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宗采购却没有定价权 中国任人鱼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28:23
凤凰卫视4月7日消息 据香港文汇报记者蒋潇菁报道,中国是世界铁矿石第一大进口国,石油第二大进口国,但中国这个大买家却对这些大宗原材料的定价基本没有发言权。去年由于国际油价高涨,中国多支出了40至80亿美元,今年铁矿石价格狂涨71.5%,这将侵蚀中国钢铁行业三成左右利润。国际铁矿石和原油价格轮番猛涨,使得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再次成为内地媒体热议的焦点。需求巨大但却没有掌握大宗原材料市场竞争的定价权,这一现象已开始威胁到中国经济金融战略的安全。
中国高层已认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从总体上、全局上对该问题进行战略应对,建立大宗原材料国际战略,构建对全球大宗原材料市场的「影响力体系」,通过发展期货市场等多种手段来争取大宗原材料国际定价权。
<b>发展期货成当务之急</b>
「中国企业在大豆贸易中是任人宰割,棉花和小麦是自作自受,油品是玩火自焚,金属是屡战屡败。」某期货公司总经理如此形容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上的弱势,虽然有些刺耳,但也不失其客观性。
「做期货交易风险大,不做期货交易风险更大。」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再也无法绕开国际期货市场这一全球化定价中心,如果依然人为将国内企业限制在国际期货市场之外,那么继大豆、石油、铜等商品之后,将会有更多商品、特别是能源等战略性商品,将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狩猎目标。
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当年,棉花、燃料油、玉米、黄大豆4只期货品种重新上市,沉寂了10年的期货市场有了复苏的迹象。
但有关人士指出,国内期货市场的封闭性,即不能走出去、请进来的现状,依然是争夺国际定价权道路上无法逾越的制度障碍。而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期货市场的开放计划无异是当头一棒。
<b>制定期货交易促进法</b>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中航油之错并不在期货市场本身,而是相关监管体制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失带来的必然结果。为此,加快起草制定一部国家层次的期货交易促进法,促进期货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需求牌」、「资料牌」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如美国CBOT的大豆价格、NYMEX(纽约商业交易所)的石油价格、LME(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价格,这些全球定价中心的每一种商品价格的未来走势,都将「中国需求」、「中国因素」列为首选因素之列。
<b>打好需求资料两牌</b>
「可悲的是,这些本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体现中国影响力、实现中国参与国际定价权梦想的中国数字,大多不是来源于中国自己的正式发布渠道,而是由其它国家或机构统计发布的。结果,中国『资料牌』成了其它国家和投机者打击中国的武器。」一位期货界人士说。
据介绍,目前对于中国大豆需求量、进口量、库存、产量等基础资料,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口径和发布渠道,更找不到权威的、全面的数字;而美国农业部和大豆协会,每周、每月定期向全球公开发布行业报告,不仅公布美国本国数字,还有全球主要产区和需求地的数字。
<b>联合谈判增定价能力</b>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作为多种大宗产品的进口大国,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需求方」影响力,左右市场价格。只要很好地利用自己的「需求牌」和「资料牌」,完全可以改变目前被动接受由美国单方面主导国际价格的局面。
商务部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表示,「虽然从整体上看中国在某些产品上是国际大买家、国际大卖家,但由于有太多的企业从事这方面的进出口贸易,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定价的联盟,而已形成的联盟也容易受到个别企业的背叛导致失效。」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联合谈判是一个能够增加内地企业对某种大宗产品国际定价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中国应尽快成立大豆产业联盟性质的组织,通过类似美国大豆协会的联合组织,共同对抗国外企业的垄断行为,增加中国大豆国际采购谈判的砝码,抢夺国际定价权。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国家要大力扶持内地的大型石油和钢铁公司「走出去」,支持其向上游产业投资和拓展。从日本这次操纵铁矿石大幅度涨价可以看出,钢铁企业控股或参与上游产业,即铁矿山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对该种资源的价格确定发挥影响。
<b>应投资拓展上游产业</b>
有知情人士介绍说,早在两年前,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就曾经计划建立「中国定价中心」。而按照当时的分析,认为定价权的获得,取决于是否是生产大国(拥有资源权),或是消费大国(需求权),两者同时具备则最佳。
「后来才发现,对于国际期货市场上的资源类商品,我们不仅不是生产大国,即使作为需求大国,也因为现货流通体制上的垄断,即非市场化,使我们掌握的需求主动权变成了有求于人的被动身份。」该人士说。
<b>推套期保值商品期货</b>
「已成为『经济大国』的中国,因对国际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使得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现货市场上凸显的『中国因素』,日益成为国际期货市场上炒家们的炒作砝码。」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金鹏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清表示,日益开放的中国经济,面临的是无形的「新的经济世界大战」,即高端金融资本统治中低端工业资本和贸易资本的国际定价权之争。
而政府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去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后来被投资者称作「国九条」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
而作为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的有关人士则在去年8月表示,中国将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期货订货的比重,财政拨款建立国家储备等方式,来缓解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缺失问题。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今年初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上也表示,今年将继续把研究开发农产品和战略性资源商品等期货品种作为当前工作的重心,完善我国的农产品、金属和能源系列的商品期货市场。
<b>不做市场成不了中心</b>
