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作者:美国不属于我 想回来回不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59:06
《北京人在纽约》作者:美国不属于我 想回来回不来

2013-10-02 17:59:53     来源:侨报网    作者:王睿一【 大  中  小】 有4798人浏览

【侨报特约记者 王睿一 北京报道】《侨报》:你说的这种纠结,具体指的什么?曹桂林:主要是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隔阂。

具体是什么文化呢?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温度。美国是凉的,是钢铁的社会,法制的社会。有借钱一说吗?在中国,说你先垫上,我过几天还;在美国,人家说你有信用卡啊,没钱跟我有什么关系?朋友结婚,中国人觉得是一件很大的事,要随份子,表心意;美国就送张卡片,关系特别近的,送瓶红酒,两块五美金。中国是一个火锅的社会,美国是一人一个碗。

我身边的华人朋友,说起来英文那么好,精神生活上起码要欣赏好莱坞吧?没有人看好莱坞,讨厌透了。他们也不去酒吧,平时干什么?在美国天天看中国的电视剧,什么都看,《金婚》、《潜伏》都抢着看。其实就是想补充一下心里缺失的那点东西。

所以,纠结主要还是文化上的不认同。除非你是生在美国,否则骨子里的东西还是属于中国的。年龄越大,思乡的情绪越重,越觉得融不进去,觉得这个世界不属于我,想回来。

想回来,回不来

《侨报》:想回去可以回去啊?

曹桂林:尴尬和失落之处就在于,想回去已经回不去了,中国变了,北京也变了。

回不来的原因,一个是孩子上学之类的事情不好解决;另一个是没钱,现实一点说,他们一辈子辛辛苦苦挣的钱,在北京可能连个房子都买不起。

美国的生活轨迹其实是很固定的: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贷款买一个便宜的apartment(公寓),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事业上升,把这个房子卖了,换个大一点的,又要贷款;等退休了,就把房子卖掉,得到五六十万美金,出去旅游。美国很稳定,就像一个方格子一样,你就按那个格子蹦,35岁蹦到哪,65岁蹦到哪,很固定。

我身边的华人朋友们,虽然都是终身教授、系主任、副院长之类的精英人物,但生活很节俭。好一点的年薪十来万美金,付完房贷、车贷,还有垃圾处理费、加油、除草、孩子教育等费用,所剩无几,下个馆子都要算计。我的一个朋友,30年了没有进过理发馆,都是太太帮着理发。所以美国人实际都是弯着腰过日子,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你想想,他们所有的资产也就最后那五六十万美金,折合人民币三四百万元,只能在北京的三环边上买一套两居室。美国都是住大房子,他们回去能适应么?回不去。

换作我仰视北京了

《侨报》:你觉得北京变了,表现在哪些方面?

曹桂林:高楼大厦肯定有变化,但我想说的还是人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十年。

十几年前,姜文就催着我写《北京人在纽约》的续集,他很喜欢这部戏。2003年,《王起明回北京》出版了,但是连我自己都觉得,这一版沉淀得不够。虽然我写了,但那时候北京的变化没有冲击到我有感而发,必须要说出来。可是最近十年,这种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真正冲击到我了。我跟这帮北京的哥们儿说,换作我开始仰视你们了。

现在我在北京的哥们儿,可以说赶上了,赶上了中国发展的好时机,事业做得很大,思维格局也很大,今天土耳其,明天欧洲,全球的视野。对比在美国的朋友,我开玩笑说他们反倒很“小农意识”,每天老婆孩子,工作回家,两点一线,像小蜜蜂一样劳碌。

中国有很多火花,这儿蹦一下,那儿蹦一下,你捕捉到了,你就成了;美国没有火花,没有surprise,就是day by day,nine to five。

Twister together

《侨报》:这些状态,具体怎样在《北京人在纽约Part II》里呈现?

