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任:日本媒体如何给政府救灾挑刺—— 伊豆大岛风灾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30:36


俞天任,笔名“冰冷雨天”,自称“老冰”。著有《冰眼看日本》、《有一类战犯叫参谋》、《浩瀚的大洋是赌场》、《谁在统治着日本》等作品。
http://dajia.qq.com/blog/339706126016484

日本有32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有一个叫做“伊豆大岛”。这地方从外观看是一个岛,但实际上是一个从三四百米深的海底伸出来的活火山的海面以上的部分。换句话说,这个岛也就是一座火山,还是活的。
说是活火山,但也不是没事老在喷火,而是抽冷子来一下。上世纪就喷了三次:1912年一次、1950年一次、最近的一次是1986年。特别是1986年的那次火山爆发,使得整岛居民全部前往本土避难,而且当时已经有了电视等实时传播手段,所以给人印象很深。那次灾害之后,伊豆大岛一直在进行各种防灾工作,经常被称为“防灾的大岛”。
在人和自然界的斗争中,人似乎经常是被被动袭击的一方。10月16日,26号强台风袭击了日本,在东京以及周围还只是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可对于这个伊豆大岛来说,这次台风带来的却是毁灭性的灾难。面积只有9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一万人的岛上,有280余幢房屋被毁,到10月28日的现在,已经有33人被确认死亡,还有9人下落不明。
一场台风之所以会带来这么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是因为台风带来的暴雨所造成的泥石流直接袭击了山麓的村落。这次在伊豆大岛上发生的降雨是历史上罕见的,24小时降雨量达到了823.5毫米,其中有六小时的最大降雨量达到了549.5毫米,三小时的最大降雨量为335毫米。一小时降雨量达到了122.5毫米,十分钟之内的最大降雨量达到了22毫米,这些都是使闻者色变的记录,其中六小时的最大降雨量为日本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在这样的数字面前,人类的一切都变得很渺小,特别是伊豆大岛本身就是活火山的一部分,覆盖着全岛的与其说是土壤还不如说是火山灰,起码岛上土壤中火山灰的含量很高。这种含有大量火山灰的土壤吸水性很强,但缺乏粘结力,一旦含水量超过了限度就很容易发生滑坡现象,产生泥石流。
造成惨剧的自然界原因就是这样,似乎很简单,遇上了不知多少年才一遇的大降雨,很有点“没办法”的意思,而且自卫队也已经出动了将近一千人左右,正在积极救灾。似乎大家只要化悲痛为力量就行了。
但是日本的传媒却根本就不去考虑这些自然的因素,而是连篇累牍地报道耗费大量人力去现场调查采访的结果,最后居然得出了“这次灾难是行政怠慢的结果”的结论。



