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纤维产业危机待解 国内企业基本全线亏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3:05
http://www.frponline.com.cn/news/detail_104120.html


    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正面临不进则退的局面。当前应抓住机遇,加强宏观引导,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碳纤维产业健康发展。

    碳纤维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我国碳纤维行业经过长期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装备封锁,碳纤维产业化取得初步成果。但目前全行业存在关键技术落后、下游应用开发滞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较弱等突出问题。若不能尽快突破瓶颈、改变现状,我国碳纤维产业将会在国际碳纤维产业的凌厉发展攻势面前不进反退,甚至因错失良机而溃不成军。

    逆境中生长

    2013年6月11日,随着“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远在沈阳的中恒吉研高科技纤维有限公司的员工欢呼雀跃,他们公司生产的碳纤维材料继“神舟”九号之后,又一次成功为“神舟”十号配套。这是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碳纤维是一种物理性能优异的材料,能够耐受高温而不失强度,对一般的酸、碱有良好的耐腐蚀作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体育器材等多领域。由于其特殊性,该生产技术在冷战时期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政治敏感材料,以美国为首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禁运。冷战结束后,由于碳纤维的高技术含量、高利润回报,西方国家仍然对我国实施禁运,尤其是在聚丙烯腈(PAN)原丝生产技术进口方面,即使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也没有多少改变。

    我国碳纤维研发始于上世纪60年代,并不比日本、美国晚,但由于“文革”等原因,相关研发项目被叫停。这期间,日本的研究和发展达到了统治地位。

    近十余年来,我国掀起了碳纤维项目投资热潮,迈开了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但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00年,我国只有山东、吉林等地有极少数企业涉足碳纤维产品,年生产线规模仅为几十吨,而且产品水平落后。2005年后,随着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碳纤维产业驶上发展快车道。

    作为碳纤维的母体,PAN原丝是决定碳纤维性能的关键所在,只有高性能的PAN原丝才能生产出高性能的碳纤维。2008年11月,香山科学会议重新认识了碳纤维在我国的发展形势,认为近30年来制约碳纤维发展的诸多原因中,PAN原丝水平落后是最大瓶颈,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碳纤维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

    为“神舟”配套

    十多年来,高品质碳纤维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特殊应用一直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碳纤维的产业化被列入国家“863”、“973”计划,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也都加大了对碳纤维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国家“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还将碳纤维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碳纤维行业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生产及下游应用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千吨级工业化装置陆续建成并投产,初步建立了从原丝、碳纤维到复合材料及制品全产业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山东威海拓展碳纤维有限公司、江苏恒神碳纤维有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碳纤维产能达到2万余吨。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甫认为,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碳纤维产业基础,培养了技术人才队伍,具备了大规模产业化的能力。

    然而,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碳纤维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整体落后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还无法满足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全部需要。

    刘树甫说,日本仅东丽一家公司的产能就接近2万吨,抵得上我国全部30多家企业的产能。目前国内只能稳定生产T300规格的产品,T700、T800等高规格产品刚刚突破制备关键技术,部分碳纤维生产企业还在进行工程化技术研究。而日本企业能够生产包括T700、T800、T1000、T1100在内的系列产品。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坦言,这几年我国碳纤维产业进步很快,但是总体而言,还没有完全掌握碳纤维的核心技术,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成长遇重重压力

    随着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一方面,我国每年要耗费巨资进口万余吨碳纤维产品,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之需;另一方面我国碳纤维企业开工不足,年生产碳纤维仅为2000多吨,仅发挥了生产能力的1/10,大量生产线闲置。

    受访专家分析认为,这一现象恰好暴露出了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模式落后。赵向东介绍说,国外碳纤维生产企业与汽车、航空航天等碳纤维的重要应用领域生产商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开发和稳定的供求关系,建立了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国外碳纤维的生产完全是跟科研院所、装备和产业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日本东丽公司,它的航空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就设在美国波音公司附近。而我国碳纤维行业搞科研的、搞生产的、搞应用的相互脱节。比如,我们强调要突破T700、T800的技术障碍,但是这项技术开发出来后到底怎么用,用在什么部件上,我们并不清楚。”