曹桂林:故事还是以王起明为主线,有他跟美国华人朋友之间的故事,有跟北京朋友之间的故事,在北京也做生意,也失败过,曲折复杂的很,不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twist together,说不清楚,看书就知道了。

里面有一个特别拧巴的事:王起明的一个北京哥们儿发了财,找了小蜜,怀孕了。他找到王起明说你帮我想想辙吧。于是王起明就把这女孩带到了美国,让女孩与自己在美国的另一个朋友办了假结婚。后来这个男的特别喜欢她,两人真的生活在了一起。但是因为没有婚纱照,也没买钻戒,男方总觉得亏欠了点什么。等他的论文发表以后,节俭了一辈子的他花5000美元买了一只钻戒。他又与王起明商量,王起明说你带她到夏威夷度个蜜月吧。

某天半夜,王起明接到朋友的电话,对他说:“我可找到一个好班次了。”王说,“这么晚了你还他妈找班次呢,不是明天出发吗?”他说,“夜里出发,比白天出发便宜200美金。现在我们就要起飞了,祝福我们吧。”

第二天早上,一声急促的电话铃把王起明吵醒了。电话那头一个洋人口音说,“你朋友出事了,我们从他手机上最后一个号码查到了你,你是他的朋友吗?”

王起明顿时就觉得,自己办了一个多孙子的事儿啊,把人家弄到美国来,让人家结婚,又让人家度蜜月,结果姑娘死了,哥们儿也死了。所以他特别内疚,他这一辈子这种拧巴的事儿太多了。有一个副导演看了说,这个小说除了前15页没掉眼泪,后面写这么先进的社会,怎么都是掉着眼泪看啊?

我的作品只有到了我这个年龄才理解

《侨报》:当年,很多中国人在做着“美国梦”的时候,《北京人在纽约》非常现实地展现了美国真实的一面,用“地狱”来形容纽约;现在的续篇好像又要向人们展现,美国华人生活似乎也不像国人想象得那样光鲜?

曹桂林:其实这两部作品并不想评判什么,也不想教育人们什么,就是真实的记录我身边的事情,展现一种精神层面的culture shock。第一部是文化冲突在一个小家庭里的碰撞;第二部是华人在文化的隔阂中进退两难。

第一部在大陆引起强烈反响的时候,美国记者采访过我,很直接地问:很多人都想来美国,你为什么把纽约形容成地狱?你有没有收中国政府的钱?我说完全没有,这只是我内心的地狱,因为东西方的culture shock,”I lose my daughter;I lose my family.”

我并不反对别人移民,我写这个东西也不是要阻止移民,年轻人喜欢美国的蓝天白云,并没有错。可是,我这个作品如果不是活到我这个年龄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不是走过一大圈,真正进入过美国主流社会的人,是理解不了的。如果在美国只呆个半年一年,你会觉得美国很好,每个人都微笑着跟你打招呼,美国人说话也永远是赞美和夸奖,气氛特别宽松。可是,内心的纠结没有人管,心病没有人管。

Part II的结尾很简单,王起明又回到原来那个屋子。他身体有病,中医大夫对他说你吃药也白吃,你是心病,明天早上扭秧歌去吧。他就去了,越扭越高兴,出了一身汗。他觉得踏实了。


http://ch.uschinapress.com/WorldChi/20131002/86890.html
美国侨报

《北京人在纽约》作者:美国不属于我 想回来回不来

2013-10-02 17:59:53     来源:侨报网    作者:王睿一【 大  中  小】 有4798人浏览

【侨报特约记者 王睿一 北京报道】《侨报》:你说的这种纠结,具体指的什么?曹桂林:主要是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隔阂。

具体是什么文化呢?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温度。美国是凉的,是钢铁的社会,法制的社会。有借钱一说吗?在中国,说你先垫上,我过几天还;在美国,人家说你有信用卡啊,没钱跟我有什么关系?朋友结婚,中国人觉得是一件很大的事,要随份子,表心意;美国就送张卡片,关系特别近的,送瓶红酒,两块五美金。中国是一个火锅的社会,美国是一人一个碗。