(图注:日本媒体在报导伊豆大岛上发生的台风灾害时,用了“行政怠慢”的说法。)
有种观点是,灾害发生了就应该全力救灾,有什么话以后再说,不去救灾、不去报道救灾的感人事迹,也太不正能量了。但日本媒体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救灾是行政当局的工作,媒体就是负责站在边上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大家敲锣卖糖各干一行,互不影响。再说,不在灾害当时、现场还历历在目的时候讲清楚的话,到了事过境迁的时候,健忘的人们再也不可能会回忆起来到底发生过一些什么。
“天灾”和“人祸”一直是遭受自然灾害之后的注意重点,天灾是客观存在这一点没有任何疑义,但是对于什么是人祸的认识很有不同,一种认识是把“人祸”看作是单纯的人为破坏,以为如果确认了有人祸因素就一定要处分几个人才行,还有一种认识就是本来能够避免(起码能够减少)的因为自然灾害而带来的损失,或者因为人的各种有意无意的因素而没有得到避免或者减少都叫“人祸”,在遭受自然灾害时,找出这些人祸因素,就能够在今后遭受自然灾害时避免或者减少损失。
伊豆大岛的这次灾害之所以被媒体指责为“人祸”的最主要原因是,在10月16日大暴雨时,岛上的行政当局在警视厅大岛分署已经两次向町行政当局发出疏散避难劝告之后,还是没有能够颁发居民避难指示,这导致大家都呆在自己家而没有前往避难所,从而在泥石流发生时遭难。
岛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川岛理史町长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警察署发出劝告的时候正是深夜,当时风雨太大,如果贸然颁布避难通知的话,可能会发生有人在前往避难所避难的途中遭遇危险,所以没有发出避难通知。
这种解释看起来也能自圆其说,但是进一步的调查说明了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町长和副町长两位行政长官都在岛外出差,岛上无人做主。当然町长们的出差并不是什么公费旅游,而是正当的参加早已确定了的会议,但传媒是这么问问题的:首先,台风并不是像地震那样毫无先兆的突然袭击,而是有准确的预报,依然如此,为什么町长们还要继续出差,而不是立即返回大岛指挥防灾抗灾?其次,伊豆大岛是灾害高发地区,为什么会出现町长副町长这两位主要行政长官同时缺位的情况,从而使得大岛成为指挥真空地带?岛上的防灾计划到底是怎么做的?假如町长副町长确受不可抗拒之外来力量而缺位之时,岛内的防灾指挥系统应该如何运转?
现在发布避难通知的权限在町长或者副町长手里,既然这两人的责任如此重大,为什么气象厅所发布的气象警报还是用传真的手段发给町役所(相当于村公所的行政机构),而不能直接发给町长或者副町长本人呢?在移动通讯手段已经非常普及了的今天,这本应该很容易就办到的。
而且根据传媒的调查,发到町役所的传真还混杂在众多的传真中,最初并没有引起注意。这又引发了一个疑问,在网络技术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气象厅为什么死抱着二十年前的通讯技术不放,而不采用电子邮件等更为方便可靠的传达手段呢?
有些传媒则提出了这么一个疑问:避难通知是行政长官的权限,是否发表避难通知取决于行政长官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的判断,但是行政区划内的生命财产安全,全有赖于行政长官个人的见识,这种做法到底是否安全呢?在必要的时候,是否可以由上级行政机关长官,甚至由气象厅直接来发布呢?
粗一看似乎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气象厅本身就负责发表一个名叫“土砂灾害警报”的东西,告诉大家什么地方可能发生泥石流山崩之类的灾害,在发表这个警报的时候,直接跟着就宣布该地区的居民应该避难,不就全部解决问题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个“土砂灾害警报”的精度很低,只有3.8%,要真是根据这个警报办事,那就成天放空炮瞎忙活了。
但是即使是瞎忙活,也比真的遭难好对不对,俗话说“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嘛。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时候,兵库县因为请求自卫队支援的时机过缓从而招致批评,现在各地的行政长官在遭到地震灾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向自卫队求援,这不是挺好的吗?
不那么简单。实际上,为什么要由地方行政长官来决定是否需要疏散避难?不仅是因为地方行政长官更加熟知本地的地形特点,而且牵涉到了一个宣布避难之后的花费由谁来买单的问题。
避难所的开设和运营都需要钱,一般避难一次要花费的费用在千万日元单位,也就是说十万美元单位。在自然灾害真的发生了的情况下,这笔钱由国家负担,但是如果没有发生的话,这笔费用就由地方上自理。实际上,这才是把权限放给地方行政长官的真正原因:让他来承担避难行动所带来的后果责任。
日本现在不富裕,这笔费用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所以行政长官在宣布疏散避难时都十分谨慎,但是如果由国家来干,一来对当地并不熟悉,二来气象厅的警报的精度很差,这样会发生什么也很容易想象,胡乱发疏散避难通知,所发生的这些费用会达到一个无法承受的程度的。
那么怎么办?实际上现在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具体能找出什么方法来解决,是议会以及以及中央政府的行政官僚们从现在开始要做的工作,而媒体只是把有关灾害过程中发生了的所有信息都放在民众面前,通过这种方式,一来督促议会以及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二来帮助民众理解政府今后的政策,并且能够判定那些政策是否有效。
媒体是起监督作用的,并不能以“行政当局在努力工作”而否定媒体的监督作用,要知道行政当局的努力是不一定有作用的,甚至有时会发生反作用。保证行政法当局努力方向的正确性,只有依靠传媒。因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行政当局是无法自行修正努力目标的。而个别的民众一来没有把握全局情况的能力,二来也不可能让行政当局注意到自己的主张并且采纳。而媒体拥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进行独立调查,从而得出比较符合事实的的结论,并且还具有使得行政当局能够重视其结论的公众影响力。
所以,只有媒体,才能担当起监督行政当局的重任。

俞天任,笔名“冰冷雨天”,自称“老冰”。著有《冰眼看日本》、《有一类战犯叫参谋》、《浩瀚的大洋是赌场》、《谁在统治着日本》等作品。
http://dajia.qq.com/blog/339706126016484