    二是生产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力较差。以GQ3522高强型碳纤维(相当于日本东丽公司T300)为例,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的单线最高产能是1000吨(12K),规格在12K以下、24K及以上碳纤维尚无产品上市。生产运行速度慢、运行工位少、装备保障能力弱、实际产量低、产品均匀性和稳定性差,导致国内产品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而以日本为代表的碳纤维企业T300级标准型碳纤维单线年产能(12K、24K)已达2000吨以上,产品包含1K、3K、6K、12K、24K及以上丝束的各种规格,产品批次内和批次间质量稳定性高。

    三是国际行业巨头蓄意打压国内生产企业。近几年,国际市场对华销售碳纤维产品的价格呈下降趋势。2010年12K的T300产品卖到24万元/吨,2012年价格大幅降到12万元/吨。“中国投资碳纤维建设的曲线与国外对华产品价格下降曲线正好对应。”刘树甫认为,没有国内企业的投资建设,国外产品的价格不会下降这么快。但同时也要看到,国外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并不正常,其背后隐藏着打压我国碳纤维产业的深刻动机。

    目前,受国外低价倾销和恶意竞销的影响,国内碳纤维企业基本处于全线亏损的状况。“现在国内每生产一吨碳纤维就要亏损三四万元,大部分企业只好大幅减产,甚至停工停产。”刘树甫对此忧心忡忡。http://www.frponline.com.cn/news/detail_104120.html


    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正面临不进则退的局面。当前应抓住机遇,加强宏观引导,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碳纤维产业健康发展。

    碳纤维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我国碳纤维行业经过长期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装备封锁,碳纤维产业化取得初步成果。但目前全行业存在关键技术落后、下游应用开发滞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较弱等突出问题。若不能尽快突破瓶颈、改变现状,我国碳纤维产业将会在国际碳纤维产业的凌厉发展攻势面前不进反退,甚至因错失良机而溃不成军。

    逆境中生长

    2013年6月11日,随着“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远在沈阳的中恒吉研高科技纤维有限公司的员工欢呼雀跃,他们公司生产的碳纤维材料继“神舟”九号之后,又一次成功为“神舟”十号配套。这是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碳纤维是一种物理性能优异的材料,能够耐受高温而不失强度,对一般的酸、碱有良好的耐腐蚀作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体育器材等多领域。由于其特殊性,该生产技术在冷战时期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政治敏感材料,以美国为首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禁运。冷战结束后,由于碳纤维的高技术含量、高利润回报,西方国家仍然对我国实施禁运,尤其是在聚丙烯腈(PAN)原丝生产技术进口方面,即使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也没有多少改变。

    我国碳纤维研发始于上世纪60年代,并不比日本、美国晚,但由于“文革”等原因,相关研发项目被叫停。这期间,日本的研究和发展达到了统治地位。

    近十余年来,我国掀起了碳纤维项目投资热潮,迈开了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但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00年,我国只有山东、吉林等地有极少数企业涉足碳纤维产品,年生产线规模仅为几十吨,而且产品水平落后。2005年后,随着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碳纤维产业驶上发展快车道。

    作为碳纤维的母体,PAN原丝是决定碳纤维性能的关键所在,只有高性能的PAN原丝才能生产出高性能的碳纤维。2008年11月,香山科学会议重新认识了碳纤维在我国的发展形势,认为近30年来制约碳纤维发展的诸多原因中,PAN原丝水平落后是最大瓶颈,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碳纤维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