我身边的华人朋友,说起来英文那么好,精神生活上起码要欣赏好莱坞吧?没有人看好莱坞,讨厌透了。他们也不去酒吧,平时干什么?在美国天天看中国的电视剧,什么都看,《金婚》、《潜伏》都抢着看。其实就是想补充一下心里缺失的那点东西。

所以,纠结主要还是文化上的不认同。除非你是生在美国,否则骨子里的东西还是属于中国的。年龄越大,思乡的情绪越重,越觉得融不进去,觉得这个世界不属于我,想回来。

想回来,回不来

《侨报》:想回去可以回去啊?

曹桂林:尴尬和失落之处就在于,想回去已经回不去了,中国变了,北京也变了。

回不来的原因,一个是孩子上学之类的事情不好解决;另一个是没钱,现实一点说,他们一辈子辛辛苦苦挣的钱,在北京可能连个房子都买不起。

美国的生活轨迹其实是很固定的: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贷款买一个便宜的apartment(公寓),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事业上升,把这个房子卖了,换个大一点的,又要贷款;等退休了,就把房子卖掉,得到五六十万美金,出去旅游。美国很稳定,就像一个方格子一样,你就按那个格子蹦,35岁蹦到哪,65岁蹦到哪,很固定。

我身边的华人朋友们,虽然都是终身教授、系主任、副院长之类的精英人物,但生活很节俭。好一点的年薪十来万美金,付完房贷、车贷,还有垃圾处理费、加油、除草、孩子教育等费用,所剩无几,下个馆子都要算计。我的一个朋友,30年了没有进过理发馆,都是太太帮着理发。所以美国人实际都是弯着腰过日子,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你想想,他们所有的资产也就最后那五六十万美金,折合人民币三四百万元,只能在北京的三环边上买一套两居室。美国都是住大房子,他们回去能适应么?回不去。

换作我仰视北京了

《侨报》:你觉得北京变了,表现在哪些方面?

曹桂林:高楼大厦肯定有变化,但我想说的还是人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十年。

十几年前,姜文就催着我写《北京人在纽约》的续集,他很喜欢这部戏。2003年,《王起明回北京》出版了,但是连我自己都觉得,这一版沉淀得不够。虽然我写了,但那时候北京的变化没有冲击到我有感而发,必须要说出来。可是最近十年,这种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真正冲击到我了。我跟这帮北京的哥们儿说,换作我开始仰视你们了。

现在我在北京的哥们儿,可以说赶上了,赶上了中国发展的好时机,事业做得很大,思维格局也很大,今天土耳其,明天欧洲,全球的视野。对比在美国的朋友,我开玩笑说他们反倒很“小农意识”,每天老婆孩子,工作回家,两点一线,像小蜜蜂一样劳碌。

中国有很多火花,这儿蹦一下,那儿蹦一下,你捕捉到了,你就成了;美国没有火花,没有surprise,就是day by day,nine to five。

Twister together

《侨报》:这些状态,具体怎样在《北京人在纽约Part II》里呈现?

曹桂林:故事还是以王起明为主线,有他跟美国华人朋友之间的故事,有跟北京朋友之间的故事,在北京也做生意,也失败过,曲折复杂的很,不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twist together,说不清楚,看书就知道了。

里面有一个特别拧巴的事:王起明的一个北京哥们儿发了财,找了小蜜,怀孕了。他找到王起明说你帮我想想辙吧。于是王起明就把这女孩带到了美国,让女孩与自己在美国的另一个朋友办了假结婚。后来这个男的特别喜欢她,两人真的生活在了一起。但是因为没有婚纱照,也没买钻戒,男方总觉得亏欠了点什么。等他的论文发表以后,节俭了一辈子的他花5000美元买了一只钻戒。他又与王起明商量,王起明说你带她到夏威夷度个蜜月吧。

某天半夜,王起明接到朋友的电话,对他说:“我可找到一个好班次了。”王说,“这么晚了你还他妈找班次呢,不是明天出发吗?”他说,“夜里出发,比白天出发便宜200美金。现在我们就要起飞了,祝福我们吧。”

第二天早上,一声急促的电话铃把王起明吵醒了。电话那头一个洋人口音说,“你朋友出事了,我们从他手机上最后一个号码查到了你,你是他的朋友吗?”

