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悲喜30年: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前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57:13
全面市场化

中国房地产这架巨型飞机之所以能一飞冲天,主要靠“两架发动机、一个燃料库”。

1997年11月的一天,时任总理的朱镕基来到深圳视察工作,当时还是万科总经理的王石受命进行企业汇报。那时,万科已经是一家房地产特征很明显的公司,他的发言引起朱镕基的兴趣。

原本,王石认为,两三年内,住宅产业不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如果取消福利房分配制呢?”朱镕基发问。

“不能。”王石的回答很干脆。

“如果金融市场开放呢?”

“不能。”

“消费信贷放开,还不行?”

“两年内不行。”直到这句话出口,王石的观点仍未改变。

“两年内,一定要把住宅行业做成支柱产业。”朱镕基斩钉截铁。

当时,中国已经实行了近50年的福利分房,房改酝酿了10多年,在天津、烟台等城市也都在搞试点。朱镕基此前在多个场合表示,要把住房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几年前,邓小平曾高屋建瓴地提出:“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但具体如何增长和赚钱,朱镕基一直在考虑。

对于目前被高房价搞得痛苦不堪的年轻工薪阶层而言,很难想象商品房发轫之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讨,直到90年代末才尘埃落定。如果不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倒逼中国发展内需市场,恐怕商品房还会继续纸上谈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朱镕基和王石那幕有趣的对话。

而房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则是1998 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该文件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以此为标志,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老百姓开始进入买房市场。

199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在“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引导下,贷款买房、按揭等新概念开始登陆中国内地。据相关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住房贷款余额是426亿元,此后呈爆炸性增长,1999年达到1358亿元,2002年便激增至8253亿元。

一个全新的市场——房地产市场,从此在中国燃起熊熊火焰。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中国房地产这架巨型飞机之所以能一飞冲天,主要靠“两架发动机、一个燃料库”。其中一架“发动机”是房改。如果不是住房商品化,楼市就不会这么热;另一架“发动机”是土改,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允许使用权上市出让,意义巨大;“燃料库”则是个人住房贷款,没有金融支撑,老百姓就不能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住房梦。

地产造富

那些如孙猴子一样大翻筋斗的房地产暴富人物,终将会打回原形。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商品房改革过程中仍然走了不少弯路。

首先是商品房改革不彻底、产权不完善,甚至《物权法》的出台也没能解决产权不完全的问题。

其次没有严格区分商品房与保障房。2003年,商品房市场出现大转折,政府放弃了对保障住房的承诺,将绝大多数人推入商品房市场,由此导致房价直线上升。推波助澜的是,土地的垄断与土地价格的非市场化,与较为彻底的放松管制的商品房定价,使得土地价格与商品房价格螺旋式上升。土地与商品房开发者、拥有者、贷款金融机构,成为同一利益链条上牢不可破的联盟。

如此一来,房改成了“潘多拉魔盒”,既带来了楼市繁荣、居住改善,也带来了房价的扶摇直上。21世纪的头三年,全国房价年涨幅还在3%-4%,到了2004年,直线拉升到15%,上海、杭州、南京等热点城市的部分房价甚至在短短一年内翻了一番。

2004年7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发布第71号文,规定从同年8月31日起,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土地,此即“831大限”。其目的在于消除土地协议出让中的腐败,但结果消除了制度性腐败,却伴生了地价飞升、房价急涨的副作用。

随着2005年宏观调控的来临,相关的房地产政策也接踵而至。2005年3月至2006年间,“国八条”(《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国六条”(《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国十五条”(《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以及针对放贷的定向加息纷纷出台。就数字而言,全国房价平均涨幅下降到7%(2005年)、5%(2006年)。

老百姓的感觉则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从2006年开始,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房价一飞冲天。到2007年,同比月涨幅在10%以上的城市比比皆是。中西部房价狂飙突进、东部房价强烈弹升,普涨行情逐月走高,全国房价已无可争辩地进入了新一轮上行通道。

2007年的房地产已经发生异化,这个行业几乎沦落为造富的热土。一些已上市或准备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均在大量储备土地,而其购买土地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及时建设可售房源,而是获得从证券市场圈钱的筹码,其模式就是:“圈地——上市/增发——圈钱——再圈地”。

http://money.163.com/09/0310/09/541LB1S7002524TH.html


全面市场化

中国房地产这架巨型飞机之所以能一飞冲天,主要靠“两架发动机、一个燃料库”。

1997年11月的一天,时任总理的朱镕基来到深圳视察工作,当时还是万科总经理的王石受命进行企业汇报。那时,万科已经是一家房地产特征很明显的公司,他的发言引起朱镕基的兴趣。

原本,王石认为,两三年内,住宅产业不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如果取消福利房分配制呢?”朱镕基发问。

“不能。”王石的回答很干脆。

“如果金融市场开放呢?”