日本有32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有一个叫做“伊豆大岛”。这地方从外观看是一个岛,但实际上是一个从三四百米深的海底伸出来的活火山的海面以上的部分。换句话说,这个岛也就是一座火山,还是活的。
说是活火山,但也不是没事老在喷火,而是抽冷子来一下。上世纪就喷了三次:1912年一次、1950年一次、最近的一次是1986年。特别是1986年的那次火山爆发,使得整岛居民全部前往本土避难,而且当时已经有了电视等实时传播手段,所以给人印象很深。那次灾害之后,伊豆大岛一直在进行各种防灾工作,经常被称为“防灾的大岛”。
在人和自然界的斗争中,人似乎经常是被被动袭击的一方。10月16日,26号强台风袭击了日本,在东京以及周围还只是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可对于这个伊豆大岛来说,这次台风带来的却是毁灭性的灾难。面积只有9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一万人的岛上,有280余幢房屋被毁,到10月28日的现在,已经有33人被确认死亡,还有9人下落不明。
一场台风之所以会带来这么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是因为台风带来的暴雨所造成的泥石流直接袭击了山麓的村落。这次在伊豆大岛上发生的降雨是历史上罕见的,24小时降雨量达到了823.5毫米,其中有六小时的最大降雨量达到了549.5毫米,三小时的最大降雨量为335毫米。一小时降雨量达到了122.5毫米,十分钟之内的最大降雨量达到了22毫米,这些都是使闻者色变的记录,其中六小时的最大降雨量为日本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在这样的数字面前,人类的一切都变得很渺小,特别是伊豆大岛本身就是活火山的一部分,覆盖着全岛的与其说是土壤还不如说是火山灰,起码岛上土壤中火山灰的含量很高。这种含有大量火山灰的土壤吸水性很强,但缺乏粘结力,一旦含水量超过了限度就很容易发生滑坡现象,产生泥石流。
造成惨剧的自然界原因就是这样,似乎很简单,遇上了不知多少年才一遇的大降雨,很有点“没办法”的意思,而且自卫队也已经出动了将近一千人左右,正在积极救灾。似乎大家只要化悲痛为力量就行了。
但是日本的传媒却根本就不去考虑这些自然的因素,而是连篇累牍地报道耗费大量人力去现场调查采访的结果,最后居然得出了“这次灾难是行政怠慢的结果”的结论。

2000.jpg (106.3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0-29 20:12 上传