    为“神舟”配套

    十多年来,高品质碳纤维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特殊应用一直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碳纤维的产业化被列入国家“863”、“973”计划,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也都加大了对碳纤维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国家“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还将碳纤维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碳纤维行业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生产及下游应用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千吨级工业化装置陆续建成并投产,初步建立了从原丝、碳纤维到复合材料及制品全产业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山东威海拓展碳纤维有限公司、江苏恒神碳纤维有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碳纤维产能达到2万余吨。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甫认为,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碳纤维产业基础,培养了技术人才队伍,具备了大规模产业化的能力。

    然而,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碳纤维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整体落后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还无法满足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全部需要。

    刘树甫说,日本仅东丽一家公司的产能就接近2万吨,抵得上我国全部30多家企业的产能。目前国内只能稳定生产T300规格的产品,T700、T800等高规格产品刚刚突破制备关键技术,部分碳纤维生产企业还在进行工程化技术研究。而日本企业能够生产包括T700、T800、T1000、T1100在内的系列产品。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坦言,这几年我国碳纤维产业进步很快,但是总体而言,还没有完全掌握碳纤维的核心技术,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成长遇重重压力

    随着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一方面,我国每年要耗费巨资进口万余吨碳纤维产品,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之需;另一方面我国碳纤维企业开工不足,年生产碳纤维仅为2000多吨,仅发挥了生产能力的1/10,大量生产线闲置。

    受访专家分析认为,这一现象恰好暴露出了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模式落后。赵向东介绍说,国外碳纤维生产企业与汽车、航空航天等碳纤维的重要应用领域生产商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开发和稳定的供求关系,建立了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国外碳纤维的生产完全是跟科研院所、装备和产业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日本东丽公司,它的航空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就设在美国波音公司附近。而我国碳纤维行业搞科研的、搞生产的、搞应用的相互脱节。比如,我们强调要突破T700、T800的技术障碍,但是这项技术开发出来后到底怎么用,用在什么部件上,我们并不清楚。”

    二是生产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力较差。以GQ3522高强型碳纤维(相当于日本东丽公司T300)为例,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的单线最高产能是1000吨(12K),规格在12K以下、24K及以上碳纤维尚无产品上市。生产运行速度慢、运行工位少、装备保障能力弱、实际产量低、产品均匀性和稳定性差,导致国内产品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而以日本为代表的碳纤维企业T300级标准型碳纤维单线年产能(12K、24K)已达2000吨以上,产品包含1K、3K、6K、12K、24K及以上丝束的各种规格,产品批次内和批次间质量稳定性高。

    三是国际行业巨头蓄意打压国内生产企业。近几年,国际市场对华销售碳纤维产品的价格呈下降趋势。2010年12K的T300产品卖到24万元/吨,2012年价格大幅降到12万元/吨。“中国投资碳纤维建设的曲线与国外对华产品价格下降曲线正好对应。”刘树甫认为,没有国内企业的投资建设,国外产品的价格不会下降这么快。但同时也要看到,国外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并不正常,其背后隐藏着打压我国碳纤维产业的深刻动机。