争取国际定价权的努力已然提上议事日程,而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则表示,「国际定价权不是可以争夺就能得到的,它是市场自然形成的。如果你的市场做得够规模,市场份额够大,那你自然就是国际市场,就是定价中心,市场参与者也会认可你。但是如果不做市场,永远也成不了中心。」凤凰卫视4月7日消息 据香港文汇报记者蒋潇菁报道,中国是世界铁矿石第一大进口国,石油第二大进口国,但中国这个大买家却对这些大宗原材料的定价基本没有发言权。去年由于国际油价高涨,中国多支出了40至80亿美元,今年铁矿石价格狂涨71.5%,这将侵蚀中国钢铁行业三成左右利润。国际铁矿石和原油价格轮番猛涨,使得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再次成为内地媒体热议的焦点。需求巨大但却没有掌握大宗原材料市场竞争的定价权,这一现象已开始威胁到中国经济金融战略的安全。
中国高层已认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从总体上、全局上对该问题进行战略应对,建立大宗原材料国际战略,构建对全球大宗原材料市场的「影响力体系」,通过发展期货市场等多种手段来争取大宗原材料国际定价权。
<b>发展期货成当务之急</b>
「中国企业在大豆贸易中是任人宰割,棉花和小麦是自作自受,油品是玩火自焚,金属是屡战屡败。」某期货公司总经理如此形容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上的弱势,虽然有些刺耳,但也不失其客观性。
「做期货交易风险大,不做期货交易风险更大。」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再也无法绕开国际期货市场这一全球化定价中心,如果依然人为将国内企业限制在国际期货市场之外,那么继大豆、石油、铜等商品之后,将会有更多商品、特别是能源等战略性商品,将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狩猎目标。
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当年,棉花、燃料油、玉米、黄大豆4只期货品种重新上市,沉寂了10年的期货市场有了复苏的迹象。
但有关人士指出,国内期货市场的封闭性,即不能走出去、请进来的现状,依然是争夺国际定价权道路上无法逾越的制度障碍。而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期货市场的开放计划无异是当头一棒。
<b>制定期货交易促进法</b>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中航油之错并不在期货市场本身,而是相关监管体制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失带来的必然结果。为此,加快起草制定一部国家层次的期货交易促进法,促进期货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需求牌」、「资料牌」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如美国CBOT的大豆价格、NYMEX(纽约商业交易所)的石油价格、LME(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价格,这些全球定价中心的每一种商品价格的未来走势,都将「中国需求」、「中国因素」列为首选因素之列。
<b>打好需求资料两牌</b>
「可悲的是,这些本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体现中国影响力、实现中国参与国际定价权梦想的中国数字,大多不是来源于中国自己的正式发布渠道,而是由其它国家或机构统计发布的。结果,中国『资料牌』成了其它国家和投机者打击中国的武器。」一位期货界人士说。
据介绍,目前对于中国大豆需求量、进口量、库存、产量等基础资料,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口径和发布渠道,更找不到权威的、全面的数字;而美国农业部和大豆协会,每周、每月定期向全球公开发布行业报告,不仅公布美国本国数字,还有全球主要产区和需求地的数字。
<b>联合谈判增定价能力</b>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作为多种大宗产品的进口大国,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需求方」影响力,左右市场价格。只要很好地利用自己的「需求牌」和「资料牌」,完全可以改变目前被动接受由美国单方面主导国际价格的局面。
商务部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表示,「虽然从整体上看中国在某些产品上是国际大买家、国际大卖家,但由于有太多的企业从事这方面的进出口贸易,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定价的联盟,而已形成的联盟也容易受到个别企业的背叛导致失效。」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联合谈判是一个能够增加内地企业对某种大宗产品国际定价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中国应尽快成立大豆产业联盟性质的组织,通过类似美国大豆协会的联合组织,共同对抗国外企业的垄断行为,增加中国大豆国际采购谈判的砝码,抢夺国际定价权。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国家要大力扶持内地的大型石油和钢铁公司「走出去」,支持其向上游产业投资和拓展。从日本这次操纵铁矿石大幅度涨价可以看出,钢铁企业控股或参与上游产业,即铁矿山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对该种资源的价格确定发挥影响。
<b>应投资拓展上游产业</b>
有知情人士介绍说,早在两年前,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就曾经计划建立「中国定价中心」。而按照当时的分析,认为定价权的获得,取决于是否是生产大国(拥有资源权),或是消费大国(需求权),两者同时具备则最佳。
「后来才发现,对于国际期货市场上的资源类商品,我们不仅不是生产大国,即使作为需求大国,也因为现货流通体制上的垄断,即非市场化,使我们掌握的需求主动权变成了有求于人的被动身份。」该人士说。
<b>推套期保值商品期货</b>
「已成为『经济大国』的中国,因对国际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使得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现货市场上凸显的『中国因素』,日益成为国际期货市场上炒家们的炒作砝码。」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金鹏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清表示,日益开放的中国经济,面临的是无形的「新的经济世界大战」,即高端金融资本统治中低端工业资本和贸易资本的国际定价权之争。
而政府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去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后来被投资者称作「国九条」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
而作为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的有关人士则在去年8月表示,中国将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期货订货的比重,财政拨款建立国家储备等方式,来缓解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缺失问题。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今年初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上也表示,今年将继续把研究开发农产品和战略性资源商品等期货品种作为当前工作的重心,完善我国的农产品、金属和能源系列的商品期货市场。
<b>不做市场成不了中心</b>
争取国际定价权的努力已然提上议事日程,而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则表示,「国际定价权不是可以争夺就能得到的,它是市场自然形成的。如果你的市场做得够规模,市场份额够大,那你自然就是国际市场,就是定价中心,市场参与者也会认可你。但是如果不做市场,永远也成不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