王起明顿时就觉得,自己办了一个多孙子的事儿啊,把人家弄到美国来,让人家结婚,又让人家度蜜月,结果姑娘死了,哥们儿也死了。所以他特别内疚,他这一辈子这种拧巴的事儿太多了。有一个副导演看了说,这个小说除了前15页没掉眼泪,后面写这么先进的社会,怎么都是掉着眼泪看啊?

我的作品只有到了我这个年龄才理解

《侨报》:当年,很多中国人在做着“美国梦”的时候,《北京人在纽约》非常现实地展现了美国真实的一面,用“地狱”来形容纽约;现在的续篇好像又要向人们展现,美国华人生活似乎也不像国人想象得那样光鲜?

曹桂林:其实这两部作品并不想评判什么,也不想教育人们什么,就是真实的记录我身边的事情,展现一种精神层面的culture shock。第一部是文化冲突在一个小家庭里的碰撞;第二部是华人在文化的隔阂中进退两难。

第一部在大陆引起强烈反响的时候,美国记者采访过我,很直接地问:很多人都想来美国,你为什么把纽约形容成地狱?你有没有收中国政府的钱?我说完全没有,这只是我内心的地狱,因为东西方的culture shock,”I lose my daughter;I lose my family.”

我并不反对别人移民,我写这个东西也不是要阻止移民,年轻人喜欢美国的蓝天白云,并没有错。可是,我这个作品如果不是活到我这个年龄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不是走过一大圈,真正进入过美国主流社会的人,是理解不了的。如果在美国只呆个半年一年,你会觉得美国很好,每个人都微笑着跟你打招呼,美国人说话也永远是赞美和夸奖,气氛特别宽松。可是,内心的纠结没有人管,心病没有人管。

Part II的结尾很简单,王起明又回到原来那个屋子。他身体有病,中医大夫对他说你吃药也白吃,你是心病,明天早上扭秧歌去吧。他就去了,越扭越高兴,出了一身汗。他觉得踏实了。


http://ch.uschinapress.com/WorldChi/20131002/86890.html
美国侨报

无论如何先进发达的环境也磨灭不了人成长中数十年的记忆
的确,在地球村我们能够选择在何处老去,但无法决定在哪里长大
所以人终究不得不局限在自己的记忆之中
想回北京买房,呵呵。
凭什么把新乡郊区的房子卖了就想在北京三环买房子?   对应的应该是河北吧 300万也可以买个大的
干嘛非得回北京买房,难道真的全是北京人?
加缪 发表于 2013-10-3 20:58
干嘛非得回北京买房,难道真的全是北京人?
北京人在纽约啊,一群北京人跑到纽约,觉得自己混头人模狗样的,可以以一等人自居了,结果跑回北京却只能在河北买房,而当年留在北京的一个个倒是几套北京的大房子在手,能受得了这样的心理落差吗
唉其实呢,有种说法也对,最希望中国崩溃的是那些出国的人哈。
没骨气的东西,你要真地为了自由理想去MD,换了国籍,天天反G反华也算是政见不同。墙头草比铁杆汉奸还可耻
没骨气的东西,你要真地为了自由理想去MD,换了国籍,天天反G反华也算是政见不同。墙头草比铁杆汉奸还可耻{ ...
就好像发妻年老色衰了,就言称“感情破裂了”把人抛弃了,完了人家变身女强人精神焕发,又腆着脸回来说:“我还是忘不了你,你依然是我的最爱”
青云缺月 发表于 2013-10-3 21:59
就好像发妻年老色衰了,就言称“感情破裂了”把人抛弃了,完了人家变身女强人精神焕发,又腆着脸回来说: ...
合格的2楼吐槽
做为一位音乐爱好者,对曹某说一句呸!
我一朋友若干年前把魔都房子卖了去美国现在可亏死了,他也说回不来了首先就攒不出那套房子钱
对于上个二十年的精英来说,出国的确是吃了亏了,谁能想到中国发展这么快,赚钱这么容易。有点技术、有点头脑、哪怕只是一点裙带关系都能聚拢起大笔财富。最明显的标志,房地产的价格,这是每个人都能看得见的。但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多数人,用“水深火热”这个词,确实是不过分的。不过,即使是这样的水深火热,其实也是比过去要好得多了。这帮羡慕国内同学有钱有势的出国党,又哪里想过在国内拼杀的艰辛危险。不过他们大多人也忙着办理绿卡,一边享受中国发展的巨大机遇,一边享受发达国家新鲜的空气和法制的保障,这的确是顶尖的人生了。
回不来就回不来吧