    目前,受国外低价倾销和恶意竞销的影响,国内碳纤维企业基本处于全线亏损的状况。“现在国内每生产一吨碳纤维就要亏损三四万元,大部分企业只好大幅减产,甚至停工停产。”刘树甫对此忧心忡忡。
很正常
扯淡,别人高利润,你自己亏损还找理由?
亏就亏吧。无所谓了。。。核聚变工程 至今 一个子还没见赚到过了,没有亏钱哪有赚钱。。
找到问题了,可得怎么办,如何解决?
亏是次要的。只要国家需要就行了!有銭有些东西是买不来的。
按说碳纤维是很好,非常泛用的出口材料啊,为什么会亏损?难道成本太高,产量上不去?
技术还不够成熟,成本控制不下来?
因为恒神还在产业链准备阶段 ,经济学家不要老看表面数据
技术水平要进一步提高
wudiddx 发表于 2013-11-3 22:24
按说碳纤维是很好,非常泛用的出口材料啊,为什么会亏损?难道成本太高,产量上不去?
大多数国企除了靠垄断和搞房地产的,真正搞技术能赚钱的寥寥无几。
hncschen 发表于 2013-11-3 20:40
亏是次要的。只要国家需要就行了!有銭有些东西是买不来的。
呵呵,您后面一句话是说对了。企业运营的能力是,你又有钱也买不来的。就凭着这个“亏是次要的”,不亏损才不符合天理啊。国家需要就是这个?
亏损,想要更大的单子吧,中国电信和中石化哪个不亏的!会哭的小孩呀!
价格从24万降到12万就是我们竞争的结果哦!
我们企业是做炭炭材料的,基本没什么太多生产任务了。莫名其妙的从去年全国的炭炭材料需求开始极速下降
航空航天的碳纤维订单不够?高铁呢?中国碳纤维需求不算小吧?
如果技术不成熟,价格下不去,科研方面给些补贴也是因该的。
扯淡,别人高利润,你自己亏损还找理由?
国外公司特别是日本企业用高端产品得来的高利润补贴低端产品,借此打压你,让你不能积累产品升级所需要的资金。记得有一种真空玻璃珠,不能自主之前日本卖十万美元,自主之后,日本和厂家谈判,要控股,未果。日随即降价至四万美元。
其实最终的受益者还是中国吧,因为价格下去了
一哄而上的结果。
新兴产业盲目一哄而上,乃是土鳖的顽疾
质次价高,是后来者未成规模前的常态;
也可以说是技术不成熟、产品没有竞争力的表现。
这种自爆其短的报道多半是为了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
哪位请科普下这些不同规格的材料各自的应用场合吗?比如T700 T800
有国营企业存在,中国就不可能进步。
只要是TG等搞的东西都会是白菜价。这个规律难道在碳纤维上不起作用?!无良记者写的东西不能算数。来自: iPhone客户端
灵魂的舞者 发表于 2013-11-4 09:52
只要是TG等搞的东西都会是白菜价。这个规律难道在碳纤维上不起作用?!无良记者写的东西不能算数。
TG搞的高端芯片制造白菜价了?还是山西挖煤挖到白菜价了,结果导致大量进口国外的煤炭?
Jesse_zzy 发表于 2013-11-4 16:40
TG搞的高端芯片制造白菜价了?还是山西挖煤挖到白菜价了,结果导致大量进口国外的煤炭?
TG现在还没有实现批量生产高端芯片
没事,虽然碳纤维行业亏损了,但小鬼子等产品降价了,国内应用行业赚了,从国家整体利益看,也是好事。
以前没法比的东西现在让别人降价了,这不就是进步?这块领域也就这么几年这样发展了一下,成果已经不错了。



嘴上喊着支持国货,一看外国货便宜,可劲儿的买,知不知道-------人家恶意搞低价倾销,就是要击垮你的民族产业,垄断你的市场,扼杀你的研发能力,进而控制你的军工产能,让你造飞机导弹的材料都不可能自己造


嘴上喊着支持国货,一看外国货便宜,可劲儿的买,知不知道-------人家恶意搞低价倾销,就是要击垮你的民族产业,垄断你的市场,扼杀你的研发能力,进而控制你的军工产能,让你造飞机导弹的材料都不可能自己造
一切按市场规律,搞不好别怪别人
酒窝少年 发表于 2013-11-3 23:27
大多数国企除了靠垄断和搞房地产的,真正搞技术能赚钱的寥寥无几。
说这话真是张嘴就来啊
leesonzhang 发表于 2013-11-4 09:42
有国营企业存在,中国就不可能进步。
49年以前,都是私营企业,可也没促进中国进步啊。
Jesse_zzy 发表于 2013-11-4 16:40
TG搞的高端芯片制造白菜价了?还是山西挖煤挖到白菜价了,结果导致大量进口国外的煤炭?
第一高铁 的已经自主生产了

第二煤你看是什么煤了?优质煤和低质煤能一样?
市场经济 和 科技公关本来就不是一回事,这扯上国企简直扯淡

侵吞国有资产的东西从来都觉得私企好

手冢 发表于 2013-11-5 00:11
第一高铁 的已经自主生产了

第二煤你看是什么煤了?优质煤和低质煤能一样?