“不能。”

“消费信贷放开,还不行?”

“两年内不行。”直到这句话出口,王石的观点仍未改变。

“两年内,一定要把住宅行业做成支柱产业。”朱镕基斩钉截铁。

当时,中国已经实行了近50年的福利分房,房改酝酿了10多年,在天津、烟台等城市也都在搞试点。朱镕基此前在多个场合表示,要把住房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几年前,邓小平曾高屋建瓴地提出:“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但具体如何增长和赚钱,朱镕基一直在考虑。

对于目前被高房价搞得痛苦不堪的年轻工薪阶层而言,很难想象商品房发轫之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讨,直到90年代末才尘埃落定。如果不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倒逼中国发展内需市场,恐怕商品房还会继续纸上谈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朱镕基和王石那幕有趣的对话。

而房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则是1998 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该文件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以此为标志,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老百姓开始进入买房市场。

199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在“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引导下,贷款买房、按揭等新概念开始登陆中国内地。据相关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住房贷款余额是426亿元,此后呈爆炸性增长,1999年达到1358亿元,2002年便激增至8253亿元。

一个全新的市场——房地产市场,从此在中国燃起熊熊火焰。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中国房地产这架巨型飞机之所以能一飞冲天,主要靠“两架发动机、一个燃料库”。其中一架“发动机”是房改。如果不是住房商品化,楼市就不会这么热;另一架“发动机”是土改,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允许使用权上市出让,意义巨大;“燃料库”则是个人住房贷款,没有金融支撑,老百姓就不能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住房梦。

地产造富

那些如孙猴子一样大翻筋斗的房地产暴富人物,终将会打回原形。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商品房改革过程中仍然走了不少弯路。

首先是商品房改革不彻底、产权不完善,甚至《物权法》的出台也没能解决产权不完全的问题。

其次没有严格区分商品房与保障房。2003年,商品房市场出现大转折,政府放弃了对保障住房的承诺,将绝大多数人推入商品房市场,由此导致房价直线上升。推波助澜的是,土地的垄断与土地价格的非市场化,与较为彻底的放松管制的商品房定价,使得土地价格与商品房价格螺旋式上升。土地与商品房开发者、拥有者、贷款金融机构,成为同一利益链条上牢不可破的联盟。

如此一来,房改成了“潘多拉魔盒”,既带来了楼市繁荣、居住改善,也带来了房价的扶摇直上。21世纪的头三年,全国房价年涨幅还在3%-4%,到了2004年,直线拉升到15%,上海、杭州、南京等热点城市的部分房价甚至在短短一年内翻了一番。

2004年7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发布第71号文,规定从同年8月31日起,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土地,此即“831大限”。其目的在于消除土地协议出让中的腐败,但结果消除了制度性腐败,却伴生了地价飞升、房价急涨的副作用。

随着2005年宏观调控的来临,相关的房地产政策也接踵而至。2005年3月至2006年间,“国八条”(《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国六条”(《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国十五条”(《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以及针对放贷的定向加息纷纷出台。就数字而言,全国房价平均涨幅下降到7%(2005年)、5%(2006年)。

老百姓的感觉则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从2006年开始,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房价一飞冲天。到2007年,同比月涨幅在10%以上的城市比比皆是。中西部房价狂飙突进、东部房价强烈弹升,普涨行情逐月走高,全国房价已无可争辩地进入了新一轮上行通道。

2007年的房地产已经发生异化,这个行业几乎沦落为造富的热土。一些已上市或准备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均在大量储备土地,而其购买土地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及时建设可售房源,而是获得从证券市场圈钱的筹码,其模式就是:“圈地——上市/增发——圈钱——再圈地”。

http://money.163.com/09/0310/09/541LB1S7002524TH.html


王石不是当美利坚公民去了么?

扒皮贴:
地_/雷_/阵之女升中银总裁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92425&mobile=yes


大摩在中国投资项目:中金,中投,建行,农行……(发股由大摩向国外资本承销,并收取不菲的手续费)

附带影响项目:潘石屹的SOHO,绿城,万科,国安……

大摩中国区总裁公然支持房地产继续扩大国民经济里的比例。

大摩是美国政府决策机构之一。

大摩在中国投资项目:中金,中投,建行,农行……(发股由大摩向国外资本承销,并收取不菲的手续费)

附带影响项目:潘石屹的SOHO,绿城,万科,国安……

大摩中国区总裁公然支持房地产继续扩大国民经济里的比例。

大摩是美国政府决策机构之一。
水很深啊
老朱是被穷怕了,有个房地产才能够卖地(当年年地很难卖 也卖不了几个钱),才有税收(建筑业带来的行业拉动带来税收)。
可以说是应急的猛药。但是猛药喝多了,以后也一直当王老吉来喝,就有问题了。