要有一颗在米国扎根发展的心.

并把国内的穷亲弟兄带过去

如果你爱她,就带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她,就带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国内多好,在国内工作可以轻松买房娶老婆,努力一点在北京可以买几套当房东了。
很大部分年轻人跑美国去只能群租在一套房里,物价又高,一月都吃不上几顿牛肉,只能吃便宜的鸡肉,活得像个鬼。
凭什么把新乡郊区的房子卖了就想在北京三环买房子?   对应的应该是河北吧 300万也可以买个大的
北京的房价还是便宜,跟纽约还有差距。什么时候赶上纽约了,中国就成世界中心了
彭总棺底神 发表于 2013-10-3 22:33
北京的房价还是便宜,跟纽约还有差距。什么时候赶上纽约了,中国就成世界中心了
日本人以前也这么想,现在还在失败着呢
房价高=经济发达,神论~印度发达不?知道印度孟买房价多少钱一平米么?


当初北京人去纽约就是蠢!    王启明一家当年北京四环买间小房11年卖出,  保管比在纽约干30年赚的都多

当初北京人去纽约就是蠢!    王启明一家当年北京四环买间小房11年卖出,  保管比在纽约干30年赚的都多
唉其实呢,有种说法也对,最希望中国崩溃的是那些出国的人哈。
你出国生活过吗?不要一杆子打死,只有领狗粮的叛徒才会这样想,他们根本不代表所有人。
我在想这些人的孩子如果也入了美国籍,会对他们的父母说什么?
很大部分年轻人跑美国去只能群租在一套房里,物价又高,一月都吃不上几顿牛肉,只能吃便宜的鸡肉,活得像个 ...
CD上不是很多人证明了美国物价比国内便宜吗。还有美国都是高收入啊,终身教授才年入十来万,到底谁说的是假话呢?
从个人来讲,必须要感谢曹桂林先生这部《北京人在纽约》。
改开之初,西方的月亮绝对的比中国要圆这种意识是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面的,美国是全方位无条件的比中国好,不管哪个方面,即使是8平方之后依然是这样,不读几本西方的小说,不会唱几首麦克尔/卡朋特/麦当娜,文艺女青年看都不看你,读者里面把个西方写得像仙境,到处都盛开着温情、友爱、善意之花,对欧美高帅富的无限向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中国这个矮丑搓那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好在90年代初,听了《北京人在纽约》的广播剧,没过两年,就拍成了电视,当时286正在反对全盘西化,这本书也算是主旋律,要不也不会那么快就拍成了电视。有了这部书和这部电视剧,我们也有了来看美国的另一角度,让我至少在之后看待美国不像80年代那样,完全是45度的仰视,姜文、王姬是好演员,演出了原著的感觉,就是马晓晴显老了点。这部片子远比之后的《上海人在东京》给我的印象要深刻,也更有意义。