高铁关键部件还得进口,这说明什么了呢?

山西进口什么煤你自己去查一下不就知道了,看看是优质煤还是什么的。可能你认为5500大卡以上的煤炭是低质煤吧。
手冢 发表于 2013-11-5 00:11
第一高铁 的已经自主生产了

第二煤你看是什么煤了?优质煤和低质煤能一样?


高铁关键部件还得进口,这说明什么了呢?

山西进口什么煤你自己去查一下不就知道了,看看是优质煤还是什么的。可能你认为5500大卡以上的煤炭是低质煤吧。
国家要是进行技术投资就好了
nkfeowmekwegang 发表于 2013-11-4 00:07
呵呵,您后面一句话是说对了。企业运营的能力是,你又有钱也买不来的。就凭着这个“亏是次要的”,不亏损 ...
从无到有,从t300,到t700,t800,总是在进步。只要在进步总是能成功的。你还能怎么样呢?没见到卖中国炭纤维的被美国判了刑。你想要一上来就和美国竞争质量?


一哄而上是对的。很多人总想着弄一两个,像小农经济一样精打细算,以为集中投资就一定可以成功,其实这种逻辑是不成立的。规模和数量才能产生足够的多元化,足够的发散式竞争和交流,产生足够的产业氛围,在产业氛围下才有更大机率其中的某一个企业出现成功,你事先并不能预料到哪一个企业会成功,即这种成功是一种机率,当机率足够大时形成偶然聚合成的必然,即一定有一两个成功,但开始时谁也不知道是哪一个成功,而计划式的是一开始就计划投资一两个,是计划让具体的一两个成功,这怎么可能?这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没有什么是可以预料的。成功不是计划出来的,初期必须有足够的过剩和多元化风格。最终优胜劣汰,进行整合重组成超级企业(所有国家都是这样走的,没有大量的整合是不可能有超级企业的,而一开始要有大量的数量后面才有整合的机会),让一些强者可以捡些便宜,花很少的力气吸收开始时发散出的多元化,得到互补就可以变得更强。
简单的例子就京东方,中国没有技术时,以前15寸的液晶都要一万多,ww在中国建线都必须要低一代才准在大陆建。虽然京东方前期大量砸钱,看似亏了,但由于产能上升,产能过剩,对方也受不了,只能降价。京东方亏了,但对全国人来说,每台电视可以少花几百上千,一年全国销量几千万台,全中国人一年省了几千万乘以几百,京东方亏了,全国人赚了(相当于给全国人发购物补贴,效果比家电下乡还要实在,惠及所有人),这个帐又怎么算?而且京东方再亏,也总把厂房建起来了,还维持了工人的工资,维持了平台的研发一直没断,人才的赔训费(没有平台就没有培训人才的机会,没有一直维持产业平台,当出现市场良机时,你也不可能有东西去抓住市场良机),这个机会成本帐又怎么算?企业亏,国家赚的。而且在上量后,逼得对方利润小,此消彼长,对方一些家电最终被中国并购,技术人员被中国挖走(就如一些商业先降价逼死对方只剩自己时再涨价),这个战术卡位的帐又怎么算?再举一个反面例子。单反,中国没有搞,看这么多年来单反降过价没?全国人每买一个单反就是数千上万元。要是中国自己可以造可以上量可以产能过剩,单反起码可以降几千,比家电下乡还要来得实在。国家省了大量钱,对方利润小了,还有机会被我们并购,企业亏点钱算什么。而且你要并购别人,你也要有个企业平台,不然你一点经验没有,你有钱别人也不卖给你。就如一些汽车零部件业一样。而且现在京东方也开始盈利了,中国有了自己的屏,也不再看别人脸色,剩者为王,对制造业来说,其实赚钱是其次,只要平时维持平台和工资和技术人员在不停的进步,活得下去就行了,活到最后的才是王者。黑莓风光过,还不是被并购,htc风光过,摩托罗拉风光过,诺基亚风光过,沃尔沃,萨博也都风光过,还不是被并购。哪怕活得差,但活到最后才是王道。你再有技术,市场小了,利润小了,一样得死,哪怕你一百年盈利,只要有一年财务危机或出现暂时周转困难,被蛇吞象是必然下场。而一直存活着的,就一直有机会。

