒,也没有物镜、目镜,它由天线和接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巨大的天线是射电望远镜最显著的标志,它的种类很多,有抛物面天线、球面天线、半波偶极子天线、螺旋天线等。最常用的是抛物面天线。天线对射电望远镜来说,就好比是它的眼睛,它的作用相当于光学望远镜中的物镜,它要把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收集起来,然后通过一根特制的管子(波导)把收集到的信号传送到接收机中去放大。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普通收音机差不多,但它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接收系统将信号放大,从噪音中分离出有用的信号,并传给后端的计算机记录下来。
    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光学反射望远镜相似﹐投射来的电磁波被一精确镜面反射后,同相到达公共焦点。用旋转抛物面作镜面易于实现同相聚焦﹐因此﹐射电望远镜天线大多是抛物面。因为射电望远镜的极限分辨率取决于望远镜的口径和观测所用的波长。口径越大,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由于无线电波的波长要远远大于可见光的波长,因此射电望远镜的分辨本领远远低于相同口径的光学望远镜,而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又不能无限做大。这在射电天文学诞生的初期严重阻碍了射电望远镜的发展。
    射电天文学中按电磁波波段区分﹐使用毫米波段(波长1—10毫米,频率为30—300GHz)和亚毫米波段(波长约为0.35—1毫米,频率为300—1,100GHz)进行天文观测研究的一个分支。20世纪50年代研制成一系列小型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主要用于测量大气对毫米波传播的效应和观测太阳﹑月球和行星的准热辐射。到六十年代后期﹐从毫米波向短波方向和从红外波段向长波方向的技术发展使天文观测进入了亚毫米波段。亚毫米波与较低频段的微波相比,其特点是:①可利用的频谱范围宽,信息容量大;②天线易实现窄波束和高增益,因而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好;③穿透等离子体的能力强;④多普勒频移大,测速灵敏度高。其缺点是在大气中的传播衰减严重和器件加工的精度要求高。毫米波、亚毫米波与光波相比,受自然光和热辐射源的影响小。
    1962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赖尔(Martin Ryle,1918—1984)利用干涉的原理,发明了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大大提高了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其基本原理是:用相隔两地的两架射电望远镜接收同一天体的无线电波,两束波进行干涉,其等效分辨率最高可以等同于一架口径相当于两地之间距离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赖尔因为此项发明获得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始建造直径66.5米的固定抛物面射电望远镜。 1955年,英国在曼彻斯特的焦德雷尔班克观测站建成直径76米的Lovell全可动抛物面射电望远镜,并在1957年跟踪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发挥重要作用,从此闻名于世。1959年,Lovell射电望远镜最先接收到一架俄罗斯月球探测器发回来的图片。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建成的有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的42.7米射电望远镜,加拿大的46米射电望远镜﹑澳大利亚的64米的Parkes射电望远镜,它们都是全可转抛物面射电望远镜。

       2002年10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在北京密云天文台启动50米射电望远镜工程。该镜天线高56米,总重680吨,由结构、馈源和伺服控制三部分组成;历时4年建成,2006年10月通过验收评审,已成为我国深空探测和射电天文的重要设备;在嫦娥工程中,承担着科学数据接收和VLBI精密测轨两项重要任务,成功地接收到第一张月球照片,标志着嫦娥工程的圆满成功。
    2009年12月29日,上海天文台在松江佘山举行65米射电望远镜奠基仪式。该镜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承建,天线口径65米,高度70米,总重约2700吨。天线抛物面共14环由1008块面板铺成,底部为直径为42米的环形轨道,用于镜身调向。该台望远镜可用于我国探月二、三期工程、火星探测及其它深空探测工程,成为亚洲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的组成部分。
    2010年12月初,中国国家天文台召开了“中国射电望远镜阵”(China-ART)科学与技术目标咨询会,这是面向国家“十三五计划”提出的天文项目。China-ART初步规划由12台80米射电望远镜组成,其中10台望远镜组成致密中心阵,建于无线电干扰极小的青藏高原或川西地区;其余2台望远镜建在东北和西南,与在建的上海65米和即将建设的乌鲁木齐80米射电望远镜一起分布在中国各地。China-ART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角分辨率,它们联合观测时相当于304米有效口径,与我国在建FAST的发现能力匹配,其威力是目前世界最好的射电望远镜阵VLA的5倍,VLBA的14倍。
    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经过四年选址,确定在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石河子村,建设110米全可动射电望远镜。该镜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9研究所承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可动射电望远镜。其建成后作为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深度空间探测重要设备,可满足多个基础科学研究需要。110米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科学目标包括脉冲星观测研究、恒星形成与演化研究、高精度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天体测量及天文地球动力学和空间VLBI研究、活动星系核研究、巡天发现更多未知天体等,其科学应用将集中于3方面:一是航天器VLBI深空探测,包括探月、火星探测、深空测轨应用;二是脉冲星深空自主导航应用;三是脉冲星时间基准。
   