(图注:日本媒体在报导伊豆大岛上发生的台风灾害时,用了“行政怠慢”的说法。)
有种观点是,灾害发生了就应该全力救灾,有什么话以后再说,不去救灾、不去报道救灾的感人事迹,也太不正能量了。但日本媒体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救灾是行政当局的工作,媒体就是负责站在边上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大家敲锣卖糖各干一行,互不影响。再说,不在灾害当时、现场还历历在目的时候讲清楚的话,到了事过境迁的时候,健忘的人们再也不可能会回忆起来到底发生过一些什么。
“天灾”和“人祸”一直是遭受自然灾害之后的注意重点,天灾是客观存在这一点没有任何疑义,但是对于什么是人祸的认识很有不同,一种认识是把“人祸”看作是单纯的人为破坏,以为如果确认了有人祸因素就一定要处分几个人才行,还有一种认识就是本来能够避免(起码能够减少)的因为自然灾害而带来的损失,或者因为人的各种有意无意的因素而没有得到避免或者减少都叫“人祸”,在遭受自然灾害时,找出这些人祸因素,就能够在今后遭受自然灾害时避免或者减少损失。
伊豆大岛的这次灾害之所以被媒体指责为“人祸”的最主要原因是,在10月16日大暴雨时,岛上的行政当局在警视厅大岛分署已经两次向町行政当局发出疏散避难劝告之后,还是没有能够颁发居民避难指示,这导致大家都呆在自己家而没有前往避难所,从而在泥石流发生时遭难。
岛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川岛理史町长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警察署发出劝告的时候正是深夜,当时风雨太大,如果贸然颁布避难通知的话,可能会发生有人在前往避难所避难的途中遭遇危险,所以没有发出避难通知。
这种解释看起来也能自圆其说,但是进一步的调查说明了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町长和副町长两位行政长官都在岛外出差,岛上无人做主。当然町长们的出差并不是什么公费旅游,而是正当的参加早已确定了的会议,但传媒是这么问问题的:首先,台风并不是像地震那样毫无先兆的突然袭击,而是有准确的预报,依然如此,为什么町长们还要继续出差,而不是立即返回大岛指挥防灾抗灾?其次,伊豆大岛是灾害高发地区,为什么会出现町长副町长这两位主要行政长官同时缺位的情况,从而使得大岛成为指挥真空地带?岛上的防灾计划到底是怎么做的?假如町长副町长确受不可抗拒之外来力量而缺位之时,岛内的防灾指挥系统应该如何运转?
现在发布避难通知的权限在町长或者副町长手里,既然这两人的责任如此重大,为什么气象厅所发布的气象警报还是用传真的手段发给町役所(相当于村公所的行政机构),而不能直接发给町长或者副町长本人呢?在移动通讯手段已经非常普及了的今天,这本应该很容易就办到的。
而且根据传媒的调查,发到町役所的传真还混杂在众多的传真中,最初并没有引起注意。这又引发了一个疑问,在网络技术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气象厅为什么死抱着二十年前的通讯技术不放,而不采用电子邮件等更为方便可靠的传达手段呢?
有些传媒则提出了这么一个疑问:避难通知是行政长官的权限,是否发表避难通知取决于行政长官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的判断,但是行政区划内的生命财产安全,全有赖于行政长官个人的见识,这种做法到底是否安全呢?在必要的时候,是否可以由上级行政机关长官,甚至由气象厅直接来发布呢?
粗一看似乎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气象厅本身就负责发表一个名叫“土砂灾害警报”的东西,告诉大家什么地方可能发生泥石流山崩之类的灾害,在发表这个警报的时候,直接跟着就宣布该地区的居民应该避难,不就全部解决问题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个“土砂灾害警报”的精度很低,只有3.8%,要真是根据这个警报办事,那就成天放空炮瞎忙活了。
但是即使是瞎忙活,也比真的遭难好对不对,俗话说“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嘛。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时候,兵库县因为请求自卫队支援的时机过缓从而招致批评,现在各地的行政长官在遭到地震灾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向自卫队求援,这不是挺好的吗?
不那么简单。实际上,为什么要由地方行政长官来决定是否需要疏散避难?不仅是因为地方行政长官更加熟知本地的地形特点,而且牵涉到了一个宣布避难之后的花费由谁来买单的问题。
避难所的开设和运营都需要钱,一般避难一次要花费的费用在千万日元单位,也就是说十万美元单位。在自然灾害真的发生了的情况下,这笔钱由国家负担,但是如果没有发生的话,这笔费用就由地方上自理。实际上,这才是把权限放给地方行政长官的真正原因:让他来承担避难行动所带来的后果责任。
日本现在不富裕,这笔费用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所以行政长官在宣布疏散避难时都十分谨慎,但是如果由国家来干,一来对当地并不熟悉,二来气象厅的警报的精度很差,这样会发生什么也很容易想象,胡乱发疏散避难通知,所发生的这些费用会达到一个无法承受的程度的。
那么怎么办?实际上现在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具体能找出什么方法来解决,是议会以及以及中央政府的行政官僚们从现在开始要做的工作,而媒体只是把有关灾害过程中发生了的所有信息都放在民众面前,通过这种方式,一来督促议会以及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二来帮助民众理解政府今后的政策,并且能够判定那些政策是否有效。
媒体是起监督作用的,并不能以“行政当局在努力工作”而否定媒体的监督作用,要知道行政当局的努力是不一定有作用的,甚至有时会发生反作用。保证行政法当局努力方向的正确性,只有依靠传媒。因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行政当局是无法自行修正努力目标的。而个别的民众一来没有把握全局情况的能力,二来也不可能让行政当局注意到自己的主张并且采纳。而媒体拥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进行独立调查,从而得出比较符合事实的的结论,并且还具有使得行政当局能够重视其结论的公众影响力。
所以,只有媒体,才能担当起监督行政当局的重任。
日本的媒体这么给力那福岛核爆算是怎么回事?
救灾的当口全力以赴,没空瞎嚼舌头。等到灾难平息了再来找原因,连篇累牍深挖根源也有的是功夫。
反正随便说好了,最多当地下次选举换个市长而已。
所以,只有媒体,才能担当起监督行政当局的重任。

嘛,老娘该说什么好呢?
信媒体不如信政府
我去,为了百分之三点八,养一帮人?尼玛,换天朝记者不给你掀了天?还有啥?日本现在也不富裕?我能说写这个的裤衩是紫色的么?
老俞的书写的不错,但是这篇文章的观点嘛,现在某些媒体和记者的节操……
这个作者的东西看过一些,意识形态太重
切,福岛天天漏水,媒体挑啥刺了?小事不妨挑刺扮公正,大事就乖乖消失了
福岛都不怎么说了,来纠缠泥石流,小批评大帮忙。 等等,这话咋这熟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