一哄而上是对的。很多人总想着弄一两个,像小农经济一样精打细算,以为集中投资就一定可以成功,其实这种逻辑是不成立的。规模和数量才能产生足够的多元化,足够的发散式竞争和交流,产生足够的产业氛围,在产业氛围下才有更大机率其中的某一个企业出现成功,你事先并不能预料到哪一个企业会成功,即这种成功是一种机率,当机率足够大时形成偶然聚合成的必然,即一定有一两个成功,但开始时谁也不知道是哪一个成功,而计划式的是一开始就计划投资一两个,是计划让具体的一两个成功,这怎么可能?这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没有什么是可以预料的。成功不是计划出来的,初期必须有足够的过剩和多元化风格。最终优胜劣汰,进行整合重组成超级企业(所有国家都是这样走的,没有大量的整合是不可能有超级企业的,而一开始要有大量的数量后面才有整合的机会),让一些强者可以捡些便宜,花很少的力气吸收开始时发散出的多元化,得到互补就可以变得更强。
简单的例子就京东方,中国没有技术时,以前15寸的液晶都要一万多,ww在中国建线都必须要低一代才准在大陆建。虽然京东方前期大量砸钱,看似亏了,但由于产能上升,产能过剩,对方也受不了,只能降价。京东方亏了,但对全国人来说,每台电视可以少花几百上千,一年全国销量几千万台,全中国人一年省了几千万乘以几百,京东方亏了,全国人赚了(相当于给全国人发购物补贴,效果比家电下乡还要实在,惠及所有人),这个帐又怎么算?而且京东方再亏,也总把厂房建起来了,还维持了工人的工资,维持了平台的研发一直没断,人才的赔训费(没有平台就没有培训人才的机会,没有一直维持产业平台,当出现市场良机时,你也不可能有东西去抓住市场良机),这个机会成本帐又怎么算?企业亏,国家赚的。而且在上量后,逼得对方利润小,此消彼长,对方一些家电最终被中国并购,技术人员被中国挖走(就如一些商业先降价逼死对方只剩自己时再涨价),这个战术卡位的帐又怎么算?再举一个反面例子。单反,中国没有搞,看这么多年来单反降过价没?全国人每买一个单反就是数千上万元。要是中国自己可以造可以上量可以产能过剩,单反起码可以降几千,比家电下乡还要来得实在。国家省了大量钱,对方利润小了,还有机会被我们并购,企业亏点钱算什么。而且你要并购别人,你也要有个企业平台,不然你一点经验没有,你有钱别人也不卖给你。就如一些汽车零部件业一样。而且现在京东方也开始盈利了,中国有了自己的屏,也不再看别人脸色,剩者为王,对制造业来说,其实赚钱是其次,只要平时维持平台和工资和技术人员在不停的进步,活得下去就行了,活到最后的才是王者。黑莓风光过,还不是被并购,htc风光过,摩托罗拉风光过,诺基亚风光过,沃尔沃,萨博也都风光过,还不是被并购。哪怕活得差,但活到最后才是王道。你再有技术,市场小了,利润小了,一样得死,哪怕你一百年盈利,只要有一年财务危机或出现暂时周转困难,被蛇吞象是必然下场。而一直存活着的,就一直有机会。
楼上终结此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