      

   


说了多少年的东西,现在是不是已经停了!
楼上机器人你好
波多黎各的那个望远镜经常在电影中看到
超级机器贴里早就详细介绍过了,LZ就不用照抄了。
如果有最新的消息,倒是可以说一下。
多老的新闻了

现在有进展吗
吹了10年了,就没有看到动工
吹了10年了,就没有看到动工
基坑都整理好了!2016年2月份竣工
还是阵比较好吧。
地形修整等己经初步完成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卫星图
gddg123 发表于 2013-11-18 12:43
说了多少年的东西,现在是不是已经停了!
没有停。。。。
找到一篇最新进展的报道,2013年7月10日的
平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项目建设快速有序推进
开挖、钻孔、浇筑、安装……连日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施工方按照工程建设时间节点要求,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赶节点、抢工期,大力推进项目的实施,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据了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工程建设不仅是天文界举世瞩目的大事,将在未来30年引领国际天文事业,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和贵州的窗口,为促进贵州乃至平塘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目前,FAST工程台址开挖工程已经结束,反射面单元、促动器、望远镜总控与基础测量、19波束接收机研制和电磁兼容保护等方面的优化设计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反射面圈梁钢结构柱、环梁及环梁滑称辅助设施已现场加工和拼装;测量基墩边坡开挖支护完成3个,供水工程底板浇筑已完成。设备基础工程施工工作全面展开:馈源塔基础浇筑施工全部完成;地锚基础锚杆钻孔、注浆累计完成25101米;地锚锚墩构筑累计完成474个;圈梁基础桩体开挖及浇筑累计完成168根;圈梁基础承台施工累计完成25个。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1台)
“中国射电望远镜阵”:80米射电望远镜(12台)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1台)
乌鲁木齐80米射电望远镜(1台)
乌鲁木齐天文站:110米全可动射电望远镜(1台)

。。。。。。。。。。。。。。。。。这是“红岸基地”的节奏么?
这么大的火锅,够好几百个人吃的吧?
今年夏天我去那看的,不通车,当地人说没有关系不认识人的,现在不让进,就路过一下走了。
建在西藏会不会更好一些?青藏高原直接把内地的电磁干扰都屏蔽掉了,并且离太空更近。
蓝色契卡 发表于 2013-11-19 23:54
建在西藏会不会更好一些?青藏高原直接把内地的电磁干扰都屏蔽掉了,并且离太空更近。
不是不想,是青藏高原找不到这样的大坑啊
kuakeniao 发表于 2013-11-19 15:20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1台)
“中国射电望远镜阵”:80米射电望远镜(12台)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1 ...
“中国射电望远镜阵”:80米射电望远镜(12台)
——这些消息有出处吗?
还有乌鲁木齐为什么要搞两台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
好像是早先规划一台80米口径,后来兜里小钱多了就琢磨着搞大点争个世界第一,所以规模就扩大到110米,还是全动的。是否算重复了?
至于80X12天线阵,恐怕是12X80吧?如果是80台12米口径的天线阵还有那么一点可能,12台80米口径?要知道世界上目前60米以上口径的天线全加一起也不到10台啊
zhuyuanzy 发表于 2013-11-18 20:40
吹了10年了,就没有看到动工
吹?
呵呵~~~~~
刚参与过相关项目投标的路过
这种固定在地上的大家伙怎么调整观测目标的啊?总不能是地球转到哪算哪吧?
zhuyuanzy 发表于 2013-11-18 20:40
吹了10年了,就没有看到动工
看10楼和12楼的报道,你自己眼瞎有什么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