不知道《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周姐,现在境遇如何。
声波 发表于 2013-10-3 23:09
CD上不是很多人证明了美国物价比国内便宜吗。还有美国都是高收入啊,终身教授才年入十来万,到底谁说的是 ...
这个得看,如果论绝对物价的话,中美(纽约这块)基本持平,相对物价那就没法比了。牛肉的话超市售价记得是7美元多一些一磅,取中折合的话等于48块一斤
神奇呆呆猪 发表于 2013-10-3 22:25
很大部分年轻人跑美国去只能群租在一套房里,物价又高,一月都吃不上几顿牛肉,只能吃便宜的鸡肉,活得像个 ...
抱歉,牛肉在纽约还真不算贵,价格就算换算也绝对不比国内贵,天天吃的问题在于没空做,而非没钱买
是不是美国梦碎了。
梦中刺桐城 发表于 2013-10-4 00:20
是不是美国梦碎了。
我看作者那意思是谈不上梦碎,过日子就是过日子,哪有那么多梦可做,再好的想法都得给生活磨得棱角光滑,何况还是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
SX2000XSW 发表于 2013-10-4 00:13
抱歉,牛肉在纽约还真不算贵,价格就算换算也绝对不比国内贵,天天吃的问题在于没空做,而非没钱买
牛肉有那么贵吗?我们这牛肉也只是接近40元一斤呀。而且牛肉近来贵很多了。猪肉可一直没怎么涨价。
中国人走向世界是个趋势,如果经营好华人社区,做好文化传承,是个大问题。
不懂 说美国人退休就把房子卖了 那住哪里
明天早上扭秧歌去吧。他就去了,越扭越高兴,出了一身汗。他觉得踏实了。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3-10-4 00:27
牛肉有那么贵吗?我们这牛肉也只是接近40元一斤呀。而且牛肉近来贵很多了。猪肉可一直没怎么涨价。
我老家合肥那边菜市牛肉已经买到快50了。猪肉和鸡肉在纽约法拉盛的食品超市价格约在4.5美元。关键是相对价格真没法比,人家拿的是美元
百病良医小白兔 发表于 2013-10-4 00:30
中国人走向世界是个趋势,如果经营好华人社区,做好文化传承,是个大问题。
这真是难题,去法拉盛逛一圈,已经有股子“排外”倾向了
SX2000XSW 发表于 2013-10-4 00:38
我老家合肥那边菜市牛肉已经买到快50了。猪肉和鸡肉在纽约法拉盛的食品超市价格约在4.5美元。关键是相对 ...
50元一斤得看是什么牛肉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骆家辉童鞋最近低调了很多,是不是正在钻研这个八字真言
彭总棺底神 发表于 2013-10-3 22:33
北京的房价还是便宜,跟纽约还有差距。什么时候赶上纽约了,中国就成世界中心了
纽约的房价很难讲,有时候一个街区就差个十分钟路程价格的天上地下,但比起来北京的房价绝对不便宜
彭总棺底神 发表于 2013-10-3 22:33
北京的房价还是便宜,跟纽约还有差距。什么时候赶上纽约了,中国就成世界中心了
当然,纽约这边房价更不好讲,像上海汤臣的豪宅还能问个价掂量掂量,曼哈顿上东区那边的房子有时连个价都问不着
我弟就是这类蠢货,两口子俩电老虎一个工程师一个会计,卖了房子出去捡钱,我弟混的算勉强做个仓库主管,他媳妇在超市收银。这尼玛不是蛋疼这是什么。
ppl 发表于 2013-10-4 01:05
我弟就是这类蠢货,两口子俩电老虎一个工程师一个会计,卖了房子出去捡钱,我弟混的算勉强做个仓库主管,他 ...
电老虎在国内那是过得不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